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训练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与顾章书吴均仆去月①谢病②,还觅薜萝③。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④;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⑥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⑦。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⑧。
仁智之乐⑨,岂徒语⑩哉!【注释】①去月:刚过去的一个月。
①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
①森壁争霞,孤峰限日: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挡了阳光。
①幽岫(xiù):山中幽深的洞穴。
①葺(qì)字:修建屋舍。
①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①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资,出产的东西,提供。
所资,所需的东西。
斯,代词,此。
①仁智之乐:出自《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喜爱。
①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
岂,副词,表示反问,可翻译为“难道”“怎么”。
徒,仅仅。
语,说。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处。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三)
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三)(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
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阅读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阅读专题训练一、真题再现【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 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参考答案】A【解析】颔联“相知何用早”的意思是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了,为什么还要在乎认识得早或晚呢?由此可见,A项“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的结论是无根据的。
15.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人和杜少府命运相仿,都远离家乡;但后一句开始转折,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是从时间上进行宽慰。
相知相交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拥有相同的理想抱负;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不要犹豫走哪条道路,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
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这两首诗歌中表现排遣离愁的诗句,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排遣离愁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直抒胸臆,从命运相连和心灵相知的方面排遣离愁。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排遣离愁的诗句是“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诗人主要从和友人相识相知的时间长短和对友人的劝勉来排遣离愁的心绪。
中考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不同”。A项“胜”的意思分别为“胜利”“优美”。B项“
于”都为介词,意思分别为“对”“比”。C项第一个“之”为
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为指示代词,代指“兽相食
”这件事。
答案:D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 是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乙文强调的是 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 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然后筛选、提炼有 用的信息。甲文通过纳谏前后的对比,说明了国君要 善于纳谏。乙文则通过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说明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 答案: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 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 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 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 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 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 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三峡》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文言文《三峡》对比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
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同“缺”,缺口,空隙。
①林寒涧肃.肃杀。
①虽.兜笼不能容即使。
①俱.手数丈布全、都。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①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3)【甲】文①—①段主要写水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4)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三峡》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峦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出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极力渲染了三峡山雄奇险拔的特点。
中考语文总复习 限时训练(十五)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有答案)
限时训练(十五)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时间:40分钟)班级:姓名:一、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
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①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
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④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
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
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⑤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⑥,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禄秩:俸禄秩爵。
②规:贪求。
③公仪休:公仪,复姓。
休,名。
战国时鲁相。
④秦惠王:即秦惠公。
⑤大司农:官名。
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
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做借鉴的前事”。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妻私.臣( )(2)地方..千里( )(3)性嗜.鱼( )(4)秦师随而伐.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3.【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4.请根据【甲】【乙】两文谈谈你从两文中分别获得的启示。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歌表面写的内容,二是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1、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2、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书愤》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3、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马致远的《秋思》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怨妇的怀人:温庭筠依依惜别的深情: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悠闲、自在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厌恶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之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之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 40 分)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我行穷水国①,君使入京华②。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注释】①水国:南方水乡。
②京华:京都,指长安。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甲诗既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B.乙诗将自己与崔国辅的行程作对比,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怅然无奈C.两首诗都包含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感D.两首诗的颈联,都寓情于景,巧妙设喻,动静结合,对仗工整。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乙】诗颈联“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意思是:我躺下听到海潮到来的声音,起来看到江月斜挂在天边。
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古离别》韦庄晴烟漠漠①柳毵毵②,不那③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漠漠:弥漫。
②毵毵:sān,柳条下垂的样子。
③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选出对下面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甲】诗一改送别诗的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B.“辅”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意境开阔。
C.【乙】第四句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江南春色宜人,尽是欢笑的美景。
D.【乙】诗虚实相生,成功的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把离人的悲苦之情表达得含蓄而婉转。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C.“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意思是: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部编八下语文《虽有佳肴》对比阅读-语文八年级下册能力训练(部编版)
《虽有佳肴》比较阅读(一)(2022春·陕西咸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比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其奚决焉?(节选自刘开《问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然后能自反.也( )(4)非问无以广.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知其.善也其.奚决焉B.其此之.谓乎骈死于槽枥之.间C.非学无以.致疑策之不以.其道D.而.或不达于事而.伯乐不常有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1.(1)味美(2)最好的(3)反思(4)增加2.D 3.(1)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②【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知不足,且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诉我们: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意近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旨:味美;(2)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
至:最好的;(3)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
反:反思;(4)句意: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2)未若柳絮因风起()...(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答】文末“即公兄无子,左将军王凝之之妻也。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④⑤①②③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走了以后,连(只)走,走了(所以,就)..c.方圆的参赛作品不顾(照顾)太阳、喝酒和下雨(这)..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2.翻译下面句子。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训练题三篇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训练题三篇《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一【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①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下人:迁就他人。
【参考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们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B.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C.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D. 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项训练比较阅读
诗歌专项训练----比较阅读一、创作意旨上的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秋海棠清·袁枚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创作旨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平原放马①张炎②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
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
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王鹏运③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
遗台何处是黄金④?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
夕阳山影自萧森。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统治者却苟且偷安,一味粉饰太平。
②张炎,南宋词人,从小生长在都城临安,宋亡后,到处漂泊浪游。
③王鹏运,晚清诗人。
④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为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黄金台。
2、两首词都以马为写作对象,但用意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语言风格上的比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唐]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宋]王镒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
霜冷髑髅哭,天寒甲胄闲。
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
移戌腰金印,将军度玉关。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概括说明。
三、在优劣上的比较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1)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2)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1)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2)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当时诗人在巴蜀,他思念的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4、《夜雨寄北》的结尾划线句有对《月夜》结尾划线句的传承和超越,请分析。
古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答案.docx
1 •参考答案:(DA (两首词中的“好",并不是与游别处相比得出的结论)(2) D (后首下阙主要写自己的主观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如入仙境,而不是流露岀避世成仙的念头)2.参考答案:(1)“风流” 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
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 “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
(结合任一联均可)(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
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
3.参考答案:(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
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
③都化用了典故。
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3)《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
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J4.参考答案:(1 )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
②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
②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 “孤” “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
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从上面的训练中不难看出古诗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 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5.参考答案:(1)虚云飞流白练(2)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
初中语文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
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互相轩邈.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不绝.。
B、实是欲界之.仙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康乐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乙】文“”,然后再具体描绘之。
(2分)16、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
(2分)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
⑵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3、C14、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
(“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或婉言相劝朋友,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对比阅读》专题练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⑴寡助之至( ) ⑵亲戚畔之( )⑶所恶勿施尔也( ) ⑷兽之走圹( )1.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2.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
(2分)3.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
(2分)4.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二)[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 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3) 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一下题目。
《论语》十则(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D.但当涉猎..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①②相同,③④不同3.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三.【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
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
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
’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
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
”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
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
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
④跂:踮起脚尖。
⑤曳:拖,牵引。
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
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
⑦走范蠡:逼走范蠡。
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
(1)外见:(2)通其意:(3)介鳞之属:(4)延颈而笑:(5)所行几许:2.翻译句子含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四、(2011·鸡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假.借:________ (2)以是..:________2.翻译句子。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衡乃穿壁引其光。
3.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
(3分) 4.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分)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两处)(2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余幼时即嗜.学(2)弗.之怠(3)宋濂尝.与客饮(4)间问群臣臧.否3.翻译下列句子。
(3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甲】文字体现出来的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
六.【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⑴月色入户.。
⑵盖.竹柏影也。
⑶止.午、未、申三时。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七.【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
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
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
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注释①芊眠:茂密状。
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③盘簿:牢固状。
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
⑤叶:相合。
⑥隆:高。
⑦谅:确实。
⑧固:鄙视。
⑨取:取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穹石盘簿而.埋根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④甘冒霜而停雪停: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3.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分)八.[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乙]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贤于材人远矣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得为众人而已耶?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虚心学习,相互切磋的过程。
九.【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两处)(2分)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余幼时即嗜学嗜:(2)弗之怠弗:(3)宋濂尝与客饮尝:(4)间问群臣臧否臧:11.翻译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