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
高三传统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三传统文化知识点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在高三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各科知识,还应该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塑造个性、培养情商的重要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高三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看重,强调礼乐尊贤、重听课、尊师重道,这些都是高三学子所应具备的修养和品质。
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和谐相处、孝敬父母、宽容待人等等。
这些思想理念对于高三学子在应对考试和面对人际关系时都非常有益。
二、诗词歌赋中国古代文化精深博大,其中诗词歌赋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学习和欣赏诗词歌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高三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欣赏经典的诗词歌赋作品,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同时,通过欣赏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情感细腻,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情感。
三、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高三学习生活中,适时地庆祝和重视传统节日,既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又能够增加生活情趣和释放压力。
比如,中秋节的赏月和品尝月饼,春节的贴春联和放鞭炮,清明节的扫墓和踏青等等既是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也是我们高三学习生活的调味剂。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放松心情、强调人际关系、加强友谊。
四、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和成就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高三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学术研究,激发学习动力,培养道德情操。
比如,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品行操守对我们塑造良好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
又比如,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追求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高考文化经典复习
2015福建高考语文备考——文化经典解题指导教学目标:1.结合古代文化经典知识解答试题;2.掌握古代文化经典答题技巧;3.做针对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古代文化经典答题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交流、讨论、点拨、归纳、训练。
内容和过程:一、考点研读《考试大纲》: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为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
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二、命题方向•方向一:理解内涵。
•这类题型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此考点在题型上有填空、选择或简答,难度不会太大。
•如2011年福建卷第9题(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答案: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方向二:分析、评价。
•此类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化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这一类型的题目在命题上都很谨慎,提问也很直接、明确。
•如2011年福建卷第9题(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
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1•北京一模)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答:“定于一。
”梁襄王再问:“孰能一之?”孟子再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据此可见,孟子的主张是()A.人性本善B.君主专制C.礼法并施D.提倡仁政【解析】选D。
由题干中孟子的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知,孟子认为只有不爱杀人的人才可以实现统一和稳定,也就是主张实行仁政,故选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是题干所说是指统治者施行仁政方能实现统一,而不是说人性问题,排除A;“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指的是施行仁政,与君主专制不是一个范畴,排除B;礼法并施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
2.(2020•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选D。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涉及“义”的问题,是讲上下之间、君臣之间要讲求礼、义等,实质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D 正确;中央集权政治是在秦朝建立的,材料是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主要讲君臣上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排除B;材料中“义”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统治阶层,排除C。
3.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
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这一历史现象有利于()A.强化儒学独尊地位B.彰显法律的公正性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解析】选A。
从材料中汉武帝时起儒学的经典和其体现的道德原则,成为断案的根据可知,儒学不仅是学术思想,还用于司法,更加凸显儒学独尊的地位,故选A;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强调亲情伦理,与一视同仁的法律不同,并不一定是公平公正的,故儒学入法不能彰显法律的公正性,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起把儒家经典作为判案的依据,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把儒家经典和道德观念作为判案的依据,是补充了法律内容,而不是补充完善了儒家的理论体系,排除D。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积累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积累一、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它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对于高考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化知识点。
1.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貌、勤俭、忠诚等传统道德观念,对于建立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在高考中,考生可能会遇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文章或题目,因此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
1.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平静,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生需要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以备不时之需。
1.3 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和文化传统。
考生需要了解佛教教义、历史和传播情况,以及佛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其中的知识点需要考生掌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国历史知识点。
2.1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说人物,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历史。
考生需要了解他们的名字、事迹和对后世的影响。
2.2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特点和贡献。
考生需要了解每个朝代的建立时期、统治者、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2.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包括秦朝和汉朝。
考生需要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的事件,以及汉朝的王莽新政和汉朝东汉时期的政治动荡。
2.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考生需要了解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社会发展状况。
三、文学传统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考生需要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作品。
3.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和曲等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主要代表作品和作者,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2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阶段,代表了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
考生需要了解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作家和文学运动,以及与社会、政治背景的关系。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高三传统文化知识点
高三传统文化知识点传统文化是指传承并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高三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点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培育爱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三传统文化知识点的介绍:一、中国古代文化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简练优美。
读《诗经》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唐诗宋词:唐代和宋代是中国诗词的鼎盛时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学习和欣赏唐诗宋词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3. 三国演义: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通过对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描写,展现出勇智、忠诚和智慧的重要性。
4.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意义重大。
二、中国传统艺术1. 京剧: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现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元素。
学习京剧可以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2.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代表,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丰富变化。
学习中国画可以培养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3. 高山流水: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音乐形式,以模拟山水之间的流动声响为主题。
欣赏高山流水音乐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情绪稳定性。
4.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通过对汉字的书写表现情感和意境。
学习书法可以培养耐心和专注力,提高字迹的美观度。
三、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庆祝春节可以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并加深家人之间的情感。
2.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业节气,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庆祝中秋节可以增进亲情和友情,同时欣赏赏月也是一种文化乐趣。
3.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庆祝端午节可以体验传统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增强文化认同感。
4.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也是寄托哀思的时刻。
高三中华文化知识点
高三中华文化知识点中华文化作为中国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知识点不仅可以拓宽眼界,提高人文素养,还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三学生应当了解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一、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中最直接而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中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一系列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如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等。
在高三学习中华文化知识时,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二、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
而在京剧中,京剧脸谱更是戏曲文化的瑰宝,它通过不同颜色的脸谱和具体的纹饰来表达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
了解传统戏曲的基本知识,如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角色形象和唱腔等,可以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戏曲文化。
三、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其中,古琴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国乐",是中国最早且最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沉、含蓄而有独特的韵味,常常与山水田园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冷峻与超脱。
高三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琴的发展历史、演奏技巧以及欣赏经典古琴曲目,提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四、传统美食中国传统美食是中华文化中一项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
其中,四大菜系(鲁、川、粤、苏)是最有代表性的,每一种菜系都具有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风味。
例如,川菜擅长以麻、辣、鲜、香为特点,而粤菜追求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
了解中国传统美食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可以丰富高三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特有的风格和工艺而闻名于世。
例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建筑常常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寓意皇家的尊贵和威严。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思辨类技法精讲专题03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
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③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 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关键词:强与弱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引用毛泽东论“体育之效”语句,虽然不是 传统文化类,但是有传统文化的味道,特别是“不以强喜、不以弱悲”的论述, 具有很强的人生哲理。
近三年高考作文真题——思辨色彩
【2020年高考全国1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 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 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 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 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 “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材料审读】 材料有两段。第一段呈现三个引用内容,其中第三个引用“有人 说”,来自《中华圣贤经》的一幅对联,材料主体内容是“两联一言”。审读材料有 以下几点思考:
①李大钊名言与两幅名联放到一起,共同的话题是什么?(“苦与乐”。)
②三则材料放到一起,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格言联璧》提出话题“苦与 乐”,初步表达观点“苦境乐境要善处”;李大钊名言和《中华圣贤经》对联则从 “劳动”和“吃苦”两个层面回答问题,“怎样善处”。)
概念理解:
表层上是体育的强与弱,也就是身体的强与弱;深层是 由体育的强弱引申出更广泛的强弱之变,如:由体育锻炼 写到生命意志磨练的顽强,或写到人生思想成长的坚强, 或写到家国奋进的富强。
中心观点:
高考化学考点微专题03 传统文化与物质的性质、转化(原卷版)
微专题03 传统文化与物质的性质、转化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丰富的化学知识,如早期的炼丹术,而后期的《天工开物》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堪称中国17世纪的生产技术百科全书,已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字。
所记述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一定程度上反明朝时期的中草药巨著《本草纲目》,书中有关化学方面的记载,对于研究我国化学发展史有重要价值。
《本草纲目》一、《本草纲目》中的化学实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含汞物质治病的国家。
《纲目》卷九水银粉条下记有:"水银乃至阴之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盐、矾炼而为轻粉,加以硫黄升而为银朱。
"这段话将水银(Hg)、轻粉(Hg2Cl2)、银朱(HgS)等制备所用的化学原料、方法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
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1)HgS+O= Hg+SO2(2)6Hg+2NaCl+2KAl(SO4)+2O2→3Hg2Cl2+3Na2SO4+Al2O3(3)Hg+S====HgS《纲目》卷十石胆条,时珍总结前人的记载曰:"石胆出蒲州石穴中……涂于铁上,烧之红者真也。
"又云:"铅山有苦泉流为洞,挹水熬之,则成胆矾,所熬之铁釜内,久亦化为铜也。
"这里所说的石胆涂于铁上,烧之红以及熬胆矾铁釜化为铜的现象,就是铁置换出硫酸铜溶液里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纲目》还记载了黄铜及铅丹的制法。
《纲目》卷八赤铜条,时珍曰:"赤铜,以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
(校点本《纲目》465页)。
按: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ZnCO3),炉甘石、铜加木炭共炼,则产生黄色的铜锌合金。
《纲目》卷八铅丹条,时珍曰:"按独孤滔《丹房镜源》载有炒铅丹法: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消石一两。
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下消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消、黄待为末,则成丹矣"。
传统文化高考知识点
传统文化高考知识点在中国的高考中,传统文化知识一直都是考试的重要部分。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一些传统文化高考的知识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高考。
第一部分:古代文化经典古代文化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论语》、《道德经》、《孟子》等经典著作常常作为高考的考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孟子》则深入探讨了人性、教育和政治伦理等问题。
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团圆和祥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贴春联、包饺子、舞狮子等,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特别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三部分:传统艺术和文学传统艺术和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杂技、民族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广受读者的喜爱。
了解传统艺术和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内涵,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有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传统哲学和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思想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不同思想流派。
儒家注重人伦和道德教化,强调孝悌、礼义等价值观;道家主张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墨家则强调爱、公平和秩序。
这些思想体系的独特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课件:第4板块 3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1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
[方法指津]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 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 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 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_” 一句的注释。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答:
答案:(1)浩然之气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 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 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一般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 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 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 重要标准。
简答题
(2018·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 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 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高考国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国学知识点总结中国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常常涉及到国学相关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考国学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梳理,帮助考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和《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易经》、《尚书》、《封神演义》、《周礼》)。
考生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经典文化的内容、思想和作者,掌握其核心要点和影响。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流派,也是高考国学常考的重点。
重要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爱、人情、孝道、君子等概念,以及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
考生需要熟悉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主要包括老庄学派的道教思想。
考生需要了解道家思想中的道、无为、自然等概念,以及道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如《道德经》等。
同时,还要了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四、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入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生需要了解佛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以及佛教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如《金刚经》、《法华经》等。
同时,还要了解佛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影响。
五、诗词歌赋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流派特点和代表作品,如唐诗、宋词等。
同时,还要能够理解和分析诗词作品中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上是高考国学知识点的总结与梳理,希望对考生们备战高考有所帮助。
国学知识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生们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福大家顺利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点总结高考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对于考生来说,备考是一个相当漫长而繁重的过程。
其中,文化知识的掌握是高考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传统文化知识点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考备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考传统文化知识点,希望能够为高考考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经典著作高考中,经典著作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其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还有《孟子》、《大学》、《中庸》等也是备考的重点。
此外,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诗词歌赋中国古代的文化以诗词歌赋为代表,其中《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备考中,需要关注其中的一些篇章,如《关雎》、《蒹葭》等。
另外,《古文观止》是一本关于古代散文的选集,其中的文章既可以用于文言文阅读,也可以用于作文的参考。
三、哲学思想高考中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
儒家强调的是“仁爱”、“礼治”等思想;道家注重的是“自然”、“无为而治”的观念;而墨家则强调的是“兼爱”、“非攻”等理念。
备考中需要理解这些学派的思想精髓,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四、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宴请待客等场合都有其独特的礼仪。
备考中需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义。
五、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备考中,需要了解这些发明的历史背景、作用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以便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六、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各个方面。
备考时需要理解其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及其艺术风格,如中国画中的《千里江山图》、音乐中的《广陵散》、舞蹈中的《京剧徽剧霸王别姬》等。
以上仅是对高考传统文化知识点的一些概括总结,备考中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我们现代最丰厚、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阶段特征二、古代思想成就1.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2.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3. 宗教三、古代科技成就四、古代文学艺术成就五、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繁荣的原因——以唐朝为例加以说明①经济发达——前提(唐诗就是经济繁荣的产物)②各民族共同创造。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③对外开放。
(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明)④政治制度先进。
(唐朝完善了科举制)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⑥文化发展的传承性。
【自我检测】一、选择题1.夏、商、周是中国青铜铸造业发达的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铸造工艺鼎盛时期B.司(后)母戊鼎是目前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C.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D.在殷墟发现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举世闻名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下列最有力的证据是A B C D3.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汉字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甲骨文②小篆③金文④隶书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4.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针对这种乱局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
秦统一的历史证明,更“对症”当时社会形势的“药方”是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5. 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技法突破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逐点突破多种类型材料的分析一、语境提示默写类自从开设了《〈论语〉选读》课以后,有关《论语》的考试自在情理之中了,这部分需要积累记忆,尤其要注意对考试大纲规定背诵的部分的掌握。
2013年浙江卷出现了与《论语》相关的情景默写,作答需联系材料中的“箪食瓢饮” “衣敝缊袍”,并结合《君子之风》一章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句意。
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两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朱熹《与范直阁书》) 思路导引:解析:本题考查对《与范直阁书》和《论语》语句的理解能力,该题还涉及背诵能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与范直阁书》中所选语句的内涵,扣住“忠恕”和“推己及人”,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即可。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两句中前一句是说人应宽恕待人,后一句是说人应仁爱豁达,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实行孔子仁学思想的出发点。
这是一种平等待人,对人表示尊重,表示关心和帮助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参省自我,知明而行无过。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如果都能做到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则会和谐很多。
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忠恕的理解就在于尽自己之心为忠,以己推人为恕,这是比较合时宜的。
二、语言概括理解类《论语》里许多言语慢慢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形成了成语。
有些就属于《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考查的范围,这类考查以识记为主。
还有一些词语,在《论语》中有特定的含义,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正确理解。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
高三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点
高三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点高三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面对高考的压力,还需要打好中华文化的基础。
掌握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点,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在高考中提高语文的分数。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作品等方面,介绍高三中华文化的关键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这些节日,有助于高三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是农历新年,也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
高三学生可以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等,以及传统食物如饺子、汤圆等。
另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通过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有悠久的文学传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高三学生可以关注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清代贵族社会的生活,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水浒传》则是另一部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它讲述了108位好汉抗击奸官的故事。
《西游记》则是描写了孙悟空等人物的西行取经的神话小说,通过许多奇幻的场景和情节,展示了人性的善恶对抗和超越。
三、传统艺术形式中华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杂技、中国画等。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配合特殊的化妆和服饰,传达出戏曲的美感。
杂技则是中国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包含平衡、柔术、戏法、器械等多种技巧。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着重于形神兼备,追求意境和抒情。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高三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四、古人名言警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邃广泛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古人名言警句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在高三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悟出其中的哲理,能够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3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1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12/10/2021
[方法指津]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 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 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 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第4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
12/10/2021
语文
01
题型突破 1
02
题型突破 2
03
专题强化训练
12/10/2021
浙江高考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从未间断,2014 年以前限考《论语》,2015 年考查 《孟子》,2016 年考查《墨子》。可以推知,考试范围应会再扩延,但一定是我国文化史 上的重要典籍。常见命题形式有填空题和简答题。
12/10/2021
12/10/2021
12/10/2021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 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 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吕氏春秋·用众》) (1)本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这与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2)联系文段语意,简要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善学。 答:
12/10/2021
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一般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 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 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 重要标准。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
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
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近三年浙江卷命题与考情分析卷别题型分值考查内容类型考点理解评价2019浙江卷填空、简答6分《论语·宪问》《孟子·滕文公上》儒家经典√√2018浙江卷简答6分《论语·述而》《论语·泰伯》儒家经典√√2017浙江卷填空、简答6分《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儒家经典√√1.从选材来看:2019年、2018年、2017年古代文化经典阅读题材材料都出自儒家经典,材料内容较浅显。
备考2020,也要以儒家经典为主,适当兼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也可将“名家对《论语解读》注解文段”“诸子百家选段”等作为命题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材料间往往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或相互对立,异同互现。
考生必须储备一定的诸子百家的常识,答题时一定要理解到位,善于比较,工于鉴赏,还要学会结合现实社会来分析问题。
做到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2.从命题形式来看:2017年以前,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对《论语》的考查题型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且这两种题型具有固定化的趋势。
自2017年始分值增加1分,变为6分,体现出浙江卷对国学经典的重视。
考查目标依旧涉及识记、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赏析、评价、运用这几个方面,其中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是考查的重点,考查能力趋向综合,这一点,将在2020年的高考卷中延续下去。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的说法。
(2分)解析“夫子自道”是宾语前置句,“道”是“说”的意思,整体翻译就是“先生在说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个标准,而自己不能做到,很明显,这表现的是孔子的自谦精神。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解析孔子认为尧和舜是仁者,又说“仁者不忧”,即表明“仁者”道德修养高,凡事能通达面对,自然“不忧”;而孟子则强调尧、舜的帝王身份,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他们都是有忧愁的,因为他们要寻找出众的继承人,理应为天下“忧”。
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先生在说自己呢。
”(《论语·宪问》)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孟子·滕文公上》)练后思悟思考1:第1题你的正确率如何?思考2:第2题主观题的答案要点你是怎样从原文中概括提炼的?概括提炼要点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知能精要]主要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经典主要指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尤以儒家文化为重,兼顾道家、墨家、法家。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题表面上看只是给出一两个语段供你理解、分析和评价,其实,该语段背后反映的是诸子百家的思想。
如果说语段的思想内涵只是一个“点”,那么,这个“点”背后是这位思想家广阔而深厚的思想这个“面”。
因此,理解“点”,须有“面”的支撑,也就是说,考生必须要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具体表现有个全面而精准的把握。
一、孔子的“3大”主张(一)以“礼”“仁”为总则和核心的“德政”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所谓仁者,即“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为政首先需要繁庶人口,改善民生;然后施以教化,增强国力,他承认对人欲的合理满足是“求仁”的前提。
孔子认为执政者要“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尊重百姓的劳动,不浪费财物。
让百姓不失农时,各尽其力,各得其所。
居于上位的统治者能以“仁者”之心理国,以“仁爱之心”教化人民。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孔子主张恢复“礼”。
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他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不仁”视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
对失序之国,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正其位次。
孔子劝人“克己复礼”,把“复礼”看成是“归仁”的重要前提。
孔子认为君好礼则民亦好礼,人人以礼让为先,则国必治。
(二)为君正、为臣忠、为民信的“治世”追求孔子认为为政者首先要有正气。
“正”是为政的首要前提,为国者心端行正,严于律己,百姓会争相效行,不令得治。
为臣要“尽忠”,尽职尽责,奉公守法。
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
为臣还应恪尽职守,努力做事。
他认为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
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
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认为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
孔子还倡导“举贤才”“从善如流”,提出了君子崇尚的五种美德和排除的四种恶政。
五种美德为:“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种恶政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倡导德政,并非排斥法制刑罚,他认为法制刑罚能制止人民犯罪,但不能使他们产生犯罪可耻的惭愧心,教化则可以使人民知耻。
(三)孔子论伦理道德修养“仁”是孔子哲学中最高的德行。
孔子对于“仁”的标准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处理家庭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
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有真情实感。
不孝就是不仁。
孝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地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还提出了“忠恕”的道德规范,运用“恕”来行道。
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义”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一是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君臣之义”;二是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在义利观上,孔子是重义轻利的,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主张舍利求义。
孔子还主张“见义勇为”,在关键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孔子要求人们做到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举止要端庄严肃,为人要温厚和善。
在孔子看来,要做到端庄和善,而不巧言令色,就要以“礼”来加以约束。
二、孟子的“4大”主张(一)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
他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与社稷不能尽其职,就应该更置。
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因先尊贤”是孟子的重要政治主张。
“因先”,是指为政者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来治国;“尊贤”,是指为政者当尊重道德崇高的贤士。
因为行仁政不能单有善心善政,还必须有贤能俊杰,才能恰当地辅助君王,实行仁政。
养民、教民的“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同情和爱心,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制民恒产,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使民以时,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取民有制,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主张征收赋税应以适中适度为原则。
孟子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坚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冒险犯罪,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
教民:养民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教民则是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孟子认为教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民众进行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二)孟子“性善论”思想“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天性善良。
“性善论”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那就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的社会属性。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最后,“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舍生取义”这一向善的最高境界。
(三)孟子论修身“尽心知性”思想在孟子看来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
“尽心”,是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是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
“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
要实现“尽心知性”,就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功夫。
孟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大丈夫。
(四)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
孟子以培养具备“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为己任。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孟子要求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
教育方法,如果说孔子倡导的是“启发式”,那么孟子主张的就是“存养式”。
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后来之所以会变得邪恶,是因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
保存“良心”和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
三、墨子的“4大”思想(一)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二)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