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总结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组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三国灭亡顺序:①263年,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晋武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②后来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他们势力日益强大;③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④统治者昏庸无能(西晋灭亡的原因)2.经过:八王之乱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3.影响:中原人口大量死亡,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民族及路线: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一部分迁到辽宁。
2.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十五个证券,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任用喊人王猛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兴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重用。
3.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但最终未收复中原。
4.420年,东晋灭亡二.南朝的政治1.含义;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2.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人为因素: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探究点二 区域开发——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
[学术前沿] 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 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 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 统一。 (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 了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 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民族交融——魏晋至隋唐时期
[学术前沿] 唐朝的羁縻制度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 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 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 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 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 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 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靺 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
3.思想文化 (1)律令儒家化 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目的:维护三纲五常。 (2)儒佛道思想发展 ①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吸收儒、道的 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 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 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先后灭佛。
(3)文艺与科技 ①文学: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 歌等文学形式。 ②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王羲之世 称“书圣”。 ③绘画:东晋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 ④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 敦煌莫高窟等。 ⑤科技: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 民要术》;西晋裴秀绘制出的《禹贡地域图》
(4)孝文帝改革 ①措施: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 阳、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②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③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政权 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为隋唐 时期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文明 (1)农业:马钧革新翻车;庄园经济发展。 (2)手工业:匣钵;灌钢法。 (3)江南开发 ①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工具、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纺 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交通贸易: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 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 (2)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 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 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 重不断增长。 (3)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 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讲解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2.北朝墓室壁画墓
分布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
北魏壁画墓以洛阳的元乂墓和王温墓为代表
北齐、北周时中国古代发展、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绘画开始 逐渐走向成熟,墓室壁画墓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北齐壁画墓三个分布中心:一是以磁县为中心的河北南部和河 南北部,以河北磁县湾漳墓为代表。
[知识点提示]:
(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及理论贡献;(二)谢赫的“六法 论”;(三)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四)墓室壁画及 画像石、砖等。
[重、难点提示]:
着重阐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变化,及其 对文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介绍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各民 族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关系,阐述这一时期绘画的长足 进步及主要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中国美术也对邻近地区、民族的美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一部分出身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了绘画和雕塑的
创作,从而产生了一批有卓越贡献和极其深远影响的杰出画 家、雕塑家。 4.美术的功能和题材迅速地扩展着,以表现“名士”风神、品 格为主的人物画、肖像画标志着审美认识的深化。
第一节 绘画
概况
1.在城市建筑方面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规划思想与形象风格,另 外由于佛教的传人,出现了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的石窟、寺 庙、塔等多种佛教建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语言风 格和文化内涵。
2.此期美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习与吸收外来美术 的因素,如印度、中亚美术的题材、风格等,另一方面,此期
背景
社会的动荡,思想领域新旧交替、南北互动、中西 交通,佛教传入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引起了社会思想 的深刻变化。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破,各家思想 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佛教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度 兴盛;长期被冷落的老庄思想也被士族文人视为新 的精神支柱。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 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 响。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一)考点解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
需掌握重要制度。
兵制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很重要。
孝文帝改革是重点知识,无论是材料分析还是论述题都容易考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选择题,要掌握基础。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及战役后的政局变化。
2.了解曹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九品选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
3.了解魏蜀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注意孙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事实。
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
5.了解诸葛亮以及评价。
6.了解西晋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
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乱、门阀制度、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等知识点。
(二)考研了解:围绕本章主题,把握三个要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昭示这一时期国家多,战争多,是一个动荡时期,主要掌握动荡时期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统一,由多国走向少国,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2.社会进步,在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积极的内容。
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出现了新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思想领域的变化,经济中心的开始南移。
3.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其突出的历史特征就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积极作用。
(三)研究大家:(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田庆余:《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学术界所称誉的“四大名旦”为:唐长孺、周一良、王仲荦、何兹全。
被誉为“四小名旦”为:田余庆、韩国磬、高敏、万绳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知识整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汇总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1.政治: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制度创新(三省制和九品中正制)和士族专权,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3.经济: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4.文化:佛道兴起;儒学危机;玄学兴盛;文艺繁荣;科技发展。
【教材主干知识梳理】第5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魏: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266年,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
(2)蜀:221年,刘备建立,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263年,被曹魏所灭。
(3)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今南京);280年,被西晋所灭。
2.西晋(1)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完成统一。
(2)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羯、羌、氐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在西晋发生内战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
【知识延伸补充】[归纳整合] 从地理和经济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
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
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曹魏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逃的几家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士族: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建国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
高三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本课导言】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脉络;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知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1.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2. 制度:(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三、孝文帝改革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
2.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改革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
3.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四、思想文化1.三教并行:道教、佛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的发展。
(佛教传播:西汉传入,南北朝鼎盛;原因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社会动荡不安,穷苦百姓寻找精神寄托;佛教教义的中国化。
)范缜:无神论者,主张 。
2.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 值(比欧洲早近1千年)。
农学:北朝贾思勰《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艺术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 (书圣)。
绘画:东晋顾恺之,擅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 和 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现融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消费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权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权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结合迎战曹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开展:曹魏重视农业消费,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兴旺,开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权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权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
(3)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
(4)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艺术大放异彩。
二.政治:(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汉)国建立;(3) 229 年,孙权称帝,定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二)西晋的兴亡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全国。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八王之乱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1)西晋迅速走向衰落;(2)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三)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四)十六国:(1)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于建康,历史上称为“南朝”。
三、经济:(一)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发展农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
点总结
1.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1)政治上:①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交融加强。
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
②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①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
(2)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劳动力损失极大。
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剧烈。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但民族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交融中汲取了新的发展能量,为隋唐的经济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
(4)各民族经济生活交流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相互交融的特点。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知识清单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与隋唐盛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特征:政权更替频繁;长期分裂与局部统一并存,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隋唐时代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兼容并蓄,文化艺术全面繁盛(一)基础知识梳理1、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蜀;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2)西晋短暂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西晋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曜所灭。
(3)西晋短暂统一的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2、东晋与十六国:(1)政权并立:南方: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东晋政治特点:士族专权(门阀政治)3、南北朝:(1)北朝: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2)南朝: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4、魏晋时期的文化:(1)宗教:佛教、道教的发展与儒学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使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冲击。
(2)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突出:①文学:建安文学、东晋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②艺术:绘画→东晋顾恺之为代表,其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书法→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佛教艺术的结晶)、莫高窟;③科技: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医学→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4、隋唐兴亡(1)隋朝的兴亡:581年,杨坚建立隋→ 589年隋灭陈,统一→ ★618年,隋朝灭亡(2)隋朝的建设:①广设仓库;②营建洛阳;③开通大运河(3)唐朝的盛衰:盛:618年,李渊建唐→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武周政治→唐玄宗:开元盛世衰: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走向灭亡:黄巢起义;907年,朱温灭唐(4)隋唐盛世①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完善三省六部,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②武则天与武周政治:★措施:打击关陇士族;改革科举;③唐玄宗与开元盛世:★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改革兵制;发展生产、抑制兼并;大兴文治、限制佛教。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1.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
- 三国分别是魏、蜀、吴三个政权
- 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的代表人物
- 著名的战役有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
2.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420年
- 两晋分别是晋朝、东晋两个政权
- 晋朝建立于西晋亡后的南北朝时期
- 代表人物有司马炎、王导、桓温等
3.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朝政权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政权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
- 北朝政权位于华北地区,南朝政权位于江南地区
- 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萧衍、高僧法起、萧统等。
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东晋、西晋、南朝、北朝)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在这一时期,国家是四分五裂的状况,各个政权互相攻伐,一方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个民族相互交流,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选官用官:世卿世禄(先秦)→军功授爵(秦)→察举(汉)→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三国曹魏统治者曹丕正式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官员,起初有利于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官员,适应了社会发展要求,但日益演变成为世家大族垄断官吏的来源(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官员素质也逐渐低下;选官权由中央到了地方,威胁到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的作用,让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视“家谱”的编撰门阀制度:统治者根据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地方地主豪强势力很大,在政治上把持中央政权,在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农庄;统治者依靠门阀(士族)维护统治,但也容易产生地方割据。
少数民族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死后土地归还政府,重新分配);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鼓励同汉族通婚;迁都洛阳(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大地主庄园: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地主豪强拥有大量土地,农民依附地主豪强,租种地主土地。
在这一基础上,大地主庄园经济得到发展,它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门阀制度”。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多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北方大量土地无人耕种,这为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提供了条件。
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涌入大量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为了保境安民,兴修水利,颁布一些奖励农耕措施,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仍然受到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屯田制度: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要点)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要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220—589年)(1)政治上: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的统一,门阀士族崛起且势力强大。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高官、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南方政局则相对安定。
(2)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但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
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
北魏推行均田制。
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上: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三教并存并相互融合。
魏晋玄学的形成。
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绘画上出现了专业的绘画理论,如东晋的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
(4)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进一步推行了民族整合。
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2)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
(4)三国当中,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问题探究:东吴政权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影响?三国时期东吴对江南的开发,是江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东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江南建都且统一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政权,孙吴政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手工业,发展交通事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问题探究:三国时期三次重要的战役分别是哪些战役?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交战双方为袁绍与曹操,最终曹操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影响: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影响: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魏国(曹魏)建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国(蜀汉)建立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措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影响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孙吴)建立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措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影响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拓展延伸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对它的认识(1)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具备全国统一的经济基础且力量对比条件尚不成熟。
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其他两方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认识: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势力衰微,出现了众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
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②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建立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晋武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背景中央把持政权的世家大族缺少治理国家的才干,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晋惠帝昏庸无能地方西晋分封的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目的争夺中央政权概况八个宗室亲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影响(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高考历史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考历史知识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导读】在复习中大家都很重视对江南经济开发的复习。
不过,宋元经济一节成为阅读内容后,江南经济开发这一知识点也就不成体系了。
在复习中重点掌握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并能灵活的运用。
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还要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这种经济状况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
(1)江南经济的发展
【试题举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A、B、C 三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而D 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3)手工业的发展
(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导读】此考点在2005 年涉及,2006 与2007 年都没有命过试题。
在复习时对同类知识点要善于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要重点掌握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就。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东汉末年分三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时期.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那么同学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一1三国历史事件1.黄巾之乱2.董卓乱政:汉献帝3.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汉献帝4.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统一北方5.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胜曹操6.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222年孙权在南京称帝,国号吴国。
蔡金龙注:注意三者顺序。
7.魏灭蜀之战:司马昭(钟会邓艾诸葛绪)胜姜维降刘婵8.三分归晋:司马炎称帝晋灭吴之战科技文化1.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2.三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丕(《典论》) 曹植(《洛神赋》)3.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4.蔡琰:蔡文姬《胡笳十八拍》5.华佗:外科圣手麻沸散五禽戏2两晋历史事件1.晋统三分:魏灭蜀,晋灭吴2.士族兴起3.贾后乱政:晋惠帝贾南风赵王司马伦专政4.八王之乱5.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6.五马渡江:司马睿等司马五王南京建立东晋7.世族扰政:王导王与马共天下8.东晋北伐9.淝水之战:谢安胜苻坚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0.朋党之乱:11.刘裕篡晋:东晋灭亡建立南朝宋科技文化1.小说:张华《博物志》、甘宝《搜神记》、葛洪《神仙传》2.史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3.诗文:左思《三都赋》、陶渊明《桃花源记》4.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5.绘画: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画圣飘带精神6.书法:草书(章草):西晋索靖的《月仪帖》;草书(今草):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行书:东晋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兰亭序》。
7.宗教: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东晋慧远是净土宗祖师;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
3南北朝历史事件1.南朝时期:宋齐梁陈2.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3.北魏兴起: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 (三武灭佛之一) 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4.北魏分裂:东魏和西魏对峙5.废帝篡位: 高欢控制东魏,废杀东魏帝后建立北齐;宇文泰控制西魏,废杀西魏帝后建立北周。
6.统一北方:北周周武帝宇文邕东征灭北齐7.南北灭亡:杨坚代周为帝隋灭陈统一全国科技文化1.叙事长诗:南朝《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2.文学研究: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南朝梁萧统组织编选《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3.地理著作:郦道元《水经注》4.石窟艺术:新疆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5.书法: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
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6.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7.数学:祖冲之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二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很多,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经过电视剧的演绎更加家喻户晓。
小说里的貂蝉并非历史人物,她以虚构身份入选古代四大美女。
两晋、五胡十六国“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无力理政,大权旁落皇后贾南风,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
胡人趁机南下,“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
但这只是南下胡人其中的代表。
他们在北方建立多个政权,战乱也使得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加上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
陈寅恪大师对这一时期的评价就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个一心要复国的慕容复。
他要复的国就是在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慕容部落建立的数个国号为燕的政权。
不过慕容复注定是悲剧角色。
他生活在北宋,不仅十六国早就玩完,南北朝也亡了,甚至连大一统的隋唐都亡了。
真正是想不开。
南北朝南北朝是指南北对峙的数个朝廷的统称。
北朝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
南朝则是四个政权的更迭:宋、齐、梁、陈。
电视剧《兰陵王》里的讲的就是北齐皇族高长恭。
知识点1.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晋时代的选官制度,前有两汉察举制,后有隋唐开科举。
这个时代的选官制度是已被门阀士族控制的察举制的延伸。
中正是指品定等级,九品则是上、中、下三品中再分上、中、下三等。
共九品。
品评以家世、行状(个人品行才能)为准,家世只是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魏晋时期因为九品中正制的盛行,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也使得寒门难出贵子。
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家很多都是出于豪门。
像王羲之,东晋王家。
谢道韫、谢灵运,东晋谢家。
曹植,魏,曹家。
2.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
《三字经》里“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故事。
孔融被曹操杀害,罪名是侮辱名教(儒教)。
因孔融提出了“反孝道”,其实是因为讥讽曹操,曹操什么人啊,他可吃不得一点儿亏。
实际上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也非常孝顺,他主张“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莫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完全是因为看清了统治者利用儒教控制老百姓的虚伪嘴脸,他对孝道的非难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当中有一对叔侄,他们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和孙子。
曹雪芹视阮籍为偶像,别号也叫做“梦阮”。
他写的贾宝玉就有阮籍的性格影子。
阮籍是七贤之首,他的言论比孔融更惊世骇俗。
比如他曾大醉60天,说“杀父乃客”,杀他父亲的人可以做客人,经常一个人驾着车到荒郊野外,然后痛哭,说这世上没有他可以走的路了。
但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因为从不说人好坏倒是保了一条小命。
而嵇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无论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他们可能都有一些为时人不能理解的行为和言论,但在东汉时期,名士敢于和统治者抗争,一生正气,宁死不屈。
而魏晋时,名士的抗争则以逃避和怪谈为主。
他们内心的痛苦来自于对现实的失望,一方面他们用怪诞的言行来抗争,一方面也在探讨人生的新出路。
3.一个人在上一讲里我称张衡为“一个完人”。
其实大家知道,人无完人,不过是我偏爱张衡而已。
现在要谈的曹操我无从评价,我只是好奇他作为一个人怎样对待朋友、家人。
曹操曾经因为疑心误杀了自己的朋友吕伯奢一家,还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说实在的,曹操理应知道他讲的大实话非常拉仇恨。
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
曹操的神童儿子曹冲夭折时,他的招仇恨大实话再次上线,他对曹丕说,“冲的死是我的不幸,是你的幸运啊(汝曹之幸也)”。
曹丕好尴尬啊。
曹冲死后,曹操要杀当时和曹冲齐名的神童周不疑,曹丕劝谏,认为周不疑有才可用。
曹操说,“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而若是曹冲在世“可与不疑相俦”。
曹丕听完内心直接吐血三缸,是亲爹吗?也太让人尴尬了。
“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阿尔钦)”。
你成功了,你怎么都对。
可能像曹操这样自信的“成功人士”并不在乎别人尤其是他认为平庸的人的想法吧,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曹操虽然杀了愤青孔融,名医华佗,但也并非不爱才,他放过关羽,赎过蔡文姬,因为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其好友。
真是一个矛盾的人啊。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 年—589 年)三国:魏(220-265)曹丕蜀(221-263) 吴(222-280)西晋(265-317)司马炎东晋(317-420)司马睿晋元帝政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八王之乱(晋惠帝)、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文化1.文学三曹:曹操:《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陶渊明:田园诗人,《桃花源记》谢灵运:山水诗人2. 艺术王羲之:东晋、书圣、《兰亭序》顾恺之:东晋、画家、《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勰:《文心雕龙》,文艺理论专著沈莹:《临海水土志》最早记录台湾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科技数学:祖冲之:南朝,圆周率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地理:郦道元:北魏,《水经注》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四三国到两晋一、三分天下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VS曹操。
孙刘联军获胜,三国鼎立之势形成3.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南北并立——南北朝一、南北格局1.南朝:公元420年到589年,宋齐梁陈2.北朝:公元386年到581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二、少数民族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乱世奇文1.历史:《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主要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基础之一2.小说(1)《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最高成就,东晋干宝搜集整理,有“干将莫邪“、”董永“等神话(2)《世说新语》:南朝宋时期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3.文人(1)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2)诸葛亮:《出师表》《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