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玉米制种实验报告(3篇)

玉米制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制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实验旨在通过玉米制种实验,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品种特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玉米制种效果的影响,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品种:利合16、华美1号- 实验地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朝元村,分三个试验点- 实验设备:测产工具、土壤养分测定仪、气候记录仪等2. 实验方法:- 种植技术:- 精细整地:深耕整地,冬前完成,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

- 施肥:底肥为主,有机肥3000-6000千克/亩,追施过磷酸钙25-30千克,氮素化肥15-20千克。

- 覆膜:选用厚度为0.008毫米左右,宽度70-90厘米的无色透明超薄膜,每亩用量3-4千克。

- 适期播种:按满天星加行比法种植父本,母本易宽窄行种植,宽行60厘米,窄行50厘米,打穴点播。

- 观察指标:- 产量:以每亩产量为主要观察指标。

- 品质:观察玉米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

- 抗病性:观察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利合16品种平均产量为750千克/亩,华美1号品种平均产量为800千克/亩。

- 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产量略高于利合16品种。

2. 品质:- 利合16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

- 华美1号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略优于利合16品种。

3. 抗病性:- 利合16品种抗病性较好,发病率较低。

- 华美1号品种抗病性略低于利合16品种。

四、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均优于利合16品种。

- 通过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期播种等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玉米制种效果。

2. 建议:- 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制种技术水平。

玉米测产实验报告

玉米测产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产量逐年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玉米种植技术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23年在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开展了一项玉米测产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灌溉条件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 评估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

3. 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玉米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2.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肥料、农药、灌溉设备等3. 实验方法:(1)试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

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5.0万株/亩)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6.0万株/亩)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4.0万株/亩)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处理5:常规施肥(2)种植方式:采用条播方式,行距60cm,株距30cm。

(3)施肥:每个处理施用氮肥(纯氮)15kg/亩,磷肥(P2O5)10kg/亩,钾肥(K2O)10kg/亩。

(4)灌溉: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时灌溉。

(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害。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和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的产量均低于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这可能是因为过密或过稀的种植密度影响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5(常规施肥),这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中使用的玉米新品种在处理1、处理2、处理4中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产量潜力。

五、结论1. 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降低产量。

2. 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和灌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玉米发芽小实验报告(3篇)

玉米发芽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发芽过程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影响其发芽的因素,并分析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如水分、温度、光照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20粒,餐巾纸8张,清水适量,培养皿2个,保鲜膜2张,温度计1个,湿度计1个。

2. 实验工具:放大镜,计时器,温度计,湿度计。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阶段:将20粒玉米种子洗净,放入培养皿中。

2. 实验分组:- 组1:将餐巾纸浸湿后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模拟湿润环境。

- 组2: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不浸湿,模拟干燥环境。

- 组3: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浸湿后用保鲜膜密封,模拟高温高湿环境。

- 组4: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浸湿后置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3. 观察与记录:- 每天观察各组玉米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数量、发芽时间等。

- 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各组培养皿内的温度和湿度。

4.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分:在湿润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干燥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2. 温度: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低温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3. 光照: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阴暗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六、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2. 在进行玉米种植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控水分、温度和光照,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产量。

七、实验反思1.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使我们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时代玉米实验报告

新时代玉米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近年来,我国玉米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产量逐年攀升。

然而,在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生产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以期推动玉米产业迈向新时代。

本实验旨在研究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陕西省审定的机收品种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20、佳粮0987、景玉656、太育9号等玉米品种,以及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531”旋耕探墒沟播技术。

2. 实验方法(1)新品种选育本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法对玉米品种进行筛选,以确定最佳品种。

(2)栽培技术①机收品种栽培技术:选用适合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肥,播种后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包括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②有机旱作玉米栽培技术:采用531”旋耕探墒沟播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播种前进行土壤改良、施肥,播种后进行田间管理,包括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③玉米套大豆栽培技术:选用适合套种的玉米和大豆品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种植。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肥,播种后进行田间管理,包括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新品种选育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法,本实验筛选出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20、佳粮0987、景玉656、太育9号等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表现良好。

2. 机收品种栽培技术实验结果表明,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20等玉米品种在亩产方面均超过1000公斤,籽粒含水量最低为16.7%,破损率最低为1.75%。

这些品种具有较好的机收性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3. 有机旱作玉米栽培技术采用531”旋耕探墒沟播技术,玉米亩产可达1800斤。

该技术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有利于环境保护。

关于玉米的实验报告

关于玉米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玉米幼苗烂根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本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对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2. 了解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土壤、塑料盆、培养液、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pH计、水培设备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玉米幼苗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

对照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

实验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但采用水培设备,使土壤处于缺氧状态。

2. 实验步骤(1)将玉米种子洗净,浸泡6小时,然后均匀播种在塑料盆中。

(2)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使土壤保持湿润。

(3)将两组塑料盆放置在温度为25℃的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恒定。

(4)每隔2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等。

(5)实验进行30天后,对两组玉米幼苗的根部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根部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对照组玉米幼苗生长正常,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均良好。

实验组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明显变差,根部出现腐烂现象。

2. 结果分析(1)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

在实验组中,由于土壤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根部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出现烂根现象。

(2)在缺氧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变差。

(3)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组玉米幼苗的根部出现大量菌丝,说明根部感染了细菌或真菌,导致烂根。

六、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导致根部感染细菌或真菌。

玉米综合实验报告

玉米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2. 了解玉米生长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习和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与生长的关系。

4. 提高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 完全培养液- 培养缸(两个)- 氧气泵- 阳台- 记录纸和笔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秒表- 温度计- 光照计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 将两个培养缸分别编号为A缸和B缸。

- A缸中通入氧气,模拟正常土壤环境。

- B缸中不通入氧气,模拟水涝环境。

2. 实验步骤:1. 在两个培养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

2. 分别在A缸和B缸中放入等量生长健壮的玉米幼苗。

3. A缸中通入氧气,B缸中不通入氧气。

4. 将两个培养缸同时放在阳台上,保持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

5. 每隔2天记录一次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颜色、根部变化等。

6.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玉米幼苗的呼吸作用表现。

3.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生长速度、呼吸作用强度等。

- 通过对比A缸和B缸的实验结果,分析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情况:- A缸中的玉米幼苗生长旺盛,叶片颜色鲜绿,高度逐渐增加。

- B缸中的玉米幼苗生长缓慢,叶片颜色逐渐变黄,高度增长不明显。

2. 根部变化:- A缸中的玉米幼苗根部无明显变化。

- B缸中的玉米幼苗根部出现腐烂现象,腐烂面积逐渐扩大。

3. 呼吸作用:- A缸中的玉米幼苗呼吸作用旺盛,表现为叶片颜色鲜绿,生长速度快。

- B缸中的玉米幼苗呼吸作用减弱,表现为叶片颜色变黄,生长速度慢。

五、结论1. 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是根部缺氧。

2. 玉米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对氧气需求较大,水涝环境会影响其生长和呼吸作用。

3. 为了防止玉米幼苗烂根,应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安排灌溉,避免水涝。

- 保持土壤通气良好,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

- 选择抗病、耐涝的玉米品种。

观察玉米生物实验报告

观察玉米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长环境、种子结构、器官组成等。

2. 掌握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玉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2. 显微镜3. 玉米叶片4. 水培装置5. 玉米幼苗三、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实验(1)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水中,置于温暖的环境中,观察种子萌发过程。

(2)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等。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1)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纵向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2)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种子的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3. 观察玉米叶片(1)取一片玉米叶片,用显微镜观察其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2)记录叶片的形态、颜色、厚度等特征。

4. 水培实验(1)将玉米幼苗种植在水培装置中,观察其在水培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定期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高度、叶片颜色等变化。

5. 观察玉米幼苗(1)用显微镜观察玉米幼苗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

(2)记录细胞结构的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胚乳富含营养物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能量。

3. 观察玉米叶片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叶肉细胞排列紧密,负责光合作用;气孔负责气体交换;叶脉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4. 水培实验水培实验中,玉米幼苗在适宜的水培条件下生长良好,叶片颜色鲜绿,生长速度较快。

5. 观察玉米幼苗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幼苗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结构清晰可见。

五、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3. 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负责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养分运输。

玉米的田间实验报告

玉米的田间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田间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确定适宜的玉米品种。

2. 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评估不同施肥方案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贡献。

4. 分析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位于我国北方某玉米主产区,实验时间为2023年4月至10月。

2. 实验材料实验品种: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XX-1”。

种子处理:用1%的多菌灵浸种消毒,晾干后播种。

肥料:选用复合肥(N:P:K=15:15:15)。

3.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40%、60%、80%),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2)施肥方案试验:设置3个施肥方案(对照、低肥、高肥),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3)病虫害防治试验:设置3个防治措施(对照、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四、实验过程1. 播种期:4月15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3-4厘米。

2. 苗期管理:5月15日,进行间苗和定苗,每穴留苗2株。

3. 施肥期:6月15日,施用复合肥,施肥量分别为0(对照)、50%、100%。

4. 病虫害防治:7月15日,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XX-1”进行喷雾。

5. 收获期:10月15日,进行测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种植密度为60%时,产量最高,达到8800公斤/公顷。

2. 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提高20%,说明施肥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3. 病虫害防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防治处理较化学防治处理产量提高15%,说明生物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有积极影响。

玉米形态观察实验报告(3篇)

玉米形态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形态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观察玉米的生长周期,了解其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3. 掌握植物形态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生长旺盛的玉米植株、玉米穗、玉米籽粒。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剪刀、镊子、酒精灯、烧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玉米外部形态观察- 取玉米植株,观察其整体形态,包括株高、叶片排列、叶色等。

- 观察玉米叶片的形态,包括叶片的形状、大小、叶脉等。

- 观察玉米穗的形态,包括穗长、穗宽、穗轴形态等。

- 观察玉米籽粒的形态,包括籽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玉米内部结构观察- 取玉米籽粒,用剪刀沿中线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 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了解其颜色、质地等。

- 观察玉米籽粒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

- 使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和胚,观察其细胞结构。

3. 玉米生长周期观察- 观察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记录其生长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如发芽、分蘖、拔节、抽穗、开花、结果等。

4. 玉米形态与生长条件的关系观察- 观察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情况,分析其形态与生长条件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外部形态观察结果- 玉米植株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一般在1-2米之间。

- 玉米叶片为长条形,排列为互生,叶色为绿色。

- 玉米穗为长圆锥形,穗长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穗宽约5-10厘米。

- 玉米籽粒为长椭圆形,颜色为黄色或白色,大小不一。

2. 玉米内部结构观察结果- 玉米籽粒的胚乳为白色,质地细腻,含有丰富的淀粉。

- 玉米籽粒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胚根发育成根,子叶储存营养物质。

- 显微镜下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和胚,可见胚乳细胞呈多边形,胚细胞呈长方形。

3. 玉米生长周期观察结果- 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大约需要90-120天。

玉米的水培实验报告(3篇)

玉米的水培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水培条件下玉米的生长状况,包括根系、株高、叶片数量及颜色等。

3. 分析不同营养液成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水培营养液、水培装置(水培盒、篓筐、电子天平等)。

2. 实验设备:电子天平、移液枪、量筒、显微镜、温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玉米种子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50粒。

2. 营养液配置:按照以下配方配置水培营养液:- 甲组:全素营养液- 乙组:缺氮营养液- 丙组:缺磷营养液- 丁组:缺钾营养液3. 种子处理:挑选籽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用70%酒精消毒,然后置于温水中浸泡12小时。

4. 水培装置:将处理好的种子分别放入四个水培盒中,加入适量营养液,保证种子露出液面。

5. 实验观察:定期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记录根系长度、株高、叶片数量及颜色等数据。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系长度:甲组根系长度最长,乙组次之,丙组、丁组根系长度相对较短。

说明全素营养液对玉米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影响根系生长。

2. 株高:甲组株高最高,乙组、丙组次之,丁组最低。

说明全素营养液对玉米株高有促进作用,而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影响株高。

3. 叶片数量及颜色:甲组叶片数量最多,颜色鲜绿,乙组、丙组叶片数量相对较少,颜色偏黄,丁组叶片数量最少,颜色偏黄。

说明全素营养液对玉米叶片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影响叶片生长。

4. 营养液成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氮、磷、钾是玉米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缺乏其中一种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在全素营养液中,玉米生长状况最佳;在缺乏氮、磷、钾的营养液中,玉米生长状况逐渐恶化。

五、实验结论1. 水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植物种植方法,可满足玉米对营养的需求,提高产量。

2. 氮、磷、钾是玉米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缺乏其中一种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玉米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玉米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玉米研究实验。

本文将对近期进行的一项玉米研究实验进行总结。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2. 探讨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3. 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300个自交系玉米,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的种植环境。

2. 实验方法:(1)田间试验:在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分别种植300个自交系玉米,观察其生长情况,记录雄穗分枝性状。

(2)室内分析:对田间试验获得的玉米雄穗样本进行室内分析,包括雄穗分枝数、雄穗分枝角度等指标。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通过对300个自交系玉米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发现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规律。

其中,有不到1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数上表现稳定一致,8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上表现一致性较差,变幅超过5个分枝。

这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规律复杂。

2. 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发现雄穗分枝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具体来说,雄穗分枝数较多的玉米品种产量较高,而雄穗分枝数较少的品种产量较低。

这说明雄穗分枝性状对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3. 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以下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1)选择雄穗分枝数稳定的自交系进行育种,提高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稳定性;(2)在育种过程中,注重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协调,选择雄穗分枝数适中且产量较高的品种;(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玉米雄穗分枝性状,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结论本次玉米研究实验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规律,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育种策略,有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初中观察玉米实验报告单

初中观察玉米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玉米生长观察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 学习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2023年5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园地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若干2. 花盆若干3. 肥料、水、土壤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在实验开始前,挑选健康、饱满的玉米种子,准备足够的花盆和土壤,确保每个花盆中种植的玉米种子数量相同。

2. 种植玉米:将土壤均匀撒在花盆中,将玉米种子按一定的间距种植在土壤中,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

3. 浇水:每天定时给玉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4. 施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施一次肥料,以提供充足的营养。

5.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记录下玉米的生长阶段、叶子颜色、高度、茎粗等变化。

实验过程及观察记录:一、播种期(3月15日-3月25日)观察记录:- 种子播种后,土壤保持湿润。

- 3月20日,部分种子开始发芽,露出嫩芽。

二、幼苗期(3月26日-4月10日)观察记录:- 3月30日,大部分种子发芽,嫩芽逐渐长出。

- 4月5日,玉米幼苗开始展开叶片,叶子呈绿色。

- 4月10日,幼苗高度约10厘米,茎粗约0.5厘米。

三、生长旺盛期(4月11日-4月30日)观察记录:- 4月15日,玉米叶子开始展开,形成心形。

- 4月20日,叶子颜色逐渐变深,高度约20厘米。

- 4月25日,茎粗约1厘米,部分玉米植株开始出现穗。

四、成熟期(5月1日-5月15日)观察记录:- 5月5日,玉米植株高度约30厘米,茎粗约1.5厘米。

- 5月10日,部分玉米植株的穗开始变黄,预示着成熟。

- 5月15日,玉米植株全部成熟,穗颜色变为金黄色。

实验结果分析:1. 玉米种子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下,可以顺利发芽生长。

2. 玉米幼苗期生长迅速,需定期浇水、施肥,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3. 玉米生长旺盛期,叶子颜色逐渐变深,高度和茎粗不断增加。

杂交玉米实验报告总结(3篇)

杂交玉米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杂交玉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杂交玉米的实验研究,探讨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为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自交与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

2. 探讨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的优缺点。

3. 为玉米育种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实验。

2. 实验方法:(1)自交实验:将两个品种分别自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2)杂交实验:将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自交实验结果与分析自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品种A:生长旺盛,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品种B:生长一般,产量较低,品质较差。

2. 杂交实验结果与分析杂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杂交后代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杂交一代(F1):生长旺盛,产量显著提高,品质较优。

杂交二代(F2):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表现不稳定,部分性状优于亲本,部分性状劣于亲本。

五、实验结论1. 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自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表现一般,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

3. 在玉米种植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讨论1. 杂交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杂交后代的表现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应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

2. 自交技术虽然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自交系培育、遗传多样性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种植目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杂交实验报告高中(3篇)

玉米杂交实验报告高中(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玉米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并探讨在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时的优缺点。

通过实验,了解玉米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 玉米杂交种(A、B品种)- 玉米自交种(C品种)- 雌雄花蕊剪子- 镜子- 容器- 记录本2. 实验工具:- 温室- 恒温箱- 光照设备- 移栽工具三、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玉米杂交种(A、B品种)和自交种(C品种)作为实验材料。

(2)在温室或恒温箱内,分别种植A、B、C品种的玉米幼苗,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3)当玉米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进行去雄处理。

具体操作如下:a. 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玉米杂交种(A、B品种)的雄花,用剪子将其全部剪除,只留下雌花。

b. 选取玉米自交种(C品种)的雌花,用剪子将其全部剪除,只留下雄花。

c. 将A品种的雄蕊轻轻插入B品种的雌蕊中,进行授粉。

(4)将授粉后的玉米植株移栽到实验田中,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5)观察记录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指标。

2. 数据处理:(1)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在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指标上的差异。

(2)分析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种的遗传性状表现,探讨自交和杂交技术的优缺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在株高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株高分别为1.8m、1.7m、1.6m。

(2)在叶片数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叶片数分别为18片、17片、16片。

(3)在花穗长度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花穗长度分别为25cm、24cm、23cm。

2. 分析:(1)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在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这表明玉米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玉米观察实验报告

玉米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玉米植株生长观察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植株的生长周期和形态特征。

2. 观察玉米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

3. 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学校生物实验室实验器材:- 玉米种子若干- 花盆(直径约20cm,高度约15cm)若干- 育苗土- 浇水工具- 温度计- 照相机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温水中,浸泡时间约为12小时。

- 准备好育苗土,将花盆中填满育苗土,并压实。

2. 播种阶段:- 将浸泡好的玉米种子均匀地撒在育苗土表面。

- 轻轻覆盖一层薄土,厚度约为1cm。

- 用浇水工具浇透水,确保土壤湿润。

3. 生长阶段:- 每日定时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记录以下内容: - 种子发芽情况- 芽苗生长高度- 叶片颜色和形态- 茎秆粗细- 花蕾形成时间- 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浇水频率,保持土壤湿润。

- 定期测量温度,确保温度适宜玉米生长。

4. 成熟阶段:- 观察玉米植株是否开花、结果。

- 记录玉米果穗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 收集成熟的玉米种子。

5. 数据分析:- 分析玉米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总结生长规律。

- 分析影响玉米生长的因素,如温度、水分、光照等。

实验结果:1. 发芽情况:- 经过3天,大部分玉米种子发芽,芽苗生长迅速。

2. 生长高度:- 在播种后的第7天,芽苗平均高度约为10cm。

- 第14天,芽苗平均高度约为30cm。

3. 叶片颜色和形态:- 芽苗的叶片颜色为绿色,叶片形状为长椭圆形。

4. 茎秆粗细:- 茎秆逐渐变粗,直径约为1cm。

5. 花蕾形成时间:- 在播种后的第20天,玉米植株开始形成花蕾。

6. 果穗情况:- 果穗形状为长锥形,颜色为黄色。

- 果穗大小不一,最大果穗长度约为25cm。

7. 成熟种子:- 成熟的玉米种子颜色为黄色,饱满。

实验结论:1. 玉米植株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迅速,经过3周左右即可成熟。

玉米解剖观察实验报告(3篇)

玉米解剖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2. 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包括胚、胚乳、种皮等;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器材1. 玉米种子;2. 培养皿;3. 刀片;4. 碘液;5. 放大镜;6. 解剖针;7. 滴管;8. 解剖盘。

三、实验步骤1. 取一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外形;2. 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纵向剖开,切成对称的两半;3. 借助放大镜观察辨认,可识别玉米种子的胚和胚乳的界限;4. 在剖面滴1滴碘液,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可以清晰地辨识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5. 用解剖针轻轻的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6. 观察胚轴上的一片薄膜状的大子叶与胚轴相连,紧贴在胚乳;7. 观察胚乳的质地和颜色,记录观察结果;8. 整理实验器材,将玉米种子剖面的结构画出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种子剖面的结构如下:- 外面包着的一层未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不易剥落、紧贴在一起的果皮和种皮;- 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胚乳;- 剖面下角呈黄褐色的部分是胚;- 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2. 玉米种子的胚乳富含淀粉,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

3.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了解到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玉米种子的解剖观察,我们了解了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掌握了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动手和思考能力,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观察时要仔细,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玉米成苗实验报告

玉米成苗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

玉米的成苗情况直接影响着后续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为了探究影响玉米成苗的因素,本实验以玉米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观察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分析影响玉米成苗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成苗过程中的生理变化;2.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玉米成苗的影响;3. 为玉米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培养皿、培养液、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剪刀、镊子等;2. 实验设备: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玉米种子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00粒;2. 实验条件设置:A组:常温常湿条件,光照时间为12小时;B组:高温高湿条件,光照时间为12小时;C组:低温低湿条件,光照时间为12小时;D组:常温常湿条件,光照时间为24小时;3. 实验步骤:1) 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水中,浸泡时间为12小时;2) 将浸泡后的种子分别放入四个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放入25粒;3)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按照实验条件进行培养;4) 每天观察并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幼苗高度、叶片数等;5) 在实验结束时,对玉米幼苗进行称重,并观察根系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率:A组发芽率为95%,B组发芽率为85%,C组发芽率为70%,D组发芽率为80%;分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玉米种子的发芽,但发芽率相对较低;低温低湿条件不利于玉米种子的发芽,发芽率最低。

2. 幼苗高度:A组幼苗高度为8cm,B组幼苗高度为7cm,C组幼苗高度为5cm,D组幼苗高度为6cm;分析:高温高湿条件下,幼苗生长速度较快,但高度相对较低;低温低湿条件下,幼苗生长速度较慢,高度也相对较低。

3. 叶片数:A组叶片数为4片,B组叶片数为3片,C组叶片数为2片,D组叶片数为3片;分析: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数相对较少;低温低湿条件下,叶片数也相对较少。

用玉米做实验报告(3篇)

用玉米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玉米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了解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 探究不同肥料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分析肥料施用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探讨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为“中单9号”,由当地种子公司提供。

2. 实验用土:沙壤土,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5%。

3. 肥料: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等。

4. 实验工具:实验盆、水桶、量筒、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玉米种子分为5组,每组100粒,分别为对照组、肥料A组、肥料B组、肥料C组和肥料D组。

2. 实验条件:将实验盆放置在室外,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接受充足的自然光照。

3. 实验步骤:(1)对照组:不施肥,保持正常浇水。

(2)肥料A组:施用尿素(N:P:K=46:0:0)。

(3)肥料B组:施用磷酸二铵(N:P:K=18:46:0)。

(4)肥料C组:施用硫酸钾(N:P:K=0:0:60)。

(5)肥料D组:施用复合肥(N:P:K=15:15:15)。

(6)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7)记录生长数据:每周测量玉米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叶面积等生长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玉米生长状况:在实验期间,对照组玉米生长缓慢,植株高度较低,叶片数量较少,叶面积较小。

2. 肥料A组玉米生长状况:施用尿素后,肥料A组玉米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均有所增加。

3. 肥料B组玉米生长状况:施用磷酸二铵后,肥料B组玉米生长速度加快,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均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肥料A组小。

4. 肥料C组玉米生长状况:施用硫酸钾后,肥料C组玉米生长速度有所提高,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均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肥料A组和肥料B组小。

5. 肥料D组玉米生长状况:施用复合肥后,肥料D组玉米生长速度较快,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均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肥料A组、肥料B组和肥料C组小。

玉米理化试验实验报告

玉米理化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理化特性。

2. 探究玉米的营养成分及品质。

3. 分析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理化指标变化。

二、实验材料1. 玉米样品:成熟期、生长期、发芽期玉米各5份。

2.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蒸馏水、烧杯、量筒、滴定管、pH计、烘干箱、粉碎机等。

3. 试剂:碘液、酸碱指示剂、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三、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 将玉米样品分别取成熟期、生长期、发芽期各5份。

- 将样品去杂、去梗,分别称重并记录。

2. 水分测定- 将样品放入烘干箱,在105℃下烘干至恒重。

- 计算水分含量。

3. 蛋白质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玉米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4. 脂肪测定- 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玉米样品中的脂肪含量。

5. 碳水化合物测定- 采用酸水解法测定玉米样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6. pH测定- 采用pH计测定玉米样品的pH值。

7. 氨基酸分析-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样品中的氨基酸含量。

8. 矿物质含量测定-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玉米样品中的矿物质含量。

四、实验步骤1. 水分测定- 将玉米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浸泡,使样品充分吸水。

- 将样品放入烘干箱,在105℃下烘干至恒重。

- 计算水分含量。

2. 蛋白质测定- 称取玉米样品0.2g,加入硫酸铜溶液,进行凯氏定氮法测定。

3. 脂肪测定- 称取玉米样品5g,加入索氏抽提器,进行索氏抽提法测定。

4. 碳水化合物测定- 称取玉米样品5g,加入酸溶液,进行酸水解法测定。

5. pH测定- 将玉米样品制成悬浊液,用pH计测定。

6. 氨基酸分析- 称取玉米样品1g,加入酸溶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7. 矿物质含量测定- 称取玉米样品1g,加入酸溶液,进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分含量- 成熟期玉米水分含量为15.2%,生长期玉米水分含量为12.5%,发芽期玉米水分含量为10.8%。

2. 蛋白质含量- 成熟期玉米蛋白质含量为10.5%,生长期玉米蛋白质含量为9.2%,发芽期玉米蛋白质含量为7.8%。

玉米实验报告模板

玉米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分析土壤缺氧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农业生产中玉米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玉米幼苗在生长过程中,根部需要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以维持生命活动。

当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时,根部缺氧,导致根部腐烂,影响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

三、实验材料1. 实验组:玉米幼苗、培养缸、完全培养液、氧气泵、温度计、计时器等。

2. 对照组:玉米幼苗、培养缸、完全培养液、温度计、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1)取两个培养缸,分别编号为A、B。

(2)A缸中加入完全培养液,通入氧气;B缸中加入完全培养液,不通入氧气。

(3)在A、B两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生长健壮的玉米幼苗。

2. 实验步骤(1)将A、B两缸放置在相同条件下,如温度、光照等。

(2)每隔2天观察并记录A、B两缸中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等。

(3)持续观察一段时间,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比较A、B两缸中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分析根部缺氧对玉米幼苗的影响。

(2)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A缸中玉米幼苗生长旺盛,叶片绿色,根部无明显变化。

(2)B缸中玉米幼苗逐渐萎焉,叶片变黄,根部变黑腐烂。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比A、B两缸中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发现根部缺氧会导致玉米幼苗生长不良,根部腐烂。

这说明土壤缺氧是导致玉米幼苗烂根的主要原因。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烂根的主要原因是根部缺氧。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避免过度密植,确保土壤通气良好。

2. 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避免积水。

3. 适时施肥,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玉米幼苗生长。

4. 选择抗病、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幼苗的抗病能力。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为农业生产中玉米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土壤缺氧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报告1.试验目的受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为验证其生产的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的作用,我站特安排本试验,为该产品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方法2.1供试秸秆腐熟剂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由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2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自2013年开始,在天津市宁河县进行,种植作物为小麦。

2.3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表1 试验地块基本肥力土壤类型有机质(g/kg) 11.8速效氮(mg/kg) 74.7速效磷(mg/kg) 14.2速效钾(mg/kg)1162.4玉米秸秆中的养分含量表2 玉米秸秆养分含量作物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2.5供试腐熟剂用法将玉米粉碎均匀平铺在田间,均匀撒施腐熟剂2 kg/亩,并根据当地施肥习惯施适量的n、p、k肥。

2.6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60 m2(10 m*6 m)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培管理相同。

处理1:对照(常规施肥不施秸秆);处理2: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处理3: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阿姆斯秸秆腐熟剂)。

3.结果与分析3.1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调查结果如表3,玉米秸秆还田后施用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颜色转变、手感软化程度、腐烂度提早5-10 d。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黄微黄褐黄褐黄黑黄微软软轻度腐烂腐烂腐烂霉味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微黄褐黄黑黄黑黄黑软腐烂腐烂腐烂腐烂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浓腐臭味秸秆颜色秸秆手感软化程度秸秆气味3.2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与秸秆不还田(对照)的养分含量相比,处理2的有机质含量提高65.3%,速效氮含量提高39.0%,速效磷含量提高39.4%,速效钾含量提高2.5%;处理3有机质含量提高80.5%;速效氮含量提高50.7%,速效磷含量提高45.1%,速效钾含量提高9.5%。

另外全氮和全磷也均有提高;全钾含量提高不明显。

上述结论说明,玉米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肥力,若在玉米秸秆还田时加入阿姆斯秸秆腐熟剂可以更有效提高土壤基本肥力。

表4 秸秆还田后不同处理土壤氮磷钾含量处理处理1 处理2 处理3 有机质(g/kg) 11.8 19.5 21.3 全氮(%) 0.065 0.112 0.259 速效氮(%) 74.7 103.8 112.6 全磷(%) 0.152 0.211 0.469 速效磷(mg/kg) 14.2 19.8 20.6 全钾(%) 2.251 2.565 3.990 速效钾(mg/kg)116 119 126 3.3秸秆腐熟剂对小麦植株性状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与不施秸秆腐熟剂的小区相比,玉米秸秆还田施加秸秆腐熟剂小区的小麦株高、穗长、每亩有效穗、千粒重均增加。

表5秸秆腐熟剂对小麦植株性状的影响处理处理1 处理2 处理3 株高(cm) 72.1 74.4 75.1 穗长(cm) 22.4 27.3 35.7 有效穗(万穗/亩)35.4 48.5 56.5千粒重(g) 35.3 45.1 50.6 3.4秸秆腐熟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秸秆还田不施秸秆腐熟剂比无秸秆还田平均每亩增产23.4 kg,增产4.4%;秸秆还田施加阿姆斯秸秆腐熟剂比无秸秆还田平均每亩增产34.8 kg,增产6.6%,。

说明施加阿姆斯秸秆腐熟剂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表6秸秆腐熟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亩产量(kg)处理处理1 处理2 处理3 重复1 526.5 547.8 557.3 重复2 526.7 540.1 559.6 重复3 519.3 555.2 561.1 平均亩产量(kg) 524.5 547.9 559.3 较不施腐熟剂增产(%) 4.4 6.6 显著性差异f0.05c b a4.结论本田间试验中,玉米秸秆还田施加秸秆腐熟剂,秸秆可提早5-10 d腐熟,说明加入秸秆腐熟剂后能快速腐熟分解秸秆有利于后作的适时整地和种植。

同时,秸秆还田后土壤的基本肥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能改善小麦的植株性状;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6.6%,在0.05水平表现显著差异。

说明使用秸秆腐熟剂后可快速分解秸秆,改变土壤中微生物,增加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合,起到供肥、改土、调节植物生理功能的作用,使作物分蘖早、生势强健,产量増加。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长期使用腐熟剂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促进农作物增产,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宁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4年11月18日篇二:玉米报告-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玉米播种1. 玉米品种:郑单9582. 播种密度:4500株/亩行距:60cm 株距:0.5cm(间苗最后株距0.25m)3. 播种日期:2013年4月16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定通过12℃) 4. 播种技术:a. 播深:5~6cmb. 播种距离:每隔大约5cm播种一粒,在生长过程中观察、间苗最终形成株距25cm。

5. 播种观察:1) 播种第四天(2013年4月19日)观察时玉米尚未萌发,玉米种子无明显变化。

2)播种的第七天(2013年4月23日)玉米种子已经萌发,胚根长度约为种6. 玉米发芽率观察:观察日期:2013年5月7日播种了54粒出苗51棵,发芽率为51/54*100%=94.4%。

玉米幼苗性状考查1. 玉米幼苗的形态观察(2013年5月14日):2. 玉米考苗记录行了连续的观察,观察过程中对玉米的生长动态有了详细的了解,对玉米该生长阶段内的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还对玉米进行了间苗、中耕松土等实践操作,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中的重要弄湿操作。

但是由于假期没能对玉米成熟前的生长动态有持续的观察,对于这段观察的空白还要继续学习。

在假期中,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玉米授粉的高峰期,参与了玉米的授粉操作,对于玉米的花期和成熟前期也有一定的认识,只是没有进行详细的考查记录。

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1. 考查项目:1) 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2) 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3) 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玉米经济性状考查1. 考查项目:果穗长度(cm):指最上部果穗去除苞叶后包括秃尖的长度。

穗粗(cm):指果穗中部的最小直径。

单株有效穗数:平均一株结实的穗数(每穗结实30粒以下的不计)。

果穗长度:果穗基部至顶端的距离(cm)。

秃尖长度: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cm),并计算秃尖率(秃尖长占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穗行数:数计果穗子粒行数。

行粒数:挑选粒数中等的一行数出这一行的籽粒数量。

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由穗行数与行粒数相乘估算。

果穗重:风干果穗的重量(g)。

穗粒重:果穗上全部子粒的风干重量(g),求平均数。

穗轴率(%)=穗轴重/ 穗重× 100出籽率(%)=穗粒重/ 穗重× 100 千粒重:分别数取两个1000粒(风干)称重。

两次重量相差不能超过4-5克。

玉米测产1. 产量计算:篇三:玉米制种实验报告玉米制种田优质高产生产技术报告一.实验简介:实验品种:利合16,华美1号实验地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朝元村,分三个试验点,每个点不小于5亩。

实验用药:锐胜满适金敌委丹金都尔福戈杨彩实验参与单位:甘肃恒基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先正达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二.实验目的1. 提早播种,克服低温影响,确保苗齐、苗全、苗壮,预防病虫害。

2. 提高种子产量与质量。

三.实验处理步骤张掖市大满镇朝元村位于张掖市区南面,东面隔沙漠,其余三面与其他村相连接。

朝元村海拔1660—1700之间,土质多以沙壤土为主,昼夜温差大,以河水灌溉为主。

1. 试验地选择:实验前在朝元村选择了东面、南面、北面为主的三个实验区域,选择要求:面积大,交通便利,没有喷施过任何农药的地块。

最终确定包括ck在内的试验地面积总共为27.4亩,其中南面与北面为利合16;东面为华美1号。

2. 种子包衣;主要农药有满适金,敌委丹,锐胜;先将锐胜对水溶解,再加入满适金敌委丹充分搅拌,均匀包衣。

3. 错期播种:ck-常规处理(4月16日),正常期(4月16日)、提前7天(4月9日)、提前14天播种(4月2日);播种时要求同一处理必须在同一天内进行铺膜,打药,之后隔7天进行播种。

铺膜时所用农药为金都尔,每亩用量为150ml,主要针对是田间杂草。

地温测定表《表一》 4. 苗期观察:苗期主要是针对如金针虫,地老虎等进行预防。

以及出苗情况调查。

出苗率调查表5. 病虫害防治:实验共进行了两次病虫害防治,第一次是5月20日,第二次是7月1日,两次用药都为福戈和杨采,福戈10克/亩,杨采90ml/亩,两者混合后进行喷施;主要针对的虫害有玉米螟、红蜘蛛;病害有锈病、瘤黑粉和茎腐病。

6. 收获测定:收获时首先进行了产量的初步测定:最终实验数据结果由第三方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研究;初步数据为:《表四》四.实验分析结果:1. 实验结果总体良好,部分环节与常规处理有明显区别;a.经过锐胜满适金敌委丹处理过的种子在播种后没出现明显的冻害现象,苗期旺盛。

b.提前播种的试验田植株茎秆明显粗于常规处理,对抗倒伏等有明显效果。

c.利合16经过福戈、杨采处理后,在收获时茎秆还处于成活期(附图片),种子没有处于休眠状态,收获后种子活力,生长势都优于常规处理。

d.华美1号经过福戈、杨采处理后,对锈病有明显的抗病性。

e.经过处理的试验田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处理,与平均值相比高于100kg,这样会给公司节省跟多的成本。

篇四:2015玉米综合实验报告玉米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了解玉米雌雄花开花生物学特性;2.掌握玉米有性杂交和自交技术。

二、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正红505、正红532 2.实验用具大羊皮纸袋、小羊皮纸袋、回形针、纸牌、剪刀、大头针、铅笔。

三、实验内容1.玉米穗花器构造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杂交率高达95%以上。

(1)雄穗雄穗着生于植株顶部,由主茎的生长锥分化而成,属圆锥花序。

雄穗主轴上生有侧枝,在主轴和侧枝上着生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成对小穗。

每对小穗中,一个有柄,位于上方,先开花;另一个无柄,位于下方,后开花。

每个小穗有护颖两枚,小花两朵。

每朵花有内、外颖各一片,中间有雄蕊三枚,花药二室。

每个花药具有花粉粒约2500-3500粒,全穗约有2000万粒以上。

其上着生许多纵行排列的成对小穗。

小穗无柄,基部有护颖两枚,小花两朵,其中一朵可育,一朵退化,可孕小花有内外颖和雌蕊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