新媒介概论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新媒体概论中的名词解释

新媒体概论中的名词解释

新媒体概论中的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一些新媒体相关的名词,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

本文将对一些新媒体概论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的概念和应用。

一、数字化媒介数字化媒介是指通过数码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如互联网、手机、电视等。

它们使用数字化编码,可以以数字形式存储、传送和处理信息。

数字化媒介的出现,使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方式。

二、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媒介,通过在线平台使用户可以创建、共享和交流内容的媒体形式。

常见的社交媒体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

它们通过虚拟社区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了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和建立联系的平台。

三、用户生成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是指由一般用户而非专业媒体机构创造、编辑和发布的内容,如博客文章、社交媒体上的发言、视频分享等。

这种内容是由用户主动产生和分享的,反映了用户个人的观点和体验。

UGC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使普通人也能参与到内容创作和传播中来。

四、虚拟现实(VR)虚拟现实是一种通过电脑技术模拟出的与现实世界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虚拟场景或环境,让用户可以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

通过佩戴VR头盔等设备,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虚拟场景中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游戏、模拟培训、旅游等领域。

五、增强现实(AR)增强现实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相结合的技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显示虚拟图像,将其叠加在真实世界中。

用户可以通过设备的摄像头观察周围环境,并在屏幕上显示相关的虚拟信息。

增强现实技术在实时导航、游戏、广告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六、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指通过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发掘出隐含的、以前未知的、可理解的模式、规则、关系和知识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数据被记录和存储下来,数据挖掘成为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媒体与新媒体概述第一节媒体的释义一、媒体、媒介和传媒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先出现了“媒体”这一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

媒体在英文中表述为Media,广义的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

如:计算机、光盘、网络、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录音、录像、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和印刷材料等都属于媒体。

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也称媒介。

媒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首先与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94年2月7日,马克思在科隆法庭就《新莱茵报》的审制法案发言时,强调无产阶级报纸的功能是“喉舌”。

这样,在全球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媒体成为一个政治单元,成为宣传的组织,媒体的功能被界定为生产社会共识和凝聚普遍意志精神产品的工具。

这种功能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仍然被强调。

媒体概念的综合性还在于它是文化产品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地域文化表达的文化实体,是一种生产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经济单位。

从这个角度讲,媒体也是采集、生产、销售(传播)信息和知识产品的工商业组织。

“媒介”是指以图文声像等符号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

它是连接传输与接受双方的中介物,包括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如传统的书籍、报刊、广播、电影,以及现代的电视、网络等。

所以,媒介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物理形态。

“媒体”还包括“媒介组织”的概念,是指依托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把图文声像的信息进行有效组合、传播和营运,并对其拥有完整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机构,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影厂、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

或者简略地说,“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媒体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种指具备承载信息功能的物质实体,是传递信息使用的工具。

第二种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单位组织,也就是传媒机构。

“传媒”,具有两种含义。

新媒体艺术概论

新媒体艺术概论

新媒体艺术概论新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网络和互动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

它以数字媒体为媒介,将传统艺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之一是互动性。

通过计算机与观众之间的交互,艺术家可以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体感设备、虚拟现实眼镜等方式与作品进行互动,改变作品的形态和内容,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这种互动形式使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艺术作品,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媒体性。

新媒体艺术往往利用了多种媒体形式,如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将不同的媒介进行融合和交叉。

这种多媒体的形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艺术家表达的自由度,也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新媒体艺术还注重跨界合作。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经常需要与程序员、设计师、工程师等多种专业领域的人员合作。

他们共同研究和开发科技工具,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

跨界合作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新媒体艺术在传播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凭借互联网的普及,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与更广大的观众群体进行互动和分享。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艺术网站和艺术活动等渠道,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艺术的魅力。

总体来说,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动、多媒体和跨界合作等方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将科技和艺术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新媒体艺术无疑是当今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为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创新力和发展潜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网络和互动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新媒体艺术不仅在艺术创作方面探索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在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中提供了新的感受和体验。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新媒体概论bbc名词解释

新媒体概论bbc名词解释

新媒体概论bbc名词解释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形式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发展迅猛,正在成为主流媒体。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与发展的关系,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与发展,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总体而言,新媒体就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发展与延伸的新的媒体方式,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发展起来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有其自己的发展,但是其弊
端也渐渐的被放大,所以新媒体应运而生,新事物的发展并不一定是非要替换旧的事物,也与旧的事物进行补充和借鉴。

就现状来看新媒体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发展。

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正常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与方式,必然催生新的传播方式,于是新媒体应运而生。

在传媒业界,创意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为什么要创意呢,这是一个问题。

从逻辑学角度来说,事物都是分两部分的,内涵和外延性的概念两种。

总的来说,创意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创新,而要与时俱进,应运
推出,因时而变,他是媒体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手段,这并不是媒体独有的,各个领域都有。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1 媒体的分类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2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数字化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7信息的分类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8 信息的数字化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符号载体“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精心整理新媒体概论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技术研究所所长P .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3.4.5.6.7.8.9.1.2.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第一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1.巴隆。

2.①②③3.4.5.6.7.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

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SocialNetworkService、SocialNetworkSoftware和SocialNetworkSite。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录第四次传播⾰命 (3)Web2.0 (3)“去中⼼化” (3)“再中⼼化” (3)两个舆论场 (3)互联⽹ (4)新媒体 (4)IPTV (4)5G (4)超链接hyper link (4)维基百科Wiki (4)社交⽹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5)BT(bit torrent (5)【电⼦商务形式】 (5)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5)Solomo (5)⼤数据 (5)德拉吉报告 (6)5W模式 (6)受众 (6)魔(⼦)弹论/⽪下注射理论 (6)⾃媒体“We Media (6)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6)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7)MCN(Multi-Channel Network) (7)KOL (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 (7)OTT TV “Over The Top TV” (7)P2P(Peer to peer network) (7)意见⾃由市场 (7)协同过滤 (7)AI (8)UI (8)体验经济 (8)信息茧房 (8)群体极化 (8)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8)中央厨房 (9)框架理论 (9)场域 (9)众包 (9)迭代新闻/钻⽯模型(Iterative Journalism) (9)意见领袖/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9)搜索引擎营销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10)⼆⼋定律 (10)长尾理论 (10)媒介素养/⽹络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10)信息聚合information aggregation (11)我的⽇报the daily me (11)棱镜门 (11)门户⽹站 (11)⽹络舆论 (11)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12)第四次传播⾰命~指互联⽹相关技术的推⼴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的勃兴。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doc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doc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媒介环境2.公共领域3.梅特卡夫定律4.网络暴力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可以从哪些层面去把握新媒体概念?2.何为数字鸿沟?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4.维客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1.请谈谈你对人肉搜索的看法。

2.何为手机报,请以某手机报为例,详细阐述手机报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答案:一、名词解释1.媒介环境:大众传媒把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受众,打破了交流“在场的有限性”。

既然面对的是一种“不在场”,人们只有借助媒介来了解信息和理解意义,面对面的直接经验被一种中介化或媒介化了的间接经验所取代,由此,媒介向大众构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的客观现实的环境。

2.公共领域: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

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

3.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当一项技术已建立必要的用户规模,它的价值将会呈爆炸性增长。

这条定律进而衍生为某项商业产品的价值随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定律。

4.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二、简述题1.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新媒体 重点

新媒体 重点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2计算机网络技术○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2交互性:本质特征○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5个性化信息服务○6虚拟信息传播○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5web1.0不以html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3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1 媒体的分类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2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数字化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7信息的分类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8 信息的数字化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符号载体“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新媒体概说一、新媒体生态环境传统媒体一对多新媒体多对多二、什么是新媒体?1、新媒体的定义: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

2、新媒体的形态(1)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桌面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智能媒体、互动电视媒体为代表。

(2)新型媒体,包括户外彩屏、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

3、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超媒体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个性化、虚拟化。

三、互联网思维1、用户思维是核心(1)简约思维(敢于放弃,善于选择)(2)跨界思维(xx多视角看问题)(3)社会化思维(一个人可以影响更多人)(4)大数据思维(核心是预测)(5)迭代思维(快速反应思维)2、如何增加用户参与度(1)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来增加用户参与度,而以社群形式存在的互动,线下转化率是惊人的。

(2)通过原创内容与公众产生共鸣。

第二章、新媒体形态发展概观一、门户网站1、定义:被人们理解为互联网的始发地,是一个为了满足网民对于信息与服务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信息共享的网络枢纽。

2、分类:按照提供的内容来看,可分为综合门户和垂直门户;按照构建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企业门户、商业信息门户与政府门户等。

3、特征(1)稳定而庞大的用户群(2)网民的依赖性与高粘性(3)巨大的吸纳能力。

4、发展:启动阶段(1995年-1999年),被夸大的预期峰值(2000年),幻灭的谷底(2001年),启蒙斜坡(2002年),生产力的稳定阶段(2004年)二、社交媒体发展概说1、移动终端的发展。

(1)手机--由通讯工具向大众媒体的演化。

(通讯工具→大众媒体,现被称为“第五媒体”也称“全媒体”)(2)平板电脑的诞生与发展。

2、移动终端下的社交媒体。

(1)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之前与之初。

(2)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3)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新媒体概论梗概

新媒体概论梗概

新媒体概论梗概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一、名词解释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2、“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3、拟态环境: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最早由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4、议程设置:它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李普曼的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5、六度分隔理论:即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它最早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6、边界效应:该理论最早由桑德拉·佩特罗尼奥提出,他指出,所谓“边界”指的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务之间的界限.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担当的社会角色包含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出现的问题,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创用.其基本类型: 1 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2个人同时充当的多个角色间的冲突;3个人为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角色之间的冲突8、“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9、用户黏度:它是衡量用户忠诚度计划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促进销售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客户管理方面的技巧.10、马太效应: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他指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11、社交网站:又称社会性网络或社会性网络网站,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专指那些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12、垂直网站: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的网站.13、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14、“内容别名化”:现今的视频网站上,某一流行事件往往会有多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版本,因此美国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叫做“内容别名化”,它是指的是这些视频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15、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6、奥尔波特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及传播与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有关,即:R=iaR=谣言,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重要性,表示事件对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模糊性,表示该事件或证据的模糊性,后来,对这一公式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完善,即:R=iaiaia表示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越大,谣言传播的越快,反之传播的越慢,甚至不传播.17、“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着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能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侵权责任.18、“红旗”原则: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飘扬一样明显,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二、问答:1、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数字化、互动性2、新媒体的优势:⑴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⑶零成本全球传播⑷检索便捷⑸多媒体传播⑹超文本⑺互动性3、的特征:⑴微内容⑵开放型⑶社会性4、微博的优势:⑴简单易用⑵主动性强⑶及时性强⑷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5、博客的特点:⑴博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由和开放的,个人的思想与言论在这里可以得到原初的呈现;⑵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网络甚至社会舆论;⑶博客具有共享性⑷博客具有互动性⑸博客具有大众化特征⑹博客具有娱乐性⑺博客具有草根性⑻博客具有感性化的特点6、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区别:⑴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在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中,议程设置的难度要大于传统媒体.毕竟,在新媒体中,用户的选择余地与主动性大大增加.⑵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与个人网站相比,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范围更广,谁都可以发布消息.同时,这种传播也更加随意,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使网络信息极大丰富起来,在网络中,传播主体是多元的,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和难以控制带来传播的多目的性,也使得议程设置的难度加大,其效果受到限制.⑶网络议程设置的效果是有一定限度的.根据传播学者的另外一些研究,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白领职业的人影响较小,而网络用户在目前还是以知识水准高、从事白领职业的人为主体.6、视频网站的特点:⑴内容生产速度极快⑵内容来源多样化,草根性与专业性并存⑶视频可植入其他网页⑷用户互动7、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横幅、文本链接、电子邮件、RichMedia、其他新型广告视频、路演、巨幅连播、翻页、游戏、祝贺等广告8、微信的传播优势⑴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⑵多媒体传播⑶系统开放,免费使用⑷用户黏度高⑸传播主题——双向性、互动性⑹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⑺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⑻用户分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⑼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①一对多传播的简单扩散能力②点对点的准确传播能力9、互联网监管的难点:⑴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⑵传播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⑶传播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⑷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⑸文化传统不一⑹政策法规滞后10、网络广告的特点:⑴互动性与主动性强⑵实时性⑶针对性强⑷无时间及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⑸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⑹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11、网络实名制:双刃剑⑴实名制的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尤其是监督措施,否则它就是一个“稻草人”.其成本很高的.中国网民数量太多,执行实名制难度太大,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社会总成本很高.⑵实行网络实名制违育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律,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报与照名,实行网络实名制会抑制网民数量的增长,制约网络的发展.网络实名制并不会增加网民的社会责任感,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⑶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实行网络实名制会阻碍舆论监督,网络实名制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四匿名面产生过激言论,但是与网络自由的本质有一定的冲突.12、“韩寒案”带来的思考:⑴新媒体侵权的隐蔽性;⑵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侵权责任方难以确定;⑶中国网络公司本身就没有尊重版权的习惯;⑷新媒体环境下着作权保护的法律缺失;①发条表述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②权利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平等;③“避风港”原则被滥用;④维权成本巨大.1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⑴媒介:人类的延伸媒介下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任何媒介都下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⑵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⑶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⑷“地球村”是指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14、微信与微博的异同⑴弱关系与强关系在社交媒体上,两者分别构成了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化平台的基础.微博是以单向关注的基于弱关系的复杂网络,易于人群的集结.而微信是以双向互动的基于强关系的对等网络进行沟通,强调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新理念.⑵公共性与私密性微博侧重于大众传播,传播对象是不确定的陌生的众人,传播内容多以公共性话题为主,信息具有公开性,社会性传播效果强.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用户黏性.微信信息具有私密性,传播具有隐蔽性,它是一条私密性的沟通纽带,个人传播效果强.⑶受众心理不同微博的受众具有隐匿性、主动性和从众心理特征.微博的受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在匿名注册的微博状态下,微博受众具有隐匿性,受众消除了各种顾虑,不用担心角色冲突,在微博中的表现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出于“意见领袖”和“沉默的螺旋”的效应,受众对于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具有从众心理.微信的受众主体呈现更年轻化的特点.受众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强的心理认同感,即便是在现实社会中易被忽视的人也能够在朋友圈中找到存在感.⑷传播的精准度不同微博是在开放空间的一种扩散传播,微信是在小圈子内的一种私密交流.两者之间的所存在的时间差影响了微信与微博传播的精准度.微信信息由于其个性化色彩浓厚和具有亲和力,可读性较高.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针对性,信息传达率更高,被接受程度也较高.15、正确看待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美的新媒体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其对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的正面意义远远超过其负面效应,不应该有意或无意地将其妖魔化,而且新媒体的负面性往往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不在网络本身,而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新媒体对社会的推动是主流.⑴新媒体对物质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⑵新媒体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⑶在互联网中,空间距离的意义弱化,人们交往的频率提高,从而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⑷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广泛使用面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互联网中出现的问题深受互联网空间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存在的问题:⑴管理责任不明⑵管理依据不足⑶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盗版严重措施:⑴明确新媒体定位⑵推动新闻媒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⑶学会运用新媒体,打造新兴舆论阵地⑷推动行业自律,强化自我约束⑸在注重发挥各个部门独立作用的同时,完善协调机制⑹尊重新媒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创新新媒体管理的原则.。

新媒体概论重点

新媒体概论重点

新媒体概论重点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填空: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名词解释: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他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容器人:“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是一条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度,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的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和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和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和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是片面.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会发挥什么作用在于使用者和管理者,在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数字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盈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商业模式有时也称盈利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做出适应的变化.人肉搜索:“猫扑mop”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和百度的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搜索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它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人肉搜索”是该网上经常有人发帖提问,并用“猫扑”网上的虚拟货币mp,“猫皮”来奖励提供信息者.网友看到帖子后就会去寻找线索,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问题,然后把找到的答案回帖邀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机制”.人肉搜索易导致语言暴力,争议较大.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简答:新媒体的构成要素: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新媒体的主要特征:1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的传—受双方交流密切,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在双方交流互动的情境中形成.新媒体的传播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即时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是几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随地接发信息.2海量性与共享性.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其海量信息几乎无所不包,信息量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量.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不受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得到信息.3多媒体与超文本.网络媒体兼容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和发送信息.与传统的文本形式不同,网络媒体是多媒体,是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接收时间、地点和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内容,传者也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专门的信息推送服务.网络上的人们大多是“群居”,他们形成一些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共同活跃在虚拟空间的各个角落.浅阅读的特征:1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2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点特点,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3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4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混合媒介文化特征:124小时不间断的报道状态使新闻永远处于待续状态2新闻源支配新闻界3不再有“守门人”4论断压过报道5“一鸣惊人”的心态彭兰在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一文中,对媒介融合在各个方面所带来的传媒业变革进行了阐述: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论述新媒体读公共领域的重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德裔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之后熊彼得、布鲁纳和杜威等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此问题.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它作为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一部分,立足于不受公共领域管辖的私人领域,却又跨越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务.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存在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信息的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在此基础上私人的“独立”与“理性”也就失去了意义;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1、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新媒体逐渐成为公共领域的实现载体,不但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又统领了公共领域,既汇聚着无数个体,同时也起了组织社会的作用.随着国家和社会的逐渐融合所出现的结构转型,新闻报道转变为文化思想传播,意识传播传播到商业盈利,媒体的公共品格逐渐让位于商业广告,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逐渐丧失.媒体假借公共舆论的外衣传播伪公共话语的现象成为常态.一个重新政治化的社会领域摆脱了“公”与“私”的区别,消解了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自由主义公共领域,理想的公共领域全盘瓦解,这种情形与封建社会会晚期有类似之处,故哈贝马斯称之为“再封建化”.2、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的重构: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和移动传播使公民成为记者变为可能,公民新闻随之产生.公民新闻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找到了一条实现路径.公民新闻的兴起,不仅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而且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拓宽资源取向,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采集新闻,包括鼓励公民提供新闻和向公民购买新闻.同时,传统媒体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公共空间上的公共舆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媒体公共领域的重构.公共领域在传统媒体中被侵蚀的原因:传统媒体的“点到面”传播让“公众”成为了“大众”;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规则否定了“自由交流”的初衷;传统媒体的商业化浪潮吞噬了“理性批判”原则.3、电子乌托邦: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虚拟社区产生,也随之产生了新型的公共领域形态.网络等新媒体构建的公共领域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共话题空间,掌握网络技术的人与没有掌握网络技术的人之间会形成新的等级,匿名性使得网络虚拟社区抛弃许多“理性的道德”而混乱、随意不负责任.材料分析——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产业链——利益相关方、利润区价值链——上中下游企业、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价值链、运营链盈利模式设计三个层面:1以关系关注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2以竞争与对手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3以客户顾客需求发现和满足为中心的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规模经济薄利多销、摊薄;二次售卖长尾理论与微内容——新媒体经济——广告盈利、销售盈利线上线下、渠道|平台盈利、增值服务盈利.B2B:Business To Business 、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 Customer信息中介、交易中介、支付中介。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技术说:技术视角出发,参考这本书《新媒体:传播、技术、研究》行为说:新媒体引发的传播行为和实践角度:用户收获: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传播组织说:我们可以共同参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精神内核三合一:我们给予的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1.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技术,时单一媒体转化成为全媒体。

2.实践层面:新媒体是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

传播活动的主体也由消极的受众变为主动积极的行动者。

3.社会组织层面:新媒体改变了工业时代自上而下传播模式,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网状结构。

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整合为包容一切的传播平台2.多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全部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

报纸时代更多是文字图片的感受。

3.互动性: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

传统的由专业机构一对多的传播,而网络是互动式传播。

4.网络化:每个用户和个体都是网络中的节点。

每个人都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网中。

5.个人化:意味着针对每个人的特点、爱好,进行私人定制。

雅虎、谷歌等定制服务,微信、微博的订阅号。

每个人的诉求日渐突出。

新媒体的形式:四个维度探讨新媒体进入新空间1.虚拟空间:举例:secondlife社区,选择自己参与其中的形象,中国的三维网游等都是以虚拟身份参与其中。

2.镜像世界: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也在重建我们的现实世界。

谷歌推出的地图,二维地图进化到三维地图,逼真的三维地图让人更方便。

多维世界,思想世界都在其中。

以镜像世界进行虚拟体验。

3.生活记录:每天的分享记录。

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人信息的记录仪器(智能穿戴设备),手环等。

4.增强现实:华西都市报中国最早引入增强现实技术。

谷歌眼镜,实时交互。

加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新媒体的内容:1.新闻:融合新闻2.娱乐:互动的表现。

玩家与玩家,人机互动也越来越高频,运动游戏等。

3.社交:用户生产内容,得益于社交媒体,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UGC。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介绍新媒体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同时掌握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对新媒体挑战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新媒体的类型和传播方式。

2、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掌握新媒体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习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掌握新媒体营销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新媒体概述1、1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2、2新媒体的种类和类型3、3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第二章:新媒体的传播方式2、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21、2新媒体传播的途径和方式211、3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第三章: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3、1新媒体的运营理念和策略31、2新媒体营销的技巧和方法311、3新媒体运营中的风险和挑战第四章:新媒体实践操作4、1新媒体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41、2新媒体实践操作的案例分析411、3新媒体实践操作的实践项目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新媒体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传播方式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新媒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运营策略。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新媒体的运营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2、作业: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践项目:根据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媒体概论部分重点知识

新媒体概论部分重点知识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能为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其传播特点得解读:1、超媒体。

超媒体性是指在多种媒体中非线性地组织和呈现信息。

2、交互性。

是新媒体区别于以往媒体的最突出特点。

3、超时空。

新媒体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

4、个性化信息服务。

新媒体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使信息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5、虚拟信息传播。

新媒体的虚拟信息传播不仅指信息本身的虚拟性还指传播关系的虚拟性。

搜索引擎,就是一种帮助用户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的机制,它以一定的计算策略在网络上追踪、捕获各类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归类、整理和存贮,随时为用户提供查询帮助,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作用。

知名的搜索引擎:yahoo、Google、百度。

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式、全文、元、垂直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网络内容提供商,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并向其用户或访问者发布的公司。

也被理解为网民进入互联网的起点与始发之地。

其类型为:其类型为:1、从网站的内容模式来看。

综合门户网站和垂直门户网站,综合门户网站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内容与服务的全面性与广泛性;垂直门户网站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需求而提供的有一定深度的信息和相关服务的网站,特点是“专、精、深”。

2、从门户网站的构建主体来看。

个人门户、企业门户、商业信息门户和政府门户,企业门户是指通过一个唯一入口,为企业员工、分销商、代理商、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同意价值链上的相关人员,提供的基于不同角色和权限的、个性化信息、知识、服务与应用的系统平台;商业信息门户是指面向普通的网络用户,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信息以及服务的门户网站,在国内主要以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为代表;政府门户网站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2017-2018(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一、新媒体定义(名词解释)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微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

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多选题)1、数字化;2、多媒体;3、互动性;4、网络化;5、个性化三、新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单选题)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3、从消费产品到生产内容。

四、用户生产内容(UGC)(名词解释)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User Greated Content,UGC),泛指以任何形式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它的发布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SNS等社会化媒体。

五、UGC的特征(单选题)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第二章新媒体类型★第一节网络媒体一、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单选题)互联网新媒体:博客、微博、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 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 。

户外新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等。

二、搜索引擎的特征(多选题)1、搜索引擎本身不生产内容,却是信息的集大成者;2、搜索引擎不能控制信息的内容却能控制信息的传播。

三、搜索引擎的分类(单选题)百度搜索属于: 1、目录式搜索引擎;2、全文搜索引擎;3、元搜索引擎;4、垂直搜索引擎四、门户网站的概念和功能(多选题)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新媒介概论名词解释

新媒介概论名词解释

新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

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新媒体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

同时,“新媒体”必须具备价值、原创性、效应和生命力。

特性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

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

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特点: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也可理解为:)1.科技推动2.以人为本3.虚实相间4.互动包容5.市场主导优势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超文本互动性要素1 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2 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3 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4 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性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 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 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 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 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 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 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 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 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 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 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 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 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 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 亿,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 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
特点: 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也可理解为:) 1.科技推动 2.以人为本 3.虚实相间 4.互动包容 5.市场主导
优势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低成本全球传播 检索便捷 多媒体传播 超文本 互动性
要素 1 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 2 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 3 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 4 在技术 运营
是指在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惟一编号或地址的元数据(Metadata) 和 数据的有限的汇集。Web2.0的信息传播是以微内容为基础,通过聚 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以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 应用。微内容是由个人用户生产的,小规模、低成本或无成本制作的网 络媒体内容。
虚拟社区
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 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 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 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 定义由瑞格尔德(Rheingole)做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 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 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 体。
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 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 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 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 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 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 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 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新媒体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同 时,“新媒体”必须具备价值、原创性、效应和生命力。
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 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 内。
手机媒体
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问世,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一 道新的风景线,多种宽带无线技术并存将是必由之路,无线通信已经渗 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无处不在的最佳服务。中国 报刊广电媒体纷纷抢占手机网络传播新高地手机媒体作为互联网与无线 通信融合的产物,由于其具有便携性、即时性的优势,集个性化和互动 化于一身,成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甚至有人称其为继报纸、广播、 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 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 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SNS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
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
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人 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 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 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 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 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 相比,甚至更 大。
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
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SNS也指Social
Network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 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 或上传图片。新浪可以把微博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 客”。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 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还可 以关注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 正式更名为“微博”,拿掉“新浪”两个字之后的“微博”在架构上成 为独立公司,与新浪网一起构成新浪公司的重要两级,微博于2014年4 月1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
社交网站
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注意要 与“社区网站”区分,两者有本质区别。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 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SNS的全称也可以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 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 短信SMS服务。严格讲,国内SNS并非社会性网络服务,而是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白社 会SNS平台为代表。
手机报
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 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 誉为“拇指媒体”。它的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 物。3G手机报的推出,可以使企业或个人或政府单位建设自己的手机报, 发送政务手机报、企业内刊、行业手机报、客户手机报等,已经成为短信 之后的又一新媒体,是企业客户关系处理/企业内刊/企业内部沟通/广告传 播的一种新途径。它的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 物。具体来说,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 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 网浏览)等功能。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 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
5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 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 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 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 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 合作和联盟。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 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 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 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 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 势日趋明显。
Software,社会性网络软件,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
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
p2p技术即点对点技术。
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 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 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 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网络通常用于通过Ad Hoc连接来连接 节点。这类网络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各种档案分享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 的使用。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
社会化媒体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 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所谓社交媒体 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的过程。社 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
Web2.0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 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 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 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
体验经济
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 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体验经 济被其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 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从其工业到农业、计算 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 园)等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或体验经济,尤其是娱乐业已成为现在 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