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苏教版高质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苏教版高质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49c722b9f3f90f77c61b45.png)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旌湮皦缇抶溷傫脰詈逡冏(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复习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81d0f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6.png)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复习教课设计必修三复习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复习必修三课本的整体状况及部分重点课文的内容,发掘写作素材。
2、复习稳固必修三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运用。
3、复习稳固必修三课文中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4、背诵默写必修三课本中的相关课文。
教课假想1、主要就与高考联系密切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2、讲堂复习计划用 6 课时,练习及评讲 4 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重点:复习必修三的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明确目标。
1、认识必修三的课文构造。
2、认识重点课文的内容。
二、整体介绍。
必修三共设置四个专题:祖领土军号,为你长鸣文明的对话寻找文言津梁三、专题回首。
(一)第一专题:祖领土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一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同。
保卫国家尊严,促使国家繁华,也所以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古往今来最朴素也是最崇敬的思想感情之一。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弘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华,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中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江山多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润,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忱颂扬;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则要复杂得多,重在商讨个风光对国家贫困、腐败或自己遭到恶运时的各种情怀与对祖国繁华进步的热切希望。
(二)第二专题:军号,为你长鸣本专题既是“人与自我”,也是“人与社会”的重要命题,意在引起学生关注个人操守,经过对问题的商讨,认识伟大人物为崇奉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认识基层社会人物遵守道德准则,保护社会公正的品行,从他们的人生追乞降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敬。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板块“烈士的决断”为两篇文言文,介绍中国古代优秀人物在民族存亡、正义与险恶的斗争中杀身成仁的精神。
第三板块“基层的光辉”由一篇外国小说和一篇中国现代散文构成,从不一样侧面介绍基层劳动者的崇高品行,第三板块“殉道者之歌” 为三首中外名诗,中国的战国纷争、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美国的南北战争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个人的人品有着如何的作用,学习资料显现了屈原、十二月党人和林肯一类人物的人品追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一、二)教案.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一、二)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1f08fe5a2161479161128c0.png)
专题一:祖国土《祖国山川颂》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思。
2、品味独具魅力的散文诗语言。
3、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冠具魅力的散文诗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永恒最具有不朽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
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梅兰芳蓄起胡须拒绝为日本侵略者唱戏,到钱学森抛弃优厚待遇而回国开发原子能事业,有多少仁人志士以身殉国,又有多少爱国赤子发愤图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不察,我以我血荐(奉献)轩辕(指祖国)”。
祖国永远是中华儿女心中一段无法释怀的情结。
(二)了解作者和解题:1.作者简介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广东眉县(现眉州市)人。
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博导。
1927年在上海参加创造社,并出版诗集《黄花岗卫o 1929年被中国共产党派赴莫斯科,回国后遭国民党政府逮捕。
1937年保释出狱后,先后在延安、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新闻、宣传、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出版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等。
1944年后,主持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的一些报刊,并参与民盟的领导工作。
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吊华人石共和国建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等,著有《沉思集》《黄药眠文艺论文选》等。
黄药眠教授不仅是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奠基人,更是一位学者型的北师大教授。
他在1957年撰写的《问答篇》中说道:“真理是客观的,人人不得而私;至于谁先找到它,那不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可以说,先生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真理的一生。
2.文体知识•颂“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 苏教版2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 苏教版2](https://img.taocdn.com/s3/m/a9a730b06529647d272852e2.png)
北方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自读诗歌。
.正音.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年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年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生存的孤苦无奈不安悲苦逃亡).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https://img.taocdn.com/s3/m/d11f70516edb6f1aff001f75.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想北平》说课稿一、教材地位分析《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内文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属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
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比较。
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把握大意,理解主旨;(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3)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德育目标: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
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的凸现老舍这篇散文的个性色彩,在教学中可以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较阅读。
因此,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也应该设置为又一个教学重点。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1、指导美读。
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对比分析。
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4404b10a5f0e7cd184253636.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部教案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1)《察今》教案 (4)长江三峡教案 (8)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6)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17)发现 (19)《鸿门宴》教案 (27)《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35)《老王》教学设计 (37)《离骚》教案 (39)《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45)《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案 (56)拿来主义 (58)《品质》教案 (63)秋水 (68)五人墓碑记教案 (71)《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78)《指南录后序》教案 (80)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93)烛之武退秦师 (95)《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104)祖国山川颂 (107)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112)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学目标:1.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预习作业:1.讲义本课预习作业。
2.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
生于长岛。
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
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
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
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
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
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
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
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免费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免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ff3317482fb4daa58d4bdc.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免费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免费教案
必修三
祖国山川颂教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幺要爱国》),他们在。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 苏教版12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 苏教版12](https://img.taocdn.com/s3/m/904b7fcc7c1cfad6195fa7db.png)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教学目的.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教学时数课内教读课时,课外练习由学生自定。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设计一、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益智小游戏:我们比赛背诵中国诗歌中的名句,看谁记得最多?听哦我的指令:抢答开始!看来大家非常喜欢国古典诗歌,因为它的凝练、它的隽永、它的神韵,是祖国文化的精华;但,这不是中华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艺手法,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另一种文化的营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一首当代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作者是著名女诗人舒婷。
(幻灯片)作者简介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年生。
先后做过泥水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
年起,她的一些抒情诗开始流传,文革后,其诗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注目。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年全国优秀诗歌奖。
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解说:设计这个导语,目的有两个:一是巧妙地把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联系起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借鉴和发展的关系,引起对新诗的阅读兴趣;二是以尽量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奠定顺利进行教学的基础。
)二、解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年月,成诗却早在年“四五”运动之后的动荡时代。
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摧残,刚刚开始走向新生。
高中语文学 发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学 发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cb7e22a1c7aa00b42acba4.png)
作业
联系作者闻一多的生平,将课本P25诗作《忆菊》与《发现》对比起来阅读,加深对于《发现》的理解。
板书
设计
喊—— 不是我的中华 ——失望
发现问—— 天、地、风 ——悲愤 (理想与现实)
呕—— 一颗心 ——热爱
课
后反Leabharlann 思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他是一名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曾留学美国。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等。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被国民党用卑劣手段刺杀于昆明。
教学
重点
学习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教学
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教学
方法
“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一 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多媒体投示《七子之歌》全诗: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发现》
年级
组别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专题一《发现》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学会鉴赏现代诗,充分感受作品的情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1(16份) 苏教版8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1(16份) 苏教版8](https://img.taocdn.com/s3/m/bd501af6da38376baf1fae6e.png)
第课五人墓碑记(一)作者简介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
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一)背景链接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常见借代词语()桑梓:家乡 ()桃李:学生 ()社稷、轩辕:国家()南冠:囚犯()同窗:同学()烽烟:战争()巾帼:妇女()丝竹:音乐()须眉:男子()婵娟、嫦娥:月亮()手足:兄弟()汗青:史册()伉俪:夫妻()白丁、布衣:百姓()伛偻、黄发:老人()桑麻:农事()提携、垂髫:小孩()三尺:法律()膝下:父母()华盖:运气()函、简、笺、鸿雁、札:书信()庙堂:朝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这五个人,就是在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的时候,) 错误!错误!错误!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他们的事迹。
哎呀,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
至于:到了。
))错误!]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筑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 错误!错误!错误!人之皦皦,何也?,五个人声名显耀,是什么原因呢?)[错误!错误!错误!“皎皎”,),\(明亮的样子。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打印.doc
![苏教版必修三教案打印.doc](https://img.taocdn.com/s3/m/2b9b9ba8312b3169a551a440.png)
指南录后序【日的要求】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词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脉络教学设计过程:导入:说起文犬祥,我们就会想起他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常常被文天祥的这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感动着,他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对此作了最完美、最生动的诠释。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指南录后序》,来体会他赤诚的爱国情怀。
板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一、通假字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阖具通俱,全,都2、臣死有馀僅傷通戮3、层见错出见通现4、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通凌二、词性活用1、都督诸路军马:统率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走上前3、名曰《指南录》:命名4、道海安、如皋:取道5、北虽貌敬:表面上6、予分当引决:按名份7、草行露宿:在荒野里。
在露天下。
8、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9、夜趋高邮:连夜10、道中手自抄录:亲手1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视12、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的事13、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叛逆的事14、儿为巡徼所陵迫死:巡查的军官15、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为……作序三、古今异义1、穷饿无聊,追购乂急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意义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义:意气昂扬今义:大方3、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搜寻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4、以至于永嘉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5、儿彷徨死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6、不复顾利害古义:偏指危害今义:利益和危害7、以父母Z遗体行殆古义:留;身体今义:死者的身体.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自述岀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6-8)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你从这篇文章屮读到了什么?1.赤诚的爱国情感;2.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3.对生死的独特理解;4.写作《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缘由;教师归纳:《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部诗集,共四卷。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拿来主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拿来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af58a56c7375a417866f8faa.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教学过程]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二、导入新课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明确: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
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
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全集《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专题内涵解说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
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
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春夏秋冬,晨光落日;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 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
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
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
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
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1.语言特点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②直抒胸臆;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肖邦故园雅—伊瓦什凯维奇【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听写下列词语: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三、关于作者、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
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格。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2、掌握“引用”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一)导入新课:前课《雨中登泰山》登临五岳之尊,雄奇壮美,本课《长江三峡》放舟“母亲河流”,隽秀瑰丽。
(二)解题与作者:1、读预习提示。
2、解题:(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
《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
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
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