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浙江专版) 专题八 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供选考学生使用)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不仅下层 群众想改变现状,就连资产阶级也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资 本主义发展争取更大空间,故选 B 项。A 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 C 项, D 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
2.历史意义 (1)国内: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 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国际: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 无产阶级革命 的新时代。 ②十月革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 强大的思想武器和 实践指导 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 全国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2)从革命实现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 的形式。 (3)从理论的角度看: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 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 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从革命的阶段性看:俄国 1917 年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封建王朝,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它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同时也促进了殖民地、半 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PPT
(2)但只能是战时政策,违反了 经济发展旳规律,不利于调 动工人、农民旳生产主动 性,不能用于恢复经济。
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干涉下,在 那么困难旳条件下,苏维埃政权为 何能取得胜利?
1、事业旳正义性,得到人民旳支持。 2、红军旳英勇作战。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旳实施。 4、以列宁为首旳布尔什维克党旳正确领导。 5、各国无产阶级旳增援,红军中就有中国支队 。
俄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旳事件有:1861年改革、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旳主观原因:布尔什维 旳正确领导。
克党 历史上俄、英都发生过标志新旳历史时期到来旳革命;两者主
要旳不同在于: 建立旳社
二月革命 时间:
性质:
成果:1)
2)
。 。
年 月,长久流亡国外旳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 回
5、十月革命旳历史意义
(1)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取得胜利 旳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国家 由此诞生。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旳统治,推动了国 际社会主义运动旳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 地人民旳解放斗争。
二 月 革 命
资产阶级 继续战争 临时政府 工兵代表
苏维埃 《四月提要》
七十 月月 事革 件命
3、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旳诞生
主席:列宁 性质:世界上第一种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采用措施:①②③④⑤
4、苏维埃政府旳巩固
措 军事——挫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及内战 施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采用旳措施:
1)建立新型旳无产阶级政权 2)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最能体现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旳措施,体现了社会主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波罗旳海舰队旳巡洋舰,于1923年 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投入革命阵营旳该舰官兵按 照列宁旳起义计划,用炮声发出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旳信号, 为十月革命旳胜利立下功勋。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1一、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3.领导人:列宁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领导人:斯大林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1课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原因(背景):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2、时间:1917年3月任务:推翻沙皇统治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二、十月革命1、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⑤俄国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2、时间:1917年11月7日,3、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指挥部:斯莫尔尼宫)4、性质:社会主义革命5、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7、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8、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9、十月革命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总结:三、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理解)时间:1918—1920年措施:①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P5小字(现象:无余粮、无私企、无市场)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济:新经济政策(“新”在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相联系)1、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2、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九年级下册历史基础知识(冀教版)
第一课走向战争的深渊1、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其表现:经济:美德后来居上,英法相对落后。
政治: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拥有殖民地不成正比。
2、一战前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战争鼓噪。
3、“欧洲的火药库”是:巴尔干地区。
4、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5、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6、一战爆发的时间、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7、一战交战的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
8、交战双方的目的: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课残酷的世界大战1、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
分西、东、南三条战线,其中最关键的是西线。
2、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战役是马恩河会战。
3、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4、一战结束的时间、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签署投降书。
5、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坦克、轰炸机、毒气、潜水艇等。
6、一战最主要的影响: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或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7、一战的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第三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一战后,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战胜国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巴黎和会:①时间: 1919年。
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②操纵国:英、法、美。
③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与其它战败国签订的条约统称凡尔赛体系。
④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⑤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3、华盛顿会议:①时间: 1921-1922年间。
地点:华盛顿。
②操纵国:英、美、日。
主要协调美国和日本的矛盾。
③签订了《九国公约》、《五国公约》等条约,统称华盛顿体系。
④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影响:积极: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秩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课堂笔记总结
⼈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课课堂笔记总结⼈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课课堂笔记总结⼀.新时代的曙光1.⼆⽉⾰命(1)时间:1917年3⽉(2)结果:①推翻了沙皇专政统治②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利③俄国建⽴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命中建⽴的⼯⼈⼠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2.⼗⽉⾰命(1)背景:国内外的反动势⼒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2)爆发原因:①⼆⽉⾰命后,临时政府继续实⾏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②第⼀次世界⼤战的影响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针政策④俄国⼯⼈阶级的⼒量⽐较集中(3)爆发时间:1917年11⽉17⽇晚9时45分(4)爆发地点: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5)性质:⽆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命(6)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兵苏维埃政府-----⼈民委员会(7)胜利后措施:①建⽴新型的⽆产阶级政权②将银⾏、铁路和⼤⼯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次世界⼤战⼆.⼗⽉⾰命的历史意义1.国际意义(1)是⼈类历史上第⼀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命(2)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3)⼗⽉⾰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4)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5)⿎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的解放⽃争2.国内意义: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三.例题1.观察图画,回答问题(1)这幅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析这幅漫画的含义。
2.“⼗⽉⾰命⼀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泽东”说明了什么?答案:1.(1)⼗⽉⾰命胜利(2)⼗⽉⾰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的解放⽃争。
2.⽑泽东肯定了⼗⽉⾰命的胜利。
俄国二月革命的背景、性质及影响
考点:俄国二月革命的背景、性质及影响背景: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1917年3月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易错微析1917年3月是俄历二月,故称这一时间爆发的革命为“二月革命。
”例题1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A.无产阶级革命B.资产阶级革命C.社会主义革命D.民族解放运动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答案B。
例题2俄国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其直接目标是()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反对参加世界大战D.推翻临时政府答案:A解析:二月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答案A。
1.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导致这一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俄国农奴制危机B.克里木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C.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人起义2.下列关于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二月革命造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C.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3.1917年,俄历2月23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首都彼得格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
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人。
随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材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是()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4.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现在政权已由沙皇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手里,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完成。
⋯⋯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发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当时,俄国的社会问题酝酿已久,政府的管理能力逐渐衰退,而革命势力在俄国的各个角落都有所发展。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俄国和世界的政治格局。
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是从1917年2月23日开始的,当时的俄国情况非常紧张。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导致国内粮食短缺,物资匮乏,社会不稳定。
同时,在政治上,还存在着各种问题。
沙皇政府对一些党派和民族的压迫,让当时的俄罗斯社会非常不满。
此外,沙皇政府的管理能力也越来越低下,这样的不安定和危机就很容易滋生社会动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负责维持治安的军队和警察力量,在某个时间点被背叛了。
2月23日,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国际妇女节”来临,军队和警察力量开始了反叛行动,与示威的工人、士兵和平民发生了冲突。
在这次冲突中,军队和警察使用了武力镇压,但这一做法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反感。
这样,一场反抗开始形成了,当时的沙皇政府失去了公信力,而工人和士兵们于2月27日逐渐控制了首都圣彼得堡,并开始造反。
2月27日,革命势力出现了新的领袖形象:亚历山大·卡伦斯基。
卡伦斯基领导了松散的工人,士兵团和其他自由派人物,旨在推翻沙皇政府。
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而且比较流弊,发生了很多事情,除了卡伦斯基外,议会党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终,到了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辞职,俄国沙皇制正式崩溃。
这样,二月革命就取得了胜利,俄国成为了一个退位的帝国。
这一事件的影响非常深远,俄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十月革命与此相比,十月革命的爆发则非常直接和暴力化。
虽说,二月革命已经让俄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局势的演进还是比较复杂的。
在2月革命后,俄国陷入了内战和混乱时期,形势依然很不稳定。
此外,在1917年当时,社会主义思想在俄国和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8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8、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错因归纳:不能正确区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任务、性质、结果和影响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8·海南高考·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指出革命起义条件是否成熟,只是说明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A项错误。
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一论断是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智慧的结晶,B项错误。
《四月提纲》指出了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七月纲领提出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
结合材料中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可知,和平夺权的方式是不可行的,D项错误。
故选C。
3.(2014·海南单科·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
历史笔记 九下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知识要点]一、新时代的曙光1.“二月革命”爆发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时间:1917年3月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面: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府并存。
2.“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目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时间:1917年11月6日。
地点:彼得格勒。
领导人:列宁。
结果:胜利。
建立了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苏维埃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1)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
(2)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大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3)外交上、同德、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三年卫国战争,巩固无产阶级政权1918——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在此期间,苏联一方面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一方面加强红军的建设,这两项措施对于苏联取得胜利具有决定作用。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了。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难点解析]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对照[重点考点】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十月革命领导者是(列宁),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3.十月革命的特点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5.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存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6.在三年国内战争中,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作用是(帮助苏联度过了难关,保证了军事作战的胜利。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3.第二帝国的内外政策 (1)对内: 高压和怀柔——稳定局势 发展经济——经济繁荣 (2)对外: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克里木战争 普法战争
五、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第三共和国的诞生: 1870年 普法战争 →9·4革命
普法战争情景
俾斯麦会见被俘的拿破仑三世(1870年)
想一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耻 辱和血污的洗礼分别是指什么?
反复、艰难的过程
波旁王朝复辟 1815—1830 七月王朝 1830—1848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187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1940
2、建立第二共和国
法国人民享有普选权、劳动权 和全民免费教育权
三、从狂欢到血泊 3.六月起义:1848年 背景:新政府排斥工人代表,解散国家 工场
主要力量:工人阶级和平民
结果:被血腥镇压
法国六月起义
想一想:二月起义与六月起义的区别。
1.二月革命要求推翻金融贵族的统治,为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属于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六月起义是法国的工人阶级要求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的起义,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性 质。 马克思说,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 两大对立阶级间第一次大交锋。这是保存 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耻辱”是指对外战争失利,国防政府接受 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 “血污”是指1871年工人阶级建立的革命 政权——巴黎公社遭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的血腥镇压。
2.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确立了总统制 共和政体。
宪法内容摘录 ①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参院间接选举产生,众 院普选产生。
总统——选举产生,国家元首、 军队统帅,任命部长
内阁——总统命令经各部部长 副署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4、措施: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B、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C、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
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
历史知识点总结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新时代的曙光1.二月革命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过程: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影响: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2.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过程: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指挥部在斯莫尔尼宫,目标攻占冬宫,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苏维埃政府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二、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战争.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目的:为恢复国民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内容: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特点).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2.1922年成立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初由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列宁的贡献:①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实施新经济政策;③成立苏联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领导人:斯大林措施:A工业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作用: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B农业上: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模式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形成基础: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模式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评价:积极: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消极:也具有严重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等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新秩序”1.巴黎和会背景:一战后,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人物: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讨论问题:处置德国,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规定.内容: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规定.其内容中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对中国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历史影响: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其他: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总部在日内瓦,美国没有参加,国联被英、法控制.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2.华盛顿会议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特别是美日矛盾尖锐时间: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由美、日、英三国操纵).主要内容: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对中国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战后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体系”: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持了短暂的稳定.但它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的基础上,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中国外交失败的启示: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基础,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繁荣”及其崩溃1.经济大危机背景:1924—1929年由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时间范围:1929——1933年爆发地点: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二、罗斯福新政时间:1933年人物:美国总统罗斯福措施:罗斯福新政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积极作用: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消极作用:罗斯福新政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而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经济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罗新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启示: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纳粹政权的建立为了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壮大,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法西斯暴行: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推行种族主义,迫害犹太人等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1922年意大利最先建立法西斯专政.2、日本通过1936年2月的“二二六兵变”建立了军部法西斯专政.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法西斯势力猖獗.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共同点: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疯狂扩军备战,实行侵略扩张.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慕尼黑阴谋1.慕尼黑会议背景:德国吞并奥地利,侵略野心膨胀,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参与国:1938年9月,德、意、英、法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内容: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为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含义(或实质):英法等西方大国虽对法西斯侵略不满,但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对法西斯侵略不加严厉制裁,而是希望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会议的影响: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反法西斯力量,最终导致二战全面爆发.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二战开始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也最先尝到了苦果,1940年四五月德军进攻英法,法国战败投降,英国首相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坚决抵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人民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时间:1942年1月1日国家: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内容: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26国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影响: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二战胜利.2.开罗会议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时间:1943年11月国家:中、美、英地点:开罗内容: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所窃据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3.雅尔塔会议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时间:1945年2月人物: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召开雅尔塔会议内容:①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加速了二战的胜利.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二、最后的胜利1、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2、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3、1945年4月苏军发动柏林战役,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4、由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猛攻,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作战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三、二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①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③二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迪:A珍爱和平,远离战争B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D世界人民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⑴基本特点:经历了繁荣~危机与调整~新经济时代(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⑵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表现:美国经济的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危机与经济调整;表现: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石油价格,引发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下降;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受通货膨胀困扰;80年代中期后,调整经济政策,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负债国).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原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发展信息产业等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①二战后是世界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③④政府采取措施,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欧洲的联合1、原因:①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大量援助;②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③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战后50~70年代:西欧的经济持续繁荣2、欧洲联合的过程目的:促进经济发展,保障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A欧共体:20世纪60年代(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B欧盟: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3、欧盟成立后的变化: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力求在外交、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4、欧盟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二、日本的崛起1、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①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美国扶持日本;③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④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⑤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2、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奥运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军费支出增加引起亚洲邻国关注与不满.★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①都得到美国的援助或扶持;②都发展教育和科技;③都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④都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中国的借鉴:①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②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③引进先进的科技成就,大胆创新;④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⑤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内容: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在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失败.结局: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二、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首先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使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影响: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趋势加强,加速苏联解体.(此后的1991.8.19的八一九事件进一步加速苏联解体,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苏联解体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③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匈牙利改革1、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2、东欧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先后进行改革,匈牙利改革最为突出.1956年匈牙利改革内容: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治;经济上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等.3、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二、东欧剧变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苏联放松对东欧国家控制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剧变.实质: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实现统一.启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走符合本国国情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等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尼赫鲁任印度第一任总理.英国实行印巴分治是今天印巴矛盾的根源,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严重对立.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实现了国家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2、1960年非洲一年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一、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的原因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巴以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年以色列国家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东战争发生四次,1948-1973年原因:①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②石油资源丰富,大国介入;③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④对珍贵水源的争夺;⑤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看作“圣城”.二、中东问题关键是巴以冲突(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有时也称阿以冲突.认识:倡导和平,反对暴力,加强对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一、冷战政策1、“冷战”政策含义:是指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是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内容: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目的:称霸世界3、冷战政策的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4、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二、美苏争霸的过程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占优势.原因: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表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撤走导弹,美国取消海上封锁;②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原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尼克松实行战略收缩;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实行战略进攻.表现: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③80年代美苏争霸有所缓和;原因:长期争霸苏联负担沉重,戈尔巴乔夫提出缓和战略;美国成为最大债务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表现:1989苏联撤兵阿富汗,美国同意有限缓和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一超多强”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今的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3、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二、科索沃战争1、当今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2、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介入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的民族冲突,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这就是科索沃战争.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表明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严重削弱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世界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2、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作用: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往往处于不利境地.2、中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②2001年举办上海APEC 会议.3、中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人类面临共同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解决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国际合作、重视落后地区科教工作等.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源于美国;2、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发展方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时代.4、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目前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涌现大量科技成果,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2、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③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不断创新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一、文学名著1、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3、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二、现代美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他是为1937年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创作.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二月革命的名词解释
二月革命的名词解释二月革命,又称为俄国一九一七年革命或二月起义,是指发生在1917年2月的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事件。
本文将通过对二月革命相关名词的解释,来探讨这场革命的背景、动因、影响等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二月革命”的含义。
二月革命是指俄国在1917年2月爆发的一场政治动荡。
它的导火索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俄罗斯战场上的平民伤亡和经济拮据的局势。
而从更广义上讲,二月革命是整个1917年俄国革命的开端,为后来十月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沙皇制度”这一名词的含义。
沙皇制度是指沙皇国家体系下的政治体制。
俄国的统治者被尊称为沙皇,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力,并通过贵族、辅佐官员等手段来管理国家。
然而,沙皇制度并未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使得社会不公、经济困顿、战争疲惫等问题逐渐累积,最终形成了二月革命的爆发点。
接着,我们来解释“持续压迫”这一名词的意义。
持续压迫指的是以沙皇制度为代表的政府对普通民众的剥削和限制。
在沙皇统治下,民众的权益和自由被严重侵犯,尤其在经济衰退和战争带来的困苦中,人们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最终引发了二月革命。
然后,我们需要解释“自由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
自由主义是指一种关注个人自由、权利和责任的政治和经济理论学派。
在二月革命中,自由主义的思潮成为主导,在众多的政治派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由主义者倡导废除沙皇专制,建立民主制度,推进政治和社会改革,以实现人民的自由与平等。
接下来,我们来解释“临时政府”这一名词的意义。
临时政府是在二月革命爆发后沙皇政权瓦解后成立的政府组织。
临时政府致力于推进民主改革,为俄国人民带来政治自由和民主权益,但其能力和合法性却备受争议。
临时政府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之间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最后,让我们来解释“十月革命”这一名词的含义。
十月革命是指1917年10月发生的俄国革命事件。
在这次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者列宁发动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全新的政权体制。
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关系分析
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关系分析俄国历史上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两个里程碑事件,它们都对俄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沙皇制度的统治,托洛茨基领导的十月革命则宣告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打翻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一、二月革命背景在二十世纪初期,俄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十分糟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这时,俄国政府的腐败和愚昧愈发凸显,国内的社会矛盾极其严重。
贫苦百姓发起了反普鲁士示威游行,结果遭到了镇压,群众的不满和愤怒渐渐积聚,并渲染到国内各个阶层的立场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反对派。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二月革命”便随之发生了。
它原本只是一个群众示威,但很快就演化成了暴力行为。
群众在St. Petersburg(今圣彼得堡)展开了示威游行,要求民主制度。
当时的沙皇在宫中感到了危机,派遣了部队驱散了人群。
但这一次事件没有像以往一样因此而平息,而是引发了愈演愈烈的示威,并渐渐演化成为全国范围的抗议。
俄国军队由于长期征战战斗力衰退,逐渐失去了对群众的控制。
在联合起义和军队内部变故的配合下,结束了历经300年的沙皇制度,确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二、十月革命的经过在二月革命之后,俄国的政治形势更加动荡,民主派和社会主义者掌握了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
由于被排斥在新政府之外,列宁领导的卫国战争闭门思过并致力于完善政治理念和政治计划。
市镇农村的恶劣状况开始得到改善,但革命的过程中暴力及其带来的后果依然是无法避免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俄国社会的动荡局面和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使得革命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发动了十月革命,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
过程不到48小时,红军攻克了主要城市以及城市市政厅和其他重要机构,胜利红旗在首都克里姆林宫升起。
二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3月10日,沙皇政府派出一大隊士兵掃蕩該城。士兵最初擁護政府,殺害了不少示威者,但後來愈來愈多士兵倒戈反向,支持起義,令起義浪潮更趨激烈。這個時候,沙皇深感不安,於是解散了杜馬,並下令選出一個臨時委員會。
沙皇得悉彼德格勒的示威,並決定乘火車到彼得格勒維持大局,以期改善情況。然而,他返國的真正原因是他包括獨子阿列克謝皇儲等子女染上麻疹,故此他要返回該城市附近的沙皇別墅(Tsarskoe Selo)陪伴他們。不過,當他到達目的地之時,迎接他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勸喻他退位。3月15日(儒略曆3月2日),沙皇宣布與他的兒子退位,並提名其弟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Michael Alexandrovich Romanov)大公繼承皇位。但是,由於彼德格勒內的所有軍隊站在示威者的一方,大公在3月17日拒絕皇位,俄羅斯帝國就此滅亡。彼德格勒蘇維埃首先舉行選舉,而臨時政府最初則在杜馬與蘇維埃支持下組成。俄國出現了「雙重政府」。
二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动员兵力15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在无数的村庄里至少已占壮丁的半数又征用民间马匹200自开战至1917死伤用被俘人数在600800万之间单是1915加拉西一战就死伤141万人被俘近百万
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动员兵力1550万,约占全国自开战至1917,死伤用被俘人数在600-800万之间,单是1915年加拉西一战,就死伤141万人,被俘近百万。这对社会是一个极大的扰动。俄国的工业基础与交通运输不能负担这样的军事行动和负担这样的损耗,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战时俄国驱赶徒手赤足士兵上阵,均已数见不鲜。這些激起人民極大的不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动员兵力15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在无数的村庄里至少已占壮丁的半数,又征用民间马匹200万。自开战至1917,死伤用被俘人数在600-800万之间,单是1915年加拉西一战,就死伤141万人,被俘近百万。这对社会是一个极大的扰动。俄国的工业基础与交通运输不能负担这样的军事行动和负担这样的损耗,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战时俄国驱赶徒手赤足士兵上阵,均已数见不鲜。這些激起人民極大的不滿
1917年2月寒冬、食物短缺、民不聊生,加上經濟崩潰,大眾起義的誘因業已齊備。結果,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又名彼得格勒)的工人率先發動罷工,展開革命的序幕。
3月3日,聖彼得堡的大型工廠普提洛夫工廠(Putilov plant)工人宣布罷工。罷工工人被解僱,找到繼續罷工的理由。雖然示威者偶爾與政府軍隊有衝突,但首天沒有人死傷。在往後幾天,罷工工人云集在聖彼得堡,局勢漸趨緊張。
3月8日,示威者為慶祝國際婦女節而舉辦一連串聚會與集會,並漸漸把活動政治化。參与者首次使用在俄國較為令人敏感的口號,例如「反對戰爭!」與「結束專政!」等。二月革命終於爆發。這次,警民衝突,引致雙方互有死傷。示威者準備好武器,搶掠警方的總部。
3月10日,沙皇政府派出一大隊士兵掃蕩該城。士兵最初擁護政府,殺害了不少示威者,但後來愈來愈多士兵倒戈反向,支持起義,令起義浪潮更趨激烈。這個時候,沙皇深感不安,於是解散了杜馬,並下令選出一個臨時委員會。
沙皇得悉彼德格勒的示威,並決定乘火車到彼得格勒維持大局,以期改善情況。然而,他返國的真正原因是他包括獨子阿列克謝皇儲等子女染上麻疹,故此他要返回該城市附近的沙皇別墅(Tsarskoe Selo)陪伴他們。不過,當他到達目的地之時,迎接他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勸喻他退位。3月15日(儒略曆3月2日),沙皇宣布與他的兒子退位,並提名其弟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Michael Alexandrovich Romanov)大公繼承皇位。但是,由於彼德格勒內的所有軍隊站在示威者的一方,大公在3月17日拒絕皇位,俄羅斯帝國就此滅亡。彼德格勒蘇維埃首先舉行選舉,而臨時政府最初則在杜馬與蘇維埃支持下組成。俄國出現了「雙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