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6例临床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6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26例患者静脉血栓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4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2例部分溶解,且经过2~4周的有效治疗均病情好转出院;高龄(>50岁)以及伴有内科合并症的术后患者发病率较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综合运用抗凝、溶栓等有效治疗手段,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标签:下肢深静脉血栓;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并发症;诊治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发生了不正常的凝结而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为妇科盆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甚至导致死亡[1],因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早期的预防及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6例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1年4月施行妇科盆腔手术治疗的2 431例患者资料,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例,并发率为1.1%。患者的一般状况:均为女性,年龄23~78岁,平均(47±8)岁;体重指数平均(25.2±5.2)kg/m2;其中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13例,子宫脱垂2例,附件肿瘤11例;手术方式:子宫全切除8例,子宫次全切除3例,子宫全切除术+附件切除术2例,卵巢囊肿剔除5,附件切除6例,阴式子宫切除2例;手术平均时间(1.8±0.5)h;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4例,心脏病3例,甲亢3例,肾病4例,红斑狼疮2例,4例无内科合并症;发病部位:15例发生于左下肢,9例发生于右下肢,2例发生于双下肢。

1.2诊断标准

(1)患者术后(4±3)d,一侧或双侧下肢突发疼痛,伴肿胀,活动受限,肢体明显增粗;皮肤有明显颜色变化如青紫,有升温现象;Horman征阳性,股三角区有压痛现象。(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静脉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并伴有明显扩张,对静脉实行加压也无塌陷。(3)运用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指标联合静脉超声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筛查方法,准确性和敏感性较高。另外,CT和磁共振成像也可被用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案。具体的抗凝、溶栓等措施:(1)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50~100 IU/kg,2次/d,连用7~9 d,輔助性口服抗凝药6个月以上;纤维蛋白原过高的患者监测其凝血功能,并给予尿激酶进行促纤维蛋白溶解的溶栓治疗;适当口服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等药物进行祛聚治疗。(2)确诊患者要绝对卧床2周以上,抬高患肢20~25 cm,微屈膝关节,禁止对患者进行盆腔检查,避免对患肢进行挤压或按摩。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3)在溶栓治疗结束后,患肢的肿胀明显消退,此时应给予弹力绷带实行加压包扎,鼓励患者进行少量的下床运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用()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

一般在治疗后的3~7d,平均(4.2±2.4)d,26例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患肢酸痛、水肿消失。经过复查,24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2例部分溶解,且经过2~4周的有效治疗均病情好转出院,继续使用抗凝剂进行巩固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

2.2深静脉血栓高危形成因素

对2 431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进行高危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及伴有内科合并症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较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 431例妇科盆腔手术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比较

相关因素n 发生率[n(%)]

年龄>50岁 847 19(2.24)*

≤50岁1584 5(0.32)

内科合并症有328 11(3.35)#

无2103 15(0.71)

注:与≤50岁组比较,x2=16.63,*P<0.01;与无内科合并症组比较x2=18.69,#P<0.0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2],在妇科手术后发病率极高,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有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11%~29%[3],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偏大,内科合并症患者的日益增多,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4]。

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常会伴有下肢突发性的疼痛、乏力、皮肤变色以及升温等临床表现,但早期症状轻微,易造成漏诊。血浆D-二聚体是确定纤维蛋白有无形成的有效指标,假阴性率低,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选检查[5]。另外,虽然静脉造影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黄金诊断标准,但该方法有一定的创伤性及危险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率高于静脉造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近年来也被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能够成功的发现被怀疑而无临床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本组26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18例、MIR确诊3例、CT确诊2例。

妇科盆腔手术后,静脉密集而壁薄,加上缺乏外鞘,容易产生淤血,血流减缓;患者在手术后长时间的卧床,缺乏有效运动以及腹带增压等使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盆腔内肿瘤产生的活性物质可能会干扰凝血系统,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回流不畅。这些因素使患者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本资料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1年4月行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6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现,年龄较大患者(>50岁)相对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根据患者的疾病性质,存在内科合并症患者相对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P<0.01),差异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促纤溶活性慢慢降低,在同样的内皮受损或应激条件下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形成血栓;另外内科合并症等疾病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手术后卧床时间也会因为年龄的变大或内科合并症患者的身体恢复慢而延长。

综上所述,妇科盆腔手术特别是高龄及内科合并症等高危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及体征变化,应立即采用D-二聚体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诊断,确诊后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患者实行抗凝、溶栓等治疗措施,减轻患者痛苦,加快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彦韬.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7):117-118.

[2] 刘福兰.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21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75-76.

[3] 刘玉珍,张震宇,郭淑丽,等.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杂志,2006,42(2):107-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