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详]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是国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是思想品德教师上思想品德课的目的,还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

千万别只记得考试,忘了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任务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爱国情怀、有文明素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好少年。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和“国情省情市情”三个部分。

其中,“道德与法治”部分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和法治原则的学习与实践;“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部分主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国情省情市情”部分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省、市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乡情感。

四、课程实施建议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注重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实现课程之间的整合和相互促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优化教学过程。

同时,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2024年新的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独立自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一、核心理念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开展多样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文化、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体要求1.增强思想品质。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向善的品质,提高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

2.增强法治意识。

深入了解宪法、法律法规,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逻辑,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培养社会责任感。

了解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投身社区、学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遇事冷静思考、理性表达、善良交流。

三、教学内容1.宪法与法律。

深入了解宪法、法律法规,了解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逻辑,了解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社会道德。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加强社会道德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当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体。

3.文明礼仪。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意识和社交能力,强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理解包容,增强社会互信互助的能力。

4.法治实践。

开展法治活动和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实际走入社会,了解法治的实践运作和实际效果,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和法治素养。

四、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

通过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法治单位,进行模拟法庭审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法治实践,增强法治意识。

2.互动讨论。

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发表见解,加强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含义: 课程目标就是一定学校某门、某类课程或课程体系所 要达到具体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
指向学生,而不是教师; 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要制订课程目标?
指向功能 功能: 规范功能 评价功能
课程目标
体现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 求,更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 目标。
能 力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发展。
课程目标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的主导。
知 识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学 常 识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主题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
经济生活
生活与消费
投资与创业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 经济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生活智慧与 时代 精神 探索世界与 追求真理
公民与政治生活 文化与生活 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 文化传承与 创新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发展先进文 化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当代国际社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结构
第一,前言。包括: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理念; ③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目标。包括①总目标;②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包括:①学习领域;②
学习主题;③目标要素 第四,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 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等。

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解读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本解读文档旨在为广大初中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对新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新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1 课程性质新课程标准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义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1.2 课程地位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四大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三、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1. 道德素养:包括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2. 法治观念: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识;3. 社会责任感:包括公民责任、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4. 人文素养: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建议4.1 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4.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3 实践活动加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与检测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与检测应遵循过程性、发展性、多元化的原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2. 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鼓励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 多元化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初中政治的课程标准(一)

初中政治的课程标准(一)

初中政治的课程标准(一)初中政治的课程标准一、政治学科的重要性•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学科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运行规律,提高他们的国家观念和社会意识。

二、初中政治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历程。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初中政治课程的内容安排1.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政治制度与公民权利–政治参与与集体利益2.国家政治制度与法律法规–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职能–政党制度和多党合作–法律法规与公民权利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4.全球化与国际交往–全球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四、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考试、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五、初中政治课程的教材选择与资源利用•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利用多种资源,如教学软件、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六、初中政治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学科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加强政治学科教师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初中政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运行规律,增强对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同时,初中政治课程也将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一、总体要求本课程标准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中小学课程方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特色和需求,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精心设计而成。

本课程标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法治育人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思想道德素养1.国家荣誉、国事天下:认识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研究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人际交往、情感自控: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责任担当、公正正义: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法律与法治意识1.宪法、法制基础:了解基本宪法原则、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法律的形式、性质和层级;2.法律规范、法治思维:认识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掌握法律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认识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法律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三、课程目标和要求1.思想品德目标要求(1)了解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掌握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政治课程标准1. 前言本文档旨在规范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政治课程的标准。

政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参与国家建设的能力。

2. 课程目标2.1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3 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

3. 课程内容3.1 政治理论与思想道德3.1.1 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理论。

3.1.2 研究民主、法治、公正、爱国主义等思想道德内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3.2 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3.2.1 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组织,了解宪法和法律法规。

3.2.2 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内容。

3.3 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3.3.1 研究基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3.2 研究国际政治关系,了解国际组织和全球问题。

3.4 政治参与和公民意识3.4.1 研究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方法,培养自觉参与、热爱祖国的公民意识。

3.4.2 研究民主决策和协商议政的原理和实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评价与考核4.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4.2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实施与管理5.1 学校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确保教学质量。

5.2 教师应接受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5.3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配合,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发展。

以上是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政治课程标准的内容。

政治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能力,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完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完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完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紧密结合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探索和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课程也应该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综合素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是课程的重要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课程应该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研究、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课程应该尊重学生研究和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注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策略一)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课程应该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差异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差异性。

课程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课程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差异性,灵活地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注重课程的互动性和创新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课程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指国家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课程标准包括:(1)坚持共产主义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认识自我,尊重他人;(3)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5)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学会社会规则;(6)引导学生探索人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7)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增强学生的精神追求。

二、道德和社会责任道德是指一种社会规范,它定义了在社会中行为的良知原则,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有义务遵守法律,有义务尊重人权,有义务保护环境,有义务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义务支持社会正义,有义务支持社会发展。

三、人格和社会行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

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

四、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公民道德是指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公民忠于自己的国家、尊重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准则。

社会责任是指每个公民要有责任感,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事务,支持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五、道德教育与社会变革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道德观念和建立道德行为标准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从而促进社会变革。

道德教育能够增强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它也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实现社会变革的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首先、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其次、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我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

再次、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

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是中国初中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其课程标准具有指导学生合理思考、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逐渐形成自律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和习惯。

具体来说,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道德与法治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涵盖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起源和作用,明确什么是合法行为和道德行为,从而有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道德与法治现实问题该部分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

例如,网络安全、环境保护和诚信等问题,在这些案例和问题中,学生能够分析问题的起因和影响,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介绍和学习。

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核心价值观,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守法、诚信和友善等美德意识,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道德与法治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该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能够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使他们真正理解并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新课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新课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新课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中新课标》是教育部为初中生制定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

以下是关于该课程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课程性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该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理念
1.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意识。

3. 强化实践育人,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科融合,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相关领域有机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三、课程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
掌握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4.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成为合格的公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必读)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点一、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完全改换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内容标准部分由学习领域(如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而至学习主题(如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等)再至目标要素(如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理解情绪的多样性、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等),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

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和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

如前所述,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学生,而不是教师。

内容标准没有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而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表述,如“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二、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教育部发布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这个新标准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

本文将就这个新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以便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了解。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主要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的。

在道德方面,新课程标准将主要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强调学生的自律、责任感和爱心等品质的培养。

同时,还将拓展教学内容,涉及到更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如环保、公益活动等。

在法治方面,新课程标准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他们更了解法律,更加懂得遵守法律。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具体和明确。

在道德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品德、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都要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法治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法治国家的基本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标准将对教学方法进行有力的创新。

在道德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导学”、“启发”和“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升。

在法治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整合教学资源,多种教育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资源,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要求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求学校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六、学生评价的改革新课程标准将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一定的改革。

要求学校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更加综合全面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的品德评价、实践水平评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来源:本站点击数:15099字体大小:大中小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学生生活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容板块。

每一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容。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与道德规。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课程容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二)自尊自强(三)心中有法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二)在集体中成长(三)权利与义务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三)法律与秩序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

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

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二.评价建议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

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

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

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

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