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颐

合集下载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等方面来介绍程颢、程颐。

程颢,字希贤,号显斋,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后辞官追随程颐研究儒学。

程颢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倡导“明道致理”的学派。

他认为人类应积极主动地探求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程颐,字正远,号为堂,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人的完善和修养。

程颢和程颐提倡“心学”,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心灵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尤其注重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心为主,以德为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理论,他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认为世界是由理所构成的,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他主张“致知”即通过理性的认知来实现对事物的真理的追求。

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还注重教育,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行,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程颢、程颐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个性的发展。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程颐和程颢是宋代的两个哲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程颐是其父,程颢是其子。

两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道德哲学、心性论、天人合一等方面。

下面将从程颐和程颢的生平、学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即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十分擅长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的学问造诣很高,被誉为“翰林大学士”,并且数次被聘为官吏。

程颐的学说以“道德为本”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他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天理相通,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程颢(1032年-1085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也是程颐的儿子。

程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他承继了父亲的学说,并且在心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提出了“真心诚意”、“一念之差”等概念,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程颐程颢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对经学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核心观点,并通过实践来促进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五子是指哪些人?北宋五子简介

北宋五子是指哪些人?北宋五子简介

[键入文字]北宋五子是指哪些人?北宋五子简介“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这五位哲学家,他们都精通“易学”,其著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敦颐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

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说:“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其作品《爱莲说》具有重要文化意义,时至今日,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

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

周敦颐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

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

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周敦颐的哲学著作,现存者只有一幅从道教图录中改装过来的《太极图》、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而其所涉及的范围则有“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问题,“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问题,以及“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问题,等1。

程颐名言名句

程颐名言名句

程颐名言名句程颐是北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程门立雪”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深邃而独特,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程颐的言论不仅在当时有很高的影响力,至今对后人仍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程颐的名言名句并对其含义进行解析。

1. “格物致知”(ge wu zhi zhi)这是程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味着通过观察事物的形态、结构、变化等来推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人的知识应该建立在充分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以观察事物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并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升个人的智慧。

2. “道法自然”(dao fa zi ran)程颐倡导人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尊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他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去违背自然的秩序,而是要顺应和遵循自然的道路。

他认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个人的和谐与进步。

3. “格物之道,知止而后有定”(ge wu zhi dao, zhi zhi er hou you ding)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程颐认为,只有不断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增加人的知识储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经验,才能真正达到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他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的局限性,认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应该慎思慎行,明白自己的能力和责任。

4. “致良知”(zhi liang zhi)程颐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良知,即正确判断善恶、美丑和真假的能力。

他认为,良知是道德的根本,只有通过不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良知,才能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并在行为中践行。

5. “心正则理直”(xin zheng ze li zhi)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人的内心正确,才能做出理直的行为来。

程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由内心的真诚和正直所驱动,只有心态端正,才会持守正直的行为准则并施展于生活中。

6. “敏于事、慎于言、毅于行”(min yu shi, shen yu yan, yi yu xing)这是程颐对待工作和生活态度的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在中国哲学史上,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理学家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程颢程颐的生平背景程颢(1033年-1107年),字伯淳,号为靖庵主人,山西临洮县(今属甘肃临洮市)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颢自幼聪慧,师从周敦颐学习,深受其影响。

他和朱熹并称为“程朱”,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贡献良多。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号为显庐,山西长子县(今属北京市大兴区)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与程颢一同师从周敦颐,共同推崇道学,并以“一体”、“心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北宋理学派,他们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对“人道”、“心性”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首先,程颢程颐倡导的“人道”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程颢程颐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心性”。

他们认为,心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善良之源。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性即圣”等观点,主张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发掘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

再次,程颢程颐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知与行应当相辅相成,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们提倡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程颢程颐的影响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

首先,程颢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学术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二人,皆称夫子。

生于湖北省黄陂县,曾定居嵩县程村。

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中国理学史上居重要地位。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

颐字正叔,号伊川。

皆从师于理学先驱周敦颐,深研六经,立志弘扬圣人明训。

颢聪慧,强记忆.10岁能作诗赋,24岁中进士,历任京兆府户县主簿及晋城、扶沟等县令。

重教化、施仁政、兴办学堂、亲察下情,选拔优秀教师并言传身教,亲正句读。

才干过人,大臣吕公著等欲荐擢至朝中居官。

颐宁二年(1069)神宗召其咨询以重用,他一再陈述:“人君之道以至诚仁爱为本。

”神宗嫌其言陈旧不适新政,但仍以其“为人忠信”而诏任太子中允兼御史里行。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颢亦倾守旧反新因而被赶出京,贬做地方官。

先后任京西路(河南大部及湖北一部)提点刑狱(稽察司法案件)和镇宁军节度判官(节度使的辅佐)。

并在洛阳讲学10余年。

哲宗登基(1085)年,司马光等重新执政,颢被召回京师任宗正寺丞(管理皇族事务),未到病卒。

颐,幼即高识远见,关注国家大事,18岁陈书仁宗以民生为重。

元佑元年(1086)三月至京,委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主管国史、著作),后太皇太后面谕任崇政殿说书,再辞不准,方受西京国子监职。

他自信以天下为已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

于是受人忌恨,参他素无乡行,越职妄言,多方底毁。

绍圣年间(1094——1096)以党论免职,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县)。

崇宁二年(1103)四月,被参为系奸党推荐得官,著书诽谤朝政,朝廷再度降诏削官罢职,还责令审查其全部著述。

自此迁居龙门之南陆浑之阳(今田湖程村),九月庚午病卒,与兄葬于今伊川县府店镇西郊。

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64),诏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

元至顺元年(1330)年,诏封颢为豫国公、颐为洛国公。

明天顺年间诏故居程村为“两程故里”。

并在村东一华里处建立刻有“圣旨”的石牌坊一座。

程颐修养论核心

程颐修养论核心

程颐修养论核心概述程颐(1033年-1107年),字伯仁,号仁山,北宋理学家,儒家思想家。

他是朱熹的老师,也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程颐的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修身程颐认为,修身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成长。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诚实、正直、谦虚、宽容、勤奋等美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在修身方面,程颐强调了对于自身欲望的控制。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克制,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他主张要“去私欲”,即要追求无私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心无私欲,才能真正做到无求于人、无私欲、无私利。

齐家程颐认为,齐家是个人修养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他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和关爱。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和传承道德价值观的地方,家庭成员应该以正直、诚实、宽容、尊重为准则,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齐家方面,程颐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子女。

他主张父母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子女,倾心倾力地关心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

他认为,父母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修养、智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治国程颐认为,治国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力和暴力。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臣民,推行仁政,使国家达到和谐、稳定和繁荣。

在治国方面,程颐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权益,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君主要善于倾听和接纳各种声音,善于咨询和决策,使国家的决策更加科学、公正和合理。

程颐—搜狗百科

程颐—搜狗百科

程颐—搜狗百科⼈物简介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河南洛阳⼈,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以教之”。

元丰五年,⽂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乃⾃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达20年。

同程颢⼀样,主张教育⽬的在于培养圣⼈,“圣⼈之志,只欲⽼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以天地为⼼,“⼀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学》、《论语》、《孟⼦》、《中庸》为指南,⽽达于‘六经’”。

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

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者,⾄也”,“格”是内感于物⽽识其理。

“⽿⽬能视听⽽不能远者,⽓有限⽿,⼼则⽆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

⼼“与天地合其德,与⽇⽉合其明,⾮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不重外⾯事物。

在学习⽅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字,先须晓其⽂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义不晓⽽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学者亦有⽆思⽽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

后⼈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辑录为《程颐⽂集》、《易传》和《经说》。

他们的故⾥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被称为⼆程故⾥。

[1]⼈物学说程颢与程颐⼀起,创⽴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程哲学的核⼼,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程颐 读经方法

程颐 读经方法

程颐读经方法引言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仲,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朱熹的老师。

程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读经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介绍程颐的读经方法,并探讨其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程颐的读经方法1. 原文阅读程颐强调原文阅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直接阅读原典,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阅读过程中,程颐注重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和理解,力求掌握其精确含义。

2. 注疏对照程颐主张在阅读经典时使用注疏对照的方式。

他认为注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中的深层含义,并能够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难点和争议。

3. 反复推敲程颐强调反复推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反复推敲,才能逐渐揭示出经典中的深层意义。

在推敲的过程中,程颐注重思辨和提问,以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4. 体悟内涵程颐认为读经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内涵的体悟。

他主张读经者应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逐渐领悟到经典所倡导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程颐读经方法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程颐提出的读经方法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强调原典阅读程颐强调原典阅读,反对依赖注释、摘录和传授知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2. 注疏对照程颐主张使用注疏对照的方式进行阅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并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

3. 反复推敲程颐提倡反复推敲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经典中的深层含义。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坚持不懈和自我反思的品质。

4. 体悟内涵程颐强调读经者应通过实践来体悟经典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结论程颐的读经方法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强调原典阅读、注疏对照、反复推敲和体悟内涵,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程颐的思想总结和感悟

程颐的思想总结和感悟

程颐的思想总结和感悟程颐(1033年-1107年),字伯仁,号伯淳,北宋大儒,理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理学之祖”。

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对程颐思想的总结和感悟。

程颐以“性”为其思想核心,认为“天人合一”的根本就是人之本性与天之道德相统一。

他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通过研究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人的本性,从而达到“知天命、达人道”的境界。

在程颐看来,人性是与天地的自然规律相一致的,所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揭示人性之道德规律。

程颐进一步阐述了人性的内涵,他认为人性具有“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特征。

良知即人心中的道德准则,是与天地万物共通的普遍规律;而知行合一则是实现道德的具体行动。

程颐强调,良知是人性最高尚的部分,也是人与天地万物相连的纽带,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良知,才能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挥。

程颐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有独到见解。

他提出了以“仁政”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仁政是以爱人为出发点,以公正为准则的政府治理。

他认为官吏应当追求德行,明明白白地依法施政,而不是以权谋私利。

程颐还提出了“君子的养生与成全”的理念,即君子在施政之余,应当注重自己的修养,同时也要尽力为他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程颐的教育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良知和道德观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大致德的人。

他还提倡教育的方法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灌输知识和技能。

程颐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感触。

首先,他的思想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当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一致时,我们的本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程颐的思想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是人性最高尚的部分。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程颐《粹言》中的教育思想

程颐《粹言》中的教育思想

程颐《粹言》中的教育思想程颐《粹言》中的教育思想程颐,字正叔,又字正道,人称伊川先生。

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他同胞兄程颢一样是北宋时期“洛学”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程颐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从小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自27岁考进士不第后,即绝意仕途,除曾在朝廷短暂任职外,一生以讲学为业,勤学精思,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粹言》或《河南程氏粹言》,是程颐程颢两兄弟的语录,由弟子杨时“变语录而为之”,即用书面语言,在保持原来的文意和风格的基础上,将二程的语录加以改变而成,南宋时的张拭又重新加以编定,分为《论道篇》,《论学篇》,《论书篇》,《论政篇》,《论事篇》,《天地篇》,《圣贤篇》,《君臣篇》、《心性篇》,《人物篇》10篇。

由于年代久远,《粹言》中哪些语录属于程颐,哪些属于程颢,今已不可考了,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粹言》的绝大多数篇章出自程颐,本文在论及程颐的教育思想时,事实上也可能包含着程颢的思想,这是需要加以说明的。

程颐的著作很多。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二程集》四册,是目前收录二程著作最完善的版本,是研究二程的最主要的资料。

《粹言》收在《二程集》第1169—1272页中,其中《论学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程颐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程颐的哲学思想同教育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他的心性学说,是其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和出发点。

程颐认为,治理天下需要人才,人才来自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培养。

他说,“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务。

人力不足,虽有良法,无与行之矣。

欲成就人才,不患其禀质之不美,患夫师学之不明也。

师学不明,虽有美质,无由成之矣。

”(第1210页)他从维护统治者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就是,言天下之治,必须依靠众多的管理者来实现,而人才又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培养发掘。

程颐

程颐

程颐 求助编辑别名: 字正叔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洛阳伊川出生日期:1033年 逝世日期: 1107年 职业: 哲学家,理学家,政治家 信仰: 儒学主要成就: 开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 《程颐文集》《易传》《经说》 封爵: 洛国公 封号: 伊川伯 谥号: 正公目录《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

曾从师于周敦颐。

编辑本段学术主张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

“程颐全身像[1]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

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

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编辑本段个人学说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程颐四箴轴’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

程颐

程颐

程颐程颐,北宋理学家程颐,字仲弘,号明道。

其父程融是北宋理学的创立者,对程颐的后来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程颐一生致力于推崇儒家思想,并且对士人的修养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他倡导“格物致知”,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提倡修身养性,对于后世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颐一生著述丰富,其中代表作有《春秋易传》、《大学衍义疏证》等。

尤其是《春秋易传》,其在宋代儒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在其中深入阐述了儒家的经典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人的修养应该从内心出发,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追求道德与智慧的真理。

程颐的哲学思想主张质朴而深邃,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系,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有道德和合作的关系,父子之间应该有慈爱和尊重的关系,夫妇之间应该有和谐和忍耐的关系。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程颐对于教育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倡导“尊师重教”,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提倡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强调身心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在实践中提升人的智慧和素养。

程颐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程颐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影响着士人的学术理念,也对于后世的文化、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后世理学的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

他的标志性思想“格物致知”与孟子的“知止而后有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程颐是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在道德伦理、教育思想方面有着丰富的贡献,而且在理学思想的推动和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程颐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和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精心整理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程颐,字正叔,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明代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

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

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

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

此时开始在京师授徒讲学。

北宋嘉佑四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被授为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等职。

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

程颐没有接受任命。

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

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

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

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

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

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

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北宋绍圣三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

交地方官管制起来。

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北宋崇宁元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着作。

程颐在此境遇下,不久病死于家。

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16.程颢程颐

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16.程颢程颐

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16.程颢程颐作者:张在军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16期张在军16. 程颢程颐一、生平介绍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程颢,字伯淳,后人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后人称伊川先生。

祖籍安徽徽州,后徙居河南洛阳,出身官僚世家。

程颢、程颐是亲兄弟,合称“二程”。

早年同受业于周敦颐,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程颢于26 岁中进士,历任县主簿、县令、监察御史里行等地方和中央的官吏。

40 岁以后,退居洛阳,讲学授徒,直至54 岁去世。

程颐,太学出身,长居洛阳,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

53 岁始任崇政殿说书,为宋哲宗讲授经学。

60 岁以后,两度主管西京国子监,晚年两次遭贬逐。

大观元年病逝,享年75岁。

他们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

1981 年出版的《“二程”集》4 册是比较完善的版本,也是研究“二程”教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二、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内容。

“二程”认为,治国之本,在于使君主及庶民均能“明道”,“明道”,就是“复天理”。

“复天理”就是要明白与每个人等级身份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并身体力行。

“二程”认为:“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他们称之为“天职”。

但是,如果人们的需求,超越了人的社会等级身份的规定,则“天职”便转化为“人欲”。

“人欲”的实质是私利,乃是天下纷争的根源。

欲堵塞动乱之源,唯有运用教育,教人“复天理”,“安得天分,不有私心”,达到圣人、仁人的境界。

“二程”认为,学做圣人,既要进行“格物穷理”的“致知”工作,又要做“存心养性”的“涵养”功夫,这叫“敬义夹持”。

程颐认为“格物穷理”包括读书、评论古今人物、应接处事等多种途径,而最重要的是读经,因为经是“载道”的。

在儒家的经典中,“二程”尤表彰《论语》、《小戴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和《孟子》四部书。

他们给学生规定的读经顺序是:先《大学》,而后《论语》《孟子》,再后及《春秋》以及其他各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颐
一、生平
北宋教育家、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字正叔。

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

皇佑二年(1050),程颐十八岁,即上疏仁宗,劝其以王道为心,黜异学。

在游太学时,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问诸生,程颐对以“学以至圣人之道”,作《颜子所好何学论》,胡瑗惊叹其文。

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以司马光、吕公著之荐,诏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元佑元年(1086),以秘书省校书郎入京,即改为崇政殿说书,为皇帝侍讲。

闻皇帝于宫中沐浴而恐伤蝼蚁,叹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早春杨柳初发,皇帝戏折柳枝,程颐严辞制止。

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

元佑二年,因与苏轼等人的争端受排挤,出管勾西京国子监。

元佑五年(1090),丁父忧去官。


佑七年,丧服除,召为西京国子监,辞。

改授管勾崇福宫,以疾辞。

绍圣年间,以党论放归田里,削籍送涪州编管。

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

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赦归洛阳。

是时,党禁未息,曾有圣旨追毁其所著文字。

大观元年(1107)九月,卒于家。

将卒时,弟子进言,以为平日所学,此时正可为用,程颐眼微睁,竭力而言:“道着用便不是。

”即卒。

程颐为人严正,程颢以为师道尊严,存乎其弟。

平生诲人不倦,程氏门人,多出于他的教诲。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正公。

淳佑元年(1241),封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

二、所属流派
程颢早年受父程?之命,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他被习称为“小程”。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三、主要思想简介
在哲学上,二程的思想学说基本一致,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

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

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

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

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理”即物“则”,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论述儒学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乃至宇宙天地万物之一体和谐。

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

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

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

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

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

“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

”这反映了他的事物“有对”的朴素辨证法观点。

在理气论方面,程颐认为,一切事物莫不有其“所以然”,事物的“所以然”即事物的“理”(亦称“道”),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所以一阴
一阳,道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三);又说:“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这就是说,一阴一阳是气不间断的循环过程,而道则是这一过程之所以产生的内在根据。

这一思想,发展了《周易》哲学中的阴阳理论,表明了程颐对“理”的认识和规定的深入。

程颐反复强调了以“理”为本的思想,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他不同意张载关于气能聚散的理论,认为气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即不断消尽又不断产生的,气不断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道”,“道则自然生万物”,“道则自然生生不息”(《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从理气论引出理事论,程颐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序》)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认为理是事物内部的根源,事物是理的外在表现,理为体,事为用,体与用是统一的,同时也都是实在的,两者相即而不离。

这一思想实际是针对佛教哲学中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把本体与现象截然两分观点的反驳,程颐在此点上发展了中国本土的传统哲学。

此外,在理气的动静观、变化观等问题上,程颐的思想也都有特色。

在人性论方面,程颐以为人的本性,用儒家的“理”来规定人的本性,提出
了著名的“性即理”的观点,大大发展了儒家的性善论。

所谓的“性即理”,就是认为社会的道德原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

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

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

他具体区分出了两种“性”,“天命之性”是性之本,“气质之性”是人一生出来时所禀受而成的,前者即“理”,它才是性的根本。

他认为,孟子讲人性本善是讲的前一种性,荀子、扬雄讲人性本恶、人性善恶混是讲后一种性。

他认为讨论性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因此提出,“论性不论气,不备(指孟子);论气不论性,不明(指荀、扬)”(《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

这个观点以后为大多数理学家所接受。

在心性论上,他不象程颢只是简单地说一个“心是理”,而是吸收了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强调心的体用性情层面的差异。

但同时体用性情、形上与形下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一方面,继承了儒学的性情一贯的传统;同时,对“性”的形上层面作了比较严格的保证。

在修养方法上,在修养功夫即人的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方面,程颐主要是提
出了“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这一让后来的理学家反复读者讨论的命题。

程颐认为,“所谓敬者,主一之为敬。

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人的道德情操和境界的培养,主要依赖于“主敬”的修养,即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心,使心不放驰,始终保持一种敬畏的心境。

但是,驻有“主敬”的修养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学习即“格物穷理”,具体研究事物的道理,以不断充实自己,并以之来检查自己的思想是否合于理义。

程颐所主张的“敬”,除了这一层意思之外,还讲究人的容貌举止的严肃和庄重。

在宣扬伦理道德方面,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后作为衡量淑女的标准之一。

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

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

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

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四、主要著作
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定性书》、《识仁篇》、《遗书》、《文集》、《经说》等。

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

有中华
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程颐的生平,《宋史.道学传一》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著述,除了与程颢编在一起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以外,尚有《伊川易传》、《河南程氏经说》。

五、对中国社会及哲学界的影响等
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程颐这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对后世儒者尤其是对朱熹有很大的影响,为理学新体系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

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

“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