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课堂》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1单元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版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8百家争鸣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81.(2020·北京房山区高三一模)许倬云讲“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
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 )①继承了周人的文化②受社会变革的影响③各国文化完全相同④社会上层垄断文化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解析:根据材料“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体现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继承了周人的文化,故①正确;材料主要讲周朝上层文化对社会下层的浸润,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社会变革影响大,故②正确;根据所学,各国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故③错误;材料提及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了社会下层,体现文化下移,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20·山东高三第一次仿真联考)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
由此可见( )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解析: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强调“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故选B项;根据材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人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天道”,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诸子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具有某些相同点,但并非“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排除C项;根据材料“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统一,并非“对立”,排除D项。
年高考历史复习课时作业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必修
第十三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命题报告难易度考查点简单中档稍难百家争鸣及孔子的思想2、3、4 1 11孟子及荀子的思想 5道家及法家思想 6汉代儒家思想的演变8、9 7 10、12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泼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开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①②③分别从思想、政治、文化方面阐述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而④所说的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是唯心主义,应选D。
答案:D2.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2022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以下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C.苛政猛于虎也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兼相爱,交相利〞表达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题意无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保护,待人宽容,统治者的以德治民等。
答案:D3.(2022·广州模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段论述当出自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意思是: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因此这表达儒家中“仁〞的思想,应选A。
答案:A4.自1985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来,到2022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5届教师节。
可是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在孔子的诞生之日,主要是因为孔子 ( )A.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育实践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D.主张“民贵君轻〞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20·鞍山市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
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突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天人合一”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反对神权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的信息,故C项错误。
答案:D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答案:B3.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 础。同时,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启示
尽管后世封建王朝在统治思想上有所调整和发展,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 发扬。例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进一步强调了“天理”、 “人欲”等观念,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题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D.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研究中心,但鲁国自始至终是弱国。楚国一直重视发展 军事和农业,并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北方诸强争雄。最终,楚国把兼并战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先后灭掉它国四十余。
答案解析
C.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 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形成时期。
答案解析
• 非选择题解析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
兼并战争。同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各国纷纷 进行改革或变法,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2)楚国的兼并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其次,它扩大 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外,楚国的兼并战争也为后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废除其他思想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它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
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5·内蒙古鄂尔多斯高考模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解析』“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说法绝对且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鲁国可能接受儒家思想,并未明确说明,其他各国统治者采纳儒家,故B项错误;材料内在的逻辑为“子贡出”导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五国各有变。
”,故推知,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儒家未提及百家,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模拟)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C.正君心以立纪纲D.天下为主,君为客『解析』“克己复礼”为孔子的主张,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正君心以立纪纲”为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君主摆正心态,树立好的法纪纲领,故C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明清时期黄宗羲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5·河南开封调研)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信息“王者欲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项。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运用提升】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 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 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5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引文中认为: “克己”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礼”不仅仅是具体 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 结合以上这段解释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体现,属 于朱熹观点。
6
[备选题]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 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 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 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19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 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如三纲,其纪之如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 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 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 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18
【运用提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 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守旧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 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 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 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 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5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史论归纳】 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道”、无为、 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
道家(老子)
小国寡民
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仁”、克己复 春秋晚期,缓和社会矛盾,
儒家(孔子)
礼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仁 义”“王道”
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新 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 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孟子·梁惠王上》
【探究】 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从材料 二看,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 体的主张?
提示:(1)核心内容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 “克己复礼”。
(2)提出“仁政”思想。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 薄赋,减轻刑罚。
2.道家思想 材料一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相__对__的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
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_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
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主张“兼 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__想__解__放___ 运动,是中国_学__术__文__化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主张①②思要 政 周想做 治 的:到 : 礼思待 强 乐想人 调 制核宽 统 度心容 治 ,是者 主“要 张__“以仁___克 _德__”己 _治_,复 _民_认礼 _;为”希仁望就恢是复爱西人,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1.〝百花怒放〞出现的缘由(1)经济:井田制解体。
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行,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为学术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革新时代,各种力气在争衡、竞赛;对社会革新的理想宣布不同的看法,提出革新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相对的威望,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约束和制约,尽町以各抒己见。
(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生动起来,遭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位置,因此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完成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看法形状和文明范围: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官方〞,出现公家讲学,培育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厉丰厚的文上,同时也为学术兴盛提供了言论阵地。
2.〝百花怒放〞的历史影响(1)它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对事先和后来社会的开展,起了庞大的推进作用。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明中的政管理想和品德准那么;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21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革新肉体,成为历代提高思想家、政治家革新图治的实际武器。
在很大水平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昆滩传统强呲的基本肉体。
3.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时期)(1)位置: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开创人,先人称之为〝至圣〞。
(2)思想主张4.儒家思想的开展——孟子、苟子(战国时期)(1)孟子(2)荀子(3)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苟子的总结和改造后,体系愈加完整,更能顺应社会的需求。
5.巧记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革新集权法主张。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31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24哈师大附中一模)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2.(2024东北师大附中二模)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
这体现出( )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3.(2024广西南宁一模)有人因为孔子虚心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
下列各项能反对这一观点的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4.(2024安徽淮北二模)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一般人民肯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需实行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表明当时( )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5.(2024湖北调研)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荀子强调“群”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用礼乐规范行为,使人向善C.反对苛政刑杀,建立统一国家D.呼吁王道和仁义,以德治民6.(2024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为此,他主见( )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7.(202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爱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大禹治水的实干精神。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制度形成时期,表现在: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经济上井田制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文化上学术发 展、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 1.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与民休息。 (2) 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
巧记速记
实录
早期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状况不适应,因此不能被统治者重用。后来由于儒家思想吸 收了其他思想的合理成分,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被统治者 重用。由此可以看出,思想为政治服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从百家争鸣至儒家一家独尊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大动荡大发展。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儒、
第27课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①“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背景、表现、性质及影响;②孔子、孟子、荀子、老
2.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影 响
孔 子
儒家 思想
①核心:“仁”,即“爱人”;②政 治: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③秩序 创立了儒 :主张“克己复礼”;④教 家学派 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 战国后期 轻”的 民本 思想;③伦理观点主张 ,儒学发 “ 性本善 ” 展成为诸 子百家中 ①施政用“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②提出“ 君舟民水 ”思想 的蔚然大 宗 ;③伦理观点提出“ 性恶论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B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下列属于“经”部的是()A.《道德经》B.《楚辞》C.《汉书》D.《中庸》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道德经》是子部,故A项错误;《楚辞》是文集,故B项错误;《汉书》属于史书,故C项错误;《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
答案:D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
答案:A4.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 12-39百家争鸣
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 田敬仲世家》 史料四 仲尼曰:“天子失官,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七年》
【注】①指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 【注】②指按实际亩数。
【注】③指不出任官职。
【注】④指地方私学的兴起。
1.史料一说明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开始获得承认。
商鞅
韩非
墨家 墨子 思想
[易错易误]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 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
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要点一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奠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研读]
主题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史料一 ①初税亩者——谷梁氏《谷梁氏· 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史料三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
[深度思考]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基本主张 (1)孔子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 ”的学说; 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 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编订典籍:整理“六经”,包括《诗 》、 《书》、《 礼 》、《易》、《 乐 》、《春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3)(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某某某某检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
该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B.社会大变革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原因,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剧变决定的。
B项最为全面,社会大变革包含了政治、教育、阶级的剧变。
答案:B2.(2015·某某红色六校联考)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君君臣臣”的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孔子“礼”的主X,故选B。
答案:B3.(2015·西城期末考试)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法家思想,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法家主X 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C符合题意;A为儒家思想,B为墨家思想,D为道家思想。
答案:C4.(2015·某某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9“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C.天人感应
D.唯物主义
第二十七页,共38页。
解析 从题干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惟人, 万物之灵”“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等信息可知, 题干材料都体现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故 A 项正确;B、C、 D 三项均不符合“共同体现”的要求,均排除。
第二十八页,共38页。
板块三 高考(ɡāo kǎo)研析·把握
解析 根据材料判断是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体 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思想的体现,与材料 中强调“德”“礼”不符,故 A 项错误;“贵贱无序,何 以为国”讲的是贵贱等级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B 项 错误;“为政以德”即德治,与材料强调“德”相符,故 C 项正确;“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是道家思想,故 D 项 错误。
第十三页,共38页。
3.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 学派的代表?
试答
提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 为主,礼法并施,体现了对儒家“仁”的思想的继承。
第十四页,共38页。
4.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试答 提示: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 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 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 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第十七页,共38页。
板块二 互动(hù dònɡ)探究·分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模拟题组]1.(2016·广东惠州二模·12)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A[“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 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 2.(2016·广东珠海一模·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C.三教并行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A[材料中“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信息说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属于该时期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春秋大一统”属于董仲舒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三教并行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3.(2016·广东深圳二模·1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当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4.(2016·广东韶关一模·13)孔子作《春秋》时创设了一种写史方法:既强调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又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
其政治思想明显体现“为尊者隐”的是()A.墨子B.董仲舒C.李贽D.黄宗羲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为尊者隐”无关,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有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特别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把封建君主抬到了“天子”的高度,皇帝代表“天”统治万民,作恶可原谅、可秘而不宣、可再给机会,做对了就是圣明,故B项正确;李贽批判孔孟学说,主张个性自由,故C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故D项错误。
][易错题组]5.《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易错提示: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易出错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引文孔子的要求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来讲,大多为百姓而“鸣”,只有一家为统治者而“鸣”,它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易错提示:诸子百家的思想易混淆B[为统治者而“鸣”即为统治者服务,法家的“集权观”、“法制观”、“改革观”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割据的需要,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选择B项。
]7.“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错提示:古代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理解易出错C[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一句分析,批判了焚书和思想专制。
]8.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易错提示:新儒学的影响易出错B[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董仲舒改造儒学。
从题干中反映出外儒内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汉代。
][最新题组]9.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
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
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
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A[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由题干材料中礼乐的含义及“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可知,道德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即孔子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B、D两项不是材料信息强调的重点;C项违背孔子思想。
]10.“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一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
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显然材料符合法家的君主专制等主张,故答案为A项。
]11.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B[古代统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欲通过顺应民意,以维护、巩固和强化特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而谋求特定的阶级利益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
]12.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
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
][综合题组]1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本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
(4)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解析本题考查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1)问从君民关系上进行分析。
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概括孙中山的两点主张。
第(3)问应从联系与区别两方面分析,要根据所学指出其本质区别。
第(4)问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危机、西方思想传入与国人探索等史实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1)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主要思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3)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
本质区别,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4)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刚、毅、木、讷,近于仁。
——《论语·子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子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评价材料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及其“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形成的影响。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文字在400字以内。
解析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题,可以从“仁”的思想内涵、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合现实社会阐述“仁”思想的价值,并结合个人道德修养来回答。
答案要求:(1)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表述清楚、全面、准确。
(2)能够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阐述孔子“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3)能够结合个人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对“仁”的思想的影响进行论述。
(4)能够结合现实的需要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挖掘和分析。
(5)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阐述完整,有说服力。
(6)无史实错误。
(7)单纯的摘录原文而没有理解或解释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