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合集下载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宣威市植保植检站王怀选(一)病原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高粱专化型表现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

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

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微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

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 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二)症状大小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较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小斑病发病稍早。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纺锤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

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

大斑病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 -10 厘米,宽 1-2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天气潮湿时,大小斑病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三)侵染循环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大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

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上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 5 ~ 7 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浸染造成病害流行。

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分叶片扩展(垂直扩展)。

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

(四)发病条件1、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大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过去种植传统品种较多,由于品种多样化,遗传基础广泛,适应性较强,病害发生轻。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研究进展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研究进展
wh c so e o h eeoh li ac my ee . e sx a i tl s n tfu d i ed, b ti c ud b n u e n ih i n f te h trt alc s o c ts Th e u l l e sy e wa o o n n f l f i u t o l e i d c d i lb rt r . rn h e u llf tl rp g to a oao y Du gt e sx a ie sye p o a ai n, i o l e e aeh b d z t n a d i c e s ah g n ct n x n i tc u d g n r t y r iai n n r a e p to e ii a d e pa d i o y pa th ss Th itr fsx ai n S t ria wa e iwe . h e e r h meh d ft e sx a iesy eo l n o t. eh so o e u t o . u cc srve d T e rs a c t o so e u ll tl fS. tria y l y h f u cc wa n rd c d, a d t el ts e e r h r s lswee r la e . si to u e n h ae trs ac eu t r ee s d Ke r s: S ts h ei u cc y wo d eop a ra t ria; M aig tp t y e; S x ai n e u ly t
色小型 细胞 的拟薄壁组 织组成 ,子囊座上部 围绕壳 口处 的表 面细胞产生短 的 、刚直 、似 针状 的褐 色毛状物 。子
囊腔里充满透 明的丝状 的拟侧丝 ,子囊 在子囊 腔基部长 出,圆柱形或棍棒形 ,具短柄 ,内含 1 6个或 2~ ~ 4个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透 明 ,一般 有 3个 隔膜 ,隔膜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
黑龙 江 农 业 科 学 2 0 1 3 ( 2 ) : 6 3 ~6 5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黑 龙 江省 玉米 大斑 病 菌小 种 生 理分 化 的研 究
石凤梅 。 马 立 功
菌分 离方 法 进行 病 菌 分 离 纯 化 , 琼 胶 平 板 表 面 单 孢子挑取 法进 行单 孢分 离获得 4 5株 玉 米 大 斑
病 菌[ 9 ] 。
围无 明 显 的晕 圈 , 病斑上有黑色霉层产生 , 枯 死
快, 称 为萎蔫 斑 l 1 。
1 . 1 . 2 鉴 别 寄 主 鉴 别 寄 主 共 4个 , 带 有 Ht l
报 道 的大斑 病菌 生 理 小 种 有 0 , 1 , 2 , 3 , N, 1 2 , 1 3 ,
1 N, 2 3 , 2 N, 3 N, 1 2 N, 1 2 3 N, 1 2 3 , 2 3 N 和 1 3 N 共
1 6 个 类 型 的生理 小 种l _ 2 。因此 该 试 验 旨在 明确 黑 龙江 省不 同玉米 种植 区域 大斑 病菌 生理 小种 组 成 及频 率 , 确定 其 变 化 趋 势 , 为 品种 选 择 、 布 局 进
手段 , 搞好 此项 工 作 的 前 提 是 明确 黑 龙 江 省 省 玉
为 黄早 四 ; 设 感 玉 米 大 斑 病 的 自交 系 获 自为 对ຫໍສະໝຸດ 照 。 1 . 2 方 法
1 . 2 . 1 病 菌接 种 物制 备 将 分 离纯 化 的玉 米大
米 大斑 病 菌生 理小 种 的组成 、 分 布状况 。 目前 , 已
斑 病 菌株接 种 于 高粱 粒 培 养基 上 , 待 形 成 孢 子后 用 纯净 水 冲洗 , 制成浓 度 为 1 0 ×1 0显 微镜视 野有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 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 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 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
侵染循环
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 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湿度条件萌发入侵;经10-14天,便可产 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侵染。
流行规律
土壤肥力 气候条件
品种差异 耕作制度
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 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 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 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 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测报制度化学防治来自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 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 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动态与抗玉米大斑病材料筛选

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动态与抗玉米大斑病材料筛选
专囊论述2 0 1 4 . 6
瘩业 斜 牲 3 j 地
我 国玉米 大斑 病 生理 小种 动 态
与抗 玉米大斑病材料筛选
杨 耿斌
( 黑龙 江省 农 业科 学院 克 山分 院 克 山 l 6 1 6 0 6 )
摘要 : 由 于玉 米 大斑病 生 理 小种 的 变异 和 趋 于复 杂化 , 致使 生产 上原 抗 病 品种 丧 失抗性 , 对 玉米 生 产造 成严 重危 害。 玉米 大斑病 生理 小种 由最初 报 道 的 1 个 生理 小种 , 至 2 0 1 2年 已发展 到 1 6个 生理 小种 。对 玉米 大斑 病 生理 小种 变化 、 玉米 大斑 病抗 病材 料 筛选进 行 综述 , 以期 为抗 玉 米大斑 病 品种
西南 等 冷凉 玉米 产 区 发病较 重[ 2 1 。国外 对 玉米 大 斑病 1 9 8 3年吴 纪 昌、 陈刚 等对 采 自辽 宁 、 广西 、 浙江、 陕西
已进 行 了广 泛 而深 入 的 研 究 。我 国 自 2 0世 纪 7 0年 和 黑 龙 江 等 地 1 0 5个 玉 米 大 斑 病 菌 标 样 进 行 了 鉴
代 初 开展 全 国玉米 病 害 攻 关研 究 以来 ,在 病 原 菌 生 定 , 在 辽 宁省 丹 东 地 区发 现 了 2号 ( 新 名 1号 ) 生 理 理 小种 、流 行 规律 、抗 病 育 种等 方 面 取得 了重 大 进 小 种 , 这也 是 国 内首 次 报 道 的 2号 ( 新 名 1号 ) 生 理 展, 缓解 了玉米 叶部 病 害 的发生 和 危害 【 3 J 。然 而 , 随气 小种 ,但 当时仍 以 1 号 ( 新 名 0号 )小 种 为优 势 同 。 候 条件 和 栽 培 方法 的变 化 、玉米 品 种 的更 换 和 病 原 1 9 8 8 — 1 9 8 9年 间 , 姜 晶春 、 潘 顺 法 等 鉴 定 了各 玉米 产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病 成 为制 约品 种 实 现应 用 价 值 的首 要 因 素 , 西 而
部 地 区选育 的 玉米 品种 引至 东部 则表 现抗 病且 丰 产 。究 其原 因 , 为 黑龙 江 西部 地 区 的生 理 小 种 认 趋 于复 杂化 、 多样 化 , 绝不 可 能是 单一 的 1号或 者 2号生 理小 种 , 有 别 于 其 它 地 区 的生 理 小 种 类 应 型 。致使 其 它地 区 引至 此 地 区 的品 种 高 感 、 中感 大斑 病 , 而此 地 区选 育 的抗 病 品种 到 其 它 地 区普 遍抗 病 。因此鉴 定黑 龙 江省西 部 地 区的玉 米大 斑 病 生理小 种类 型 和研 究其 生物 学特 性 十分 必要 。
1 1 材 料 .
鉴 定 寄主是 由黑 龙江 省农 业科 学 院玉 米研 究 所 和植 物 保 护 研 究 所 提 供 的 携 带 单 基 因 Ht 、 l
H 、 3 Ht 的 8 自交 系 : 7 Ht 、 3 Ht 、 2 Ht 、 N 个 B 3 l B 7 l
NN1 BHt 、 4 2 RVa 6 3 OH4 Ht N 型 生 理 小 种 , 出 此病 原 茵 茵 丝 最 适 合 生 长 的 P 为 7 适 合 生 长 温 度 为 2 ~3 ℃ , 落 3 Ht 、 2 Ht 得 H , O O 茵
在 查 氏 ( a O ) 养 基 上 生 长优 于 查 氏 [ NH )S 培 养 基 , 丝 生 长 速 率在 玉 米 面培 养 基 中最 大 , 均 生 N N s培 ( 。O ] 茵 平
黄早 四 Ht 3和 W2 Ht 2 N。供 试 菌 种 分 离 自黑 龙 江省农 业 科学 院 齐齐 哈尔分 院试验 地 玉米 田间病 叶 , 存 于试管 中 。供试 培养 基为 高粱粒 培养 基 、 保 查 氏 ( NO ) 养 基 、 氏 [ NH ) S 培 养 Na 。 培 查 ( 。 O ] 基 、 米 面 培 养 基 、 红 柿 培 养 基 和 马 铃 薯 培 玉 西 养 基 。萌发 液 为不 同 p 萌发 液 ( H 配制 p 为 3 H 、 4 5 6 7 8的 磷 酸 盐 缓 冲 液 ) 不 同碳 源 萌 发 液 、、 、 、 、 ( 分别 称取 葡萄 糖 、 糖 、 糖 和麦 芽 糖 , 2 乳 蔗 按 %的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有性态的诱导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有性态的诱导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有性态的诱导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病理学指导教师:董金皋;郑晓莲2001.6.1摘要本文以1999~2000年采自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47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供试曲株,主要进行F面三部分试验: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的诱导和玉米大斑病菌DNA的提取。

以1999年采集的40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供试菌株,黄早4、oH43、OH43Htl、黄早4Ht2、黄早4Ht3和黄早4HtN为鉴别寄主,在温室内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

/结果:一所测定的40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中,19个菌株属于0号生理小种,占测定菌株的47.5%;7个属于1号小种,占175%;3个12号小种,占7.5%i1个13号小种,占2.5%;2个3号小种,占5%:3个lN号小种,占7.5%;3个23号小种,占7.5%:1个2N号小种,占2.5%:1个3N号小种,占2.5%。

表明这些菌株生理分化比较明显,0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

就地理分布而言,同一省份内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小种,不同省份之间生理分化并不一致。

论文指出,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和遗传变异将具有重大意义;深入研究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变异将对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1999~2000年采集的4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室内有性杂交试验。

f结果:①对子囊壳的着生位置和排列方式以及子囊和子囊孢子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发现少量含8个子囊孢子的子囊。

指出,暴露的不具叶鞘的大麦秆、小麦秆和玉米秆上能够产生子囊壳:②选出标准交配型9914(A)和9961(a),并测得供试菌株中24个为交配型A,占被测总菌株数的57.14%,18个为交配型a,占被测总菌株数的42.86%。

没有出现“中性菌株”;③在培养条件研究中,得出结论:人工诱导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态产生的最佳条件为:pH值7.0的Sach培养基,大麦秆作为诱导介质,25℃光照培养。

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的建立及其在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小种鉴定中的应用

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的建立及其在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小种鉴定中的应用

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的建立及其在Exserohilumturcicum生理小种鉴定中的应用张桂珍;刘金亮;胡瑞学;Ali Khatib Bakar;张艳华;Don G. White;潘洪玉【摘要】Thirty inbred lines such as A632, B37, B73, B68, C103 and Va26 from the inbred collec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physiological races of Exserohilum turcicum in the field. Twenty-one inbred lines from the inbred collection 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E. Turcicum effectively in China. Thirty-two single conidial isolates of E. Turcicum were collected throughout 15 farming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All the 32 isolates were race zero. There was no 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athogen.%利用美国A632,B37,B73,B68,C103,Va26等30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大田接种方案与鉴定方法,建立了适合中国的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21个Ht单基因系.从吉林省15个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中采集玉米大斑病样本,采用单孢分离获得了3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利用已建立的上述21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通过美国的大田鉴定方案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这32个菌株均为0号小种,并未出现生理小种分化现象.【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年(卷),期】2012(050)001【总页数】5页(P134-138)【关键词】单基因系;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作者】张桂珍;刘金亮;胡瑞学;Ali Khatib Bakar;张艳华;Don G. White;潘洪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长春130062;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长春130062;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长春130062;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长春130062;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长春130062;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作物科学系,伊利诺伊61801,美国;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长春1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5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NCLB)是由真菌Exserohilum turcicum 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 一般年份减产约20%, 严重流行年份减产可达50%以上[1], 给玉米的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抗病性及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密切相关. 因此, 建立适合中国的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 明确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频率, 对于有针对性地寻找新的抗病基因和培育具有多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 指导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抗病品种, 从而有效延缓病原菌的生理分化, 降低病原物种群数量及实现玉米大斑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病原菌在Ht单基因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 受鉴别寄主基因的纯度、鉴别寄主对病原物反应差异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普遍认为玉米对大斑病抗性的质量性状由Ht1,Ht2,Ht3和HtN等显性单基因控制[2], 因此国际上采用含有Ht单基因品种作为鉴定大斑病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 目前, 国内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方面多利用常规鉴别寄主, 采用温室接种方法, 通过玉米苗期观察进行[3-8], 由于温室内的温度和光照不能完全模拟病原菌的自然发病环境, 从而对玉米大斑病菌发病影响较大[9-10], 因此不能及时准确掌握自然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与流行动态.为完善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技术, 明确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 本文利用吉林大学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实验室已有的0,1,2,123和123N等5种生理小种, 对引进的30个美国Ht单基因鉴别寄主, 从生长环境适宜和抗感表现型等方面分析, 筛选建立适合中国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 同时, 利用这些筛选出的Ht单基因鉴别寄主技术进行大田接种方案, 对采自吉林省四平、公主岭、农安、长春、辽源等15个地区不同玉米品种的32个玉米大斑病菌标样进行生理分化鉴定和分析, 以明确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情况, 掌握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频率及变异动态.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及供试鉴别寄主1) 吉林大学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实验室保存的5株已知生理小种的玉米大斑病菌菌株: 0号生理小种(803-0), 1号生理小种(803-1), 2号生理小种(803-2), 123号生理小种(803-123)和123N号生理小种(803-123N). 2) 2007~2009年从吉林省四平、公主岭、农安、长春、辽源等15个玉米主产区采集到不同玉米品种的玉米大斑病叶样品60份. 通过组织分离培养, 进行单孢分离, 共得到3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纯培养.30个具有Ht单基因的鉴别寄主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White教授惠赠, 分别为A619,A619Ht2,A632,A632Ht1,B37,B37Ht1,B37Ht3,B68,B68Ht1,B68HtN,B73, B73Ht1,C103,C103Ht1,C103HtN,H95,H100,H102HtM,H103HtM,H110HtM,H 111HtM,Mo17,Mo17Ht1,PaHt1,PaHt2,PaHt3,Va26,Va26Ht1,Va26Ht2,Va26H t3.1.2 鉴定标准鉴定标准参照国际CIMMIT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群体分类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标准《玉米抗大斑病鉴定技术规范(2007202201)》, 略有改动.R型病斑:病斑初为黄绿色水浸状条斑, 之后中间变褐, 边缘有明显的较宽黄色晕圈, 病斑狭长, 出现早, 枯死慢, 称为褪绿斑; S型病斑:病斑初为灰绿色水浸状斑, 之后扩大为梭形大斑, 灰褐色, 边缘无明显晕圈, 出现晚, 枯死快, 称为萎蔫斑; MR 型病斑:病斑较窄, 呈梭形, 褐色, 边缘有较宽的黄色圈; MS型病斑:病斑呈梭形大斑, 灰褐色, 边缘有较窄的黄色圈.1.3 生理小种命名生理小种的命名采用Leonard等[11]提出的新的生理小种命名系统, 并参照文献[12]的新命名法.1.4 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的建立分别将30个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鉴别寄主的种子种植在划分好的6个小区, 每个小区3行, 行距0.7 m, 每行10个单基因系, 每个单基因系0.7 m、 6粒种子, 出苗后每个单基因系留苗3~4株, 株距约0.2 m. 将在燕麦麦芽糖(OAT)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0 d的玉米大斑病菌与其培养基一起用搅拌机搅碎, 制成孢子悬浮液, 稀释浓度至1.0×106~1.0×107个孢子/mL, 在配好的孢子悬浮液中加入几滴体积分数为0.1%的吐温-20. 每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对应一个小区, 随机留一个小区喷吐温水作为对照. 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 在玉米6~8叶期进行第1次接种, 使叶片均匀布满, 每株喷约5 mL, 以后每隔5 d接种一次, 直至抽穗期, 共接种6次. 在玉米抽穗期至成熟期进行症状调查, 共2次.根据已知生理小种的5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在Ht单基因鉴别寄主的症状表现, 建立适合检测中国玉米大斑病病菌的单基因系.1.5 生理小种鉴定分别将21个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鉴别寄主的种子种植在划分好的21个小区, 小区的设计方法与鉴定方案同上.2 结果与分析2.1 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的建立根据5个已知生理小种的玉米大斑病菌菌株在30个Ht单基因系的反应类型, 建立适合鉴定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21个单基因系, 列于表1.表1 单基因系对不同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Table 1 Resistance of inbred lines to physiological races of E.turcicum单基因系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CK803-0803-1803-2803-123803-123N毒力公式A619RSSSSSHt1Ht2Ht3HtN/0A632RSSSSSHt1Ht2Ht3HtN/0B37RSSSSSHt1 Ht2Ht3HtN/0B68RSSSSSHt1Ht2Ht3HtN/0B73RSSSSSHt1Ht2Ht3HtN/0C103 RSSSSSHt1Ht2Ht3HtN/0H95RMSSMSMSMSHt1Ht2Ht3HtN/0H100RMSMS SMSMSHt1Ht2Ht3HtN/0Mo17RSSSSSHt1Ht2Ht3HtN/0Va26RSSSSSHt1Ht2 Ht3HtN/0A632Ht1RRSRSSHt1Ht2Ht3HtN/0B37Ht1RRSRSSHt1Ht2Ht3HtN/ 0B68Ht1RRSRSSHt1Ht2Ht3HtN/0B73Ht1RRSRSSHt1Ht2Ht3HtN/0C103Ht1 RRSRSSHt1Ht2Ht3HtN/0Mo17Ht1RRSRSSHt1Ht2Ht3HtN/0Pa91Ht1RRSMR SSHt1Ht2Ht3HtN/0Va26Ht1RRSRSSHt1Ht2Ht3HtN/0A619Ht2RRRSSSHt1H t2Ht3HtN/0Pa91Ht2RRMRSSSHt1Ht2Ht3HtN/0Va26Ht2RRRSSSHt1Ht2Ht3 HtN/0B37Ht3RRRRSSHt1Ht2Ht3HtN/0Pa91Ht3RRMRMRSSHt1Ht2Ht3HtN/ 0Va26Ht3RRRRSSHt1Ht2Ht3HtN/0B68HtNRRRRRSHt1Ht2Ht3HtN/0C103H tNRRRRRSHt1Ht2Ht3HtN/0H102HtMRRRRRRHt1Ht2Ht3HtN/0H103HtMRR RRRRHt1Ht2Ht3HtN/0H110HtMRRRRRRHt1Ht2Ht3HtN/0H111HtMRRRRR RHt1Ht2Ht3HtN/0*R: 抗病; S: 感病; MR: 中抗; MS: 中感; CK: 吐温水.由表1可见, 只接种吐温水的玉米株在这30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上均不感病; 5个已知生理小种的玉米大斑病菌菌株在A619,A632,B37,B68,B73,C103,Mo17,Va26,A619Ht2,A632Ht1,B37Ht1,B37Ht 3,B68Ht1,B68HtN,B73Ht1,C103Ht1,C103HtN,Mo17Ht1,Va26Ht1,Va26Ht2,V a26Ht3鉴别寄主上表现出明显的抗感反应, 而在单基因系H95,H100,H102HtM,H103HtM,H110HtM,H111HtM,Pa91Ht1,Pa91Ht2,Pa91 Ht3抗感反应不明显, 即出现中度抗病或中度感病, 因此出现中抗或中感的上述单基因系不适合作为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 结合以上鉴定结果, 本文建立了适合鉴定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单基因系. 此单基因系为A619,A619Ht2,A632,A632Ht1,B37,B37Ht1,B37Ht3,B68,B68Ht1,B68HtN,B73, B73Ht1,C103,C103Ht1,C103HtN,Mo17,Mo17Ht1,Va26,Va26Ht1,Va26Ht2,Va 26Ht3共21种玉米自交系.2.2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本文采用上述建立的21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对32个玉米大斑病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 结果列于表2, 这32个菌株在建立的21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上表型明显, 即在不含Ht基因的鉴别寄主上均表现为感病, 在含Ht基因的鉴别寄主上均表现为抗病.表2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Table 2 Identification of physiological races of E.turcicum供试菌株地理来源鉴别寄主反应型ABCDE毒力公式生理小种1白山SRRRRHt1Ht2Ht3HtN/002白山SRRRRHt1Ht2Ht3HtN/003四平SRRRRHt1Ht2Ht3HtN/005四平SRRRRHt1Ht2Ht3HtN/006四平SRRRRHt1Ht2Ht3HtN/007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8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9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11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106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107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313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335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402公主岭SRRRRHt1Ht2Ht3HtN/00403白城SRRRRHt1Ht2Ht3HtN/00509白城SRRRRHt1Ht2Ht3HtN/00604白城SRRRRHt1Ht2Ht3HtN/00623白城SRRRRHt1Ht2Ht3HtN/00715长春SRRRRHt1Ht2Ht3HtN/00810长春SRRRRHt1Ht2Ht3HtN/00820长春SRRRRHt1Ht2Ht3HtN/001104长春SRRRRHt1Ht2Ht3HtN/002603吉林SRRRRHt1Ht2Ht3HtN/003008吉林SRRRRHt1Ht2Ht3HtN/003106农安SRRRRHt1Ht2Ht3HtN/003209辽源SRRRRHt1Ht2Ht3HtN/003501辽源SRRRRHt1Ht2Ht3HtN/003505洮南SRRRRHt1Ht2Ht3HtN/003630安图SRRRRHt1Ht2Ht3HtN/005005敦化SRRRRHt1Ht2Ht3HtN/005018中交河SRRRRHt1Ht2Ht3HtN/005104榆树台子SRRRRHt1Ht2Ht3HtN/00* R: 抗病; S: 感病.表2中, A代表A619,A632,B37,B68,B73,C103,Mo17,Va26; B代表A632Ht1,B37Ht1,B68Ht1,B73Ht1,C103Ht1,Mo17Ht1,Va26Ht1; C代表A619Ht2,Va26Ht2; D代表B37Ht3,Va26Ht3; E代表B68HtN,C103HtN. 由表2可见, 这3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全部为0号生理小种. 因此,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并未出现生理小种分化现象.综上所述, 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中, 病原菌在鉴别寄主上的症状表现受鉴别寄主基因的纯度、寄主对病原菌反应差异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采用含有Ht单基因品种作为鉴定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的寄主. 本文利用上述30个在美国广泛用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Ht单基因鉴别寄主, 结合已知生理小种的玉米大斑病菌在这些单基因系上的田间症状表现及生长情况, 建立了适合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田间鉴定的单基因系, 优化了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 克服了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在常规鉴别寄主和温室条件下鉴定的局限性, 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田间变化;同时结合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为今后鉴定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SUN Shu-qin, WEN Lei-lei, DONG Jin-gao. Identification of Physiological Races and Mating Type of Exserohilum turcicum [J].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05, 13(4): 112-113. (孙淑琴, 温雷蕾, 董金皋.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J]. 玉米科学, 2005, 13(4): 112-113.)[2] YANG Ji-liang, WANG Bin. The Research Advancement on Genetics of Resistance to Exserohilum turcicum in Maize [J]. Hereditas, 2002, 24(4): 501-506. (杨继良, 王斌. 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J]. 遗传, 2002, 24(4): 501-506.)[3] SU Qian-fu, SONG Shu-yun, WANG Wei-wei, et al. The Composition Variation and Dynamic Forecast of Exserohilum turcicum Race Physiological Variation in Jilin Province [J].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08, 16(6): 123-125. (苏前富, 宋淑云, 王巍巍, 等.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变异与动态预测 [J]. 玉米科学, 2008, 16(6): 123-125.)[4] JIANG Jing-chun, PAN Shun-fa, JIN Qi-ming. Research Result on Pysiological Races of Pathogen Organism of Corn North Leaf Blight during “Eighth Five Year Plan” [J].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1995, 3(Suppl): 19-20. (姜晶春, 潘顺法, 晋齐鸣. “八五”期间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结果 [J]. 玉米科学, 1995, 3(增刊): 19-20.)[5] WANG Yu-ping, WANG Xiao-ming, MA Qing. Races of Exserohihun turcicum, Causal Agent of Northern Leaf Blight in China [J].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07, 15(2): 123-126. (王玉萍, 王晓鸣, 马青.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J]. 玉米科学, 2007, 15(2): 123-126.)[6] LI Chun-xia, SU Jun, GONG Shi-chen, et al. Study on Physiological Form of Corn Leaf Bligh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00, 8(2): 89-91. (李春霞, 苏俊, 龚士琛, 等.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J]. 玉米科学, 2000, 8(2): 89-91.)[7] GAO Wei-dong, DAI Fa-chao, ZHU Xiao-yang, et al. A Study on Physiologic Specialization in Exserohilum turcicum [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1994, 27(2): 90-91. (高卫东, 戴法超, 朱小阳, 等.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2): 90-91.)[8] JI Wei-bo, HE Hai-jun, ZHAO Song-tao,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hysiological Races of Setosphaeria turcica in Northeast Corn Region of Heilongjiang [J]. Journal of MaizeSciences, 2010, 18(1): 128-130. (纪伟波, 何海军, 赵松涛, 等. 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J]. 玉米科学, 2010, 18(1): 128-130.)[9] Thakur R P, Leonard K J, Leath S.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on Virulence of Exserohilum turcicum on Corn [J]. Phytopathology, 1989, 79(6): 631-635.[10] GAO Zeng-gui, ZHAO Hui, ZHANG Xiao-fei, et al.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y Maize Cultivars to Physiological Races of Exserohilum turcicum in Liaoning Province [J]. Seed, 2010, 29(2): 1-3. (高增贵, 赵辉, 张小飞, 等. 辽宁省部分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 [J]. 种子, 2010, 29(2): 1-3.)[11] Leonard K J, Levy Y, Smith D R. Proposed Nomenclature for Pathogenic Races of Exserohilum turcicum on Corn [J]. Plant Disease, 1989, 73(9): 776-777.[12] LIU Guo-sheng, DONG Jin-gao, DENG Fu-you, 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n Physiologic Speciafication and New Nomenclature for Exserohilum turcicum of Corn in China [J].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1996, 26(4): 305-310. (刘国胜, 董金皋, 邓福友, 等.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J].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05-310.)。

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鲜食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鉴定

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鲜食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鉴定

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鲜食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鉴定姜婉怡;刘金鑫;王瑞婷;蒋丹;潘洪玉;赵长龙;李永刚【摘要】[目的]明确齐市地区鲜食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表现.[方法]在黑龙江省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基础上,采用自然侵染的方法测定50种鲜食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表现.[结果]在该地区共鉴定出0、1、2和12共4个生理小种类型,其中以0号和l号生理小种为优势生理小种,分别占52.9%,和29.4%.50种鲜食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表现为具有显著差异,万彩糯3号和斯达44共2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哈糯2018、绿种糯167和小黄糯等20个品种表现为高抗;白糯1308、白糯118和阿尔银甜糯3号等18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农种玉368、金糯262、密甜糯2号和白糯8301共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京科糯2010、白甜糯8302和黄甜糯8401等共6个品种表现为高感.[结论]该研究为齐市地区鲜食玉米抗大斑病品种的选择和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06【总页数】3页(P150-152)【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抗病性;鲜食玉米【作者】姜婉怡;刘金鑫;王瑞婷;蒋丹;潘洪玉;赵长龙;李永刚【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2;黑龙江省依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依安16150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31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玉米生产由普通产量型向高层次专用质量型转变,鲜食玉米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发展空间广阔,市场前景良好。

鲜食玉米是指在乳熟期采摘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以其品质好、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种植成本低收益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2]。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摘要以95份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大斑病人工接菌鉴定。

结果表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发生抗性分离的分别6、41、21、17、9、1份,分别占全部试验材料的6%、43%、22%、19%、9%、1%。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玉米大斑病是当今世界上玉米主要叶部病害之一。

据报道,在严重流行的年份和地区,常常造成大面积减产。

国外玉米产区对此病害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全国玉米病害攻关研究以来,在病原菌生理小种、流行、抗病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缓解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危害。

然而,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改革,玉米品种的更换和病原菌群体的变异,玉米大斑病仍是生产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害[1-3]。

玉米大斑病在东北普遍流行,对玉米构成严重威胁。

在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过程中,抗病性育种已被列为主要育种目标之一,而应用抗病杂交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方法,杂交种的抗病性主要取决于亲本自交系的抗病性[4-5]。

玉米品种的更新与换代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东北玉米自交选育的重要基础材料之一,外来种质对东北杂交玉米生产的贡献将近60%,其中美国外来种质的利用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北玉米每年平均产量增加10 kg/hm2。

该试验在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95份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大斑病人工接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鉴定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95份。

即AMD 1~27,AMD 29~69,AMD 72~82,AMD 84~87,AMD 89~100。

1.2 试验设计试验根据鉴定材料,设95个处理,即每一个供试玉米自交系为一个处理。

设立固定抗病鉴定圃。

病圃设在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

小区顺序排列,双行区,不设重复,行长4 m,每行20株。

人工接种在玉米十叶期进行,选择空气湿度较大的傍晚将菌液喷在玉米心叶内,接种量控制在5~10 mL/株,接菌2次。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高建昊;戴子淙;张小杰;周天旺;王春明;洪流;郭成【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24(33)4【摘要】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主要包括3种交配型,即A交配型、a交配型和Aa交配型,其比例约为8∶8∶1。

2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6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3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8.53%。

利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甘肃3个地区玉米大斑病菌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均小于0.08;陇南地区与陕西省的菌株有更高的遗传相似度,为0.9338;用NTSYS-pc软件对陇东地区的菌株聚类分析,发现ISSR类群的划分与菌株交配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说明玉米大斑病菌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总页数】8页(P736-743)【作者】高建昊;戴子淙;张小杰;周天旺;王春明;洪流;郭成【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相关文献】1.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2.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组成与交配型测定3.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4.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5.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鉴定及其有性生殖条件优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东北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东北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赵辉;高增贵;张小飞;庄敬华;张宝艳【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07(33)6【摘要】对2005年采自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大斑病叶标样进行分离,经单孢纯化后获得56个菌株.通过Ht单基因鉴别寄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已呈现复杂化,0号生理小种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35.7%和17.9%.为优势小种,其次为123号生理小种,占12.5%,另外还存在2、3、23、123N、12和23N号生理小种.【总页数】4页(P31-34)【作者】赵辉;高增贵;张小飞;庄敬华;张宝艳【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沈阳,11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31【相关文献】1.云南省部分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J], 姜开梅;范静华2.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J], 浦子钢3.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的建立及其在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小种鉴定中的应用 [J], 张桂珍;刘金亮;胡瑞学;Ali Khatib Bakar;张艳华;Don G. White;潘洪玉4.齐市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鲜食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鉴定 [J], 姜婉怡;刘金鑫;王瑞婷;蒋丹;潘洪玉;赵长龙;李永刚5.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J], 吉佩; 王建明; 畅引东; 王琦; 李新凤; 张作刚; 徐玉梅; 姚宏亮; 郑戈文; 曹改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省部分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云南省部分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云南省部分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姜开梅;范静华【摘要】对分离于云南省部分地区的24个大斑病单孢菌株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云南省的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41.7%;23N号生理小种占33.3%;1号、3号及23号各占供试菌株的8.3%.【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6)002【总页数】4页(P280-283)【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鉴定【作者】姜开梅;范静华【作者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31.49由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 turcicum)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一种重要的叶斑类病害,流行年份常常造成极大的经济[1]。

1974年,BERGQUIST等[2]将大斑病菌划分为两个转化型,即高梁转化型和玉米转化型。

玉米转化型又根据其对具有显性单基因 (Ht1,Ht2,Ht3,HtN等)的玉米品系有无毒力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目前已经发现有5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 (新名0号) 为世界优势小种;1972年,BERGPUIST[2]在夏威夷群岛发现2号 (新名1号)生理小种,对具有Ht1的玉米有毒力;1980年,SMITH等[3]在美国伊利诺斯发现3号 (新名23号)小种,对具有Ht2,Ht3的玉米有毒力,而对具有Ht1,HtN的玉米没有毒力;1989年,THAKUR等[4]报道的4号 (新名23N)小种,对具有Ht2,Ht3,HtN基因的玉米有毒力,但对具有Ht1的玉米没有毒力;1991年,WINDES等[5]在夏威夷岛又发现了对具有Ht2,HtN的玉米有毒力,而对具有Ht1,Ht3的玉米无毒力的5号 (新名2N号)小种。

LEONARD等[6]提出新的命名系统,以无效寄主基因的序号作为该小种的名称,与该小种的致病性相关,如23N号小种对应于旧名称的4号小种,它对于Ht2,Ht3和HtN均具有毒力。

实验六 玉米抗大斑病的苗期鉴定

实验六 玉米抗大斑病的苗期鉴定

实验六玉米抗大斑病的苗期鉴定ⅥResistance of Different Cultivars to N orthern leaf blightin Corn Seedling stage一、实验目的学习玉米品种抗大斑病性苗期鉴定方法二、实验材料1.供试品种:当地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

2.供试菌种:当地优势致病类型。

三、实验方法步骤(一)菌种制备1.分离菌种:从大田采集玉米大斑病病叶,常规方法分离获得大斑病菌的纯培养。

2.扩大繁殖:将高梁粒(或麦粒)用清水洗净,加水煮至半熟,用清水冲洗3-4次,除去黏液,装入三角瓶中灭菌。

冷却后,将病菌纯培养接入,于25℃恒温培养,三天后摇动一次,使病菌均匀生长,10d后瓶内长满菌丝,将高梁粒倒出,用清水洗掉表面的菌丝层,然后摊开,温度保持在20-25℃,24h后,其表面长出一层青灰色霉层(即分生孢子),备用。

(二)苗期抗性鉴定1.育苗:将供试品种播种于小花盆内,每品种三盆,每盆播5粒。

幼苗生长到3叶期接种。

2.配制孢子悬浮液:将长有分生孢子的高梁取出,用清水洗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浓度以100倍时每视野10-25个孢子为宜);喷雾接种。

3.将接种后的植株,保湿24h后,在室温下培养,两周后进行调查。

4.调查记载:以叶为单位,只调查接种叶片,记载以下项目:(1)病叶率;(2)严重度:根据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记载叶片的感病严重度。

严重度可分为9级:0、1%、5%、10%、20%、30%、50%、70%、100%;(3)反应型:HR(高抗):病斑先呈水渍状黄绿色窄条斑,其后中间出现褐色坏死条斑,周围有宽的褪绿部分;MR(中抗):病斑窄梭形,褐色,周围有宽的褪绿部分;MS(中感):呈褐色,梭形大斑,周围具黄绿色边缘;HS(高感):呈黄褐色和灰绿色梭形大斑,与健部无明显界限。

四、作业报告玉米大斑病苗期抗性鉴定结果,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玉米小斑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河南省玉米小斑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河南省玉米小斑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作者:————————————————————————————————日期: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农学论文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河南科技学院资环学院植保系,河南新乡453003)摘要: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

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maydis);生理小种;鉴定;致病力中图分类号:S435.131.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603-03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7.018玉米小斑病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1,2]。

近几年,由于抗病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玉米小斑病逐渐成为河南省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造成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甚至无收。

小斑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鉴于玉米品种的细胞质类型分为T型、C型、S型和正常N型4种,按照对不同细胞质的专化性,通常把小斑病菌也分为T、C、S和O等4个小种。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报道玉米小斑病的O、T两个小种[3,4],我国于1974年提出玉米小斑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试玉米大斑病菌株的来源
菌株序号 菌株来源 河北省正定县 河北省丰宁县 河北省平山县 河北省石家庄 山西省长治市 四川省广元 河北省遵化市 河北省保定市
1# 之后转入温室培养 ! 接种 " 周后按以下抗感病斑
标 准 进 行 调 查 ! 生 理 小 种 的 命 名 根 据 (0/0 年
菌株来源 辽宁省凌源县 黑龙江省东宁县 河北省兴隆县 河北省承德县 河北省滦南县 贵州省兴文市 河北省承德市 黑龙江省牡丹江 河北省易县
参考文献 $
!"3 高 卫 东 " 戴 法 超 $ 玉 米 大 斑 病 研 究 的 新 进 展 !&3 $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 "’’* ")*+*- $"’*/"’4 $ !)3 K?C;:?< = &L K?M@@L 56789<E$NECOC>?< ;C6?;PB:8GE? QCE O:89CF?;7P E:P? CQ &’()*+,-./0 "/*1-1/0 C; PCE;!&3$ NB:;8 R7>?:>?L "’2’L (*+’-S ((1/((($ %*# 桂秀 梅 $ 玉 米 大 斑 病 菌 遗 传 多 态 性 与 有 性 态 诱 导 %R# $ 河 北 农 业





("". 年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 交 配 型 测 定
结果 #
!%(( 年 "_9JO2 首 次 报 道 了 玉 米 大 斑 病 菌 的 生
收稿日期 ! (""*$!($!"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新 课 题 的 编 号 -$ 河 北 农 业 大学 %‘!& 科技计划重点资助 作者简介 ! 孙淑琴 +!%,,$- "(""( 级在读硕士 # 董金皋为本文通讯作者 # Y?@ !".!($,#(‘!#(
!"$
交配型测定 将经过高压湿热灭菌的大麦秆半埋于 :6;1 培
!"#鉴别寄主 ! 选择具有 !"#"!"$"!"% 和 !"& 单
基因以及不含任何上述主效抗病基因的玉米自交系 共 $ 个作为鉴别寄主 ! 分别为黄早四 " 黄早四 !"#" 黄早四 !"’" 黄早四 !"% 和黄早四 !"& !
养基中 # 将标准菌株 %)<=> 和 %"<6> 分别与 供 试 菌 株 对峙接种在大麦秆两侧 ? 进行有性杂交 # 设 ’ 次重 复 # 培养皿置 "$@ 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 周后观察麦 鞘上是否有子囊壳的产生 !
!
;<;
材料与方法
菌株与鉴别寄主
+!-菌株 # ("". 年从河北 $黑龙江 $四川 $ 辽宁 $贵
州 $ 山西等地的主要玉米产区共采集玉米大斑病菌 标样 !, 个; 其来源见表 ! #
=$P29@ !MF:EREa(!L:3LFP
%期
表!
菌株序号
孙淑琴等 $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
玉米大斑病菌+ 无性阶段 !;&52,$<’10= %0,>’>0= % 有性阶段 !B2%$5C<*2,’* %0,>’>*- 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 世界各地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 #该病自 ," 年代 以来 " 在东北 $ 华北北部和南方冷凉山区曾几度流 行 " 一 般 年 份 减 产 ("0 左 右 " 严 重 流 行 年 份 减 产 可 达 #"0 以上 ; 有时还会加重玉米根腐 $ 茎腐等病害的 发生和危害程度 "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 近年 来 " 由于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新小种的出现 "病 害又呈回升趋势 # 理分化现象 " 在以后的研究中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 生理小种 # 我国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始 于上个世纪 ," 年代 " 当时测定的结果均为 " 号小 种 " 之后由于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病原菌群体出 现了变异 # ‘" 年代后先后报道了 ! $( $. $(. $(./ 等 新的生理小种 # 新小种的产生是玉米大斑病菌遗传 变异的结果 " 而有性杂交是导致玉米大斑病菌变异 的主要途径之一 # 本文报道了我国部分玉米主产区
注 $&D ’ 表示产生子囊壳 #&- ’ 表示未产生子囊壳 ! ! 下转第
"#$ 页 %
! 上接第 ""$ 页 #
现有性态的可能性 "应引起高度重视 ! 研究还发现 " 菌 株 .*/"1 和 .*/"2 在 无 光 照 刺 激 下 即 能 产 生 成 熟的子囊孢子 "说明其有性生殖能力增强 ! 由于本试 验仅对部分省 + 市 - 的 菌 株 作 了 测 定 " 且 测 定 的 菌 株 较少 " 所以难以分析这些省份菌株交配型的组成及 分布情况 ! 高比例的两性菌株的出现和小种的多样 性说明玉米大斑病菌的群体结构趋于复杂化 " 今后 应对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分布以及交配型的频率 进行长期监测 "以指导玉米生产 !
6 =6 =6 =6 =6 = =6 =6 =6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D D D D D D D D D
= =6 = 6 6 = = =
玉 米 科 学 (""#;!. &* ’!!!(b!!. "!(.
文章编号 ! !""#$"%"&’(""#)"*$"!!($"(
DF7O:2@ FN _29V? 4L9?:L?K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孙淑琴 !温雷蕾 !董金皋
+ 河北农业大学真菌毒素试验室 " 河北 保定 ",!"定 将纯化好的大斑病菌制成孢子悬浮液 # 在玉米
% & ’ 叶期喷雾接种 ! 接种浓度为 () & ($ 个孢子 * 视
野 #()+()## 接种后的鉴别寄主在保湿桶内保湿 "%
"
#"!
结果与分析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 *’ +,-.&*/*0&1)/ 2)1#. )$" 3)%&$0 4-5# *’ !"#$%&’()*+ ,*%-(.*+
45/ 467$89:; <=/ >?9$@?9; AB/C D9:$E2F +!"#$%$&’( )*+$,*%$,"- ./,’#01%0,2 3(’42,5’%" $6 7282’- 9*$:’(/ ",!"""; G69:2) 67.%8)1%H 4?I?:J??: ;&52,$<’10= %0,>’>0= 9KF@2J?K LF@@?LJ?M NOFP K9Q P2RFO LFO:$S@2:J9:E SOFI9:L?K 9: ("". 7K9:E 9:TO?M U72:EV2F * W9J6F7J FO W9J6 7%1- 7%?- 7%@ 2:M 7%A O?K9KJ2:J E?:? O?KS?LJ9I?@X 2K M9NN?O?:J92J9F: 6FKJK 62M T??: 9M?:J9N9?M3 Y6? ?QS?O9P?:J2@ O?K7@JK K6FW?M J62J PFO? J62: !! S6XK9F@FE9L2@ O2L?K 9:L@7M9:E "; !; (; .; !(; (.; !(.; /; !./; (./; !(./ 2SS?2O?M 2:M O2L? " 2:M ! W?O? 2@KF J6? MFP9:2:J F:?K T7J J6?9O 2SS?2O9:E NO?87?:LX W?O? @?KK J62: ("03 Z2K?M F: J6?K?; P2J9:E JXS? FN 2@@ J6? K?I?:J??: 9KF@2J?K W?O? 2@KF KJ7M9?M 2:M 9J K6FW?M J62J J6?O? W?O? J6O?? P2J9:E JXS?K 9:L@7M9:E 1; 2 2:M 12; 2:M PFO? 9PSFOJ2:J J69:E W2K J6? NO?87?:LX FN P2J9:E JXS? 12 W2K JF *,3"&0 2:M P7L6 69E6?O J62: T?NFO?3 [J W2K LF:L@7K9F: J62J TFJ6 S6XK9F@FE9L2@ O2L?K 2:M P2J9:E JXS?K T?\ L2P? P7@J9$LFPS@?Q W9J6 J6? L62:E? FN S@2:J2J9F: 2:M LFO: I2O9?J9?K 9: G69:23 9#- :*8".H GFO: @?2N @9E6J] ^6XK9F@FE9L2@ O2L?] _2J9:E JX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