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1ef9f2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2.png)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向死而生》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欧文·D·尤因创作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探讨而闻名。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他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双腿,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但是在失去双腿之后,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然而,通过与一位智者的交谈和对生命的思考,约翰渐渐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且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通过约翰的经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心,就能够战胜一切。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另外,小说还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作者通过约翰的经历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逃避的命运。
我们应该正视死亡,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只有当我们正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通过阅读《向死而生》,我对人生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也学会了勇敢面对死亡。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的来说,《向死而生》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的小说。
它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也会给其他读者带来启发和感悟,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勇敢地面对死亡。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bb3871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6.png)
向死而生读后感《向死而生》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坚韧。
小说中的情节引人深思,让人感慨万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医生,他在一次灾难中被困在了一座山洞里,与他一同被困的还有一位年迈的老人和一位年轻的女孩。
在生存的压力下,主人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他必须决定是留在山洞里等待救援,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出路。
这个抉择不仅关系到他自己的生死,还关系到老人和女孩的生死。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主人公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气,他不仅决定冒险寻找出路,还在途中不顾自身安危,尽力保护老人和女孩。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人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在生存的压力下,人的本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一切,但是在主人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
他不仅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尽力保护老人和女孩,还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冒险寻找出路,而不是留在山洞里等待救援。
这种对他人负责的态度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除了对人性的探讨,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在面临生死抉择的过程中,主人公不断成长,他从一个只顾自己生存的医生,变成了一个能够为他人负责的人。
他在面对困境时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这种精神让人感到敬佩。
同时,他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也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他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珍贵,也明白了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这种成长和领悟让人深受启发,也让人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坚韧。
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人的内心会经历各种挣扎和煎熬,但是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同时,也只有在面对困境时,才能展现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让人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人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向死而生》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生命意义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坚韧。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读后感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412c53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b.png)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读后感Reading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and its central concept of "being-towards-death" wa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experience. Heidegger argues that facing one's own finitude is essential to authentic existence. This idea resonated deeply with me, forcing me to reflect on my own mortality and the purpose of my life.The concept of "being-towards-death" is not about dwelling on the negativity of death but rather using it as a lens to view life more authentically. It's about recognizing that every moment is precious and should be lived with intention and meaning. This realization has made me more appreciative of the present and less focused on trivialities.Heidegger's philosophy has also challenged me to question the societal norms and values that often dictate how we should live our lives. By facing death, we are forced to prioritize what truly matters to us, freeing u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conformity and allowing us to pursue our own unique paths.In conclusion, Heidegger's "being-towards-death" has been a transformative philosophical concept for me. It has encouraged me to live more authentically, appreciate the present, and pursue my own individual purpose.中文翻译: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及其核心概念“向死而生”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体验。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384c25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7.png)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向死而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如何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死亡时的种种心理和生活状态。
主人公在得知自己患上绝症的消息后,并没有放弃治疗,而是选择了积极面对,努力活出每一天。
他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不确定而苦恼,而是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这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面对死亡时,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活着,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
我们常常会为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苦恼,但是这些都不值得我们为之伤神。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要轻易放弃,要有信心和勇气,积极地生活下去。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好好地活着。
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让自己活得畏畏缩缩,而是要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通过阅读《向死而生》,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不确定而苦恼,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地向前迈进。
我相信,只要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珍惜眼前的一切,就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总的来说,《向死而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面对死亡时,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活着,珍惜眼前的一切。
这本书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我会把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精彩的人生。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e71514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1.png)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向死而生》是一本探讨生死和存在意义的哲学小说,作者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
通过主人公梅尔索(Meursault)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冷漠和无助,以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本小说以梅尔索的陈述开始,他是一个平凡的办公室职员,生活沉闷无趣。
故事一开始,就描述了他的母亲去世的情景。
他没有展现出对母亲死亡的悲痛,而是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葬礼的过程,似乎毫不在意母亲的离世。
这奇怪的反应引发了人们对他的猜测和非难。
梅尔索的人生态度极其冷漠,他对待生活中的事情都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入。
他没有别的爱好,喜欢的只是享受一些肉体的感受,比如吃喝和与女性发生关系。
他和一个女人关系暧昧,她的情感投入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只是享受与她的性爱。
故事的转折点来自于一个无意义的事件:一个阿拉伯人被梅尔索杀死了。
这个杀人事件并不是出于什么深思熟虑或愤怒,而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
梅尔索在炎热的夏天遇到阿拉伯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梅尔索拿出了一把枪杀死了阿拉伯人。
这个事件引发了整个故事的剧情发展。
整个审讯和法庭的过程表达了加缪对现代社会对待死亡的同样冷漠。
梅尔索被送上法庭,被迫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然而,审判似乎没有重点,而是纠结于梅尔索是否爱过他的母亲以及他当时是否有杀人的动机。
梅尔索的反应和解释都没有能够让法庭相信他。
在这个过程中,梅尔索对死亡的态度没有改变。
他既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解释,也不愿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撒谎。
他在法庭上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而且在判决书下达之前,一直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着冷静和坦然。
小说最后,梅尔索被判处死刑。
在行刑的前一天,他和一个神父进行了对话。
这个对话是整个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了梅尔索对生与死、宗教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他坦率地告诉神父他不相信上帝,无法为了某种宗教信仰而向上帝祈求。
最后,梅尔索在行刑的前一刻,在面临死亡的时刻,体验到了一种奇特的宁静和解脱。
他好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没有恐惧和后悔。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b3bfd9eaa00b52acec7ca4b.png)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一)李开复的新书将在今年6月27日首发。
这是他的第六本书,书名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讲述的是他与淋巴癌作斗争的17个月里的故事。
李开复今年54岁,祖籍四川华阳(成都下辖),据李开复的姐姐李开敏在《我的父亲李天民》一文中说,他们的先祖自创刘门教,门生无数,是个书香门第。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有两个女儿。
家里七兄妹,他最小,是父母老来得子,他和他父亲年龄上差了半个世纪。
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总是抢在姐姐们前面,在病榻前给父亲喂食。
李开复在台湾上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在美国,念过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擅长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
他曾在苹果、微软和Google等担任要职,其中在苹果工作了6年,微软7年,谷歌4年。
在微软和谷歌,他都是负责中国区的业务。
2009年他从谷歌中国负责人任上离职创办创新工场。
他曾经有很多标签,最显眼的是青年导师和网络大V。
但经历过17个月的“向死而生”后,李开复完成了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升级。
在这场扑克大赛之前,兄弟会聚在一起做了一次封闭培训,主讲人是李开复。
他讲的主题是“幂定律”:创业成功者永远是凤毛麟角,大的成功者的成就,比所有小成功者的成就还要大。
而在过去,李开复更喜欢的是跟创业者大谈“世界因我不同”。
“我觉得自己只有100天可活了”李开复的病来得很突然。
2013年暑假的一天,李开复在台湾一家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医生建议说,年纪大了,做个核磁共振全面检查下身体很有必要。
这是李开复第一次做核磁。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大概是2013年8月的一天,他和李开复在河北承德参加一个会议。
李开复突然出去接了个很长的电话,打完电话后把他和公司的其他高管叫到一起,说台湾的医生让他尽快回台北去复查一下身体。
起初,李开复不以为然,当晚还跟同事们一起打了德州扑克。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1fbdf3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4.png)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向死而生》是法国哲学家西蒙·波伏娃的一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生死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在《向死而生》中,波伏娃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性。
她指出,生命的存在是脆弱而且暂时的,我们每个人都注定要面对死亡。
这种无法避免的命运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焦虑。
然而,波伏娃告诉我们,面对死亡的恐惧并不可怕,反而可以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
只有在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和有限性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珍惜和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波伏娃还谈到了人与死亡的关系。
她认为,我们不能逃避死亡,也不能对死亡感到恐惧。
相反,我们应该像面对生命一样,正视死亡,接受死亡的存在。
只有面对死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新生的开始。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生命的终点,而忽视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在阅读《向死而生》中,我还看到了波伏娃关于绝望和希望的观点。
她认为,绝望不仅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而更是一种态度。
我们可以选择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绝望。
正是通过绝望,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珍惜生活的美好,享受生命的乐趣。
希望是一种力量,可以改变生活的现状和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波伏娃还提到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她认为,人们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人的自由行为不应该随意而为,而是应该基于自己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
我们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也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要真正活出自己的生命。
除此之外,波伏娃还谈到了爱和孤独的主题。
她认为,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只有通过爱,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但同时,爱也意味着付出和承担责任。
我们要为自己所爱的人负责,愿意为他人付出。
而孤独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无论是在生命的起点还是终点,我们都是孤独的。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e01aca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7f.png)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篇一: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心得监察部苏崇瑾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许多人常常在抱怨自己的命运,抱怨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没有荣誉,缺少财富,因而抱怨整个社会的不公平。
其实他们最缺少的正是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人生未来的追求。
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帮你,真正要面对困难的是你自己。
如果自己都对未来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和努力,那你又怎么会有未来呢?我非常喜欢《孟子·离娄上》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
当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公,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什么,他们的娱乐是什么,欲壑难填充斥着大脑,你开始变得焦躁,嫉妒,愤懑... ... 在这个时候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前前后后,想想自己所遇到的糟糕事情,更需要我们反躬自省,而不是怨天尤人。
病魔没有让李开复屈服,反而在他战胜病魔的一年中,看到了人生平时无法看到和体会的哲理。
“活在当下”便是李开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找回了许多过去因工作太忙而忽略了的生活乐趣,重温了朋友、亲人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爱,也有缘重新拥抱了整个世界。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学会忍耐与包容,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带着爱、带着欣赏、带着觉察去全身心的品味。
保持这样的生活的态度,必定在生活中体会到许许多多的别人未曾发现的美妙滋味和人生领悟。
如果我们始终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或执着于对未来的幻想,我们虽然看起来在经历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却错过了它。
向死而生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向死而生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b9df4e4960590c69fc3760c.png)
向死而生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向死而生读后感(一)周五听了同事的《时间管理》试讲,在课件中她引用了一段李开复的关于才华与时间的话。
经理问她为什么会引用这句话,并说他的时间不多了。
我很惊讶,虽然我有看过有关他的名为《向死而生》的视频,但记忆中他好像痊愈了。
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阅读他的书《向死而生》,很想知道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经历过一场生死劫后领悟了什么。
有些人只需要经历一件普通的事后,就能从中醒悟过来,重新换一个版本来生活,这种人比较幸运。
而有些人一定会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才寻找生命的意义,才会”痛改前非”,重新生活。
李开复就是这种,如果不是死亡的造访,他会在他既定的路上一路狂奔,然后会像某些突然离去的人一样,给世间留下一声叹息。
这种把效率当生命,罔顾健康与生活平衡的例子,我们听过很多了。
而他又是幸运的,在还年轻的时候,还有体力时候,来补修死亡的学分,来重新审视他的生活。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26个肿瘤就像一道死亡通知书。
他像很多普通人的反应一样,问上天为什么是他得癌症,他那么优秀、帮助了很多人。
他很愤怒。
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在书里,他详细描写了他是怎么渡过这些阶段的。
如果看时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验一把,这会知道那是多么痛苦的一段路,任何走过这段路的人,日后对健康会格外的珍惜。
这是他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经验。
勿以健康为代价,去追求一些虚妄的东西,诸如名利、金钱、影响力、各类欲望等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
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
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
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69c330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3.png)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向死而生》是荷兰作家威廉·菲利普斯的一部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孤独且深刻的内心世界,探讨了生与死、爱与孤独、真理与欺骗等人生的重大问题。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悟和思考,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本书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玛琳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身患癌症,面对死亡的威胁,她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她感到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对周围的事物渐渐丧失了兴趣,甚至开始有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然而,在最困难的时刻,她遇到了一个男人阿普,他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与死者沟通。
通过与阿普的接触和交流,玛琳逐渐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独特之处,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这让我想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的价值,更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共同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刻,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本书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孤独。
玛琳在与阿普的密切接触中,逐渐爱上了他。
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带给她幸福和满足,反而更加加深了她的孤独和无助。
玛琳发现阿普带给她的只是暂时的快乐和慰藉,而无法真正填补她内心的空虚。
在她的世界里,无论是面对生命还是面对死亡,她都是孤独的,无法与他人分享。
这种孤独感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孤独的可怕和无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亲密和不可分割,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只能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扰。
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更加珍惜那些给予我们安慰和支持的人。
最后,本书引发了我对真理与欺骗的思考。
阿普能够与死者沟通,通过交流他帮助玛琳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阿普所说的话并不完全真实,他在很多方面进行欺骗和掩饰。
尽管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玛琳,但他的手段和方式却是欺骗。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793aed770bf78a65295476.png)
向死而生读后感向死而生>读后感(一)周五听了同事的《时间管理》试讲,在课件中她引用了一段李开复的关于才华与时间的话。
经理问她为什么会引用这句话,并说他的时间不多了。
我很惊讶,虽然我有看过有关他的名为《向死而生》的视频,但记忆中他好像痊愈了。
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阅读他的书《向死而生》,很想知道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经历过一场生死劫后领悟了什么。
有些人只需要经历一件普通的事后,就能从中醒悟过来,重新换一个版本来生活,这种人比较幸运。
而有些人一定会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才寻找生命的意义,才会'痛改前非',重新生活。
李开复就是这种,如果不是死亡的造访,他会在他既定的路上一路狂奔,然后会像某些突然离去的人一样,给世间留下一声叹息。
这种把效率当生命,罔顾健康与生活平衡的例子,我们听过很多了。
而他又是幸运的,在还年轻的时候,还有体力时候,来补修死亡的学分,来重新审视他的生活。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26个肿瘤就像一道死亡通知书。
他像很多普通人的反应一样,问上天为什么是他得癌症,他那么优秀、帮助了很多人。
他很愤怒。
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在书里,他详细描写了他是怎么渡过这些阶段的。
如果看时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验一把,这会知道那是多么痛苦的一段路,任何走过这段路的人,日后对健康会格外的珍惜。
这是他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经验。
勿以健康为代价,去追求一些虚妄的东西,诸如名利、金钱、影响力、各类欲望等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
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
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
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324e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5.png)
向死而生读后感《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所著的小说,故事以日本二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千寻的成长历程和对死亡的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剖析而备受读者喜爱。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千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对生命和死亡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二战期间,他参加了一次自杀式的军事行动,却因为意外而幸存下来。
这次经历改变了他对死亡的看法,他开始对生命和死亡进行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迎接死亡,而不是逃避死亡。
这种对死亡的态度让他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
通过千寻的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死亡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留遗憾地面对死亡。
小说中对死亡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无论是追求理想,还是热爱家人,都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只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才能在死亡面前不留遗憾。
在读完《向死而生》之后,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生命的意义在于迎接死亡,而不是逃避死亡。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留遗憾地面对死亡。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只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才能在死亡面前不留遗憾。
总的来说,读完《向死而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小说中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相信,只有勇敢面对死亡,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命的意义在于迎接死亡,而不是逃避死亡。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不留遗憾地面对死亡。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e3cd6fbf121dd36a32d8259.png)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
【篇一:《向死而生》读后感】
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
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
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
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
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
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https://img.taocdn.com/s3/m/dd15a94c2f60ddccda38a0b1.png)
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生从今日始初识李开复,缘于很早很早的一档电视节目,当时,我大学刚毕业没多久,进入单位,似乎一切还只是迷迷糊糊的,并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走什么样的路。
无意中看到这节目访谈,别的好象都不记得了,只觉得这个男人很难得的那种绅士,仿佛是什么成功人士在在节目里谈青年人进入社会应该怎么走路。
怎么说的我也没记住,只记得他把青年人未来所要面临的种种情境,分成了两个阶段:一个是生存阶段,大约在35岁左右必须结束;一个是生活阶段,大约要在35岁至40岁的时候必须开始。
或者,以当时自己刚刚步入社会的年龄来讲,35岁40岁还是一个有些遥远的年纪。
但是,这种生命的阶段划分法,从那里开始,就真的溶入了我的思想里。
让自己在一步步走到甚至走过不惑之年的时候,还在不时地反思,自己的生存阶段积蓄了什么,并可以因此过好下半生的生活阶段。
电视节目结束后,李开复,这个名字也开始被我关注,甚至于他的工作、思想和各种经历。
早在十几年前的中国,李开复是个多么稀缺的完美形象,优良的家庭出身,年少负笈留学,名校卡梅的计算机博士,顶尖IT公司的高管,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融汇中西的谦谦君子,愿予青年人无私指导的导师。
李开复除了创新工场创始人的身份,也是曾任职苹果、微软、谷歌三家上市公司的总裁级人物。
在离职创办创新工场后,不仅在形式上对天使投资进行了创新,也借助着他的个人魅力帮助者创业者不断成长、成熟。
而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癌症患者。
2013年9月,李开复对外宣布罹患淋巴癌。
2015年6月30日,与癌症斗争两年的李开复通过微博和网友分享了好消息,晒接受癌症时的多张图片,并透露已康复,称:“我最近两次检查都看不到肿瘤了。
”从人生的巅峰坠入病痛的折磨,从喧嚣抵达沉寂,这是属于李开复的17个,也是包含了17个月的追问与忏悔。
这是一本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之所以能这样谈到与他擦肩而过的死亡并给新书起这么一个名字,他说,人生之所以有他的顾虑就是人都会死,向死而生这四个字有几个意义,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会死,可能把时间浪费,也可能没有照顾自己的健康身体,更可能没有了解身体非常重要。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00ebd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4.png)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
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
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
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
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和方法。
但是在这本书中都没有,所以我甚至以为自己花钱买这本书不值。
但是当我坚持把整本书看完,才发现这本书想表达的正是它的书名#向死而生,既然战胜了病魔,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死,如何过好生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李开复一直都是一个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上天宠爱的人。
有人说他都得了癌症,还能称之被上天宠爱?我觉得正是上天宠爱才让他早早发现自己的癌症,才让他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从而有可能活的更久。
有多少人死在突发疾病上,一点改过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偶尔的疾病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我们要感谢这些信息,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记得李开复有一本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这也是他的人生目标。
《向死而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向死而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5b233348d7c1c708a14590.png)
《向死而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向死而生》读书心得体会/《向死而生》读书心得体会1这是一本朋友推荐给我的书,李开复老师写的,是他在患重病的时候的经历和感想,我看后也很有感触,并且经常推荐给我的朋友,特别是IT行业的朋友们。
疾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很远也很近,当它悄悄的来临时,你才知道它是多么的无情!李开复老师说,他自己是一个极度追求效率的人,收到邮件10分钟内必须回复,也以此来要求他的下属。
他的工作是跨越几个大洲的,所以经常半夜会爬起来回复邮件,因此和夫人只能分床睡。
那时的他,以这样的工作效率为荣耀。
当重病到来时,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没有机会做很多事情了,惶恐,紧张,失落,开始乱投医,听说什么有用就去用,每天还要面对各种治疗的病痛。
后来通过得道高僧的点化,开始放下,开始放平心态,开始放慢脚步,开始学习享受时光,积极的配合治疗,所以才有了现在。
所以,思想的转变不是必然会发生的,而是经历了,痛苦过,才能放下。
而很多人可能经历了,痛苦过,却没有机会去放下了……李开复老师是幸运的,他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治疗,也有足够的资源来帮他放下,而我们呢,普通老百姓呢?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怎么办?人生无法重来,就算要走,也不要留下艰难的抉择给家人。
提早进行财务规划,做好生命的保障,为家人留下一些温暖!《向死而生》读书心得体会2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
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
老实说,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
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
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331dc114693daef5ff73d78.png)
《向死而生》读后感《向死而生》读后感中秋假期,我阅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
书籍讲述了他发现自己得淋巴癌的过程,治疗过程中感受到的生命领悟,对亲人和朋友的感激,对于自己人生使命的思考。
李开复在微博上盛行时,我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
每每看微博,我都羡慕那时的大学生,羡慕他们有李开复这样的免费人生导师给予指导。
我也羡慕李开复,他的人生目标清晰,做事效率很高,看起来像个铁人一样永远活力满满。
忘记从哪一天起,他突然发了条微博,说查出有慢性病,要休息一段时间,然后我就很少再关注他了。
那段时间,曾经的微博女王姚晨生孩子去了,薛蛮子被抓,微博呼啦啦变成了水军的天下,今天这个小生明天那个花旦各种热门话题。
再次看到李开复的消息,是我在某杂志上看到他的书籍选文片段,讲述了他对姐姐的感激。
今年正逢我也经历了一场小手术,就想起看他的书了。
看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原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他为世界作出贡献就给予他健康。
李开复经历淋巴癌四期,从某种医学角度来说是末期癌症,但并不致死。
只是治疗过程中的恶心、头疼、反胃,一次一次针刺或者化疗的痛苦和其他病人没有什么特别。
他的财富和权力让他比常人更顺利接触到有名的专家,获得有效的治疗,可是过程也不容易。
看了他的故事,我想,对于我这种平凡人来说,与其等病入膏肓时哀叹自己没钱治病,倒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好好保重这幅躯壳吧。
李开复刚知道自己腹部有20多个肿瘤时,很愤怒,我能理解。
我记得我第一次知道我的乳腺上有肿瘤时我也非常愤怒,我没有抽烟喝酒吸毒,我甚至每周三次练习瑜伽,我喜欢舞蹈,我也不和其他人吵架,我只不过是16年加了太多班而已。
我不曾对这个世界做坏事,我默默承受着同事的欺凌,凭什么人家开开心心回家生孩子,我要长肿瘤?最近我翻看自己14年文章时才发现,其实那时身体就已经很不好了。
我得了肺炎只休息了3天就去上班,因为不敢跟公司请假。
我肺炎在医院打点滴,母亲拿考试的书给我,我一边点滴一边准备考试。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通用10篇)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1fc26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7.png)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通用10篇)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篇1之前翻看过这本书,当时为什么买本书也记不清了。
但大概原因跟我此刻的心情差不多,不然此时我也不会再次拿起这书。
我虽然没有李开复这么严重的病,但也逃不开病情的折磨,前段时间我查出来了四项病,我已半信半疑的状态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我还是反思了一下,自己目前的所有病情都与以前的饮食、生活作息密切相关,自己又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一个警告。
李开复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压力太大,精确时间。
这其实是很多人目前都有的同感,时间很重要,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总觉得会失去很多。
我在这看书,他在那感悟,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反省,而不是追究过往的一切,一旦追究起来,谁不是长篇大论,但提到反省,又是闭口不谈,过后也许还是一如既往。
说到每个人的思维,我有时确实不能理解医生所说的≥2的这种表达模式,但听李开复这样一讲,他们当时所考虑到的东西,跟当事人是不一样的。
”过去,我会以我的角度当面提出质疑,但我越来越清楚,每一种认知、观点、立场不同,无关是非对错。
有了这种理解,可以避免许多争辩的烦恼,在医疗专业上,我会尽力配合医生。
”这让我想到,最近因生病检查而跟医生发生的口角,深感惭愧。
对于人生的迷茫,不在于别人给我的信息,而在于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误解,再放大,才会导致自己的内心不得平复。
对于生活的的追求,更是如此,当你突然开始羡慕一个人,对方的所有动向,你都会觉得恰到好处,非常向往,却忽视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面貌。
认清自己的现状,热爱自己的生活,才不会被太多的外界干扰。
本是个动荡的年龄,却又随波逐流,你不难过,谁难过?长时间的不看书,太容易让我陷入一个知识枯竭的状态,无法想通很多事,便形成恶心循环,久久不能逃出这个怪圈,才会引发各种因思考欠缺的事情。
当合上书的那一幕,想的最多的是网络,因李开复就是一个网络科技伟人,看他的书,很难避开这个圈子,但从中所获取的信息,在之前我也是相当模糊,又一次感触到知识的不足。
《向死而生》读后感(四篇)
![《向死而生》读后感(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52905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8.png)
《向死而生》读后感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
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
老实说,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
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
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使你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期间几度想停下来写写感悟,又担心没有完全读完全书而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误解,最终还是在完整的读完后写下这刻骨铭心的感触和共鸣。
我本人自诩是一个记别人名字很差的人,念大学时曾经因为要记住专业100多个同学的名字头疼不已。
对于之前所读过的名著书籍中的主人公,若不是读之前有些许了解,基本上整本书读完,依旧很难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是因为自己读的走马观花,而是对人名有天生的免疫。
但李先生的这本书却使我对自己记忆人名这回事有了新的定义,不是我记不住,是作者提的次数太少。
看完李先生的书,我就知道李先生的太太叫先玲。
李先生在整本书中,无处不提及他的太太,这是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从鬼门关走过一场的人,在他心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他过去拿过多少荣誉,也不是他曾经给这个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亲朋。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想有些事情也许当我们接近死亡那一刻才能深刻的体会。
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如李先生一样的幸运儿,历经生死,劫后重生。
但我们又是让李先生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经历生死,看了他的书,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在离死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了解在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死而生》读后感导语:《向死而生》这是李开复的第六本书,讲述的是他与癌症作斗争的17个月里的故事。
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向死而生》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向死而生》读后感1 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公,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什么,他们的娱乐是什么,欲壑难填斥着大脑,你开始变得焦躁,嫉妒,愤懑……金银细软,无尽玩乐,羡煞风景,姣好容颜,你看看自己,每天一复一日的工作,只为了也许只够买一双鞋的月工资,也许你在朋友圈同龄人里也许还算混的过去,白领的职位,一天下来忙来忙去,坐在电脑面前熬的一脸油光,看看自己还剩下什么,黑眼圈,呼之欲出的大痘,还有那些怎么折腾也掉不下去的赘肉。
你开始厌倦你的工作,厌倦你的领导,厌倦周而复始的生活,你开始努力积极向上,希望通过努力换来相应的回报。
偶尔心烦时候依然想逃离,你开始计划出行,希望能带来改变,可是每一次的匆匆旅行回来之后,剩下的却是囊中羞涩的不安,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个样子的?!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世界一定要并驾齐驱,当俩者脱离太遥远的时候,你会很痛苦,当你拥有眼前的物质基础时,你只能做到在这个范围内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然而当精神世界远远高于物质基础的时候,你的“我执”将不被控制,如果佛语能很清楚的用语言来解释“我执”,就是人们执着于自己的缺点,自大,自卑,贪婪,自我……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前几日阅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才读一半了,不知道用什么形容我的心情,罹病一年多,让李开复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使他发现是苍天对他的警醒,不要被无止境的欲望所压迫,要懂得释放自己,慢节奏享受生活,开始感悟亲情,开始回忆恋爱时光,开始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再那么急迫的效率化的工作,在病中的觉悟,让李开复清楚的认识到,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无尽的对自己的要求,无形中的压力,透支的身体,是他用健康换来的事业上的成功,调整了自我,放慢了心态,对死亡的畏惧,让他开始懂得感恩,懂得享受生活。
可是我真的很想说,这本书说的没错,因为它讲的是李开复,一个已经把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人,一个不需要因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一个不用天天挤公交车还房贷的人,一个不用考虑他孩子未来上哪个小学,一个不用请假就可以旅行的人,他的自我追求依然那么紧迫,导致毒素的激增,身体给了他警示,聪明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
抛开李开复这样的励志偶像尚且这么多烦恼,可见世界是公平的,因为你的眼光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面,他能拥有羡煞旁人的一切,他同样也能承受旁人不能承受之重。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把想做的能做的事情记下来,一点点一步步的靠近梦想,不要再狂言世界因你而不同了,归于平淡的心,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放下那些自大,自卑,贪婪,自我。
《向死而生》读后感2 生病了,怎么办?除了求医问药,还有一剂良方,就是读书。
常常与高人和智者对话,心灵会收获很多支撑和抚慰。
多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曾从北京作协副主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从田虚的《生命的微笑》,从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
今年六月,我在《新民晚报》上断断续续地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的摘编,促使我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
随后,我请女儿在网上买了一本。
从头至尾又细细地阅读、思考,有些章节还看了好几遍。
李开复是大名鼎鼎的万千青年创业者的导师。
他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公司担当要职。
以后,又在北京创办了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9月他被查出患癌症,肚子里竟然长了26个肿瘤。
他的人生从光环笼罩的巅峰一下子跌落到死亡的边缘。
恐怖、愤怒、沮丧和绝望的情绪包围着他。
但是不久,他就镇静下来了。
积极地寻医问药,自己搜集资料,自己研究病情。
终于,在大量的医案中发现了令人振奋的一丝曙光。
从此,癌症带来的负面情绪开始消退。
他积极配合医生,接受一切痛苦的治疗,相信自己可以在绝境中重生。
17个月以后,26个肿瘤消失了。
在补修了“死亡学分”以后,他用切身的感悟写下了这本《向死而生》。
我的半辈子也可谓疾病缠身。
患乙肝近三十年,肝硬化也已经二十多年。
4月磁共振显示,肝脏多发性结节增强,比之前的状态有发展。
我很明白,有“增强”就离肿瘤形成不会很远了。
怎么办,继续保守治疗还是要选择新的途径?为此,我去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咨询了知名专家。
他们给出了保守治疗和肝移植等多套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利弊供我选择。
当时,非常纠结。
移植是一把双刃剑,几年前,那位公众人物移植失败的阴影还未散去。
多数病人的移植都是在生命的终末期不得已而为之。
我现在的状况尚可,值得去最后一搏吗?《向死而生》中“未来自己主宰”和“自己研究病情”两个章节对我影响很大。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网站上许多过来人的真情表述。
在思想中和身体里逐渐积聚起了满满的正能量。
我游澳门和拉斯维加斯都没有去赌过一把,这回,却下定决心押上生命赌一把明天。
六月底七月初,在中山医院正式登记肝移植,并如约交付了押金。
没有想到,正式登记的第二天上午就接到医生电话,说是已经有了肝源信息,让我做好准备。
我将信将疑。
第三天,没有动静,我也没有认真当回事,想想不可能这么快的。
第四天下午四点,我还在外面与朋友聚会,医生来电话了,要我一小时内赶到医院,准备手术。
谢天谢地,手术比较顺利,但这仅仅是肝移植成功的第一步。
为了还能有N年有质量的未来,现在,我正严格遵照医嘱,如履薄冰般地关注着“新朋友”入驻后的各种反应,争取能够平安地度过排异和感染的高发期。
《向死而生》曰:面对大病“如果自己先失去了勇敢面对和拼命努力争取的顽强意志,那么“死亡”很快就会变成现实。
如果努力后没有成功,他们会无怨无悔地说至少我努力了。
如果你没有去努力,那你就永远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向死而生》读后感3 《向死而生》书中很真诚地跟大家分享了他在患癌之前、之后,以及积极治疗病症的全部过程。
语言很平实、很真诚,读来感觉异常亲切。
字里行间,感受到李先生对于人生价值重新的参悟和曾经自己对成功定义的深刻反思。
在他这种坚强又积极的心态下,病症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可以说,生病这段时期,是他重新整理自己前半生的最集中的阶段。
我曾经看过李先生的那本《世界因你不同》,很受触动。
今天再看这部新书,更多的是对自身生病前生活工作的认真反思和感悟。
我常提醒自己:“用宽容的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极大的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的名望、地位,而是看他如何将自己的禀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常说,人生有两个主要的财富:才华和时间。
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才华越来越多,但时间越来越少。
如果一天天过去,时间少了,才华却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光阴。
所以,必须节省时间、高效地运用时间。
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安排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其实我们非常脆弱,只要稍稍把追求世俗价值的名利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你真正想做的事往往就被蒙蔽了。
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挖掘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然后守住初心,不受诱惑地尽力去实践。
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会圆满,没有遗憾。
”可以说,这本书,是李开复先生从死神身边走过一回的深入灵魂的深刻感悟。
李先生对家庭,对妻子,女儿的爱,很让我动容。
他通篇都在感谢一直支持帮助他的益友们和家人。
我相信,懂得感恩的人,一定会福报深厚。
也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福,祝愿他未来的生活,工作平安,顺利。
《向死而生》的读后感4 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
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
老实说,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
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
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使你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期间几度想停下来写写感悟,又担心没有完全读完全书而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误解,最终还是在完整的读完后写下这刻骨铭心的感触和共鸣。
我本人自诩是一个记别人名字很差的人,念大学时曾经因为要记住专业100多个同学的名字头疼不已。
对于之前所读过的名著书籍中的主人公,若不是读之前有些许了解,基本上整本书读完,依旧很难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是因为自己读的走马观花,而是对人名有天生的免疫。
但李先生的这本书却使我对自己记忆人名这回事有了新的定义,不是我记不住,是作者提的次数太少。
看完李先生的书,我就知道李先生的太太叫先玲。
李先生在整本书中,无处不提及他的太太,这是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从鬼门关走过一场的人,在他心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他过去拿过多少荣誉,也不是他曾经给这个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亲朋。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想有些事情也许当我们接近死亡那一刻才能深刻的体会。
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如李先生一样的幸运儿,历经生死,劫后重生。
但我们又是让李先生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经历生死,看了他的书,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在离死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了解在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
祖先之所以创造货币,是将其作为一个等价交换的媒介。
如果我们的祖先知晓,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会无形的吞嗤后代的生活,使大家变成了奴隶,我想祖先应该会重新考虑。
我们每个人不必在“工作狂”和“游手好闲”之间二选其一。
当然,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也需要学习,可是当我们把全部的经历投身于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时,我们可不可以留一点给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和朋友。
有时我们会不由得打着“为他”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满足一己私欲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去有更多工作,学习机会的大城市去发展。
每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
名义上我们在外面闯成就为的是光耀门楣,实际上我们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既定的理想,抛弃父母的借口。
父母希望获得子女的陪伴更胜于他们给自己带来表面的上的光鲜。
即便是平淡的生活,只要是全家人在一起那都是一种幸福。
但是处在现在社会的我们会鲜少看得懂,亦或许我们是装作糊涂。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有时会想,如果死亡明天来临,那么今天的我会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