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第二章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1.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3.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
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它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2)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学校教育。
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5.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第二章课程1.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第三章教学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3.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024教资科目二简答题
2024教资科目二简答题2024年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涉及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简答题示例及简要答案:1.简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答案: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和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
2.简述教育的现代化。
答案: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案: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最后,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再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最后,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其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再次,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最后,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6.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示例题目及简要答案,并不能涵盖所有可能涉及的简答题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同时,也要注意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教师资格证科二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科二简答题
1. 教育学方面:
请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
我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引导和培养个体的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请谈谈你对学生发展的认识。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智力、情感、社会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心理学方面:
请谈谈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解。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可以影响学生
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行为。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
请谈谈你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处理方法。
学生学习困难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策略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3. 教育法律法规方面:
请谈谈你对学生权益保护的认识。
学生权益保护是指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学生的人身权、知识权、隐私权等。
教师应该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保护学生的
权益,创造安全、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请谈谈你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不论其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个体差异。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采取措施减少教育不平等现象,促进教育公平。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问题及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注意,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可能会涉及到。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幼儿对同伴说:“我看到一条像牛那样大的狗。
”幼儿的这种“说谎”属于( )。
A.夸耀式的说谎B.分不清事实与想象的说谎C.掩盖式的说谎D.模仿式的说谎2.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常会把他抠掉。
这是( )的表现。
A.情绪冲动性B.情绪易变性C.情绪两极性D.情绪感染性3.为避免儿童因模仿影视作品的反面人物而形成不良品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下列最恰当的做法是(A.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适当惩罚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C.尽量选择反面人物少的影视作品D.选择有正面榜样作用的影视作品4.吉布森和沃克进行的“视崖实验”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是一项旨在研究婴儿( )的实验。
A.空间知觉B.方位知觉C.深度知觉D.大小知觉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教师应“注重( ),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A.教育教学B.行为规范C.保教结合D.日常教育6.预防龋齿最重要的措施是( )。
A.保持口腔卫生B.定期检查C.加强营养D.多晒太阳7.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开展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框架的游戏活动被称为( )。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C.结构游戏D.有规则游戏8.表演区里,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帽子、面具、头饰、假发、项链、衣服、乐器……这体现了材料投放的( A.丰富性 B.层次性C.自然性D. 探索性9.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大多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
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是( )。
A.合作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D.角色游戏10.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向大班幼儿提出一些需要独立完成的学习、劳动任务,并让幼儿坚持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 )。
A.入学动机B.学习态度C.学习能力D.责任感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哪些?12.简园教育应当贯彻的原则和要求。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部分,考察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展开讨论,并提供相应的参考答案。
1. 简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及常用的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合理的组织、引导和控制,确保课堂秩序良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有序学习的一种管理活动。
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合作精神。
最后,优秀的课堂管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常用的课堂管理策略包括:明确纪律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设立奖惩机制等。
2. 请简述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美育、劳动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应用素质教育理念: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通过课堂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
其次,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 简述你对课程改革的看法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和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实践策略: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并贯彻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科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引入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简答题题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单题85题(最全)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
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及解析
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二是()。
A 教育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B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C 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D 教育与人口相互制约【答案】B【解析】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二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不平衡性D 差异性【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 巩固与保持知识D 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答案】B【解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 练习法B 演示法C 实验法D 发现法【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C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D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参考答案】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没有老师和学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形态。
2.古代教育的特征包括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以及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的特征包括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以及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现代教育的特征包括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以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包括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目的。
7.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以及文化创新功能。
8.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9.学校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包括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以及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0.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以及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1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知识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XXX(XXX)。
她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和兴趣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
她提出了“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的概念,即先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再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她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认为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研究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2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2教师资格证简答题1、请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认知、情感和社交互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将这些因素应用于教育环境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交发展、个体差异和特殊儿童、教学技术和策略等。
2、什么是教学计划?为什么教学计划对教师很重要?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安排。
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评价等要素。
教学计划对教师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采用多种策略,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经验,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及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如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等。
4、什么是课堂管理?请简述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因素,包括学生、时间和空间等,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以及及时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等。
5、请简述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等。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选择相应的评估工具,如问卷、观察表、量表等。
评估的结果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等方面的情况。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简答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模块一、二简答题与分析题(附答案)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
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井华和概括。
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影响,而是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消除不良影响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尽管在当今教育过程中也有一些阻碍人的身心发展的现象,比如“应试教育”等,但那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违反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带来的后果。
所以教育本质上是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
错误。
理由: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动物是没有教育活动的,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其社会性和目的性、意识性。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和意识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卷第二章(参考答案)
2011年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试卷(第二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对教育具有()A、促进作用B、决定作用C、制约作用D、加速作用2、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是教育的()A、根据B、动因C、尺度D、归宿3、对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是()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4、决定教育的目的的因素是()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5、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因素是()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6、变革着教育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因素是()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7、教育对政治起()A 、决定作用B 、加速作用C 、延缓作用D 、反作用8、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 、永恒性B 、社会制约性C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 、继承性9. 决定教育事业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A 、政治B 、经济C 、文化D 、科技10.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教育的( )A 、继承性B 、不平衡性C 、独立性D 、社会制约性二、 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教育对文化选择的标准有科学的标准、民族的标准、时代的标准和辩证的标准。
2、 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3、 教育对以往的教育具有传承和接续关系体系了教育的继承性;4、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5、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6、 教育对劳动力具有再生产的作用三、 判断说明题(每题5分,共15分)1、经济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答:错误:(1)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2)政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社会性质。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答:正确:(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改变劳动力的形态;(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全面发展。
3、教育对政治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答:错误:(1)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新的政治发展起阻碍作用;(2)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练习
2023年下半年老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练习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开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开展程度。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才能根底及其可承受性。
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的根本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构造。
2〕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代表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理论和永久理论。
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主要强调课程的内容应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永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强调传统的“永久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3.学科课程的特点。
1〕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
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核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根本概念、根本原理、规律和事实交给学生。
4.活动课程的特点。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2〕以儿童的心理开展顺序为核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究,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6.教材编写的根本原那么和要求。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表达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根底性和普适性。
3〕要做到理论与理论的统一,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才能。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相统一。
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6〕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络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7.根底教育改革的详细目的。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表达课程构造的平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亲密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络。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8.简述综合理论活动的领域。
1〕信息技术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考前精简版)
中学科目二简答题1.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p7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p1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又制约作用,具体体现在: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体现在: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p19-p201.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教学上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身心发展不同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任务。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有针对性。
3.不平衡性,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是不均衡的,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个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因此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具有不同的特点,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p23(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p26(一)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p33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 人们的教育思想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7.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p47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第二章简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第二章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同。
2.简述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主要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3.简述恩格斯对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特点的概括。
恩格斯把蒙昧时代概括为,“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
把野蛮时代概括为“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4.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一,没有阶级性。
不管什么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用平等的精神教育儿童青少年。
第二,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教育主要围绕生产劳动进行;把传授生产经验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
第三,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
既在生产实践,也在政治、宗教和艺术活动中进行教育。
第四,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教育手段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
5.简述原始社会末期教育活动的新特征。
第一,教育目的更加明确。
即将青少年一代培养成合格的氏族成员。
第二,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除了必须学习生产劳动技能,还要学习氏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第三,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口头传授的方式越来越多,如通过谚语、歌谣、故事等方式进行教育。
6.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奴隶社会初期,社会上出现了专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之二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之二一、单项选择题1、《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______。
A.顺序性 B.互补性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2、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个体自我意识是______。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 D.群体自我3、“孟母三迁”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__。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C.实践锻炼法 D.自我修养法4、看见他人随地吐痰感到厌恶是______。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法律的道德情感5、学校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______。
A.满足需求,促进健康 B.关注生存,促进发展C.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D.促进健康,学会适应6、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件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里算哪里,这是观察品质哪个特征发展水平较低的表现?______A.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精确性C.观察的顺序性 D.观察的深刻性7、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进程是______。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8、“过目成诵”反映的是人的记忆有很高的______。
A.敏捷性 B.持久性C.准备性 D.准确性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______。
A.创设情境 B.积累表象C.从仿造到创造 D.死记硬背10、老师提出“剪刀的用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是______。
A.动作思维 B.发散思维C.习惯思维 D.形象思维11、下列不属于发散思维指标的是______。
A.跳跃性 B.流畅性C.变通性 D.独创性12、通过歌诀的形式来记忆二十四节气属于认知策略中的______。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 D.计划策略13、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是______。
A.学习期待 B.学习目标C.学习效能感 D.学习策略14、下列哪种学习策略属于元认识策略?______A.设置目标 B.列提纲C.寻求同学帮助 D.做笔记15、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______。
中学教资科目二简答题
中学教资科目二简答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主要涉及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2. 如何有效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3. 谈谈你对课堂管理的理解,并提出几点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4. 请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5. 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6. 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7. 请解释教育法的作用,并举出几个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8. 简述教育评价的概念及其类型。
9. 请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如何进行德育工作。
10. 试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实际考试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要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或相关的教资备考资料。
教资科二第二章—中学课程 简答题
第二章—中学课程简答题汇总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2.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作出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去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高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古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组成为教材。
3.教材编写的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学书的编排形式要利于与学生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
(1)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实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及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教资笔试科目二简答题模板
幼儿园1.简述教师观察幼儿行为的意义。
【参考答案】①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现状和发展水平,以确定当前最适宜完成的教育目标。
②教师根据目标和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观察、思考,以选择更受幼儿欢迎的教育内容。
③教师以观察为依据,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④观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有意义,观察幼儿正是教师反思自身行为适宜性的开始。
2.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在保教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参考答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和谐发展。
①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活动,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愉悦的情绪,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去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
②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教师要真挚地关心幼儿,充分地与幼儿进行沟通,知道和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并让幼儿知道和理解教师的一些想法,让幼儿在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③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
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
幼儿园领导应重视园风的建设工作,使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和幼儿,身心都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小学1.简单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参考答案】①语言智力。
②逻辑—数学智力。
③视觉—空间智力。
④音乐智力。
⑤运动智力。
⑥人际智力。
⑦自知智力。
2.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②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
3. 简述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②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境。
中学1.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同。
2.简述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主要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3.简述恩格斯对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特点的概括。
恩格斯把蒙昧时代概括为,“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
把野蛮时代概括为“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4.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一,没有阶级性。
不管什么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用平等的精神教育儿童青少年。
第二,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教育主要围绕生产劳动进行;把传授生产经验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
第三,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
既在生产实践,也在政治、宗教和艺术活动中进行教育。
第四,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教育手段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
5.简述原始社会末期教育活动的新特征。
第一,教育目的更加明确。
即将青少年一代培养成合格的氏族成员。
第二,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除了必须学习生产劳动技能,还要学习氏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第三,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口头传授的方式越来越多,如通过谚语、歌谣、故事等方式进行教育。
6.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奴隶社会初期,社会上出现了专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
第二,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只有统治阶级及其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的人进入何种学校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第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第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由封建王朝举办和管理的学校系统称为官学;与官学并行,行于民间的教育称为私学。
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
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充其量集体个别施教。
7.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从而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文字是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惟一工具。
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场所——学校。
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国家建立后,统治者迫勿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
8.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第二,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现代生产不仅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对劳动者教育程度的要求越高。
第三,教育形式多样化。
现代教育已摆脱传统的单一普通学校教育的局面,种类繁多的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第四,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不论是出于人生价值的满足,还是迫于工作的需要,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第五,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追求教育与时代的同步适应是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只有同步适应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第六,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
通才教育即专业面要宽,专业基础知识要广博。
全面教育即能够全面掌握现代生产或现代管理的原理和工作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9.简述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的广泛普及。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第二,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联成了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
第三,创立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概括,从而莫定了其理论基础。
第四,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自然科学知识陆续进入学校的课堂之中,由于科学进步而引起的学科分化为学校课程的丰富提供了条件。
第五,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对教育作用的认识逐渐提高,一些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进入教学领域。
第六,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资产阶级自我标榜的教育民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受教育权形式上的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
第七,宗教教育在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教育权虽然收归国有,但教会开办的学校依然广泛存在。
第八,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变成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长久存在的歧视与隔离问题反映到教育上,必然存在教育上的民族与种族歧视。
10.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二,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完善性。
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比资本主义教育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平等。
在社会主义中国,教育不再是有产阶级的特权,每一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
第四,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
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给予格外的关注,在教育投入、招生标准、教师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制定了倾斜、支持的政策。
第五,教育与宗教分离。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教育不受宗教影响。
11.简述英、法、美、日四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最早开端。
英国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各学区有权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教育。
法国于1881年颁布法令,规定实施普及义务初等教育。
美国于1852年由马萨诸塞州率先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令。
日本于1872年颁布“学制令”开始教育的普及。
12.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共同目标,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理论走向现实。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教育民主化伴随着社会政治的改善、民众的觉悟、被统治阶级的不懈斗争逐步进步。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育的一个共识,也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共同课题。
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普及教育被纳入法制的轨道加以实施;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为多种形式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各种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一思想已日益成为各国开展继续教育的理念和依据。
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
社会现代化的总体背景必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3.简述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具体表现。
第一,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近代社会,资产阶级为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教育权收归国家所有,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推行初等教育的普及。
现代社会,伴随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民主制度的逐渐完善,普及教育开始演变成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国家行为。
第二,“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18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经过斗争,在法律上得以确认。
20世纪中期以来,教育机会均等已由一个教育问题演变为一个社会政治问题。
第三,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四,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民主化是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4.简述《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概括。
《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对“教育机会均等”的概括:“不论社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 15.简述现代教育普及制度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通过颁布专门的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家庭和学生个人各自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真正落到教育实践之中。
第二,形成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督促普及教育的落实。
第三,义务教育的年限确定和延长亦由新的法令去规定和推行。
16.简述现代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具体表现。
现代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已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教育系统。
纵向上,有胎教、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研究等;横向上,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远距离教育、卫星电视教育、在职学习、继续教育、各种分类的专业教育等。
17.简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
第二,人口增多使求学者渴望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求知识的获得。
第三,现行学校的种种限制使终身教育成为一个有效的补充形式。
第四,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智力投资,改变人口素质的需求使终身教育具有广泛的生长土壤。
第五;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