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最新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课程内容活动建议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1.3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自尊自强课程内容活动建议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科学 发展 观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体系
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基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 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 《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 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 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
有些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 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
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 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 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良好品德形成
(2)社会性发展
(3)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 总目标,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
2、《品德与社会》课程分目标解读
(1)“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目标解读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 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 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知识”目标解读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 基本权利 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 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 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 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 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 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 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8)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动初中学生准确思想观点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协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点,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水平●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水平。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使用信息的方法,提升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合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点,以准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使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动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理解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成长中的我(一)理解自我(二)自尊自强(三)心中有法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二)在集体中成长(三)权利与义务(一)积极适合社会的发展(二)理解国情,爱我中华(三)法律与秩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简介2011年出台的新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
这一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在道德、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探讨这一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标准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思想品德2.社会公德3.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4.心理健康和生活适应能力5.人文素养6.科学素养7.美育素养这七个方面分别涵盖了道德、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体来看,思想品德方面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修养等;社会公德方面包括助人为乐、诚信友善、法律意识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方面则包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心理健康和生活适应能力方面则包括自我调节、心理卫生、情感管理等;人文素养方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语言表达、审美能力等;科学素养方面包括科学精神、科技知识、科学方法论等;美育素养方面则包括美学教育、文化艺术、审美素养等。
这七个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品德。
标准应用在教育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出台,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标准和方向。
具体来讲,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学校应该重视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让学生全面而逐步地发展素养和能力。
2.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够真正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3.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和参与到教育中来。
4.考评方式应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而非单纯地强调考试成绩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学校和教育机构贯彻和落实好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精细排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除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外,思想品德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动植物观察活动,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2.2了解自尊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增强自尊的方法,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2.3认识自我价值和意义,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2.4了解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
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5了解自我调适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2.6了解自我改造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改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7认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实现的方法,追求个人理想和价值。
2.8认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探索的方三)交往与沟通课程内容活动建议3.1了解交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良好的交往方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2了解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提高沟通能力。
3.3了解合作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4了解竞争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正确的竞争方法,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3.5了解批评与表扬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批评与表扬方法,促进自我提高和他人成长。
3.6了解冲突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掌握有效的冲突处理方法,促进和谐相处和问题解决。
3.7了解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管理,掌握人际关系的管四)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活动建议4.1了解信息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信息的获取方法,提高信息素养。
新课标 新要求——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初探
思 想品德这 门课程 , 目前在初 中阶段 的教学 中 , 基 本脱 离 了应试教育 , 但是 , 的重要 性却不容忽视 。作 它 为思想品德课教师 , 掌握思想 品德课 程标准 , 把握好 课 堂教学 的尺度 , 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 法 , 将会对学生 的 思想方式和行为 习惯 、 道德观 、 生观乃至世界 观产 生 人 重大的影响 , 以 , 所 思想 品德课教 师们必须牢记 自己肩 上的重大责任 。 而思想品德课 的性质 和特点 , 决定 了思 想 品德课教学除 了要遵循 一般 的教学规律 ,还必须遵 循学生 的思想 品德形成 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 的客观要 求来设计教学 、 实施教学 , 才能真正做到思想 品德课教 学具有针对性 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学科算得 上是教材 变化最快 的一个学科 ,~ 年教材就要来一次 较大的改 35 版, 思想 品德课程改革 , 可以说是走在其他 学科的前 也 头, 大概在2 0 年左右 , 00 思想 品德课教师就在 尝试 新 的 教学方法 。2 0 年 的《 03 思想 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 出 版后 , 教师们 在各级 教研 活动 中 , 细细研读 , 并且 逐步 把其 中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如今 ,实验稿 ” “ 中的教学 理念 已经深入 广大思 想品德课教师 的课 堂 ,在这种情 况下 ,0 1 思想 品德课 程标准》 2 1版《 正式 出版 , 顺应 了新 课程改革 的需要 。我 怀着期待 的心情通 过网络仔细 阅 读 了它 , 并且将 它与“ 实验稿 ” 进行 了对 比, 找到 了多处 令人欣喜 的变 化。现 把一些让我觉得值得 一说 的地方 写下来 , 与大家分享。 前言 . ’ 导语增加 了思想 品德课 的主要 内容 和 目的 :为适 “ 应初 中学生成 长的需 要 , 思想 品德课程 融合道德 、 心理 健康 、 法律 、 国情 等相关 内容 , 旨在促进 初 中生道德 品 质、 健康心 理 、 律意识 和公 民意识 的进 一步发 展 , 法 形 成乐观 向上 的生活态度 , 逐步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 、 价值
2011版课程标准——思想品德【word版】
2011版课程标准——思想品德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课程标准,它涵盖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
本文将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一课程标准。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全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力量,而学校作为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
其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要求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
在当今社会,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要求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课程标准,它涵盖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
谈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
谈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摘要】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调节和质量监控等作用,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评价建议”作了一定修改,对于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特点和新版“评价建议”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81-01一、从新“课程性质”看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特点《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定义是“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1]”从定义可以归结出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几个特点:1.思品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是可行的。
实施课程评价,要从学生现实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感官世界中能接触到的人、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把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正误、善恶的理解与划分。
脱离现实的课程评价,如同《乌托邦》一样,没有现实意义。
2005年,有一篇报道说道:河南省开始在课改试验区推行一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指导意见(试行)》的政策。
如果初中毕业生被确认为“孝敬父母”,可以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
此举引起舆论广泛争议。
焦点在于,如何量化评价“孝敬父母”?对于孤儿之类的毕业生,如何判定他们的“孝心”?此事不了了之,政策变成一纸空文。
脱离现实,对学生无可行意义的课程评价,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起不到作用。
这告诉我们,“将道德教育与主体的真实生活相融合,在日常生活过程进行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与生活交织和渗透在一起,要求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到生活[2]”。
2.课程评价应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我们从“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引导和促进”。
2011版道法·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么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莫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XX(全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XX(全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一、总目标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
●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有奉献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领会法律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认识自我(一)成长中的我目标:——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协调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知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并和老师一起分析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
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历程和对成长的思考。
(二)自尊自强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4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2.5 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6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开展一次“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以增强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三)学法知法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
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掌握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4 懂得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搜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和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在承担刑事责任上的不同规定,讨论这样规定的依据。
结合本地实际,以生活中的案例,讨论和说明如何按照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1.1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养成诚实、热情、开朗的性格。
1.3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技巧,调试“逆反”心理。
1.4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尺度与原则,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
1.5 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1.7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回忆自己和父母当时的表现、感受,交流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搜集汶川地震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二)交往的品德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感恩、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