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旨在促进小学阶段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
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该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
提出了明确明确的要求,旨在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培养必要的
社会技能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该标准中的各个内容包括学习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活动等,要求学校必须按照该标准进行教
学活动。
为了充分宣传和推广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将在全国
范围内开展宣传和示范活动,为全国各地小学提供教学参考,提高教
师水平,改善小学教育质量。
教育部还将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普及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改革及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打造
优质小学生活动场所,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确立和实施将带来一场深远的变革,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效成员的
能力和意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目录
(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目录(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目录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重要的一跳珍惜我们的受教育权第二课我的自律宣言我长大了管得住自己面对约束第三课把握生命的节奏时间:生命的节奏做时间的主人守时是美德第二单元生活中有你第四课第一次“握手”回忆那一刻“交往”的心里话怪吗?不怪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花心中有他人别人的感觉你知道吗?也许另有原因第六课走进老师说说我们的老师与老师面对面发自内心的尊敬第七课我属于……我们属于多种群体我们的学校第三单元勇敢做自己第八课别把尊严丢了尊严不可失不在崇拜中迷失自我经受歧视的考验第九课生命的韧性生命的特殊体验让生命之根更深关键在态度生命只有一次第十课你就是一道风景不必太在意没有完人打开自己的宝藏七年级下册2016年12月第1版第一单元我是自己的主人第一课你会玩吗我们都爱玩我们有权利玩我们都会玩第二课情绪调味师“让牙齿每天晒太阳”心中有火山紧绷的心弦走出情绪低谷第三课生活中的“雷区”“雷区”在哪里误闯“雷区”的后果学会拒绝第二单元感受现代生活第四课伟大的成就生活变化大搜索国家的变化变化的奥秘第五课飞天梦想从“神舟”到“嫦娥”祖国感谢他们我们的路还很远加快追赶的步伐——科教兴国第六课人类的翅膀神奇的翅膀一把“双刃剑”第三单元一起成长第七课让我们的耳朵“醒来”倾听的魔力我们的耳朵为什么会“沉睡”让我们的耳朵“醒来”第八课生命的林子处处有竞争竞争的意义你敢竞争吗?竞争之道第九课生命共舟处处有合作为什么要合作合作宝典合作与竞争第十课我的朋友圈朋友挨个数朋友给了我很多交真正的朋友八年级上册2017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成长的空间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我们的心一起跳第二课亲情与冲突“侦探”爸爸总是谈学习!难免有冲突巧解冲突结第三课家门之外穿行在公共场所不一样的生活空间热心公益活动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第四课拔节的声音身体在生长走出困惑把握自己美好的人生阶段第五课成长的“秘密”我们都有“秘密”为心灵开一扇窗我们有隐私权第六课当冲突发生时面对冲突我们的智慧校园不容暴力第七课青春相册男女有别向偏见开战优势互补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第八课法律为生活护航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保障第九课从署名权说起未成年人也有署名权我们享有财产权信守合同第十课维护消费者权利消费者的“保护神”消费者的权利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第十一课对违法说“不”什么是违法?警惕不良行为学会正当防卫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勇敢做自己1、别把尊严丢了2、生命的滋味3、你就是一道风景第二单元人际通行证4、生命共舟5、当冲突发生6、人之根本第三单元感受祖国心跳7、城乡直通车8、黄土的厚重9、手足情深九年级全册第一单元世界大舞台1、生活在地球村2、中国的声音3、中国的道路第二单元共同生活4、伸出你的手5、这是我的责任6、心中的天平第三单元法治时代7、神圣的宪法8、依法治国9、人民代表的责任第四单元从这里出发10、幸福的味道11、在人群中挺立12、找准自己的位置。
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补充资料:第一课整体内
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补充资料:第一课整体内(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补充资料:第一课整体内容结构及教学建议一、本课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家庭中的亲情的温暖,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辩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辩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2.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是本课内容的依据。
家庭是学生的重要生活领域。
然而,学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不知感恩,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
对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孝的教育。
孝敬父母,可以说是一切良好道德的基点,抓住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结构本课由三框构成:第一框“我知我家”,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家庭一般,即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建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第二框“我爱我家”,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第三框“难报三春晖”,主要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应该孝敬父母长辈,及如何将这种孝敬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解读初中政治新课标
解读初中政治新课标今年 6 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喜事。
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
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增强了人文性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反观世界各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十分重视“人文件”和“渗透性”教育。
它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政治课的名称,也没有强调政治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学生容易接受。
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件”。
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牛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牛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问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2 .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初中生一般都是 13 ~ 15 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囚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
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牛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教材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本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涉及的思想品德基础知识,了解法律法规常识等。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行为习惯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内容结构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等。
2.课文内容:每篇课文介绍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包括案例导入、正文讲解、思考与交流、课外拓展等部分。
3.实践活动: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图片资料:教材中穿插了大量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
2.案例教学法: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4.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5.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个“尽量多”是提高初中思品课有效方法
四个“尽量多”是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方法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59-0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要求,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遵循下列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是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但是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思品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不愿意学,讨厌学,一般老师也觉得很难教,如何贴近实际提高思品的教学效果,既达到实现以上四个原则,又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学好思品课呢?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从四个“尽量多”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尽量多的寻找兴趣点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思品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
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思品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就会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
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包括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见,思想品德课承担着直接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如何实现道德从“认识”到“内化”的转变,应该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认真审视现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非常肤浅的,这不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改变这种境况,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转变观念,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道德认知获得科学的道德认知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当作道德权威,教导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把价值标准当作“知识”来交给学生,忽略了道德认知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是一个处于自我觉醒中、有思想和有理智的富有生命力的统一体。
学生的道德认知实践一般从教科书中获得,从教师的谆谆教诲中获得,从考试的分数中获得。
正因为如此,学生的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
令人鼓舞的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儿 童 的 品德 和社 会性 源 于他 们 对 生活 的认识 、体验 和 感悟 ,儿童 的现 实生 活对 其 品德 的形
成 和社 会性 发展 具有 特 殊 的价值 。教育 的 内容和形 式必 须 贴近 儿童 的生 活 ,反 映 儿 童 的需 要 , 让他 们 从 自己的 世界 出发 ,用 自己 的眼睛观 察 社会 ,用 自己的心 灵 感受社 会 ,用 自己的方 式研 究社会 。课 程 以儿 童 生活 为 基础 ,但 并不是 儿童 生活 的简 单翻版 ,课程 的教 育意 义 在 于对 儿童 生活 的 引导 ,用 经过 生 活锤 炼 的有意 义 的教育 内容教 育 儿童 。 ( )教 育的 基础 性和 有效 性 是课程 的追 求 三 儿 童期 是 品德 与 社会性 发展 的启 蒙阶段 ,教育必 须 从他 们发 展 的现实 和 可 能 出发 。同 时 , 有 效 的教 育 必 须 采 用儿 童 乐 于 和适 于接 受 的生 动活 泼 的方 式 ,帮 助 他们 解 决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问 题 ,为 他们 今后 人 格 的和谐 发展 与 完善 奠定基 础 。
二
( )情 感 ・ 一 态度 ・ 价值 观
分 目标
维普资讯
I .珍 爱 生命 ,热 爱 生 活 。养成 自尊 自主 、乐 观 向上 、热 爱 科学 、热 爱劳 动 、 勤俭 节 约 的 态度 。 2 .在 生 活 中养 成 文 明 礼貌 、诚 实守信 、友爱 宽容 、公 平公 正 、热 爱集 体 、团 结 合作 、有 责 任心 的 品质 。 3 .初 步 形 成 民主 、法 制观 念和 规则意 识 。 4 .热 爱祖 国 ,珍 视祖 国 的历史 、文化 传统 。尊 重不 同 国家 和人 民的 文化 差 异 ,初 步 具有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考生使用的教材版本为依据,包括其中七、八、九年级的部分内容。
内容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要求,高一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目标要求。
各层次目标主要通过行为动词来呈现,这些动词指向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并且内在地包含了知识内容维度。
具体内容如下:九、例题示例非选择题(根据下列各题的要求回答)例1:学校决定以“感受生活变化,我为祖国添彩”为主题组织开展一次师生座谈会。
荣荣在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围绕“说变化、明事理”,“求发展、促和谐”,“立志向、负使命”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发言,请你与荣荣合作完成。
【说变化 明事理】(1)①除了“住”、“行”方面的变化外,请你以文字的形式再表述一个方面的变化。
②我们取得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从链接一中,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3)结合链接二,为使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应实施什么战略? 【立志向 负使命】(4)祖国辉煌灿烂的明天,需要我们一起去创造。
你将怎样为祖国的美好前程增光添彩?说明:试题通过“说变化、明事理”,“求发展、促和谐”,“立志向、负使命”三个环节,将生活、道理(观点)和责任有机结合,第(1)问通过描写生活变化和提炼“根本原因”,考查时事和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并认同祖国发展成就的,并测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记忆”;第(2)问主要通过对我国的国情介绍,要求在分析材料基础上归纳出结论,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理解”;第(3)问考查学生对我国国策的认识,即从国情出发,判断应该实施的战略,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应用”;第(4)问通过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考查学生的行为选择,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展现自己的正确选择,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 “应用”和“综合”。
试题将时政热点与主干知识相结合,较好地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学设计)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学设计)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宁陕县蒲河九年制学校陈权【本单元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为后面讲述认清基本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单元内容结构】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组成。
其中,第一课有两个框,第二课有三个框。
【学生分析】①“责任”的概念模糊。
②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
③对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斤斤计较,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
④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引言,由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导入,这个场景以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
同时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导言具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思维的功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思想品德课程三维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究
思想品德课程三维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为了贯彻落实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标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创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部决定,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国家对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简三维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三维目标的提出和确立,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原思想政治更改为思想品德)的“前言”部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新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更加注重情感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分类目标的首位。
在“内容标准”部分,新的《课程标准》列出了多达34个活动建议。
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了“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 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义务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义务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
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该课程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
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反思、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发挥课
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在课程评价上,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该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这些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获取更准确
的信息。
对思想品德课堂落实三维目标一些看法
对思想品德课堂落实三维目标的一些看法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分类目标为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是过程、方法目标,三是知识、技能目标,即三维目标。
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呢?本人教学过程中感悟到了以下一些看法:一、确立正确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计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
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就要确立正确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转变陈旧的观念,做到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师生互动、注意引导、注意宽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课的教学前都要精心设计三维目标。
本人在每一课总目标的基础上,仔细钻研教材,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分别设计每一框的三维目标。
使三维目标建立在以学生乐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愿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方法,让学生会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近父母》一课时,课前本人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闲谈,了解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等。
本人在制定这一课的三维目标时,知识能力的目标放在认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代沟”产生的原因、如何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等。
《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实践
最后 , 通过总结得出结论 : 世界文 化具有多样性 和丰富 性, 并呈现出多元 和谐发展 的态势 。虽然文化 存在差异性 ,
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知道各国文化的多元和谐发 展的趋势, 理解文化差异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文 化没有优劣之别, 从而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 又尊重其
◎ 究 讨 研与 探
C AAASV H N中 导 IS DDE NT R标I 国准W RE
《 课 程 标 准 》 育 教 学实 践 , 新 教
吴 亚 南
教育部颁发的 《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 验稿) ( 》以下简称《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 ) 一切为了
学生 的发展 , 了一切学 生的发展 ” 为 。就是 以学 生的发展为
传统。 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随后, 通过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在饮食文化、 建筑 文化、 服饰文化、 语言文字以及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说明世
本,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一
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 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 体现了
价方 式 。
中国标准导报
CH I NA TA NDARDS REVI S EW
有什 么样 的评 价, 就有什么样 的教学 , 课程落实 与否 新 的核心是评价 思想 与评 价方 式的革新 与创新 。我们 的评价
方法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部分。其中, 过程性
评价 在学 业成绩 中 占4 %, 4 分 ; 0 即 O 结果性评价 占 6% , o 即 6 分, O 成绩总分为 10 。 0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目标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要多方面引导,要通过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情感目标,用传统节日的氛围来感染学生,以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格魅力教学内容生活化传统节日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一种误区:那就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价值观的引导,这恰恰是违背思想品德课的真正宗旨。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理论的熏陶,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引导自己的行为,引领自己健康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坚持渗透引导,而非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
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一、塑造个人魅力,信师成为师生交流的基础何谓魅力?魅力就是能把人吸引到你周围的力量。
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育人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为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能够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会感叹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的备课很充分,课堂设计很丰富,但是学生们却是不领情,那是因为学生们心理上不喜欢这位老师,产生了厌倦甚至是厌恶心理,开始抵触老师。
这个时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听课,而不是要学生听什么、怎么听。
心想事成,学生心里不想听,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不可能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无从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 前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点:●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1.2 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3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2.1 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2.2 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目标:——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组织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旅程和对成长的思考。
(二)自尊自强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2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2.3 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5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以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
(三)学法用法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2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3.4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搜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典型案例,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意义。
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哪八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知道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一)交往与沟通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1.3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1.4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5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1.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采访教师,内容包括该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交往的品德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2.1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2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2.3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2.4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2.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