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北京发展历程
北京发展历程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当时,北京地区的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居住在辽阔的燕山山脉脚下。
公元前1045年,北京地区开始出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逐渐进入了历史时期。
公元3世纪末,魏国在北方建立,北京地区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
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元代时期(公元1271-1368年),北京成为了元朝的首都,被称为大都。
大都城的规模空前庞大,扩展到了现在的北京城区的南部。
在此期间,北京成为了东亚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明代时期(公元1368-1644年)的北京,成为了明朝的首都。
明代的北京城经历了重要的建设和扩展,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庙宇和城墙。
紫禁城、天坛、天安门等著名建筑就是在明代建造的。
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2年),北京继续充当着清朝的政治中心。
在此期间,北京的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修建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和寺庙。
清代的北京城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各民族的人们都在这里生活、工作和交流。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和枢纽。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都在北京引发了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许多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和机构。
同时,北京也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了先进的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建筑和世界级的文化活动。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设有许多国家级重要机构和研究机构,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北京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描述。
首先,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明朝初期的北京城规模较小,东、西、南、北四城各自为独立,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
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北京城的规模扩大了许多,新增了内城、外城和皇城的概念,形成了现有的三城结构。
内城是皇城的范围,主要是皇帝和皇家成员的生活区域;外城是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域;而皇城是内城和外城的连接区域,也是政府机构和文化设施的所在地。
其次,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政治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明朝将北京设为兵马都指挥使司的所在地,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清朝建立后,北京成为其首都,政治中心地位更加确立。
皇帝在紫禁城中举行各种政治活动,例如庆春园、万寿山等皇家园林的修建,体现了政治权威和皇家威严。
第三,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经济繁荣发展。
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北京城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各种行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商业街区和市场得以建立。
例如著名的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等,成为了商业活动的热点地区。
此外,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还有许多手工业工坊,特别是丝绸和瓷器的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最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
文化活动在宫廷和城市中都有显著地存在。
在皇城中,许多文化机构和学府得以建立,例如太学、礼部等,为皇族和官员的文化培养提供了条件。
而在城市中,戏曲、书画、文艺等各种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例如,四明新罗书院、梨园等都是当时的重要文化设施。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其整体规划和布局、政治中心地位、经济繁荣发展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北京城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京城市的变迁概要
明清北京综述
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 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 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 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 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 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 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布局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 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 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 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 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 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 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 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 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 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明北京城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 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 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 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 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 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 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 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 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 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 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明清北京城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 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 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①宫城内压在中轴线 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 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 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 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 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 地安门。
北京城址的变迁
7、民国故都——北平
191l—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称中华民国时期。这段历史虽然很 短暂,但却是北京历史长河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点。1911年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 月12日,清朝隆裕皇太后签署退位诏书,清亡。1912年4月.中 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决定建都北京,仍称京师,所在地为顺天府, 辖24个县。1912年10月,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将中南海改为 总统府。1914年10月4日,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袁世凯、张勋 复辟失败后,中国处于直、奉、皖三系军阀征战的混乱局面,仅 1912年至1928年的16年间,北京的政权就更换了13任总统、46届 内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8年4月, 国民始北伐,同年6月28日,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北平沦陷。
6、清代京师——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概况: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 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 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 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 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 和畅春园、圆明园。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 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清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都与这一带的 园林有密切关系。有人称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可谓不无道理。 清兵入关与定都北京 1616年,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统一各部,建立 了在中国境内明王朝以外的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史称后金,后改为大清。 1644年初清兵人关,占领北京。十月初一,顺治皇帝祭告天地,正式宣告清 王朝“定鼎燕京”(即北京)。
北京名称的变化
北京名称的变化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报告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报告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北京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京城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展现了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报告将对明清北京城进行总体分析。
一、政治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帝王的居所和政务中枢。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并在此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确立了北京作为国都的地位。
清朝时期,清太祖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后,也将北京定为国都,扩建了紫禁城,修建了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二、经济方面三、社会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社会比较复杂,有明清两个朝代的政权更迭和社会阶层的变动。
首先,明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但北京城作为帝王的居所,相对而言相对稳定。
而在清朝时期,随着满族的统治,北京城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建贵族和满族族人成为社会的核心,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其次,由于北京城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圈和社会群体。
各地来京的官员、商人、学者等人才在北京交流互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四、文化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文化发展繁荣,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
首先是建筑艺术方面,明清时期的宫殿、园林和庙宇等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如紫禁城、天坛和孔庙等。
其次是文学艺术方面,明代的文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丰富的戏曲、诗词和小说等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和《西游记》等。
清代则以舞蹈、曲艺和绘画等表演艺术为主,如京剧和素描画等。
此外,北京城还是官方教育的中心,各级学府如南书院、国子监等均设立于此,为培养人才和普及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反映出了明清社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本, 并且有所发展。
2.位置范围
3. 布局结构
包括京城(外城、内城) 、
B 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 北扩展;
C 建筑各主要城门和主要 街道;
D 建造外面的外郭城。
4 组成部分
外郭城、大城、皇城、宫城
大城: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 不规则形状;大城内除皇城外, 还有文化区、军事区、商业居 民区。 皇城:东南角,是一片背山面 水的吉地 宫城: “前朝后寝”的礼制布局。
南北中轴线:
明代南京城
1. 建都背景
在六朝建康城城址和南唐 都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起 来的,由于它的巨大规模和独 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和城市 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2. 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处在江 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建城阶段
A 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 南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要脉络。
• 4)城市格局变迁
• 北京历代所在的具体地址,及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也都历经沧桑,多 有变故。清代北京城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清的北京城城区 范围基本重合,明清北京城的前身是元大都。
• 2、城门
• 清代北京城的 城门的规模和 各局,基本上 是沿用明制。 从元大都到明 清北京城的城 门命名,大豆 曲子《易经》 乾坤二卦,以 喻“天地尊卑, 乾坤定矣”。
• 严谨的平面模数关系
• 紫禁城南北长度为北京城长度的 1/5.5,东西宽度为北京城宽度的 1/9,占地面积为北京城的1/50.
明北京城市发展概述
明北京城市发展概述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初定都南京,虽然接近东南经济中心,但不利于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同时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北移,因此原封藩于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取帝位后,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平。
永乐二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顺天府,建为北京,北京由此得名。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升北京为京师。
明代北京城,有京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
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讲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墙仍是元大都墙垣。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整个宫城用“前朝后寝”的形制,最后有一御花园。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外城又称南城,位于内城以南,周28里,高二丈,亦曰外罗城。
明代改建是,将城内河道截断,大运河的漕运不得再入城,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城南。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韩茂莉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
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
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
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
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一有关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研究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发展,为城市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变化与城市格局特征形成了系统研究。
侯仁之先生在《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首先指出明清北京城在继承元大都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完成了南北城墙的迁建、紫禁城的兴筑与皇城扩建等重要城市改造与重建工作,这一系列迁建工程对北京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建制历史前沿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
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
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明清北京城
清北京城
10/29/20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清北京城
明代北京的改建 明北京城的规模与形制 明北京的特点 清北京的变化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 城市改建的,其布局恢复传 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 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重建的北京城,依然采用了 元大都的格局,又参照明初 国都南京的建制,汇集了我 国历代王朝都城建筑的精华, 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普天 之下,唯我独尊,皇权统治 的威严。
明北京的规模与形制
10/29/2014
10/29/2014
城市布局则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居民城市生活的建设布局 明北京的官府衙署密布于天街, 全城没有集中的绿地,但在各住房庭院中树木较多。 园林建设相对元代有较大发展。 商业与元大都时不同, 城市水系沿袭元大都,居民饮用水为井水,下水道系 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明北京城特点
10/29/2014
•重修了一些宫殿。 •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没有改变。 •加强中轴线的作用。 •城内增建了王府和胡同。 •居住地段有改动。 •强调了外部空间组织和建筑形体的处理。 •全盛时期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政治生活因为帝王的生活习惯而转移至西城。 •商业进一步发展,商业中心位置没有转移,甚至更为扩大。。 •商业运输依赖大运河 •清北京新增喇嘛教建筑。 •人口从明末近百万,增到清代超过100万。
北京城的改建
10/29/2014
三重城制
• 京城(内城):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 门。在南门正中建有一组建筑群,是古城北京的标 志性建筑群。 • 皇城:包括三海和宫城。按礼制排列建筑群,空间 处理极为丰富。 • 宫城:城墙高大,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 共开四门。主要建筑分三大殿。整个宫城用“前朝 后寝”的形制,后有一御花园。 • 外城:也称外罗城。由于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 商业中心就集中在外城。形成大片的市肆及居民区
北京城区的变化
北京城按左右分为东、西城是从明朝开始的,城内 的行政区分为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五个城区。 北城指的是现在的地安门至安定门、德胜门并北关一带, 南城为新修好的外罗城。
到了清代,南城的概念又有了些变化,按五城重新 划分内、外城。内城中割出原属中城的东长安街以南,沿 城至西长安街路南,再割原属东城、西城的泡子街以南, 沿城至王府井路东,西至城隍庙城根的这片地界儿隶属于 南城。外城中留下萧公堂东至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南绕天 坛、永定门,北转三里河桥东都属南城。
清朝由于是外族入侵,把个京城搞得像个大兵营。内 城为皇宫和八旗驻地,城内的居民则做了重大的调整。由 顺治皇帝下诏:“北城及中东西三城,居住官民商贾,迁 移
Hale Waihona Puke 北京市地图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市发展重心也一直偏向北部, 城北始终是北京投资建设的重点。在百废待兴的年代,政府 与其花费大力气去整治改善南城,不如利用北城已有的基础 进行建设,这样几十年下来,由于“马太效应”,南城北城 的差距便越来越大。不仅是基础设置、教育、医疗,南城的 GDP只有北部的几分之一。
不过,从北京古代城区变迁图中也同样可以看出,现 在北京城面积已经扩大了好几倍,相比之下老城区的比例 已经很小,因而四区制显然已经过于零散,相比周边的大 区,无论从城市规划、行政效率和经济发展,都不利于城 区发展的整体效应发挥。老城区的纵向合并有利于消除之 前积累多年的南北差异,使城区向一体化发展。由此可见, 北京市城区合并确实 是顺应了北京市发展 的实际情况,是件可 喜、可贺、可期待的 大好事。
北京城的历史
北京城的历史以辽为界,北京城市的性质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辽之前,先秦之际的蓟、燕,十六国之慕容儁、唐之安禄山与五代刘守光虽均曾先后立都北京,然这些政权,或为诸侯之国,或为割据势力,尚不属全国意义上的都城,北京的城市性质从总体上看应为我国北方重镇。
自辽始,北京的政治地位开始抬升,逐渐由北方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转化。
先是辽立南京为陪都,但并未成为正式国都。
金虽立都北京,但也只能是我国北半部的政治中心。
元代才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始,而后,除明初与民国短暂时期之外,北京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至今不改。
旧北京城的发展,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一、先秦时期商朝时期,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
考古发掘的董家林古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宽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用土夯筑而成。
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坡三部分。
城垣外有沟池环绕,颇具规模。
这便是当时燕国的都邑所在。
这也是已知北京史上最早的都邑,由此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
二、秦至唐秦至唐北京地位的变迁大概是:广阳郡治——燕国都城——幽州、广阳郡,燕郡治——涿郡、运河终点——幽州、范阳郡三、唐后(一)辽金元1.辽朝的陪都----南京城辽把北京定为析津府,开始在今广安门一带扩建城池,城周36里,高3丈,共8个城门:东面为安东门、迎春门,南面为开阳门、丹凤门,西面为显西门、清普门,北面为通天门、拱辰门。
2.金朝的统治中心----中都城金天德三年三月,金主完颜亮命梁汉臣、孔彦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金贞元元年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
3.大汉之城----元大都北京城的基本框架是元朝建大都城时奠定的。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草原移都燕京,以便挥兵南下,统首师大外语学院俄语系2014年春季学期北京导游课论文第 2 页 共 2 页 2 一中国。
由于金中都城依托的莲花池水源不足,并且已在战乱中成为一片废墟,他放弃了金中都旧城,改在东北郊外另建新城,命名“大都”。
8明清北京城
二.明清北京城(一)历史沿革明朝1368年开国建都南京,1371年(洪武四年),明攻占元大都后,明永乐元年(1403年)决定升北平为都城,称北京,永乐四年动工,永乐十五年修建宫殿,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之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局无变化,全部沿用明代的布局,没有变化。
和元大都比较明北京有以下变动:1、缩小了北城2.5公里,另筑新垣(今德胜门,安定门)。
2、永乐十七年又将南垣南移一里(今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3、元大都全部毁掉。
清代的变化:1、左祖右社迁至中心。
2、都城宫庭广场前移,两边做衙署(今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
3、对西苑作了许多新建和改建(现在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
4、重建明朝宫殿,加深护城河,堆成了景山,意即压住前皇帝。
5、1553年,考虑到前门外的繁荣,修筑了外城,形成了北京凸字形的城墙轮廓,两边开门东便门、西便门。
6.居住地段有所改变,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
(明清北京城平面P73)(二)规模: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百万,清代城市人口继续增加,超过了一百万,现已近一千五百万。
(三)皇城、宫城皇城包括五大部分,即宫城、煤山(景山),太庙(皇帝祭祖先的地方,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皇帝祭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今中山公园),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
(四)街道和胡同形成方格式(棋盘式)道路网,城内主要干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大街和宫城通往内城各城门的大街,外城有崇文门外大街,宣武门外大街以及连接这两条大街的横街、胡同间距约70M。
(五)北京园林绿化水面多,绿化丰富,大面积的园林水面和严禁的建筑布局巧妙结合,堪称杰作,直至今天仍是北京城市中心地区园林绿化的基础。
清代还在西北效兴建大批宫苑,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等,这些宫苑各具特色,形成环境优美的风景地带,清代许多贵族还在内城府弟建有私家宅园。
(元二代北京发展P74)(六)北京的功能分区1.皇城居中,宫城(紫禁城)居全城中心位置。
北京城墙的历史演变
北京城墙的历史演变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种典型,而北京城墙则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建设和重建,其规模宏大,风格不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北京城墙的历史演变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隋唐时期的北京城墙北京城建城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而最早的北京城墙建筑则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当时,北京城墙保护范围相对较小,仅仅包括今天的宣武门、虎坊桥、前门等地。
隋唐时期的北京城墙,以土质灰土为建材,没有砖石结构,因此也被称为“土城”。
这些城墙结构简单,高度不高,主要是用于防御城内的人口和财富,防止突然袭击,而没有形成城市的景观。
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墙明朝时期,北京城墙得到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把当时的北京城墙重新扩大,加固,并开始采用砖石丰富建筑,使得北京城墙的外形和建筑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明代城墙高度约6至8米,外墙面宽约15至20米,内墙面宽约10米。
城墙外部盖有火器楼、角楼等防御设施,城内嵌有城门、箭楼、卫城等建筑。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凤凰楼和金水桥。
在清朝时期,北京城墙则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清代北京城墙主要体现为四至十尺高、建筑密集的城墙结构。
城墙高度从8至10米不等,城墙外围大约沿着今天的二环路,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三、北京城墙之后的演变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变化,北京城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也失去了城市形态和特色。
在20世纪初,清朝国库贫困,亟需百姓的帮助来维护城墙,因而出现许多“卖砖捐宝”的活动。
在1920年代,北京城墙曾面临过拆掉的危险,但幸运的是,它得以保存下来,并于1980年代展开了全面的修缮工程。
如今,保留下来的城墙成为了北京市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
其中最醒目的部分是现在仍然能够看到的南北城门,以及地处市中心的天坛公园的南墙。
除了保留下来的城墙,北京展开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改造,为城墙重新寻找认同感。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 PPT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 城墙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 城呈“凸”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 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的特点, 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规划建筑精华。
❖ 三、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
❖ 1、中轴线:
❖ 永定门—正阳 门—中华(大清) 门—天安门—端 门—午门—太与 门—前三殿—乾 清门—后寝三 殿—坤宁门—景 山、后花园—— 玄武门—地安
3、辽朝
➢ 在幽州城建立陪都
➢ 南京,又称燕京
➢缘故:一是要利用这个地方有利的地理形势,作为向南进 攻中原的据点;
➢
二是占领的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自然条件优
越,经济文化与生产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契丹族原来活动的
北方草原地区,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与掠取更多
的财富,幽州城自然而然地成为辽在华北的政治中心。
1、周朝
《水经注》——“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 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 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 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2、隋唐
➢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定为涿郡,均治蓟城。 ➢ 唐兴隋亡,改涿郡为幽州,仍治蓟城(又称幽州城)。 ➢ 北方的军事地位显得十分突出。
以乾清门(路门)为 界,外为朝,内为寝, 乾清宫为正寝。符 合“前朝后寝”。
四、明清北京的形制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 内城、皇城、宫城。 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 皇城四”之讲 。
1、宫城
❖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 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 偏南地区,面积0、72平方千 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 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 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 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但未曾施工 永乐十四年,旧宫殿撤而新之 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营建北京郊社、宗庙、宫殿。十 九年定都北京 吸收了明中都的规划成果 建城门楼、月城、宗人府四部等 嘉靖九年建天地坛,十年建帝王庙,三十二年建外城
正统时明1436—1450初营建北京工程的完成
京城、皇城、宫城 三重。京城又包括 内城和外城
北部:缩5里 南部:移1里半,增 加御道。
北东西各开两门, 南三门 城门艺术
皇城在京城中心, 含三海。正南为天 安门\承天门1415永乐十五
年
太庙、社稷坛,千 步廊,五府六部 T字广场
万历朝称紫禁城
宫城:角楼,护城 河,东西华门,午 门,玄武门,景山 三大殿 前朝后寝 蒯祥、蔡信
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赵玄骄制作
洪武初保护元大都宫阙,未尝损毁 洪武元年1368,攻占大都 1371年徐达修复城垣,更名北平。缩 洪武年间元大都未曾损毁,反而保护。直至永 乐14年(1416年)才“撤而新之” 洪武时诏建诸王府,燕用元旧内殿
增建社稷、山川坛、宗庙
永乐时期营建北京宫殿
园林 下水道
李自成烧紫禁城 重修紫禁城 内城迁民 三山五园
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 宜圆、静明园、颐和园
商业: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 宗教建筑等
外城又称南城 东西交民巷 人口增加至100万
城市布局两重性
都城:上层建筑按照传统礼法 反映市民生活,如府邸、市肆等因地制宜
恢复宗教礼法
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 轴线,九重门阙。 街道沿袭元的
坊里,开放,四合院。东富西贵。 经济繁荣
正阳门外大街 地名,米市大街,磁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