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登泰山》诗词简析
泰山诗句加分析
![泰山诗句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e5a2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4.png)
泰山诗句加分析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泰山诗句加分析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在望月中找出描写泰山的语句加以是《望岳》吧?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1望见泰山时,兴奋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赞叹仰慕之情,特别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5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究竟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1句,是经过1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1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1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殊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奇妙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1个“钟”宇把天地万物1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奇妙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1面为“阳”,山后背日的1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1昏1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10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1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1种主宰的力气,这力气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立刻布满了雄浑的力气,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2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奇妙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1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用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登泰山日观峰古诗诗意
![登泰山日观峰古诗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c509550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6.png)
登泰山日观峰古诗诗意
《登泰山日观峰》是一首描述登临泰山、俯瞰群峰的古诗,表达了作者对泰山壮丽景色的赞美和自然万物的壮观之感。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诗意表达:
高耸云霄泰山峰,
攀登顶峰眺万方。
云海浩渺连天际,
峰巅云雾缥缈长。
岱宗之峰出蓬莱,
山川形胜如诗台。
踏石攀危步虚空,
凝神凝思感自在。
日出东方照金光,
余辉洒满山峦间。
群峰峭立凌云端,
天地间尽显豪情。
山川奇观尽眼前,
心旷神怡情无限。
登临峰顶俯瞰处,
人世尘嚣皆离群。
登泰山日观峰,
感受大自然的雄浑壮丽。
远离尘嚣,心灵得以舒展,
在山川间找到宁静与宏观。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高耸、云海的浩渺以及日出的壮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泰山景色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传递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心灵感受。
诗中所呈现的壮丽景色和与之相伴的宁静心境,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教学文案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教学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d42ff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2.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教学文案
《登泰山记》为宋代张献忠题联的古诗文,全篇共六联,细描了当时宋太祖朱元璋的“放军”、“登泰山复国”的伟大历史时刻。
诗词中以“泰山瞰镜先秋色”描写物景,表现了宋太祖由太平渭水登顶泰山的壮举和
登临泰山后的感慨。
在表现宋太祖登封国治大局的复国旅游精神的同时,也赞颂了宋太祖
亲自动军历封赐国而实现复国梦想的机智手段。
千方谋用,九州凝和,百代皆复,天降幸福。
这四句描写了宋太祖利用多重战略计划,以实现神州绝处复源的伟大梦想。
末句渲染以形象的景物来表达宋太祖深刻的心境,当然
也赞颂了宋太祖的朴拙、力挽千斛,实现传奇复国梦想的智慧哲学。
这首古诗文是描绘当时宋太祖朱元璋登泰山复国壮举的古诗,展现了朱元璋多彩的智
慧哲学,和他复温国土、立家国之大志行为的可歌可泣!。
登泰山记全部字词解释
![登泰山记全部字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7210b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7.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全部字词解释【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字词解释】1.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宗,主峰在今山东泰安城北。
2.阳:山南曰阳。
3.汶水:即大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向西南经流泰安,至汶上县入运河。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的王屋山,本来东流入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
现在故道一部分已经淤塞,一部分为黄河所占。
5.阳谷:指山南谷中水道。
6.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从山东肥城县西北一直伸到黄海。
7.日观峰:泰山绝顶诸峰之一。
8.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
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9.齐河、长清:皆山东省县名。
10.泰安:清代山东府治,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登泰山者大抵从泰安上去。
古诗文《登泰山记》赏析
![古诗文《登泰山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4ca125284ac850ac02420a.png)
古诗文《登泰山记》赏析登泰山记清朝:薛福成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
所居弥峻,所涵弥远。
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敻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
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
余与李榕申甫皆从。
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
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
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
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
仰睎岩隙,白云孤翱。
历阶可升,不知所极。
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
屏息释虑,鼓勇复前。
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乃趋岱项,极目四眺。
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
汶水东来,蜿蜒似带。
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
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俯视云烟,瞬息变灭。
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
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
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是夕宿碧霞宫。
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
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
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
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
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
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纡道泰安,观形势形势:地势B.所历未逮兹山百一逮:达到C.则状之不可胜状也状:景色D.而物之殊形诡趣诡:奇异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⑤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A.①③④ 8.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解析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4745e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0.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解析同学们知道《登泰山记》吗?其实,里面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解析,希望您能喜欢!《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1,汶水2西流;其阴,济水3东流。
阳谷4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5,古长城6也。
最高日观峰7,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8乾隆三十九年9十二月,自京师乘10风雪,历齐河、长清11,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2,至于泰安13。
是月丁未14,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5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6,其级17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18也。
余始循以入19,道少半20,越中岭21,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22。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23,世皆谓之天门云24。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25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27如画,而半山居28雾若带然。
戊申晦29,五鼓30,与子颍坐日观亭31,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2。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33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34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5。
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37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8,绛皓驳色39,而皆若偻40。
亭西有岱祠41,又有碧霞元君42祠;皇帝行宫43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4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5。
僻不当道者46,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7。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48,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49,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词句注释阳: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登泰山译文及赏析
![登泰山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28377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7.png)
登泰山译文及赏析泰山又称为东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海拔1532米。
登泰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礼仪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登泰山并留下诗文。
下面给出泰山山顶碑刻的译文及赏析。
泰山山顶有一块最著名的碑刻,即“狮子峰上真如相”碑。
下面是该碑的译文:登泰山云开悬石碧波摇,阵阵香烟倚绝岛。
奋踏九天宜有识,狮子峰上真如相。
这首诗描述了登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登山的艰辛。
下面对每句进行赏析。
云开悬石碧波摇,这句诗描绘了泰山险峻的山势和层层叠叠的云海,给人一种悬浮的感觉。
悬石和碧波摇动的描写更加强调了泰山的雄伟壮观。
阵阵香烟倚绝岛,这句诗用“香烟”形容泰山山顶的云雾,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云雾缭绕的景象。
倚绝岛则揭示泰山巍峨独立、犹如一座岛屿的形象。
奋踏九天宜有识,这句诗强调了登泰山的艰难和需要毅力的品质。
九天的表述更加突出了泰山的高大。
狮子峰上真如相,狮子峰是泰山的一个著名景点,这里的“真如相”指的是佛法中的真如境界。
这句诗暗示了泰山的宏伟壮丽就像佛法中的境界一样真实而无欺。
这首诗以简练而又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登泰山的景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隐喻手法,传递出登山者所面临的挑战和获得的成就感。
登泰山历来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代表着挑战和超越自我的意义。
登山过程中,人们会经历身体的疲劳和困难,但一旦登上山顶,所获得的心灵愉悦和绝佳视野将令人难以忘怀。
登泰山不仅是对自然的征服,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和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坚持和勇敢,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奇妙互动。
同时,泰山作为我国的文化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登泰山并留下了诗文和碑刻,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精神。
登泰山之旅不仅能够感受到宏大的自然风光,还能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每一次登顶都是一次对自然和文化的致敬,让我们更加尊重并珍惜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
总之,泰山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山之一,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朝拜和游览。
描写泰山的诗句古诗
![描写泰山的诗句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b31ed63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9.png)
关于泰山的诗句有: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代杜甫《望岳》
译文: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2、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译文:泰山不要傲慢欺侮小山,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3、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唐代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译文:泰山顶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东海白浪连天涌。
4、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元代张养浩《登泰山》
译文: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5、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唐代李白《游泰山六首》
译文:绝顶望东海蓬莱三岛,想象到了金银台。
6、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唐代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
译文: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7、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魏晋谢道韫《泰山吟》
译文:雄伟高大的泰山,以极其清秀的灵气直冲青天。
8、鱼目高泰山,不如一玙璠。
——唐代李白《赠别从甥高五》
译文:鱼的眼珠即使堆得比泰山还高,却哪里比得上一块美玉?
9、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唐代李白《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译文:等你归来,我们相聚泰山上,我们一起隐居,当个好邻居。
10、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唐代李白《别鲁颂》
译文: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
登泰山诗词
![登泰山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41db4f6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5.png)
登泰山诗词1.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解析-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笔,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岱宗”是泰山的尊称,“齐鲁青未了”描绘出在齐鲁大地上,那一片青葱的山色没有尽头,侧面烘托出泰山绵延的山势。
-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下句用一个“割”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则昏黑如同傍晚。
-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山中云气层生,使人心胸为之激荡,诗人极目远望,眼眶几乎要裂开,可见他对眼前景色的陶醉。
-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 原文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2. 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登山途中所见,如“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写出了泰山的山路、山谷、飞瀑等景色。
- 后半部分则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诗人“北眺崿嶂奇”之后,开始想象仙境,“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将泰山与仙境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仙境的向往。
最后“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则体现了诗人在泰山美景中的旷达心境。
1. 原文(节选写景部分)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登泰山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9290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4.png)
登泰山原文及赏析山左右而云梦泽兮,登高而望远。
山川异域兮,豪杰所在也。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登泰山,被誉为中国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
自古以来,登泰山一直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并成为了许多文艺作品的创作题材。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登泰山》。
本文将为您带来《登泰山》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山左右而云梦泽兮,登高而望远。
山川异域兮,豪杰所在也。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赏析:《登泰山》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展现了泰山壮美的景色和自然山水间的神奇魅力,同时融入了杜牧对世事人情的感慨和柔情似水的爱情之愁。
全诗共分三个句子,以山为主题,与登泰山相得益彰。
首句“山左右而云梦泽兮,登高而望远。
”以“山”作为句首,将读者的视线拉向泰山,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时,这句也表达了作者在登山过程中触景生情的心情,暗示登泰山是一种超脱尘凡的体验,不仅可以俯瞰山脉云海,还能在远方看到万里之外的景色。
第二句“山川异域兮,豪杰所在也。
”通过“山川异域”这一形容词短语,杜牧展现了泰山地势独特、与众不同的一面。
他将泰山与仰慕山中英雄的情怀相联系,将泰山视为豪杰的聚集地。
这种情感上的投射,使得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具有了人文的内涵。
最后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展示了杜牧爱情之愁的一面。
他借泰山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意味着他喜欢上了某个女子,而这个女子却对他毫无所知。
通过这句话,诗人将个人的情愫嵌入了泰山之中,将自然风景和内心感受融为一体。
整首诗流畅的句子和清新的意境,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泰山之巅,体验到了诗人的情感。
这首《登泰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登泰山》这首诗中,杜牧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诗歌才华,通过泰山美景的描绘,将壮丽的山川与人物情感巧妙结合,赋予了山水以心灵的色彩。
这说明了杜牧不仅具备对自然景色及仕途之见解,同时也关怀着个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本篇赏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登泰山》这首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深入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
元代张养浩诗词十首及译文
![元代张养浩诗词十首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1c0a1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7.png)
元代张养浩诗词十首及译文1.《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
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水流。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都变做了土!3.《水仙子·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译文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
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飞舞盘旋,家家珠帘里飘出香风。
美丽的船只好像从天边驶来,酒家的旗帜迎风招展。
真让人喜爱啊,江南!4.《折桂令·中秋》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译文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5.《殿前欢·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4d537d5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2.png)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登泰山记文言文原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泰山的诗歌
![泰山的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ea55743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a.png)
泰山的诗歌1、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黄庭坚《醉蓬莱》白话文意思:朝云暮雨,烟雾氤氲,微露云端的乱峰互相偎依。
2、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李白《游泰山》白话文意思:山腰上遇到一位仙人,道貌轩然,瞳孔方方。
3、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李白《别鲁颂》白话文意思: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
4、峨峨东岳高,秀极冲苍天。
——《泰山咏》晋代谢道韫白话文意思:雄伟高大的泰山,以极其清秀的灵气直冲青天。
5、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李贺《咏怀二首》白话文意思:死后只留下一卷文书,武帝却照着行封禅礼登上泰山顶。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白话文意思: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7、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李白《游泰山六首》白话文意思:当年碧峰上遗留的马蹄痕迹,现在早已被青苔掩盖。
8、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李白《游泰山六首》白话文意思:倚靠在山崖傍边,极目四面八方,天地悠然。
9、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李白《游泰山》其四白话文意思:白话文意思:攀上日观峰,凭栏望东海。
10、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李白《游泰山六首》白话文意思:千座山峰如枪林立,万条沟壑如临深渊。
11、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白话文意思:泰山顶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东海白浪连天涌。
12、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白话文意思: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13、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陆机《泰山吟》白话文意思:泰山何其高,高耸伸延直至天宫。
14、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张养浩《登泰山》白话文意思: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15、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
——陆机《泰山吟》白话文意思:太高的地方周围已经看不见了,积聚着的云气显得特别昏暗。
16、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张养浩登泰山诗词简析
![张养浩登泰山诗词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70fefe52d380eb63946d02.png)
张养浩《登泰山》诗词简析
张养浩(1269 —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张养浩《登泰山》及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登泰山
元代: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译文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 的壮丽美景。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注释
齐州:即济南。
烟九点: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罗峙。
化用李贺《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
”
井处:居处狭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
山下有炼丹井,名崖井。
满空笙鹤:传说仙鹤从空而降,接仙人乘鹤在天上的笙乐声中而去。
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
《登泰山记》字词详解
![《登泰山记》字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6a0e78c5901020206409c17.png)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名作状,向西)流;其阴(山的北面),济水东(名作状,向东)流。
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冒着)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开始)循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顺着)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名作状,像门槛一样)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际意义)。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名作动,照亮)天南。
望(远看)晚日照城郭(城市),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稍(逐渐)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
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像)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磨灭)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方方正正的),少圜(同“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张养浩作者的人生感悟
![登泰山张养浩作者的人生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23797f0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60.png)
登泰山张养浩作者的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
一、坚持是做好一件事的先决条件:
到登泰山,张养浩才感受到坚持的强大魅力。
他深知,坚持不懈、毅力坚定对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二、自信心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张养浩登顶终究成功,得益于自信心,深知自信心是面对挑战、调节自我情绪的重要助推力。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创造出改变自我价值的力量。
三、正能量有助于更快的成长:
张养浩从登泰山的经历中学会了,要勇于挑战自我,充分激发自己,把正能量传播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只有真正融入身边的环境,才能更快地成长。
四、勇敢冲破自己的极限:
张养浩登泰山时,山路险峻,他用顽强的毅力证明了,一切都是可以克服的。
任何无法抗拒的困难,都可以勇敢的克服,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成功远比勇敢重要:
登泰山是张养浩的一次艰辛但必不可少的征程,他面对困难和苦难时,他的毅力令人钦佩,但是他最终成功跨越重重困难时也更显出,成功
远比勇敢重要。
六、目标定下就要一步一步实现:
张养浩登泰山实现梦想,也证明了一个真理,不怕艰苦,只要目标明确,只要紧贴自身能力,再长的路都可以一步一步走完,再熙熙攘攘
的环境也挡不住你的脚步。
七、乐观向前保有梦想:
张养浩登上终点时,他看到了美丽的风景,终于,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他明白了,只要有梦想,必定能够发现更大的可能,所以勇敢乐
观学会进取,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
登泰山记文言句式整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登泰山记文言句式整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ced35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3.png)
登泰山记文言句式整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登泰山记是一篇记述作者登上泰山的文章,文中以整齐有序的文言句式描述着泰山的壮丽景色。
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登泰山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向往的目标,因其地势险要,不仅给登山者带来挑战,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种勇气与成就感。
在本文中,作者以感慨的态度,描绘了泰山的美景以及登山过程中的艰辛。
通过采用文言句式,文章更显庄严肃穆之感。
文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壮美景色,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
文章通过叙述作者亲身登山的经历,深情地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泰山的深情厚意。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登山的意义,强调了登山所带来的挑战和自我超越,以及登上泰山所获得的精神满足感。
登泰山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登山行动,更是一次对自身意志力和毅力的考验。
登山者需要面对艰难险阻,攀越峭壁,克服恐惧和疲劳,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顺利征服泰山之巅。
总之,登泰山记是一篇以文言句式为基础的文章,通过其严谨、庄重的叙述方式,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壮美景色,同时也展示了登山的意义和价值。
这篇文章将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整体的组织和安排方式,是文章内容展开的框架。
在本篇文章中,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开篇的部分,通过概述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引起读者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让读者对主题有所了解。
文章结构的引言部分应清晰、简明,让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有所预期。
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展开论述和阐述观点。
在本篇文章中,正文分为第一要点和第二要点两个部分。
在每个要点中,可以添加具体的内容,比如对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还可以加入个人观点、旅行经历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结论部分是文章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本篇文章中,结论部分包括总结和展望两个部分。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解析)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a7a1d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c.png)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一开篇即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以此统摄全篇,使读者对泰山有个总体印象。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
(3)《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描写作者登上山顶看到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天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
(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登山的艰难。
(2)文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不言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3)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
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样子。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太阳正出来,赤红赤红的像丹砂一样,下面有晃动着的红光承托着。
(5)最后一段写泰山上石头的颜色、形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者在《登泰山记》中开篇以“___,___;___,___”交代了泰山的地理环境。
(2)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___”,有城郭山水的美景“___”,尤其是“___”这一神来之笔,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有如仙境的特点。
《登泰山记》个性情理探解
![《登泰山记》个性情理探解](https://img.taocdn.com/s3/m/d7a270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c.png)
《登泰山记》个性情理探解
《登泰山记》个性情理探解如下:
作者以冷静观照的态度审视泰山,不仅融入了自己的特有心境,更是以绝无仅有的通感体验去描述自己的内心。
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回归自然和超越自我的一-种释然,更是--种对人生重新选择后的精心考量,让我们洞察到遵从本心路,无问风雪的傲然正骨之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并且通过融景抒情来阐述自己的忧愁以及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
我们回视作者的写作过程,作者从泰山的美丽景色写起,从历史、文化、政治的价值角度来深入剖析自己。
的内心情感世界,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淡然、无欲和自足的心态,还让我们看到了有着自己人生追求,不愿随波逐流泯灭心灵的自由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好男儿,这是作者在登上泰山而催生的生命感悟,值得细细品味一番。
诗词中的泰山
![诗词中的泰山](https://img.taocdn.com/s3/m/8abe216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a.png)
诗词中的泰山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推崇备至,以各种形式写下大量赞美诗、赋、散文、游记、诗赋。
尤其是写泰山的诗词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传诵最广、影响最大,且流传至今的诗歌,就有三百多首。
《诗经》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诗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这些描绘泰山的诗篇,无不彰显着泰山的巍峨壮丽和泰山文化的悠久厚重。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是鲜活的游历图;每一位诗人,都是多情的旅行家。
不妨让我们欣赏一下古人登临泰山诗词。
诗经·鲁颂·閟宫【春秋】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解析】这首诗选自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所载“鲁颂”部分,原诗是歌颂春秋时期鲁僖公兴祖业、复疆土、建新庙的振兴之举,全诗共九章120句,是《诗经》里最长的一首诗。
诗的作者据考是奚斯,和僖公是同时人,官大夫,亦名公子鱼。
路过居泰山之南,巍巍泰山在鲁国民众眼里是雄伟崇高的。
仰视曰“瞻”,他们所瞻仰的泰山也正是振兴“鲁邦”强大精神力量的象征。
正是有了这种力量,东至沿海。
连同淮夷都归属鲁国。
这里歌颂了鲁国的强大,也歌颂了泰山的威严,是这座名山最初形象的生动写照。
四愁诗【东汉】张衡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解析】这首诗的作者为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顺帝时衡出为河间相,天下多弊,乃作《四愁诗》以伤时。
此诗看似情诗,其实是以美人喻君子,对时政有所谏议。
但诗中“泰山”为作者向往之地,读之低徊情深,使人想见当时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泰山吟【西晋】陆机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
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解析】作者陆机为晋代著名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养浩《登泰山》诗词简析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张养浩《登泰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泰山
元代: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译文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注释
齐州:即济南。
烟九点: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罗峙。
化用李贺《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
”
井处:居处狭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
山下有炼丹井,名崖井。
满空笙鹤:传说仙鹤从空而降,接仙人乘鹤在天上的笙乐声中*而去。
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