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故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均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而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并且发展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愿望。
(新编)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入手。并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
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
变化。
确立难点的依据: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
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化,而且变化
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
物质,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
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 学生学习能
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力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
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
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 新的物质。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对学科核 心素养的理解,采用“听、看、摸”教学实施策略,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我们身边的物质》
称
《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
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
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
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
的实际存在的物体。(板书:间接观察。)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出示课件) 7、小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三、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 1、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物质 (1)、(出示压扁的易拉罐)观察压扁的易拉罐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1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1教学反思教科版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种类和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
2. 能力目标:观察、记录、归纳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种类等问题。
1.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水、石头、铁、盐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猜测它们的性质。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表对物质性质的猜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
比如,观察不同物质的外貌、颜色、形状、质地等特点,并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测试其溶解性、导电性等性质。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物质的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是物质的表观性质,溶解性、导电性等是物质的内在性质。
5.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更多的物质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再引入液体、气体等不同状态的物质。
6. 心理启发:通过讲解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2. 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安全。
3. 在总结归纳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学生对物质的理解。
4. 教学反思不仅限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也可以向学生征求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教科版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名师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们⾝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我们⾝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新的物质。
过程与⽅法:1.⽤举例、分析、归纳、⽐较等⽅法,对物质的变化进⾏分析。
2.通过组内对⽐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橡⽪泥、⽕柴、纸、铁钉、⽔教师准备:随⼿可观察到的⽇常⽤品,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导⼊1.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实验室,你都看到了哪些东西?板书:东西学⽣⼀⼀列举后教师追问:这些东西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物体更科学的说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物质。
2.这节课,我们就⼀起来认识《我们⾝边的物质》。
⼆.世界由物质构成1.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直接看到,摸到,都是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其实在我们教室⾥,还有⼀些特殊的东西,⽐如,空⽓,电,光,声⾳,以及⽕等,这⼏样东西是不是物质呢?我们再来⼀起探讨⼀下。
学⽣发表⾃⼰的看法,教室适时引导。
2.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是物质3.概括什么是物质: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4.师总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三.物质在变化1.师:构成整个世界的物质,是不是都⼀成不变呢?举例说说哪些物质在变,哪些物质不变?我们找不出不变的物质,是因为物质都会发⽣变化,但是不同物质的变化也是有差别的。
⽼师为⼤家准备了⼏组物质,这⼏组物质中,A都是变化前的,B都是变化后的,请同学们对⽐⼀下,变化前后有什么不同,学⽣活动学⽣汇报,师填写表格。
共同总结发现(⿊板上填空)。
四.让物质发⽣变化1.师:刚才同学们分析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进⼊动⼿操作阶段,还是利⽤刚才的材料,请同学们把B物质当作样本,然后想办法把A物质变成B物质。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物质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物质_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质》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开篇课,起到了为后面内容铺垫的作用。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团队认为不应该把物质的具体变化研究过细,而应是在引导小孩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树立一种哲学思想,因此在备课与教学时我们采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渗透,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体会和生活实际入手。
并依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成功的,成功之处要紧表达在以下几点:一、注重创设直观情形激发爱好课堂伊始我们采取了折纸竞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在引导学生观看教室里的物体差不多上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创设出直观的问题情形,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物质?物质会变化吗?”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探求新知的欲望被激发,进而揭示课题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新的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采纳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
并把以往的四人一组改变成六人一组,如此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大部分时刻教给学生观看讨论,给学生制造足够的时刻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猎取真知,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表达。
三、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们为学生预备了具有结构的典型周围常见材料进行观看和实验探究,并运用自制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下,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只有产生新物质或不产生新物质两种情形,也确实是所有物质的变化都有相同和不同之分。
这也为学生进一步探讨物质的变化作好铺垫。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成功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知识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层层递进、内容合理,板书重点突出。
,环节的设计符合小孩的探究。
但教学中也显现不足之处,对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处理还有待加强,教学中还要让时刻更紧凑些,,虽说每一个环节设计的都专门精心,能做到层层推进,然而在关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由于“放”的过多,被学生“牵”的时刻太多,引导的还不够,因此耽搁了一些时刻,造成后面的环节的时刻比较紧,也感到了一节课40分钟对我们来说不够用了。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第一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第一部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用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来说,他们就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
为了让他们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带在空中一兜,塑料带会鼓起来,它占据了空间,所以它也是物质;又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也是物质等。
这样学生就理解了。
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在变化这一部分,我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先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纸的撕碎,水变气体,每一个实验后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
然后我演示实验打火机的点燃,纸的燃烧,蜡烛的燃烧,铁与铁锈。
学生发现有这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
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和“纸的燃烧”,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
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纸灰,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第二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实录及反思物质在变化这一环节,是本人上课过程中的重点,重在分析两组照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组照片,把易拉罐压扁与水结冰。
“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没?”回答我的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才有学生小声的回答,“没有”。
“没有?是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张照片各自说的是什么现象?”“第一张照片说的是易拉罐变形了。
”学生回答。
师:“易拉罐变形了,它还是易拉罐吗?”生:“是的”师:“是外部力量使它改变还是内部力量使它改变的?”生:“外部”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张照片,水结冰了,水结冰后是什么?它还是水吗?”在此,学生再度出现沉默,并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水结冰之后不是水,而是冰。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1教学反思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1教学反思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準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鏽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物质在变化这一环节,是本人上课过程中的重点,重在分析两组照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组照片,把易拉罐压扁与水结冰。
“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没?”回答我的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才有学生小声的回答,“没有”。
“没有?是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张照片各自说的是什么现象?”
“第一张照片说的是易拉罐变形了。
”学生回答。
师:“易拉罐变形了,它还是易拉罐吗?”
生:“是的”
师:“是外部力量使它改变还是内部力量使它改变的?”
生:“外部”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张照片,水结冰了,水结冰后是什么?它还是水吗?”
在此,学生再度出现沉默,并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水结冰之后不是水,而是冰。
也有学生认为,水结冰后还是水,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改变了。
而本人则加入了物质的.三态的讲解,告诉学生,物质在三种状态之间不论怎么改变,它都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水结冰后,还是水,冰只是水的固体表现形式。
教学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水结冰后是什么?”
生:“水”
师:“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有,它们都没有改变物质本身。
”
师:“请看第二组照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有什么相同点吗?”
此时,已有学生在底下小声提问:“老师,它们是不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
而本人并没有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进一步提问:“火柴燃烧有新物质产生吗?”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回答:“有新物质,有光和热产生了。
”
“铁生锈后,有新物质产生吗?”
“有,有铁锈。
”
“没有,铁锈还是铁。
”
至此,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相同物质,另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物质。
这在本人的教学预设中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一种情况,因为在本人的意识中学生已然知道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不会出现现在的这种争论,那么如何突破这一课堂生成问题,是我一时思考的重点。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是什么颜色?”
“亮银色。
”
“那么铁锈是什么颜色的呢?”
“褐色。
”
“为什么两者的颜色不一样呢?”
“因为是两种不相同的物质,所以是两种颜色。
”一部分学生答道。
“可是我把生锈的铁丝弄断后,里面还是铁啊?”又有学生问道。
“里面是铁,可外面的是铁锈,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出来,所以是两种物质。
”有学生帮我答到。
而此时,我确想到本单元第5课《铁生锈了》,在那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很清晰的从外貌及导电性等方面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从而证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可是在这儿,我该如何讲解呢?
反思:
课堂上,我的讲解方式是引用了初中的化学分子式,用化学分子式中的Fe和Fe3O4的不同来说明两者是不同的,可这种说明对后面的教学是否有所影响?在学生已经被我告知铁与铁锈是不同物质,它们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那么对后面的探究活动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不得而知。
但是,能否直接将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五课,直接进行第五课的比较试验?这是我在课后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最终未能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