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
3.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过程要经过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朱智贤认为,心理发展如何发展以及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跟内因相适应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
第三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C2.B3.A4.AD5.C
二、名词解释
1.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可以使人在触摸中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轻重、粗细、光滑等属性进行感知,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第一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C2.ACD3.BC4.A5.B
二、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2.遗传素质是后代通过遗传从亲代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实验法是指在可控条件下有目的地改变某些条件,引起儿童心理发生变化,从而揭示这些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根据实验是否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可以将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具有实践意义;实验室实验法能够严格控制无关条件的干扰,但由于实验是在认为条件下进行,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距,因此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一章_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一章_绪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过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到身体、智力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学前儿童阶段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儿童个性和发展潜能的关键期。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0-6岁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智力、社交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对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和问卷调查等。
观察是最直接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表现,可以了解他们的动作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实验研究可以控制变量,通过设计特定的任务和情境,了解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问卷调查则可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可以通过面对面或者书面访谈的形式进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儿童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为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促进家庭教育。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是促进学校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四是促进社会保护。
通过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对学前教育的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环节,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提高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引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言语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发展的学科。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制定教学计划、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以及帮助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介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1 感知和注意力发展学前儿童通过感官器官收集世界各种信息,并通过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和活动,如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来促进学前儿童的感知和注意力发展。
例如,可以让儿童触摸不同纹理的物体,听不同声音的乐器,观察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体等。
1.2 认知结构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逐渐从操作性思维向符号性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通过语言表达和符号操作来解决问题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认知刺激和挑战,如拼图游戏、积木、颜色分类等,以帮助学前儿童发展符号性思维能力。
1.3 记忆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从简单的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和歌曲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并帮助他们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儿童情感发展2.1 情绪认知和表达学前儿童逐渐学会认识和表达情绪,包括愉快、悲伤、恐惧等。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故事和情绪表情练习等活动来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表达情绪,并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2.2 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概念,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和提供积极反馈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
2.3 同伴关系发展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和社交环境中开始建立和发展同伴关系。
教师可以提供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等机会,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同伴关系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语言和沟通发展3.1 语言理解和词汇发展学前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意义和词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第至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横向研究: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分,共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
.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分,共分).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探讨儿童认知、语言、情感、社会和运动等方面的发展,并关注儿童经验、行为和性格的塑造。
通过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提供指导和支持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形成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并开始形成概念、记忆和思维策略。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语言能力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
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四、学前儿童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社会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他们学会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解决冲突和理解他人的角度。
五、学前儿童运动发展学前儿童运动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运动能力和协调发展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开始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
他们通过运动来发展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自我表现力。
此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和培养的实践问题。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案和儿童保护政策,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需要指出的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进行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需求,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6岁的学前儿童。
在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和认知能力发展迅速,他们逐渐掌握语言、思维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并开始培养社会交往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前儿童期是儿童人格形成和特殊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
因此,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和性格发展等方面。
儿童的生理发展涉及身体的生长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成熟,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分类、组织和处理能力的提高,从简单的感觉发展到复杂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语言发展是儿童逐渐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言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对情感的感受、表达和管理能力的逐渐成熟,包括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情感理解和关怀。
社会发展是指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包括幼儿园生活适应和社交技巧的培养。
性格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儿童性格形成过程的反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和测量法等。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
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儿童对其中一种刺激或任务的反应,来推测他们的特定能力、学习和记忆能力等。
访谈法是通过与儿童和家长交谈,了解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情感态度。
测量法是通过量表或测试工具来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也对于家庭、社区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和支持起到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3.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4. 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5.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6.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7. 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
8. 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9. 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10.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1.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2.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13.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1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5.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_ ,再前后_ ,然后是左右_ 。
16.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_感知者_ 、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_ 、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19.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20.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2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12-18岁
18-24岁 25-65岁 65-
忠诚
爱 关心
不确定感
孤僻和疏离 自私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
二、行为主义观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 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 反应 联结
• 经典行为主义 •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 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 “对行为的观察研究” •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 与动物等同起来。
性器期 (3-6岁)
• 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 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 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 欲幻想。
•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 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 • 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 性父母产生嫉恨: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 性器性格: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 子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 性,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 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 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 子。
• 重要概念: 观察学习; 替代性强化和惩罚; 自我效能; 模塑作用(modeling)/榜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适应、平衡、动作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 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发生认识论
催眠情境
用作催眠的图片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内,思维、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帮助教育者和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下面将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关键理论和相关的重要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
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渐进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孩子的认知发展会对他们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情感和社会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认知发展。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环境,支持孩子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理论之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逐渐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传感期到操作期、形成期和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提供恰当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
此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建立情感关系,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开始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社会发展方面,孩子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这些情感和社会技能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一个支持社交和情感发展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例如,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学习语言和沟通,并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教育者提供合适的语言刺激和支持孩子的语言发展。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知,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价值观。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心理学B、儿童心理学C、学前儿童学D、学前儿童的心理2、()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A、关键期B、敏感期C、危险期D、临界期3、以下哪类反射不属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A、吞咽反射B、眨眼反射C、强直性颈反射D、食物性条件反射4、幼儿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早期的学习、劳动和()。
A、游戏B、想象C、模仿D、跑、跳5、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
A、胆汁质的孩子B、多血质的孩子C、粘液质的孩子D、抑郁质的孩子6、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A、痛觉B、听觉C、味觉D、视觉7、婴儿的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是()。
A、手的探索和脚的探索B、手的探索和眼睛探索C、口腔探索和眼睛探索D、手的探索和口腔探索8、人的一生中词汇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1-2岁B、3-7岁C、6岁后D、2-3岁9、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决定性条件的是()。
A、遗传B、环境C、个人天赋D、环境和教育10、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象11、“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俗语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
A、整体性的形成B、独特性的发展C、稳定性的增长D、积极能动性的发展12、幼儿同伴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
A、游戏B、学习C、聊天D、攻击13、儿童容易出现对成人反抗行为的时期是()。
A、心理发展的敏感期B、心理发展的转折期C、心理发展的稳定期D、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4、一般能力的核心是()。
A、观察力B、思维力C、注意力D、记忆力15、活泼好动,热情、善于交际、情感易变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粘液质C、多血质D、抑郁质16、根据花生的观点,不属于原始情绪的情绪是()。
A、怕B、怒C、悲D、爱17、幼儿思维的特点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10学前)PS:本重点不保证绝对正确,只供参考,错了不要怪我。
没标明页码的,是笔记上的!概念: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置于现实生活的自然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的方法。
P153. 跨文化研究方法:是对属于几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
P164.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是将不同年龄对象放在同一时期、进行同样的调查或测量的方法,她将各年龄组的主要发展特征进行比较,勾勒出学前儿童发展的趣事和倾向。
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的方法。
追踪研究是纵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P185.期待性和现实性:①期待性是指成人在自觉或不自觉性希望儿童达到某一水准的心理期待。
②所谓现实性是指儿童为了不辜负成人的期待,往往会加倍努力的事实。
P356.相互性与应答性:①所谓相互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性,也就是回报。
②所谓应答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物或与物为媒介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一种回音性。
P367.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是指人和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其基本特征是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印刻”现象。
P298.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形态、组织的结构、大脑的发展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神经系统、感官的活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基础。
P419.角色采择:是指儿童采用他人的视角,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塞尔曼认为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动机。
10.拟合优度模型:由托马斯和奇洛提出,指的是气质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作用,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旗帜特点相符合。
第1章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1章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动手能力等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1.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婴幼儿时期到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并揭示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2.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儿童在0-6岁之间,经历了从听觉感知到语音产生再到语法建构的语言发展过程。
通过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规律。
3.社交发展也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儿童在0-6岁之间,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社交技能和社交意识。
通过对儿童社交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中的行为特征、情感体验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变化和规律。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也关注儿童的情感发展。
儿童在早期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体验到各种情感的表达和调节。
通过对儿童情感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情绪感受、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5.动手能力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在0-6岁之间,通过对物体的触摸、摆弄和操作,逐渐掌握并发展出各种动手技能。
通过对儿童动手能力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总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和动手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在0-6岁之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
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6、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7、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
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8、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9、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
本的活动形式。
10、~
11、。
1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1)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2)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案例描述:斌斌(化名),男孩,5岁8个月,属于乖巧听话类型的孩子。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变动的关系,斌斌随父母从北方某个城市迁入到南方某个城市,并在附近的一个幼儿园上大班。刚开始的几个月,斌斌的表现都很好。但是,幼儿园老师最近总是向斌斌的妈妈反映说,斌斌在幼儿园人缘关系不好,他很喜欢打其他小朋友,以致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欢他。斌斌妈妈感到很诧异:自己的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呀,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周末的时候,妈妈带着斌斌拜访了一位儿童教育专家〕通过与斌斌的交流之后,终于发现了斌斌打人背后的动因。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梗概。
4.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价值。
技能目标:
1、通过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的掌握,分析现实生活与教育教学中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现象。
二、重要他人
学前儿童的发展,既是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社会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密切交往与互动。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也是在其与周围的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必然要探讨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但是,胎教也要讲究科学,如果采取了不适当的胎教方法,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以下几个方面是实施胎教中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1、科学胎教忌噪音。噪音能使孕妇内分泌腺体的功能紊乱,从而使脑垂体分泌的催产激素过剩,引起子宫强烈收缩,导致流产、早产。噪音对胎儿有如此严重影响,因此,孕妇要警惕身边的噪音,不要受噪音影响,更不要收听震耳欲聋的刺激性音响。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一)什么是心理(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什么是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是有哪几个特点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发展具有平衡性(1)加速期:6岁之前第一个加速期,6岁到青年期前为第二加速期P7 (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Lorenz)提出(3)危机期: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Do tenor)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3)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二)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第二节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一、研究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二、研究的任务(一)提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包括中种心理发展的总趋和年龄特征)。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一)纵向研究(二)横断研究(三)整体研究(四)专题研究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二)幼儿教师研究的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参与观察法、模拟实验法、教育实验法、作品分析法、家庭访问法)小结: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的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一)什么是心理(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什么是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是有哪几个特点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发展具有平衡性(1)加速期:6岁之前第一个加速期,6岁到青年期前为第二加速期P7 (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Lorenz)提出(3)危机期: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Do tenor)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3)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二)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第二节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一、研究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二、研究的任务(一)提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包括中种心理发展的总趋和年龄特征)。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一)纵向研究(二)横断研究(三)整体研究(四)专题研究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二)幼儿教师研究的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参与观察法、模拟实验法、教育实验法、作品分析法、家庭访问法)小结: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的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0岁-6、7岁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
我们要以科学态度学习外国经验,总结本国实践经验,开拓和丰富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宝库。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手段也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研究方法也更加综合化,应根据不同研究课题和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
第一节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一)身体特点:1、软弱、娇嫩;2、头大、身长、四肢短(二)神经系统特点:1、脑的基本结构初具雏型;2、脑功能很不完善三、新生我的无条件反射(一)无条件食物反射——是新生儿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二)无条件防御反射——是新生儿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无条件定向反射——对新生儿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发生一、新生儿心理发生时间、标志:(一)发生时间:新生儿出生10天左右;(二)发生标志:喂奶姿势吮吸反射。
二、新生儿心理发生的特点(一)条件反射,形成速度慢;(二)形成后不稳定(三)不易分化三、为什么把条件反射出现作为儿童心理发生标志(一)从生理学上讲: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二)从心理学上讲:条件反射又是心理现象第三节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一、为什么教育应从0岁开始(一)传统儿童观的转变1、排除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婴儿在等同于小动物2、不能低估新生儿童心理活动能力(二)现代儿童观的建立1、现代科技发展、诱发新生儿的心理潜能2、研究发现: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1)能看、能听、能记忆(2)能区别不同感觉信息(3)能接受许多信息,还主动发放信息(4)能用不同行为方式反映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状态(5)会用不同哭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二、怎样进行从0岁开始的教育(一)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他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二)创设一个心理发展的教育环境,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三)父母要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训练技术1、视觉功能训练2、听觉功能训练3、触觉功能训练4、嗅觉功能训练5、动作能力训练小结:出生后新生儿生理发育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是客观条件;新生儿仅有的无条件反射为主观条件。
新生儿具有很大的智能潜力,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这些潜力可以提早发掘。
大量事实证明:教育与不教育是大不一样的。
教育从0岁开始,这种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身高、体重、骨骼、肌肉)二、大脑的发展(一)结构发展1、脑重增加:1岁脑重900克,增加一倍多2、突触数量增多:见图示P93、髓鞘化进程快: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见图P5、P7、P8)(二)机能发展1、皮质兴奋机能增强2、皮质抑制机能发展(三)条件反射方式的变化1、定向反射强化方式2、模仿的方式3、动觉强化方式第二节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的规律(一)从整体→分化动作(二)从上部→下部动作(三)从大肌肉→小肌肉动作(四)从无意→有意动作二、身体动作发展(一)2-3个月抬头(二)4-5个月学翻身(三)5-6个月学坐(四)7-8个月学爬(五)9-10个月学站(六)11-12个月学走三、手的动作发展(一)本能抓握:3-4个月(二)眼手协调:5-6个月(三)手的动作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发展阶段;2、发展特点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一、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发展(一)母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恒河猴社会性剥夺”试验说明了什么?2、孤儿院儿童的研究说明什么?3、剥夺母子交往为什么会给儿童心理发育造成重大损害?(二)婴儿交往行为的发展1、“天真活跃反应”2、“藏猫猫”游戏(三)婴儿心理发展1、认知情感的发展2、言语发展的准备二、婴儿的教育(一)善于辨别“信号”,满足婴儿需要(二)多和孩子交往——实物活动(三)鼓励和训练婴儿动作——爬、婴儿操(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小结: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脑科学的发展为儿童心理学带来新的原则,科学用脑。
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是和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人们常把动作作为测定幼小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即动作量表。
动物亲子剥夺试验和人类婴儿母子交往剥夺的案例都说明了亲子关系的建立对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因此可以解决早期教育中提出的“孩子很小送给别人代养好不好?长托和日托哪种好?”的问题。
实践作业:观察一对母子的交往片断,分析一下母子双方交往行为。
第一节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一)身高:2岁85cm,3岁93cm(二)体重:3岁13公斤左右,为初生时4倍(三)骨骼:继续骨化、弹性大(四)肌肉:大肌肉先发展,耐力差,小肌肉未发展(五)内脏器官:3岁时心北100次/分钟二、大脑发展(一)脑重增加:3岁1000克(二)神经纤维增长(三)突触联系加多(四)第二信号系统发展四个阶段第二节先学前儿童动作发展一、躯体动作——走、跑、跳(一)常常跌跤的原因:(二)躯体动作发展顺序:二、手的灵活动作——学用工具(一)学用工具动作发展阶段(二)学用工具动作对心理发展原意义第三节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一、言语真正形成(一)初步掌握本族语言1、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2、能用口语清楚表达自己思想愿望3、能根据成人语言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二)言语的形成对心理的作用1、促进儿童心理有意性发展2、促进儿童认识概括性发展二、思维能力出现(一)认识过程齐全了(二)认识过程的质变1、“理解性”的知觉2、记忆理解性增强3、情绪情感逐渐深刻4、意志行动产生了5、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三、自我意识萌芽(一)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代词“我”(二)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四、如何进行教育(一)好动爱做事——怎么办?(二)闹独立——怎么办?小结: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发展,使其儿童心理具有了抽象概括性和自觉能动性,形成多级条件反射链索。
先学前儿童在直立行为和手的大兴安岭用工具动作基础上,活动开始形成,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实物活动对心理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特别有利于“直观行动思维”的萌发。
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危机期,教育是关键。
教育是在儿童发展前面引导发展,危机期太不会发生心理危机了。
第一节幼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一)身高:6岁达110cm(二)体重:6岁达20公斤(三)骨骼:骨化远未完成,易变形(四)肌肉:大肌肉比较发达,小肌肉5—7岁开始发展二、大脑发展(一)脑结构发展1、脑重增加:3岁1000克,7岁1280克2、神经纤维增长:由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延伸3、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4、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见成熟顺序图5、脑的发育有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二)脑的三个机能结构1、调节张力与觉醒的结构2、接收、加工和保持信息的结构3、计划编制、调节控制活动的结构(三)脑机能发展1、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2、条件反射易建立且巩固,两种信号协调活动进步发展3、第二信号系统作用加强第二节幼儿活动的发展一、游戏(一)游戏的心理实质1、什么是游戏2、游戏的产生3、游戏的特点(二)游戏的心理结构1、想象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3、动作和言语(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菜中意义和作用1、游戏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2、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3、游戏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四)游戏的发展1、游戏内容逐渐丰富、深刻2、游戏组织形式日益复杂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二、学习(一)幼儿学习的特点(二)幼儿学习的发展三、劳动(一)幼儿劳动的特点(二)幼儿劳动的发展第三节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一、幼儿心理的基本特点(一)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1、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2、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整个认识过程,形象记忆,形象思维等(二)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无意性1、幼儿有意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很差,无意记忆,无意注意,无意想象等2、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易受无关因素干扰,如分心(三)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1、兴趣爱好方面2、行为习惯方面3、智力才能方面4、对人对己态度方面二、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特点(一)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1、行动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2、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易变性(二)爱模仿1、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2、教师常常是小班幼儿模仿榜样(三)思维仍带有直觉生动性1、思维依靠动作进行2、思维依靠感知进行三、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一)爱玩、会说1、中班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对于典型游戏年龄段2、中班儿童会计划游戏内容、会分配角色、会商量玩法(二)思维具体形象1、思维多依靠表象作支柱2、思维常借助经验来理解三、幼儿晚期(大班)心理特点(一)好学、好问、求知欲强1、提问题:“为什么”;2、喜欢拆拆卸卸,弄个究竟(二)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1、已开始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2、能对熟悉物体进行分类3、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三)个性初具雏型1、初步形成比较稳定心理特征2、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3、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才能小结:幼儿大脑结构原成熟和机能的发展,为幼儿高级心理活动和智力开发奠定生理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始终是脑的三个机能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