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聂久吾(明代大医学家)

合集下载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第二章卫生事业发展简史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的卫生事业渊源,重点了解卫生管理的萌芽,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和古代的医事制度的发展; 2.了解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重点了解西洋医学及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 3.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就的意义; 4.了解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研究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可以“以史为鉴”,更深刻地了解现在,预见未来。

通过探究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卫生事业各个领域发展的过程,可以认识卫生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规律,以期从中找到一条评价特定历史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线索,更好地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卫生事业也必然不断地变革与发展。

要了解今天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方针政策及其发展规律,也需要探讨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正确地执行领导决策、科学地制定卫生事业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卫生事业的建设提供依据。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一、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

在殷墟遗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排除积水的水沟。

可见,那时人们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了饮水卫生管理的措施。

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最初的卫生管理法令。

在甲骨文中有洒扫和室内除虫的记载。

《周礼》、《仪礼》和《诗经》中有不少管理环境卫生的方法,如用堵洞、熏药和撒灰等方法来除虫灭鼠。

《左传》中有“国人逐瘛狗”以防止狂犬病发生的记载。

秦汉时期有下水道、公厕(名“都厕”)、洒水车(名“翻走渴鸟”)等城市卫生设施。

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中国早期的公共卫生是从环境卫生开始的。

 远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有预防医学的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公基常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汇总

「公基常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汇总

「公基常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汇总1、李时珍(年代:明朝;祖籍:湖北黄冈)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孙思邈(年代:唐朝祖籍:陕西铜川)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

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3、华佗(年代:东汉祖籍:安徽亳州)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古代名医 缪希雍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 缪希雍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缪希雍生平简介姓名缪希雍字仲淳、仲仁别名自称“江左遗民”去逝时间1627所在朝代明出生地区江苏常熟主要成就变而通之疗伤寒;创三要诀治吐血;重视脾胃善甘润;真假内外辨中风;辛凉发散疗痧疹擅长领域清凉甘润法治病代表作品《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缪希雍简介: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

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

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

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

二、人物介绍: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我国明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是李思塘(曾从吴兴名家朱远斋学过医药)之外孙,万历癸丑进士缪昌期的同族兄弟。

原籍江苏常熟,旅居长兴多年,考中秀才,与张时泰同科,移住金坛县,和王肯堂共处一邑。

善用清凉甘润的药物疗病。

行医之余,勤于笔耕,积三十年心血,终撰成多本著作,《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三、主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四、学术内容:1.变而通之疗伤寒缪公论治伤寒病,综合时代与地点之不同,颇“多独开门户”,化裁仲景成法,如对太阳之治,弃麻桂而主用羌活汤。

这是因为江南之域,“从无刚劲之风,多有湿热之患。

”而羌活正是祛风散寒除湿之要品,故为君药。

同时,病值秋深冬月加紫苏、葱白。

如病人自觉烦躁,喜就清凉,不喜就热,兼口渴,即欲传入阳明,羌活汤中宜加石膏、知母、麦冬,大剂与之,得汗即解。

2.创三要诀治吐血缪仲淳治疗吐血时,认为吐血病机主要为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肝气升发太过,肝不藏血,气逆火升刑于肺金,伤于阳络。

气逆血亦逆,火升血外溢。

当然,由气火亢旺,肝不藏血引起其他出血如咯血、衄血亦可施用,因此提出论治吐血三要诀,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3. 重视脾胃善甘润东垣《脾胃论》治脾,究属偏于升阳刚燥,缪氏虽崇其说,然又有所发展,慎用苦寒克伐之品,如黄连、山桅、黄柏、知母之类,以免伤脾作泄。

《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版本考

《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版本考

《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版本考史焱;李君;傅海燕【摘要】《医学汇函》十三卷,另有卷首及序录一卷,聂尚恒编撰,是明代重要临证古籍汇编,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跃剑山房本为其首刻本.书中部分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古今医鉴》八卷,初刊于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由金陵书林周日校刻印,名《新刊古今医鉴》.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由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刊刻,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为第2次刻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当为第3次刻本.明万历十七年已丑(1589),由叶华生刻印的《古今医鉴》书名改为《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并将原八卷本简单分拆为十六卷,另外增加了“燥证”一条.本书为目前通行本之底本.从《医学汇函》与《古今医鉴》两书所载病证分析,《医学汇函》来自八卷本《古今医鉴》,可以用来改正通行本的错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5【总页数】5页(P602-606)【关键词】医学汇函;古今医鉴;版本;勘误【作者】史焱;李君;傅海燕【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沈阳 11084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沈阳 1108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我们在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医学汇函》的整理研究中发现,《医学汇函》卷三至卷十一的内容取自《古今医鉴》,但《医学汇函》所据版本与今日所见《古今医鉴》通行本略有不同。

下面对《古今医鉴》明代版本及《医学汇函》引用《古今医鉴》的版本情况进行探讨,并以《医学汇函·卷之十一》对通行本《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的错误内容进行校勘为例,探讨《医学汇函》的版本价值。

《医学汇函》由明·聂尚恒编撰。

聂尚恒,字久吾,清江(今属江西樟树)人,明代医学家,编著有《医学汇函》《活幼心法》和《奇效医述》等著作。

李时珍的资料

李时珍的资料

李时珍的资料李时珍(1518—1593年)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与张仲景一起被人称为医林二圣。

李时珍1518年出生在蕲州(今湖北蕲县)东门外的瓦硝坝,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

受家庭影响,他自幼爱好医学,24岁开始跟父正式行医。

经由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的亲授和实践,李时珍的医术日益精进,逐渐名闻遐迩,明嘉靖年间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为王府奉祠正,不久又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当御医。

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各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更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书有不少错误,而且有些用药经验已不切实际,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

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余里。

他倾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着,在将近三十年期间,前后三易其稿,当他最终编定完稿时,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61岁)。

李时珍在医理方面受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影响。

他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着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着已佚。

李时珍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为了深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自己吞服了一些作用剧烈的药。

他吞服了曼陀罗,体验这种药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觉的程度。

经过他自己多次亲自尝试,才发现大豆要加上甘草,解毒效力才显出来。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着作。

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药物成就,全书近二百万字,共五十二卷。

一共记载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卷一卷二为本草序列,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从卷五到卷五十二,将所收集的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划归十六部,六十类分述,书中附方一万一千余个,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余幅。

明代福建5部重要医著评介

明代福建5部重要医著评介

明代是福建经济文化在宋代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再度繁荣。

明王朝为了巩固其在福建的统治,采取一些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的发展。

同时铁冶业、磁窑、制茶、造纸、榨糖及造船业都得到同步发展,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代经济繁荣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尤其是闽西北和闽中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医家,仅建宁、延平和邵武三府中,见于地方志的医家有30多个,其中较著名有熊宗立、肖京、许宏、聂尚恒、雷伯宗等。

明代福建医家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留下宝贵的学术经验。

据史书文献载录,明代福建医家撰著医书近70部,为福建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4]。

1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金镜内台方议》12卷,明代许宏(又名弘)于1422年撰著,1794年复经程永培校订。

许宏,字宗道,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幼业儒而隐于医,对奇症异疾,医之辄效,名噪一时,是明代福建省较有影响的名医之一。

许宏一生重视收集、研究方剂,著有《金匮内台方议》、《湖海奇方》两书,前者是研究《伤寒论》的方剂,后者是搜集整理民间验方。

许氏对《伤寒论》的方剂研究,着重体现仲景的辨证心法,以阐明方义为首务。

因此,他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依据,对条文重新编次而撰成《金镜内台方议》一书。

许氏在《金镜内台方议》一书中,一方面将《伤寒论》的113方归纳为汤、散、丸3类,如卷1~卷10记载汤剂共101首,卷11记载散剂7首,卷12记载丸剂5首。

同时在汤剂的10卷中,又按治法编排顺序,卷1~卷3记载汗法方剂,卷4为柴胡汤类,卷5记载攻下剂,卷6为泻心汤类及和剂,卷7为温剂,卷8、卷9为杂方类等,其中汤剂的编排还体现主方统附方的编次。

这种编次有利于指导临床根据病证而选择不同剂型治疗。

另一方面又重视辨证论方,即对每首方剂按方、药、证的内容进行阐析:一曰方议,是论述该方组成意义;二曰药议,是分析方剂中药物配伍和功用;三曰证议,是汇集该汤证的证候特点。

明代医家聂尚恒实地调查记

明代医家聂尚恒实地调查记
江 西 中 医 学院 学 报 2 1 年 1 月 第2 卷 第 6 0 0 2 2 期
J R A F JA X N V R 妇1 F T M2 1 o 2 o 6 OU N L O ING IU I E S yO C 0 0V 1 2N . .
明代医家聂 尚恒实地调查记
te n h snaie plc . r e i i tv a e ’
Ke r sNE Sa ghn ; au nb de H oox f ( at e o s f ai hl) ii y h ( dc crs nmrc。 ywod :I h n —eg D ga r g ; uyui a Her m t d v gc i ;Qxa i u Mei r od i u i n h os n d os l a e o a 1 s f c) Yxeuh n M dcl ol t ae . 0 f t :i h i ( e i l c dcs ) u ee u a ac e e
及 聂尚恒故里 : 江西樟树 市永泰镇 大观村 , 获取文字、 实物 方面的新 史料 , 对于聂 尚恒的生年 、 籍贯 、 著作 中存有 的疑 问一一澄 清, 并详细记叙 聂尚恒雕像及 故里寻找族谱 的实况。 关键词 : 聂尚恒; 大观桥 ; 活幼心法; 奇效 医述 ; 医学汇 函
中 图分 类 号 : 0 R2—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C iaIsttfr io hn tu o s r o dc eadMei l irtr,hn cdm hns Mei l c ne,e n ,00 1 C i n i e H t y fMein n dc t aueC i A a e yo i e d a i csB i g 10 9 , n i a Le a fC e c S e i f h a

古代名医 吴昆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 吴昆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吴昆生平简介姓名吴昆字山甫别名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去逝时间不详所在朝代明代出生地区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主要成就从事医学近六十年,著作宏富,创有清气化痰丸、知柏地黄丸等名方。

擅长领域针法治病代表作品《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十三科证治》、《药纂》一、吴昆简介: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人,明代医家,新安医学名家之一,生于1552年,卒年不详。

吴昆师从余午亭,以医为业,从三吴出发,遍历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自此之后医学大进。

共撰述医书6种,其中《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2种成书年代不详,已经亡佚。

二、人物介绍: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

明嘉靖、万历年间南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

世居歙西澄塘。

吴昆出生于书香门弟,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

吴昆幼年英异,为文藻思横溢,因举子业不售而“投举子笔,专岐黄业”。

15岁学医于乡贤名医余午亭,“居三年,与师谈论,咸当师心。

继由三吴循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受之焉”,“未及壮年,负岌万里,虚衷北门,不减七十二师”。

由此扩大了见识,丰富了临床经验,对各家兼收并蓄,奠定了雄厚的医学基础。

行医于宣城、当涂、和县等地,通晓针灸方药,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数。

三、主要著作:《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十三科证治》、《药纂》等。

四、学术内容:1.精注《素问》认为林亿等校正《素向》也还存在“彰隐不明”的问题。

事实上,《素问吴注》也确是一部力作。

吴氏力求要用简练之语言彰明经旨。

通观《素问吴注》,吴氏致力医学,于《内经》所下功夫颇深,对后世启发之功是不容泯没的。

《安徽通志艺文考稿》曾称:“中国学术皆源于道,《内经》乃纪黄帝岐伯相向答之语,虽言医也,而道离焉。

明清时期的医学知识

明清时期的医学知识

明清时期的医学知识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也是医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许多出色的医学家陆续涌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医术技巧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医学知识吧。

一、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在明清时期,医学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

清代则会在京城开设太医院,下设经验局,对人才进行培训。

太医院的医学科研与临床实践都比较发达,医者的临床培训也更加系统化。

同时,医疗行业也开始实施职业分工,且医生职业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这些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明清医家的研究成果1、张三丰:他是明朝时期的著名道士,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医疗专家。

他创立了“道教巨玄派医学”,提倡使用“心诚意正、清静精神”来保持健康,他还提出了“四忌”的理论,即“忌劳、忌欲、忌异、忌怒”,这些成果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沈效禹: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儒释道与医学的关系。

他曾创立“治升学派”,提出了“性理医”理论,认为医学和儒学一样,都应该以人性为本。

他还在医疗领域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贡献。

3、吴鞠通:他是一位温病专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这本书,这本书成为了后来温病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4、施宗祐:他是明朝时期最重要的一位医学家之一,是当时广泛认识的名医。

他著有《千金要方》这本医学巨著,对中医方剂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部书成为了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的经典教材。

5、王肇修:他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身体后天之病。

他提出了“轮疴”的理论,即人体多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医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医学特色1、中西融合:明清时期,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中国,很多中西医学家相互学习,形成了一种新的中西融合的医学风格。

这种风格的研究方法不仅把中医学说法转换成了西方医学专有名词,还将中医药治疗方案融合到了西医疗法。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1、张仲景:张仲景,字楚源,号钱老,东晋时期医学家、内科学家、画家,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他是《伤寒论》的作者,也是中国中医学的创始人和发起人。

《伤寒论》是历代相传的医药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提供了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国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华佗:华佗,名子德,号子瞻。

东汉末期大夫,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生之一,被誉为“神医”。

他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并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在外科学方面格外突出,出入重大病症均有奇效。

3、葛洪:葛洪,号圆子,字宗洲,明代最杰出的医学家,以《水经注》而闻名,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要把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来验证理论,把中医学概念提升到实践的层面,为随后的医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4、李时珍:李时珍,字回谦,明朝最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药王”。

他收集了大量的中药材,作了大量的药物实验,总结出一套关于药物的理论,并为中药材的采集、炮制、用法全面系统地进行了记载,是历代最杰出的药学家和药学典籍的作者。

5、沈括:沈括,字谫名,号阴公。

北宋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东晋《四部丛书》和《天工开物》的基础上,创立了“古今天文应用”学说,奠定了中国智能机械和天文仪器的基础,并创立了早期的气象学。

他在地理学和气象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被称为“古今天文地理家”。

6、济公:济公,真名叫莱女士,现代名叫莱氏,号称英主。

唐代大夫,中国宋元时期最杰出的医师之一,著名的神医,对古代中医学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开创了赝法诊病,把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中医在实践上有了深刻的改变和发展。

7、任和:任和,号曲阳君,唐代著名医学家,以《任氏医书》而闻名,被称为“神医”。

他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的理论,对内科学和外科学都有深入的研究,把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尤其是在内科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著名廉吏

中国著名廉吏

中国著名廉吏、思想家——聂豹故事系列聂学锋聂豹(1487-1563),字文蔚,号双江,晚年又号白水老农,东皋居士。

江西永丰县恩江镇聂家村人。

明朝嘉靖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谥贞襄。

赐祭九坛,入豫章理学祠、吉安鹭洲忠节和青原五贤之一。

是中国著名廉吏、思想家,明代军事家、理学家、抗倭名臣。

聂豹被录入中国廉吏之列。

还被录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该丛书系大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跨世纪罕见工程,全书共收入包括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从孔子到孙中山”约2500年间的传主270余名,“评传丛书”是经过中国最著名的数百名权威学者20余年来潜心研究,而成的宏篇巨帙。

廉洁勤政一身正气(一)聂豹成化丁未正月十三日生於双溪里。

从小颖敏不群。

老师见了都称他为奇才。

后家景日落漠,缴交先生师友费,父母都要忍痛把买米买油的钱拿去。

聂豹经常叹息说:“我不孝,我怎么报得了父母过分劳苦的恩情”,语毕泣下。

一时同学见之,多所感动,有的解囊相助。

聂豹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江西乡试。

次年中进士。

正德十五年(1520年),任直隶华亭县知县。

当时华亭县的官吏都是本地人。

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和听差的差吏多而杂,与社会上的人串杂在一起,关系错综复杂,风气不正,极大地妨碍了公务。

他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省身修身,以身作则。

为了当好县令,他整肃吏治,对身边的小吏、差役立法三章,要求必须廉洁,不准以公谋私。

还规定衙役不能私通外界,县衙一时夙弊顿清。

他廉政勤勉,亲自清理寺田以备赈恤,核官籍以均徭役,考核官员以励风节。

从根本上治理,确保政通人和。

至於经理驿递,分撥夫役,各有章法,有章可循。

县里的每一年的织造都亲躬,严格财务管理,多有结余以备支费。

每当治装入观,会考通知至,即使是第二天就道,仓库囚狱的门户锁钥,都要交待好。

穿戴也非常朴实,苏人至今称之。

县小吏、差役稍有过举,他只要发现,都迅速地消灭在萌芽之中。

医学故事:中国古代10位医学伟人!

医学故事:中国古代10位医学伟人!

医学故事:中国古代10位医学伟人!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他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学的始祖,相传《黄帝内经》便是他与朝臣歧伯等的对话编辑而来。

2.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

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

《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

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

谁是养生术的名医

谁是养生术的名医

神刀华佗华佗(约公元145—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名医,尤擅外科手术,小说《三国演义》中就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据《后汉书》记载,他还曾替病人做剖腹手术割去脾脏。

在养生术方面,华佗认为多数疾病皆因气血不通所致,如果人经常活动,畅通血脉,就可少生病。

他因此模仿虎、猿、熊、鹿、鸟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拳法——“五禽戏”。

他本人因被曹操害死,难达高寿,其弟子吴普则因常练五禽戏,年到90还耳聪目明,牙齿坚固。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名医,被后人称为“医圣”。

他一生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其中《伤寒杂病论》(古之伤寒,泛指外感及热性传染病)是临床医学的经典。

他创立了中医系统的病因学说,把形形色色的致病原因概括为三大类,前两类乃因邪气入侵人体脏腑及血脉所致,后一类则源于生活调养不当,所以强调要注意“养慎”。

所谓“养慎”就是要避免外来邪气侵犯人体,就须坚持导引吐纳(调整呼吸)锻炼,防患于前。

稍有不适,可先作吐纳调理,如无效,就要立即医治,避免病情加重。

抱朴子葛洪葛洪(约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西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白天砍柴卖薪换得纸墨,夜间抄书背诵。

他从年轻时起便探究神仙导养之术,到处参拜名师,晚年辞官隐居于广东罗浮山炼金丹,以求长寿,至今罗浮山仍有“葛洪炼丹处”的遗迹。

他的养生术,主要见于所著的《抱朴子》中,提出行气、服药、房中三大方术,坚信“长生仙方唯有金丹”,对后世盛行炼丹术起了很大作用。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名医。

他小时多病,家道因为其治病而衰落,于是他10岁便苦读医书,10年后开始行医,曾相继婉辞唐太宗、高宗的召封,享年101岁。

他在70及100岁时分别写了两部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的医方大成,当中有不少养生的内容,主要为:道德修养是养生之首务;饮食有节,劳逸结合;按摩导引,动、静结合;慎于房事,有利心身;重视药物,滋补强身;重视日常生活的摄养;重视养老,享尽天年。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山去日本九州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 折隆元,乾隆十七年(公元 1752 年)《医 宗金鉴》传到日本,种痘法在日本就 广为流传了。其后此法又传到朝鲜。 十八世纪中叶,我国所发明的人痘接 种术已传遍欧亚各国。公元 1796 年, 英国人贞纳(E.Jenner)受我国人痘接 种法的启示,试种牛痘成功,这才逐 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中医文化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 晨 曦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 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早在晋代 时,著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 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 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 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 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 (公元 23-26 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 上 最 早 关 于“ 天 花” 病 的 记 载。 书 中 还 说:“ 永 徽 四 年, 此 疮 从 西 流 东, 遍及海中”。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 流 行 的 记 载。 对 于“ 天 花” 书 中 尚 载 有具体治疗药物方法。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 集 解》 中 说 得 很 明 确:“ 种 痘 法 起 于 明隆庆年间(公元 1567——1572 年), 宁 国 府 太 平 县, 姓 氏 失 考, 得 之 异 人
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 宁国人居多”。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 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 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又说:“种 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这些记载说明,自十六世纪以来,我国 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 师承相授。
我 国 发 明 人 痘 接 种, 这 是 对 人 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十八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 曾在《哲学通讯》中写载:“我听说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 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 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由此可见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特 异性人工免疫法)在当时世界影响 之大。

明代医家聂尚恒学术经验初探

明代医家聂尚恒学术经验初探

明代医家聂尚恒学术经验初探明代医家聂尚恒学术经验初探*摘要:聂尚恒所著之《奇效医述》,为其治疗疑难重症的医案之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辨证施治、治病求因、治随证变、不拘于常的学术思想及其严谨的治学与从医风格。

关键词:名医聂尚恒学术经验聂尚恒,生于隆庆末年。

万历年间以乡进士出任福建汀洲府宁化知县,政绩卓著。

虽名未列于医林,但擅于临证治疗。

著作有《医学汇函》、《活幻心法》、《痘科慈航》、《奇效医述》等。

《奇效医述》为其治疗疑难重症的记录,属于医案之作。

余有幸购得此书,为中医古籍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五月影印的日本万治四年(公元1661年)松梅轩翻刻之单行本,细细研读,获益匪浅,今将自己些许体会,于此与同道分享。

本书共二卷,收录验案四十余例。

其因病制方,不胶于古方,不拘于成说。

书中所收医案,多为其姻亲僚友、家人、仆妇治而获验者。

故每案皆能详其首尾,尽其曲折,历述其起因、病程、曾用何药、药后疗效,并详细分析其病理机转、辨证立法、遣方用药之要,以及何时得效、何时痊愈等。

且于案后附有原用方药、剂量、炮制、服法等,靡不详备,使读者可以触类旁通。

1内伤与外感合病,治宜先外后内外感与内伤合病,多因外感未能及时解表祛邪,致使邪入于里,复因内伤,致使内外合病;或先有内伤,复感外邪,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内外合病,虚实夹杂。

聂氏认为,此病当分段治之,先解其表,使外来之邪从表而解,而后再治其里,这样治疗上亦不致于病机紊乱,药效分散。

对于外寒尚未入里者,当先速发其汗,身体壮实者用羌活汤治之;身体怯弱者,用加减参苏饮治之。

发汗之后,即当补其里虚,身体虚弱明显者用加减补中益气汤;虚弱不明显者用生脉散。

若见有里证而不先解表,必致邪留不去,病难痊愈。

如治其族弟内伤挟外感案,房劳体虚而又感寒,失于表散,寒入于里,郁而化热,烦热躁乱,正虚邪实,先予清热解表之剂以驱其邪,待表邪尽祛,再以加减补中益气汤收功。

又如治伤食感寒泻利陈玉海案,因感风寒,未经发散,久则入里化热,又因内伤饮食,脾胃不和而泻泄不止。

明朝医学家

明朝医学家

明代医学家名录薛己(1486-1558年),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家为世医,其父薛铠亦为当时名医。

薛己年幼时继承家学,从其父学医业,是一位临床大家。

于内、外、妇、儿、口齿、骨伤诸科,无不擅长,且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可谓博学多才。

在正德年间,被选为御医,选拔南京院判。

嘉靖年,又任太医院使。

当时,丹溪之学盛行,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产生流弊。

针对这种情况,薛氏根据前人的经验及自己的潜心研究,自立一家之言,融东垣脾胃之说及王冰、钱乙肾命水火之说于一炉,重视先后二天的辨证,治疗用药倡导温补,对后世温补学派的产生与形成,颇有启发。

万全(1495-1580年),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

湖北罗田人。

祖籍豫窜(今江西南昌市)。

祖父杏城,以幼科闻名乡里。

父菊轩,因兵荒定居罗田大河岸,以幼科名,“远近闻而颂之”。

万氏因科举失意,乃矢志医学。

万氏以儿科及妇科见称。

儿科宗钱乙,重小儿护养和疾病预防,辨证强调四诊兼顾,治方重视脾胃。

家传方中的牛黄清心丸、玉枢丹、安虫丸等,有良效,有些至今为临床习用。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痘疹活幼心法》学术思想及其若干问题考

《痘疹活幼心法》学术思想及其若干问题考

《痘疹活幼心法》学术思想及其若干问题考蔡华珠;黄信超;刘启鸿;邓月娥【摘要】《痘疹活幼心法》系明代聂尚恒(字惟贞,号久吾)所著,该书详论痘症发病机理及辨治与方药,内容丰富,持论精详,辨证精确,切实可用,在明清时期流传甚广,曾多次翻刻,并流传到日本。

经考证,该书成书于《痘疹慈航》之前(约成书于公元1611年或之前),《痘疹慈航》为《痘疹活幼心法》一书的删减本。

聂氏为医重仁,善用兵法论医理,治疗用药尚温补禁寒凉。

《痘疹活幼心法》对临床痘疹诊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影响深远。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4-5,8)【关键词】痘疹活幼心法;聂尚恒;学术思想;痘疹慈航【作者】蔡华珠;黄信超;刘启鸿;邓月娥【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9《痘疹活幼心法》,明聂尚恒撰。

聂尚恒,生于隆庆末年(1572年),字惟贞,号久吾,清江大观桥(今江西省樟树市永泰镇大观村)人[1]。

其生卒年,邱玏等认为“隆庆末年(1572年),极有可能并非指一年,而是一时间段或者直接就是个讹误”[1]。

因此,其生卒年待考。

聂尚恒撰有多部医学著作,其《痘疹活幼心法》一书,是儿科痘疹和治痢的专书。

该书详论痘疹发病机理及辨治与方药,内容丰富,持论精详,辨证精确,切实可用,在明清时期流传甚广,曾多次翻刻,并流传到日本[2]。

然对于此书的成书时间及其与《痘疹慈航》一书的先后关系,目前尚有存疑。

兹对《痘疹活幼心法》的成书时间及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并对此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进行阐发。

1 成书时间1.1 成书于公元1611年或之前关于《痘疹活幼心法》一书的成书时间,向山堂夕惕主人周京雨郇氏在其序《痘疹活幼心法》再刊序中言:“且其书考其自序,则著于前之丙辰。

天花应该如何预防?

天花应该如何预防?

天花应该如何预防?*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天花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天花应该如何护理,天花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天花:*一、预防对天花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病人的衣、被、用具、排泄物、分泌物等要彻底消毒。

对病人除了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以外,重点是预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口腔、鼻、咽、眼睛等要保持清洁。

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最有效办法。

由于存在着天花病毒被作为生物恐怖武器的危险,虽然1980年业已宣布消灭天花,但医务工作者不应因此而放松警惕,尤其是在全世界已停止牛痘普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万一出现早期典型或非典型天花患者,应能及时认识并正确处理。

1、控制传染源发现患者或可疑病例,必须立即严密隔离治疗患者,严格消毒患者接触过的一切衣物用具等,低值物品甚至可考虑焚烧处理。

与此同时,采用电话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紧急报告疫情,进行快速诊断和疫源地调查。

2、接触者的处理迅速搜索全部接触者进行登记,一律单独隔离检疫16天,并立即种痘。

对于不能种痘者,给予高价抗天花免疫球蛋白肌注。

若接触者离开疫区到他处,应立即通知该地区对其实施种痘。

3、实行交通检疫在交通要道实行交通检疫,设立临时检查站、留验所,以防止天花沿交通线传播。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天花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天花的护理方法,天花的常见护理措施。

*天花常见护理方法:*一、护理公元九世纪时欧洲天花流行甚为猖獗,在日耳曼军队入侵法国时,兵士感染天花,统率者竟下令采取杀死一切患者的残忍手段。

以防止其传染,结果天花照样流行,在印度则采取“天花女神”的迷信办法,自然也无济于事。

我国则不同,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聂久吾(明代大医学家)
一代神医--聂久吾
话说明朝时代,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神医聂久吾,品德高尚,医术精湛。

他的众多医学成就沿用至今,造福无数百姓。

但有关他成名之前的事却鲜为人知。

一日,少年聂久吾与友人在湖边玩耍,正在尽兴之时,迎面走来一位老态龙钟;蓬头垢面;周身恶臭的老头,众人见状或是急忙避之,或是掷石以汝。

唯有聂久吾,即不避让,又不嘲讽,反而上前行礼,见老头饥饿虚弱,便从怀中拿出仅有的一个烧饼,诚然奉之。

老头却只要一半,将另一半送还。

曰:明日湖边你我仍享之,闻罢,转身离去。

翌日,久吾湖边等待甚久,见老头姗姗赴约,并迎面上前与之分享。

一连数日,久吾如此。

转眼八十一日,老头早久吾半个时辰先到,久吾见前辈等待,甚是惭愧,刚要开口道歉,那料老头从怀中拿出一本书,交与久吾。

久吾翻开此书赫然看到:"孺子可教也,我乃奉旨到民间传播医术,见你待人有颗仁慈之心,想必你的品德也很高尚,今日赐你御用秘籍-《天著医术》,望你苦心专研,造福后人,必得功德无量"。

久吾看罢恍然大悟,此乃玉皇大帝的御医-彝禹也!再看老者已腾云驾雾离去,只留下聂久吾,久久跪地不起。

此后数十载,久吾苦心专研《天著医术》,并遍访天下
名医,终成一代神医-明代大医学家。

聂久吾公元十六世纪人,字尚恒。

明代著名医学家,江西清江人,万历年进士出身。

医术高明,医药不拘谨千古旧方说,有独特的创新论解,医多奇效。

尤善肿瘤,啖喘,肝疸等难症诊治。

著有《奇效医术》;《活动心法》;《医学汇函》;《麻诊方旨》;《痘门方旨》;《痢门方旨》;《痘诊慈航》以及对"咳;痰;喘"有大成的《久吾验方》等多部医著及千篇绝方,至今广为典证。

----《中医大词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