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方法探讨与思考
姓名:钟华锋学号:2010010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 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本文在讨论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 着重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入手,讨论单味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研究、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就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现状与方法等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法学思考,对中药和复方药理研究在临床当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方法学探讨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可归纳为 3 个方面, 即: 1、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 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 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2、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 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 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3、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 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律、特点与优势, 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基于此, 中药药理学不仅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 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时至今日, 涉及中药药理研究的课题几乎占整个中医药课题的一半以上。特别是高层次课题,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比例更重, 仅国家973 中药课题事实上都属于以药理学研究为主的课题, 其它如863 、支撑计划、攻关课题等凡涉及药性药效的基础与应用者均全然如此。可以认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早已成为中药及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与方法之一, 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也正因此而大步地推进着中医药学的现代进步。
中药药理对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合理用药以及为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80年代进行的主要为单味中药药理研究,如人参、青蒿、大黄、丹参和三七等,近年来复方中药的药理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以往对中药的研究主要以探讨药效学为主,目前已开始向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方向发展,在药效方面研究也由过去的从单一指标向多指标发展。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抑制呕吐中枢的敏感性和对胃肠粘膜保护作用,从而发挥止吐作用[1]。但是这种研究未能把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联系起来,无法解释中药具体的作用机制,要得到国际上认可还有待努力。
基于中药药理学的特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是最基础的工作,它的深入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它既有利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方剂理论、配伍规律,也对优化制剂工艺、制定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实现中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中药化学成份与药理药效研究思路上主要有三个方面:
1.1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单味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是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在指导临床配伍、方剂调配、合理用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些理论还很难与中药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和药效药理联系起来。目前这方面研究开展较少。初步实验认为,辛味药含挥发油成分者具多;苦味药中苦寒药以生物碱或甙类成分为主,苦温药多含挥发油;甘味药大部分含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活性物质;咸味药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酸味药大多含酸性成分。升浮药大多为辛、甘味,属温热性,沉降药大多为酸、苦、咸味,属寒味性[2,3]。温热药一般含有某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活动,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或者提供营养物质,供给能量。寒凉药则相反,它所含的物质能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机体对病原体刺激的反应能力。归经可能与中药所含微量元素有关[4],认为是某些中药成分在脏器中选择性富集。
“七五”以来,国家已组织多项重大课题,对200多味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味中药提
取的单体或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5,6,7]。目前已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如麻黄素,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经结构修饰后已成为一系列治疗疟疾的良药[8,9],还有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黄连素[10]、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的雷公藤皂甙[11]、驱绦虫药鹤草酚[12]、抗血栓药毛冬青甲素[13]、抗肿瘤药紫杉醇[14]、喜树碱和长春碱及衍生物[15、16、17]、以及从银杏叶中提取分离的多种银杏黄酮甙和银杏内酯治疗脑缺血及外周血管病[18、19]、砒霜治疗白血病、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等。。
对中药鉴定由依靠感官发展到应用显微鉴定、理化鉴别,对中药炮制方法与原理、中药成分及中药药理等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所有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可指导实际应用的系统理论,以致现代中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屈指可数。
1.2复方中药化学成份的研究:
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有别于化学药的重要特点。按照中医理论组成的复方有君、臣、佐、使之分,各味药之间的作用有相须,相使、相乘、相恶等,它们相辅相承,起到扶正祛邪,治病防病的作用。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之间相互关系也极为复杂,复方中的化学成分并不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相加。自90年代以来,虽然这方面工作还不深入,但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思路方法,如三元设计方案[20]、中药复方霰弹理论[21]和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22]。
总结归纳起来,目前,这方面研究有两种途径。
以单味中药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效成份作为定性定量指标进行研究。
对复方中药采用各种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以选定有效成份为指标,进行包括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的研究。如发现黄连和吴茱萸配伍,小檗碱含量较单味黄连煎煮时降低37%,是由于小檗碱(生物碱)和吴茱萸中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成分)生成沉淀;甘草和甘遂配伍是“十八反”之一,原因为中药皂甙类成分有助溶作用,甘草皂甙的存在,增加了甘遂有毒成分甾萜的溶出率,使毒性增加;这方面研究开展较多,已取得较大成绩。
以中药复方有效部分进行研究。
中医治病强调辩证施治,即将疾病以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变化归纳为“证”,根据“证”这一整体水平认识,从脏腑的联系,人和自然关系,采用中药复方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多靶点、多环节(途径)调节整个机体的动态平衡,产生协同效应。如枳实,将其按所含大类化学成分分成挥发油、甙类和生物碱三个部分。选用镇痛、镇静、血压和离体肠平滑肌收缩四项药理指标,研究化学成分和药效相关性。实验结果发现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中枢抑制作用,再对挥发油作进一步分析,确定其主要有效成分为d柠檬烯(d limonene)。黄酮甙部分对离体肠平滑肌的收缩呈抑制作用。生物碱部分有明显升高血压作用,进一步分析得出主要成分为辛弗林(synephrine)和N甲基酪胺(N methyltyramine)。这样通过枳实一味药材、三个有效部位,多种有效成分就可把该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效和药理基本讲清,同时为复方中说清枳实配伍的情况提供了可能。
但是至今,关于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认识很不一致。一种认为除蛋白质及大分子鞣质、树脂、重金属离子、草酸等小分子外都是“有效成分”,所谓“全成分论”或“多成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真正的“有效成分”是有限和少数的,并提出真正吸收入血后的成分才真正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面对这一问题,开展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有数种研究策略。
一是回避这个难题。认为中药血清成分定性定量没必要进行,或难以进行,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太繁杂,不清楚,不能代表母方的效应。故采用非血药浓度法研究,即将中药复方看作一个整体,复方中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它是某个复方中所有药味含某类化合物的总和。将其分离成为多个有效部位(如挥发油、生物碱类、黄酮类、皂甙类、多糖类等),结合整个复方的药理研究和君、臣、佐、使药物关系,进行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四个药理水平上的药效和作用机理研究。如有必要可将有效部位再行分离到各个化学成分,配合药效、药理研究进一步确定君、臣、佐、使的有效成分。这样在药物(复方、药材)、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之间的三个化学层次,采用四个药理水平,可对整个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基本讲清,同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