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基础能力托起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核心主线
“中国制造”核心主线“中国制造2025”核心主线“中国制造2025”核心主线: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正在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并正在深度改造传统制造产业。
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的优势资源,在研发、制造、物流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
另一方面,将互联网思维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将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实时互动,使得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大量趋同而是更具个性化。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的主线。
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核心!中国制造,已经进入深水区,前途虽然坎坷,但目标明确。
《中国制造2025》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这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十年这一剑如何磨?中国制造2025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反响强烈,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不但企业界,社会各界也是高度聚焦。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未来10年,制造业将因此出现哪些改变?与另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提出的“工业4.0”相比,有哪些异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祝我国早日建成制造强国建言献策
祝我国早日建成制造强国建言献策希望我国早日建成制造强国,为了早日达成这个目标,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
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继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
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二、着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工业基础包括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基础四个方面,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应用牵引、平台支撑、重点突破,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推动企业协同创新,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提高重点行业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加强制造业质量品牌能力建设。
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
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应针对重点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等的推广应用,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
加快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改进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提升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
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塑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
工业强基
工业强基作者:陈曲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7年第02期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四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
《中国制造2025》把工业强基列为核心任务之一。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成为中国制造现阶段的主攻方向。
作为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条件,毋庸置疑,工业基础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
工业基础是指支撑和推动工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集中体现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受国外限制和具有前瞻性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简称工业“四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
工业基础领域也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能满足主机行业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为建成制造大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是,工业基础能力薄弱仍然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先进基础工艺研究少、推广应用程度不高,产业技术基础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影响一些主机和成套设备、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形象。
因此,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基石。
对此,工信部专家提出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发挥工业强基专家咨询组的支撑作用;举办推进工业强基工作现场会;优化工业“四基”发展环境。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院士表示,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爆发式”快速工业化过程,面对发展新需求,我国在技术、资本、人才积累严重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不健全,亟须在继续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强工业化基础的补课任务。
《中国制造2025》(全文)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给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任务、路径和举措(上)
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任务、路径和举措(上)作者:杜人淮徐宇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8年第12期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不仅指明了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行动路线图,而且明确了通过推动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提升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指出“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并强调要“稳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防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制造强国战略的极其重要推动力量。
破除制造业军民分离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把军工制造业与民用制造业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制造业体系,有助于更好发挥国防工业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快提升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
一、任务要求为了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确立了提升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任务。
国防工业是先进制造业,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以提升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作为重要导向,按照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任务要求,加快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工业基础能力,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水平,使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与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要求相契合。
(一)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需“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因此,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必须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上仍位于中低端水平,长久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不仅所获得的利润较薄,而且经常面临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干扰,且极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
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之路
我们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技术装 备部,其服务于其他领域的能力也在逐步 改善。比如农业机械化,据介绍,2014年全 国 农 业 综 合机 械化 率达 到 6 5%,河 南省农 业 综 合机 械化作 业率 在 75 % 以 上,居 全 国 前列。我国工程机械的产量占全球的43%, 除满足中国庞大的基础建设需要外,近年 来 还 大 量 出口国 际市场,自主创 新 的 部 分 产品开始引领世界工程机械的发展方向。 此外,我国还发展了系列新型现代化国防 装 备,新 装 备 配 属 部 队、形 成 战 斗力的 速 度在加快。
我国产业规模重新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制造目前从规模上来讲已经是世 界第一了,从2010年开始,我国已经是世界 第二大 经 济 体 。但 是 从制 造 业 来讲,包 括 服 装、食品的广义 的制 造 业已经占到全 球 市场 份 额 的1/5,去年达 到 2 0 . 8 % 。我们 狭 义 的 机电 装 备制 造 业已 经占到全 球 的1/4 还要多,现在占比大约是26%。另外,解放 初期,我们的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只有17%,现在则稳定到35%-40%之间,所 以,我们 已 经初 步从一 个 农 业 国 转化为工 业国了,并且转化得比较成功。
从 整 个行 业 来讲,我们 的 规 模 在 扩 大,质量尽管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和20 年前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我国的自主 创新能力也提升得比较快。近几年,中国人 申报的全球专利数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一的 位置,世界上大公司专利申报的第一、第三 名连续几年都被华为、中兴两家公司拿到, 这说明我们的创新能力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要在时时学习“工业4.0”的先进 经 验、先 进 知 识与 技 能 的 基 础 上,继 续 完 善和发展我们的2.0、3.0。
工业“四基”发展目录
前言工业基础是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是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决胜制高点。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取得了一定成就,关键技术突破能力增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稳步成长,产业技术基础体系逐步建立,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一般性需求。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严重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差,创新体系缺失,制约制造业由大到强的瓶颈更为凸显。
因此,未来 5-10 年,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夯实制造业基础,则实现制造强国根深本固。
国务院牵头编制并于 2015 年5 月8 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做出战略部署,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明确到 2025 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 种标志性先进基础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2016 年8 月1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围绕《中国制造 2025》十大重点领域,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为营造从国家到企业全社会重视工业基础的氛围,引导企业从事工业基础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基础领域发展,发挥金融体系支持工业基础能力的作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特组织编制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发展目录,汇总成册,称为《“四基”发展目录》。
发展目录的编制始于 2015 年3 月启动,动员了 40 多位院士、200 多位专家和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广泛征集了行业协会、学会、企业、科研院所的意见,并将征求意见稿抄送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国防科工局。
工业强基:奠定制造强国的战略基石
工经论坛CIr forum
CIR Forum
工业强基: 奠定制造强国的战略基石
工业基础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
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直接决定着工业产
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
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
“四基”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
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中国制造2025》要求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加强“四基”创新
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促进基础领域军民融合,推动
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
力争到2020年,40%的核心基
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先进基础工艺
推广应用率达到50%,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初步建立,受制于人的局
面逐步缓解,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
12月29日,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简称“战略咨询
委”)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评论》杂
志社承办的“中国工业强基战略推进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战略咨
询委全体委员、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地方行
业主管领导、行业协会代表、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代表、“四基”
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分析、交流当前工业制造重要基础产业面临
的新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探讨、总结协同推进工业强基战略的路
径和模式,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本刊特推出“工业强基”专
题,摘登论坛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24
中国工业评论 C HINA I NDUSTRY R EVIEW
25 2017年第 1 期。
2018继续教育工程新业态发展与应用参考答案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本讲提到,过去的拖拉机的换挡是()•A.动力换挡•B.机械型换挡•C.快速换挡•D.省力换挡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 .下列哪项不属于智能制造的特点()•A.数字化•B.网络化•C.智能化•D.单一化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3 .英国工业2025的战略核心是()。
•A.智能制造•B.循环经济•C.再生经济•D.绿色经济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4 .根据本课,震惊全球的AlphaGo是以下哪个企业的人工智能产品()。
•A.Facebook•B.Apple•C.IBM•D.Google DeepMind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5 .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生产企业以()居多,这些企业不以产量规模制胜,而是专注于产品细分市场上的某一产品,满足专门客户群。
•A.大型企业•B.国企•C.中小型企业•D.上市公司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6 .建设智能化的工厂涉及到实现三个互联与三个集成,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三个互联”的是()。
•A.信息互联•B.虚实互联•C.端到端互联•D.内外互联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7 .根据本课,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语音输入领域做得较好的企业是()。
•A.科大讯飞•B.搜狗•C.百度•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8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制造2025》颁发的外部背景()•A.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时期•B.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后,一系列的制造业复兴和增强计划一个积极的回应生产效率的增速和资本回报下降•D.新一轮技术革命,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9 .本讲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以下的时候,大概有40%的企业处于亏损是亏损边缘的状态。
•A.4%•B.5%•C.6%•D.7%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0 .本讲提到,现代制造体系的依托基础是()主体功能区•B.生产技术先进的行业•C.科技创新•D.国际顶尖制造企业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11 .根据本课,下列哪项不属于通用技术()•A.ICT技术•B.生物医药技术•C.新材料技术•D.电子控制技术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2 .根据本课,影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关键参数是()。
职称继续教育部分试题答案专业课5
1、根据本讲,以下属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有()。
正确答案:B、吐鲁番市坎儿井水利风景区2、根据本讲,()制度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用水。
正确答案:C、取水许可3、根据本讲,在加大机制创新和政策投入保障工程中,要逐步建立以()主导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投入新机制。
正确答案:D、政府4、下列有关我国工业基础能力滞后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B、产业发展中,长期“轻主机、重配套”5、工业强基工程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0年,()。
正确答案:D、初步建立起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6、本讲提到,水利风景区的概念拓展中,最终要实现三个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三个效益不包括()。
正确答案:D、文化7、下列有关我国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B、大型工程机械所需的30MPa以上高压泵、阀、马达及控制系统几乎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8、本讲提到,新常态的核心是(),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正确答案:D、变革9、本讲提到,未来制造的过程就是()。
正确答案:B、服务的过程10、本讲提到,解决人类面前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和水资源危机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是()。
正确答案:C、大力发展水科技多选题(共10题,每题4分)1、根据本讲,以下对长江流域的描述,正确的有()。
正确答案:A、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B、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E、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36%2、《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五个基本方针,具体包括创新驱动、()。
正确答案:A、质量为先B、绿色发展C、结构优化E、以人为本3、根据本讲,推进实施的保障工程包括()。
正确答案:A、实施文化品味与特色发展提升工程B、加大机制创新与政策投入保障工程C、加速制度体系与行业自律建设工程D、强化规划设计与品牌建设示范工程E、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规范管理工程4、根据本讲,以下属于重点延伸的轴线的有()。
中国制造发展历程
中国制造发展历程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然而,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开始崛起。
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本国的工业化。
这包括建立工业学院和职业学校,以培养更多的技术和工程人才。
同时,政府还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借鉴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在1940年代遭遇了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挑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成为了日本的占领区,并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
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资源的短缺,制造业几乎被摧毁。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这包括农业合作化运动和重点工程的建设,这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在1950年代,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这包括国家计划经济的实施、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逐步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加快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
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较大份额。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制造业实现了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加强了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还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物流、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等。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国的制造业必须不断适应和创新,才能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理解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同时,制造业也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收入。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在制造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可以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制造业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推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制造业是就业和民生的重要保障。
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因此,发展制造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同时,制造业也是国家民生的重要保障,各种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都需要通过制造业来生产和提供。
制造业是国家安全和战略地位的重要保障。
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事装备水平和国防实力。
一些关键领域和高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需要依靠制造业的支撑。
因此,发展制造业可以提高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理解可以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就业和民生保障以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地位等方面来展开。
因此,各国都应该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模具制造产业:基础工业的基础
生产 能 力 的骨干 企 业
、
模 具是支持众 多工业 制造 品的基础工装,其下游
从 模具的专业分 类来 看,模具按照产 品材料和成
行业包括汽车摩托车 、家电及办公 自动化设备 、塑料
制 品、 电子 电气、航 空航天 、通 用及专用机械设备等
形 方法 分 为 1 类 : 括冲 压模、 塑料模 、铸造 0大 包
20 0 9年 中国模具销 售 总额 为 9 0亿元 ,较 2 0 8 0 8年 增长 3 2 .%,全 国从事模具生产 的规 模 以上模具企 业
已超过千家。模具 的生产也从 以传统的钳工师傅为主
导 的技艺型 手工作业 方式,进入到 普遍采用 数字化、 信息化设计生产技术的现代工业生产时代。
国际竞标和订单承接 ,实现 大幅的模具 出 1增长。在 : 3
大型冲 压件模具企业不 断提 升全球 产业配套竞争 力的
制上也 从单一 的公有制 企业发展 为以民营企 业为 主,
多种所有制企业形式 共存 的格局。由于模具制造 的特 点和要求,现代模具企业大 多体现 出技术密集、资金
同时,在精密、 中小 型、高 端的精密注塑、 压 、压 中
铸等领 域 也涌现 出一批 以宁波双林、陶 氏、广 电林 仕 豪等为代表 的浙江和广 东精密模具龙头企业,不 断
密集、高素质劳动力 密集 以及高社 会效益的特点。 中 高端模 具生产企 业的人均产值 贡献通 常在 5 O万 每年
以上,超过 了大部分工业制 造的平均劳动效率,这是
在高精模具领域带动 专业模具行业发展。
我国政府 自改革开放 以来,就 将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确
立 为国家 历次 科技 开 发计 划 的先进 制 造技 术 中的首
《中国制造2025》九大战略任务、武大重点工程
〈〈中国制造2025 »九大战略任务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
第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第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第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第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
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第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活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第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第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
第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K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遴选公务员试题
K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遴选公务员试题作者:高守国来源:《公务员文萃》2018年第05期【材料】工业基础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人们称为“四基”,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制造业。
工业强基就是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是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是补齐制造业供给短板的重要举措,是制造业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重要战略任务。
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近年来,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较快,工业基础有了质的提升。
但是“四基”发展严重滞后,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影响到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安全。
有人总结了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三大痛点”。
一是核心芯片、工业软件、控制系统受制于人,我国工业“缺芯少魂”。
集成电路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大脑”,我国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依赖进口;操作系统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心脏”,我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30%以上,而操作系统国产化率不到1%。
二是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基础原材料依赖进口,我国工业遭遇“锁喉之痛”。
高铁装备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但其所需的轴承、制动系统、轮毂、高强度螺栓等核心零部件仍有80%以上依赖进口;造船完工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进口比例约为50%、电子电气设备约为60%、舱室设备约为80%、通讯导航与自动化系统约为90%。
三是基础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普遍不高,中国工业患有“软骨病”。
我国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30%~60%,模具产品使用寿命一般较国外先进水平低30%~50%。
【试题】1.有专家指出:“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不是突破几项产品和工艺就能解决的,必须坚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多方发力。
《工程新业态发展与应用》继续教育考试(94分)
《工程新业态发展与应用》在线考试时间限制:60分钟离考试结束还剩 32分 55秒 (到时间后将自动交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本讲提到,有时只能通过集成实验而不是物理实验研究问题的原因不包括()。
A. 成本太高B. 法律不允许C. 问题过于复杂D. 物理实验过于简单×2.《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制造业发展以()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任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发展的主线。
A. 规模发展B. 科学发展C. 高速发展D. 和谐发展3.2010年美国制造业产出所占比重为()A. 19.4%B. 6.1%C. 10.9%D. 18.2%4.根据本讲,提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新算法的是()。
A. HintonB. Yann LeCunC. Demis HassabisD. Andrew5.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
A. “再工业化”B. “工业4.0”C. “新工业”D. “新增长战略”6.第()次的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A. 一B. 二C. 三D. 四×7.根据本讲,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语音输入领域做得较好的企业是()。
A. 科大讯飞B. 搜狗C. 百度D. 以上都对8.工业强基工程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0年,()。
A. 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B. “四基”发展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需求C. 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D. 初步建立起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9.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制造2025》颁发的外部背景()A. 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时期B. 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后,一系列的制造业复兴和增强计划一个积极的回应C. 生产效率的增速和资本回报下降D. 新一轮技术革命,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10.英国工业2025的战略核心是()。
A. 智能制造B. 循环经济C. 再生经济D. 绿色经济11.根据本讲,IBM研发的TrueNorth属于()A. TPUB. ASIC芯片C. FPGA芯片D. 类脑芯片12.由于“四基”是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要推动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下列有关创新中心运作机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是一个盈利性的创新实体B. 类似于产业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合组织C. 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D. 实行非会员制13.世界制造业公认的研发投入为()A. 10%B. 2.5%C. 5%D. 1.6%14.本讲提到,法国确定了()个项目作为法国工业复兴的指点。
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面临转型升级的期望主角。
中国制造2025则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计划。
本文将从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挑战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谈论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转型升级。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指导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转型升级的方向。
其中包括: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数字化制造的推广、服务经济的发展、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等。
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存量、量产向品质、智能化转变。
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升级,才能确保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位置。
首先是要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这方面包括要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机构、企业的技术合作,进一步研发创新驱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综合性能;同时要大力发展高端人才,打造强大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够确保中国制造在技术上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是要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工业基础能力包括领域内推动标准制定和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等。
要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打造强大的工业基础,让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更加适合自身的需求,这样才能确保高增长、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制造过程。
其次是数字化制造的推广。
数字化制造具有自动化高效、柔性化生产、优质高效服务等优点。
数字化制造是以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支撑的新兴制造业模式,在控制质量、提高效率、提升创新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最后,是要发展服务经济。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环境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重要。
在金融、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科技咨询等行业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会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挑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易,需要面对种种挑战。
首先,是技术壁垒和投资壁垒。
当前,一些先进国家已经通过整合旧技术、新技术和创新技术,形成了天然的技术壁垒。
工业4.0,中国制造业的变革路径
后女生郑晓刚租了房子,要买一个空调,她觉得跑到商场货比三家是一件挺out的事。
她的方法是,直接到网络商城去定制一款属于自己的空调。
由于房间的面积不大,她选择了1P的空调。
接着,在超薄和流线两个选择中选择了超薄类型;之后又选择了空调内机上“唯美昙花”的花式;在功能上,她特意选择了除甲醛的功能……在做了全方位的选择之后,郑晓终于按下了订单键。
随后的日子里,郑晓可以在网上随时查看自己定制的空调到了哪一个工位、哪一个工序、有没有出厂、有没有开始送装。
我经常会用这样一段话作为我在企业高管内训或总裁班讲座的开场白。
可以看到,这段话里有用户、有产品、有网络、有工厂、有服务,而更重要的是,这里面还描述了一种全新的围绕用户、用户参与的商业模式。
工业4.0是一场技术手段、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革命,对于整体仍处于工业2.0时代的中国企业来说,关键在于探索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变革路径。
工业4.0,中国制造业的变革路径曾玉波 | 文曾玉波:智造大讲堂创始人,前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9047没错,这就是工业4.0的时代。
一个把人、产品、企业和社会组合成一个整体,并由此产生出各种创新的时代;一个基于互联、集成和智能制造的时代。
因为工业4.0的“工业”二字,人们常常会把对工业4.0的认识放在“制造”的方面。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这个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大时代背景。
从这个大的背景出发,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工业4.0,以及探讨未来中国制造如何通向工业4.0。
从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将会是最先遭遇到“工业4.0问题”、最先运用“工业4.0武器”的行业。
因为,一旦我们建立起围绕用户价值的一整套商业模式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如何构建更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内部运营体系。
所以,在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变革路径时,我们可以先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行业来进行说明。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经说过,德国的工业4.0与中国的两化融合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最新版)
战略任务和重点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
战略任务和重点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研发。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战略任务和重点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
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
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 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 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 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
实到位。
发展形势和环境
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我国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指导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
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量增效为 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 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荐智能制造为主攻方 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施,确保各项任务落
实到位。
《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 2025》提出了深
中国制造强国之路——解析《中国制造2025》
o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l j
;
o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
专题报道I
Special Reports
5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正式确定了我国走制造强国之路的大方向和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迈向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Robot Technique and Applicaiion2015・3 I 21
o.1:9; ¨ !o. i¨O.l i;
Robot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201 5・3 l 25
万方数据
Special Reports
l专题报道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 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 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 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稳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产业安 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制造业重要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招标 采购等方面的安全审查。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 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实施科学规范的行业准人制度,制定和完善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 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统一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基础能力托起中国制造2025
发表时间:2014-05-24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现已建立起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
然而,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突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基础能力薄弱。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加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是我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更是保障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基石。
工业基础能力提升是我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基石
(一)工业强基攸关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就会导致集成创新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致使我国工业长期停留在“引进”阶段,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约。
一是我国“四基”产品缺少核心知识产权。
比如,我国液气密行业基础研发能力薄弱,液压产品多以模仿、仿制为主,企业缺乏自主核心制造技术;有关滚动轴承的40多项国际标准,没有一项是我国轴承行业主持执行或参与制定的。
二是工业基础能力落后制约了整机和系统集成创新的空间。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于长期缺少“四基”产品和技术,整机自主创新能力无“基”而终。
在计算机、移动通讯领域,目前智能终端芯片和操作系统基本上都由国外掌控,高性能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自主提供能力仍然较低,光纤光缆生产所需的四氯化硅等关键材料严重依赖欧洲和日本企业。
三是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相对薄弱,技术创新效率较低。
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缺失,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导致共性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体系不健全,从而制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工业强基攸关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如果没有好的“四基”产品和技术,就无法形成我国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整机和系统设备,那么无论是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培育与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
一是我国主要行业都存在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
据调查,“十二五”期间,我国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业“四基”就多
达650个方向,即使是具有竞争力的高速铁路领域,其轮轴系统、高速轴承、高速齿轮传动系统等,与主机的自主配套也严重不足。
二是我国制造业长期被固化在“产业链中低端”。
核心零部件与材料受制于人,产业自主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部分整机行业被迫沦为典型的“组装车间”。
我国制造了电热水壶中99%的设备和零部件,但就是无法制造自动跳闸断电的小小弹簧片,制造100把水壶,还不如英国制造一个小弹簧片的利润高。
三是缺乏基础能力的提升和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仍可能受制于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建设空中楼阁,而必须依赖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
比如,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其产业化应用与国外差距还是很大,关键就在于基础材料的软肋严重制约了发展。
(三)工业强基攸关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工业目前正处于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
键时期,需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而基础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升严重滞后。
一是“四基”能力薄弱,产品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基础能力薄弱直接导致一些主机和成套设备、整机产品患上了“软骨病”、陷入
“空壳化”,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品牌形象的提升。
比如,国内涡喷、涡扇发动机主要轴承寿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倍以上;许多国产基础件产品使用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3左右。
二是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缺失,致使工业生产粗放式增长。
先进基础制造工艺缺失,研究开发能力较弱,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远超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锻件生产多为燃煤(油)加热,直接导致我国“三废”排放量为国外的10倍以上,铸铁、铸钢、模锻、大型锻件的能耗也比国外高1倍左右。
三是基础能力不匹配导致产业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成本。
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发展落后,与主机、装备不能匹配,导致国产整机设备只能依靠廉价要素成本获取竞争优势,以高昂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取工业增速。
(四)工业强基攸关社会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我国工业“四基”产品总体水平偏低,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较差,对我国社会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有着严重影响。
一是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高速铁路传统齿轮、轴承和对接螺栓全部进口,十年后高速铁路将面临全面更
换零部件的隐患。
“四基”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更是平均在5%以下。
二是我国“四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差,导致国防和民用设备、整机产品安全性差,经济成本高。
我国发动机压气机一级叶片在1973-1998年间发生事故67起,其中一等事故2次,二等事故23次,返厂4950台,寿命大多100h,最短仅为26h,导致发动机竞争力完全丧失。
三是关键基础设备和系统控制权掌握在他人手中。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大飞机研制工程和第三代核电站研制工程,不仅机载设备、原材料和配套件等大量依赖进口,飞机发动机、核岛设备密封件还面临国外禁运,已成为两项重大国产化工程的“卡脖子”环节。
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推进工业强基
(一)工业强基必须加快提上日程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
我国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发展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诸如经济增速下台阶、资源能源约束、产能过剩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且复杂,工业发展亟需从基
础入手,以提升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即将进入由高速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拐点期,工业生产增速稳中趋缓,传统增长动力不足,工业经济增长必须由传统整机拉动转变为向工业基础要动力要活力。
无论是能源资源消费总量还是人均能源消费,我国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与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快技术基础应用,改变传统资源能源消费模式。
此外,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新兴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亟需以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以需求化解产能过剩。
(二)工业强基只有补偿欠账、追加投入,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业基础能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一直缺乏专门资金的支持,从2013年开始才由中央财政安排,两年共计投入12亿元,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工业基础上千亿元的资金需求。
我国经济和产业政策普遍存在“重显轻潜”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更愿意引进投资效益明显、拉动GDP快的项目,过度追求最大、最高、第一台整机、装备和控制系统,而缺少对“四基”的关注。
产学研用脱节,重成果轻应用,技术研发长期脱离产业,协同能力较差。
此外,提升工业基础能力需要持续大量的投入,单靠市场和企业是难以解决的,比如,某型号关键润滑油一年需求量仅为1-2吨,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也就不愿意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
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工业基础的关键产品和技术需求小、品种多,企业自主生产和研发的意愿不强,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国防和经济安全,单独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工业基础能力提升这一难题。
建议国家加大对工业强基的投资力度,设立持续稳定增长的专项资金支持机制,对关键产品和技术涉及的企业实施滚动支持,应建立“后补助”机制,通过信用担保、贴息贷款、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主机企业采用自主研发的工业基础产品和技术。
(二)建立互联网思维下的工业基础能力创新体系
工业基础能力创新体系可以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下的开放式、多方参与、迭代速度快的长期互动模式,加快创新形成和扩散过程。
一是构建基于互联网
平台的产业共性技术基础服务平台,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整合产业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高等院校,打通传统物理条件制约,畅通产学研用沟通协调渠道。
二是构建多部门协同交流平台,邀请行业专家、主机和装备需求方、基础产品和技术提供方参与,进行思维碰撞,实现及时的产品沟通交流和需求对接。
(三)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体系
借鉴德国“学徒制”经验,建立“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双轨制”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与工业基础能力提升相适应的技术研发、生产方式、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以“一”带“十”,培养工业强基亟需的数以万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二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推广“双轨制”教育理念和经验,企业参与科研院所从专业设立、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的培养过程,培育一批专业型、实用型、研究性、开创型的工业强基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