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

合集下载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展开全文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简介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本时期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和静海军(交趾)逐渐独立,而静海军(后来的越南)自此永久脱离中国。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五代十国的格局

五代十国的格局

五代十国的格局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动荡的时期,指的是公元907年至960年间的五个朝代和十个独立国家。

在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各地军阀割据,局势混乱。

本文将从政权更迭、种族文化融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五代十国的格局。

一、政权的更迭五代指的是唐末五个短暂的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而十国,则是指五代时期十个地方政权,即南汉、南唐、吴越、闽、楚、前蜀、后蜀、宣、魏、吴。

这些政权的更迭主要是由于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内外战争的不断爆发。

不同政权间的斗争激烈,使得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种族文化融合五代十国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种族文化融合格局。

各地政权经过长期纷争,逐渐融合了不同的民族元素。

例如南唐是汉族文化的代表,吴越则是吴越民族的主要政权。

由于相互交流,汉族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导致军阀割据,疆域分割,但同时也推动了一些地方政权在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独特发展。

在南方地区,经济相对较为繁荣,主要依靠海洋贸易和水利农业。

而北方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经济相对较为困难。

但在一些地方政权的努力下,冶铁、造纸、织造等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局势的演变与统一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使得局势动荡不安。

然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五代十国是中央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的转折点。

后周在959年由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总结: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种族文化融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现象,社会经济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

然而,五代十国的格局最终被后来的宋朝统一,为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也对后来的政权更迭和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割据和分裂,同时也展现了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的魅力。

南北朝·五代十国

南北朝·五代十国

朝代名建立—灭亡建立者都城今地名
南朝宋420年~479年宋武帝刘裕建康江苏南京齐479年~502年齐高帝萧道成建康江苏南京梁502年~577年梁武帝萧衍建康江苏南京陈577年~589年陈武帝陈霸先建康江苏南京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道武帝拓跋圭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年~550年神武帝高欢邺城在河北临漳北齐550年~577年文宣帝高洋邺城在河北临漳西

535年~557年北周太祖宇文泰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年~581年孝闵帝宇文觉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后梁907年~923年梁太祖朱温汴梁河南开封后唐923年~93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洛阳河南洛阳后

936年~947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汴梁河南开封后汉947年~951年后汉高祖刘知远汴梁河南开封后周951年~960年后周太祖郭威汴梁河南开封
十国南吴902年~937年南吴太祖杨行密广陵江苏扬州前

907年~925年前蜀高祖王建成都四川成都南楚907年~951年武穆王马殷潭州湖南长沙吴

907年~978年武肃王钱镠西府浙江杭州闽

909年~945年闽国太祖王审知
长乐福建福州
建州福建建瓯南汉917年~971年南汉高祖刘龑番禹广东广州荆

924年~963年武信王高季兴江陵湖北荆州后

934年~965年后蜀高祖孟知详成都四川成都南

937年~975年南唐烈祖李昇金陵江苏南京北汉951年~979年北汉世祖刘崇晋阳在山西太原。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一、五代十国的背景和起因1.1 唐朝的衰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然而在唐朝晚期,政治腐败、军队割据和国力衰退等问题开始显现。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德裕被朱温篡位,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1.2 五代的划分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

这些朝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朱温、李克用、刘知远、刘知远、郭威等军阀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统治范围各不相同。

1.3 十国的形成十国是指在五代末年,各军阀以及其他的少数族裔在地方上建立的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战乱频繁。

二、五代十国的时期特点2.1 动荡的政治局势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各地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

这些政权往往以武力夺取政权,并且政权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2.2 经济的发展与萧条交替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较好,贸易繁荣;而在一些战乱频繁的地区,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2.3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各地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导致人口流动增多,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深。

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文人墨客的辉煌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政权更迭频繁,许多文人墨客在政治动荡的时代里追求自身的文化修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北方文化孕育了辛弃疾、杜牧等文人,南方文化孕育了陆游、杨亿等文人。

三、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3.1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朱温是五代时期有名的军阀,他篡夺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朝代。

3.2 李克用建立后晋李克用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在唐末时期崛起,最终建立了后晋,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朝代。

3.3 刘知远建立后汉刘知远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他领导了一支军队,最终建立了后汉,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朝代。

3.4 后周兴起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是由郭威和杨业等军阀共同建立的。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特点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这些藩镇仍存在,而且割据更加剧烈,由是者维持了数十年。

五代十国的政权基本上都为昙花一现,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如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变上台的。

另外,五代十国又是战火纷飞的年代。

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十国有压倒性的中原王朝,各个割据政权间战斗不休,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文治。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

五代十国大多开国之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这也是此时期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

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

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是指自907年到979年,相当于唐朝灭亡后至北宋建立之前的时间段。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的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政权。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全面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政权,并尝试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后梁(907年-923年)五代十国时期的起点可追溯到907年,当时朱温在郑州建立了后梁政权。

后梁政权一度统一北方,但不久后由于内部纷争,逐渐走向衰落。

二、后唐(923年-936年)923年,李存勖推翻后梁政权,建立后唐政权。

后唐政权在中原地区实施一系列改革,如推行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然而,李存勖的继任者李昪才干不过人,政权开始出现动荡。

三、后晋(936年-946年)936年,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政权。

后晋政权以其人文主义政策而闻名,石敬瑭亦提倡文化、教育以及农业。

然而,由于后唐政权及其支持者的威胁,后晋政权未能长时间维持。

四、后汉(947年-950年)947年,刘知远在后晋政权垮台后建立了后汉政权。

然而,他的政权短暂,并很快被后周政权所吞并。

五、后周(951年-960年)周世宗郭威在951年建立了后周政权,延续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末尾。

后周政权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为随后的北宋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南唐(937年-975年)937年,李昪远征南方,建立了南唐政权。

南唐政权相对稳定,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得以长足发展。

然而,南唐政权在975年被北宋政权所灭。

七、南汉(917年-971年)917年,刘隐建立了南汉政权。

南汉政权位于现在的广东,其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使其在五代十国时期扮演重要角色。

八、南宋(1127年-1279年)北宋政权建立于960年,这时五代十国时期已过去半个世纪。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所形成的政治分裂、地方割据的格局,给北宋政权建立带来了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历史-十国兴亡

五代十国历史-十国兴亡

五代十国历史-十国兴亡五代十国历史:十国兴亡1. 南方九国五代时期,南方存在着诸国并立的局面,在江淮地区先后有吴和南唐;两浙地区有吴、越;四川地区先后有前、后蜀;两湖地区有荆南(南平)和楚;两广地区有南汉。

吴、南唐吴的奠基者是唐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首府在扬州。

919年(后梁贞明五年),杨行密子隆演始建吴国。

吴国建立后,实权一直掌握在大臣徐温、徐知诰(gào告)父子手里,皇帝只是傀儡。

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徐知诰取代第四位吴主杨溥(pǔ普)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南唐。

他自称本是唐朝后裔,故改名李昪(biàn变),建都金陵(今南京)。

李昪死后,其子李璟(jǐng景)与其孙李煜(yù玉)相继在位。

李璟父子是著名的词人,但却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所以南唐国力日渐衰弱,终于在975年(北宋开宝八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唐末,钱镠(liú流)任镇海节度使,封越王(后又改封吴王),首府杭州。

907年,钱镠被梁封为吴越王。

吴越在表面上始终臣事中原王朝,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保持藩王的格局。

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降于北宋。

前、后蜀唐末四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在907年朱温代唐时,自己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925年(后唐同光三年),为后唐所灭。

后蜀为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建立。

934年(后唐清泰元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不久去世,其子孟昶(chǎng敞)继位。

965年(北宋乾德三年),孟昶降宋,国亡。

楚唐武安节度使马殷所建。

后梁时,马殷被封楚王。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封马殷为楚国玉,始正式建国,建都长沙。

马氏始终臣事中原王朝,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

951年(后周广顺元年)为南唐所灭。

荆南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所建。

高季兴在朱温死后,割据一方。

后梁封他为渤海王。

后唐时封他为南平王,史称荆南或南平,建都江陵。

高季兴及其子孙名义上始终向中原王朝称臣,保持藩镇格局。

963年(北宋乾德元年)为北宋所灭。

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

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

创建者
族属
创建者 王建 杨行密 钱鏐
国都 成都 广陵 杭州
灭于 后唐 南唐 北宋

朱温

开封
吴 吴越
唐 晋 汉
923— 936
李存勖
沙陀
洛阳

楚 南汉
893— 945
896— 951 905— 971 907— 963 925— 965
王审知
马殷 刘隐 高季兴 孟知祥
福州
潭州 番禺 荆州 成都
南唐
南唐 北宋 北宋 北宋
柴荣(921——959),河 北人。
二、后周时期的改革
(三)周世宗柴荣改革 1、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第一,大力召集流亡户。 第二,减轻赋税。免除农民所欠的夏、 秋两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 和一些徭役。 第三,限制寺院经济。 第四,兴修水利,疏通漕运。
柴荣(921——959),河 北人。
二、后周时期的改革
二、后周时期的改革
(二)周太祖郭威改革 1、经济举措(税制) 牛租税(废除) 牛皮税(随田亩征纳) 2、政治举措 整顿吏治 整顿军纪
二、后周时期的改革
(三)周世宗柴荣改革 1、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2、听言纳谏,整顿吏治。 3、严明军纪,整顿禁军。 4、统一战争。(后蜀 、南 唐、契丹)
钱大昕、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
十国:北汉
1、北汉, 951——979, 刘崇(刘知远弟),太原。 2、侄皇帝与大汉神武皇帝 3、刘崇——刘均——刘继 恩——刘继元
刘崇(895——954),沙 陀族,山西人。
二、后周时期的改革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局不稳定。 第一,后梁基本统一北方,南方划地自守,各自为战。 第二,各政权存在时间较短,内部皇位争夺激烈,更迭频 繁。 2、对内统治,采取严刑峻法。(震慑/南唐、吴越、后周) 3、经济剥削严重。(官僚系统、军费、奢靡) 4、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重。(北:战/南:货币、度量 衡、市场)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北方地区于公元907年至960年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治动荡、战火不断,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时期。

一、五代概述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相继建立而迅速灭亡的朝代。

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梁、后唐和后晋。

后唐是五代中唯一一个统一北方的朝代,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实力最强的朝代。

后晋是五代中建都最南的朝代,也是五代中政治机构最完备的一个朝代。

后梁则是五代中在领土上最小的一个朝代。

二、十国概述十国指的是自称为“国”的十个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南唐、吴、南汉、闽、楚、前蜀复国、后蜀复国和昭德。

这些“国”大多是由少数族群在各地建立而来。

其中,前蜀和后蜀是唯一的两个在南方建立的“国”,南唐是唯一的一个称帝的“国”。

三、五代十国的重要事件1. 黄巢起义:起义发生于公元875年,黄巢主张“除四害”,即除去佛道儒释,并且反对中央政府的统治。

起义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毁灭,战乱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仍未平息。

2.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98年,是北宋建立前的重要事件。

它导致后汉灭亡,为后来北宋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吴越争霸:南唐与吴国之间的较量,发生于公元902年到937年间。

南唐最后败于吴国的攻势。

四、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1. 画家:五代十国中的画家以赵佶、李唐和张择端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诗人:五代十国诗人大多创作了抒情诗,其中以李煜的“秋夜寄邱员外”和李商隐的“锦瑟”等诗作著名。

3. 瓷器:五代十国时期被称为“唐宋之际”,这一时期的瓷器以吐鲁番青釉瓷、定窑白瓷和汝窑瓷为代表。

五、总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对中国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五代十国时期非常动荡,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一、背景介绍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指的是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宋朝建立期间,中国分裂成五个大国和十个小国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孕育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五代 1. 后梁(907-923年):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大国,由朱全忠建立,国号“梁”,后改为“后梁”。

朱全忠自称为“天下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队等。

2.后唐(923-936年):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大国,由李存勖建立,国号“唐”,后改为“后唐”。

后唐在位期间对内实行了许多政治和军事改革,并对外扩张,将南方的吴越、南汉纳入统治。

3.后晋(936-946年):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大国,由石敬瑭建立,国号“晋”,后改为“后晋”。

后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形成,石敬瑭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国力得到提升。

4.后汉(947-951年):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四个大国,由刘知远建立,国号“汉”,后改为“后汉”。

后汉在位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但由于统治者的不作为,国势渐渐衰败。

5.后周(951-960年):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国,由赵匡胤建立,国号“周”,后改为“后周”。

后周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统一了中原地区,并于960年建立了宋朝。

三、十国 1. 后吴(907-937年):后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立。

后吴在位期间继续了吴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2.后越(907-978年):后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内乱后的遗臣所建立。

后越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内乱和外患,但始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3.后吴(907-937年):后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立。

后吴在位期间继续了吴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第四讲 五代十国

第四讲 五代十国
951— 979
北汉
刘崇
晋阳
北宋
五代十国是宋人开始使用的说法。实际并不止 15国,除契丹外,同时期中国境内还先后存 在过一些割据势力和少数族政权。如:刘守 光于河北建燕国(895~913年);李茂贞于陕 西风翔称岐王(887~923年);张议潮亲戚曹 义金于沙州(甘肃敦煌西)建曹氏政权;党项 拓跋氏踞夏(内蒙古白城子)、绥(陕西绥德); 回鹘诸政权分别建于甘州 (甘肃张掖)、 西 州(新疆吐鲁番东南);南诏分裂后,先后出 现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等。
吴和南唐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 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为 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 溥为天子,国号吴,但此时杨氏大权已旁落。937年, 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 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 北宋所灭。 李昪(徐知诰) 李璟 李煜
893— 945
936— 947
947— 951
石敬瑭 沙陀 刘知远 沙陀 郭威 汉

南汉 971
907— 963
马殷
刘隐 高季兴 孟知祥 李昪
潭州
番禺 荆州 成都 金陵
南唐
北宋 北宋 北宋 北宋
951— 960
开封
925— 965
沙陀三王朝
937— 976
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在经济、政治及军事 等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为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三次亲征南唐,取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县之地,与南唐划 长江为界。这既提高了后周王朝的声威,充实了人力和物力, 又解除了抗击契丹时的后顾之忧。959年(显德六年)三月, 周世宗亲率水陆大军攻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莫州北 面的瓦桥关(河北雄县境)、益津关(河北霸县境)及淤口 关(河北霸县信安镇)等“三关”之地。周世宗在位虽不到 六年,但他为后来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初中资料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什么意思

初中资料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什么意思
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一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的分裂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
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统治集团政权为止。

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元朝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
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普遍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
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
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势力被《新五
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尚存而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
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五代十国分别是哪五代哪十国

五代十国分别是哪五代哪十国

五代⼗国分别是哪五代哪⼗国五代⼗国简介 五代⼗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段⼤分裂时期。

这⼀称谓出⾃《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篡后周建⽴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国。

北宋建⽴后先后统⼀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

五代⼗国是哪五代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即“朱李⽯刘郭,梁唐晋汉周”。

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后梁 后梁(907年—923年),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个朝代。

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五代⼗国时期。

后梁实⾏两京制,东都开封(今河南开封),西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梁王朝⾃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

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称朱梁。

⼆、后唐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传⼆世四帝,历时⼀⼗四年。

后唐是五代⼗国时期统治疆域最⼴的朝代。

“五代领域,⽆盛于此者”。

“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灭⼆,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被封晋王,建⽴前晋,从此割据河东。

907年朱全忠篡唐,建⽴后梁,晋国成为北⽅最⼤的割据势⼒,期间晋国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

909年李克⽤去世,⼦李存勖即晋王位。

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

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

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吴、前蜀、吴越、闽、南汉、荆南、楚、后蜀、南唐、北汉有些政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只是一股割据势力,而且也不止15个政权。

所谓五代十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大致来说,五代政权盘踞在华北,一脉相承的是大唐的衣钵,这是主流;十国大多盘踞在南方(北汉特殊,在北方),自成一家,这是非主流。

15个政权之间既有纵向更替,也有横向攻伐。

以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为主要脉络,把五代十国分成5个阶段。

第一阶段(891年—907年)——山雨欲来第二阶段(907年—936年)——后梁与后唐:软硬兼施第三阶段(936—951年)——屈辱的后晋、后汉第四阶段(951年—960年)——崛起的后周:柴荣遗恨第五阶段(960年—979年)——强势的北宋:收拾旧山河一、891年—907年:山雨欲来安史之乱过后,藩镇割据势力飞扬跋扈;宦官专政与党争成为痼疾。

唐帝国走上了狂澜难挽的下坡路。

由于安史之乱严重摧毁了中国北方的经济基础,所以战乱过后的唐帝国非常依赖南方的赋税收入,这也是帝国成功续命的一颗救心丸。

不幸的是,窝漏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唐末的黄巢之乱又破坏了南方的经济命脉。

南北两地接连遭到重创,唐帝国离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

按照通行的说法,五代十国的起讫时间是907年到960年,即上自朱温灭唐,下至赵匡胤建宋。

如果不以外在形式为划分依据,而是以15个政权的实际建立时间为划分标准,五代十国的时间就得向上推到891年——前蜀建立,向下延伸到979年——北宋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

(这也是范文澜的划分方式)五代十国的头是怎么开的呢?这得说到唐帝国的倒数第二任皇帝唐昭宗。

888年,唐昭宗继位,摆在他面前的唐帝国早就成了一个四面透风的烂摊子。

唐昭宗意识到王权之所以式微,与中央军力量过于薄弱有莫大关联,登基初期咬牙跺脚,组建了一支兵力10万人的中央军。

同年12月,唐昭宗出师南下,讨伐割据西川的一个藩镇,与此同时,他又另派朱温组建联军,讨伐盘踞河东的李克用。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五代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朝代都城统治年代开国皇帝1 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907年——923年太祖朱温2 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923年——936年庄宗李存勖3 后晋汴州936年——946年高祖石敬瑭4 后汉汴州947年——950年高祖刘知远5 后周汴州950年——960年太祖郭威2.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朝代/政权都城/首府统治年代开国君主1 吴国广陵(今江苏扬州)892年——937年太祖杨行密2 南唐金陵(金江苏南京)937年——975年烈祖李昪3 前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891年——925年高祖王建4 后蜀成都925年——965年高祖孟知祥5 闽国长乐府(今福建福州)893年——945年太祖王审知6 楚国(南楚)长沙府(今湖南长沙)896年——951年武穆王马殷(无庙号)7 南汉兴王府(今广东广州)905年——971年高祖刘䶮8 南平(荆南)江陵府(湖北荆州)907年——963年武信王高季兴(无庙号)9 吴越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893年——978年太祖钱镠10 北汉太原府(今山西太原)951年——979年世祖刘崇3.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情况一览表序号政权名称都城/首府称号/地位姓名统治时间1 赵国镇州(今河北正定)赵王王镕883年-921年2 北平国定州(今河北定州东)北平王王处直907年—921年王都921年—929年3 晋国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晋王李克用891年—908年李存勗908年—923年4 岐国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岐王李茂贞907年—923年5 定难夏州(今陕西靖边北)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思谏895年—908年李彝昌908年-909年定难节度使、朔方王李仁福909年-933年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彝超933年-935年李彝殷935年-967年李光睿967年-978年6 卢龙、燕国幽州(今北京)卢龙节度使、燕王、皇帝刘守光907年—913年7 殷国建州(今福建建瓯)皇帝王延政943年—945年8 武平(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武平节度使刘言950年—953年王逵953年—956年周行逢956年—962年周保权962年—963年9 清源(泉漳)泉州(今福建泉州)泉漳都指挥使、清源节度使留从效945年—962年清源节度使、泉漳留守留绍镃962年—962年清源节度使张汉思962年—963年陈洪进963年—978年10 朔方(灵武)灵州(今宁夏灵武)朔方节度使、颍川郡王韩逊900年—914年朔方节度留后、灵武节度使韩洙914年—928年朔方节度留后韩澄928年—929年朔方节度使康福929年—932年朔方节度留后张希崇932年—939年陈留王、朔方节度使冯晖939年—952年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留后冯继业952年—?年西平王、灵州知州裴济?年—1002年国名首都年代开国者末任君主灭亡者仇池王国仇池296~371 杨茂搜杨纂前秦帝国丘汉帝国江夏303~304 丘沈丘沈晋帝国成汉帝国成都304~347 武帝李雄李势晋帝国汉赵帝国离石-黎亭-蒲子-平阳-长安-上邽304~329 光文帝刘渊摄政太子刘熙后赵帝国前燕帝国昌黎-棘城-龙城-蓟城-邺城308~370 武宣帝慕容嵬幽帝慕容暐前秦帝国芒荡汉帝国马兰山309~309 刘芒荡刘芒荡晋帝国略阳公国略阳310~319 蒲洪蒲洪晋帝国胡楚公国竟陵312~319 胡亢杜曾晋帝国虚除秦王国陇右316~320 虚除权渠虚除权渠汉赵帝国辽西公国令支318~338 段末秠段辽前燕帝国後赵帝国襄国-邺城319~351 明帝石勒石祇冉魏帝国前凉王国姑臧320~376 成王张茂张天锡前秦帝国句渠秦王国阴密320~320 句渠知句渠知汉赵帝国陈凉王国上邽322~323 陈安陈安汉赵帝国後辽东公国平郭333~336 慕容仁慕容仁前燕帝国侯子光帝国杜南山337~337 侯子光侯子光後赵帝国范贲帝国成都347~349 范贲范贲晋帝国黄韬帝国豫章348~348 黄韬黄韬晋帝国冉魏帝国邺城350~352 冉闵冉智前燕帝国段齐王国广固350~356 段龛段龛前燕帝国前秦帝国枋头-长安-晋阳-南安-湟中350~394 惠武帝符洪(蒲洪) 符崇西秦王国刘显帝国襄国351~352 刘显刘显冉魏帝国张秦王国宜秋352~352 张琚张琚前秦帝国段勤帝国绎幕352~352 段勤段勤前燕帝国安国王国鲁口352~354 王午吕护前燕帝国苏林帝国无极352~352 苏林苏林前燕帝国刘晋王国平阳353~353 刘康刘康前秦帝国北成都王国南郑365~366 司马勋司马勋晋帝国弘汉王国广汉370~370 李弘李弘晋帝国张蜀王国绵竹374~374 张育张育晋帝国後燕帝国中山384~409 武成帝慕容垂高云北燕帝国北燕帝国龙城409-431 冯跋昭成帝冯宏北魏帝国西燕帝国华阴-阿房-长安-闻喜-长子384~394 慕容泓慕容永後燕帝国後秦帝国北地-长安384~417 武昭帝姚苌姚泓晋帝国鲜于赵王国行唐385~385 鲜于乞翟成後燕帝国西秦王国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385~400 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後秦帝国度支山-枹罕-南安400~431 武元王乞伏乾归乞伏暮末胡夏帝国後凉帝国姑臧386~403 懿武帝吕光吕隆後秦帝国後匈奴王国西平387~? 康宁? ?翟魏帝国黎阳-滑台388~392 翟辽翟钊後燕帝国刘黎帝国皇丘389~389 刘黎刘黎晋帝国魏揭飞王国杏城郊389~389 冲天王魏揭飞冲天王魏揭飞後秦帝国法长帝国白狼城390~390 法长法长後燕帝国窦秦王国野人堡393~393 窦冲窦冲後秦帝国南凉王国廉川-金城-乐都-西平-姑臧397~414 武王秃发乌孤景王秃发褥襢西秦王国北凉王国张掖-姑臧397~439 段业沮渠牧犍北魏帝国南燕帝国滑台-广固398~410 献武帝慕容德慕容超晋帝国南乌桓王国南皮398~399 张超张超北魏帝国广秦王国乞活堡399~399 符广符广南燕帝国西凉王国酒泉-敦煌400~421 武宣王李暠李恂北凉王国张翘王国行唐402~402 张翘张翘北魏帝国王始帝国泰山403~403 王始王始南燕帝国桓楚帝国建康-江陵-涢县403~405 武悼帝桓玄桓振晋帝国谯蜀王国成都405~413 谯纵谯纵晋帝国胡夏帝国统万-上邽-平凉407~431 烈武帝赫连勃勃赫连定吐谷浑汗国曹龙汗国蒲子413~413 曹龙曹龙北魏帝国北晋王国河西414~414 司马顺宰司马顺宰北魏帝国率善王国上党-河内415~416 白亚栗斯刘虎北魏帝国曹弘汗国平阳416~416 曹弘曹弘後秦帝国洮阳公国洮阳417~419 彭利和彭利和北凉王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第一节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概况1五代十国概况唐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前后共72年。

学习这一时期历史须注意:(1)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多是晚唐时期的地方节度使,或者是五代的地方节度使。

(2)在长期的混战中,局部政权逐渐扩大,割据势力减少,特别是后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活动,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3)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经济残破;南方则政局相对稳定,各割据势力也比较注重发展本地经济,南方的经济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国号时间创建者族属都城梁907-923 朱温汉开封唐923-936 李存勖沙陀洛阳晋936-947 石敬瑭沙陀开封汉947-951 刘知远沙陀开封周951-960 郭威汉开封①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都开封,史称后梁。

后梁历时16年,是五代中历时最长的政权,但也是五代中统治区域最小的一个。

后梁建立后,与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的战争从未停止过,直至亡国。

朱温残暴好杀,荒淫无耻,后被其子所杀。

923年,后梁被后唐所灭。

②923年5月,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11月攻灭后梁,迁都洛阳。

925年后唐灭前蜀,势力达于全盛。

但后唐庄宗宠信伶官,诛杀功臣,致使国势动荡。

926年魏州兵变,庄宗中箭身亡。

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战事减少,生产恢复,是五代少有的小康时期。

明宗死后,内乱迭起。

936年,明宗女婿、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并以称臣称儿、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契丹的支持。

937年初,后晋兵攻入洛阳,后唐亡。

③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反唐,被立为大晋皇帝,937年初灭后唐,次年迁都开封,史称后晋。

后晋建立后内部叛乱不断,942年石敬瑭死,少帝即位,耻于向契丹称臣,两国关系恶化。

947年初,契丹兵攻入开封,后晋亡。

④947年契丹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辽兵北退后,他进入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别是什么?

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别是什么?

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国”分别是什么?五代⼗国,即: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国:吴、前蜀、吴越、闽、南汉、荆南、楚、后蜀、南唐、北汉。

五代⼗国的历史应该从安史之乱说起。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伤元⽓,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党争和宦官,⽽且经济也受到重创。

⽽之后的黄巢起义更是给满⽬疮痍的⼤唐雪上加霜。

前蜀888年,唐昭宗继位,为了维护皇权,唐昭宗组建了⼀⽀兵⼒10万⼈的中央军,讨伐割据西川的⼀个藩镇,与此同时,他⼜另派朱温组建联军,讨伐盘踞河东的李克⽤。

讨伐西川的军队被王建夺权。

王建夺权后杀死主帅,并在891年切断西川与中央联系,⾃⽴门户,这就是第⼀个国,后来这个政权改成蜀,史称前蜀。

吴国黄巢残部在秦宗权的带领下计划攻打淮南,这时,杨兴密开始在淮南崭露头⾓,并逐渐控制淮南。

秦宗权旧部孙儒叛逃投靠朱温。

孙儒被命为淮南节度使。

杨兴密不⽢⼼到⼿的淮南被他⼈夺⾛,于是杀死孙儒,892年中央被迫任命杨兴密为淮南节度使,后封其为吴王,于是第⼆国建⽴。

闽国893年,割据福建的王潮被唐昭宗任命为福建观察使,后来其弟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这就是第三国。

吴越国因在当初黄巢之乱中战功显赫的钱鏐,⼀路⾼升,逐渐控制浙西。

同年,中央任命钱鏐为镇海军节度使,后⼜封为吴越王,第四国建⽴。

楚国孙儒被杨⾏密击败,残部转战湖南,后来,马殷成为新的主事⼈,逐渐占据了湖南全境。

3年之后,也就是896年,割据湖南的马殷被朝廷任命为潭州刺史。

马殷后来被封为楚王,所以这个政权被称为楚国。

这是第五国。

南汉九年后,⼀直在岭南苦⼼经营的刘⽒家族的刘隐被朝廷任命为清海节度使,这个政权的当权者后来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这是第六国。

在南⽅⾃⽴为王的阶段内,中国北⽅晋王李克⽤、梁王朱温、⽼牌军阀岐王李茂贞、在李克⽤和朱温辗转腾挪的燕王刘仁恭逐渐成势。

后梁907年,朱温篡唐,强迫唐朝末代皇帝禅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第⼀代政权建⽴。

荆南朱温称帝同年,任命部将⾼季兴出任荆南节度使。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十国重点
周世宗:即“柴荣”,又称“柴世宗”,后周皇帝。

太祖郭威养子。

统治期间革新政治,严明法纪,发展生产,训练军队,进行统一战争。

先后攻取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14州,又攻辽,收复莫、瀛、易三州,及瓦桥等“三关”之地,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是五代有作为的君主。

周世宗改革:显德元年(954),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太宗时期改革。

政治上,整顿吏治,惩治贪赃,倡导节俭;
经济上,安抚流民,招民垦荒,兴修水利,疏浚漕运,发展生产,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停废大量寺院,僧尼还为编户;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

军事上,整肃军纪,整顿军队,奖罚分明。

文化上,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


军事上,世宗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4州。

次年伐南唐收回淮南、江北14州。

六年征辽,收回燕云16州中的3州。

后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六月卒,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花间词: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流派之一。

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

这一词派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

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传世名作。

描绘南唐后主李煜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与宾客、门生、女伎等夜宴的场面,构图曲折,人物多样,赋色华丽,线条精工。

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再现夜宴的奢华、欢闹场面,也真实地刻画主人公放荡不羁,沉迷酒色,又失意消沉的复杂内心。

反映了五代十国统治阶级的腐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