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油菜综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油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总结

油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总结

油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总结作者:朱正堂林竟芳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9期朱正堂1,林竟芳2(1.兴化市大营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兴化 225767;2.兴化市老圩乡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兴化 225767)摘要:主要对油菜氮肥总量控制试验进行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油菜;氮肥;试验;总结1 试验基本信息试验目的及任务来源:为了解不同氮肥施肥水平对我市油菜产量的影响。

供试肥料:氮肥为姜堰产46%尿素;兴化产12%过磷酸钙;俄罗斯产60%氯化钾。

试验时间:2013年9月20日至2014年6月。

2 材料与方法试验地点:兴化市大营镇大营村3组,陈俊国责任田。

供试土壤基本性状:粘夹沙土壤。

供试作物名称和品种:供试作物为油菜,品种为德核杂8号。

2.1 试验处理试验共设6个氮肥处理(磷钾肥均为2水平的优化水平),1个无肥对照区,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2.5m×8m),密度为6 500株/667m2(每小区195株)其中氮肥中60%作基肥,40%作追肥,磷钾肥全部作基肥。

处理1,为无氮区(磷为纯P2O55kg/667m2,钾为纯K2O10kg/667m2,优化配置作基肥下同);处理2为50%的优化氮区;用纯N9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处理3为75%的优化氮区;用纯N13.5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处理4为优化氮区;用纯N18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处理5为125%优化氮区;用纯N22.5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处理6为150%的优化氮区;用纯N27kg/667m2(磷钾肥全部作基肥,用量同处理1)。

2.2 试验过程本试验在9月22日播种,11月8日移栽,移栽时的叶令为7.8叶,绿叶数为5.8张,苗高28.3cm,根茎0.5cm。

2月23返青,3月1日除草,3月10抽苔,3月16追施苔肥(按40%的N肥施),5月25成熟。

油菜实验报告

油菜实验报告

油菜实验报告油菜实验报告引言: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经济价值。

本实验旨在研究油菜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为油菜的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实验设计与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三个处理组:A组(正常光照+适宜温度),B组(弱光照+低温),C组(强光照+高温)。

每组设立三个重复。

2. 实验方法在实验开始前,先将油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发芽处理。

待种子发芽后,将其均匀分布在不同处理组的培养箱中。

每组培养箱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根据处理组的要求进行调控。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株生长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测量,可以明显看到不同处理组的油菜植株生长情况存在差异。

在A组中,油菜植株生长健壮,叶片翠绿,根系发达。

而在B组中,油菜植株生长较慢,叶片较小,根系发育不良。

在C组中,油菜植株生长过快,叶片颜色较浅,根系也较为脆弱。

2. 叶片光合作用速率通过测量不同处理组油菜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可以发现光照和温度对其影响较大。

在A组中,油菜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较高,达到了最佳状态。

而在B组和C组中,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分别受到了光照不足和温度过高的限制。

3. 营养元素含量通过测量不同处理组油菜植株的营养元素含量,可以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油菜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在A组中,油菜植株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均处于较为适宜的范围。

而在B组和C组中,营养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分别受到了光照不足和温度过高的限制。

三、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照和温度是影响油菜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

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有利于油菜植株的正常生长。

2. 光照不足会导致油菜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较小,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营养元素吸收不足。

3. 光照过强会导致油菜植株生长过快,叶片颜色较浅,根系脆弱,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营养元素吸收不足。

4. 温度过低会导致油菜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较小,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营养元素吸收不足。

油菜的研究报告

油菜的研究报告

油菜的研究报告油菜的研究报告一、引言油菜,学名Brassica napus L.,是十字花科油菜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油菜的籽粒含有丰富的油脂,可以提炼出植物油和动物饲料。

此外,油菜还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等保健功效,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植物。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油菜的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特性,并对油菜的抗逆性进行评估。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油菜的良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选取了若干个品种的油菜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普通油菜、高油油菜和芥菜油菜等。

2. 方法(1)生长情况观察:通过野外试验,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油菜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2)产量测定:收获期到来后,对油菜植株进行收割,并测定各品种产量。

(3)品质特性分析:提取油菜籽粒,并进行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芥子油酸等品质指标的分析。

(4)抗逆性评估:通过水分胁迫、高温胁迫、盐碱胁迫等实验,评估油菜的抗逆性能。

四、结果与讨论1. 生长情况:观察结果显示,普通油菜的生长速度较快,花期较长;高油油菜的生长速度适中,适合种植;芥菜油菜的生长速度较慢,但适应性强。

2. 产量与品质特性:通过对各品种油菜的产量测定和品质特性分析发现,普通油菜和高油油菜的产量较高,而芥菜油菜的油脂含量较高,芥子油酸含量适中。

3. 抗逆性评估:抗逆实验结果显示,普通油菜和芥菜油菜对水分胁迫和盐碱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而高温胁迫对普通油菜和高油油菜影响较大。

五、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普通油菜和高油油菜是产量较高的油菜品种,适合大面积种植;2. 芥菜油菜的油脂含量较高,适合提炼植物油;3. 普通油菜和芥菜油菜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能;4. 对于油菜的良种选育和栽培管理,应考虑品种选择和适应环境因素。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2参考文献3。

油菜品质实验报告

油菜品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油菜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食用油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分析和田间调查,对油菜品质进行评价,为油菜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油菜品种为我国常见品种,包括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等。

2. 实验方法(1)样品采集: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油菜田中采集样品,包括种子、植株和土壤。

(2)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油菜种子进行清洗、晾干,然后进行样品制备。

(3)实验室分析:① 油菜籽含油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油菜籽含油量。

② 油菜籽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油菜籽蛋白质含量。

③ 油菜籽油脂酸价测定:采用酸价测定法测定油菜籽油脂酸价。

④ 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测定:采用过氧化值测定法测定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

⑤ 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组成。

⑥ 油菜籽品质感官评价:由专业评鉴人员对油菜籽的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4)田间调查:① 采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油菜田样品,进行实地调查。

② 记录油菜植株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③ 对油菜籽产量、品质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室分析结果(1)油菜籽含油量:甘蓝型油菜平均含油量为45.2%,白菜型油菜平均含油量为35.6%。

(2)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甘蓝型油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22.3%,白菜型油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8.7%。

(3)油菜籽油脂酸价:甘蓝型油菜平均酸价为1.2,白菜型油菜平均酸价为1.8。

(4)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甘蓝型油菜平均过氧化值为0.1,白菜型油菜平均过氧化值为0.2。

(5)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为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

(6)油菜籽品质感官评价:甘蓝型油菜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口感细腻,品质较好;白菜型油菜色泽偏黄、气味较淡、口感较粗,品质较差。

2. 田间调查结果(1)不同品种油菜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相似。

.油菜三田报告

.油菜三田报告

油菜生产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油菜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其三类型的识别。

2.掌握油菜动态生长发育。

3.学习油菜生物学形态特征及专业术语。

4.掌握油菜产量形成过程、理论产量及田间实收产量的估测方法和考种方法。

二.油菜的分类及形态特征我国栽培的油菜可分为三大类型: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

芥菜型芥菜型油菜的特点是基部叶片较小,茎有紫皮,上部枝条纤细,植株高大。

叶片和种子都有浓郁的辛辣味,这是从芥菜演化而来的残留遗迹。

籽粒小,种皮多呈黄色或棕红色,千粒重l~2克,含油率30%左右,油的食味较差。

白菜型白菜型油菜植株矮小,分枝较小,茎秆纤细,有薄而光滑的椭圆形叶片。

白菜型油菜籽粒变异极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种可达4~5克,含油量在40%以上。

籽粒大小不一,种皮多为棕红色、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3克,含油率在35~45%之间。

甘蓝型这种油菜株高中等,根系发达,茎叶有明显的缺刻,被覆着厚厚的一层腊粉。

苔茎叶片轮茎着生,这是残留的亲缘甘兰的痕迹。

花朵状如复瓦,植株没有辛辣味。

甘兰型油菜结果多,种子大,含油量高。

一般的千粒重在2.5~3.5克,少数品种在4克以上,含油量在42%,最高的可达45%一47%。

三.田间管理及记载3.1 田间记载2011.9.13 翻土耕地:选择地势平坦、质地肥沃疏松、靠近水源、排灌方便的田地作苗床,苗床面积与大田比例一般以1∶5~6 为宜,一般苗床面积大,留苗稀,有利于培育壮苗。

苗床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做到平、细、实。

苗床的6.2m*2m,沟深20cm 左右。

苗床底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整地,施磷肥5斤/亩,复合肥150斤/亩。

2011.9.20 播种[华双五号,中熟品种]称量种子9~10g,即0.6Kg/亩。

将种子与沙子混匀,均匀的播撒在地里,用铁锹拍实,再盖上一层薄薄的稻草,2~3天后将稻草揭开。

冬油菜由于冬前需要一段温暖时期培育壮苗,若播种过早,温度高,易旺长形成高脚苗,不利安全越冬;同时还易感染病虫害。

观察油菜的实验报告

观察油菜的实验报告

观察油菜的实验报告观察油菜的实验报告引言:植物是大自然的奇迹,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生长和繁衍。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油菜的实验。

通过观察油菜的生长情况,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实验设计:我们在实验室中设置了两组油菜的种植条件,一组是正常条件下的油菜生长,另一组则是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油菜生长。

我们选择了油菜作为实验对象,因为它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生长过程相对较短,适合进行观察实验。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在两个独立的种植盆中分别播种了油菜种子,并提供了适当的土壤和水分。

这是为了确保每组油菜种子的起始条件相同。

接下来,我们对两组油菜种植环境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第一组油菜是正常生长条件下的对照组,我们将其放置在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同时,我们每天按时给予适量的水分,并定期施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

第二组油菜是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实验组。

我们分别进行了以下处理:一组油菜置于低温环境中,另一组油菜则置于高温环境中。

我们还设置了一组油菜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生长,以模拟阴暗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一组油菜在缺水的条件下生长。

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正常生长条件下的油菜生长良好,茎叶繁茂,植株高度适中,叶片颜色鲜绿。

这表明油菜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

2. 低温环境对油菜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油菜在低温下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颜色较浅。

这说明油菜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3. 高温环境对油菜的生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油菜在高温下生长过快,植株瘦弱,叶片颜色变黄。

这表明油菜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限。

4. 光照不足对油菜的生长影响较大。

油菜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植株长势不良,叶片发黄,生长缓慢。

这说明油菜对充足的阳光有较高的需求。

5. 缺水对油菜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

油菜在缺水条件下,植株枯萎,叶片干燥,生长停滞。

三田实验-油菜

三田实验-油菜

三田实验-油菜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作物生产教学实习报告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油菜教学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作物栽培与种植实习认识油菜的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认识油菜的三种三种类型。

2、通过田间耕作实习,了解掌握油菜的田间种植技术,跟踪观察油菜个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3、了解掌握油菜室内考种各个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认识油菜主要经济形状与产量的关系,掌握油菜理论产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地点植科院本科三田教学实习基地三﹑试验记载1.油菜苗床记载表2.油菜移栽田记载表3.油菜生育期记载表4.油菜产量测定记载表四、结果分析1.油菜的栽培及管理技术要点(1)油菜的育苗:育苗前需注重整地,精细整地易出好苗,应使底肥充足,地的周围留沟;播种时用细土拌种,可使种子播撒均匀;油菜的栽培方式分直播与育苗移栽,我组采用为后者,育苗移栽不仅可解决季节茬口矛盾,而且可得到壮苗。

(2)油菜的苗床管理:播种后苗床应保持湿润保证出苗但苗床不能有积水,防止土壤板结而不利于幼苗的出土;当油菜苗出现1-2片真叶时可以开始对其进行间苗,做到“去密留稀,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去杂留纯”来提高油菜苗的整体质量;油菜苗长到三叶期应该对其再间苗,做到叶与叶之间不挨着就行;为了获得矮壮苗,提高油菜的抵抗力,对油菜苗还应喷施一定浓度的多效唑,进行矮壮处理,施用多效唑时要注意用量与浓度,且喷时不能回头,当叶面刚好出现有液滴滴下即可。

苗期同样要注意浇水,不宜出现积水。

(3)油菜的移栽:油菜移栽前应施适当的提苗肥,比如3kg/亩的尿素,如此可利于移栽后油菜的发根;在移栽前将苗床浇透,这样可以避免移栽时对幼苗根系的伤害;移栽时应选用壮苗进行移栽,所谓壮苗,即有6片真叶,株高20-24cm左右,根系发达,主根长于20cm,胚茎短(<2cm),叶柄短,曲颈不是歪脖子的无病虫害的矮壮油菜苗;移栽时应带土移栽,减少对根系的伤害;移栽时主根系至少应大于10cm,且越长越好,这样栽下的苗存活率较高;移栽时还应注意所栽油菜的密度,一般每亩为8000株油菜,株距控制在20cm 左右,行距控制在40cm左右;移栽完后对油菜苗还应浇适宜的水。

2014―2015年优质油菜品比试验-最新文档

2014―2015年优质油菜品比试验-最新文档

2014―2015年优质油菜品比试验为了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油)、多抗、适宜海门市种植的油菜主导品种,实现油菜生产全面优质化,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特开展了优质油菜品比试验,探讨各参试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

1 试验设计参试品种分中早熟组和晚熟组。

中早熟组参试品种为A1德核杂油8号、B1荣华油6号、C1浙杂903、D1沣油737、ck1华油杂14;晚熟组参试品种为A2扬油9号、B2宁杂1818、C2秦优10号、D2秦优11号、ck2史力佳。

本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3.3m2,总面积1 333m2。

2 试验概况2.1 育苗情况参试品种统一在2014年9月24日播种,9月28日前后出苗,苗床基肥油菜专用复合肥57kg/667m2,播种量0.7kg/667m2。

播种时墒情适宜,出苗全,3叶期及时匀苗、定苗,并喷施多效唑化控,防治病虫害。

2.2 大田培管本试验设在海门市临江镇新丰村施洪涛承包地中,试验地土质为黄夹沙,肥力中等,前茬为棉花。

11月5日移栽,秧龄38d。

大田每667m2基施油菜专用复合肥黑绿宝50kg、硼砂1kg,2015年1月20日施腊肥,用量为尿素10kg/667m2,2月18日施薹肥,用量为尿素15kg/667m2。

大田移栽宽窄行移栽,大行83cm,小行60cm,株距19cm,密度为4 905株/667m2。

油菜菌核病防治1次(三病清4包/667m2+春泉叶面肥3包/667m2),用油菜矮苗壮化控1次。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3.1.1 中早熟组 D1沣油737产量最高,单产273.9kg/667m2,比ck1华油杂14号单产225.5kg/667m2,增加48.4kg/667m2,增产21.5%;C1浙杂903产量其次,单产269.9kg/667m2,比ck1华油杂14号单产增加44.4kg/667m2,增产19.7%;只有A1德核杂油8号的产量比ck1华油杂14号低,单产为218kg/667m2,比ck华油杂14号单产低1.8kg/667m2,减产0.8%(表1)。

油菜综合实验报告完整版

油菜综合实验报告完整版

油菜综合实验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油菜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 了解油菜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练习和掌握油菜去雄杂交技术,了解和掌握油菜自交技术。

2. 学习油菜考种及产量测定方法;了解和掌握油菜形态特征和品质特征。

二、实验用品1.材料甘蓝型油菜或白菜型油菜品种2.仪器用具剪刀、镊子、网袋、纸袋、回形针、纸牌、铅笔等。

三、实验内容1.花器构造油菜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常异花授粉(甘蓝型和芥菜型,天然异交率一般为5%-10%,最高不超过30%)或异花授粉(白菜型,天然异交率一般为80%-90%以上)作物。

油菜的花序为总状无限花序,由主花序和分枝花序组成。

在花序上互生许多单花,花由花柄、花萼、花冠和雄蕊等组成。

花瓣4片与花萼4片互生,作十字形排列,称十字花冠。

雄蕊6枚,侧面的一对为短花丝,中央的两对为长花丝,特称四强雄蕊。

雌蕊由2心皮组成,由假隔膜(胚座框)将子房隔成两室。

胚珠着生在心皮的边缘,为侧膜胚座。

2.开花习性油菜的开花顺序是先主花序,第一分枝、第二分枝花序依次由上而下开放,同一花序的花朵无论是主花序还是分枝花序都是由下向上依次开放。

油菜单株花期的长短因品种、气候和裁培条件而异,一般为20-30天,每天开花时间一般在上午7时到12时,以9-11时开花最盛。

油菜开花散粉的最适相对湿度为75%-85%,最适温度约为14-18℃。

10℃以下开花数减少,5℃以下一般不开花。

油菜花的雌蕊较雄蕊先熟,且生活力较强,开花前后7天内柱头均具有受精能力,但以2-3天内受精结实率最高。

油菜的花粉落在柱头上45分钟后即可萌发,经1-24小时完成受精过程。

3.油菜的自交不亲和性在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可用优良的自交不亲和系作母本,优良品种作父本,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种用于生产,以提高油菜的产量。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分析报告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分析报告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分析报告简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栽培方式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对油菜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报告。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共设置三种栽培方式:大田栽培、膜下栽培、盆栽栽培。

每种栽培方式设置5个重复。

试验地点位于华南地区,采用市售的优质油菜种子严格按照种植说明进行种植,并在各个生长阶段进行适时管理。

实验结果生长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大田栽培和膜下栽培的条件下,油菜的生长情况相当;而盆栽栽培的油菜生长情况略逊于前两者。

产量分析如上图所示,经过对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大田栽培模式下油菜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500克/平方米;膜下栽培模式下,油菜的平均产量为450克/平方米;而盆栽栽培模式下,平均产量仅有350克/平方米左右。

油菜品质分析如上图所示,经过对油菜的品质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大田栽培模式下,油菜的含油率最高,平均为42%;而盆栽栽培模式下,含油率最低,平均为28%。

经济效益分析从上图可以看出,经济效益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种植成本、市场价格、产量等因素。

综合考虑,大田栽培模式下油菜的经济效益最高,可得到最大的收益。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大田栽培模式下油菜产量最高,并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2.在膜下栽培模式下,油菜产量较高,但经济效益稍低于大田栽培;3.在盆栽栽培模式下,油菜虽然含油率较高,但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不如前两种栽培方式。

参考文献1.黄勇,刘钊等. 油菜生产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2.李明,张三等. 油菜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4): 37-45.。

油菜的检验报告

油菜的检验报告

油菜的检验报告1. 引言油菜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被广泛种植和利用。

为了确保油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对其进行定期的检验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油菜的检验方法和结果,以确保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

2. 检验目的油菜的检验主要是为了确认其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检验,可以确定油菜产品是否合格,以及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3. 检验过程3.1 样品采集在进行检验之前,需要采集油菜样品。

样品应该在不同种植地点和时间点进行采集,以代表不同批次的油菜产品。

3.2 外观检查在外观检查中,需要观察油菜的整体外观和形态特征。

合格的油菜应该具有鲜绿的叶子,茎干坚硬,没有明显的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3.3 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是油菜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常会对油菜中的营养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进行测试。

这些测试可以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和方法来完成。

3.4 脂肪含量测定油菜的主要产物是油,因此测定脂肪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体积测定法或重量测定法来确定油菜中的脂肪含量。

3.5 品质评价对油菜的品质进行评价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

品质评价通常包括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评价。

感官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和品尝来确定产品的外观、口感、气味等方面是否符合标准。

3.6 结果分析根据以上的检验步骤和方法,可以得出油菜的检验结果。

结果应该与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对比,以确定产品是否合格。

4. 结论通过对油菜的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油菜的外观符合标准,没有明显的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菜中的营养成分和农药残留均符合标准要求。

- 脂肪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油菜中的脂肪含量达到标准要求。

- 品质评价结果显示油菜的口感、气味等方面符合标准要求。

5. 建议基于对油菜的检验结果,可以向生产者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例如,加强农药使用的管理和控制,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种植技术等。

6. 参考文献[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油菜质量检验标准[S].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2] 张三, 李四. 油菜的质量检验方法与技术[M]. 科学出版社, 2018.以上是对油菜的检验报告的步骤和思路的详细介绍。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油菜上的试验总结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油菜上的试验总结

文章编号:1005-2690 (2015)11-0042-02中图分类号:S565.4文献标志码:B收稿日期:2015-10-22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油菜上的试验总结李瑛1,管艳宁21.合阳县多经办,陕西渭南715300;2.合阳县区划办,陕西渭南715300摘要:对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油菜上的应用进行了小区试验,分析了其产量结果、生物性状及经济效益,试验表明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可使油菜增产,并且能明显促进油菜根系发育、植株健壮、苔茎增粗、叶片增厚、叶色浓绿,建议该产品在油菜上示范推广。

关键词: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油菜;试验总结为了解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于2015年安排了该小区试验,并严格按照《部级登记肥料肥效小区试验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操作,现将小区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水剂)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主要技术指标B≥150g/L。

产品形态:水剂。

1.2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安排在合阳县马家庄乡营里村胡仓红的责任田,面积0.4hm2,土壤为沙土,肥力中等,灌水方便。

该地块土壤养分基础为全氮0.72g/kg、有效磷14.7mg/kg、速效钾126mg/kg、有机质13.8g/kg,pH值为8.1。

1.3试验设计小区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为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1∶1000倍;处理2为农民常规喷施微量元素叶面肥1∶1000倍;处理3为喷清水作为对照。

试验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0m2。

1.4试验田间管理供试油菜品种为秦油2号,2014年9月25日播种,每667m2底施N-P-K为18-6-6的油菜专用肥75kg。

2015年春季追施尿素20kg、钾肥15kg,全生育期灌水3次,打药防虫3次。

在油菜蕾薹期、开花期、成熟期,按试验设计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农民常规微量元素叶面肥和清水(对照)3次,5月25日收获,同时调查油菜生物性状,小区实产实收。

油菜品种试验报告模板

油菜品种试验报告模板

油菜品种试验报告模板一、引言油菜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北方地区。

随着科技的发展,油菜品种的培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试验旨在对比评价不同油菜品种的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等指标,为选育更优良的油菜品种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选取了X、Y、Z三个常见的油菜品种作为研究对象。

2.2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4个重复,共计12个实验小区。

2.3 油菜的栽培管理按照常规的油菜栽培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灌溉等管理措施。

2.4 观测指标- 生长状况:对每个实验小区的油菜植株进行生长情况观察,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根系发育状况等。

- 产量:收获期到来后,对每个实验小区的油菜进行收获,并记录油菜籽粒的产量。

- 品质:将每个实验小区的油菜籽粒进行化验,分析其油脂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3.1 生长状况比较经过观察,发现X品种的油菜植株高度较矮,叶片数量较少,根系发育较差,而Y品种和Z品种的生长状况较好。

3.2 产量比较收获后,经过称重和计数,得到以下数据:- X品种的油菜籽粒产量为100 kg;- Y品种的油菜籽粒产量为120 kg;- Z品种的油菜籽粒产量为130 kg。

由此可见,Z品种的油菜产量最高,Y品种次之,而X品种产量最低。

3.3 品质比较对油菜籽粒的化验结果如下:- X品种的油脂含量为45%;- Y品种的油脂含量为48%;- Z品种的油脂含量为50%。

- X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为20%;- Y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为22%;- Z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为25%。

由此可见,Z品种的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均较高,Y品种次之,而X品种的含量最低。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的试验结果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生长状况方面,Z品种的油菜植株生长状况较好,建议该品种作为油菜种植的首选。

2. 在产量方面,Z品种的油菜产量最高,建议农民选择该品种进行种植,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作物育种学——油菜自交与杂交综合实验报告

作物育种学——油菜自交与杂交综合实验报告

作物育种学——油菜自交与杂交综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油菜进行自交和杂交实验,了解自交与杂交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实验分别选取了10个自交系和10个杂交系进行了两年的连续实验,结果表明杂交系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优于自交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了杂交育种在油菜育种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油菜、自交、杂交、产量、品质引言:作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原理和方法对植物进行改良和培育的学科,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菜作为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一直是育种工作的重点。

而油菜的自交和杂交在育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油菜自交和杂交的实验比较,探究其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实验选取:分别选取了10个自交系和10个杂交系的油菜品种进行实验。

2.实验地点:选择一片农田作为实验地点。

3.实验设计:a.自交实验组:每个自交系的油菜品种以自交方式进行繁殖,连续两年进行实验。

b.杂交实验组:每个杂交系的油菜品种进行人工杂交,连续两年进行实验。

4.实验指标:a.产量:记录每个实验组的油菜产量。

b.品质:记录每个实验组的油菜品质,包括油脂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结果:1. 产量:自交组的平均产量为XX kg/亩,杂交组的平均产量为XXkg/亩。

2.品质:自交组的平均油脂含量为XX%,杂交组的平均油脂含量为XX%;自交组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XX%,杂交组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XX%。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杂交组的油菜产量明显高于自交组,说明杂交育种在油菜育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杂交组的油脂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也较自交组高,表明杂交能够提高油菜的品质。

3.杂交育种能够利用优良的亲本之间的互补优势,提高油菜的适应性和抗性,使其更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生长条件。

4.在实际育种中,应重视杂交育种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合理选择亲本,进行人工杂交,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油菜新品种宁杂1818试验示范综合报告

油菜新品种宁杂1818试验示范综合报告
[ 摘 要】 试验 示范结果显示 , 宁杂 1 8 1 8丰产稳产性好 , 生长优势强、 发 苗快 、 营养 生长旺; 角果整 齐, 角果长、 角粒较 多、 籽粒 大; 抗 寒、 耐病 、 抗倒 等特点 , 同时菜苔可 以食用每亩可采摘菜 苔 1 5 0 — 2 0 0公斤 , 及时补肥促进 下部 分枝生长 , 油菜籽 单产仍 可达到 2 0 0公 斤
年份 品种 出苗期 抽苔期 初花期 终花期 f 开花 成熟期 全生育期 主茎总 月/ 日 月/ 日 月, 目 月/ 日 J 期天 月/ 日 叶片张 杂】 B 2 9 3 / 9 1 l 2 9 2 4 9 3 n7
“ 宁杂 1 8 1 8 ”是 甘 蓝型 油菜化 学诱 导雄 性 不育 两系 杂种
油菜由于 4 月5 - 6日 大风加大雨 , 导致油菜 普遍不同程度倾斜 , 5 月初 又遇雨 水, 加重油菜不同程度倾斜或倒伏 , 宁杂 1 8 1 8 略 表 现倒伏 。 2 0 1 4 年夏熟 油菜 因春季雨水偏多 , 油菜普遍 不同程 度倾
斜或倒伏 , 宁杂 1 8 1 8 表现较抗倒 。 2 . 2 . 2 抗 寒性 。 抗寒 、 受冻后恢复快 。 如2 0 1 0 — 2 0 1 1 年冬季生 长期间 , 气温一直持续 偏低, 油菜普遍 冻害 2 级以上。2 月1 5目
4 / 2 8 l 2 O

5 n1
2 5 l
2 4 6
3 3 5
3 8 2

01 20l 3
秦 优l 0 ’ 杂l g
9 / 2 7 9 / 2 9
3 / 1 6 3 / 6
4 / 3 0 f 2 6 4 / 2 2 l 2 5
苗肥 腊肥 苔 肥 菌 核病 防 基肥k 亩 尿素 k 亩 亩 防治 2 遍 草 障灵 悬浮 剂+ 1 O 戊福+ 三 施 尔逋

油菜实习报告

油菜实习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作物生产教学实习报告(油菜部分)******班级:植科 0703学号:*************指导老师:易*实习地点:种子挂藏室油菜实习报告品种:中油杂12号栽培方式:育苗移栽一.田间管理(一)育苗1.苗床:按苗床与大田1:4—5选好苗床,施适量的复合肥作底肥,精细整地,做成1.5m宽的厢子,达到厢面平整,土壤细碎。

2.播种3.苗床管理:(1)播后保持湿润,若遇干旱、土壤缺墒,必须傍晚连续浇水3—4天保证出苗。

(2)子叶平展后,随即疏苗;二叶期施尿素3—5Kg/667㎡提苗肥;三叶期按每平方米内留苗135棵左右定苗。

并以150mg/L的多效唑喷施叶面。

移栽前5—7天每667㎡追5Kg尿素作送嫁肥,移栽前一天晚上浇透苗床水,以便次日起苗,减少根系损伤。

(二)移栽1.时间:10月中旬—11月上旬2.作厢:要求齐、匀、有厢沟3.施底肥:50Kg4.密度:按33cm*16cm的行株距用大壮苗移栽5.保证质量:行要载直,根要栽稳,苗要栽正,施好定根水,水要浇足,深浅均匀、适度,有机械强度(三)移栽要点1.移栽前送嫁肥:尿素75Kg/亩,目的是保持氮素水平,使根系恢复生长打药:为了节约资本,防治病虫害带入大田,直接将其杀死在苗床中浇起身水:因为这样容易起苗,减少根系的伤害,水充足,能保护根,能迅速恢复2.整地要求厢宽2米,沟宽30cm,三沟配套,沟要直,深度1.2尺3.移栽时间30—50天,七叶以上,矮脚七叶4.密度与肥力、时间、品种特性有关5.苗的选择载大苗,不载弯根、掉脚、隔夜苗;大小苗分载,不混载,方便管理6.科学施肥(1)7—10天,第一次追肥,促苗早发,施尿素(2)20天后,第二次,碳铵(3)蕾苔肥(4)硼肥7.病害盐水泡种子,清除真菌核(四)大田管理1.入冬时壅施土杂肥2.抽苔期:适时施抽苔肥3.中耕除草4.抗旱与排渍:缓苗、补水5.防治病虫害6.收获:要适时油菜育苗记载表苗床面积: 3m*1m 前作物:空地油菜移栽田记载表田块位置:种子挂藏室土壤类型:黄棕土面积:1.7*8(m2)板田,1.7*6(m2)旱地前作物及其收获日期:水稻(10月中旬)板田棉花(10月下旬)旱地整地情况:板田取沟整平,旱地翻地、取沟整平底肥种类及其数量:复合肥移栽时间:08.10.30 (板田), 08.11.20 (旱地)追肥(日期种类数量):第一次:08.11.17 N:P:K=15:18:12板田350g,旱地250g及35g硼肥第二次:08.12.06 N:P:K=15:18:12 板田350g 旱地250g第三次:09.02.18 尿素(旱、板同施)632g 钾肥210g第四次:09.03.06 喷洒叶面B肥(0.2%)(旱、板同施)中耕(日期,深度)第一次:08.11.17 5-8cm第二次:抗旱(方式时间情况):浇灌 08.11.11防治病虫(日期、药剂种类、剂量、对象)收获日期:09.05.06 脱粒日期:09.05.08 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油菜生育日期记载表出苗期:08.09.30 三叶期:08.10.10 五叶期:08.10.21 现蕾期: 09.02.15 抽苔期:09.02.24 初花期:09.03.11 盛花期:09.03.18 终花期:09.04.01 成熟期:09.05.06 全生育期:219天油菜各时期生长特点:1.出苗期:全区75%幼苗子叶出土并平展优良:自出苗始期至出苗期时间短,出苗率80%中:自出苗始期至出苗期时间中等,出苗率60-70%劣:自出苗始期至出苗期时间长,出苗率50%以下2.五叶期:全区50%植株第五片真叶平展3.现蕾期:全区50%植株顶端2-3片心叶开始平展,可见明显绿色花蕾4.抽苔期:全区50%植株主茎开始延伸,主茎顶端距地面10cm5.初花期:全区25%植株开始开花6.盛花期:全区75%植株主花序和2-3个分枝同时开花7.终花期:全区75%植株停止开花8.成熟期:全区75%植株角果果皮现黄色二.油菜室内考种油菜考种表(大田)注:表中数据为随机抽取的考种油菜三.测产理论测产:千粒重×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每亩株数/(1000*1000)千粒重:3.76g/千粒每株角果数:597.55每角果粒数:35每亩株数:4653棵/亩板田理论产量: 365.9kg/亩实际坂田总产量:11.760kg实际旱地总产量:7.767kg四.总结分析1.栽培方式的选择油菜栽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育苗移栽,另一种是直播。

栽培油菜实习报告

栽培油菜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油菜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栽培油菜实习,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栽培技术。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油菜的生物学特性,掌握油菜栽培的基本技术。

2. 掌握油菜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油菜生物学特性油菜属于十字花科,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国,油菜主要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种类型。

冬油菜适应性强,产量较高,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春油菜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2. 油菜栽培技术(1)播种油菜播种时期一般在秋季,播种量约为每亩1.5-2公斤。

播种前要选好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和催芽处理。

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2)施肥油菜生长过程中,需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用复合肥50公斤。

追肥要根据油菜生长情况适时进行,一般分为苗期、花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3)灌溉油菜生长过程中,需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干旱季节要适时浇水。

(4)病虫害防治油菜常见病虫害有菜青虫、蚜虫、菌核病等。

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采用黄板诱杀、糖醋液诱杀等方法;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化学防治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

3. 田间管理油菜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同时,要观察油菜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栽培措施。

四、实习心得1. 通过实习,我对油菜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3. 实习让我认识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4.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总结本次栽培油菜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栽培技术,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油菜实践报告内容

油菜实践报告内容

油菜实践报告内容简介油菜,又称菜子、菜蔓、油菜子等,是植物十字花科油菜属(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oleifera var. annu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油菜的种子可榨油,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用于工业用途。

油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量潜力,在我国广泛种植。

栽培要点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油菜适应性强,可广泛种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西南、华北、东北等地区。

油菜对日照要求较高,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旱抗寒能力较强。

土壤及肥料要求油菜适应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H值为6.0~7.0。

油菜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对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植酸含量较高的肥沃土壤生长最好。

在施肥方面,一般在播种前施足基肥,结合土壤检测结果科学合理施肥。

种植方式一般采用直播种植或移栽苗播种。

直播种植适用于比较肥沃的土壤,播种时间一般在早春或晚秋。

移栽苗播种适用于育苗环境控制较好的大田,适用于施加有机肥水的种植。

病虫害防治油菜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菜蚜虫、猪鼻蚜、菜青虫、黄花苜蓿夜蛾等害虫,以及菜疫病、油菜白粉病、立枯病等病害。

为了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轮作、合理施肥、适时灭草、喷洒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

收获和加工油菜的种子一般在追踪到熟时进行收获,一般通过机械收割机进行收割。

收获后,可以通过脱粒、清理、烘干等步骤对种子进行处理。

随后,将油菜籽送至榨油厂进行榨油,再经过沉淀、过滤、脱酸等步骤,最终得到食用油。

栽培技术要点选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病虫害抗性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种植。

耕作选择合适的地块,进行田间平整,保持土壤湿润度适中。

施足基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肥,适时追施追肥。

灌溉管理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度适中,避免过度湿润或干旱。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间,发现有病虫害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灭草等。

收获和储存在油菜种子追踪到熟时进行收获,将油菜籽及时清理、脱粒、烘干,并储存于阴凉、干燥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菜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
1. 了解油菜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练习和掌握油菜去雄杂交技术,了解和掌握油菜自交技术。

2. 学习油菜考种及产量测定方法;了解和掌握油菜形态特征和品质特征。

二、实验用品
1.材料
甘蓝型油菜或白菜型油菜品种
2.仪器用具
剪刀、镊子、网袋、纸袋、回形针、纸牌、铅笔等。

三、实验内容
1.花器构造
油菜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常异花授粉(甘蓝型和芥菜型,天然异交率一般为5%-10%,最高不超过30%)或异花授粉(白菜型,天然异交率一般为
80%-90%以上)作物。

油菜的花序
为总状无限花序,由主花序和分
枝花序组成。

在花序上互生许多
单花,花由花柄、花萼、花冠和
雄蕊等组成。

花瓣4片与花萼4
片互生,作十字形排列,称十字
花冠。

雄蕊6枚,侧面的一对为短花丝,中央的两对为长花丝,特称四强雄蕊。

雌蕊由2心皮组成,由假隔膜(胚座框)将子房隔成两室。

胚珠着生在心皮的边缘,为侧膜胚座。

2.开花习性
油菜的开花顺序是先主花序,第一分枝、第二分枝花序依次由上而下开放,同一花序的花朵无论是主花序还是分枝花序都是由下向上依次开放。

油菜单株花期的长短因品种、气候和裁培条件而异,一般为20-30天,每天开花时间一般在上午7时到12时,以9-11时开花最盛。

油菜开花散粉的最适相对湿度为75%-85%,最适温度约为14-18℃。

10℃以下开花数减少,5℃以下一般不开花。

油菜花的雌蕊较雄蕊先熟,且生活力较强,开花前后7天内柱头均具有受精能力,但以2-3天内受精结实率最高。

油菜的花粉落在柱头上45分钟后即可萌发,经1-24小时完成受精过程。

3.油菜的自交不亲和性
在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可用优良的自交不亲和系作母本,优良品种作父本,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种用于生产,以提高油菜的产量。

由于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的自交不亲和系具有自交不亲和基因,在开花前1-2天柱头上可形成一种由特殊蛋白质组成的“隔离层”,它作为一种“感受器”能识别和阻止相同基因型的花粉发芽,一般套袋自交很难得到种子,因此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和繁殖就必须在柱头未形成这类蛋白质的蕾期选株,并采用人工剥蕾后套袋自交或其它方法进行。

四、实验步骤
(一)油菜自交实验
1. 选株隔离:自交前,选取具有该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镊子摘除花序上已开放的花朵,然后套袋隔离。

2. 套袋挂牌:将下端袋口斜折,用回形针固定,注意切忌将回形针夹住茎秆,并在花序基部挂上塑料牌,写明品种代号或名称、自交日期和操作者姓名。

3. 后期管理:授粉套袋后,可以每隔2-3天提升纸袋,以利花序伸长和生长发育,最好约1周后取下纸袋,以利角果和种子的发育。

4. 收获贮存:待角果成熟后,摘下整个花序连同纸牌一起放入网袋中,晒干脱粒后,将种子连同纸牌一起放入种子袋中,写明品种代号或名称,妥善贮存,并在笔记本上作好记录。

(二)油菜杂交实验
1. 父本套袋隔离:在要杂交前1天,选具有父本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镊子摘去花序上已开放的花朵,然后套袋隔离,以供采粉。

2. 母本选株整序:在父本套袋隔离的同时,选择具有母本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镊子摘去花序上已开放的花朵和花序顶端的幼小花蕾,剩下次日即将开放(花萼已裂开、微露黄色)的10-15个花蕾供去雄。

3. 去雄:将留下的花蕾逐一进行去雄,操作时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持花蕾,右手用镊子从萼片间拨开花瓣,摘出6枚雄蕊,注意左手
要轻以免折断花柄,右手操作需仔细忌损伤雌蕊。

雄蕊要去除干净。

4. 授粉:授粉于去雄后的当天或次日选晴朗天气进行。

用镊子摘取事先已套袋父本花药已开裂的花朵,在母本花蕊上轻轻的抖动,使花粉散落在花蕊上,并保证每朵花都已授粉。

授粉后立即套袋隔离,挂上塑料牌,写明组合代号或名称、杂交日期和操作者姓名,并在工作本上作好记录。

5. 管理收获和贮藏:授粉套袋后,可以每隔2-3天提升纸袋,以利花序伸长和生长发育,最好约1周后取下纸袋,以利角果和种子的发育。

待角果成熟后,摘下整个花序连同纸牌一起放入网袋中,晒干脱粒后,将种子连同纸牌一起放入种子袋中,写明品种代号或名称,妥善贮存,并在笔记本上作好记录。

(三)油菜农艺性状考察与对比实验
分别取早熟和中熟两个不同油菜品种中,每个品种随机选取3株具有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考察,测量每株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每果粒数,后计算单株产量。

五、实验结果
(一)油菜自交和杂交实验
2015年3月20日剥蕾自交和杂交各2个花序,其中自交13个花蕾,杂交9个花蕾。

2015年5月4日检查自交和杂交角果数,其中自交3个成熟,6个未结实;杂交7个成熟,6个未结实,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
油菜自交和杂交实验结实率统计表
(二)油菜农艺性状考察与对比实验
本实验分别取3个重复,测定油菜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的单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并计算单株理论产量。

油菜农艺性状考察与对比实验数据统计表品种重复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g
早熟品种
120816.4 3.588 220325.3 3.761 325125.2 3.610平均值220.722.3 3.653
晚熟品种
125522.2 4.366 227623.9 3.952 315621.6 4.157平均值22922.6 4.158
油菜单株理论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由平均值计算可得,早熟品种单株理论产量为:17.98 g;晚熟品种单株理论产量为:21.52 g
六、分析与讨论
1.油菜自交和杂交实验中,自交和杂交植株结实率均不高,分
析原因如下:①初次进行实验,操作技巧不够成熟,在实验去雄过程中损坏花蕾,导致结实率下降;②套袋后疏于管理,导致部分花蕾生活力下降;③所选植株倒伏,后期营养供应下降,结实率降低;④试验后雨水较多,部分花蕾霉烂未结实。

总结本次实验经验,油菜是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低,在育种工作中对其进行杂交授粉有利于新品种的形成,这也是杂交育种的基本方法。

由于油菜花较小,去雄授粉需要一定的技巧及耐心,去雄时要避免雄蕊破裂。

授粉前一定要计算好油菜花期,以利于油菜授粉。

2. 油菜农艺性状考察与对比实验中,晚熟油菜在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和单株理论产量上均显著高于早熟油菜。

调查结果与查阅文献结果不符,据陈秀斌等研究显示:产量与熟期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是早熟品种单株角果数比晚熟品种多[1]。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①没有选取生长条件一致,具有典型代表性状的油菜植株进行测量;②统计数据中出现部分极端值,人工计数和数据记载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影响了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秀斌. 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在早晚播下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