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

合集下载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2020年,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发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地理课程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此,我们将对比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变化的原因。

一、时间背景旧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于2002年发布,已经实施了18年。

而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发布于2020年,是近年来的一次地理课程改革。

二、调整内容1.调整视角与重心旧版地理课程着重于地理知识的传授,重视地理事实的呈现,着重解释地理现象和规律。

而新版地理课程将视角从地理知识的纯粹呈现转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等软性素质。

2.强调实践与应用新版地理课程大量增加了实践和应用环节,着重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野外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式来探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贴近时代背景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新版地理课程增设了“地球生态安全”、“一带一路”、“数字地理”、“全球化”等内容,更贴近时代潮流,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更确切的知识。

4.注重环保教育新版地理课程加强了环保教育的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认知和环保意识。

学生需要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并能从自身做起,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5.重视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新版地理课程强调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除了纸质教材和教师课堂授课外,还增加了网络资源和线上自主学习环节。

三、变化原因1.国家发展需求变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市场的重要需求,教育界也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2.学科自身发展及新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科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学科得以更深入地应用于实际,需要更为实际和全面地课程体系。

地理新高考知识点变化

地理新高考知识点变化

地理新高考知识点变化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新高考改革中,其相关知识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地理学科的考试形式,也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地理新高考知识点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知识点的调整传统的地理学科大纲通常将世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进行分类。

然而,在新高考改革中,地理知识点的组织架构发生了变化。

新的大纲将地理知识点按照“核心知识点”、“专题知识点”和“拓展知识点”进行划分。

核心知识点囊括了地理学科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涵盖了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变化、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主要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对于高考来说具有较重的分值。

专题知识点则更加注重对地理学科中热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都是专题知识点的范畴。

此类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知识点则是对地理学科的深度拓展,它涉及到一些新兴领域、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

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都是拓展知识点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在新高考中也被纳入考核范围。

二、对学生的影响地理新高考知识点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备考策略。

首先,相比传统的地理学科,学生需要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地理相关知识。

此前,学生通常只需要记忆地理书本中的基础内容即可,而现在要求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与地理学科进行联系。

其次,新高考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学科的考试题目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要求学生利用地图材料进行分析和解释,或者根据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综合判断等。

第三,拓展知识点的增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传统地理学科中,学生通常只需要死记硬背地理的基本概念即可。

但在新高考中,拓展知识点的涉及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要求、实施等方面进行规定。

自实施以来,地理课程标准已经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

本文将对新旧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一、内容设置新地理课程标准相比于旧标准,在内容设置上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

新标准将地理课程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并明确了学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在必修课程中,新标准增加了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细化规定,也加强了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程方面,新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选修内容,其中包括地球与地人关系、地理信息系统、气候与人类活动等,更加符合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需求。

二、能力培养新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新标准明确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旨在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旧标准则侧重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够具体和明确。

三、知识体系新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新标准将地理学科的知识划分为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部分,并明确了知识体系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旧标准则没有明确划分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零散、无章法,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四、教学方法新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标准,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新标准提倡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要求,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实地考察、地图解读、模拟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旧标准则较为传统,强调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方式,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培养的要求相对较低。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能力培养、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1. 引言1.1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规范的文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地理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之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有许多差异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目标设置、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地理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新旧标准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为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目标设置的差异目标设置的差异在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都有明显的变化。

旧标准中,地理课程的目标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

而新标准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标准对地理教育的目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创新精神,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旧标准则相对更为注重纯粹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笔头功夫。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设置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新标准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2.2 内容调整的不同1. 课程结构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有的内容重新组织,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旧版标准中地理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新版标准则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

2. 知识延伸和拓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广大中学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调整和修订。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变化和影响。

一、课程目标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将地理学科的学科要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兴趣和责任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着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较为笼统。

二、教学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思维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增加了地理技能、地理方法和地理实践三大板块,强调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与此新版课程标准对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增加了地理科技知识,强化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较为偏重地理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对地理实践的要求相对较少。

三、教学方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

四、评价方式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评价的理念,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提倡综合素质评价。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评价较为传统,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革。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一份教育部颁布的标准,旨在确定国内高中地理教育的课程方向、内容和教学目标。

于2002年首次发布,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17年教育部修订并发布了新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本文将对新旧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程设置和改变新旧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旧版本包括《物理地理》、《人文地理》两门主要课程。

而新版本改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门主要课程,旧版曾经强调对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而新版则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应用的实践,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安排。

二、思想性与特色新旧地理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地理学科的思想性和特色。

旧版课程注重地理思想的培养,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更强调地理学科的研究问题,并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注重地理的实践性的同时,强调地理学科的系统性特点,注重地理知识的结构性和综合性。

三、知识重点在知识重点方面,新旧地理课程标准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旧版地理课程标准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概括性和深入性的训练,其中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太阳系、地球及其运动、地球的内部、岩石圈、地球表层和气温、气压等内容。

而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则从生态环境、自然地理基础和地球物理三大方面,也包括地球的组成、地表形态、自然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展开。

同时,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对世界主要地理现象的掌握和了解,例如天气、气候、地球生态系统等。

四、教学与实践新旧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和实践也有区别。

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注重地理思想和知识的理性训练,强调地理工具和地理实验教学;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强化地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注重实践性的掌握,毕竟地理学科除去其专业特点外,还需要学生去实践探索环境和现实问题,以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加入了地理技能的培训,例如运用地图、海拔计、气候计进行测量、预测和监测等方面。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首先我们从两者的教学目标入手。

从目标的设定上来看,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涉及的内容更加全面和深入。

而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没有太多突破和创新。

可以看出,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趋势。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比较,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研究和创新实践。

而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更多地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的重视。

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推行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也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要求。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逐步推进教育改革,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推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可以通过培训和研讨会,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普及,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逐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评估和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应该看到教育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好教育改革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推行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地理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部分,也经历了不少的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一、内容比较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方面相对于旧版进行了很多的调整和更新。

首先是知识点的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增加了地理与经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其次是地理科技知识的融入,新版地理课程将地理科技知识更加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更前沿的地理科技知识,提高了现代地理科技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在地理实践方面也进行了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地理实践的体验和应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之下,旧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对地理科技知识的融入程度较低,地理实践的体验和应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与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不太符合,无法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需要。

二、方法比较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更新。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其次是地理实践教学方法的推广,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参观、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评价和考核方法方面也进行了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相比之下,旧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方面相对较为传统,主要采用讲授和书本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对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地理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较少,评价和考核方法也比较单一,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地理新课标内容详细解读

地理新课标内容详细解读

地理新课标内容详细解读摘要:一、新课标地理课程的总体特点二、新课标地理课程的主要变化三、新课标地理课程的教学建议四、新课标地理课程的实践应用正文:一、新课标地理课程的总体特点新课标地理课程秉承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的理念,强调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课程内容结构依然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同时增加了地球科学教育的要求。

必修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内容性质相近,均以自然环境内容为主。

地理1偏重从地球科学的角度选择内容,侧重自然地理要素部分。

自然地理基础偏重从自然地理的学科体系中选择内容。

二、新课标地理课程的主要变化1.知识覆盖面广:新课标地理课程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既注重考查重点知识,又适当考查知识的覆盖面;既考查双基,又考查各种能力。

2.知识分布合理:难中易各层次合理搭配,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能够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度。

3.课程内容更新: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

三、新课标地理课程的教学建议1.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新课标地理课程的实践应用新课标地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新课标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使地理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该标准与2003年版本的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有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对新旧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程设置从课程设置来看,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章节顺序、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

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共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人类与环境”,第二部分为“地球的空间结构”,第三部分为“地球的自然环境”,第四部分为“地理信息技术”,第五部分为“实践教学”。

这种设置方式没有体现出课程的内在逻辑和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

而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课程设置分成了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STEM思维中的地理问题”,第二章为“人口与人类活动”,第三章为“经济与城市发展”,第四章为“区域与国土开发”,第五章为“地球环境与资源管理”,第六章为“地理方法与技术”。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不仅清晰地展现了地理课程的内在逻辑,更贴近实际生活,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定位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定位上强调“突出区域、生产和生活与环境、地域系统和灾害”等选题,使其过于注重知识面的广度,而忽略了知识面的深度和时效性。

相比之下,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思维与学科应用紧密结合,并将地理学的荣誉源泉放在了地球的未来。

课程定位更注重观察地球的未来,更注重研究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地球的未来。

三、课程特点1.采取生态学的观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采用生态学的观点,力求使教育者和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对其的影响。

教育者和学习者需要关注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以及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强调核心概念和STEM思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核心概念和STEM思维的培养,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掌握开展地理问题研究所需的思维、技能和能力,把学科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新课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及分析思路

新课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及分析思路

高考地理问题分析思路及答题模式总论:回答地理问答题的基本准则一、从相关联系入手,确定答题方向问答题设问众多,但从内容分,一般有考查:条件、原因(因素、要素)、结果、作用(意义)、特点(特色、特征)、规律(关系)、问题(危害)、对策(措施、方案)等等,每一项内容,都有其相关联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答题的方向。

考生一定要根据这个“方向”去想“关键词”、“组织答案”。

例1:分析我国东北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析: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确定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工业生产。

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土地(工业建设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平整、结实的建筑用地)、水源(有比较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以用于原料、冷却等)、资源(要接近原料地、能源地,以减少运输费用)、环境(电子和感光器材等工厂,需要有比较洁净的空气)、农业(接近农业基地可获得劳动力、粮食、副食品、原料等)、市场(接近市场可减少运输费用、及时了解信息)、交通(接近铁路、港口、高速公路与机场,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协作(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利于工业生产)、劳动力(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宜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基础(发展早、基础好的地区,利于工业生产)、分布(工业分布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应适当平衡)、政策(国家政策、政府行为,会对工业生产产生影响)、环保(发展工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等等。

上述所列因素,都是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

类似的题目有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铁路的区位因素、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等等。

例2:青藏高原太阳能为何丰富?析: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基本与纬度呈负相关)、天气(阴晴情况)、地形地势(空气的密度)(与高度呈负相关)等,这三方面是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

类似的题目有西北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四川太阳能贫乏的原因、中亚地区为何降水稀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何严重、印度水旱灾害为何严重、巴西人口为何集中在国土的东南部等等。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地理课程标准是指规定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文件,旨在指导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其变化和发展。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上有所不同。

旧标准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个体的认知和学习习惯。

而新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的提高。

在知识体系的安排上,新旧标准也有所差异。

旧标准的知识体系比较宽泛,内容较多,以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同时融入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环境地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而新标准则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评价和考试方式上,新旧标准也有所区别。

旧标准的评价主要以笔试为主,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重视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而新标准则更加注重综合评价,强调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新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这种变化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地理成因(过程)分析类问题答题思路解析

高考地理成因(过程)分析类问题答题思路解析

高考地理成因(过程)分析类问题答题思路解析成因(过程)分析类问题答题思路1.自然地理类(1)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由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状况共同决定。

(2)影响风力的因素①根本原因:区域间的温差→水平气压差;②大气环流(风带、季风);③地势高低;④地形平坦开阔或崎岖闭塞;⑤垭口或峡谷(狭管效应)。

【典型设问】2013年课标全国卷Ⅱ第36题第(2)问,分析下图H县城附近冬春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8分)【答案】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会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分)(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①纬度;②地形、地势、坡向;③海陆(海陆分布和海陆位置);④洋流(寒暖流);⑤植被状况或地表性质;⑥天气阴晴;⑦天气系统(高低压、冷暖锋、冷暖气团);⑧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典型设问】2013年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1)问,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4)影响降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决定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及天气系统影响降水。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的不同,使得陆地受海洋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降水量也会产生差异。

④下垫面:山坡方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势高低、森林植被、人类活动使下垫面状况不同,影响降水。

【主要设题角度】气候对各自然要素(如地形、河流、植被和土壤等)的影响;对人文要素(城市、工农业和交通等)的影响;气候影响下天气状况的描述等。

(5)影响气候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纬度):决定气温分布;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影响降水分布;③下垫面状况(海陆状况、地形地势、洋流等);④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从宏观尺度影响大的气候格局;下垫面状况会从微观尺度影响气温和降水,进而影响局地气候;人类活动则是通过影响大气成分(如CO2的增加)以及改变下垫面状况,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或局地气候。

新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及教学改进建议--基于地理国情教育视角的分析

新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及教学改进建议--基于地理国情教育视角的分析

新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及教学改进建
议--基于地理国情教育视角的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理课程在高中阶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旧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到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其内容、目标、方法等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基于地理国情教育视角,从旧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以及教学改进建议进行分析。

旧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是以研究地理学知识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地理知识的认知,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所忽略。

教学方法上强调讲授,缺乏实践活动,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不能让学生深入体验、深入思考地理问题。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认知形式,将研究地理学知识与地理问题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地理问题的解决放在研究的首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模拟、案例研究等,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地理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问题解决的方法。

通过比较旧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到,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方法和目标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也更加强调实践活动,体现了地理国情教育的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地理教学应该加强实验、模拟、案例等实践活动,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快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一份地理学科教育标准,旨在规范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旧版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新版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倡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进行考核,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地理学科的前沿内容和研究方法。

新版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当代地理学的发展和地理教学的需求,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如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版课程标准鼓励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如地理与历史的联系、地理与政治的联系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版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新版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鼓励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

新版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地理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要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比较变化较大。

新版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加了地理学科的前沿内容和研究方法,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地理教学的创新。

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汇总

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汇总

高考地理成因类试题分析思路汇总1.地理原因(地理判断与比较及原因分析)原因问题应从自然和人为原因(自然地理重在自然)(因素)分析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

◆影响气温的因素:例1: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①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②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④城市人口密集,汽车尾气等排放加剧温度提高。

例2: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②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③白昼长,日照时间长;④沙漠广布,增温快⑤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分析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原因:例3: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的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低,升温快,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故日较差大。

◆影响降水的因素:(降水类型及原因分析)例4: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②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

例5:说明造成南疆和北疆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有一些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进入,天山迎风坡,降水较多。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2002年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和改进。

一、目标设置不同2002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设置比较简单,主要是针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和知识性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认知和地理科学基础知识。

而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设置上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能力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态意识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不同2002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采用了“地球科学范畴”的分类方法,将地理学科分为三个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图学,强调地理学科的跨学科性。

而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采用了“核心素养”的分类方法,将地理学科分为地球与地球系统、人口与资源环境、地域与区域发展三个方面,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能力性。

同时,2017年版还加入了全球变化和人地关系两个核心主题,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难度有所改变在教学内容和难度方面,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2002年版的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增强。

2017年版更加强调大气、水体和岩石圈等地球系统的交互作用,深入挖掘地理科学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同时,还增加了全球化、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等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

教学难度方面也有所改变,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并发挥地理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有新的要求教学方法也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课堂实践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采用探究性、合作性、交互性、创新性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017年版要求学生要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实践等实践性活动,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地理新旧课标对比

地理新旧课标对比

地理新旧课标对比背景介绍地理作为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本文将对地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变化和影响。

旧课标的特点及影响旧地理课标相对较为传统,侧重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主要通过课本和教师讲解的方式获得知识,比较注重地理概念和地区特点的介绍。

然而,旧课标的缺点也不可忽视。

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相对欠缺。

其次,课程内容较为固定,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课标的特点及影响新地理课标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问题为导向,倡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强调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培养更具综合素养的人才。

此外,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思维,通过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新旧课标对比分析对比新旧地理课标,可以发现它们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差异。

新地理课标更注重实践、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旧课标更注重记忆和理解。

新课标更注重问题解决和跨学科整合,旧课标更注重地理知识的介绍和概念的理解。

新课标通过引入科技手段,提高了研究的趣味性和研究效果。

影响与展望新地理课标的引入对地理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思维。

未来,希望地理教育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与其他科学领域形成更密切的联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地理人才。

结论地理新旧课标对比,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通过引入问题导向的研究和综合实践,提高了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未来,地理教育应不断更新,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相结合,培养更多的地理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1. 新课标地理2. 旧课标地理3. 地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2022版《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_课程_素养_教学2022版《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一、整体变化二、变化要点概括1.新增了核心素养;2.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全球观,宇宙观凸显;3.新增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一方面给教师教学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4.新增了附录一地理活动参考示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5.新增了附录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示例。

三、具体变化1.课程性质两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有所不同:2022年版课标首先从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切入,突出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述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地理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衔接及其与初中其他课程的相关性,渗透跨学科教学的思想,同时关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层级关系,全面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思路。

2.课程理念修订后的课程理念共包括五个方面:①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②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③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④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⑤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这五条课程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覆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

3.学业质量2022年版课标将学业质量纳入其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将地理课程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统一,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等。

2022年版课标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方式,将课程内容的五个主题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①“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运动”;②“地球的表层”;③“认识世界”与“认识中国”。

三个部分的学业质量描述均围绕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展开描述,既能作为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也可用以指导日常教学活动。

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与考试命题、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内容。

①教学建议部分,提出了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突出重点、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地理实践活动等建议,每一个建议都提供了具体操作程序、案例说明示例等。

②评价与考试命题部分由评价建议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组成,评价建议提出评价目标的制定应定位于对核心素养形成状况与发展水平的诊断上,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业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并设置了以测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样题与说明。

③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育人要求,内容上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串联地理课程内容,围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组织课程内容;结构上重组课程内容,搭建地理知识与地理活动相辅相成的结构体系;呈现方式上突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性、时代性、真实性等,展示课程内容的活动性与实践性,重视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教科书编写。

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整体变化不是很大。

⑤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部分,提出课程标准培训要突出素养导向的课程育人价值、理解地理课程新结构、加强地理实践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研究要更新教学观念、关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的难点和问题;鼓励充分发挥地理教研团队的作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本文主要内容:1.原因分析答题“三步法”2.常见问题的分析角度与答题要素分析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影响该地理事物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进而从各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形成因分析主要从内力作作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1.内力作用与地形:(1)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其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2.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3.湖泊的成因:①构造湖:内力作用使地表断裂凹陷,积水成湖,如日月潭、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些湖泊、贝加尔湖等②火山湖:火山口积水成湖③河成湖:一些平原地区的河流由于河道摆动、淤积等情况,在河道上形成湖泊④堰塞湖:由于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或外力作用等引起山崩,造成河道或河床堵塞,形成湖泊。

⑤冰川湖: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如北美的五大湖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地的一些湖泊⑥人工湖4.岛屿的成因①大陆岛:由于地壳运动大陆的一部分沉降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地势陡峻。

如台湾岛、海南岛;②珊瑚岛:热带浅海中的珊瑚虫遗体沉积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小、海拔低,如大堡礁,我国南沙群岛中的一些岛屿等③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小、地势陡,如夏威夷群岛④沉积岛: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其特征是地势低平,如崇明岛二、气候类型及相关气候要素的成因分析5.气候类型相关成因的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人类活动等6.主要气候要素的分析(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①纬度;②地形、地势;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④天气状况(降雨多,削弱太阳辐射,气温低);⑤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②地形、地势:迎风坡、背风坡;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⑤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⑥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7.一些特殊天气现象或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此类问题有时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的成因;北方沙尘暴天气或雪灾的成因;今年上半年西南大旱的成因分析等三、与河流有关的问题成因分析8.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落差(位于阶梯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9.河流航运条件的分析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②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③河道:宽阔平直,水深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需求量大10.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分析如下:(一)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方面:(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水文特征方面: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气候特征方面: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11.河流断流的原因:一般可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支流汇入少、冬季河流结冰、中上游用水量大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分析黄河下流断流的原因:由于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中下游工农业用水量大;蒸发旺盛;人口、城镇密集,生活用水量大;水源浪费严重。

12.沼泽形成的原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导致容易积水;②纬度高,蒸发量小;③冻土层发育,不利于地表水下渗;④河网密布、容易洪水泛滥地区13.湖泊萎缩的原因:(1)湿润地区的淡水湖:流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从而泥沙淤积;围湖造田(2)内陆干旱地区的咸水湖:气候干旱,蒸发加剧;由于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围湖开垦、泥沙淤积等14.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成因分析:①气候(降水季节变化的大小);②湖泊、水库的调节作用;③气温的变化(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15.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自然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稳;人为原因:①人口剧增、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②水污染、水浪费;③不合理人类活动(砍伐森林、排干湖泊等)使水的时空分布朝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16.咸潮产生的原因:自然方面:①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②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③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人为原因:④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⑤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四、其它自然地理成因分析17.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纬度(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②山地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的主要因素是热量18.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①纬度(纬度越低,雪线越高);②降水量(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③地形坡度(越平缓,雪线越低);④同一山体向阳坡比阴坡雪线要高19.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源等20.渔场的形成原因分析①位于大陆架上,光照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②河流入海口,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③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给鱼类提供饵料);④上升流(原因同③)五、环境问题成因分析21.全球气候变暖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冷暖交替,目前处于间冰期②人为原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毁林22.酸雨人类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23.臭氧层空洞人类使用致冷剂向大气中排放氟氯烃24.水土流失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冰雪融化引发洪涝);②土壤特征:如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云贵高原土层浅薄;③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地表破碎;④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毁林、陡坡开垦(人地矛盾)、过度放牧、樵采、不合理开矿、滥用土地等25.土壤盐碱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干旱加剧蒸发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③④26.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①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②人类过度捕杀27.泥石流的成因①地质条件:一般多发生在地壳运动活跃或地质构造脆弱地区;②地形条件:一般地形起伏大的山区;③气候条件:水源(如特大暴雨、冰雪融水或大量地下水;④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加剧泥石流的形成28.滑坡的成因①地形和物质条件: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②动力条件:雨水的大量渗透、地震等;③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爆破、矿山开采、水库蓄水等六、人文地理成因分析29.影响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的原因30.工业区向郊区迁移的原因31.发达国家(地区)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原因32.工业集聚或分散的原因33.产业转移的原因(寻找最佳区位优势)34.影响城市地价的因素35.我国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核电的原因36.交通线布局的成因分析①地形(平原地区建设成本低,且有利于通行);②人口、城镇分布(便于人们出行);③资源分布(便于资源开发、运输);④环境保护的需要(如保护良田、名胜古迹等);⑤水文地质条件(尽量避开沼泽地、沙漠等环境恶劣地带,尽量避免跨越河流,避开断层带、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37.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成因分析①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水平低,单产低;②生产成本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高);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产品受损失大)38.影响气温的因素:例1: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①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②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