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一、背景知识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长达一年多,历时12000公里的战略性转移和战斗行动。
这场长达一年以上的艰苦行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35年10月,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中有超过六万人在战斗中牺牲。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革命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理解1.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表现了红军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敢打仗、善打仗”的军事素养和坚毅意志,以及他们感人至深的革命事业追求,充分展现了“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现了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表达了极度困苦、几乎没有出路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悲壮、激情和要奋力求生的决心和军旅风范。
3.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表现了长征中红军各种特殊环境和地形带来的无法征服的难度,同时表现了红军的革命必胜信念和英雄气概。
4.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现了长征所走过的艰苦和危险路线,红军终于来到通往胜利的坦途上,表达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和军事才干。
5.第五句:“木鱼水国清明节,高地团结逐朔寒”表达了红军坚定的革命陈思,具有较强的渲染力和战斗性。
6.第六句:“转战江南走北闹,全军西渡赴瓜田”表现了红军决心“要打破南方苏区,要打回家乡”,展现了战略指导的明确性和对敌数占优势的敢于和善战擅胜的作战风格。
7.第七句:“更长江流域八百里,只载得船儿十二万”表现出红军突出的战略管理水平和对战争指导思想的深入研究,对他们高度统筹和精密计划的军事行动给予了积极评价。
三、理解表达本文主要以写长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展现长征中红军宁死不屈的决心和信仰,表现出英雄人物的不屈精神,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坚持奋斗。
四、写作指导1.梳理文中的重点词汇,如“万水千山”、“不怕远征难”、“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进行思考和分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导学案:《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3.能正确朗读《七律长征》。
4.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四、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
2.投影仪。
3.相关诗歌朗读资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七律长征》的标题,并请学生展示之前学习的长征图片,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热情。
然后师生一起朗读《七律长征》。
2.学习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七律长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并请学生打开教材,阅读相关的说明和注释。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谁?(2)《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3)《七律长征》的诗中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学生根据教材和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
3.理解诗意,感受长征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七律长征》,并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选择用七律这种诗体来写长征?(2)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义?(3)诗中的“悲歌”“慷慨悲歌”等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并感受长征精神。
4.诗歌朗读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读资源,让学生听一听专业朗读者是如何诠释《七律长征》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分小组进行朗读,并请选取几个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展示。
5.课堂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和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排练音乐朗诵:学生根据诗中的形象和情感,可以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伴奏,进行音乐朗诵排练。
2.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亲身感受长征的历史足迹和红军的英雄事迹。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预习学案】1.自学生字词语。
我会读:读一读下面的字词,并注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2.朗读课文。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课文内容我知道。
我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4.理解课文。
我能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还能按要求在课本上做批注,把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的问题,读书的感悟等用笔标画记录下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历程,写下了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诗的恢弘气势吧。
二、自主学习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等弄明白意思。
三、合作探究1、课文中哪两句诗高度概括了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万水千山”——远征难,这万水千山,怎能一一都写下来呢?在这里,毛泽东选取了哪些山和水作代表,你们能找到吗?3、到底这跋山涉水有多难呢?选择描写山或者是水的语句,结合诗句的意思以及查阅到的资料,说说跋山难在哪?涉水难在哪?红军战士们分别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四、精讲点拨:1、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延绵数千里的五岭,海拔2000多米的乌蒙山,如果是平时,叫我们翻越如此高山大岭,难吗?不仅如此,对于红军来说,天上还有几十架敌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难吗?可红军却把这些困难看作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这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充分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英雄气概呢?(板书:英勇无畏)2、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介绍故事)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然而红军与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长征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过各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意义,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包含的感情。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文本:
1、明确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2、了解作品的体裁:七律。
(二)合作、探究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七律 长征》导学案
一<<七律长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1、小组交流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
明确: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长征,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实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实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2、自由朗读课文,用“/”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3、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4、这首诗体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面。
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择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语文八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导学案
第01课时第1课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诗歌,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诗歌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课前预习】1.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
2.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3.查字典,解决生字。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出画面。
①自由朗读诗歌,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投影展示字词内容。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②同位互读,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点名学生标注诗歌朗读的节奏。
给诗歌标注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朗读诗歌,结合具体词句展开想象,说一说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哪些“难”?(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活动二再读诗歌,读出形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说说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红军的“不怕”,你感受到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自主朗读、勾画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活动三三读诗歌,读出情感。
《七律长征》是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同位交流关键词语蕴含的情感,并试着朗读体会,小组推荐代表展示。
)【检测反馈】1.“七律”是的简称。
一首句,每句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压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是这首诗的题目。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3.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
(板书:七律·长征)2.齐读课题。
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
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
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25七律长征(导学案)
25七律 . 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背景、文体介绍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课堂前置】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磅礴()岷山()2、解释词语,连线。
等闲弯曲绵延的样子逶迤势盛大磅礴平常【学习探究】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逶.(wěi)迤巍.(wèi)峨葳.(wéi)蕤B、磅.(páng)礴螃.(páng)蟹傍.(bàng)晚C、山崖.(yá)岩.(yán)石亚(yǎ)军D、开颜.(yán)睚.(yá)眦推衍.(yán)2、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A、山脉接连不断弯曲绵延的样子()B、气势雄伟的样子()C、平常或随随便便、轻易()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反馈练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面?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2.水平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教学重难点: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划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体会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诗歌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部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个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相关的诗《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二、理解新字生词1.默读,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字圈出来。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 ? páng? bó? ? mín? shān ? yún ? yá逶?迤? 磅? 礴岷? 山云? 崖三、品读。
1.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请在大屏幕中指出。
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细节探究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
(可让学生读出诗句)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制作生字词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游戏等形式,巩固记忆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四)网络资源
1.在线诗词鉴赏平台
利用网络诗词鉴赏平台,提供更多关于《七律长征》的鉴赏文章和解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教育论坛和社交媒体
在教育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长征精神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讨论,共同解决疑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促进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巩固练习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问答法
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随后,针对诗歌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的具体作用如下: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资源等,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课下自主查找资料、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七律长征》,提朗读、背诵、默写的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3.学生能够将长征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提升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力。
(三)情感目标
1.学生在学习《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验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7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7篇《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篇一一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一、自主学习1、我能按下面的节奏把诗歌读熟,并把节奏线在课本上划好。
25、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读了课文,我能扫清字词障碍。
(1)我能给下面字词注音。
岭()逶迤()蒙()磅礴( )崖()岷()(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五岭乌蒙逶迤磅礴云崖铁索岷山(3)比一比,再组词.九( )崖( )岷( )丸( )涯() 眠( )(4)我能把下面词语的意思写下来。
等闲:逶迤:走泥丸:腾细浪:云崖:磅礴: 开颜:(5)我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二、了解古诗背景和作者1、我会填。
读完《七律·长征》我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体是(),内容是有关()。
2、了解诗体:七律请数一数全诗共()行,每行()字,偶数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这就是押韵.这些都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哦,再度一遍,记住它.律诗8行4句,每句都有一个名字:首联、颔(hàn)联、颈联、尾联。
摸摸你的头,说“首联”;摸摸你的下巴,说“颔联";摸摸你的脖子,说“颈联”;摸摸你的屁股,说“尾联”。
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让你记住了这四联的名字呢?那就赶快动笔像例题一样标一标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了解长征:请打开课本137页,读读资料袋,再完成下面填空.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于()年( )月开始长征,历时()年,于1935年10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翻越了()座大山,跨过( )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行程( ),横跨()省,可谓历经( )。
4、了解毛泽东:毛泽东同志()人,是新中国第一位(),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伟大的()、()。
5、我搜集了一些反映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七律长征》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6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七律长征》,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师:大家听说过长征的哪些故事呢?师:你真有勇气,第一个举手,请你。
师:嗯,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你知道的可真多!师: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用一首七言律诗,高度总结了长征征途的艰辛和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律·长征》。
二、初读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谁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呢?师:你迫不及待地举手,请你。
你说课题“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师:预习功夫到位,要继续保持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你们边听边标记不认识的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嗯,老师读完了,现在谁接受挑战来读读这首诗。
师:这位同学积极踊跃,请你。
师: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师:嗯,声音铿锵有力。
师:老师听到有同学小声纠正,对,就是这个“岷”读前鼻音,另外,老师要强调这对形近字天涯和山崖,一个侧重陡峭,一个泛指遥远。
师:好,老师给大家5分钟,自由读读这首诗,字正腔圆,争取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这首诗。
师:嗯,字音正确,语句通顺。
要是节奏把控更到位,就更完美了。
师:现在,咱们班来一场男女赛读,看谁读的更好。
师:女生先来,嗯,音美富有韵味,果真巾帼不让须眉。
师:男生再来,嗯,丝毫不逊色,特别有气势。
时,你是否被这首气势恢弘所震撼,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这首诗的宏伟气魄。
三、析读师: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师: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难”什么意思?师:嗯,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4、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主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逶迤
..()()磅.礴.()()mín()山云yá()
难()横()
()()
2.按课文填空。
(1)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
(2)五岭逶迤腾细浪,。
(3),大渡桥横铁索寒。
3.律诗共四联,依次是首联、、、尾联。
其中和是必须对仗的。
4.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其中“”三个字最能概括红军长征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全诗的诗眼是:?????。
5.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⑸
【自主合作探究】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7.从这首诗的“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根据提示,梳理脉络
腾越五岭C
A
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怕”(总领)渡金沙江“万水”乐观(总收)
B只等闲
9.本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两句在未修改前是“金沙水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认为“云崖暖”和“悬崖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金沙水拍”未修改前是“金沙浪拍”,联系上下诗句说说这样改的原因是什么?
【反馈检测】(20分)
11.用“|”划分下句的朗读停顿。
(2分)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2.结合诗意,写出你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理解。
(6分)
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走: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开颜:
13.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修辞:
作用:
14.红军为什么能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用文中的诗句概括)(2分)
15.诗中共描绘了五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描绘下来,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3分)
16.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2分)
17.片断写作练习:(3分)
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表现红军战士腾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