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导入
初中化学课导入大全

初中化学课导入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实践证明,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如何能够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的课堂环节。
1、魔术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
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茶水变墨水、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
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大家齐声说“喜欢”。
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名叫“烧不坏的手帕”。
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
同学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过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又问同学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
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复习—温故知新导入: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说课指导教案

初中化学说课指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元素的分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元素的分类;
2. 让学生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化学的研究对象
和内容。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等概念,并对
化学元素进行分类介绍。
3.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在老师
指导下分析实验结果,引出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
思维和探索能力。
5. 知识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可以是练习题或实验报告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 PPT或教科书等教学辅助材料;
3. 少量的化学元素模型或卡片等。
五、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以上是初中化学说课指导教案范本,希朤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课的五种导入方法

化学课的五种导入方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
因此,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情景导入,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1. 魔术式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魔术能起到让学生产生惊讶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机,使学生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
例如,在复习燃烧内容时,我表演了一个“水生火”的魔术: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
学生看到这个魔术表演异常兴奋,他们对这一奇特现象产生了种种猜想,并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猜想] 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
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设计装置] 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 探究一: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探究二: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在教学中通过适时运用魔术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导入,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
二、嫁接式导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络点,寻找“学生的临近发展区”,这种引入方法最常用。
例如,小明和小刚在学习了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后,知道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于是两人联想到木炭还原氧化铁发生的反应可能有:①2Fe2O3+3C 4Fe+3CO2↑;②Fe2O3+3C 2Fe+3CO↑他们打算验证自已的看法,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
[猜想与假设] 木炭与氧化铁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可能:(1)产物是铁和二氧化碳。
(2)产物是铁和一氧化碳。
(3)产物是______ 。
初中化学课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能够准确命名给定的化合物;
2. 能够根据化合物的名称,写出其化学式;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出化学式。
难点: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名称的命名。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化学品瓶、实验室玻璃仪器、实验试剂等;
2. 实验材料:化合物样本、化合物名称卡片等;
3. 课件:包含化合物命名规则和例题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几个化合物的名称,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名称的命名规则,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化合物的命名规则(10分钟)
1.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根据碳原子数、双键、官能团等进行命名。
2. 无机物的命名规则:根据元素符号和化合价进行命名。
三、示范命名化合物(15分钟)
教师通过示范几个化合物的命名过程,让学生掌握命名的方法和技巧。
四、学生练习(20分钟)
学生根据提供的化合物名称,进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出化学式的练习。
五、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部分,以便学生复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化合物命名与化学式写作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对化合物命名和写化学式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化学元素导入新课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导入新课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重要性;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识别和区分不同元素。
教学重点:
1. 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
2. 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性质;
3. 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教学难点:
1. 掌握元素的符号和重要性;
2. 运用实验方法来识别和区分元素。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操作指导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服装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1.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元素导入;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化学元素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3. 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答案,引导学生思考。
二、讲解(20分钟)
1. 讲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性质;
3. 示范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四、总结(10分钟)
1. 综合讨论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重要性。
实验操作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
面发展。
初中化学微型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微型课程教案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课程内容:本堂课将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一、化学基本概念
1. 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3.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4. 常见化学实验
二、元素周期表
1. 元素的概念及分类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3.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方法:
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器材和基本物质;
2. 结合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3. 通过交互式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和周期性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实验器材,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反应和物质分类。
三、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规律。
四、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一些简单的元素排列和性质分析。
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对化学的兴趣。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的应用和意义。
初中化学国家优质课教案

初中化学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的组成,掌握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所占的比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所占的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所占的比例。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分享对水的组成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水的组成。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教师分发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释水的组成。
三、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所占的比例,引导学生理解水的组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水的组成,明确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组成。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水的组成,掌握了氢元素和氧元素在水中所占的比例。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在知识讲解环节,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水的组成,明确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
通过巩固练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水的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6篇】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6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实验准备药品: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浓度都为10%~20%左右)、紫色石蕊试纸、无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氧化铁粉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仪器:投影仪、培养皿、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引言】上几节课我们学过盐酸和稀硫酸能跟酸碱指示剂、某些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
这节课我们将探讨酸的共同性质。
【板书】酸的通性【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酸的分类和酸的命名,了解酸的分类标准和名称的读法。
【板书】HClH2SO4H3PO4HIH2SiO3H2SO3HFH2CO3HBrH2S师: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无氧酸、含氧酸,并读出名称。
(学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样读?【讲述】同种元素组成酸时,价态有高有低,所以名称有高、亚、次之分。
今后在高中化学课中将会学到。
【板书】一、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演示】把稀硫酸、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倒入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观察屏幕上所显示溶液的颜色。
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屏幕上的现象。
再取以上三种溶液,倒入另外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再观察屏幕上显示溶液的颜色。
【小结】由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在书上勾划。
【板书】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属的反应【演示】将已除锈的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分别装入四只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现象。
师:金属跟酸溶液是否都反应?现象如何?生:不是,铜跟稀硫酸不反应,其他培养皿中都有气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
镁跟酸反应最激烈,锌次之,铁较差。
师:生成的气体是什么?生:生成的是氢气。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说明金属能不能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性质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新课导入几种方法的介绍
教学是一门艺术,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因此,导入新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的任务和内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精心设计,灵活运用,万万不可千佛一面。
一、复习导入法
化学知识是个彼此有联系的整体。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接受新知识。
所以,通过复习一些与本节教学有关的旧知识,以此为导线,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更为全面的理解新知识。
二、悬念激趣法
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性质时,引言可这样设计: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弄个究竟。
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
他发现火把的燃烧有点飘忽不定,不一会儿狗就晕倒了。
可是当他蹲下看个究竟时,他自己马上也感到呼吸困难了。
他抱起狗走出洞外,哈哈大笑:这屠狗妖就是……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
三、开门见山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强调重要性也是一开门见山的引入方法。
化学知识十分重要且抽象难学,在新课前先强调学好这些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如,在讲解元素符号的知识前,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四、激情引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联想,自然地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化学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如,在讲到空气的一课时,可以讲述化学家拉瓦锡的故事。
五、化学魔术引入法
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如在讲解《酸和碱》这节课时,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先用白纸叠好一朵白花,然后把酚酞涂在花上。
上课开头就可以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在白花上喷上一种神水能让白花变红花,在学生的期待中,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了花上,白花瞬间变为了红花。
学生一片惊呼,兴趣很浓烈,都想尽快揭开这个奥秘,所以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
六、实验引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实验中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
在学习某些章节时,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电诸方面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通过实验巧疑布阵、设置悬念。
七、联系实际导入法
化学是源于社会、源于生活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素材来导入新课。
通过化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有助于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的主动探究意识。
如:在学习金属材料时,就可以先举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电线、保险丝、铝合金门窗及自行车钢圈等导入新课。
在研究矿物质元素有关性质时,可以从市场上出售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导入。
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对学生有着自然的吸引力,会使他们自觉地去探索和实践。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设计巧妙的导入,为新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