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建筑的木结构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了许多特殊的工艺和构造方法,以实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美观。

下面将从构造原理、材料选择和技术特点等方面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

榫卯结构是在木材上雕刻出凸出和凹进的零件,通过零件间的榫头和卯榫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使整体更加坚固耐用。

另外,榫卯结构还能够减小木材与木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力,提高了木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次,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多为松木、柏木等耐腐木材。

这些木材具有轻巧、柔软、耐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木结构建筑。

此外,由于这些木材含有丰富的树脂和香气成分,对于防虫防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这些木材在经过特殊的处理和加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寿命。

最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

一是注重结构的平衡和均衡。

在设计和搭建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设计,使木结构能够更好地承受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安全性。

二是讲究材料的质量和选用。

在选择木材时,要注重挑选原料优良、纹理清晰、不易开裂变形的木材,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美观程度。

三是重视装饰和雕刻。

在木结构的处理中,会加入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元素,以丰富建筑物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采用耐腐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装饰风格。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风貌。

在今天,虽然现代建筑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设计

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设计

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建筑的木结构设计不再是只有中国,而是多次出现在世
界各地。

无论是亚洲、欧洲、非洲还是美洲,各个地方的古代建筑都有被木结构设计所影响。

而木结构设计也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结构设计中有很多不同的部分,包括木柱、木梁、斗拱、斗栱等。

每种部分
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设计和用途。

首先就是木柱,它是木结构建筑中最关键的部分,承受了整个建筑的重量。

在中国唐朝以前,木结构建筑中一般采用立柱架木式的结构,也称“八字柱”,柱子上面用斗拱和斗栱的组合来支撑着横向木梁和屋面板。

到了唐朝及以后,采用斗拱、檩架和悬斗等结构形式来改进八字柱,让建筑的承重能力更强,更为精巧。

而在欧洲,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就是采用了拱形天花板,将
木拱和木梁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搭建天花板,以承受建筑的重量。

在非洲,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也是采用了木质结构,尽管这些木质结构现在已毁,但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他们的设计和实现方式。

今天,还是有许多现代建筑采用了木质结构来体现当时古代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打造具有人文历史气息的现代建筑,如计划中的长沙千古情。

借鉴古代建筑的设计,木质结构可以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师的兴趣所在和研究重点。

总之,木结构设计在古代建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许多不同的用途。

它不仅承担着支撑建筑的重量,还通过其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的设计,成为了古代建筑的精华所在,彰显了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在借鉴古代建筑的设计时,可以借鉴古代木质结构的设计,这将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启示,使建筑更具魅力、灵魂和内涵。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首先是柱。

古建筑中的柱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主要构件,通常采用石柱、木柱或砖石柱。

木柱具有轻便、加工方便、吸震和保温的特点。

柱体通常用直径较大的木材制成,有的经过削磨处理,表面光滑,有的则经过雕刻,挂着彩绘等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梁是横向支撑结构的主要构件,用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使之传递到柱子上。

梁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有方形、圆形等。

梁的两端通常通过插榫的方式与柱子连接,以增加其承载力。

梁可以根据需要分为水平梁、斜梁、竖梁等,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建筑结构需要。

桁架是一种由多个木材构件组成的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和稳定屋顶和天花板等上部结构。

桁架通常采用木制构件,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梁和柱组成。

桁架能够分担梁柱的荷载,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桁架的形式和结构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楹柱是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柱子,通常用于作为门户入口的柱子,具有装饰和象征性的意义。

楹柱一般由巨大的木材制成,形状粗壮,高大。

楹柱上通常雕刻着花鸟、神话故事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楹柱在建筑中起到了装饰和象征的作用,使建筑更加庄重和美观。

檩椽是古建筑中连接梁和柱的重要构件,用来支撑梁和屋顶等上部结构。

檩椽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扁平,有的经过雕刻处理,具有装饰性。

檩椽的设计和制作需要考虑到梁和柱的承载能力和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多种特点和意义。

首先,木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减少损失。

其次,木结构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再次,木结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调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

最后,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经常通过雕刻、彩绘等装饰工艺进行美化,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古建筑木结构构件是古代建筑中使用的木质构件,包括柱、梁、桁架、楹柱、檩椽等。

这些构件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具有吸震、保温、可塑性、可调性等特点和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丰富多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建筑的主要形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深厚造诣。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城墙等建筑中。

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独具匠心的是悬空结构,即采用的是抵抗重力的方式。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构建筑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椽、梁、柱和枋。

椽作为建屋的主要木材,承载着整个屋顶的重量。

梁则连接着椽,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屋顶和墙壁。

柱是建筑中的主要支撑结构,承受着屋顶的压力。

而枋则用于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除了这些基本的构件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独特的装饰和细节。

比如,梁上雕刻了各种吉祥的图案和花纹,使建筑更具艺术性和视觉效果。

与此同时,在檐口和门前往往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的形式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北方的建筑一般采用榫卯结构,即在连接处使用卯榫相互嵌合的方式,较为稳固。

而南方的建筑则以斗拱结构为主,即在悬空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拱形的弯曲结构,更加灵活和优雅。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构形式还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正殿建筑往往以四柱为主,中间是三重悬空屋顶,两边有侧厢。

而山寨建筑则以中轴线对称为主,常采用三进式布局,表现出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以黄山的古村落为例,这里有一座古代中国村落的典型例子。

在古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形式。

建筑的外观朴实而又具有古典气息,内部的结构也精心设计,采用了许多传统的木制构件。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保留了当时的风貌,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建筑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这些形式不仅使古代建筑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视觉效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深厚造诣和智慧。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一、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以木结构作为主要骨架的中国古代建筑开创了新结构形式,并且产生了和这种结构形式相配套组合的各种平面布置方式和外观结构性态。

我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末期起,到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一脉相承,循序渐进,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结构形式。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把我国古代主要的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在不同的工程领域,并且对于某些大型建筑还釆用混合结构形式。

这三种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具体介绍如下所述:(1)、抬梁式抬梁式结构在西周末年已形成雏形,后来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做法。

这种木结构架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结构架。

在相邻两道屋架之间,于各层梁的外端架擦,上下擦之间架椽,形成屋面呈下凹弧面的两坡屋顶骨架。

每两道屋架间的室内空间称“间”,是组成木结构架房屋的基本单位。

在我国古代,一座木结构建筑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组成,结构平面布置多数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形式。

另外,还可以把这种木结构架结构做成三角、方形、六角、八角、圆形、扇面、十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单层平面建筑,和多层的楼阁与佛塔等组合结构。

(2)、穿斗式穿斗式木结构架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

这种特有的木结构架建筑结构形式的建造方法在汉朝基本成熟,流传至今,在中国江南多省还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此外,也有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用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法,例如四川建于明万历年(公元年)的万年台,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的湘西凤凰古城中的杨家祠堂,也为穿斗抬梁式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浅谈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

浅谈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

浅谈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运用榫卯结构原理,通过木梁、木柱、楼板等构件相互连接而成。

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具有出色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注重结构的稳定性。

传统古建筑采用的榫卯结构,通过榫卯连接构件,形成整体的结构系统。

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增加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稳定。

同时,木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和韧性,能够在地震时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并分散地震作用。

因此,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在结构形式上注重整体性和稳定性,以提高抗震性能。

其次,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

古建筑采用的木材主要是经过干燥处理的橡木、松木等,这些木材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这些木材纹理清晰,密度大,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强度,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作用。

同时,传统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还具有一定的防腐性能,能够保证建筑的使用寿命,并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的破坏。

再次,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注重结构的完整性。

传统古建筑中的木构件均为一体化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整个建筑结构形成紧密的网状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减少局部破坏和倒塌的可能性。

同时,木结构还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通过位移和变形来分散地震作用,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最后,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注重建筑的基础设计。

传统古建筑在进行基础设计时,会采用较为稳固且合理的基础形式,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同时,传统古建筑还会在基础工程中进行一些特殊处理,如增设抗震支撑,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设计注重结构的稳定性、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完整性和基础设计等方面。

这些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使得传统古建筑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建筑的木结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

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

《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中国目前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二、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特征的概说
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

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

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迭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迭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

一组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一点可以从形体、装饰、配属建筑等看出来。

由于建筑群是内向的,因此,中国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整体去认识。

每一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多样,层次丰富,也就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中国建筑的室内间隔可以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使室内空间既能够满足屋主自己的生活习惯,又能够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需举行盛大宴会时)迅速改变空间划分。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至迟在西周已开始应用彩色来装饰建筑物,后世发展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一点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基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便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

三、木结构与砖石结构,谁优谁劣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

木材的寿命不像砖石那样恒久,更有不耐火的致命缺点,我们的祖先虽然发明了许许多多的保护方法,仍然不能让历史上绝大多数经典建筑流传下来。

有不少人认为这一定是因为中国自古就缺少适于建筑的石料。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砖石(尤其是砖)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只是从来不曾担任过主角。

西方人用石头砌造了宏伟的大教堂,在中国,这些石头只用来建造台基、栏杆和铺设路面,支撑房屋和巨大屋顶的,一直是木材,我们的祖先只对木材情有独钟。

所以,中国古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形体也并不高大。

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殿堂莫不如此。

相比而言,即使是宫城中的宫殿也没有罗马的浴场、高直的教堂那样复杂的平面构成和雄伟的外观形象。

香港建筑师李允在他的名着《华夏意匠》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纯粹建筑技术观点而论,不能说木结构比砖石结构低劣,因为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反之亦然,但总的说来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头建筑要优越得多。

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西方不知快了多少倍,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相对讲是最经济和节省的。

四、结束
总之,木结构的建筑不论有多少优点与缺点,但它毕竟是古代建筑选择的结构体系,无数的工匠在这些木结构的建筑上发挥和表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才智,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建筑奇迹,从而使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