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
!"3 高 卫 东 " 戴 法 超 $ 玉 米 大 斑 病 研 究 的 新 进 展 !&3 $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 "’’* ")*+*- $"’*/"’4 $ !)3 K?C;:?< = &L K?M@@L 56789<E$NECOC>?< ;C6?;PB:8GE? QCE O:89CF?;7P E:P? CQ &’()*+,-./0 "/*1-1/0 C; PCE;!&3$ NB:;8 R7>?:>?L "’2’L (*+’-S ((1/((($ %*# 桂秀 梅 $ 玉 米 大 斑 病 菌 遗 传 多 态 性 与 有 性 态 诱 导 %R# $ 河 北 农 业
!"#Fra Baidu bibliotek
生理小种鉴定 将纯化好的大斑病菌制成孢子悬浮液 # 在玉米
% & ’ 叶期喷雾接种 ! 接种浓度为 () & ($ 个孢子 * 视
野 #()+()## 接种后的鉴别寄主在保湿桶内保湿 "%
"
#"!
结果与分析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注 $&D ’ 表示产生子囊壳 #&- ’ 表示未产生子囊壳 ! ! 下转第
"#$ 页 %
! 上接第 ""$ 页 #
现有性态的可能性 "应引起高度重视 ! 研究还发现 " 菌 株 .*/"1 和 .*/"2 在 无 光 照 刺 激 下 即 能 产 生 成 熟的子囊孢子 "说明其有性生殖能力增强 ! 由于本试 验仅对部分省 + 市 - 的 菌 株 作 了 测 定 " 且 测 定 的 菌 株 较少 " 所以难以分析这些省份菌株交配型的组成及 分布情况 ! 高比例的两性菌株的出现和小种的多样 性说明玉米大斑病菌的群体结构趋于复杂化 " 今后 应对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及分布以及交配型的频率 进行长期监测 "以指导玉米生产 !
6 =6 =6 =6 =6 = =6 =6 =6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D D D D D D D D D
= =6 = 6 6 = = =
!"#$%&’&()%&*$ *’ +,-.&*/*0&1)/ 2)1#. )$" 3)%&$0 4-5# *’ !"#$%&’()*+ ,*%-(.*+
45/ 467$89:; <=/ >?9$@?9; AB/C D9:$E2F +!"#$%$&’( )*+$,*%$,"- ./,’#01%0,2 3(’42,5’%" $6 7282’- 9*$:’(/ ",!"""; G69:2) 67.%8)1%H 4?I?:J??: ;&52,$<’10= %0,>’>0= 9KF@2J?K LF@@?LJ?M NOFP K9Q P2RFO LFO:$S@2:J9:E SOFI9:L?K 9: ("". 7K9:E 9:TO?M U72:EV2F * W9J6F7J FO W9J6 7%1- 7%?- 7%@ 2:M 7%A O?K9KJ2:J E?:? O?KS?LJ9I?@X 2K M9NN?O?:J92J9F: 6FKJK 62M T??: 9M?:J9N9?M3 Y6? ?QS?O9P?:J2@ O?K7@JK K6FW?M J62J PFO? J62: !! S6XK9F@FE9L2@ O2L?K 9:L@7M9:E "; !; (; .; !(; (.; !(.; /; !./; (./; !(./ 2SS?2O?M 2:M O2L? " 2:M ! W?O? 2@KF J6? MFP9:2:J F:?K T7J J6?9O 2SS?2O9:E NO?87?:LX W?O? @?KK J62: ("03 Z2K?M F: J6?K?; P2J9:E JXS? FN 2@@ J6? K?I?:J??: 9KF@2J?K W?O? 2@KF KJ7M9?M 2:M 9J K6FW?M J62J J6?O? W?O? J6O?? P2J9:E JXS?K 9:L@7M9:E 1; 2 2:M 12; 2:M PFO? 9PSFOJ2:J J69:E W2K J6? NO?87?:LX FN P2J9:E JXS? 12 W2K JF *,3"&0 2:M P7L6 69E6?O J62: T?NFO?3 [J W2K LF:L@7K9F: J62J TFJ6 S6XK9F@FE9L2@ O2L?K 2:M P2J9:E JXS?K T?\ L2P? P7@J9$LFPS@?Q W9J6 J6? L62:E? FN S@2:J2J9F: 2:M LFO: I2O9?J9?K 9: G69:23 9#- :*8".H GFO: @?2N @9E6J] ^6XK9F@FE9L2@ O2L?] _2J9:E JXS?
玉 米 科 学 (""#;!. &* ’!!!(b!!. "!(.
文章编号 ! !""#$"%"&’(""#)"*$"!!($"(
DF7O:2@ FN _29V? 4L9?:L?K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孙淑琴 !温雷蕾 !董金皋
+ 河北农业大学真菌毒素试验室 " 河北 保定 ",!"""-






从表 " 看出 #(. 个菌株中有 , 个为 ) 号生理小 种 #, 个为 ( 号小种 # 均占总菌株的 (/A.$B % " 个为
菌 株
表$
%) %" %) %" %) %" %) %" %) %" %) %" %) %" %) %" %) %"
玉米大斑病菌+ 无性阶段 !;&52,$<’10= %0,>’>0= % 有性阶段 !B2%$5C<*2,’* %0,>’>*- 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 世界各地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 #该病自 ," 年代 以来 " 在东北 $ 华北北部和南方冷凉山区曾几度流 行 " 一 般 年 份 减 产 ("0 左 右 " 严 重 流 行 年 份 减 产 可 达 #"0 以上 ; 有时还会加重玉米根腐 $ 茎腐等病害的 发生和危害程度 "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 近年 来 " 由于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新小种的出现 "病 害又呈回升趋势 # 理分化现象 " 在以后的研究中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 生理小种 # 我国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始 于上个世纪 ," 年代 " 当时测定的结果均为 " 号小 种 " 之后由于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病原菌群体出 现了变异 # ‘" 年代后先后报道了 ! $( $. $(. $(./ 等 新的生理小种 # 新小种的产生是玉米大斑病菌遗传 变异的结果 " 而有性杂交是导致玉米大斑病菌变异 的主要途径之一 # 本文报道了我国部分玉米主产区
#%%$ 年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的测定结果
交配型 菌 株 杂交结果 交配型
杂交结果
, 号 小 种 # 占 ("A$B %"","C "(""","(","",C"(,C " (",C 号生理小种均占 ’A"$B ! 由此可见 # 所测菌株
间生理分化明显 #小种类型多样 #但 ) "( 号小种仍占 优势 !
供试玉米大斑病菌株的来源
菌株序号 菌株来源 河北省正定县 河北省丰宁县 河北省平山县 河北省石家庄 山西省长治市 四川省广元 河北省遵化市 河北省保定市
1# 之后转入温室培养 ! 接种 " 周后按以下抗感病斑
标 准 进 行 调 查 ! 生 理 小 种 的 命 名 根 据 (0/0 年
菌株来源 辽宁省凌源县 黑龙江省东宁县 河北省兴隆县 河北省承德县 河北省滦南县 贵州省兴文市 河北省承德市 黑龙江省牡丹江 河北省易县
),-)( ),-), ),-)’ ),-)/ ),-)0 ),-() ),-(( ),-(" ),-(,
),-(% ),-(’ ),-(. ),-(/ ),-(0 ),-") ),-"" ),-",
2345678 提出的新的生理小种命名系统进行命名 ! 9
型病斑 $ 病斑初为黄绿色水浸状条斑 # 后中间变褐 # 边缘有明显的较宽的黄色晕圈 # 病斑狭长 # 出现早 # 枯死慢 # 称为褪绿斑 %: 型病斑 $ 病斑初为灰绿色水 浸状斑 # 后扩大为梭形大斑 # 灰褐色 # 边缘无明显晕 圈 # 出现晚 # 枯死快 #称为萎蔫斑 !
("". 年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 交 配 型 测 定
结果 #
!%(( 年 "_9JO2 首 次 报 道 了 玉 米 大 斑 病 菌 的 生
收稿日期 ! (""*$!($!"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新 课 题 的 编 号 -$ 河 北 农 业 大学 %‘!& 科技计划重点资助 作者简介 ! 孙淑琴 +!%,,$- "(""( 级在读硕士 # 董金皋为本文通讯作者 # Y?@ !".!($,#(‘!#(
菌株进行了交配型的测定 # 其中 = 交配型占当年的
’.A’B #6 交配型占当年的 ".A)B #=6 交配型仅占当
年的 $A%B ! 可见 # 玉米大斑病菌的交配型趋向于两 性化 # 使得病菌之间的有性杂交机会及选择性扩大 # 这就使其变异程度更加复杂 !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要 ! 试 验 对 采 自 ("". 年 我 国 部 分 玉 米 产 区 的 大 斑 病 菌 !, 个 标 样 进 行 了 分 离 并 对 其 生 理 小 种 进 行 了 鉴
定 # 结果发现 " 我国的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繁多 " 出现了 " $! $( $. $/ $!( $(. $!(. $!./ $(./ $!(./ 共 !! 种类型 " 尽 管 " $! 号生理小种仍为优势小种 " 但出现的频率尚不到 ("0 # 在此基础上利用菌株对峙杂交法测定了其交配型 " 发 现 1 $2 和 12 共 . 种交配型 " 且交配型为 12 的两性菌株所占比例最大 " 占 *,3"&0 " 比 以 前 大 幅 度 提 高 " 说 明 随 着 我 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品种的更换 " 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 # 关键词 ! 玉米大斑病菌 % 生理小种 % 交配型 中图分类号 ! 4*.#3!.! 文献标识码 ! 1
!
;<;
材料与方法
菌株与鉴别寄主
+!-菌株 # ("". 年从河北 $黑龙江 $四川 $ 辽宁 $贵
州 $ 山西等地的主要玉米产区共采集玉米大斑病菌 标样 !, 个; 其来源见表 ! #
=$P29@ !MF:EREa(!L:3LFP
%期
表!
菌株序号
孙淑琴等 $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
!"$
交配型测定 将经过高压湿热灭菌的大麦秆半埋于 :6;1 培
!"#鉴别寄主 ! 选择具有 !"#"!"$"!"% 和 !"& 单
基因以及不含任何上述主效抗病基因的玉米自交系 共 $ 个作为鉴别寄主 ! 分别为黄早四 " 黄早四 !"#" 黄早四 !"’" 黄早四 !"% 和黄早四 !"& !
养基中 # 将标准菌株 %)<=> 和 %"<6> 分别与 供 试 菌 株 对峙接种在大麦秆两侧 ? 进行有性杂交 # 设 ’ 次重 复 # 培养皿置 "$@ 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 周后观察麦 鞘上是否有子囊壳的产生 !
),-)( ),-), ),-)’ ),-)/ ),-)0 ),-() ),-(( ),-(" ),-(,
#"#
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交配型测定结果 由表 , 可看出 # 交配型为 = 的占 ,$A"0B # 交配
型 为 6 的 占 (.A’$B # 而 交 配 型 为 =6 的 则 占
%.A)’B # 交配型为中性的为 )! 我们曾对 "))( 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