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1-公共需求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收益。
2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而第二个特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5什么是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目标啊。
6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7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8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9负荷定价: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10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11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2公共选择: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3直接民主决策: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就是直接民主决策。
14间接民主决策: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票进行公共决策,而是选民通过选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做出公共决策。
15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它是财政机关在系统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导论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三要素:主体:国家;客体:剩余产品;目的:满足公共需求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属性:历史的经济范畴特征: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财政学概念:关于财政研究的学科。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公共财政‖ 与传统国家财政的区别:⏹(1)公共财政预算的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主要是通过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税收征集收入;国家财政既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国家财政的支出则可能提供(甚至主要提供)私人商品。
基础理论篇第一章公共需求公共需求含义: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特征:非排他性第二特征:非竞争性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公共选择的规则:(一)一致性规则又称一直满意规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
(二)投票的多数性规则,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
阿罗不可能定理: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个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效率与市场资源配置含义: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
资源配置机制: 1.决策机制 2.信息机制 3.动力机制 4.协调机制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
配置效率:称帕累托效率,是指在既定的条件下,当资源配置使得一个人福利的改善必然使另一个人的福利受损时的资源配置状态。
财政学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部门――亦称公共部门――收支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
以政府部门的收支活动为研究对象,解释财政收支活动运行的规律,构建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机制,是财政学所致力完成的两大任务。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是什么的问题)与规范分析(根据经验或者总结出来的规律,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经验或规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此外还有动态、静态的分析,定性、定量分析。
公共财政体制:以公共化为取向的中国的财政改革与发展。
私人个别需要: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
建立在个人或家庭的基础上,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提出的需要。
特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
――的服务或品质,称为私人物品或服务。
社会公共需要:值得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突出特征:◎整体性,集中性,强制性。
――公共物品或服务。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
由政府所组织的,集中性的收支活动,主体只能是政府,保函的意思:财政活动以政府为前提◎政府直接决定着财政的产生,发展和范围。
◎在政府活动中,政府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财政活动牵涉的范围颇广。
――在我们清朝是最早使用财政一词的社会公共需要的界定:资源配置方面。
调节收入方面,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需要。
财政的职能:指的是财政在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内在功能。
三方面:资源配置(通过对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的影响,调控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的职能。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举债,收取国有企业利润。
外部效应:指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通常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财政学复习(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财政: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产品的分配活动。
2、社会公共需要: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3、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也叫市场失败、市场缺陷。
市场失灵指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4、外部性:某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5、公共产品: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6、财政职能:即财政经济职能,是指财政作为国家政府分配社会产品、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7、财政支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分配的活动。
8、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9、转移性支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政府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物品和服务。
10:、成本效益分析法: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11、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12、社会保障: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遭到其它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13、社会保险: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伤死失业等风险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形式。
14、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在生活困难时为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而提供的援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15、现收现付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模式16、完全基金制: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集模式。
17、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利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国民收入。
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需求: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具有不可分割性的共同利益的需求2.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3.公共产品:是指由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4.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5.购买支出: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6.转移支出: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
7.税收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于某些纳税人或其特定经济行为,实行照顾或激励性的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税收减免等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支出或放弃的收入。
8.社会保险:以立法为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9.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以招标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10.财政补贴: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向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提供的无偿补助。
11.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12.税收原则: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原则是在斯密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效率、公平等原则。
13.财政收入:通过国家政治权利而集中起来的,用于满足国家支付需要的一定量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
14.征税成本:税务部门在行使征税权、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所花费的各种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5.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纳税人应承担的税收负荷,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
第二章 公共产品
• 五、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不同的概念 • (一)产品的生产是指把产品制造出来 的过程,有私人生产和公共生产之分。 • (二)产品的提供是指产品生产的费用 由谁承担,有私人提供和公共提供之分。 • (三)从理论上讲,产品的生产和提供 有私人生产、私人提供;私人生产、公 共提供;公共生产、私人提供;公共生 产、公共提供四种模式。
Subsidies Taxes Government Services
Firms
Dollars Resources
Input Market
Dollars Resources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几对基本概念 • 1、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前者是指通过集体行动 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的活动; 后者是指通过家庭、企业的自主决策来决定私人 产品的需求、供给的活动。 • 2、公共产品市场与私人产品市场:公共产品市场 即所谓政治市场;私人产品市场即狭义的通常意 义上所讲的市场。 • 3、政治决策与市场决策:前者是指公共产品资源 配置决策,可分为直接民主决策和间接民主决策; 后者是指私人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源配置决策,可分为企业决 策和家庭决策。
• 四、混合产品 • (一)混合产品的概念:混合产品是指 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双重属性的产 品。 • (二)混合产品的特征 • 1、在具有竞争性的同时具有非排他性 • 2、在具有排他性的同时具有非竞争性 • 3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
• (三)混合产品的提供方式 • 1 、具有非排他性的混合产品的提供方式:一 般说来应由政府提供,也可由私人捐赠。如生 活小区的体育设施的提供等。 • 2、具有排他性的混合产品的提供方式: • ( 1 )可采用市场方式提供,多为外部效应不 明显的混合产品,如俱乐部、影院、球场等。 • ( 2 )也可采用政府提供的方式,多为外部效 应明显的混合产品,如教育、医疗等。 • ( 3 )还可以采用混合方式提供。这又可分为 有机混合和简单混合两种。
财政学
导论财政: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现代基石:1公共商品理论(萨缪尔森等人)2效率理论(帕累托)3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阿罗)公共需求公共需求:当众多个人组成一个整体是所产生的需求。
特点:1公共需求满足的收益外在性2整体性(表现为相互依赖与不可分割)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
特点:1非排他性(技术、效率、成本)2非竞争性另外生产、提供不可分性,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大,具有自然垄断性分类:1纯粹公共商品:完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混合公共商品:一定程度满足公共需求也在一定程度满足私人需求(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投票悖论: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获得多数票效率与市场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
资源配置机制:(四部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资源与产品之间技术转换率或产出率交换效率: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获益同时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
综合效率: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同时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效率(实现条件)也可以说任意两种商品边际转换率必须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市场失败的表现:1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商品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市场竞争不完全性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政府及职能政府:执行和表达国家意志的工具。
特征:1、人机构没有的政治权利2、民主社会政府领导人是有选举产生的或经过政治程序任命的从而使其合法性直接或间接取决与公共选择的过程3、以盈利为目的,其行为目标是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追求政府失败:由政府内部机制决定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率的现象。
原因:一、政府能力所限(1信息有限2对私人市场反映控制有限3 对官僚主义控制有限4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二、政府行为的越界(集中表现在本该选择市场交易的方式上却选择使用了政治交易的方式。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经济部门,经济范畴: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增长,经济结构,: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3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3Ch1三、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即所谓“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
3.外部性:⽆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5.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活中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
四、简答题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
3.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第⼆,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第三,财政分配的⽬的是满⾜社会公共需要。
6.简述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段和机制。
(1)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确⽴财政收⽀占GDP的合理⽐重。
(2)优化财政⽀出结构,提⾼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公债等⼿段,引导并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平外资和强化对外贸易,提⾼经济增长率。
(5)提⾼财政资源配置本⾝的效率。
7.财政参与国民收⼊分配的原因是什么?财政参与国民收⼊分配的原因有以下⼏点。
第⼀,⼀些稀缺的⾃然资源存在着垄断性,且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异很⼤,由此形成了垄断性的极差收⼊。
财政有必要对之进⾏⼲预,防⽌某些企业谋取垄断利润⽽损害公共利益,并提取⼀部分垄断利润以实现收⼊的相对公平。
第⼆,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通常表现为经济公平,但往往损害社会公平。
市场分配机制强调收⼊分配应以各利益主体为社会供给的⽣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现实⽣活中⼈们的劳动能⼒、财产占有量等⽅⾯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别,因⽽,市场分配的结果必然会形成收⼊差距,导致社会不公平。
8.简述财政实现收⼊分配职能的⼿段和机制(1)规范⼯资制度(2)加强税收调节(3)完善转移⽀付制度五、论述题1.试论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学重点
导论:1.社会公共需要I.概念:是指提供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经营外部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II.范围:完全的社会公共需要(政治职能);准社会公共需要(社会职能);视同社会公共需要(经济职能)2.公共物品I.概念:为整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消费、共同受益的特殊物品或服务。
II.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III.私人物品通过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提供,公共物品通过政府提供。
3.财政I.概念: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分配的经济活动。
II.特征:分配主体:国家或政府。
分配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分配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国家主体性是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4.公共财政I.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和财政运行机制。
(与市场经济对应的特有的)II.特征:弥补市场失灵;公平;非营利性;法制化。
第一章:财政的职能1.资源I.概念: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投入物,也称生产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II.基本特征:稀缺。
2.资源配置I.概念:即资源的组合,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的。
II.目的: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效益。
III.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失灵的表现: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外溢性)、自然垄断。
IV.政府干预手段:(1)行政手段:公共管制,制定公共物品价格。
(2)经济手段: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3.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I.概念: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现资源合理化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
II.内容(范围):(1)直接分配。
(2)宏观调节(地区之间→合理的地区生产力布局;产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合理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提供结构;政府内部→合理的资本品与消费品供应结构)III.机制或手段:(1)财政收入手段:税收、利润上缴、国债。
第二章 公共产品理论
、(社会 社会) 二、(社会)公共需求(p24-) (一)公共需求的三层含义
1.定义 1.定义: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要。 定义 2.含义: (1)公共需求是一种个人需要; (2)公共需求时在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3)它即是多数人的需求,也是一种整体需求。
(二)公共需求的特征
1.整体性; 2.集中性; 3.强制性。
二、公共产品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p26-)
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消费决定论: 供求决定论: 供给决定论: 一般解释: 一般解释:由公共部门供给,用于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二)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1.消费的非排他性; 2.受益的非竞争性;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4.制度的约束性。
(三)分类 :
1.根据公共程度分类(p27) 1.根据公共程度分类 27) (1)纯公共品
同时具有两大特征的物品,且是公共部门提 同时具有两大特征的物品,且是公共部门提 供的产品。 如国防、行政管理、空气、治安、环境等。
(2)准公共品(p28)
含义: 含义: 在性质上介于私人品和纯公共品之间的物品。 分类: 分类: 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品 -- 不充分的非排斥性 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 拥挤性公共品 -- 不充分的非竞争性但有排斥性 如:公园、桥、路等。 公共资源类公共品 -- 非排斥性 和竞争性 如:公共草地、公共湖泊等。
三、第三部门供给公共产品(p35)
(一)第三部门 是政府以外的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所有组织,包 括各种慈善机构、援助组织、青少年团体、学会、合 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 (二)第三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优势 创新优势、信息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
(三)第三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方式(p35) 1.独立提供; 2.与公共部门合作提供,包括公共服务社区化、承 包供给,以及与公共部门建立伙伴关系; 3.与市场合作提供,如许可证战略、公益推广活动 和共同主题营销战略。
马工程公共财政学概论公共需要的名词解释
马工程公共财政学概论公共需要的名词解释
公共需要名词解释:
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拓展:
公共需要是全社会全地区的共同需要,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社会愈发展,生产力愈发展,这种共同成分愈充分,共同利益愈明显。
公共需要具有整体性,无法分割。
公共需要不是人们个别利益的混合。
公共需要不以人们的地位和收入为分界限。
这与私人需要不同,私人需要是以地位和收入为界限的,不同收入水平有不同需要,富人和穷人的私人消费水平显然不同,而公共需要则不分富人和穷人。
例如,在享受国防、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管理、防洪水利等利益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同时也是机会均等的。
公共需要是一种有效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等同于政府需求。
社会总需求包括政府需求和私人需求。
各代表着一定的社会购买力。
公共需要作为政府需求,是一种现实的购买力,代表着一定的货币流量和货币存量。
南开大学 财政学 课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两种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与市场——交织在一起,贯穿 数百年来的历史,它们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强。但早些时候,在亚 当· 斯密那里,认为“看不见的手”可以控制市场中的一切,政府 只是充当了“守夜人”。 自由放任即可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神话最后被19世纪30年代波 及全球的大危机所否定,于是在凯恩斯时代国家干预的理论成为 一种主流学说。 但近年为世人所重的科斯定理实际描述了这样一个重要认识,即 只有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市场运行才是没有摩擦的,交 易成本为零。这可以说明政府的边界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 确实可以省下来一笔不小的成本,起码去除了政府的运作费用, 更不用说政府不当行为对交易带来的阻碍。但必须注意,交易成 本的大小是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以找 出完全竞争的市场,因而,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我们必须处理 “市场失灵”问题,即政府是配置资源的又一基本力量。
政府对市场是“补”(基于资源配置)政府从市场买,政府与市场是交换关系
1、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市场失灵”领域,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 政府才介入,政府是“老二”。(政府不甘心当老二,没有法律对公共权力的限制, 政府永远是老大,政府失灵的领域市场才能介入,或者价格信号只是摆设,计划经济 时代也有价格体系) 2、凯恩斯主义 (1)补1(补的不足):50年代补偿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IS--LM分析),产生“艾 森豪威尔停滞” (2)补2(补大了):60年代托宾、奥肯(充分就业预算、潜在GDP缺口、奥肯定律) 产生“滞胀” (3)对“补”的评判:不用“补”,自由主义、顺希自然 a)货币主义:政府失灵 b)理性预期:民众“抗药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c)供给学派: 3、西方国家新增长理论:加强对“人”的补: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产生 美国90年代克林顿“新经济”,既注重需求也注重供给,“补”与“调”相结合。 4、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加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投入,产生经济失衡 5、刘尚希(基于风险、不确定性):公共风险、私人风险
财政学原理
《财政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公共需求1.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有三层含义:(1)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而是个人所具有的真实需要;(2)这种需求并非是单个人的需求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3)公共需求是一种整体需求。
与私人需求的相比,公共需求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受益外部性,即在一个人或少数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其他人也可从中受益。
第二,需求整体性,即这种需求不可能分散或单独得到满足。
2.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是公共商品。
公共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特征是非排他性,第二特征是非竞争性。
3.依据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将公共商品分为两类:(1)纯粹公共商品:完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并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混合商品: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私人需求,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一定的竞争性。
纯粹公共商品混合公共商品国防、外交、公共安全、罪犯改造、法律法规、基础科学研究、社会文明及意识形态传播、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传染病防治、自然现象预报、自然灾害的防治、货币发行、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信息、商品质量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服务等。
教育、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公共服务、消防服务、社会保障、有线电视广播、文体节目表演、产品质量认证、企业信誉评级,地质勘探等。
4.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社会偏好,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第二章效率与市场5.资源配置机制由四个主要“部件”组成:(1)决策机制:即资源配置决策权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和机制。
(2)信息机制:即资源配置信息的收集、分析、传输、反馈的渠道和机制。
(3)动力机制:即诱导经济主体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的动力来源、动力传递以及动能释放的系统,主要包括利益激励机制和目标约束机制。
财政学名词解释1-5
第一章1.重要概念无政府经济:主要用于描述一个没有政府参与的纯市场经济,在这个经济中,只有个人、家庭和企业,个人、家庭和企业为了效用或利润最大化参与市场交易过程。
在这样的经济中,价格成为唯一指导资源有序流动的信号。
混合经济:用于描述一个既有市场配置资源又有政府和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经济,在这个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和公共部门根据社会鼓励最大化目标,对市场误配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混合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又强调政府资源配置的补充地位。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对应,向公众无偿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并凭借公众赋予的行政权从公众那里无偿获取收入以弥补公共品成本的部门。
机械论政府观:对于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应当承担何种角色,机械论者认为,政府的角色就是确保个人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便利。
在机械论者看来,政府并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门,而是公众为了更好地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厂里的一个部门或组织,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死人权利委托给政府,而作为受托人的政府的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
在这样的一个经济中,处于中心角色的是个人,而非政府。
有机论政府观:在有机论者看来,与物理学中的机械一样,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一个自然的统一体,每个人、家庭和企业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则是这个有机体的心脏。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家庭和企业只有作为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才有意义,所以在这个有机体中,社会实际上是凌驾于个体之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思考题1.混合经济是一个既有市场配置资源又有政府和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经济,处于井然有序、社会资源最大利用化和社会陷入无序、混乱的中间情况。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和公共部门根据社会鼓励最大化目标,对市场误配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在这个混乱经济体制中,政府在期中通过各种途径干预经济社会生活,来弥补因为市场调节不足而导致的结果。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 财政概念一、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
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 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
即: ● 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
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 是“私人物品”(privategoods )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ni ijj X X 1✓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公共产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
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最优多数性规则与交易成本
最优的多数就是抉择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 最小的那个多数,在图中就是由曲线 (D+E)最低点所对应的赞成率N*。
五、“投票之谜”
“投票之谜”(或“投票悖论”)是指在所有可供选择 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获得多数票。 如下表所列的颜色选择结果就出现了投票循环问题, 使得在三个人的投票选择中没有获胜者。
(二)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或中位选民): 其偏好在所有投票人的偏好中 居于中间位置的投票人,称之 为中间投票人。 理性条件:无论哪个投票 人,如果认为X > Y,Y > Z, 则必然认为X > Z;且每个人 都会依据偏好顺序进行选择。 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 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 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 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
红 √
蓝
蓝
√ √ 红 √
√ √ 蓝 √ √ 蓝色胜出 蓝色胜出
蓝色胜出
投票顺序对投票结果的影响
新的偏好顺序组合: A:红 > 黄 > 蓝 B:蓝 > 红 > 黄 C:黄 > 蓝 > 红 在这种偏好顺序组合下,最终的选择结果决定于投票顺序。
第一种选法
第二种选法
第三种选法
A 红
黄 红 蓝 √
二、公共商品
(一)公共商品的定义 公共商品是与私人商品相对应一个概念,二者含 义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对于私人商品而言,有:
Xj X
i 1
n
i j
对公共商品而言,有:
X n j X
i n j
(二)公共商品的基本特征
与私人商品相比,公共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 ● 第一特征:非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公共商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他人消费或受 益 2、有些公共商品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 但从效率角度看却不必要排他 3、在有些情况下,“排他”尽管是可能的也 是必要的,但排他成本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 行。 ● 第二特征:非竞争性 。 它是公共商品最重要的标志。 这一结论的有效 性是基于特定商品的既定技术条件,并以公共 商品的“最大技术供给量”为前提。
颜色
红 1 1 0 2
黄 0 1 1 2
蓝 1 0 1 2
方案投票人
A B C 得分合计
(一)偏好与“峰”
所向 任何方向的偏离,都意味着他的效用减少。 如果在投票者的效用曲线上只出现一个峰值, 则称为单峰偏好; 如果曲线上存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 则称为双峰(或多峰)偏好。 在单峰偏好条件下,如果对备选方案进行两两 表决,就能产生一个最优的决策结果。
第二节 公共需求的决定:公共选择
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是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一个集体的偏好。 (二)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 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 不断提高。
二、公众偏好的表达方式
●公众的偏好表达是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下,运用自身的各种权利展示自己的需求的活 动和过程 。 ●公众偏好表达最主要的方式是由公民投票, 它是现代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最主要的方式。包 括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1)直接民主:全体公民直接投票决定公共 事务。 (2)间接民主:公民选出代表,由代表代替 公民投票决定公共事务。
三、公众偏好表达缺陷
公众偏好表达缺陷主要 在于:它不能完全满足 某些基本假定,这些假 定包括信息充分、个人 不会隐瞒自己真实的偏 好、政治家和公务员都 是中立的、不会出现双 峰偏好等。
四、公共选择的规则
(一)一致性规则 又称一直满意规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 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 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一致同意的结果虽 符合帕累托效率标准,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因为除了成本很高外,他要求每个投票人都 “诚实”。 (二)投票的多数性规则 指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 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 该规则,包括简单多数和复杂多数。
(三)公有制部门与私人部门
公有制部门与私有制部门则是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角度 定义的实体。 (四)私人组织与公共部门 “私人组织”及其与之相对应的“政府组织”是以组织 结构和权力性质界定的一对概念。 前者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独立、开放型市场组织; 后者则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金字塔型等级组织。 私人组织提供公共商品一般出现在下述场合,即:私人 组织从其所提供的公共商品中的受益大于提供公共商品
(二)政府与公共部门
政府与公共部门之间的联系: 首先,大部分公共部门是政府的内设机构。 其次,尽管公共部门履行着政府的某些职能。 第三,每一个国家的公共部门都受到政府的资助。 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区别: 首先,从实证的角度看,政府的产生和存在并非完全是 为了给公众提供公共商品。 其次,从现代政府的机构、作用和行为等方面考察,政 府机构并非都提供公共商品。 第三,即使一些公共部门本身就是政府部门,在不同的 场合也会有不同的身份。 第四,从公共部门的构成看,并非所有的公共部门都是 政府机构或部门。
三、纯粹公共商品与混合商品
依据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差异,可将公 共商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公共商品, 另一种是混合商品。 (一)纯公共商品 完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并具有完全的非排 他性和非竞争性 。 (二)混合商品 是指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共需求,也在一 定程度上满足私人需求的物品。同时,它具 有一定的排他性或一定的竞争性。 纯粹公共商品、混合商品和私人商品的划分 如图1-2所示:
(四)“投票之谜”之解
塔洛克的研究表明,“投票之谜”产生的可能 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投票的人数和可选方案的个数。 这两个数越大, “投票之谜”产生可能性也越大。 但在现实中,这两个数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即 出现“投票悖论”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出现“投票之谜”这种小概率事件,也 可通过偏好强度的充分显示来破解。包括: (1) “打分投票制”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强度 。 (2)允许进行“投票交易”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强 度 。
第三节 公共商品的提供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 按照生产商品的性质,可将商品的生产和提供 可分为两大部门,即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 在现实中,公共部门包括两大类,即行政部门 和事业部门。 公共商品的生产与提供是两个紧密联系又有本 质区别的概念。 公共商品的生产是一个技术过程,可通过委托 代理制方式由生产者完成; 商品的提供则主要由出资者(主要是政府)通 过公共选择和公共预算完成。 这表明,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完全可能不是 同一个主体。
基础理论篇
本篇介绍财政学的基础理论,其 中主要包括公共商品理论、市场与效率 理论、政府及其职能理论。
第一章 公共需求
●第一节 公共需求与公共商品 ●第二节 公共需求的决定:公共选择 ●第三节 公共商品的提供
第一节 公共需求与公共商品
一、私人需求与公共需求 (一)私人需求 私人需求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 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 1.私人需要层次划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 私人需求的两大特点 一是受益的内在性。
图例:
若三人对三种颜色(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 A:红 > 蓝 > 黄 B:蓝 > 红 > 黄 C:黄 > 蓝 > 红
通过“两两选择”则中间人喜欢的颜色胜出。
第一种选法 A 黄 B C √ 红色胜出 黄 红 √ √ 第二种选法 A 蓝 √ B √ C √ 蓝 蓝色胜出 第三种选法 A 红 √ √ √ 蓝色胜出 黄 √ B C
的成本。
二、公共商品的消费与提供
(一)私人商品消费
(二)公共商品消费 “免费搭车”问题? (三)消费与提供的区别 三、公共商品提供方式的选择: “市场”还是“政府” ?
本章完
需求层次论
商品划分
单峰偏好
多峰偏好
中间投票人
如:三人对三种颜色(方案)的偏好次序为: A:红 > 蓝 > 黄 B:蓝 > 红 > 黄 C:黄 > 蓝 > 红 B所喜欢的颜色,即“蓝色”在其他人的偏 好次序中居于中间位置,因此B成为中间投 票人。
二是需求的分散性。
(二)公共需求
1.公共需求含义
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 生的需求。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 (1)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而是 个人所具有的真实需要; (2)这种需求并非是单个人的需求或少数人 的需求,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3)公共需求是一种整体需求。 2.公共需求的特点 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 公共需求的整体性 。
B √
C 蓝
√ 黄
A
√
B √
C
√ √ 蓝 蓝
A 红 √
B
√ √
C
√
√
红色胜出 黄 √ √ 红
黄色胜出 √ √
蓝色胜出 黄 √ √
蓝色胜出
红色胜出
黄色胜出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认为:要寻找这样一 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 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 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 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 有个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 的偏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 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