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课堂笔记,巩固方程的相关概念;
2.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写一篇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在学习方程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本案例将方程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1节中,我们从算式走向了方程的世界。方程,作为数学表达的一种方式,能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案例旨在通过具体情境的引入,让学生体会从算式到方程的演变过程,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与表达;
5.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4.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 3.1 从算式到方程 从算式到方程课标解读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从算式到方程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3.1节“从算式到方程”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等式的性质等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一节的内容提出了如下教学要求: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3.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课标解读1.本节内容包括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以及等式的性质等.一元一次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一块重要的内容,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也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是后续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以及其他方程和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和铺垫.2.学生在前一学段已经学习了简单方程相关内容,如: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对方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些基本的、朴素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对一元一次方程作更系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更加突出方程作为解决实际问题重要模型的思想渗透,强调创设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条件.3.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这里蕴藏着大量的涉及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这为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本节学习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概念的引入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本节教学要充分关注方程的现实背景,要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际问题,反映出方程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深化对方程是解决现实问题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鉴于本章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过多直接使用“数学模型”等词语,而要通过具体例子反复强调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作用,实际上这就是在渗透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4.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表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解方程即是求未知数的值,这就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来说明解法的合理性,而等式的性质就是解方程的主要依据.本小节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供理论依据.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
例5 下列式子变形是否正确,若正确,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1)如果a=b,那么a+c=b-c;
(2)如果a=b,那么 a b ;
3 3
(3)如果a-b+c=0,那么a=b-c; (4)如果a2=4,那么a=2. 解:(1)等式的左边加c,右边减c,故错误.(2)等式的 两边同时除以3,故正确,其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3)等 式的两边同时加上b-c,故正确,其依据是等式的性质1.
(4)等式的左边乘2,右边除以2,故错误.
解答此类问题要分别看等式的两边是如何变化
的,是否是加、减同一个数或乘同一个数或除以
同一个不为0的数.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步骤 利用等式的 性质解一元 一次方程 (1)利用等式的性质1,使一元一次方程左边是未 知数,右边是常数;(2)利用等式的性质2,使未 知数的系数化为1,从而解出方程 (1)方程变形的依据:要严格按照等式的性质,即 方程两边同时进行完全相同的四则运算,否则会破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 如果a=b,那么ac=bc;如果 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 仍相等
a b a=b(c≠0),那么 c c
理解等式的性质要注意两个“同”:①同时.等式两边要 知识解读 同时加、减、乘或除以,不能遗漏任何一边;②相同.同 时加、减、乘或除以的数必须是相同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式的其他性质: ①对称性:若a=b,则b=a;②传递性:若a=b,b=c,则
解析:① 4.3÷x=7×1.5,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②3x+2,含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不是方程;③3x+5< 5,含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不是方程;④4a-2.5b=1.8, 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1 从算式到方程课件(共15张PPT)
•
解析问题,建立模型
等量关系: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例如: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 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 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 检修时间2450小时?
等量关系:已用的时间+未来几 个月使用的时间=规定的检测时 间2450小时
同学请找出下列问题的等量关系 1,“国庆”商场促销,一套西服打八 五折出售是1020元,这套西服原价多 少元?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小试身手
练习二: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一元一次 方程? ①9x=2 ( √) ②x+2y=0 ( × ) ③x2-1=0 ( ×) ④x=1 ( √ )
⑤
3 x
2 ( ×)⑥ax=b(a,b是常数,a≠0)(√)
注意:一元一次方程中,只含有一个
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
两边都是整式。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等量关系:西服原价乘以0.85=1020元
2,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528千米的两地相向 而行,6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6千 Biblioteka ,求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等量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528千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1从算式到方程
2.谈谈自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体会,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
3.分享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以及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体验。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完成教材第3.1节后的练习题1、2、3,重点巩固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类题目:
1.基础题目:旨在巩固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提高题目: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题目: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步骤和答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尤其是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方程思想。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
4.反思总结题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1从算式到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式与方程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够识别并写出不同类型的方程。
2.学会使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掌握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基本运算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3课时)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方程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方程的性质,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在讲授环节,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同时,我还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方程的性质,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优越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方程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同时,我还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我还注重评价的激励性,通过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方程的分类和基本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优越性,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3章:3.1.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系数化为1时,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运算处理不当,导致解题失误。
举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为何在解方程时可以同时加减或乘除等式两边,可以通过具体示例,如3x + 5 = 14,演示如何将等式性质应用于方程求解。对于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难点,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题目,如“小华买了3本书和5支笔,一共花了14元,求每本书的价格”,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并建立方程。
3.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通过分析方程的解,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判断,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代数表达方法,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5.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所学方程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方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方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从算式到方程》这一章节的内容。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3章:3.1.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3章:3.1.1从算式到方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解法。
2.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掌握代数式的书写和简化。
3.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基本步骤。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3.1从算式到方程课时练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3.1 从算式到方程课时练(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3.1 从算式到方程课时练(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3.1 从算式到方程课时练(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3.1 从算式到方程学校:姓名:班考号:A。
3x=2 B。
3x+2= C. 3x-2= D。
3x+2=02。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A. x+2y=9B. x2-3x=1 C。
=1 D. x—1=3x3。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下列过程正确的是()A. 由3+x=5,得x=5+3,即x=8 B。
由7x=—4,得x=-C。
由1+2x=5,得2x=4,所以x=2 D。
由-x+1=0,得-x=1,所以x=—34. 如果a=b,那么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 a+c=b-cB. ac=bC. a-c=b—c D.5。
下列各式运用等式的性质变形,错误的是()A。
若ac=bc,则a=b B. 若,则a=bC。
若c-a=c-b,则a=b D. 若(m2+1)a=(m2+1)b,则a=b6. 下列变形中符合等式性质的是()A. 如果2x-3=7,那么2x=7—3B. 如果3x-2=x+1,那么3x—x=1—2C。
如果-2x=5,那么x=5+2 D. 如果—x=1,那么x=-37. 下列方程中解不是x=-2的是()A. 4x+7=-1 B。
3x+1=2x-1 C。
=-x—1 D. x+3=5x—28。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开始接触代数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和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是,对于代数知识,尤其是方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理解方程,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含义。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
例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请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算式到方程3.1.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1.1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体会方程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叫方程吗?学生回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教师:你能举出一些方程的例子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总结、板书课题.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出示以下问题: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教师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学生小组内讨论,看能否用算术方法解,然后考虑用方程如何解决,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总结:(方法一)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方法二)列方程法: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坐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共328人,可得44x+64=328.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此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比算术法与方程法,去体会列方程过程中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针对以上方程,教师提问:像上面这样的方程,你能给它起一个名字吗?学生阅读教材,体验方程的表达方式,并说说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结合算术法,你能试着解出这个方程吗?得到的结果对所列的方程来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得出所求的结果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特点,教师加以肯定,教师归纳总结有关方程的概念: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44x+64=328,44,64,328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③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教师: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找学生代表回答解题思路.教师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并说明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说明理由.①5-2x=1;②y2+2=4y-1;③x-2y=6;④2x2+5x-8;⑤3×2=1;⑥(x-1)·(x+2)(x+1)=0;⑦1+x=x+1;⑧|x|=-2【解】①是一元一次方程,5,-2,1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②是方程,2,4,-1是已知数,y 是未知数;③是方程,-2,6是已知数,x,y是未知数;④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⑤不是方程,因为不含有未知数;⑥是方程,-1,2,1,0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⑦是一元一次方程,1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⑧是方程,-2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例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赵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为3年.她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呢?(只列方程即可)【建议】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只要学生能谈出一两点体会,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最后,教师给出总结:(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表示计算过程,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再列式计算;(用方程解)未知数用x表示,x参加列式,表示相等关系,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x的等式.【解】赵敏同学的方法是算术方法,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如下:设x年后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则可列方程为13+x=13(45+x).例3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3=2x+3的解.(1)x=3;(2)x=8.【解】(1)把x=3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3-3=9,右边=2×3+3=9.左边=右边.所以x=3是方程4x-3=2x+3的解.(2)把x=8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8-3=29,右边=2×8+3=19.左边≠右边.所以x=8不是方程4x-3=2x+3的解.1.引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概念,并且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的过程进行了归纳.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进行简单的辨别.教材P83习题3.1,第1,3,6,7题。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3.1从算式到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1.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3.明确方程和等式的关系.4.理解和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5.能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1.能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方程.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所带来的方便.2.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重点】1.能根据实际问题列简单的方程.2.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从应用题中找相等关系列方程.3.1.1一元一次方程1.初步学会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2.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3.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的一种进步.2.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2.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2.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难点】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2,3,4,5).【学生准备】复习小学学过的方程.导入一: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与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热情.导入二:变魔术好玩吗?那我们现在就来试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下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按照老师说的继续做下去,将你刚才写出来的数乘2,再加上4,再除以2,再减去3.好了,现在将你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说出你开始的时候在练习本上写下的数,神奇吗?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同学们一定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奥秘了![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节了课堂气氛.导入三:卡片显示,观察卡片上的式子,你能填上适当的数吗?卡片上式子分别为:3+□=8,○-2=7,5×?=1,△÷2=3,43=()6.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设计意图]由最简单的题目导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标意识,增加趣味性,调节课堂气氛.活动1:问题探究思路一【课件1】出示教材第78页问题,提出问题:【问题1】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匀速运动过程中,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时间=路程速度.【问题2】用列表的方法找等量关系,如果设A,B两地间的路程为x km,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路程/km速度/(km/h)时间/h客车卡车【问题3】请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根据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可得方程x60-x70=1.【教师说明】我们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能够从上述的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x=420,从而求出A,B两地间的路程是420 km.通常情况下,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是最早这样做的人,我国古代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等表示未知数.[知识拓展](1)方程中未知数的表示可以使用字母x,也可以使用其他一些字母,如y,z等.通常用字母a,b,c表示已知数.(2)方程中未知数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x+y=12,2x-y=z+1等.(3)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2+4=6.[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交流,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二1.定义方程,回顾举例.师:大家知道什么叫方程吗?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师:你能举出一些方程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总结.【课件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1)1+2=3;(2)x+2>1;(3)1+2x=4; (4)x+y=2;(5)x2-1;(6)x2=x+2; (7) x+3-5; (8)x=8.2.根据题意列方程.【课件3】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 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师生活动】学生分组活动,讨论看能否用算术方法解,交流后考虑用方程如何解决,最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用算术法解时,是否遇到了麻烦?用方程可以轻松解决吗?让学生感受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势.解: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根据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可得方程x60-x70=1.【建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也可以根据题意画一个表格讨论,看一看各小组所列的方程是否一致,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做准备.活动2:归纳列方程的步骤思路一学生先说一说,然后教师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比较】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式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等量关系?可考虑按以下的顺序进行:(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合作交流;(3)全班交流.【试一试】【课件4】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岁.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和2x-8来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到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即先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思路二【问题1】你能谈谈列方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吗?你是怎样一步步列出方程的?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回答.【问题2】算术法和方程法有什么不同?你能谈谈你的认识吗?两种方法的比较:从形式上看:算术法与方程法有什么不同的情况出现?从思路上看:刚才做题的想法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口述列表,便于比较)用方程解用算术方法解形式上: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思路上: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形式上:未知数不参加列式;思路上:根据题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强调】在两个方面的区别中,未知数能不能参加列式决定了怎样分析,并且决定了列式的不同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时,教师不必苛求学生回答得很全面,只要学生能谈出一两点体会,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设计意图]通过对思路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感受列方程的一般过程和思路,体验列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3: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课件5】(教材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用含x的式子表示正方形的周长;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x个月的使用时间;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3)找到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所列方程等号两边式子的关系,教师归纳:(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简单地说: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问题1】以上各题,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师生活动】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分组汇报交流.解题过程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2】上述方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师生活动】在学生观察、讨论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1.[知识拓展]在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必须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如果方程不是最简形式,先变形,化成最简形式后再判断.【问题3】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师生活动】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可以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尝试,也可以像下面那样按程序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知识拓展](1)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可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两边,若方程的两边相等,则该数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方程的解.(2)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是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变形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列方程的过程,树立建模思想.思路二【课件5】教师出示教材例1.【师生活动】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能否恰当地设未知数,能否根据题意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必要时教师可参与到小组当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与点拨.师:像上边这样的方程,你能给它起一个名字吗?你是从哪个角度给它命名的?学生阅读教材,体验方程的命名方式,并说一说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想一想,以上几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可以把你的思路过程表示出来吗?【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对于问题(1),我们已经列出方程,可以发现当x=6时,4x的值是24,这时方程4x=24的两边相等,则x=6叫做方程4x=24的解.师: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你能求出1700+150x= 2450的解吗?我们可以根据下面的流程图求解,给x一个值,代入方程,看一看方程两边是否相等,不相等再换一个试一试,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找到方程的解为止.【思考】这里是不是单纯盲目地去“碰”呢?师生讨论解决.[设计意图]通过对列方程的思路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掌握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所列方程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1.方程.准确把握方程的两个条件:一、必须含有未知数;二、必须是等式.两者缺一不可.2.一元一次方程.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一元一次方程首先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不含分母,或虽含分母,但分母中不能有未知数.二、一元,即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此未知数可以出现多次,但只能是同一未知数,同一个方程中不能出现两个不同的未知数.三、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指的是化为一般形式ax+b=0(a≠0)后,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是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具有名词性,而解方程是求方程解的过程,具有动词性.1.在下列式子:△2x -1;△2x +1=3x ;△|π-3|=π-3;△t +1=3中,等式有 ,方程有 .(填入式子的序号)解析: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未知数的次数是1;(2)是整式方程;(3)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等式有△△△,方程有△△.答案:△△△ △△2.根据“x 的2倍与5的和比x 的12小10”可列方程为 . 解析:由题意列方程为2x +5=x2-10.故填2x +5=x2-10. 3.x =2是下列方程的解吗?(1)3x +(10-x )=20; (2)2x 2+6=7x.解析:把x =2代入上述方程,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解:(1)x =2不是3x +(10-x )=20的解. (2)x =2是方程2x 2+6=7x 的解.3.1.1 一元一次方程活动1:问题探究 方程的定义活动2:归纳列方程的步骤活动3: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教材第80页练习. 【选做题】教材第83页习题3.1第1,2,3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1.下列式子是方程的有 ( ) 35+24=59;3x -18>33;2x -5=0;2x +15=0.A .1个 B.2个 C.3个 D.4个2.小明准备为希望工程捐款,他现在有20元,以后每月打算存 10元,若设x 月后他能捐出100元,则下列方程中能正确计算出x 的是 ( ) A.10x +20=100 B.10x -20=100 C.20-10x =100D.20x+10=1003.小悦买书需用48元钱,付款时恰好用了1元和5元的纸币共12张,设所用的1元纸币为x 张,根据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A.x+5(12-x)=48B.x+5(x-12)=48C.x+12(x-5)=48D.5x+(12-x)=484.检验下列各小题后面括号里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1)3y-1=2y+1(y=2;y=4);(2)3(x+1)=2x-1(x=2;x=-4).【能力提升】5.希望中学九年级(1)班共有学生49人,当该班少一名男生时,男生的人数恰好为女生人数的一半.设该班有男生x人,则下列方程中正确的是()A.2(x-1)+x=49B.2(x+1)+x=49C.x-1+2x=49D.x+1+2x=496.甲、乙两数的和为10,且甲数比乙数大2,求甲、乙两数,正确的方程是()A.设乙数为x,则(x+2)+x=10B.设乙数为x,则(x-2)+x=10C.设甲数为x,则(x+2)+x=10D.设甲数为x,则x-2=107.为创建园林城市,某城市将对城区主干道进行绿化,计划把某一段公路的一侧全部栽上桂花树,要求路的两端各栽一棵,并且每两棵树的间隔相等.如果每隔6米栽1棵,则树苗缺22棵;如果每隔7米栽1棵,则树苗正好用完.设原有树苗x棵,则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正确的是()A.6(x+22)=7(x-1)B.6(x+22-1)=7(x-1)C.6(x+22-1)=7xD.6(x+22)=7x【拓展探究】8.在初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方程.以下给出了6个方程,请你把属于一元方程的序号填入圈(1)中,属于一次方程的序号填入圈(2)中,既属于一元方程又属于一次方程的序号填入两个圈的公共部分.△3x+5=9;△x2+4x+4=0;△2x+3y=5;△x2+y=0;△x-y+z=8;△xy=-1.【答案与解析】1.B(解析:35+24=59,是等式但不含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3x-18>33,含未知数但不是等式,所以+15=0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都是方程.故选B.)不是方程;2x-5=0与2x2.A(解析:由题意知x月存10x元,又现在有20元,因此可列方程10x+20=100.故选A.)3.A(解析:1元纸币为x 张,那么5元纸币为(12-x )张,所以x +5(12-x )=48.故选A .)4.解析:把每个方程后面的两个数分别代入原方程,如果左右两边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解:(1)把y =2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左边=3×2-1=5,右边=2×2+1=5,左边=右边,所以y =2是方程3y -1=2y +1的解;把y =4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左边=3×4-1=11,右边=2×4+1=9,左边≠右边,所以y =4不是方程3y -1=2y +1的解. (2)把x =2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左边=3×(2+1)=9,右边=2×2-1=3,左边≠右边,所以x =2不是方程3(x +1)=2x -1的解;把x = - 4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左边=3×(- 4+1)=- 9,右边=2×(- 4) -1=- 9,左边=右边,所以x =- 4是方程3(x +1)=2x -1的解.5.A(解析:由题意得女生有2(x -1)人,根据题意得2(x -1)+x =49.故选A .)6.A(解析:设乙数为x ,根据甲数比乙数大2,则甲数为x +2,根据题意得出(x +2)+x =10.故选A .)7.B(解析:根据首、尾两端均栽上树,每间隔6米栽一棵,则缺少22棵,可知这一段公路长为6(x +22-1);若每隔7米栽1棵,则树苗正好用完,可知这一段公路长又可以表示为7(x -1),根据公路的长度不变列出方程即可.)8.解析:一元方程指的是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一次方程指的是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而一元一次方程指的是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解:如图所示.这节课在设计上重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首先在引入时,问题设计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过程在对教材例题的处理上,让学生探索方程解法与算术解法的优劣,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进行比较,自己得出结论,较传统的教学活动而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于学生的探索活动,强调了学生的自我发现在方程的解的概念这部分的处理上的重要性.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局限于教材中的问题和例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2.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分析和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的确定,教师没有重点指导.3.在探索方程的解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尝试.教师要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并加以创造.可以设计一些其他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可以让学生通过判断、辨析等手段加以强化.明确一元一次方程的“一元”和“一次”两个重要的特点.在探索方程解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想、小组合作去探究方程的解,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得到答案.练习(教材第80页)1.解:设沿跑道跑x 周可以跑3000 m,则400x =3000.2.解:设甲种铅笔买了x 支,则乙种铅笔买了(20-x )支,所以0.3x +0.6(20-x )=9.3.解:设上底为x cm,则下底为(x +2)cm,所以5(x+x+2)2=40,即5(2x+2)2=40.4.解:设小水杯的单价为x元,则大水杯的单价为(x+5)元,根据题意得10(x+5)=15x.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为()A.3=5-2B.3+4xC.5a-6=3D.2x+3>4x-5〔解析〕本题考查方程的定义.A选项为一个等式,但等式中不含有未知数,故不是方程;B选项含有未知数,但不是一个等式,也不是方程;D选项含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故也不是方程.故选C.〔解题策略〕方程有两个条件:(1)式子中必须含有未知数;(2)式子必须是等式.检验0,1,2三个数是否为方程3(x+1)=2(2x+1)的解.〔解析〕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必须用这个数替换方程中的未知数,并计算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解:将x=2分别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左边=3×(2+1)=9,右边=2×(2×2+1)=10.左边≠右边,所以x=2不是原方程的解.将x=1分别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左边=3×(1+1)=6,右边=2×(2×1+1)=6.左边=右边,所以x=1是原方程的解.将x=0分别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左边=3×(0+1)=3,右边=2×(2×0+1)=2.左边≠右边,所以x=0不是原方程的解.〔解题策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的解.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直接根据条件代入方程的两边进行计算即可.3.1.2等式的性质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3.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能力.2.初步体验解方程的化归思想.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2.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等质量木块若干.【学生准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每小组准备天平、砝码、等质量木块若干.导入一:师:哪位同学能谈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思考后回答.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3x-5=22;(2)0.23-0.13y=0.47y+1.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让学生进行简单尝试.师:通过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得方程的解,可是我们也看到,通过估算求解,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且有的方程要利用这种方法求解很困难.有没有相对简单的方法,使我们可以获得方程的解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解方程.[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忆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导入二:小明和王力同学玩跷跷板,当他们位于跷跷板两端的时候,跷跷板恰好处于平衡的位置.这时,李强和小丽也来了,如果他们二人的体重相等,他们这时也分别坐到跷跷板两端,这时候是否仍然平衡?[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从而进行下面的学习.活动1:等式的性质思路一1.实验演示.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演示实验.(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实验,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2.集体归纳.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1,就有“8-11=8-11”.提出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提出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3.巩固性质1.(教材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x+7=26.〔解析〕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 为常数)的形式.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呢?解:方程两边减7,得:x+7-7=26-7,于是x=19.【思考1】如果x-2=3,那么x-2+2=3+2,依据是,即x=;【思考2】如果x+3=-10,那么x=;依据是;【思考3】如果-2x-9=-12,那么-2x=,依据是;【思考4】如果2m+n=p+2m,那么n=,依据.4.观察下列实验,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在学生观察上图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观察后再让学生用实验验证,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文字语言: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符号语言: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 =bc.(教材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2)-5x=20.解:方程两边同除以-5,得:-5x -5=20-5,于是x=-4.【思考1】如果3x=5,那么3x×(-2)=5×(-2),即-6x=;【思考2】如果-2x=6,那么x=;【思考3】已知x=3y,那么-5x=;【思考4】已知-13x=2,那么x=;。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3.1.1 从算式到方程(1)导学案
②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③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强调:
(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简单地说: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
(1)如果设A地到B地的路程为x(km),你能分别列式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吗?
(2)想一想,如何用式子表示两车的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
(3)由(1)(2)得:
(4)归纳:像上面这种含有未知数的叫做。
实践出真知: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2)x+3y=6()(3)3x-6()(4)1+2=3()(5)x+3>5()(6)y=5()
问题一:(1)题目中涉及那些量?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
(2)本问题要求什么
你能利用你学过的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不 妨试试列算式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问题1中算术解法不容易,得出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二、支架导学
(一)自主探学、尝试解决
问题二:如果利用x,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呢?
(4)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5)某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学生在限定时间自主完成,组内自评。
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做到堂堂清。
五、变换拓学、发散迁移
诗仙李白本性嗜酒、豪放、旷达,向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誉,是唐代“饮中八仙之一”,民间流传着李白买酒歌谣,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李白壶中原有多少斗酒?请列出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3.1从算式到方程课件(共22张PPT)
方程 40+15χ=100 。
问题 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 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 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 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 多远?
地名 王家庄 青山 秀水
时间 10:00 13:00 15:00
王家庄 10:00
50
青山 13:00
翠湖
70
秀水 15:00
王家庄 10:00
50
青山 13:00
翠湖
70
秀水 15:00
解:
3 50 70 50
2
3 60 50
230 (千米)
答: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230千米.
王家庄 10:00
X千米
50
青山 13:00
翠湖
70
秀水 15:00
若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
学习指导:1、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2、应设什么为未知数?
解: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可列
出方程 80%x88。
2、小明在今年3月12日种了一棵树苗,开始时树苗 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 后树苗长高到1米?
学习指导:1、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2、应设什么为未知数? 3、题中的单位统一吗?
X
小试身手
3x 2、方程 a126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
a=__2___,3a-3= _3____
3、方程(a+6)x2 +3x-8=7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
程,则a= _-_6___。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
知数并列出方程
(1) 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 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 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 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图形?
〔解析〕(1)观察图形可知,第1
个图形由2×3+1=7个棋子构成,
第2个图形由2×4+1=9个棋子构
成,第3个图形由2×5+1=11个棋
子构成,因此,第5个图形由
解:
2×7+1=15个棋子构成,可见第n (2)令2n+5=2013,解得
个图形棋子的总个数为
n=1004,
Sn=2(n+2)+1=2n+5. (2)要判断2013个棋子能否摆成
解: 设出发后甲、乙两人经过x
米,求狗奔跑的路程,因此它的奔跑时间是解 小时相遇,相遇时甲、乙所走的
题的关键.狗从甲、乙出发时开始奔跑,一直 路程分别是6x千米和4x千米.
到甲、乙两人相遇为止,因此狗的奔跑时间就 是甲、乙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如图3 - 2
根据题意,得6x+4x=100,
所示,显示了甲、乙两人所走路程与两地之间 即10x=100,两边同时除以10,得
距离的关系.
x=10.
10×10=100(千米).
答:这只狗共跑了100千米.
图3 - 2
【解题归纳】解这类问题时,先画出示意图,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
问题更方便、容易.
4.如图所示,小明和他的同学小彬一起讨论小彬 的年龄,你知道小明是如何猜出小彬的年龄的 吗?把你的解法写出来.
解: 设小彬的年龄是x岁,那么“乘2减5”就是2x - 5, 所以2x - 5=21. 方程两边都加5,得2x - 5+5=21+5,即2x=26, 方程两边同除以2,得x=13. 答:小彬的年龄是13岁.
3.如图所示的两架天平保持平衡,且每块巧克力 的质量相等,每个果冻的质量也相等,则一块巧 克力的质量是 20 g.
[提示:若设巧克力的质量为a g,果冻的质量为b g,则由天平
平衡的特点知:3a=2b,a+b=50.等式3a=2b的两边都除以2,得
b= 3 a,所以a+ 3 a=50.解得a=20,即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20
)B A.2个 C.4个
B.3个 D.5个
图3 - 1
〔解析〕 从第一个天平可以看出一个●相当于一个■的质量. 从第二个天平可以看出一个▲相当于两个■的质量,所以在第三 个天平的右边应放三个■.故选B.
【解题归纳】本题存在两个等量关系.由于是问右边
放几个■,所以●和▲的质量都可以用■的质量来表
示,由此可以确定“?”处放“■”的个数.
【解题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 的一般形式,ax+b=0,必须强调a≠0.
2.若(k - 2)x+3=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
k ≠2
.
等式性质的运用
例3 ▲●■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物体,如
图3 - 1所示,前两架天平保持平衡,如果要使第三
架天平也平衡,那么“?”处应放“■”的个数为 (
考查角度3 故事背景下的方程
例6 根据图3 - 4中给出的信息,可得正确的方
程是 ( A )
A.π×( 8 )2 x=π× ( )6 2 ×(x+5)
2
2
B.π× ( 8)2 x=π× ( 6)2 ×(x - 5)
2
2
C.π×82x=π×62×(x+5)
D.π×82x=π× 62 ×5
图3 - 4
〔解析〕这是一道故事情景下的题目,解题时应根据所给情景找出等量关系
进行解答,通过观察发现两个量筒内水的体积是相等的.根据这一等量关系
可列方程为π× ( 8 ) 2 x=π× ( 6 ) 2 ×(x+5).故选A.
2
2
【解题归纳】 这类新背景的应用型问题,题目简洁,文字叙述较少,以图像 和对话内容为主干,图像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对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 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g.] 2
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考查角度1 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4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
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甲带一只狗和他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
向乙奔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
遇时狗才停住.这只狗共跑了多少千米? 〔解析〕已知狗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10千
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考查角度1 已知方程的解,求方程中作为已知数的字母的值
例1 若关于x的方程2x+3= x -a的解是x= - 2,则
a-
1 a2
的值是
8 2 3
3.
〔解析〕
把x= - 2代入方程,得
- 1=
2 3
a,解得a=2
= 8 2 3
.
【解题归纳】 此类题是中考中的常见题型, 其方法是将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转化为另一 字母的方程,再进一步解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考查角度2 一元一次方程在规律探索问题中的应用
例5 如图3 - 3所示的是用围棋子按照某种规律摆成的一行“广”
字.(1)按照这种规律,第5个“广”字中棋子的个数1是5
,第n
个“广”字中棋子的2个n+数5是
(n为正整数);
(2)试判断2013个棋子能否摆成这样的“广”字,若能摆成,它是第几
故用2013个棋子能摆
“广”字,只需令2n+5=2013,解 这个方程,若有整数解,则能摆成
成这样的“广”字,它 是第1004个图形.
“广”字,否则不能.
图3 - 3 【解题归纳】本题体现了由“特殊 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方法.第(2)问中确定图形的序号, 应用方程知识来解非常方便.
【规律方法】 此类应用问题应充 分利用建模的数学思想,构造正确的 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解方程即可.
1.若x=1是方程2x - a=0的解,则a的值为 ( C )
A.1
B. - 1
C.2
D. - 2
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考查角度2 一元一次方程成立的条件 例2 若(a - 1)x+3=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
a ≠1 .
〔解析〕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0,其 中a,b是常数,且a≠0,据此得出a - 1≠0,即a≠1. 故填≠1.
5.将正方形(如图(1)所示)作如下操作:第1次, 分别连接两对边中点如图(2)所示,得到5个正 方形;第2次,将图(2)左上角正方形按上述方法 再分割如图(3)所示,以此类推,根据以上操作, 若要得到2013个正方形,则需要操作的次数是
( B)
A.502
B.503
C.504
D.50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6.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内部呈圆柱形的容器,内 部底面积分别是80 cm2,100 cm2,且甲容器装满水,乙容器是空的. 若将甲中的水全部倒入乙中,则乙中的水位高度比原来甲的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