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余考研政治史纲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频考点之四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频考点之四——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计算机考研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该部分内容为重点,需要考生掌握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或者社会历史条件(即以下三个小标题的内容),尤其注意多项选择题。
教育学考研辅导【模拟单选】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A.预备立宪B.实行新政C.局外中立D.支持俄国【答案】C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清末“新政”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民族因素: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因素: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3、经济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4、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5、思想因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区别所谓辛亥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
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
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至于1907年至1911年10月前孙中山等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起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存续期间和解体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包括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虽然都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辛亥革命的范畴。
辛亥革命的概念和背景是
辛亥革命的概念和背景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革命,被视为中国近代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开端。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以民主化、民主革命为宗旨,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辛亥革命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当时中国社会受到清朝衰落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双重打击,社会经济发展受阻,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此外,清朝政权腐败无能,军队衰败,失去了人心和民众的信任。
这些因素都为辛亥革命的发起和推动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概念是指以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一次革命。
在此次革命中,起初以驱逐外国侵略者为导向,后来发展为包括各阶层人民的推翻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现代国家制度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思想觉醒和文化变革的开端。
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意义首先体现在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权,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通过建立中华民国,中国开始迈向民主共和制度,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还培养了一批现代政治家和革命家,如孙中山、黄兴等。
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辛亥革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革命结束了列强侵略、平定了农民起义等因素,为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为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努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再者,辛亥革命在文化和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革命促进了现代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广泛普及了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
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启示也很深远,引起了对传统道德、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反思和改良。
最后,辛亥革命的核心价值是民主。
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国向民主社会的转型之路,倡导民主制度和平等观念,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革命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之间合作的纽带,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是一场清朝以及封建主义终结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部因素四个方面来阐述。
政治背景清朝对中国的统治时期长达二百多年,但是它的末期,政治腐败、国家衰败愈加明显。
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崛起以及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清政府的形象更加倒霉,损害程度更加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新变法等改革尝试被推销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失去公众的支持,渐入深渊。
同时,阻碍清政府改革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守旧派大八股,以及维新派官僚。
尽管本着推行各种理论和制度的立场,但是守旧派大八股和维新派资产阶级中的保守派,都表现出了一种与清政府有效的合作难以实现的程度。
经济背景中国的经济在19世纪末也受到了重创,由于种种问题,先进的制造业,尤其是机器制造业,在中国迟迟无法扎根。
这导致中国经济的失衡,在当时,贫困和饥荒不断,最终演化成人民所极度不喜欢的贪污行为。
更糟糕的是,清政府的政策对于财产阶级来说十分不利。
由于清政府对财产阶级不友好的政策,中国商业的发展一再受挫。
特别是在与西方列强的经济往来和竞争中,中国经济处于劣势。
长达数十年的这种不利的经济变化,导致了情绪的紧张和社会的不稳定。
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在辛亥革命的时期,已经逐渐进入了西方文化的半殖民地状态。
这时,旧的思想、政治和人类生存状态的观念被推翻,全新的文化与现代社会被人们所认可。
因此,在当时,辛亥革命的思想启示力很强,这反映出革命的深厚文化与觉醒的激烈程度。
外部因素自19世纪末起,外国列强就对中国施加了很大压力。
由于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崛起和考验,各个国家都在寻求与之建立关系或联盟。
而中国,在这个时候的状况下,却依旧陷在一片困境之中。
这种情况怎么也难得制止敌人的侵略行为,纵使作为最强盛的国家,也要面临强大的外围压力。
结论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是在一个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部因素都对革命的爆发做出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百年
辛亥革命爆发百年
1、爆发时间:190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
革命第一枪
2、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使
1840——1900年发动五次大规模战争,
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使1840——
1949年,中华衰败
3、发生历史的必然性:西方经济、社会、
军事的告诉发展同中国落后腐朽的经
济、政治、社会、军事制度之间的差异。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使社会矛盾更加
激化,尤其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中国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矛盾这两
大阶级矛盾
4、进步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
制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虽然未改
变中国两半性质,实现人民富强,但是
它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变革,打开了
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
同时它带来了中
国社会思想的大解放,把中国近代化推
进新阶段,在亚洲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
和国,其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也深入人
心,另一方面,它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
了重要条件,颁布了经济法令,促进经
济发展。
再次,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
建做出了积极意义,提出了中华民族新
概念,为多民族统一国家提供了理论基
础,最后位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它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认识到在
中国行使资产阶级行不通,同时经济的
发展也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5、辛亥革命精神:敢于担当,振兴中华的
爱国情感;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
精神;“为天下人谋幸福”高尚品德;顺
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介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介绍辛亥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那么你了解辛亥革命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辛亥革命的背景1:清朝的衰落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
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的背景2:孙中山革命威望的建立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
一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
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
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
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
清使馆决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中国。
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_的女管家贺维太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
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
次日,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案,并无所获。
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报》。
而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走,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
19日,外交部已经开始行动——康、孟对此事并不知道,直到20日。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民族危滚举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3,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5,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定为政策”的上谕,20日,又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了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把鄂、湘、粤三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利权运动中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赎回来的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的川汉铁路建筑权,又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
这就激起了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
湖南人民首先起来,长沙各界举行了一万多人的群众大会,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接着爆发了群众性的罢工罢课运动。
保路运动最激烈的是四川省,全省有几十万人卷入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掀起了广搜悄泛的抗捐抗税运动。
清政府对保路运动进行残酷镇压,酿成有名的“成都惨案”,激起群众的极大愤慨。
于是,在四川同盟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清政府急忙抽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
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革命的进程以及其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辛亥革命的爆发源于中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重、农民起义等多重危机。
清政府倒行逆施,国力衰弱,对外失地,社会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在此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觉醒,思想解放风气盛行,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求解决中国民族危机的出路。
二、辛亥革命的进程辛亥革命的进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筹备阶段、起义阶段和建立民主共和阶段。
1. 筹备阶段自1895年刘溜溜、谭嗣同等人在日本筹办同盟会开始,到1905年黄兴在日本创建光复会,中国革命的筹备逐渐加强。
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倡导革命思潮,进行着组织动员和思想准备工作。
2. 起义阶段起义阶段是辛亥革命的核心阶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部队迅速扩大,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抵抗清政府的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取得了多次决定性胜利,如南京起义、广州起义等。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反清斗争力量。
3. 建立民主共和阶段辛亥革命以清朝宣统帝退位为标志,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的成立,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家。
然而,那时的中国仍处于内外困境,面临诸多挑战。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奠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革命后,国民党领导的南京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推动现代教育、军事、司法等建设。
3. 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辛亥革命将中国的各个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治实体中,有效遏制了分裂势力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政治变革。
这场革命的导火索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让中国走向了危机的深渊。
极端的民族危机状态引发了社会的思想动荡和政治的大跃进,这也就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护身符。
本文将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
一、1895年的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的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处于一个危机状态。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开始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并通过大量侵吞财物、提升军队实力、扩大势力范围等方式拉拢其他军阀集团,从而加强了自己的实力。
这套机制持续了10多年,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被打破。
二、新文化运动和思想启蒙新思想运动也是辛亥革命背景分析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自1895年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进而产生了大量新思想,如“民主、科学、进步”等概念,成为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上,普及新思想的运动得到了大力推动,形成了新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的宗旨是推动中国的文化复兴、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清王朝的内忧外患清王朝自道光年间以来,经历了长达60年的内患外侵,不断被殖民势力侵占领土,导致中国割地求和,赔款赔卖的局面。
内部问题主要是官僚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中央政府管治能力下降,与民众矛盾加深,导致政局动荡不安,并引发了多起反清的民族革命。
四、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之影响辛亥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及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诞生的。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他所推崇的“三民主义: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理念和宗旨,为革命的成功打下了思想基础。
五、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依赖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依赖也为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提供了一种制度性的动力。
由于经济依赖,中国政府不得不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一定制胜优势。
这样的结果就是增加了中国当局对外部因素的制约,并加深了社会上的分化和冲突,也最终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反对力量。
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中,以上的因素都对革命产生了促进作用,并推动了中国政治形势的解决。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意义辛亥革命的背景因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进而延宕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
其背景因素大致归纳有三,兹胪陈于后:一、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一)笼络(二)高压(三)屠杀(四)奴化[注1]等政策与手段,交兼并用,达成专制统治的目的:(一)笼络人心,利诱手段清朝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乃采行下列措施:例如,为明思宗帝后发丧,以帝王之礼,宗室大臣罹难均以题谥。
朱氏贵族依旧恩养,文武衣冠悉维旧制,改订官制,汉满参用,收拾人心。
另外,钳制才士,奖励文学,优礼儒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借以名诱、利诱、官诱,麻醉人心,防止加剧民族矛盾。
(二)高压政策,恩威并用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后,采用高压,工于心计,严令薙发,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测汉族人心之顺逆。
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警人之语。
尤有甚者,侵占田地,圈以标志,谓之“圈地”。
扫除反抗势力,用以严刑峻法,诛戮王族和忠实于明朝皇室的人士。
各省要隘驻扎重兵监视人民,人民之愤懑久蛰于心。
(三)屠杀处决,惨不忍睹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北方局势,进兵长江流域,希冀摧毁明朝最后挣扎。
“扬州十日”惨遭屠杀者有80余万,被掳与投井、投河、焚缢者亦不在少数。
“嘉定三屠”连屠三日,城内死者约9700余人,城外则在7500人以上。
“文字狱”杀戮无辜,尤为惨酷。
计有康熙时代,庄廷■《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标《滇黔纪闻》。
雍正时代,有查嗣庭、吕留良之狱,谢齐世注释《大学》,陆生称编写《通鉴》均被认为猖狂恣肆思想,著予正法。
乾隆时代,文字狱尤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徐述夔《咏正德杯诗》,沈德潜《黑牡丹》诗,王锡侯刻《子贯》乙书,吴梅村诗句不妥,均受刑诛。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背景是什么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背景是什么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变革,其指在推翻满清专制帝制,建立全国共和的政体。
那幺,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幺呢?
1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是什幺从历史趋势来看,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
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
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
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所以,20世纪前十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己经成熟。
具体表现在:
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
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
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
历史事件解析辛亥革命
历史事件解析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较早期一次重大的中国革命,它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为许多重要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下面是对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详细解析。
一、事件背景辛亥革命发生的时期是晚清末年,这时候的中国已经逐渐脱离封建社会的束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刺激了人民的反抗情绪。
二、中国的民主化运动和革命的兴起清政府在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时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导致人民民主化需求无法依靠政府而实现。
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民主四大口号)开始在社会中广泛传播。
于是,各种党派和组织级别也随之形成,他们也成为中国民主化运动的核心力量。
三、中国的处境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外国列强受到了掠夺和压迫,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步伐缓慢。
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矛盾也因此明显升级。
四、国民党的加入辛亥革命在全部革命运动中,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1912年1月,国民党成立了,其创始人是孙中山。
国民党成立的背景是清朝政府对孙中山和其他进步人士的不断侵犯,国民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五、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起源于湖北省实行铁路国有化的抗议,蔓延到南昌、长沙和广州等地。
这些起义领导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主张把外国列强赶出中国。
六、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巨大变革。
清朝的垮台标志着封建政权的结束。
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富强的重要历史实践。
七、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辛亥革命证明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和革命实践,它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转型事件,它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结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事件,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扬,同时,对于可以启示我们的票突也需要反复思考。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2-10-1879
1895~1900年,中国设立的商办厂矿的 数字和资本总额,分别达110家1700万 元,超过了过去20多年的总数,过去20 多年设厂总数不到80家和资本总额仅 730万元。 20世纪初,甲午战后,民主意识和爱国 思想渐入人心,进步的人们越来以“抵 制外货,自保权利”来作为筹办企业的 口号。《辛丑和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财 政空虚,外债扶摇直上。为了缓解财政 危机,清政府采取了所谓“奖励设厂” 的政策, “奖励设厂”政策在客观上 对地主、官僚投资兴办近代工商业起了 一些刺激作用。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视频
谢谢观赏!
工商5班
总之,清政府一方面以治术笼络政策,收拾 民心。另一方面以武力高压政策,镇压 反抗,钳制思想。在笼络与高压两种手 段互为运用,更严防满汉混杂,造成种 族界限,在“又屠杀,又奴化”的政策 下,民生凋敝、危机四伏,民族仇恨由 是加深,于焉反清运动伺机而起。反清 运动在思想上、意识上充斥其间,会党 如天地会、白莲教以及天理教的反清, 农民之反清思潮,川流不息。各族人民 群众奋起投入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队伍 中。
辛亥革命背景和原因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帝国主义支持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原因 孙中山妥协退让 袁世凯个人因素
过程
逼清帝退位 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 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 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及原因
• 1、帝国主义的支持 • 2、袁世凯的两面三刀 • 3、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 软弱性
革命使朝廷极为震惊。1911年10月27日,清廷起 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 权。袁世凯率军奔赴湖北前线命冯国璋猛攻武汉 三镇。同年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 王载沣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为内阁总理大臣。 黎元洪和黄兴、宋教仁等高估了袁世凯的力量和 自身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 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把最终推翻清 朝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1911年11月27日,汉阳 为清军攻陷。12月1日,双方议订停战3日。此后 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停战是辛亥革命 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一个重要转折。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使人们意识到 应推翻清政府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条件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 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 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 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五色旗 由临时参政院通过,采用红、黄、蓝、白、 黑五色旗为国旗。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 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
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公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 民主共和体制。
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点
《辛亥革命:开启中国近代历史新纪元》辛亥革命,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漫长黑夜,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
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不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人们认识到,依靠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无法实现国家的富强。
同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等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1. 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起义军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武昌城,并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2.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策和法令,如废除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改革教育制度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清帝退位在辛亥革命的强大压力下,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立了总统、议会和法院,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发生在1911年至1912年期间,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开辟了现代化的道路。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背景。
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的国力大幅衰退,而国内的封建统治导致了社会的极端不平等和不公正。
此外,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的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这使得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统治体制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中国的现代化起初是从维新运动开始的,这是一场在晚清时期推动改革的运动。
维新运动倡导借鉴西方文化和制度,以加强中国的国力。
然而,维新运动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
清朝政府内外的保守派势力反对改革,并继续维持封建的统治模式。
这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同时也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抗争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是1898年发生的戊戌变法,这是清政府一场试图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尝试。
然而,由于国内外的反对力量过于强大,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最终导致了改革派的垮台和清朝政权的崩溃。
清朝政府的衰落和外国列强的侵略进一步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在这个时候,智力华盛顿、严复等人开始向人们宣传民主与平等的理念,这引发了人们对新的政治体制的需求。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是孙中山,他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孙中山于1904年在日本成立了兴中会,这是一个领导中国革命的组织。
他将革命的目标定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提出了他的“三民主义”理论,这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的理论主张恢复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并通过民族统一来实现人民的幸福。
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索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
湖北省武昌地区的革命党人和当地士兵一起发动了起义,他们要求清朝政府进行政治改革和推翻满清的统治。
起义很快蔓延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革命部队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宣布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一、社会背景(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1842-1984年间,列强发动战争压迫中国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如“南京条约”、“中美条约”、“中法条约”等。
列强势力大抵如下: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两港。
英国强租威海卫并扩及九龙半岛。
法国迫租广州湾,拥有中国西南的势力范围。
德国势力及于山东,并借广州湾。
日本也不甘落后,霸占福建及其沿海一带。
总括而言,俄、法势力包围中国南北,英国贯穿东西,日本偏东南,德国迫京畿。
俄、英、法、德、日本等国,纷纷向中国划定势力范围。
清政府的一味妥协使得外国列强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地掠夺中国的大面积土地和人民财产。
加上1894年,中日战争订立“马关条约”。
从此,列强对中国的欺凌走向,已不是割地赔款与通商,而是已进入国际帝国主义共同灭亡中国的阶段。
1900年,义和团事件,导致英、法、德、意、奥、俄、美、日本“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完全屈服,丧权辱国,缔结了“辛丑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民族危机更甚于前。
(二)清廷昏庸,列强瓜分:此时,列强更彻底认识清朝愚昧无能,昏庸可欺,大伙趁火打劫,齐向中国进攻。
一方面将剩余资本,大量投资到中国,以取得中国政治的支配权;一方面在中国内地竞设工厂,使中国农村经济完全失掉抵御能力。
这样双管齐下,第一步解除中国政治国防的武装,第二步解除中国经济国防的武装,尤是瓜分政策,终至形成列强势力范围的划定,使中华民族的灭亡危机,迫于眉睫。
(三)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1. 笼络人心,利诱手段:例如,为明思宗帝后发丧,以帝王之礼,宗室大臣罹难均以题谥。
朱氏贵族依旧恩养,文武衣冠悉维旧制,改订官制,汉满参用,收拾人心。
2. 高压政策,恩威并用: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后,采用高压,工于心计,严令薙发,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测汉族人心之顺逆。
3. 屠杀处决,惨不忍睹: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北方局势,进兵长江流域,希冀摧毁明朝最后挣扎。
“扬州十日”惨遭屠杀者有80余万,被掳与投井、投河、焚缢者亦不在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新余考研政治史纲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考研政治要背诵识记的知识点很多,史纲里内容尤其很零碎,下面中公考研小编整理了一篇“2019考研政治史纲: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基础阶段打好基础。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它推翻了帝制,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探究幸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来对这次革命的爆发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甲午一役,中国败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但只持续了103天便失败了,紧接着是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其结果是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已经完全控制了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矿山和铁路利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经济利益,加之列强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矛盾重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要偿还巨额的赔款,便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二、清末“新政”破产,“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得立宪派完全失望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延续自身的反动统治,清政府在清末实行了“新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是鼓励留学,废除科举考试的措施,客观上使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留学海外,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效仿日本君主立宪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而在被迫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里9名是满族,其中7名是皇族,这样的“皇族内阁”使立宪派非常失望,开始转向革命。
三、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从洋务运动开始产生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时期,甲午战争后几年,特别是到新政时期的几年,除了官办的一些企业
进一步发展以外,民办的、商办的这些企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不光是资产阶级的人数有了比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阶级,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有组织以后,它就会谋取自己的利益,有组织的采取行动,清政府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这部分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新兴阶层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
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批资产阶级团体建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使得革命具备了阶级基础。
同时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遣的留学生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骨干力量。
四、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甲午战争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出去留学,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很多人学习军事,就成了新军的主要源头,好多新军的将领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
还有一些出去学政治学、法学、工商管理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学的,特别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1895年前后的改变,1895年以前的留学主要是学自然科学,1895年以后留学学社会科学的越来越多的,对西方的社会、对西方的政治了解得更多了,他们的思想当中要求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欲望越来越强,使这部分人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开放的领先者。
当时的资产阶段革命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如孙中山写了《中国革命的真解决》,提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并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章炳麟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写了《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这都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正是这些条件的具备,使得辛亥革命得以爆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
以上是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史纲: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