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古诗两首》word版本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 何处来。

客人 几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客 何时
客站 何地
乘客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 欲行,
忽闻岸上 踏歌声。
桃花 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踏步

龙潭
潭水
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诗句? 请背一背。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其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赏析: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回乡偶书》原文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回乡偶书》赏析这是一位老人返回故乡的感慨。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过:“*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首诗正是这样,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让人备感亲切。

贺知章三十七岁进士及第,后一直在外(在京)为官。

唐天宝三年(744)他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已经是八十六岁高龄。

这首诗就是诗人这次回乡尚未进家门的生活写照。

“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以“家”为中心,“少小离”与“老大回”句中自对,七个字就概括自己在外风雨数十年的旅程。

弹指间,离开这方热土已数十年,岁月蹉跎,年华已逝。

如今告老还乡,踏上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土地,看着自己曾经非常熟悉又似乎已经陌生的一草一木,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真正是“返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课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课文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分别是《回乡偶书》和《赠汪伦》。

店铺在此整理了⼆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离家⽼⼤回, 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李⽩ 李百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教学设计 【教学⽬的】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

【教具准备】 ⽣字卡⽚。

【教学⽬的】 第⼀课时 ⼀、看图激趣,揭⽰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在⼲什么?他们之间发⽣了⼀件什么事? 3、揭⽰课题:有⼀个叫贺知章的⼈,他很⼩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了才回来,这⾸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

(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 ⼆、初读课⽂,认记⽣字 1、⾃由读课⽂,⽤“□”标出⽣字,注意要读准字⾳,读通顺。

2、出⽰⽣字卡⽚,学⽣⾃由观察⽣字,为喜欢的⽣字组词。

3、抽⽣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个⽣字的⾳,学⽣从卡⽚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了解诗歌⼤意 1、⾃由读课⽂,圈出不理解的地⽅。

2、⼩组合作学习,通过读⽂,看图,理解诗词⼤意。

(教师适当点拨) 鬓⽑衰:头发都⽩了。

3、教师范读,学⽣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

4、抽⽣说说。

5、⽣根据理解⾃由读课⽂。

四、试背课⽂ 1、⽼师叙述诗意,学⽣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互背古诗。

3、抽⽣背、齐背古诗。

第⼆课时 ⼀、指导看图,揭⽰课题 1、出⽰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分感动,写下这⾸《赠汪伦》。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回乡偶书》《回乡偶书》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⑵。

儿童相见不相识⑵,笑问客从何处来⑵。

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⑵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⑵。

惟有门前镜湖水⑵,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⑵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⑵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⑵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⑵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⑵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⑵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品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创作背景:编辑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古诗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古诗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古诗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古诗赏析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译文1: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译文2: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译文3: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来;一口乡音毫无变化,两鬓的毛发却早已衰颓了。

好奇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赏析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3】(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二】: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简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2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2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ǒu yīn 偶 然 乡音
bì n 鬓 毛
hé shuāi kè 衰 老 客人 何处
yīn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 理解诗意
偶然
回乡偶书
作者辞官回家后,感慨很深,于是出
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 的感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他的

了, 可是他的乡音却没有变!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 他的头发变白了,可是他 • 他的胡子变 了,可是他 • 他变 了,可是他
却没有变! 却没有变! 却没有变!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
地问:“
?”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春
别 来 有 风
家 人 门 不
乡 事 前 改
岁 半 镜 旧
月 消 湖 时
多, 磨。 水, 波。
宋楚瑜
宋楚瑜爷爷 回湘潭老家祭祖
宋楚瑜爷爷回到母校看望孩子们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
(约 659 年—约 744 年)唐代著名诗人, 字季真,自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 今浙江萧山)人.小时候就以文词知名, 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 ,豁达而健谈,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有 很深的友谊.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 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 颂的不朽名篇。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相识-认识 何处 - 哪里
少小-老大 离- 回
《回乡偶书》的背 景:

学习古诗一般方法
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会读会背会默写
诗歌里 的秘密!
ǒu
·
bì n shuāi
你能读准带 点的字吗?读一 读吧!
“衰”有时也读“cuī”
乡 音
·
·
请同学们参 照课本中的注释 理解重点词语。
“乡音、何处”你 是怎么理解的? “少小—老大”相对 “离—回”相 对。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唐)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来。
· ·
少小( 乡音( 儿童( 笑问(
), )。 ), )。
你会填吗?
贺知章 (谁)(多大年纪) 30多岁 (哪里) 京城 ‗‗‗‗ ‗‗‗‗‗‗‗ 的时候到了 ‗‗‗‗
同学们还记得《咏柳》这首诗吧,我们一起诵读一下吧!

老师帮你了解一下作者:
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字季真,自 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 山)人。年轻的时候就以文词知名,书 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 豁达而健谈。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 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炙人口,千 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回乡偶书》是诗人贺知章,三十来岁离开家乡,直 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 送行,直到城门外,当时的皇帝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 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 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你还有什么 新发现吗?
生字学习
ǒu 偶然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25_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25_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25 古诗两首
hé 偶 鬓 衰 客 何 Zè ng wāng lú zhōu yù n 赠 汪 伦 舟 欲
Ǒu
bì shuāi kè n


tán



偶 赠 忽
鬓 汪 踏
衰 伦 潭
客 舟
何 欲
思 乡 之 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假如你离开自己的家乡几十年之 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
的爸爸妈妈身边,想像一下你当时的 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 和想象中的相同吗?
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什么?
偶然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桃花潭, 喝万家酒, 会汪豪士, 此亦人生快事。
将: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忽然听到 忽闻岸上踏歌声。
踏歌:踏地为节拍 唱歌
夸张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你还知道哪些运用夸张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还知道贺知章的 其他诗歌吗?
拓展阅读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拓展阅读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回乡偶书》原文及注释译文

《回乡偶书》原文及注释译文

《回乡偶书》原文及注释译文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优秀的回乡偶书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回乡偶书古诗1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作者介绍贺知章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回乡偶书古诗2在一个古老的山村里住这一位大诗人贺知章,他从小勤奋好学,终于在贺知章三十七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他离开家乡当辞官去了。

一年一年过去了,贺知章很想念家乡,有一天他来到镜子旁看到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他家乡的口音没有变,他决定不当辞官了,他就坐着马车日夜兼程,他却不肯休息,急着回到自己的家乡。

终于有一天贺知章坐着马车来到村子的门口,他看见自己的家乡还是那么美丽,一排排杨树高大挺拔,像士兵一样,一排排青山连绵起伏,一排排连绵起伏的青山下面,有一排排小草绿油油的,还有许多五彩缤纷的小花盛开着,有红的,粉的、蓝的、黄的、紫的,房屋整整齐齐的。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原文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原文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原文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原文赏析古诗《回乡偶书》年代:唐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注释】: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回乡偶书儿童古诗

回乡偶书儿童古诗

回乡偶书儿童古诗回乡偶书儿童古诗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儿童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赏析一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赏析二《回乡偶书》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诗】: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3】(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二】: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简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 国山河、揭露社会黑暗 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 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 响。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 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可是,自己是 个无名小卒,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他写了一封信托 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 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 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 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 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 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 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 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 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 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和许多村民一 起在岸上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 了《赠汪伦》这首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 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欲:想要,打算 3.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4.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5、不及:比不上,不如
想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 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对我的情谊深。 2、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对我的情谊深。 3、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 对我的情谊深。 4、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 对我的情谊深。
1、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 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2、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 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3、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 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 上。
鬓 老年人 毛 须发稀 衰: 疏变白。
《回乡偶书》这首 诗抒写了贺知章久 别回乡的感怀。
3 体会诗情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刚刚回到久别的家乡 时的情景。作者抓住回乡时的一个细节, 表达了对家人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流 露出无限的感慨。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 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 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 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 来。
我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
踏着节拍唱着歌
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比不上 不及汪伦送我情。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 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 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 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ǒu
yīn bìn
偶 然 乡音 鬓 毛
shuāi kè hé 衰 老 客人 何处
组词游戏
组词游戏
音客 何
1 熟读诗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 理解诗意
偶然
回乡偶书
作者辞官回家后,感慨很深,于是出 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 的感触。
黄鹤(hè)楼送孟浩然之广陵(línɡ) 李白
故人西辞( cí)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ɡū)帆远影碧( bì)空尽, 唯(wéi)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dǒnɡ)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 ),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 chóu)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渭(wèi)城曲 王维( wéi )
一群( )的孩子,( ) 地跑过来,笑呵呵地问道:“
?”
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 释: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
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 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 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 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 从哪里来的?”
渭城朝雨浥( yì)轻尘(chén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知识巩固:
1、多音字组词。
xíng (
)
行 háng (
)
2、《赠汪伦》是一首( ( )专门写来送给(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
(约 659 年—约 744 年)唐代著名诗人, 字季真,自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 (今浙江萧山)人.小时候就以文词知名, 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 豁达而健谈,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有很 深的友谊.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 书》《咏柳》等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 的不朽名篇。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 才回到家乡。
家乡 没有什 耳边的头发 的口音 么改变 花白稀少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Nhomakorabea小孩
认识
儿童相见不相识,
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
哪里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 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欣赏第二首
离 别 家 乡 岁 月 多, 近 来 人 事 半 消 磨。 惟 有 门 前 镜 湖 水, 春 风 不 改 旧 时 波。
lún
赠汪伦
李白
xíng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lún
赠汪伦
李白
xíng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客(客人)何(何时)赠(赠送) 汪(水汪汪)舟(小舟)欲(欲望) 踏(踏步)潭(潭水)
• 舟(小舟)(轻舟)(独木舟) • 乘(乘车)(乘船)(乘除) • 音(音乐)(语音)(口音) • 客(客人)(作客)(客车) • 何(何时)(何地)(如何)(任何) • 汪 (汪汪叫)(眼泪汪汪)(汪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