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是一个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主要承载者,是国 家、民族未来发 展 的 希 望 所 在。 但 近 些 年 来,随 着 大 学 生 的 学习压力、就业压 力 和 情 感 压 力 等 普 遍 加 大,大 学 生 成 长 过 程中面临的问题 更 加 复 杂 化、多 样 化 和 社 会 化,尤 其 是 学 习 困难、生活困难、身体困难等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 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1.(10).7
·177·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7 期
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刘振鹏 朱月三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大学生特殊 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是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方法。 所谓复合型人才即在不同的方面均具有一定理论和实
践能力的全面型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 本专业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与本专业相关或者近似的专业技 能方面。复合型人才是多功能的人才,其创造的社会财富和 企业利润往往比传统单一性人才要高得多,因此也广泛受到 社会各个行业的青睐。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 制,在经济运行方 面 也 越 来 越 与 国 际 接 轨,激 烈 的 市 场 竞 争 要求市场主体必须大量吸收复合型人才作为其提高核心竞 争力的智力支持。而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就是分工 逐步细化,但是各 个 行 业 之 间 的 联 系 却 日 益 紧 密,尤 其 是 在 高科技、新闻出版、金融证券等行业,这就要求从事该职业的 工作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功底,又要具有发散思维和 资源整合能力,其知识机构也必须是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 学学科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增强的竞争 压力,从而为企业 等 市 场 主 体 创 造 出 更 多 的 社 会 财 富 ,实 现 自身的价值。
浅析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废 人 教 育
ADUI EDU AT 0N T C 1
No 6 2 1 . 0 2 T tlNo 3 5 oa . 0
( 总第 3 5期 ) 0
浅析高 职教 育 以就业 为导 向的人才培 养
程 慧琴 , 石 琳
( 内蒙古科技大学 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4 1 ) 100
的缺陷所在 , 最后提 出了符合 当前我 国就业形势下的国 内高职教 育人 才创新培养举措 。
【 关键词 】 高职教育 ; 养模 式; 培 就业 ; 才培养 人
【 中图分类号】785 G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01 89 (02 0 — 0 8 0 10 — 74 2 1)6 09 — 2
【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竞争环境尤为激烈, 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合素质型人才的 高等职业技 术学院 , 其所具备的教育责任与教 育改革进程模 式对人 才培
养的指 导意义与重要价值极 大。文章 中首先指 出了当前形势下高职教 育的培养要 求 , 次指 出了传统教 育模 式下 其
一
、
当前就 业形 势下 的高职教 育
1 .就 业规模 总量 上升致使 就 业压 力增 大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所致 的金融经济危机爆发 , 我 国现经 济发展 也 逐 步走 入 了后 金融 危 机 阶段 , 当 前 国 内企 业 、 业单 位 以及其 他 组 织 机构 等 的用 人 事 需求 量也 明显 减少 。可 以说 , 是 缓解 金 融 危 机 不 这 利影 响 的主要 实行举 措之 一 。但 是我 国高校 面 临的 就业 压力 也进 一步 增 大 , 能够 满 足 多 数毕 业 生 的就 业 岗位少 之又少 。现阶段 我 国高校应 届毕业 生所 面 临 的就业 形势 异常严 峻 , 就业压 力持 续上升 。 2 .就 业市 场人 力资 源的浪 费与 闲置 目前 高校 就业 岗位 竞 争 愈 发激 烈 。相 对 来 说 , 此种 对待 就业 学生 群体 的影 响有利 有弊 。有利 的是 通过 竞争 机制 所筛 选 出来 的都 是各 组织机 构所 需 的 人才 精英 , 而不 利 之处 就 是 就 业市 场 目前 现状 是 供 大 于求 , 毕业 生应聘 岗位 的压 力也非 常大 。另外 , 目 前人才就业市场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 有不少招聘 单位往往只看重文化程度, 即学历凭证 , 非统招大学 生或者非研究生不用 , 而这些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 岗位有 不少是 业务 员与 销售 员等 。这些仅 仅是 专科 生与专科生就能应聘 的工作, 用人单位招聘了不少 大学生与研究生等 的就业主体 , 导致 了人力资源的 大量浪费 , 不能物尽其用与人尽其才。 3 .高职 毕 业 生就 业观 念“ 高于顶” 眼 当前 , 少高 职 毕业 生 的就 业规 划 往 往 与 现实 不 情况脱节 , 即不少毕业生希望所应聘 的工作 岗位能 够高薪 、 晋升前景好 、 基本工作条件优越等。但是 ,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大学人才培养教育策略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大学人才培养教育策略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大学教育实施方案中,必须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人文性,改变传统的泛化的大学教育格局与现状,实施精准化大学教育,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一、引言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国民素质。
但随着大学扩招以及大学教育中凸显的问题,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认可程度有降低的趋势“眼高手低”是社会对高校人才的现实评价,大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
在大学教育实施方案中,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大学教育实施方案”,努力提升大学教育的实践性和精确性,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以服务为宗旨,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需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学教育的实施方案中,传统观点认为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注重优化人才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这使得大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并不高,职业技能明显偏低。
在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的实施方案,必须以就业导向,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得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成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同时,还需要匹配相关的制度建设以及职业认证规范。
在大学教育实施方案中,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课程体系的建设。
传统的大学教育观点虽然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过于偏重理论教育,这就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的畸形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打造精品课程,并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辅相成,努力推动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向省级优秀课程等转变。
第二,不断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努力打造实训基地。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
离 了高职教育的“ 本职” 目标。
做法 ,结果 18 只招到 4个学生 。2 0 9 9年 02
文
\
2 办学模 式上 没有 以就业为导 向, 、 导致 年 , 学校改 制升格 为职业 技术学 院后 , 根据
从学生终 张 毕业生难 以适应社会需 求。一些学校没有 以 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 的实 际, 庆 就业 为导 向 , 不能够在满足用 人单位对 应用 身发展 的高度 , 确立 了 “ 阴职业 技术学 院 江 堂 型人才 的需求方 面进行创 新教 育教学 的改
置和调整 专业 时 ,没有认 真进行市场调研 , 上潜质的生产 、 经营 、 管理者” 的人才培养 目
不能按照 技术领 域和职业 岗位 ( 的实 际 标 , 群) 并在 实践 中形成 了“ 向招生 、 向培 双 定
要求来设置专业, 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 养” 的培养 模式 ,工学结 合、 岗实践” “ 顶 的教
维普资讯
在的问置
i 为 向培 适 社 需 的 苦 导 养应会求 詈 业
一
高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方面所存 路, 因而影 响招生和学校的声誉
4 学生工作 没有 以就业 为导向 , 致学 、 导
近年来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 问题 上 , 有 生非理性跳槽 现象频繁 发生。近年来 , 许多 岗无人和有人无 岗、无业可就和 有业 不就 、 高职院校 的学生 工作还仅 仅停 留在思想 政 高级蓝领 奇缺 和高职 毕业 生就 业率 低这 三 治工作 、 日常管理 、 金评 定、 团活动 指 奖学 社 对矛盾现象 突出。 一方面许多企业高薪聘请 导等事务性 工作的表面 , 没有研究 如何 以就 不到 自己需要 的人 才, 而另一方面许多 毕业 业为导 向 , 以学风建设 为 中心 , 以思政 工作 以人才培养为 目标 , 抓住 学生 工作 生却又找不到适合 自己的岗位 。2 0 , 0 4年 我 为重点 , 有 国 高 职 毕 业 生 就 业 率 为 6 %,0 5年 为 与就业指导 工作的结合 点 , 的放 矢地 开展 1 20 6 %。大量 岗位缺人干 , 多毕业生没事干 , 学 生就业 指导工作 , 2 众 以致就业 指导工作无法 直接 反映 出我国 的高职教 育在 以就 业为 导 “ 导” 位 、 指 到 深入 人心 , 学生对就 业市 场和 向方面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 密切高职教育与市场、就业、岗位能力的联系,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文将对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学办学理念就业导向1 引言提高就业率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两大任务,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需求开发设置专业, 紧紧围绕高职办学的培养目标,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还要建构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要推动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如何探讨。
2 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概述2.1 必须按市场需求开发设置专业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
过去由于多方办学,专业设置重复, 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
除了进行社会调查外,专业设置还必须组织专业论证,即对所拟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和集中讨论,从而确保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总之,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要注重自身的办学条件,也要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和灵活性的办学特点。
2.2 培养目标必须要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人才。
而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准确定位培养,由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 劳动复杂度提高,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
而近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白领和蓝领的比例逐渐减少, 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技师、技师,而灰领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三本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三本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面临欧债危机的冲击和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如何在经济萧条的形势下,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高校的就业率,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目前各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准确把握这一目标定位,重建与调整课程体系,加强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等,是达到该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三本院校;就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近几年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大批三本院校相继建成,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这些新建三本院校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三本院校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这类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的高职院校近几年发展也比较迅速,但这一问题并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两者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因此有必要借鉴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改革和重建三本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努力构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1)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各类通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强调毕业生掌握扎实、广泛、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强调实践能力的通用性,注重培养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的学生属于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
因此这个目标也决定了普通本科学生,具有较宽泛的理论知识,而具体实践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足,特别是针对某一职业的技能力不从心。
新建三本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积淀少,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对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自身在办学上的优劣势缺乏深入研究,在拟定人才培养目标上盲目攀高,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选择教学途径和教学制度上盲目模仿和照搬,与老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同小异。
三本院校应该认清培养人才规格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发展之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努力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论高职课程改革之原则:以就业为导向
浅论高职课程改革之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就业导向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生命力,为此,高职课程改革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课程开发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课程实施着眼于就业技能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课程管理着眼于课程结构优化和从业素质的提高;课程评价着眼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职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出职教特色,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从业的适应率和创业的成功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并最终实现高职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重在“实用”,即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因此,高职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这一中心来进行,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一、课程开发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因其职业岗位的具体性和多样性特点,其从业素质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应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课程的开发须围绕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来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的内涵(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职业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应立足于特定的职业内涵,在深人分析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特定职业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进行课程整合,将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标准融人到课程标准之中,从而不断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早在20世纪30年代,黄炎培先生就强调指出,“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使学校与社会沟通,可望教育与职业接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26日到30日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副总干事鲍维尔再次阐述按需施教的主张:“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今后不能再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要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实训模式构建论文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实训模式的构建【摘要】高职院校最重的培养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工作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必须在平常的学校学习中获得,但是工作技能的获得只能依靠实践。
基础知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又反过来巩固基础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工作技能习得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实训模式的选择,本文在总结现阶段实训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向实训模式一、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实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实习实训经历了移植与借鉴阶段和发展与创新阶段两个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在总结经验、加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自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借助于国外的模式及先进经验,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习实训模式。
但是,这些模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想象不到的弊端及问题。
(一)校办产业模式校办产业模式中,学校本着“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以校办厂,以厂养校”的原则创办自己的企业,例如商场、酒店、工厂、农场以及其它和本校专业相关的企业,其主要目的是服务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校办产业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及传授生产技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且通过此模式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系列产品。
但是校办产业模式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政企分离难。
在职业学校中,多数人对校办产业的理解是“由学校来办,由学校党政来办”,甚至由学校党政领导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齐抓共管”,所以校办产业至今仍保持在“政企一家”的状态,这就必然导致学校对企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 不管校办产业出现多少失误、被套住多少资金,都要由学校的校长承担无限责任。
企业盈利,由学校发奖金或调拨;企业亏损,学校补贴。
实践证明,这种校办产业管理模式违背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不可能成功的。
2.治理难。
由于多数人不明确办校办产业的目的及思路,再受到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的影响,便出现急功近利现象,校、院、系、所、教研室甚至个人,一拥而上,“争前恐后”创办校办产业,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企业规模狭小,凝聚力差,管理混乱,各单位负盈不包亏混乱局面。
浅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更关注学生是否具备 良 好的职业操守 , 以及表达能力、 沟通能力、 心理承受 能力、 礼仪修养和健全的 人格等。用人单位需要实 践能力强 , 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并不十分看重计 算机操作能力、 英语水平和优异的考试成绩, 这充 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 强的 学科,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不断扩充和改 进教学结构体系,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部分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还 缺乏深入的市场研究 , 其定位不够明确 , 专业特色 不鲜明, 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 , 因此毕业生 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l教学方法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部分高校仍然采用单~的传统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缺乏互动 , 忽视 了学生 的主观 感受, 置学生于被动地位 , 因而不能很好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论讲解方面, 与实际结合不紧 密, 缺乏必要的 案例分析讨论 , 因而, 不能深刻启发 学生的思维,也影响了学习兴趣 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 另外, 对教学工具的使用不台理 , 缺乏多样化的 教 学手段 等等 , 使得 教学 效 率不 高 , 成 学生 对 都 造 专业知 识的掌 握不够 深入 , 析理 解能力 欠缺 。 分 2 . 2实践教学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较 强实践性,但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 加 之经费的局限, 使得实验课程及相关实验室建设不 到位, 没有形成符合具有特色和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系列具有 专业 特色 的核 心课 程 ,但 在 能力 结构 上 , 还缺乏对一些能够开发综合能力素质的课程设置 , 比如职业生理心 理健康、 社交技巧、 礼仪与修养、 组 织文化与管理策略等等。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使得 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也就无法适应新时代对职 业人才的需要。 2 . 4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 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问并不长, 它又是~项操作性很 强的管理艺术。 虽然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和丰富的 理论知识, 但在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方面仍然存在 薄弱环节, 尤其是实践经验比较缺乏 , 对于企事业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运作没有亲身体验和深 入认识, 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教师实践经 验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 实现。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途径 3 . 1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知识经 济全球化背景下, 用人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的要求是高层次的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 不但 要求专业知识扎实 , 更要求具备一系列相关的素质 能力及健全的人格。重成绩轻素质、 重理论轻实践 的教学理念已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 必须进行改革。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 目标, 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适应, 紧密结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 根据自己学 校的实际情况 , 在以学生能力 培养为重点的基础 上, 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 . 2加强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力度。人力资源 管理专业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 其课程设 置必然涉及到管理学、 社会学、 经济学、 心理学、 法 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公共溧程和专业基础知识 除了 外, 还应不断拓宽教学领域 , 开设实践性强、 偏重素 质教育的 其他课程, 如社交礼仪、 比 公共关系、 人际 沟通与交流技巧、 心理素质教育、 实用文写作 、 办公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 极 探 索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改 革 。 实 积 切
提 高人 才培养 质量 , 强 大学 生就 业竞 争力 。 增
一
责 任感 , 备 可持 续成 长 和发展 的能力 。也就是说 。 具
2 1世 纪 最 成 功 的 劳 动 者 是 全 面 发 展 的人 …。
研 究 型 、 合 型 、 用 型 等 不 同 规 格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以 复 应 满 足 社 会 发 展 对 各 种 人 才 的不 同需 要 。开 创 出一 条
教 育要 培 养什 么 样 的人 . 不 同时 代 和 不 同社 在 会 有 不 同 的回答 。 如果 想切 实 提 高 高校 教 学 质量 ,
顺 应 千变 万化 的社 会 职 场 。第 五 。 尚的 道 德 品格 高
和丰 富 的人文 精 神 。能 够很 好 摆 正 与他 人 、 社 会 与
会 建设 的具 体需 要 , 合 所处 地 区的实 际情况 , 养 结 培
灵 活性 , 求人 才具有 这 两个 方 面 的意识 。 则无 法 要 否
本 地 区所 需 的各 种各样 的实用 人才 [。
( ) 变 教 育 观 念 , 现 以人 为 本 、 职 匹 配 的 三 转 体 人
教 育 思 想
中图分类号:G 4 . 6 2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7 — 4 9 2 0 )2 19 0 6 1 0 7 [0 9 0 — 5 — 3
随着 高等 教育 大 众 化 时代 的到 来 . 学 毕业 生 大
的 就 业 难 问题 正 日益 为 社 会 所 关 注 。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
人 才 培 养 方 案设 计 的 基 本 思 路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索出适应 当前形势下 高职 院校的人 才培 养模 式,是 解
决 这 一 问题 的根 本 . =
关键词 : 高职 ; 就业 ; 才培养 人
随着高 等职业教 育规模 的迅速扩大 , 高职院校要特别 重视就 业在 人 ‘ 培养工作 中的 导向作用 , 不断进行 以就业 为 导向的 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 注重培养学生 的满 足职业 岗位需 求的职 业素 质 , “ 持 以 就业 为 导 向 , 满 足 劳 动 力 就 业 市 场 的 需 要 坚 把
Hale Waihona Puke 个平 台” 管理模块 / ( 活动模 块 / 程模块 / 课 认证 平 台) 为 构建精细 化管理模块 。管理是高校育人功 能重要组织
就业 有了充分 的 专业知 识 、 々业技能 和职业素 质基础 , 努力
实现 人 /‘ 养 就 业 岗 佗 “ 距 离 ” 为此 , 们 在 传 统 的三 l培 我 大课 程 模 块 :公 共 基 础 课 、 业 基 础 课 、 “ 专 专业 课 ” 础 卜, 基 增 加 了 人 文 素 质 拓 展 模 块 、 业 i 达 标 课 程 模 块 、 业 方 向 职 止书 就
求作 为发 展 的 动 力 , 提 高 学 生 就 业 和 创 能 力 作 为 改 革 的 把 方 向 ” 几年 来 , 过 积 极 探 索 , 院逐 步 形 成 了具 有 鲜 明 就 。 通 我 业 导 向 特 点 的 “ 校 园 文 化 为 底 色 , ‘+ ’ 程 模 块 为 主 以 以 3 3课
加 大 检 查 和 考 评 力 度 , 建 院 系 两 级 管 理 、 系 为 主 的 学 生 构 以
课程模块 等 i 新模 块 , 成 r以 “ 个 构 3+3 课程 模块 为主体 ” 的课 程体 系。 的课 程体 系充分的吸收 了其他一些示 范高 职 新
浅谈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团困图闰
浅 力
朱丽娟 秦龙 (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淄博 2 5 4 ) 5 0 9 【 摘要】 在 当前 严峻 的经济形势下 , 如何培 养和提升 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 , 摆在我 国高等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 面前 一项重要 而紧迫的任 务。 是 高校应积极 关注市场动态 , 客观分析 市场需求 , 适时 调整办学思路 , 从转 变人 才培养 方式 .加 强教师队伍建 设和构建 完善 的大学生服 务体 系 方 面努 力 , 断提 升 大 学 生 核 心 竞 争 力 。 不 【 键 词 】 大 学 生 就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关 【 图分类 号】 G 6 中 2 4 【 献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编 号】 1 7 — 0 ( 1 ) — 0 — 1 8 9 2 0 0 9 0 63 2 00 5 0
多个方 面入手 , 不断 提高学 生综 合素 质 , 提升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2 1 确立 以就业为导 向的人 才培养方 式 . () 1 科学 构建 屎程 体 系 , 改革 教 学内 容 。 课程 设置和课 程体 系的构 建是实现 培养 目标 , 增强学 生就 业竞争 力的关键 。只有坚持 “ 以学 生为 本”的办学 思想 , 不断增 强课程的适应性 和综 合性 , 所培 养的 学生 才具有 就业 竞争 力 。 高校 应 优化 教 育资 源 配置 , 大选 修 课程 比 加 例, 让学生在学 业 } 二 有最 大限度的 自主权 、主 动权 , 分挖 掘 学生 的 潜 力 、发挥 学 生的 特 充 长 ; 增强通 识教 育课程 , 人通 识教育的 力 要 加 度 , 升学生的 人文素养 。特别对 于工科 专业 提 的大学生 , 更要 重视处理好 人文科学 与专 、 知 识间 的关 系。 同时 , 校应 突 出应 用 为核心 , 高 改革 课程教 学 内容 。教学 内容 的安 排要 突 出 实用性特 点 , 使学 生感受剑 知 识的现 实性 、有 用性 , 而激 发 学生 会 的学 习 兴趣 。 从 () 2 更新教 育理 念 , 创新 教学模 式 。高校 要 革新教 育理 念 , 对不同的 培养对象 和教 育 针 需求, 不断 创新 教学模 式 , 强学生 的核 心尧 增 争 力。第一 , 改革课堂教 学方法 , 注重 启发式 、 瓦 动式教学 , 导学生 自主学 习 , 倡 突出学生 的 教学主 体地位 。第二 , 强化社 会灾践 。改 革实 践 课程 教学 方法 , 增强 实训时 数 , 莺实践 课 注 程教学 方法 , 实践教学 立体化 。要加 强毕业 使 实 习的管 理 , 立必要 的激励 、约 束机制和 有 建 效的监督 管理机制 , 切实 加强对毕 业实习的 全 过 程 跟 踪 管 理 与指 导 。 2 2 建立高水 平的创新 型教 师队伍 . 培养 大学 生核 心 竞争 力的 关键 是创 新 型 教 师队伍的建 设 , 教帅品格直接 关系到 育人的 质量。 因此 , 必须着 力提高教 师队伍的知 识水 平 、学 术水平 、文化素 养等整体素 质 , 就一 造 支政冶 素质过硬 、 于创新实践 、 术科研 能 勇 学 力 强的 高 水 平教 师 队 伍 。 () 1 深化高 校人事制度 改革 , 完善教 师队伍 的拔培 训 与考 核聘 任制 度 , 引入竞 争机制 , 形 成优胜劣汰 、 才辈出的 良好 局 。 人 在净 重基 础 理论 、基 础知识教学 研究 的同时 , 加强重 点 学 科建设 , 培养学 术带头人 与提高队 伍的整 把 体 素质结合起 来 , 大科研奖励 基金和 拔尖人 加
初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那 么 如 何建 立 以就业 为 导 向 的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呢 ? 可 以就 以下几 个方 面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 实践 。 1 以 就业 为导 向。 在职 业 岗位 能 力培 养 的基 础 上 加 强职 业 道德
核 心课 程 是相 对 稳定 、 能体 现 专 业 特 征 的 。学 生 通 过 对课 程 模 块 的 学习 来掌 握 基本 的专 业 基 础 知 识 。二 是 就 业 方 向性 课 程 , 就业课 程 是一 个 专 门化方 向的 课程 , 灵活 多 变 , 很 好 的体现 它 能 就 业 方 向特征 在整 个 课 程 结 构 中 , 心 课 程与 就 业 方 向性 课 核 程 的相 辅 相成 , 整个 课 程稳 定 而 富有 弹性 , 而可 以 提高 学生 使 从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6 3 8 0 { 0 9 6 0 4 -0 1 7 - 2 9 20 ) - 1 2 2
作 者简 介 : 沈静 芳 , 沙洲 职 业 工 学院 经 管 系讲 师 , 南 大学 工程硕 士 生 。 江
课 题来 源 : 以就 业 为导 向 的 高等 职 业技 术人 才培 养 模式 实践 和研 究
【 摘要 】 以服 务为 宗 旨, 业 为 导 向 , 产 学研 结 合 的发 展道 路” “ 就 走 的高职 办 学理念 已经 深入 人 心 。其 中 , 以就 业 导 向 的高 等 职 业 技 术 人才 培养 模 式 的建 立 是高 职 教 育 的 必然选 择 和 提 升高 职 毕业 生就 业 竞 争 力 的关 键 。本 文 针 对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 实施 , 职 业 道 就 德 教 育 、 程 改 革、双 证 型” 才 和“ 师 型” 课 “ 人 双 队伍 的建 设 等 方 面做 了阐述 。
初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团图圈
初 探 以就 业 为导 向的高 等 职 业技 术 人 才培养 模 式 的实施
沈静芳 ( 沙洲职 业工 学院)
摘要 : “以服务 为宗骘, 业为导 向, 就 走产学研 结合的发展道路 ”的高职办学理念 已经深入人 心。其中, 以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 建立 是 高职 教 育 的 必 然选 择 和 提 升 高职 羊 业 生 就 业 竞 争 力的 关键 。本 文 针 对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 实施 , 就职 业 道 德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证 型 ”人 才和 “ 师 型 ”队 伍 的建 设 等 方 面做 了阐述 。 双 双 关键词 : 就业 人才培 养模式 实施 中图分类号 : 6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2 9 2 0 )—0 1 -0 1 7 —8 0 ( 0 95 1 1 5
1 以就业为导向, 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基 础 上加 强职 业 道 德教 育
职业 岗位 能力体现 的是包括学生学 习能 力、 交流表达能 力、工具应 用能力、分析与处 理问题能 力、 管理能 力、 竞争 能力等 在内的学 生职业 能力。但是一 流的专业技术 并不是走 向成 功 道 路 的 唯 一 条件 , 流 的职 业 道 德 水 平 一 才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备 的基本要素 。 职业道德培 养的是学生 的诚信 品质、守 法意识 、 任意 识、团队精 神、敬业精神 、严 责 谨态度和 一丝不苟的 工作作风 。高等职业 教 育应该坚 持科 学发展观 , 贯彻育人为本 , 育 德 为先的原则, 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 任务 。加 强职业 道德建 设应做好 四个方 面 : () 1对新生进行专门培训 , 将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 他们 入学后 的第一 课 。 () 相关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 教育课列 2将 为必修 课 , 为职业 道德教 育的主渠 道。 作 () 3在平时教学 中结合案例 , 将职业道德 教 育贯穿 于专业 课程 的教学 中。 () 展丰 富 的学 生 活 动 , 推 动 和 开 展 4开 深入 职业道 德教育 宣传 , 实守 信的深 入学生 内 诚
让“就业”做舵,掌控职业教育论文
让“就业”做舵,掌控职业教育【摘要】职业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职业教育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就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控现代科技知识的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
职业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因此走出一条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办学路子,顺利的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韩国的职业教育是成功的,被称为韩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而韩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就业者”为目标的,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借鉴别国的办学经验,我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把就业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存在着两种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一是传统的”象牙塔”式的价值取向,注重学术性知识的传授,办学是封闭的,教学体系是学科型的;另一种是经济致用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可用的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办学是开放的,其教学体系是技术型的。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因此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一线”,二是强调”实用”,三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按照普通学校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组织教学,是不能顺利实现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的。
不能顺利实现培养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就业。
不能让学生顺利就业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功利目的。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应该让就业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应该不断调整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合理搭配。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 : 就业; 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 类号 : 44 文献标 识码 : G2 A
文章编号 :0 5 9 3 ( 0 9 1 — 1 4 0 10 — l X 2 o )0 0 4 - 2
教材 的编写 由于缺 乏实 践 资料 , 数是 纸 上谈 多 兵 , 致 了理 论 性 过 强 , 适 合 学 生 预 习 、 导 不 自学 ; 又 由于教材 以理论 性 为 主 , 致 了教 学 内容 理论 性 过 导 强 的恶 性 循环 , 不 起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至 导致 引 甚 厌 学情 绪 , 终导致 教 育失败 。 最 技 能 型人 才 不是 “ 出来 的” 培 养 的人 才 要 突 灌 , 出其 创 造性 , 出 实 际 的 动手 能 力 , 不 是纸 上 谈 突 而 兵 , 养 的人 才应 该 能够 适 应 社 会 的 需 要 , 大 多 培 使 数能 够找 到 自己的位 置 , 并很快 的上 手 。
( ) 程 体 系设 置 缺 乏 衔 接 性 三 课
温家 宝总理 在全 国职 业教 育工 作 会议 上强 调 , 大力 发 展 职业 教 育 , 推 进 我 国 工业 化 、 代 化 的 是 现 迫 切需 要 ; 是促 进社 会 就业 和解 决 “ 三农 ” 问题 的重 要 途径 ; 完善 现代 国 民教 育体 系的 必然要 求 。 面 是 临次信 贷危 机 和世 界 范 围内金 融危 机 的影 响 , 如何 在 经 济 萧条 的形 势 下 , 速恢 复 国 民经 济 , 不 开 快 离 高校 培 育 的人 才 ; 何缓 解 就业 压力 , 不 开高 校 , 如 离 以就业 为导 向的高技 能 人 才培 养模 式 , 在新 的形势 下又 有 了新 的要求 。 人 才培 养模 式存 在的 问题 企业 之 间的 差距 从根 本 上说 是用 人 的差 距 , 高 校担 负着培 养人 才的重 任 。很 多大学 生毕业 后无 法 很快 的适 应并 胜 任 岗位工 作 , 大原 因要 归 于人 才 很 培养模式 的缺 陷 。 ( ) 育教 学理念 和模式 存在 问题 一 教 西方教 育 主要 是为 “ 户—— 学 生 ” 务 , 我 客 服 而 国高校 的教育 为学生 服务 的意识 很淡 。高校 教育 的 现状 总体 上还 是学科 型模 式 ,即 个 中心 : 师 中 教 心 、 堂 中心 、 本 中心 ; 程 设置 上是 三 段式 : 课 课 课 基础 课 、 业技 术 基 础课 、 业 课 ; 学 方法 是 课 堂讲 授 专 专 教 为 主 ,实践 教学 处 于为 理论 教学 服 务 的从属 地 位 , 演示 实 验为 主 ,实训 实 习不 是 真实 岗位 上 的 劳动 , 而是 把理 论课 堂 的讲 授 变成 课外 的 观察 或模 仿 , 与 真实 的劳动始 终 隔离 , 习实训设 施 和 场所 与理 论 实 教学 脱 节 。这 种 传 统 的教 育模 式 阻 碍 了人 才 的培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确保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运而生。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通过将职业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
其主要特点包括:首先,紧密结合产业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因此必须深入了解产业发展态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产业需求和课程设置相匹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高校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实习、课程设计、创新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增强其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再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和创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
高校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需要建立更加适应实际需要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主要聚焦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高校应该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就业申论大作文
人才就业申论大作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就业问题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是构建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许多人才面临着就业难题。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才就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各大学和学院应该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提供更多的就业技能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政府应该制定更加灵活和有利于人才就业的政策。
鼓励创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政府可以提供创业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创业者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有实力和潜力的人才投身到国家建设中来。
同样重要的是,企业界应该积极参与人才就业工作。
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用人需求,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同时,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者的保障水平。
完善社保体系,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人才的基本权益。
并且,建立职业培训体系,为就业者提供再培训和转岗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综上所述,人才就业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政策环境、增加企业参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可以为人才就业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实现人才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就业导向与人才培养
就业导向与人才培养导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加剧,使得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面对就业压力,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将就业导向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以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就业导向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就业导向的实施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人才培养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就业导向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就业导向是指高等教育机构以就业为主导,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通过调整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导向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首先,就业导向的实施可以针对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
其次,就业导向可以促使高校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最后,就业导向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导向的实施和存在的问题为了实施就业导向,高校应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着手。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高校应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掌握与就业市场相匹配的知识。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高校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实践教学、课堂互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再次,学校可以加强与就业单位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其职业素养。
然而,就业导向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高校过于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就业质量。
就业导向只强调学生就业数量,而不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其次,一些高校缺乏与职业界的深入合作,导致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另外,一些学生抱有就业观念的狭隘性,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职业发展。
三、优化人才培养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就业导向和促进人才培养,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1. 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论文就业导向人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面向,对提升高校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是否具有被就业市场认同的能力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用“三个面向”的办学理念指导相关工作,使就业导向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主线,将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目前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仅为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性、结构性的失衡,而不是总量的过剩。
是高校缺乏市场办学经验,只片面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而忽视了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专业层次、质量层次等与社会需求不能接轨。
面向市场办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坚持招生服从就业,培养企业需求人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所谓按需培养,就是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质量、数量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四方面反映的是高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问题。
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就业率低于90%的“滞销”专业,应减少招生指标,对就业率达不到80%的专业应暂停招生。
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位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力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科学确定各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
2.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就业实习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得更为深入,并以此为依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如学生在一些实习项目中,表现出计算机能力不足,学校马上可以调整教学,分专业岗位的不同开设计算机语种教学,同时加强专业计算机课程,使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合理化;企业的选拨方式和培训方式对学校改革教学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项目式培训、督导制培养等;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要求和企业文化,同时接受企业的定向培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发挥就业顾问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为充分发挥就业顾问在办学过程和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各系除应建立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相关教学工作以外,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
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负责就业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与就业基地签订协议;负责聘请就业基地的领导、相关企业的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经理、成功校友为学校的就业顾问,每年邀请就业顾问来为毕业生做相关专题报告,提供就业信息,反馈办学意见;负责与人才中介市场的联系,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就业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服务,避免短视行为。
一名在校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到工作单位后是否仍然是一名优秀的职员呢?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前三项是责任心(75%)、团队精神(68.8%)、道德诚信(58.3%)都是关于学生个人素质的。
而用人单位看重的责任心、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等都是不能靠分数测出来的。
因此,引导学生树立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是学生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
1.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育、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培养,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是感恩教育的具体表现。
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其重要表现就在于态度。
一位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的员工,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管怎样的企业都希望拥有责任心强的员工。
关注学生是否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且能否主动去做一些份外的事情,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比如担任学生干部时,能否认识自身的角色与作用,用心为大家服务;在宿舍里能否主动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卫生、打开水等);能否体谅家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比如说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会做兼职争取自食其力;还有参加义工组织与活动等,承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2.通过社团活动,培育学生团队精神。
在企业中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所以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以合作的方式做事。
如让学生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考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一组学生自由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在一旁观察各人在群体中的表现。
有的学生表现积极,在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吸取有益观点进行必要调整,最后综合出一个更好的解决。
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能较好的肯定、呼应、衔接与协调其他团队成员,把握好讨论的节奏,可以说团队精神已经渗入到他(她)的行为当中。
相反,有一些同学表现欲过强,随意打断、否定别人,个人发言过长影响团队任务的完成,在处理冲突时表现出过强的主观好恶,对事不对人,这些都是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表现。
所以只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建立诚信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意识。
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深处不一定能引起足够重视。
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评优、奖学金、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防止因为脱离生活,空洞说教而造成逆反心理。
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自我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自信意识。
大学生诚信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
“信用记录”作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记录和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借款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履行相关责任情况以及履行承诺情况,并将信用记录装入本人档案。
65.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30%的学生虽有规划但不明确,仅4.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
使得大学生往往在极其盲目的状态下,随大流选择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个老板,干着与自己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适合的工作。
其结果就是一次次跳槽,一次次被解雇。
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理应得到我们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自己的重视。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明确规划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将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常抓不懈,要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勇于实践,不断摸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路子。
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过程:一是对自己负责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能指望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恋人、老师、朋友)来对自己负责;二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产物,没有所谓的“最佳规划”,当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马上实现时,要正视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三是终身探索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个过程,还不是结果,他需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适应变化,并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实施个性化指导,确立职业目标。
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成长背景、经历、认知、情感和风格。
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课堂规范讲授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和活动课程、各科教学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
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等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及早实现自己对就业的区域、行业、岗位的三个定位。
知道未来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明白自己的能力素质与未来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从而把在校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自信而不自傲,面对逆境不气馁,百折不挠,增强就业竞争力。
3.制定职业实施规划,培养适应能力。
制定实施规划,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有得陇望蜀的具体行为和措施来保证。
具体方法是:花时间考虑清楚职业规划中自己希望在个人素质、人生事业和金钱收入上分别达到什么目标。
什么是能够让自己真正兴奋和愉快的?是创业?还是成为总经理?还是赚足够多的钱;实现短期规划(2-3年)、中期规划(10-15年)和长期规划(30年)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合理调整短期规划,以利长期规划的实现;以积极向上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时间;将目标分割成每年、每月、每周要达到的目标。
定期回顾目标,让自己清楚规划的进程,并为已经完成的步骤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自己的良师益友中,寻找一个人与自己分享目标,并督促自己切切实实地执行好每一个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千万别忘了给自己一点奖励。
[1]王芳,苑立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xx(16):6-7.[2]苏文平,吴漪.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xx(23):28-30.[3]范海燕.浅谈当代大中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青年研究,xx(08):71-73.[4]黄渊明.职业素养.从点滴开始[j].中国大学生,xx(23):25.[5]马莲.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xx(12):54-57.[6]刘小达.求职必胜—通向职场的桥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