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叫除夕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_除夕的传统习俗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_除夕的传统习俗除夕和春节都算是过年。
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除夕节来历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
“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
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
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
“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
“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年夜饭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
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2、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中国新年的由来
中国新年的由来中国新年的由来(精选7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但是说到春节的由来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新年的由来(精选7篇),欢迎阅读!中国新年的由来篇1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
元旦(NewYearsDay,NewYear)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
除夕和春节哪个是过年
除夕和春节哪个是过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将过年理解成春节和除夕,认为春节和除夕是同样意思,都是过年,那么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除夕和春节哪个才是过年呢?WTT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一除夕和春节哪个是过年除夕和春节都算是过年。
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
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二过年的习俗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寸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写作素材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福”字术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的由来及传说7篇
春节的由来及传说7篇春节的由来及传说1春节由来与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春节的来历(通用20篇)
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通用20篇)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来历(通用20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每当新的一年开始时,人们都喜欢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春节的喜悦。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呢?这里还有一个奇妙的神话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做“年”的怪物,它住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生性凶猛,样子可怕。
并且它十分聪明,知道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人也多,兽也多,于是年每到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就来到村子里见人吃人,见兽吃兽。
除夕是几月几日,2018年除夕是哪天
除夕是几月几日,2018年除夕是哪天除夕夜,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个夜晚,这一天会异常的热闹,大家都在准备着如何迎接新的一年。
那么,在2018年这一年里,那年的除夕是哪一天,会是几月几日呢?2018年除夕日期:2月15日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重大的节日之一。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起源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禁忌除夕有很多的禁忌禁忌。
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
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
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
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
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
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
春节的来历故事
春节的来历故事春节的来历故事⼤全(精选8篇)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也是亲⼈团聚的⽇⼦,下⾯是⼩编整理的春节的来历故事⼤全(精选8篇),欢迎阅读参考! 春节的来历故事篇1 我国的传统节⽇可真多啊!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吗?让我⽩婧彤神探来告诉你们吧!故事要开始喽,准备好了吗? 从前,有⼀只叫“年”的怪兽,它在每年的最后跑来吃⼈。
为此,⼤家很焦急。
⼀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样急得团团转。
有个⼈知道年怕红红的和声响⼤的东西。
于是,他让⼤家贴春联,放爆⽵。
这样就把年吓跑了。
这个时候定为“春节”。
春节习俗有很多。
⽐如放炮,看春晚,贴春联与倒贴“福”字。
我呢,最喜欢放炮了呢!我欢蹦乱跳地拿着刚买的炮向楼下奔去。
“嘭”“啪”各种炮。
瞧啊,那炮像⼀朵朵美丽的⽔花,迎着光飞奔⽽去,背着光慢慢落下。
好美哦!OH!MYGOD!那⽕花直冲我奔来。
我吓得拔腿就跑,夺路⽽逃。
等⽕花熄灭了,我也跑得⽓喘吁吁了。
除了习俗,最令⼈垂涎三尺的⾮美⾷莫属了。
年糕年糕年年⾼升,汤圆汤圆团团圆圆,饺⼦饺⼦吉祥如意。
在众多的⾷俗⾥,我最爱吃的就是美味的家家团圆的汤圆了。
光看起来美,闻起来⾹,吃起来甜就能说明⼀切。
咬开⼀⼝软软黏黏的⽪呀,芝⿇流露出来。
再咬⼀⼝芝⿇,哇哦!好美味哦!正是“此味只应地上有,天上能有⼏回闻”啊! 过春节是我最喜欢的。
有年的故事,有好吃的汤圆,还有美丽的爆⽵。
“爆⽵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屠苏。
千门万户f萬热眨?馨研绿⼀痪煞?”春节,你给我们了多少快乐,我喜欢你! 春节的来历故事篇2 春节是中国最古⽼的传统节⽇之⼀,关于春节的习俗也多有很多,有贴春联,穿新⾐,拜年,给压岁钱……但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呢? 相传古时候,有⼀种叫“年”的怪兽,每当春节的时候,它就从海⾥爬上岸,把许多孩⼦都吃掉了。
⼈们算好了年从海⾥爬出来伤⼈的⽇⼦,每当这⼀天,⼈们就⼀起到⼭洞⾥去避难,有⼀位⽼奶奶腿脚不便,只能留在家⾥,有⼀位风尘仆仆的客⼈来到她的家⾥,说“我⼀定把年赶⾛,您就上⼭避难去吧!”⽼奶奶半信半疑地上了⼭。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除夕为什么叫除夕
除夕为什么叫除夕除夕叫除夕的原因除夕是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大年三十。
除夕这一天对全球华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当晚往往通宵不眠,称之为守岁。
有关守岁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过除夕原因在传说以外,据史料记载,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时期。
“岁”字在中国古代与“年”字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
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
《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
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此外,除夕夜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古代诗词《除夕感怀》谭嗣同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春节除夕介绍PPT 中国传统节日红色喜庆背景图片
第 三 章
民间风俗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 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 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 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 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 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 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民间风俗
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 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 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 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 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 “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 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第 四 章
除夕诗词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介绍
除夕历史渊源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先秦时期,每年将尽的 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 “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 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 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腊月三十, 也可能是腊月二十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春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2篇)
每次问及⼀些传统节⽇的由来时,⼤多数都是都是时间太过久远,没有史实记载说不清楚的。
但是春节这么重要的节⽇,你怎么能不了解呢?那么你知道春节的由来吗?下⾯是店铺精⼼整理的春节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春节的传说故事篇1 中国的过年习俗,⼈们都会联想到吃饺⼦。
饺⼦是⼀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深受⽼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更成为⼀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张揖著的《⼴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称为“馄饨”的⾷品,和现在的饺⼦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天下通⾷”。
据推测,那时的饺⼦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是和汤⼀起盛在碗⾥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们把饺⼦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些地区仍然流⾏,如河南、陕西等地的⼈吃饺⼦,要在汤⾥放些⾹菜、葱花、虾⽪、⾲菜等⼩料。
⼤约到了唐代,饺⼦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模⼀样,⽽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单独吃。
宋代称⼦为“⾓⼉”,它是后世“饺⼦”⼀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为“扁⾷”。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正旦节……吃⽔果点⼼,即匾⾷也。
”元明朝“匾⾷”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名,可能出⾃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点⼼”、“煮饽饽”等有关饺⼦的新的称谓。
饺⼦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
民间春节吃饺⼦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
饺⼦⼀般要在年三⼗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初⼀的伊始,吃饺⼦取“更岁交⼦”之意,“⼦”为“⼦时”,交与“饺”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有很多传说,⼀说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是取其与“浑囤”的谐⾳,意为“粮⾷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的民俗语与⼥娲造⼈有关。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春节的由来和习俗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篇1一、春节的由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大年三十为什么要叫除夕
大年三十为什么要叫除夕除夕被人们称为大年三十,但除夕为什么被称为是大年三十,对于其中的原因,大家并不是很了解,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小编整理2021大年三十为什么要叫除夕,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为什么大年三十要叫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挂门笺,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另外,除夕在我国台湾被称为“过年日”。
这一天的午后,人们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
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吃丰盛的年夜饭。
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热烈的气氛。
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
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
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
据说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年,俗称过年,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标志农历新的一年开始。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曰见一上,一,地也。
过年的来历和风俗
过年的来历和风俗过年的来历和风俗过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本文的内容是为大家介绍过年的来历和风俗。
请看看吧。
过年的来历和风俗一、过年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春节的来历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
春节的来历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来历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hsk五级上第六课《除夕的由来》
由于病毒的影响,许多旅行社纷纷倒闭<도산하다 >
88
春节到了,在外面工作的人纷纷回到家乡 要下雨了,路上的人纷纷往家里跑。
89
秋天到了,树叶纷纷从树上落下来 大雪纷纷,路上的行人很少
90
练习一下
91
这个暑假孩子们不仅去各大城市旅游了,还参观
了很多博物馆,学习了中国的历史,他们过了一
个很有意义的暑假
15
很多妈妈做家庭主妇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实 在没有人照顾孩子
16
他不仅是个能力很优秀的人才,还是个性格很善 良温柔的人,关键还长得很英俊,这样的男人怎 么能不受欢迎呢?
这个模特高大英俊,很多公司找他合作拍广告。
17
被蛇咬伤了,赶紧去医院。
18
宝宝正在长牙齿,看到什么东西都想咬。
19
他紧张的时候就会咬自己的手指。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端午节<단오절.>——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6
<제야에 먹는 음식.>
除夕的那天晚上,所有的家人都要回老家,聚在 一起,一起吃年夜饭。
7
在古代的传说中,有很多怪物,因为那时候科学 还没有发展。
8
这个怪物一点都不可怕,反而很可爱。
9
经常加班,并且睡不够,会伤害身体
81
这个箭头表示往这边走。 82
这位足球运动员射门很准,一场比赛射进了三个 球。
他射箭很准,他是这次射箭比赛的第一名。
83
丘比特射了一根箭,所以我们相爱了。 qiū bǐ tè 丘 比 特 <큐피드(cupid).>
84
课文朗读学习
85
太阳很快(
)了,到了晚上,“夕
2020年高考素材:关于除夕的相关传说大全
2020年高考素材:关于除夕的相关传说大全20xx年高考素材:关于除夕的相关传说大全节日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蒸年糕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除夕的避讳事情
除夕的避讳事情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
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
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
而除夕有很多需要忌讳的事情,您又知道多少呢?除夕的来历、习俗和忌讳【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
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
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
【除夕的习俗】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
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春节叫除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
祭祀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
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春节食谱推荐年年有余原料:黄鱼、番茄酱、糖、醋、茹粉、葱花、蒜米、笋丁制法:将黄鱼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捞出,锅留底油,下上述调料,勾芡,淋在鱼身上即成。
年年糕原料:红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制法:将红、白年糕改刀成长方形块状,沾上茹粉下过油,捞出摆放在盘中。
锅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时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十锦太平燕原料:鹌鹑蛋10粒,肉燕、香菇、胫花、冬笋、西芹、肚片、萝卜、盐、味精、绍酒、麻油制法:将鹌鹑蛋、肉燕调好味倒入碗中,将上述原料切片、飞水后捞出,淋上绍酒、麻油,摆在原料上即成。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
芥菜寓意发财。
八生火锅原料:胫花、虾仁、鲜鱿、海蛎、青蛾、生鱼片、鲟条、芹菜丝、香菇、粉丝等制法:将调好味的火锅烧开,随心所欲,涮入锅中即可。
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准备这顿盛宴的家庭成员,因为,从准备到制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在除夕夜当天,这些家庭成员为了其他人吃得开心、吃得热闹仍然在不停的忙碌。
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