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1、典型疟疾 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 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 大和贫血。
2、不典型疟疾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 规律。
3、重症疟疾 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 酸中毒等。
• 疟疾的诊断 • 疟疾的治疗 •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治疗方案 • 重症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一、疟疾的诊断
• 基本原则: • 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 标准: • 疟疾病人在发生症状的24小时内接受正确、经济、、规
范的治疗。 • 好处:
–治愈病人 –防止病情恶化 –减少传播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 曾于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
• 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 (母亲有疟疾感染史)
•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 区、中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南 亚次大陆、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欧等。我国有 24个省具备疟疾传播条件,目前仅云南中缅 边境和西藏林芝地区有一定感染风险。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
蒸馏水
1000 ml
• 贮备液Ⅱ 1/15M磷酸二氢钾 (KH2PO4 )溶液
•
KH2PO4 9.07 g
•
蒸馏水
1000 ml
(2)缓冲液的配制
PH M/15 Na2HPO4 M/15 KH2PO4
DW
(ml)
(ml)
6.8
49
51
7.0
63
37
7.1
68
32
7.2
73
27
7.4
81
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1. 流行病学现居流行区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等。
2. 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二)普通型疟疾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
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
患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
疟疾病原学监测
2.4.2 成批血膜染色 将血膜片朝一个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 对玻片血膜朝外,背靠背插入染色缸中,倒入 新配的2%吉氏染液(2m1吉氏原液加入蒸馏水或 pH7.0~7.2缓冲液至l00ml、,摇匀)’浸没厚薄 血膜,染色30分钟后,向染色缸中注入缓冲液 或自来水,直到溢出,除掉染液表面上的浮渣, 将染色缸中残余的染液倾出,加入新水,反复 冲洗2~3次,然后取出玻片,将血膜朝下插在 晾片板上干燥。 染色较好的血膜,红细胞呈淡红色,嗜酸 性细胞的颗粒呈鲜红色,淋巴细胞及疟原虫胞 浆呈兰色或淡蓝色,白细胞的核呈紫蓝色,疟 原虫的核呈红色。
2.2缓冲液配制 溶液I: 无水磷酸氢二钠 9.5 g 蒸馏水 加至1000 ml 溶液II: 磷酸二氢钾 9.07g 蒸馏水 加至1000 ml 将上述两种磷酸盐分别置于1000mL容量瓶中,分 别加入部分蒸馏水摇匀使溶解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 1000mL,充分摇匀。此配就的溶液I和溶液II分别装入 玻璃瓶中塞紧备用。临用时,根据选用pH的不同,按下 表用量,再配制成不同pH的缓冲溶液用于染液的稀释和 染色后的冲洗。根据选用的不同pH,将上述表中溶液I 和溶液的相应用量倒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部分蒸 馏水,混合摇匀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的刻 度,塞紧瓶塞反复摇匀后,即配制成不同pH的缓冲溶液。
标准血膜的位置图
1.4血膜染色前的处理 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用铅笔将受检者号码写 在薄血膜上,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并对厚血膜 进行溶血处理。未处理血膜的放置时间夏天不宜 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 会自然固定且不能溶血影响镜检。
2 血膜的染色 . 2.1 吉氏染液配制 吉氏粉 10g 甘油 500ml 甲醇 加至1000 ml 将吉氏粉10g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甘油小心 充分研磨,缓慢溶解,边加边磨,至500 ml甘油加 完研磨均匀为止,然后倒入1000 ml容量瓶中。每 次加入少量甲醇至研钵中,多次洗涤研钵中的残留 液,洗净为止,洗液均并入容量瓶中,再加入部分 甲醇,塞紧瓶塞,摇匀,再加甲醇稀释至1000 ml 的刻度,塞紧瓶塞,充分摇匀,室温放置。每天用 力摇动此溶液5分钟,3天后即可储存至玻璃瓶中塞 紧备用。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GB 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4.1治疗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的传播方式
疟疾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 蚊在叮咬疟疾病人后,再叮咬健 康人时,就会将疟原虫传染给健
康人。
传播媒介主要为按蚊属的某些种 类,如亚洲虎蚊、非洲蚊子等。
在某些地区,输血和母婴传播也 是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和体征
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 通常在发作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自行消退。
严重疟疾可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尤其是儿童和孕 妇。
疟疾发作时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 肌肉疼痛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02
疟疾的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
总结词
显微镜检查是一种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
详细描述
显微镜检查通常采用薄血膜涂片法,将患者的血液涂抹在玻璃片上,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医生可以根据疟原虫 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以及其在红细胞内的寄生部位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显微镜检查具有 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准确度相对较低,容易漏诊和误诊。
03
疟疾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疟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寒战、 高热、大量出汗等症状, 并伴有头痛、乏力、厌食 等症状。
流行病学史
患者应具备在疟疾流行地 区旅行的历史或与疟疾患 者有过接触史。
体检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 脉搏、呼吸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诊断标准
血涂片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
总结词
分子生物学诊断是一种基于DNA检测的 疟疾诊断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
VS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常采用PCR(聚合酶链 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疟原虫的 DNA。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和探针,能够 特异性地扩增疟原虫的基因片段,从而判 断是否感染疟疾。分子生物学诊断具有高 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点,能够检测出极低 浓度的疟原虫DNA,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可 能性。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 实验室设备和人员,且成本相对较高。
疟疾诊断标准
与其他寄生虫感染的鉴别
疟疾与其他寄生虫感染的鉴别点在于寄生虫种类和临床表现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而其他寄生虫感染是由其他 寄生虫引起的。
疟疾患者通常有明显的寒战、高热、出汗等症状,而其他寄 生虫感染患者通常没有不同。
我国卫生部的诊断标准
01
02
03
流行病学史
患者在高疟区居住或旅行 史,或有输入疟疾病例的 接触史。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间歇性发热、寒 战、头痛、全身酸痛、乏 力等典型症状,以及肝脾 肿大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检测患者的血液中有无疟 原虫,以及疟原虫的种类 和密度。
其他国家的诊断标准
英国的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旅行史、临床 表现以及特异性核酸检测 结果进行诊断。
05
疟疾的鉴别诊断
与其他发热疾病的鉴别
疟疾发热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热的主要鉴别点在于热型和 持续时间。疟疾的热型通常为周期性发热,而其他感染性 疾病如细菌性感染通常为持续性发热。
另外,疟疾发热通常在一天内出现,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发 热可能在数天后才出现。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疟疾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鉴别点在于免疫指标和临床表现。疟疾患者的免疫指标 通常正常,而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指标异常。
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头痛、呕吐等 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预后情况
治愈率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和抗疟药物的更新换代, 疟疾的治愈率逐渐提高。
并发症减少
及时治疗疟疾可以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
降低复发率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 降低疟疾的复发率。
THANKS
体征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口服给药,成人总量 1.5g,分3次服,连用2天。服药 后24~48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 ,可迅速控制症状。
青蒿素类药物及治疗方案
青蒿素
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过氧桥结 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高效 、速效、低毒的特点。
治疗方案
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 脉注射。具体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和 医生建议而定。
评估指标
02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
注意事项
03
随访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再次感染;如出
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缓解焦虑情绪
疟疾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增强治疗信心。
改善睡眠质量
蚊虫驱除与灭杀方法
室内滞留喷洒
使用杀虫剂对室内墙壁、天花板 等蚊虫栖息地进行喷洒,降低蚊
虫密度。
蚊帐使用
在疟疾高发地区,提倡使用经杀虫 剂处理的蚊帐,有效减少蚊虫叮咬 。
室外环境整治
清除积水、杂草等蚊虫孳生地,降 低蚊虫数量。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避免暴露
尽量减少在蚊虫活动高峰 时段(黄昏和黎明)外出 ,避免暴露于蚊虫环境中 。
穿着防护
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袖衣服 、长裤和袜子,减少皮肤 暴露面积。
使用防蚊用品
涂抹驱蚊剂、使用驱蚊手 环等防蚊用品,降低蚊虫 叮咬风险。
05
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期管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贫血
疟疾患者常出现贫血,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治疗原则包括补充铁 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
料,必要时输血治疗。
疟疾诊断标准ppt
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从而引起疟疾症状。
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疟疾的病原学
流行地区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
发病季节
疟疾的发病与蚊虫的繁殖和传播有关,通常在高温和高湿度的季节高发。
疟疾的流行病学
疟疾的临床表现
01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方法
针对疟原虫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02
基于基因测序的诊断方法
对疟原虫基因进行测序,可准确鉴定疟原虫种类和基因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疟疾的鉴别诊断
04
感冒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通常不会持续发热,且伴有咳嗽、喉咙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
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诊断流程的建立
疟疾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
研究进展和新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加强研究投入
01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疟疾诊断领域的研究投入,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疟疾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
未来展望和挑战
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02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紧密结合,未来需要更加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疟疾的传播。
疟疾患者常出现突发性高热,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和全身酸痛等症状。
发热
贫血
肝脾肿大
并发症
疟疾患者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可引起贫血现象,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疟疾患者的肝脏和脾脏可出现肿大现象,这是由于免疫反应导致的。
疟疾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肾衰竭、脑水肿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第一节临床表现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
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一、一般特点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则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一)前驱期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
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
婴幼儿等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
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
此外,预防服药或混合感染等亦可影响潜伏期的长短。
(三)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
发作的基本动因是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达到了一定数量,即发热阈值。
发热阈值因疟原虫种、株,患者的免疫力的差异而不同。
一般而言,间日疟原虫为10~500个原虫/μl血,恶性疟原虫为500~1 300个原虫/μl血。
1.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
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
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
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
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3.出汗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
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疟疾临床诊断
2019/7/2
17
(三)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寄生于人
或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
处,以发热,贫血,黄疸等为主要 临床表现。由于其症状与疟疾相似, 且血检时附红体易与疟原虫混淆, 应注意鉴别。
2019/7/2
18
(四)巴贝西虫病
巴贝西虫与疟原虫均寄生于红细胞内, 其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但巴贝西虫多感 染家畜,人体感染少见,且患病时原虫 血症颇高,同一红细胞可同时寄生4~8 个发育不同步的虫体,虫体胞质中无色 素沉积,亦无配子体。
2019/7/2
25
(十)伤寒
部分恶性疟病例见相对缓脉,更易误 诊。增加测量体温次数,则见疟疾的 体温可短暂降至正常或常温以下,伤 寒则否。数天后疟疾的发作与间歇日 益明显,伤寒的中毒症状加剧但体温 不下降,以后大便培养和伤寒凝集反 应阳性,血检疟原虫阴性,抗疟药试 验性治疗无效。
2019/7/2
(四)脾肿大,有触痛,偶伴肝胆区触痛。发 病数天后触及脾脏,有时在脾肿前即有脾触痛。
(五)投以抗疟药后症状很快消失。
2019/7/2
10
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 病例发作的起初一、二次,临床症 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 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 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 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始能确定 诊断。
2.疟原虫抗原的检测
(1)ELISA双抗体夹心法
(2)基于检测 抗富组氨酸蛋白 -Ⅱ(HRP-II)抗原的快速诊断方 法
2019/7/2
13
(三)PCR
PCR检测特异性强, 敏感性优于镜检, 其灵敏度达4.4个原虫/μl血,但假阳 性率一般约为2%。
疟原虫检测依据
疟原虫检测依据
疟原虫检测是一种用于诊断疟疾的关键性检测方法。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传染病,因此检测疟原虫的存在是确诊疟疾的关键步骤之一。
以下是常见的疟原虫检测依据:
临床症状:疟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周期性发作的高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虽然这些症状并不特异,但结合疫情流行地区和病史可以引起对疟疾的怀疑。
实验室检测:
血液涂片检查:这是最常用的疟原虫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显微镜检查患者的血液涂片,观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形态特征,包括形态、大小、数量等。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抗原检测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特异性抗原,而抗体检测可以检测病人体液中的疟原虫特异性抗体,从而确定疟疾的感染情况。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可以检测疟原虫的遗传物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流行病学史:确定病人是否曾经旅行到或居住在疟疾流行地区,或者是否接触过疟疾感染者,有助于确定诊断。
疟疾流行地区:考虑患者是否居住在或近期旅行到疟疾流行地区,这也是对疟疾进行诊断和筛查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合以上依据,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疟疾,确定疟疾的感染类型(原发性感染、复发性感染等),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措施。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疟疾的严重并发症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疟疾诊断原则
疟疾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重症疟疾)。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1与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按照以上标准,只有血检查见疟原虫,在诊断判定上才能写为确诊疟疾,不然,只能写为疑似疟疾或临床诊断疟疾。
诊断方法1.血涂片检查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薄血膜须用甲醇固定,用吉氏染色液(Giemsa stain)进行染色。
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可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
对临床诊断为脑型疟者,宜用快速染色法,以便能尽快获得确诊依据。
现症患者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才判为阴性。
薄血膜可用于原虫形态鉴定。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染色血片中的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兰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除恶性疟病例外,均可查见各期疟原虫。
一般恶性疟病例,仅查见环状体,或可见配子体。
但脑型疟病例,不仅原虫密度高,查见的环状体比一般的粗大,而且可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疟色素呈黑褐色,这些特点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是由疟原虫属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它被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疟疾的准确和及时诊断对于治疗和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疟疾诊断的三个主要标准:
1.症状标准:疟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在感染后通常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出现,具体时间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
症状标准对于怀疑疟疾的初步筛查非常有用,但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也可能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
2.血液检测标准:确诊疟疾的关键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检测到感染者体内的疟原虫。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检查染色的血液标本。
这种方法允许观察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确定感染的种类。
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取决于经验丰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标本质量。
3.分子诊断标准:分子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已经成为疟疾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PCR可以检测和鉴定疟原虫的DNA或RNA,其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成为一种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
PCR技术特别适用于低感染水平和疟疾流行不稳定的地区。
疟疾鉴别诊断
疟疾鉴别诊断E.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具有季节性和群体性,发热常伴有较明显咳嗽、鼻塞和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2 登革热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高热、头痛、眼球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鼻血、淋巴结肿大、出疹等症状,一般在发热4d~5d时出现斑疹,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
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液IgG 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3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均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脑型疟疾症状和体征相似。
乙型脑炎抗体(特异IgM)检测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测有脑膜炎双球菌可以区别。
E.4 中毒性菌痢儿童中毒性菌痢中的脑膜脑炎型与脑型疟相似,但中毒性菌痢多有休克发生,大便检查可见大量黏液及脓细胞。
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5 败血症有寒颤、高热、出汗等症状,热型多为驰张热,无周期性,白细胞总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可见致病菌,有原发病灶和皮肤脓肿以及挤压疖疮等病史。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6 急性肾盂肾炎有间歇热或不规则的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及尿混浊,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尿液镜检有脓细胞。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7 伤寒患者常呈面部表情淡漠状,胸、腹部常见玫瑰疹,脉搏常不随热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呈相对缓脉。
白细胞降低伴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血及大小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8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有接触疫水史,多数仅见畏寒,少有反复寒颤,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鲜见间歇热。
眼结膜充血和出血,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剧烈。
重者有肺出血。
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9 恙虫病患者在阴部或细嫩的皮肤上有焦痂或黄豆大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数月消失,病后4d-6d胸腹部有红色斑丘疹。
疟疾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
检测患者的血液中有无疟原虫,以及疟原虫的种类和密度。
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
我国卫生部的诊断标准
患者在有疟疾流行的地区工作或旅行,或在流行地区居住或近期与疟疾患者有过接触。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特殊检查
患者出现间歇性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全身酸痛、乏力等典型症状。
检测患者的血液中有无疟原虫,以及疟原虫的种类和密度。
脾肿大、贫血、黄疸等体征。
03
临床诊断方法
02
01
检测疟原虫,但灵敏度较低。
血涂片检查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疟原虫抗原或抗体。
血清学诊断
检测患者血液中疟原虫的DN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DNA检测
实验室诊断方法
可发现脾肿大、肝肿大等病变。
影像学诊断方法
B超检查
可发现肺部感染等病变。
X线检查
可发现脑部疟原虫浸润等病变。
疟疾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症状,表现为全身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
疟疾患者可能会出现厌食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疟疾的症状与体征
寒战
乏力
厌食
出汗
03
疟疾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间歇性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典型症状。
流行病学史
患者是否在有疟疾流行的地区工作或旅行,或者与疟疾患者有过接触。
疟疾诊断标准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引言疟疾的基本知识疟疾的诊断标准疟疾的诊断方法疟疾的鉴别诊断疟疾的防治与预后
01
引言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卫生。
诊断标准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统一的疟疾诊断方法和流程,以减少诊断失误和提高治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