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石,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就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阶段。

然而,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学生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程结构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通过引入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和体验。

同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主要内容和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包括学科课程改革、跨学科课程设置、选修课程拓宽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就主要内容和措施进行具体阐述。

1. 学科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着重优化学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对学科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注重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应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和翻转课堂等。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跨学科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四、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提高;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已任;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和可能性,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学习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课程评价的改革从以下三方面来谈;1、学生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2、教师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课程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不断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将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方案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考试的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排名公布考试成绩,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统考,建立初中升高中的命题和考试管理制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权交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五、管理模式的改革三级管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自的职责;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及比例范围;组织制订、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订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研究制订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订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颁发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像不含学前教育机构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的一致性;六、教材管理改革1、完善管理制度;2、强化教材质量;3、严格审定制度;重点讲强化教材质量这一方面;教材编写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精选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七、课程改革的行动策略:1、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2、成立课程发展中心和课改专家组;3、给予课改工作必要的经费支持;4、加强对教师及有关人员的培训;5、把课改作为教研部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职能;6、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7、积极借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8、实施奖励制度,激励优秀课改成果脱颖而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xxxx年正式实施。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目标、内容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改革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改革纲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优化课程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益。

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和增加选修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2. 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能力培养。

改革纲要鼓励学校和教师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理论知识,并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3.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改革纲要支持教师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二、改革内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课程改革:优化主干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减少重复学习和无效的知识点。

同时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 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从注重学科成绩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

4. 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

改革纲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影响与挑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教师培训不平衡: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但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培训不够完善,导致教育质量的差异。

2. 学生负担问题:尽管改革纲要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学术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本文将就该纲要进行探讨,分析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背景意义《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此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催生了课程改革的需求。

基于这些背景,纲要的出台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指导。

二、主要内容(一)基本原则《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教育公平、多样评价等。

这些原则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基础。

(二)改革目标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目标的设定使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强调了对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核心任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纲要中得到明确,包括构建容纳多元发展需求与适应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推动学科整合与跨学科融合、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更新、加强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等。

这些任务旨在建立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改革路径纲要给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包括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设计与管理、完善师资培训与发展、强化评价机制和监测评估等。

这些路径旨在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促进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课堂中得以应用和传承。

三、推进策略为了确保纲要的落地实施,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推进策略。

其中包括建立健全课程改革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等。

2023年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23年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引言1. 2023年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旨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该纲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2. 课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体系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

3.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和优化。

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和深入理解;另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6. 纲要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和个性化发展评价,以期鼓励学生全面、平衡、可持续地发展。

7. 课程的实施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课程设计。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启示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需积极适应和引领课程改革,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倡导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9. 家庭和社会也应配合教育部门,共同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家长需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不以成绩论英雄;社会应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促进教育公平。

10.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方向迈进。

12.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和长期坚持。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体现在哪里?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息技术教育,研究性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

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讲授”,失去了沟通的讲授不可设想。

讲授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讲授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讲授都是语言讲授。

讲授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什么是“有用讲授”?答:“有用”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讲授有没有用益的唯一指标。

讲授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讲授”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研究的所有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首次全面梳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二、总体目标该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课程改革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原则,其中包括突出素质教育导向、坚持德育为基础、强调全人发展、注重能力培养、落实因材施教、推进常态化评价等。

这些原则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四、核心课程改革为了推动核心课程的改革,纲要提出了教育内容的优化、学科体系的调整、教材教辅的创新以及教师队伍的培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核心课程的改革,旨在增强学科的融合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强调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推动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六、评价改革为了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评价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强调课程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减少对分数的过分依赖。

七、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纲要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社会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 最需要睡眠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 ; 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 又想方设法 给老师找茬;高喊“高分未必高才”, 又整日为高分而废寝 给老师找茬; 高喊“ 高分未必高才” 忘食;还没有上岗,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忘食 ; 还没有上岗 , 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 考试后发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 , 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 最不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这么累的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 、 这么累的人 ; 苦学时觉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三)我县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2.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4.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5.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6.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7.德育工作成效不大 德育工
(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公平 发展不均衡 应试教育 评价制度错误导向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基本境遇
● ● ● ●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是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是冷酷无情的 场所;学校是监狱,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是受罪的地方, 场所; 学校是监狱, 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 是受罪的地方,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在教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对内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一面又制定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关键阶段,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等。

因此,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标准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更新课程标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课程,使其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学科融合与交叉该纲要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和潜力。

4. 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纲要提倡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师培养和发展课程改革也涉及到教师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改革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次,改革需要各方共识,要充分听取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未来,我们有理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概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该纲要于2001年由教育部印发,旨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本文将从概述、目标、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深入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该纲要的出台,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纲要强调,新的课程体系应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纲要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等。

这些原则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将遵循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介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基础教育,个体能够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念,为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层面,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一方面,优质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

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

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

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深入解读。

一、学科体系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学科体系调整作为关键一环。

新纲要强调“课程实质性减负,素质内涵性拓展”,旨在推动学科体系从传统的内容型向能力型转变。

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核心素养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新纲要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语文方面,新纲要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数学方面,新纲要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数学思想的实际运用。

在英语方面,新纲要要求强化口语和听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方法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弃用,新纲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评价体系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

新纲要要求以能力为核心,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纲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2013年,中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教育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于此,教育目标需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科设置的优化和调整。

传统教育课程结构偏重语文、数学和英语,而其他学科的地位相对较低。

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减负增效,注重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学科,如科技、艺术和体育。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改革纲要中,鼓励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意识。

此外,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改革纲要要求引入学科素养评价,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纲要对教育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配合,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字数:361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2010—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2010—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2010—2020)
2010年,中国教育部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了“十一五“及”十二五“年规划,强调在课程改革中实行“历史、政治及现代化”理念,培养孩子全面、系统、科学地接受和实践知识。

2020年,中国教育部继续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三五“规划,实施纲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将新内容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坚持科学化、多元化、灵活化的课程思路,把核心素养、技术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内容。

二是健全课程绩效考评制度,坚持“数量化、综合化”有效衡量学生学习成效。

三是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推行“赋能学生”的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丰富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四是强化教师培训,建立学科专业责任制,发展专业化教师,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五是科学的信息教育,重视提升学习者的信息使用与创新能力。

2020年,中国教育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旨在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孩子综合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主人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答。

“有效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研究为核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

同时,有效教学也强调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能够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和综合素质。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答:(1)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2)探究式研究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跨学科综合教学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4)合作研究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评价与反思的教学观念:强调对学生研究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和反思,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答:(1)提供自主研究的机会,例如: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让学生选择研究方式和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行解决;(2)鼓励合作研究,例如: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鼓励学生相互研究、相互帮助;(3)引导学生探究研究,例如:提供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知识。

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供指导和支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研究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答: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角色,而学生则是主体,承担着研究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恰当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造力,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责任感,让他们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和创新。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一个必要的举措。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我国出台了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本文将就该纲要进行详细解读。

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阶段,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单一、死记硬背、应试导向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发布,旨在打破课程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改革目标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通过跨学科融合、多元评价、素质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改革内容1. 提高课程质量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提高课程的质量,推动课程从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

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融合,突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知识的融通运用。

同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实践。

2. 推进素质教育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3. 引入创新教育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育,鼓励学校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4. 改革评价机制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革评价机制。

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四、推动措施为了有效推进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今天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基础教育的课程也需要相应地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并分析其对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个纲要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过去的课程设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

而现在,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面对未来社会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二个纲要是注重学科融合。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分科,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而现在,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三个纲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的流失和创造力的丧失。

而现在,我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从学科中找到乐趣和动力。

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四个纲要是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过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学生往往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现在,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课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五个纲要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于教育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科融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2001年6月由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条例,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基础教育的课改内容和今后的实践方向。

目录1 试行通知2 纲要内容试行通知编辑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二零零一年六月八日纲要内容编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1]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学的规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其他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大量的书面练习自学老师讲授为主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自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有效的教学=学习速度(效率)+学习结果(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

合作者。

” “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主学习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实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自主学习是建立于学生自我意识上的“能学”;以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的“想学”;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为保障的“会学”;以及学生的意志控制为条件的“坚持学”自主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教材的调适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优化学习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快走出实施新课程的种种误区
——对十余年课改的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永康教授
实施新课程的误区是:
在课程目标上,偏离“整合统一性”;
在教学关系上,片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
体地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责任; 在教学方法上,否定接受学习,夸大自主、 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在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与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评价上,有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案例研习>
一封大学新生写给省长的信 某某大学一女生觉得学中文苦,怕背书,认为 读旅游系将来活得更潇洒,因此就给省长写信,请 求帮助她转系。信中充满空虚,她写道:“我感到 生活太沉重,生命太复杂,生存太无聊,寂寞的人 生,孤单的心,飘荡在万丈红尘。”信中充满颓废, 她写道:“我的人生走到今天,是失败的,庸俗、 无能、乏味……我的空间除了自卑就是忧郁。20年 了,我的内心容量已至极限,不能再装了,我快疯 了。青春、美丽却收获不了快乐,我的梦想始终飞 翔在现实之外,难道说注定要徘徊在美妙的童话与 残酷的现实之间吗?”
课程问题本质上是知识的选择问题,革除基础 教育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包括听说读写,包括文 章文学,归根到底要靠知识的除旧布新,语文课程 与教学目标的提出与实施,受惠于也受制于相关学 科的知识状况。合意的能力要靠知识来建构。这就 要求语文教育的本体要不断地从与语文相关的学术 土壤中吸取营养。要把语文相关的学科领域,诸如 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的研究成果及时地转化 为语文课程和教学领域中的新鲜知识和观都与相关的学术界存在较大的隔膜。
一、课程目标存在的误区
1、淡化“做人”教育 所谓“做人”,就是要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 意志、情感的统一,是指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面充 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是理 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发展纲要》把“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单独列为第一条,确定其作为整个基础教 育培养目标的“纲”。可见目标所含的德育因素是 很重的,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会做人。《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 题”部分也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信中充满着追求享受的思想情绪,她写道:“我好 羡慕那些天生丽质的大美人儿和富家千金,她们与 生俱来拥有幸福的生活,她们不知道苦与累的真实 味道。”信中反映出人生的意义十分狭隘,她写道: “当我受不了时,我会选择毁灭,这是对亲情最残 忍的打击,我的存在唯一的意义,就是为了那份可 贵的亲情,倘若无以报答,我又有何颜面去面对那 沧桑的面容和眼底深切的期望。”信中充满着宿命 论的思想,她写道:“算命书讲‘有贵人助,事必 成’,我一直信奉这句话,至少,它给了我一点安 慰,一丝希望。”所以,为了从中文系转到旅游系, 她决定向她心中的贵人某省长写信。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 居里夫人说过:“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 到。”不过她漏了下句:“女人能做到的,男人未 必能做到。”我们要决定自己的道路。查泰莱夫人 曾经说过:“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我 们就是要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人,回到几十 年以前的老路。而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出 将入相——那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 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 而这一切,要靠我们辛勤的梳妆打扮,呵护肌肤, 象水一般晶莹剔透,修习礼仪,进而仪态万方,风 情万种。这,才是钓到金龟婿的唯一途径。这些学 问,大学课堂里能教给我们吗?成功之路与其说是 自己选择,毋宁说是男权社会所逼,他们居然要求 我们:在家是主妇,在外是贵妇,床上是荡妇。我, 我又气得……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目前,小学语文教 材 课文不少,但语文知识的含量却不多。吴 忠豪在《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 ——从“教 课文”到“教语文”》一文中讲到: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于语文课程内 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 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 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 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 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而教材内 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
案例三:
一些考生缺乏审题知识和技能,表达极 差,面对高考作文,一筹莫展,无从下笔。 请看2004年江苏卷:水有水的性格——灵动; 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 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而灵动的海水却 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 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淡化知识目标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存在繁难偏旧的弊端。所谓 旧,是指内容陈旧,也就是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脱 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不能及时反映科 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进展。针对“旧” 这个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具体目 标第三条提出了“让学生学到终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这是对各学科的统一要求。但是终生必 备的语文基础知识是什么,新课标及新教材在这方 面的思考远不深入,与语文课程相关的语文基础知 识应该包括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 等。可是,在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及实际教学 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却是十分贫乏而又陈旧。

由于语文知识被淡化,语文能力也不可能形成, 高考重在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方面暴露出来的 问题不少。 <案例研习> 案例一:全国试题写春联:上联是“国兴旺家 兴旺国家兴旺”。要求考生对下联„„ 案例二:全国卷有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横线 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50诞辰。50年像一条长河,有 急流,也有缓流;50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 暖色; , ;50年像一部史诗,有 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我们的 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