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_题目汇总,推荐文档
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XXX、《岳阳楼记》对比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XXX?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XXX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XXX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释】①殍殣(piáo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虑,死于安乐》)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XXX先生之美泽也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4分)现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何尝废替。
XXX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动作里,【乙】文中XXX在浙西救灾时采纳了“B_”和“C”两项步伐,后来这两项步伐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1二、《酒徒亭记》比较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XXX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练习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最新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一、《岳阳楼记》对比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4分)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九上文言文对比阅读 (答案)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一)(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____规模 (2)南极.潇湘____至、到达__(3)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_____居高面下______(4)云归而岩穴暝.______昏暗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5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3分)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则”、“备”各0.5分)(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分)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阴。
(“发”、“秀”各0.5分)3.请联系甲乙两篇全文,说说“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与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3分)“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1分)而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是与民同乐。
(1分)前者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后者则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VIP专享】《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7篇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一《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长烟一空一:(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3)野芳发而幽香发:(4)后天下之乐而乐后:(5)杂然而前陈者陈:(6)云归而岩穴暝归:(7)至于负者歌于途负: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夏见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商旅/不行,樯倾/楫摧C、衔/远山,吞/长江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沙尘暴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
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7、下面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行者休于树 (在)A、告之于帝B、苛政猛于虎C、躬耕于南阳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微斯人,吾谁与归?(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岳阳楼记(主旨选段)》和《醉翁亭记(主旨选段)》训练题(薛集)答案:1、①求:探索之:的心:思想感情②之:的为:心理活动③以:为④庙堂:指朝廷则:那么就其:他的⑤而:可是其:他们⑥其:他们以:用者:的人⑦微:没有归:归依⑧从:跟从⑨翳:遮盖⑩谓:是 2、C 3、①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理。
②为因为外物的好坏、我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③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④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⑤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⑥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_题目汇总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谓:尝:然则: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3、《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4、“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为”的意思是,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5、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参考答案]1、形容枝叶茂密成荫为,是曾经既然这样……那么2、①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的乐趣。
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苏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马说》等。
4、迁客骚人心理活动“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5、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等。
6、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优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1页)
【优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
(18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或异二者之为(2)微斯人,吾谁与归(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4)太守谓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
(3分)(1)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
(2)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答:201X年福建省莆田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或许没有离开为(是)3、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游人知道跟着有识之士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树林阴翳5、答案要点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不同点:甲段的乐是先忧后乐;乙段的乐是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和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3.揭示主旨的方式不同。《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直接道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并抒发“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表达主题的方式就
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醉翁亭记》却不用议论,只在表达、描 节奏铿锵,既具有图画美,又具有音乐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
写、抒情中表达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借以排遣抑郁冗杂的情感。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穴暝〞,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山中特有的晨昏景象;又如写四季景物,抓住
〔1〕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幽香〞写春,以“繁阴〞写夏,以“高洁〞
〔2〕野芳发而幽香 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秋,以“水落而石出〞写冬。文章几乎每一句都用“也〞字收尾,虽然
〔3〕而或长烟一空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一共出现了 21 个“也〞字,但我们读起来并不会感到呆板、乏味,
〔4〕把酒临风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的对比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的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汇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题
古诗赏析:《饮酒》其五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2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表达方式),定下全篇的基调。
后四句写景,他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的高度来认识。
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主旨文段)比较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的口气。
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3、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4、居庙堂之高(指朝廷。
庙:宗庙。
堂:殿堂)5、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7、微斯人(微:没有) 8、吾谁与归(归依) 9、树林阴翳(遮盖)10、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11、太守谓谁(为:是) 1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二、辨析词语1、求: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B、不求闻达于诸侯(希求)C、欲有求于我也(请求)D、安求其能千里也(要求)2、之:A、或异二者之为:的; B、古仁人之心:的C、江湖之远:的;D、先天下之忧而忧:无意义,不译E、而不知人之乐也:的;F、太守之乐其乐:无意义,可不译3、是:A、是进亦忧:这样; B、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对比分析《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各具风格,两篇文章充分的展示了北宋诗文改革的辉煌,语言清新,散相间,堪称宋代写景散文双壁。
但在思想艺术上很多人认为《岳阳楼记》似乎更胜《醉翁亭记》一筹。
《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种忘我的境界,引发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现出作者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博大胸怀。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被贬为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
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欧阳修以“己悲”而排遣于山水之中,以“物喜”流连山水之中得到乐趣。
两个作者相比较,欧阳修与范仲淹二人的思想境界孰高孰低已见分晓,让人们足以感受到了他们思想的差异。
可是,二人同样幼年丧父;同样出身贫寒;同一时代;同朝为官;同学儒家之术;同样遭贬而作此篇。
那二人的`思想境界真的是有如此的差异吗?请看这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试想,欧阳修如果不是醉态,他能“在乎山水” 吗?由此可见,作者之乐恰恰是在醉态中表现出来的。
欧阳修曾在《伶官传序》中最后阐述:“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玩物丧志深恶痛绝。
文中引用了《尚书》名句:“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在这痛切的总结中,一个从小就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的人,饮酒行令,投壶对弈,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他能心甘吗?欧阳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的胸襟显而易见。
综合上述,其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情操,已经暗含在《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因为欧阳修“醉”了!醉态的他能与民同乐,否则清醒之时便是“先天下忧”!因此笔者认为两篇文章无论是在写景状物的表现艺术上,还是在思想艺术的表现上都是难分伯仲。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题目汇总
《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比較閱讀閱讀下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一)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選自《醉翁亭記》)(二)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岳陽樓記》)1、解釋文中加點字の詞。
陰翳:謂:嘗:然則:2、翻譯下列句子。
①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譯文:。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譯文:。
3、《醉翁亭記》の作者歐陽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幾位是誰嗎?請寫出兩位及其作品名稱。
4、“或異二者之為”一句中“二者”指。
“為”の意思是,文中具體指什麼?。
(用原文回答)5、聯繫所學課文,寫出下聯。
歐陽修醉翁亭裏與民同樂6、《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都是抒情散文。
試比較它們所表達の思想感情有什麼異同?[參考答案]1、形容枝葉茂密成蔭為,是曾經既然這樣……那麼2、①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遊玩の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の樂趣。
②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蘇軾《水調歌頭》、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韓愈《馬說》等。
4、遷客騷人心理活動“去國懷鄉……感極而悲者矣。
”“心曠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5、範仲淹岳陽樓上天下為先等。
6、同の方面:《岳陽樓記》提出“後天下之樂”の生活理想,《醉翁亭記》抒發與民同樂の思想。
這兩種思想境界都是積極向上の,很可貴の。
異の方面:《岳陽樓記》作者主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規勸滕子京,並勉勵自己,表現了崇高の精神境界。
《醉翁亭記》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謫居の苦悶情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谓:尝:然则: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3、《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4、“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为”的意思是,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5、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参考答案]1、形容枝叶茂密成荫为,是曾经既然这样……那么2、①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的乐趣。
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苏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马说》等。
4、迁客骚人心理活动“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5、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等。
6、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陈者( )C 去国还乡( )D 长烟一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小要求加标点符号)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答:【】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1. A 负(背着) B.陈(摆放) C 去(离开) D 一(全)2.(1) 没有这种人,我同讹一道呢?(2)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4.D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谓:为,是。
尝:曾经。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答:苏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马说》等。
3、“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为”的意思是,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答:迁客骚人心理活动“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4、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
5、《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示例一: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陈者( )C去国还乡( ) D长烟一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4.从上面的两篇文章看,优美的自然景物都触发了文人们的思想感情。
请你联系两文,说说两人与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区别?答:5.读了两文,作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的身上都闪烁着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结合你的所学,请你概括几点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点。
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答:1.A负(背着) B.陈(摆放)C国(国都) D 一(全)2.(1) 没有这种人,我同讹一道呢? (2)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3. D(二)﹝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晖:(2)秀:(3)胜:(4)芳:7 .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2)野芳发而幽香译文:(3)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8.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摘出反应观景时感触的两个句子,并分析两文所写的景物有哪些不同?(4分)答:6.(2分)(1)晖:日光(2)秀:滋长(3)好的,美的(4)香花7 .翻译下列句子:(4分)(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3)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8.(4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或前人之述备矣)(1分)而乐亦无穷也(1分)不同点:①﹝甲﹞写水景,﹝乙﹞写山景②﹝甲﹞写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四季之景③﹝甲﹞写景突出阔大壮观,﹝乙﹞写景注重秀美多变。
(答案不仅限此,意思对即给分,答对两个意思就给满分。
(2分)《岳阳楼记》VS《醉翁亭记》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