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管理习题与答案的结合

合集下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3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 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3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  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三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考试科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2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属于()(2 分)A. 采矿权B. 探矿权C. 矿业权D. 物权2. 土地资源的特征有固定性、整体性、生产性、有限性和()(2 分)A. 价值性B. 不可更新性C. 自然性D. 不可替代性3. 甲村将村集体所有的荒山以土地使用权出租的形式租赁给乙企业使用50年。

期间勘查出荒山的地下富含铁矿,荒山地下铁矿的所有权的归属是()(2 分)A. 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甲村村集体所有B. 乙企业拥有5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甲村村集体所有C. 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只能归国家所有D.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4. 依照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2 分)A. 核心区、缓冲区、外围保护区B. 核心区、实验区、外围保护区C. 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D. 实验区、缓冲区、外围保护区5. 我国法律规定水资源属于()(2 分)A. 国家所有B. 集体所有C. 国家和集体所有D. 地方政府所有6. 我国法律将森林分为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2 分)A. 生态林B. 涵养林C. 防护林D. 天然林7. 依照我国《水法》的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 ) (2 分)A. 工业生产用水的需要B. 生态用水需要C. 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D. 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8. 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所有权属于()(2 分)A. 国家所有B. 集体所有C. 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D. 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或个人所有9. 《森林法》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工程建设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审核批准后,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2 分)A. 森林植被恢复费B.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C. 林业基金.D. 封山育林费10. 某省天洋市滨海区一石油企业位于海边的油库爆炸,泄漏的石油严重污染了近海生态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复习提纲——1/2/3/4/8章(LL部分)1.环境管理的里程碑事件a)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别是滥用杀虫剂DDT后果的描写,向人们阐述了海洋、天空、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b)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分析了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以当时的人口与工业增长发展下去,世界将面临“崩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c)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第一个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性会议。

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初步构筑起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

d)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e)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d Commission on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WCED)。

次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Brundtland)出任该委员会主席,并以“持续发展”为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f)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g)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和发展大会”,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与解决途径,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综合复习题(附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综合复习题(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经中华⼈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为( ) ①实⾏审批制度 ②予以禁⽌ ③征收⼀定的费⽤ ④进⾏监视 2.建设项⽬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什么⽂件对建设项⽬产⽣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 ①环境影响报告书 ②环境影响报告表 ③环境影响登记表 ④环境现状评价书 3.20世纪⼋⼤公害事件,其中发⽣最多的国家是( ) ①中国 ②美国 ③⽇本 ④英国 4.违反我国《⼤⽓污染防治法》规定,向⼤⽓排放污染物其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国家和地⽅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 ) ①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 ②缴纳超标排污费 ③停产整顿 ④限期治理并由环保部门处以罚款 5.被誉为财富之母的是( ) ①森林 ②⼟地 ③湿地 ④草原 6.征收基本农⽥以外的耕地超过多少公顷的,应由国务院批准( ) ①70公顷 ②35公顷 ③3公顷 ④10公顷 7.责令排污企业停业、关闭的处罚决定,只能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下列机关作出( ) ①公安部门 ②环境保护部门 ③⼯商部门 ④⼈民政府 8、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其批准单位应当是当地( ) 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②公安机关 ③卫⽣部门 ④⼈民政府 9.下列不属于我国环境资源标准体系的有( ) ①国家环境标准 ②地⽅环境标准 ③环境保护⾏业标准 ④企业标准 10.下列哪⼀标准是认定排污⾏为是否超标、违法 、是否应让排污者承担相应法律义务与责任的根据( ) ①环境质量标准 ②污染物排放标准 ③环境基础标准 ④环境监测⽅法标准和环境样品标准 11.下列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的范围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规划和建设项⽬ ②对所有的建设项⽬都要实⾏环境影响评价 ③其中公众参与的⽅式包括论证会、听政会或其他形式 ④对规划实施后还应实⾏跟踪评价 12.排污者向城市污⽔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缴纳污⽔处理费⽤的( ) ①仍应缴纳排污费 ②仍应缴纳超标排污费 ③减半缴纳排污费 ④不再缴纳排污费 13.在我国有权颁布地⽅环境质量标准的是( ) ①省级⼈民政府 ②省会城市⼈民政府 ③县级以上⼈民政府 ④国务院批准的较⼤的⼈民政府 14.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资源属于( ) ①集体所有 ②国家所有 ③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 ④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投资者所有 15.我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 ) ①1年 ②2年 ③3年 ④4年 16.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转移固体废物出省、⾃治区、直辖市⾏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 ) ①向固体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报告 ②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许可 ③经固体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许可 ④经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许可,并报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备案 17.⽤地单位因⾮农业建设占⽤耕地,在办理各项审批⼿续、缴纳各项正常费⽤以后超过1年仍未动⼯建设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 ) ①耕地使⽤费 ②闲置补偿费 ③耕地闲置费 ④保护管理费 18.我国《⽔法》规定,国家对⽔资源实⾏的管理体制是( ) ①以流域管理为主、⾏政区域管理为辅 ②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流域管理机构 ③以⾏政区域管理为主、流域管理为辅 ④流域管理与⾏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19.除法律规定免责的情形外,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为⼈( ) ①若主观上没有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 ②若主观上没有过错,可以免除赔偿责任 ③⽆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④只有从事了违法排污⾏为,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0.2002年l0⽉1⽇起施⾏的《中华⼈民共和国⽔法》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资源的单位和个⼈,应当按照国家取⽔许可制度和⽔资源有偿使⽤制度的规定,向⽔⾏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许可证,并缴纳⽔资源费,取得( ) ①取⽔权 ②⽔资源 ③⽔交易权 ④⽤⽔权 ⼆、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四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的括号内。

(完整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多项选择题1. 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管理除了遵循国家管理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应遵守的特殊原则有( A. 综合性原则 B. 区域性原则 C. 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D. 预测性原则E. 技术性原则2.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必须( )A. 由政府政策决定 B. 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特有 C. 体现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 D. 适用于所有的法律部门 E. 对环境与资源保护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性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其具体规定包括( )A.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B.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C.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D.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E.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向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 4. 适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固体废物包括( )A. 工业固体废物B. 城市生活垃圾C. 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D. 危险废物E. 放射性固体废物5. 依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污染海洋环境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可以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生态破坏情形是()A.破坏海洋生态 B.破坏海洋工程 C.破坏海洋保护区 D.破坏海洋水产资源 E.破坏海岸工程6. 自然资源的特征包括( )A. 可使用性 B. 相对性 C. 整体性D. 地域性 E. 有限性7. 依照我国《水法》规定,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资源是( )A.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地下水 B. 流经农村集体组织的河流中的水 C.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 D.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的湖泊水E.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中的水8. 国际环境法实施手段中的“命令-控制措施”包括( )A.环境标准 B.环境影响评价 C. 风险评估 D. 许可证 E. 限制或禁止性措施二、单项选择题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环境要素范围是( )A. 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一切环境要素B. 科学研究证明对人类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环境要素C. 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空间和物质构成的环境要素D. 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影响且人类行为可以影响、调节或支配的环境要素2. 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文献是( )A. 《里约宣言》B. 《我们共同的未来》C. 《21世纪议程》D. 《增长的极限》3. 我国《宪法》第一次规定重要的自然资源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是在( )A. 1954年 B. 1972年 C. 1978 D. 1982年4. 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 )A.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B.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C.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 《固体废物综合排放标准》5.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专项规划的是( )A. 海域建设规划B. 土地利用规划 C. 城市建设规划 D. 区域开发规划6. 单位或个人通过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买卖、出租、承包等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方式属于( )A. 确认取得 B. 授予取得 C. 转让取得 D. 开发利用取得7. 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是( )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环境方法标准 D. 环境基础标准8.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危害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处理和司法解决等程序。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 课后练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 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Vr.第三章I.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2•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4.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其后哈罗协?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对管理职能的分类又作了什么说明?5.简述现代管理不派中各种学派的管理思想的特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习题及答案三(含一、二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习题及答案三(含一、二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标准练习题(三)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环境分类法是把环境另为自然环境和()A.生活环境B.居室环境C.城市环境D.人工环境2.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

()A.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B.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A.《工业废气排放试行标准》B.《工业“三废”排放标准》C.《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D.《工矿业“三废”排放标准》4.对黄河上游的森林系统应当绝对禁止采伐,其生态学依据是()A.“能流物复”律B.“物物相关”律C.“协调稳定”律D.“时空有宜”律5.我国设立长江水源保护办公室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体现了环境管理的()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预测性原则D.规划和协调性原则6.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是国家对环境管理的时期。

()A.早期限制B.治理C.综合防治D.总体策略与全面调整7.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实现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A.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B.制定环境保持计划C.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D.实行行政首长环境问责制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为主。

()A.治理B.规划C.预防D.治理与预防相结合9.在我国“三同时”制度最早规定于()A.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C.1989年《环境保护法》D.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0.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集体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的是()A.天然孳息B.法定取得C.开发利用取得D.强制取得1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A.50%B.75%C.80%D.85%12.进行工程建设时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行政责任D.治理责任13.退耕还林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可以延长到()A.30年B.40年C.50年D.70年14.根据的生态规律,任何草原都有一定的载畜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练习题(试卷及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练习题(试卷及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标准练习题(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定.在立法目的上我国采用()A.“目的一元论”B.“目的二元论”C.“目的三元论”D.“目的多元论”2、世界上有名的公害案件大都发生于环境法的()A.孕育阶段B.产生阶段C.发展阶段D.完备阶段3、西周时期颁布了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赦”。

()A.《王制》B.《盐铁论注》C.《伐崇令》D.《田律》4、城市的土地属于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的以外,由所有。

()A.国家国家B.国家个人C.集体个人D.国家集体5、《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制定主体是()A.全国人大B.国务院C.北京市人民政府D.国家环保总局6、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法中之所以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学依据是()A.“物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能流物复”律D.“时空有宜”律7、狭义的环境管理是指()A.污染控制B.自然保护C.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D.水土保持8、村镇规划的关键是()A.搞好基础设施B.保护基本农田C.布局合理D.兼顾基本设施和农田9、环境影响评价属于()A.回顾评价B.现状评价C.预断评价D.以上皆不正确10、城镇居住用地的出让期限是()A.30年B.50年C.70年D.80年11、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的规定,对于直接责任人员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的()A.15%B.20%C.25%D.30%12、中国环境立法中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念,其本质含义可作解释。

()A.环境破坏B.公害C.环境污染D.与“公利”相对13.在我国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其核心是()A.《环境空气质量标准》B.《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C.《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4.下列不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的是()A.江河污染B.湖泊污染C.运河污染D.海洋污染15.城市污染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以及使用的具体方法,由规定。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课后练习题答案要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课后练习题答案要点
5.城市环境管理和农村环境管理各有什么特点?
6.流域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各有其特殊性,针对其特殊性应分别采取何种管理原则?
7.什么是环境风险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8.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7.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
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习题与答案
答案:末端治理末端处理终端物理化学生物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各国相继指定了污染控制为主的法规,要求工矿企业在限定时间内达到环境标准,美国把这种环境管理模式称为__________模式。
答案:命令-控制
3.1948年到1963年,美国先后颁布了《》、《》等法律文件,标志着污染控制工作全面开展。
问答题
1.简述现阶段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管理模式遇到的的挑战。
参考答案:
①废弃物排出后的净化、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常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只解决工艺中产生并受法律约束的第一代污染物,而忽视了废弃物处理中或处理后产生的第二代污染问题。对于一些微量污染物的去除,需要投人相当量的新物料和能耗。在生产这些物料过程中又将产生新的污染,而且其资源消耗大大超过实际产生的效益。
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习题
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污染预防的内容是___________。
A.材料替代B.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C.生活垃圾外运D.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
参考答案:C
2.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相关方不属于我们公司所管辖的范围,因此在进行环境管理工作时可以不用考虑
B.应要求环境污染严重的相关方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答案: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6.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中的第二阶段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
答案:三同步三统一
7.国务院还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排放者实行收费,
答案:水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
4.鉴于基于末端控制的环境刮泥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将__________的重点转向以_________为主,提出了___________的概念和相关政策。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资源法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7)一、单选题1、对环境资源法定义理解错误的是(C)。

A、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B、环境资源法所要调整的是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资源法的定义D、环境资源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文件2、环境资源法的特征不包括(C)。

A、科技性B、综合性C、区域性D、利益共同性3、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

A、1945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4、各种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A)。

A、宪法B、民法C、环境基本法D、立法法5、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著作是(C)。

A、《增长的极限》B、《只有一个地球》C、《我们共同的未来》D、《寂静的春天》6、与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的是(A)。

A、工业生产布局B、农业生产布局C、资源开发布局D、农业生产布局和资源开发布局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B)。

A、中国B、美国C、日本D、德国8、“三同时”制度首创于(B)。

A、美国B、中国C、日本D、英国9、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D)。

A、规划许可证B、开发许可证C、建设许可证D、排污许可证4、在污染控制法中起到支柱作用的制度是(D)。

A、经济刺激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排污收费制度D、许可证制度10、环保部门对于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处以的罚款最高额为:(A)。

A、20万B、50万C、100万D、200万11、能起到正反两面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B)。

A、自然保护区制度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是(B)。

(完整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题及参照答案一、多项选择题 1.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管理除了依照国家管理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应恪守的特别原则有( A.综合性原则 B.区域性原则 C.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D.展望性原则 E. 技术性原则 2.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来源则一定()A.由政府政策决定 B.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特有 C.表现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 D. 合用于全部的法律部门 E.对环境与资源保护行为拥有广泛的指导性 3.我国《环境影响评论法》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论推行分类管理,其详细规定包含( )A.可能造成重要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B.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C.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D.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论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E.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论的,应当向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 4.合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固体废物包含()A.工业固体废物B. 城市生活垃圾 C. 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 D. 危险废物 E. 放射性固体废物 5.依照我国《大海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污染大海环境给国家造成重要损失,能够由履行大海环境监察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伤害赔偿要求的生态损坏情况是()A. 损坏海洋生态 B. 损坏大海工程 C. 损坏大海保护区 D. 损坏大海水产资源 E. 损坏海岸工程 6. 自然资源的特点包含 ()A.可使用性 B.相对性 C.整体性 D. 地区性 E.有限性 7.依照我国《水法》规定,归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资源是()A.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地下水 B.流经乡村集体组织的河流中的水 C. 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修筑管理的水库中的水 D.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的湖泊水 E.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中的水8.国际环境法实行手段中的“命令- 控制举措”包含 ()A. 环境标准 B.环境影响评论 C.风险评估 D. 允许证 E.限制或严禁性举措二、单项选择题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环境因素范围是()A. 与人类生计发展有直接或许间接关系的全部环境因素 B. 科学研究证明对人类生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 C. 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面空间和物质组成的环境因素 D. 对人类生计发展有影响且人类行为能够影响、调理或支配的环境因素 2.抢先提出“可连续发展”观点的文件是()A. 《里约宣言》 B.《我们共同的将来》 C. 《 21 世纪议程》 D. 《增加的极限》 3.我国《宪法》第一次规定重要的自然资源为全民全部( 即国家全部 ) 是在 ()A.1954年 B. 1972年 C. 1978 D. 1982年4.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A.《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B.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C.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固体废物综合排放标准》5.依照《环境影响评论法》的规定,以下选项中属于专项规划的是()A. 海疆建设规划 B. 土地利用规划 C.城市建设规划 D. 地区开发规划6. 单位或个人经过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买卖、出租、承包等获得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方式属于 ()A.确认获得 B.授与获得 C.转让获得 D. 开发利用获得7. 确认环境能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A. 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方法标准 D. 环境基础标准 8.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危害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葛,当事人能够选择行政办理和司法解决等程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习题及答案三(含一、二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习题及答案三(含一、二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标准练习题(三)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环境分类法是把环境另为自然环境和()A.生活环境B.居室环境C.城市环境D.人工环境2.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

()A.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B.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A.《工业废气排放试行标准》B.《工业“三废”排放标准》C.《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D.《工矿业“三废”排放标准》4.对黄河上游的森林系统应当绝对禁止采伐,其生态学依据是()A.“能流物复”律B.“物物相关”律C.“协调稳定”律D.“时空有宜”律5.我国设立长江水源保护办公室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体现了环境管理的()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预测性原则D.规划和协调性原则6.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是国家对环境管理的时期。

()A.早期限制B.治理C.综合防治D.总体策略与全面调整7.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实现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A.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B.制定环境保持计划C.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D.实行行政首长环境问责制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为主。

()A.治理B.规划C.预防D.治理与预防相结合9.在我国“三同时”制度最早规定于()A.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C.1989年《环境保护法》D.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0.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集体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的是()A.天然孳息B.法定取得C.开发利用取得D.强制取得1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A.50%B.75%C.80%D.85%12.进行工程建设时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行政责任D.治理责任13.退耕还林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可以延长到()A.30年B.40年C.50年D.70年14.根据的生态规律,任何草原都有一定的载畜量。

自考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练习题04

自考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练习题04

第四章环境污染防治法一、单项选择题1、试验倾倒区是为倾倒试验而确定的,使用期不超过()。

A、6个月B、1年C、2年D、3年2、在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方面,最重要的是()。

A、《地表水质量标准》B、《污水综合排放标准》C、《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D、《地下水质量标准》3、不属于防治煤污染的措施的是()。

A、控制煤炭开发B、控制煤炭使用C、推广清洁能源D、禁止堆放煤炭4、《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了对生产经营者实施清洁生产的要求,下列不包括的是()。

A、监督性规范B、指导性规范C、自愿性规范D、强制性规范5、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

A、限期治理B、综合治理C、防控结合D、清洁生产6、国际上将光污染的分类不包括()。

A、白亮污染B、人工白昼C、彩光污染D、反射污染7、须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而安装、使用警报器的机动车辆不包括()。

A、警车B、消防车C、工程抢险车D、军队用车8、一般类新化学物质自登记证持有人首次生产或者进口活动之日起满(),由环保部公告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

A、1年B、3年C、5年D、10年9、在管制原则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坚持的方针不包括()。

A、安全第一B、预防为主C、防控结合D、综合治理10、负责危险化学品毒性鉴定的部门是()。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B、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D、卫生主管部门11、在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正确的是()。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B、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核发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等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监督管理D、邮政管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寄递危险化学品的行为12、不属于化学物质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是()。

A、《放射性污染防治法》B、《农药管理条例》C、《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D、《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3、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事故的,按照直接损失()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万元。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资源法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7)一、单选题1、对环境资源法定义理解错误的是(C)。

A、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B、环境资源法所要调整的是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资源法的定义D、环境资源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文件2、环境资源法的特征不包括(C)。

A、科技性B、综合性C、区域性D、利益共同性3、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

A、1945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4、各种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A)。

A、宪法B、民法C、环境基本法D、立法法5、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著作是(C)。

A、《增长的极限》B、《只有一个地球》C、《我们共同的未来》D、《寂静的春天》6、与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的是(A)。

A、工业生产布局B、农业生产布局C、资源开发布局D、农业生产布局和资源开发布局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B)。

A、中国B、美国C、日本D、德国8、“三同时”制度首创于(B)。

A、美国B、中国C、日本D、英国9、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D)。

A、规划许可证B、开发许可证C、建设许可证D、排污许可证4、在污染控制法中起到支柱作用的制度是(D)。

A、经济刺激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排污收费制度D、许可证制度10、环保部门对于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处以的罚款最高额为:(A)。

A、20万B、50万C、100万D、200万11、能起到正反两面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B)。

A、自然保护区制度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是(B)。

环境规划与管理(10-13)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10-13)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1. 何谓末端控制?其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主要特征:①是一种由“资源- 产品- 废弃物排放”单方向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系统;②在对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的控制时强调的是对企业自身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控制,而对分销过程与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则不予以考虑与控制;③其环境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与污染的控制达到规制最低排放标准与最大排放量的要求,规避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风险。

2.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污染物“末端处理”为主要特征的行政控制手段与发达国家的“命令-控制”措施有无显著区别,若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在第一阶段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进行重点污染源治理,只是宏观上加以环境污染控制,对而美国在20世纪中期颁布了《水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是微观上对环境质量指标加以界定,做的很具体。

②我国在第二阶段提出“三同步、三统一”的大政方针,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环保目标责任和定量考核,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交费就能排污。

而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排污总量的控制,有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很多企业因此排污受到限制甚至不允许排污3. 试客观评价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实践的作用。

答:①实行末端控制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从忽视污染防治转变到重视污染防治②实行末端控制实践中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实现了人们从思想认识上重大转变,环境保护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

③实行末端控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并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足以让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保护环境并不是靠处罚收税控制能解决的。

选修2(区域发展)地理第二章_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选修2(区域发展)地理第二章_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选修2(区域发展)地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综合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读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回答以下小题。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土地沙化现象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2)为了扭转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局面,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退耕还草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2.读我国新疆(土地总面积166.48万平方千米)荒漠化情况数据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1: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平方千米)表2: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平方千米)(1)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C.荒漠化一定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D.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2)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风力,其次是流水B.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御荒漠化效果不明显C.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D.只要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3.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9个省级行政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荒漠化的实质是()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2)从图中看出,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较普遍,这些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①风蚀、水蚀和盐渍化②风蚀、水蚀和沼泽化③常年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A.①B.②C.①③D.①②③4. 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壤沙化C.水体富营养化D.土壤次生盐渍化5.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习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习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是(B)A..1945年联合国大会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C.1982年内罗毕峰会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2.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A)A.人类B.人类和其他生物C.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3.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B)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

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宪法)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4.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B)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5.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D)A.土壤B.淡水C.动植物D.太阳能6.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A)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

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消费者。

是指所有的动物。

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

无生命物质。

包括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

7.环境科学主要研究(B)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原生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8.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B)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放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物量金字塔9.以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A)A.火山爆发B.臭氧层耗竭C.城市污染D.公害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练习题1及答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练习题1及答案

一、单选题1、“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

A.相对于人们对资源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B.生产资源最终会枯竭C.资源必须留给后代D.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贫困正确答案:A2、铁矿石资源属于()。

A.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B.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C.可再生的公共物品资源D.可再生的商品性资源正确答案:A3、从历史上看,随着时间推移,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和消费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其主要原因就是()。

A.技术进步B.资源勘探C.资源勘探和技术进步D.其他正确答案:C4、环境最重要的属性是(),它决定了人类如何共同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

A.空间与时间性B.有用性C.利与害的差别性D.公益与转移性正确答案:D5、判断经济效率一般采用()。

A.资源配置B.帕累托最优标准C.社会福利水平D.市场占有率正确答案:B6、下列关于帕累托效率错误的是()。

A.帕累托效率只有通过渐进的方式来提高。

B.帕累托效率一旦达到,则任何一个人再得到好处,必然会引起其他人受到损失。

C.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就是在相应范围内所有的等产量线和无差异线都必须是非凹的。

D.帕累托效率要有三个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品组合以及消费中的高效率。

正确答案:D7、以下不属于市场失灵的原因的是()。

A.信息完全B.公共物品C. 垄断D.外部性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关于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收入增加或减少与资源的存量与用量没有建立计量关系B. 国民经济帐户中设定了资源环境的地位C.资源的价值及其损失在NI或GNP中没有体现D.对不可再生资源制定了合理的折耗率正确答案:B、D2、下面关于自然资源定价扭曲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未包括由于不可持续的管理造成的对未来收益的损失称之为“使用者成本”B.未包括开采或获取成本C.未包括折旧D.未包括由于开采或获取造成的环境成本正确答案:A、B、D3、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不同,外部性可分为()。

自考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练习题05

自考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练习题05

第五章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一、单项选择题1、《可再生能源法》中所称可再生能源不包括()。

A、风能B、太阳能C、生物质能D、化石能源2、海域使用权的最高期限中养殖用海为()。

A、15年B、20年C、25年D、30年3、不同类型的捕捞许可证有不同的取得方式。

下列关于捕捞许可证说法错误的是()。

A、外国人、外国渔船擅自进入我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可以责令其离开B、内陆水域的捕捞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批准发放C、捕捞许可证不得买卖,但可以出租D、大中型渔船应当填写渔捞日志4、《草原法》还规定了合理进行草原牧野利用的方式,下列不包括的是()。

A、划区轮牧B、以草定蓄C、牲畜圈养D、轮割轮采5、集体所有的草原,由()登记,核发所有权证,确认草原所有权。

A、县级人民政府B、省级人民政府C、乡镇人民政府D、国务院6、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每()核定一次。

A、3年B、5年C、10年D、15年7、水源涵养林属于()。

A、防护林B、水土保持林C、用材林D、经济林8、根据《森林法》规定,可以转让的森林资源不包括()。

A、用材林B、经济林C、防护林D、薪炭林9、关于森林资源权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B、农村居民自留地上的林木归村集体所有C、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任何单位不得占有D、公民只能是林木的所有人和林地的使用人10、()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A、森林B、湿地C、动物D、植物11、禁止在()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A、15B、20C、25D、3012、根据《土地管理法》第45条的规定,征收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公顷的和其他土地超过()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

A、30,50B、30,70C、35,70D、35,10013、关于耕地保护法律规定,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B、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C、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县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14、经批准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的,应当依法缴纳使用金的是()。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课程代码272331)一、选择题1.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的是(B)。

A.环保部门B.地方政府C.行业主管部门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考核(D)。

A.国家B国务院 C.环保局 D.市政府3.一般说来,三种生产的共同界面是(B)=A.自然资源B.废弃物C.商品D.环境质量4.环境管理对象是(D)。

A.自然要素B.社会关系C.企业D.人类的社会行为5.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D)。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中国6.依据国家环境法律规定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行政管理制度是(A) oA.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B.污染限期治理C.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D.污染强制淘汰制度7.下面哪一项不是ISO 14000的审核准则?(D)。

A.ISO14001标准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8.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C) oA.缓冲区B.实验区C.核心区D.外围保护地带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C) oA.3级B.4级C.5级D.6级10.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环境规划的类型不包括(C)。

A.经济制约型B.协调型C.持续型D.环境制约型11.环境规划按时间分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其中中期的年度范围为(B) oA.3-5 年B.5-10 年C.10-15 年D.15-20 年12.处理解决多阶段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为(B)。

A非线性规划 B.动态规划 C.线性规划 D.多目标规划13.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的对象是(C)。

A.环境污染B.原生环境问题C.次生环境问题D.生态破坏14. 一般说来, 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C)。

A.自然资源B.废弃物C.商品D.环境质量15.一般说来, 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B) oA.自然资源B.环境质量C.商品D.废弃物16,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资源与环境管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

2、生态系统方法: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是综合管理土地、水和生物资源, 公平促进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

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包含参与过程的综合性方法。

3、学习型组织:始终不断地扩展其能力以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一个组织,对这个组织而言必须是“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结合。

4、生命周期评价:是指一种通过分析生产或行动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体的评价其环境效应的概念或手段。

5、伙伴关系:在两个或多个公共、私人或非政府组织之间相互达成共识的一种约定,以实现共同决定的目标,或完成一项共同决定的活动,从而有利于环境和社会。

6、半结构性会谈:个人或团体以非正式的会谈方式,采用只记录会谈中关于关键问题重要的想法和信息并期望探讨出意想不到的主题。

7、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比如原住居民、妇女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等。

8、替代性争端解决(ADR ):是避免以法律或行政上的行动来解决争端的解决方式、程序和机制的总称。

9、环境审计:是一种系统过程,它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关于某个环境事件可证实、断言之证据,确定这些断言与所建标准和指标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评价结果传达给客户。

10、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物性别(sex)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对男女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

11、适应性管理:是制定自然资源政策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一种简单规则“政策就是尝试,并从中学习”。

12、从生态角度解释极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暗含极限,并非绝对的极限,而是由技术和社会组织现状强加在环境资源上的限制,以及当生物圈消纳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所决定的限制。

13、快速乡村评估:一种系统的、半结构的方法,由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团队在野外进行,试图快速获得有关乡村生活的新信息和新假设14、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5、生态系统管理:在一个自我相似、自我维持的区域系统或更大系统中,管理和认识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填空1、对性别规划来说,需要克服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经常将以性别来分配家庭内外的工作视为当然。

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妇女的三重角色通常是:再生产性角色、生产性角色、社会管理角色。

2、化解冲突的四种不同途径分别是:政治途径,―行政途径,司法途径,替代性争端化解(ADR )途径3、为了保证过程走向目标,提出了“规划一行动一监测一评价”的模式4、地方知识体系与水本土知识、传统知识和管理系统三个方法的概念思想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5、伙伴关系建立和存在的前提是互不为敌,伙伴关系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双方合作的基石是信任。

6影响评价中有预测效应、无形效应、累积效应、补偿、战略影响评价、关键性学习、文化方面这七个方面的战略问题。

7、设计和评估政策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不确定性、意外和无知。

8、传统资源管理是专注于对资源的操控和收获,而人类起到了的是控制作用。

生态系统管理是关心保护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或自然状态,商品价值变为第二位的副产品。

9、W CE委员会1987年所提交的报告我们的未来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0、妇女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动态赋权过程有: 展妇女在发展中(WID),社会性别与发(GAD),妇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WED)。

11、根据参与的程度将伙伴关系分为操作性的合作关系、贡献性的伙伴关系、协商性的伙伴关系、联合性的伙伴关系。

12、地方参与性评价(PLA重要的方法有五个:二手来源、半结构性会谈、直接观察、可视模型、研讨会。

13、ADF有四种类型,它们是:公众咨询;协商;调解;仲裁14、协同管理是一种合并地方管理系统和国家管理系统的方法。

15、监测与评价:监测与评价不同但有关联,而且都是必需的。

监测是获得数据,提供关于变化状况必要信息的工具;与之相伴的评价,则是一种将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的工具。

三、简答题1、综合你所学过的知识谈谈成功的参与及伙伴关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答:(1)参与者的相互包容。

这种包容能力通常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即使存在不同合法期望或需求时也是如此。

(2)对所有的伙伴都有利。

如果参与者没有真正的利益可寻,或认为分配不公平,那么就将难以实现持续的伙伴关系。

(3)需要认同并建立参与者的平等代表和权力。

有些伙伴可能比其他伙伴拥有较少的资源与能力,也必须找到确保所有伙伴都参与的方法。

(4)交流机制。

不仅需要促进内部伙伴之间的交流,也需促进与伙伴关系之外的团体的交流。

(5)适应性。

在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常见的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特定环境下尤其如此。

(6)伙伴的整体性、耐心和毅力。

伙伴的整体性、耐心和毅力再结合信任和尊重,可使伙伴们度过不可避免发生的艰难时期。

2、论述ADR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答:ADR的主要特征:(1)对各种利益的需要和关注超过了对地位和先例的关注;(2)劝说而不是强迫;(3)承诺共同的协议而不是强制解决;(4)建设性的交流并增进相互理解,而不是否定性的批判和急切的辩护或捍卫利益;(5)由于共同承诺,所达成的解决方案具有持久性;(6)有效分享和使用信息;(7 )更大的灵活性。

举例:如当自然区面对工业开发的问题。

现象中自然区的倡导者认为自然区是不能有工业开发的,保护自然区的完整性是不可协商的。

那么按照这种观点,这种现象冲突是难以调解的。

ADR的特征表示了始终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有时要求满足一些不可能满足的先决条件。

例如,利益不同且冲突的人们可能并不想见面以分享信息,并不想努力达成长久性的解决方案。

这样,ADR并不必然就成为一条化解冲突的更好途径。

3、请根据自己的看法阐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答:(1)从决策源头控制不良环境影响。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其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累积性和不可恢复性等特点,工程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对环境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从工程概念提出的早期开始,就开展工程的环境影响识别,可以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成为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决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影响。

(2)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进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承受能力的必然结果。

因此,为了使“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一发展”这一人类生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进行社会、经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协调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三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3)实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多方案优选。

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权衡各种环境影响因子,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生成方案提供依据。

在多个方案中优选时,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评价者或决策者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综合考虑,从而筛选出既能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又能满足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的适中方案。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是制定工程方案和优选方案的基础。

4、运用性别与发展的有关理论,举例说明妇女在推动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环境退化的控制中起的重要作用。

答:(1)妇女左右环境并影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妇女的地位既能左右环境对妇女的影响,又能制约她们影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范围。

澳大利亚妇女将环境管理视为一项重要的关切事项,具1991年的调查表明,环境问题对妇女是至关重要的,澳大利亚政府批准了含有确保妇女平等的参与所有发展活动及环境与发展决策等内容的《21世纪议程》,承认其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2)妇女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环境保护、影响国际生态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妇女环境与发展组织以参与最高决策的行动证明了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方面,妇女的作用不仅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妇女环保组织向现存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提出质疑的整体性原则,日本城市妇女发动的反对化学清洁剂运动,拯救了京都附近的琵琶湖。

(3)性别与发展:边缘化到主流地位,实现男女公平发展的关键。

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项目对突尼斯社区妇女有较大影响,“社会性别分析矩阵”是突尼斯社区发展基金会发展项目中纳入社会性别问题的一种工具,也使该社区男女实现更为公平的发展,并进一步证实了性别与发展理论对确保妇女参与环境管理决策具有的重要意义。

5、您认为一套指标体系可能有那些方面的作用?答:1)将复杂的科学数据或经验数据转换并综合成可理解的信息,使之能够有效地传达给使用者;2)在环境怎样发生变化和为什么发生变化的问题上,增进理解和共识;3)影响被选出的官员以及技术专家、媒体和公众的决策;4)提供一种用以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些人之生活质量的度量;5)作为一个出发点,用以评价政策、计划、项目以及其他活动和动议的有效性。

6试论述:地方知识体系对地方资源管理,环境和生态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答:地方知识体系与本土知识、传统知识和管理系统的概念思想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即地方知识体系融结了本土知识或传统知识和管理系统的思想精髓。

通过地方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融合再制定社区行动计划有利于促进环境可持续的资源。

本地居民作为一个地区原始居民的后代,群体决策由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集体共享和管理自然资源。

由于他们与资源,环境联系密切,本土居民通过尝试---出错---再尝试而增进了对他们所居住的生态系统的了解,在诸多事例中,他们的实践模仿了自然系统的习性和模式。

比如说,作为轮作中的混种实验,就大量复制了热带或亚热带植被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如,通过好几百年的试验,巴厘岛上的农民己经建设起完善的灌溉系统供稻田使用。

这些经验知识基于在与地方环境多年的交互作用上,有些本地居民就可以提出不是通过科学调查所能获得的洞见。

居住在某一地区的本土居民对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洞察力。

科学知识在资源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应重视通过参与性决策协同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