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五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学案学生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同学们,在我们咿咿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童年里充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经典的诗歌……细细数来,我们与中国诗歌的亲密接触已有十多年,但如果有人问你,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关于钱钟书1、也谈钱钟书钱钟书(1910.11—1998.12.19),江苏无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①“照相机式”的记忆力。
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②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
钱钟书在美国讲学,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大学的一位语言教授可以媲美。
③学贯中西古今。
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尤以集部为最精。
1979年煌煌巨著《管锥篇》问世,极大地震憾了中外文坛,人们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奔走相告,中外媒体连篇累牍、广而传之。
一位外国记者言道:“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2、钱钟书作品: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共1课时).doc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廿标一、知识教育口标:L引导学生了解屮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 •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屮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Z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对文屮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屮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屮国诗》)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屮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4、背景资料:木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仃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屮文。
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屮国诗冇什么特点。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 语文 第3单元 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问题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问题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问题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
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质疑1 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质疑2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探究案】探究一:(活动)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2、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探究二:1、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探究三:2、品味文章的语言:“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训练案】(或等拓展)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和中国诗歌的特点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探究其他论证方法。
3.学会如何去欣赏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分析诗歌。
难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观点,并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入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朗读法、提玄勾要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与学生交流《我是演说家》(《我是演说家》第二季冠军梁植,在冠军争夺夜的演讲《语言的力量》中提到:中国一直处于云山雾绕的文化而没有防御能力的战争中,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底线,保护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直面他,反击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篇佳作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文学功底,一次演讲更是展现了一位大师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今天一起阅读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12月6日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的部分内容——《谈中国诗》,看他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尊严。
)2.板书课题3.解题质疑从题目得到哪些信息?(当学生无法解题时,可追问:他为什么要谈中国诗?或他为什么不说谈中国古诗?)。
预设:因为这是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读者对象不一样。
二、阅读鉴赏1.作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有哪些?1)出示导学问题,阅读方法指导2)学生自主学习3)交流学习结果阅读方法:①迅速确定相关阅读区域。
②整合文中语句进行概括。
③请利用如下句式来表达:从……上看,中国诗……。
点拨准备:从诗的发展(史诗)看,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诗,而没有史诗。
从篇幅看,中国诗比西洋的中篇诗中国的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从技巧看,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暗示性)从语言看,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从内容看,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师小结:诗史—早熟(异)形式篇幅—短小(同)效果—暗示(同)语言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异)内容(写了什么)(同)2、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些特征的?(或者说他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句式:①因为只有进行……(方式),才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2.掌握站在不同的力场、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多浮于表面。
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2.高中生具有一定思辨力,但是全局观念稍弱,希望通过对课文中钱先生缜密思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思辨技巧,以指导将来的议论文写作。
重点难点重点:1.阅读文章,根据文章批驳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诗歌的态度的写作背景,理解写作思路,梳理文章内容;2.结合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鉴赏钱先生的写作风格,论证方法及思辨力。
难点:1.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语言风格,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诗歌分享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自主理清课文行文脉络、概括中国诗的特点,把握全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比较、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对中国诗歌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文中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这些都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如:《山居秋暝》《登高》《天净沙秋思》等)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明确: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具有深深的画面感等。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诗的特点,那么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的特点。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10、《谈中国诗》说课稿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导学案
202X202X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导学案(无答案)(2)谈中国诗【知识重点】 1.掌握文艺评论(论述类文本)的一般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生动、睿智的语言。
3.深入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增强古典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知识卡片】作家作品钱钟书——玩转中西的文化生平经历: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
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
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37年毕业并获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暨南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
当晚,亲自给钱先生的杨绛打,对钱先生的表示深切哀悼。
在翌日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学术奉献:钱钟书在文学、比拟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穿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诗》导学案导学目标1、熟知诗歌特点,并了解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了解本文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3、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生发对我国优秀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导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本文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学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第四部分(第段),三、合作交流探究1、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诗的特征。
(请学生自主思考后交流。
)2、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作者究竟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同学们阅读第八自然段,找出作者的结论。
3、请举例说明本文特色。
(请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交流。
)四、总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诗歌的特点。
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五、拓展训练比较下面两首爱情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
(比如:抒情方式、爱情观等)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特点的一篇学术性的演讲词,也是一篇学者论文,其核心是通过与外国诗的比较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本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从体裁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个方面与外国诗歌进行比较,既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诗形式上的特点,又形象地得出了“中国诗只是诗”的本质性结论。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渊博,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文中,他既纲举目张,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又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整个演讲,旁征博引,全文不足3500字,可用到的中外诗人的谈话或诗句有30 多处其中还涉及中西方哲学绘画和宗教,可谓洋洋大观,体现了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丰厚学术涵养;语言亦庄亦谐,幽默生动,善引譬设喻,妙趣横生。
因此,把握思路,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特点,掌握比较的方法,学会欣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艺散文的能力,在赏析文本时,多数学生懂得文字本身的粗浅意义,但如若敲碎文字表壳,对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涵义做一番探究,则会显得浮光掠影,收获寥寥。
因此,在理顺字面的情况下,达到对文艺散文的精神阅读方能收到“以阅读促作文”的教学奇效。
【教学设想】《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力求突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针对本课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我校的“核心问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伸探究,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把握相关作品。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单元10《谈中国诗》
10 谈中国诗学习目标1.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较阐明中国诗特征的方法,品味语句含义,体会幽默技巧。
3.把握作者观点,加深对中国诗的了解。
作家作品简历:钱钟书(1910—1998),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深造,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等。
其中小说《围城》有独特的成就。
钱钟书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课文背景: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翻译而成的。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羡妒..(pín cù)..(xiàn dù)精髓.(suǐ)颦蹙无垠.(yín)饶恕..(ráo shù)叫嚣.(xiāo)轻鸢.(yuān)一蹴.而至(cù)数.见不鲜.(shuò xiān)★字形辨析★词义辨析静默·沉默:“静默”,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沉默”,不爱说笑,不说话。
※此前的媒体看片会上,影片所描写的1942年河南灾荒的故事让影厅内气氛压抑,全国媒体在散场之时并没有爆发出往常观看冯小刚导演影片时的掌声,而是以全场静默..代替。
※4年来成绩起伏不定且不断经历换帅风波,而眼下,中国女排干脆陷入选帅难的尴尬境地——郎平、蔡斌、陈忠和等热门人选要么不愿接手,要么保持沉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姜宗华审订:高玉强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重点难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课前预习】
1.注音
一蹴()而就梵()文轻鸢()剪掠精髓()
数()见不鲜颦蹙()吞声咽()理
2、识记成语
(1)一蹴而至:
(2)数见不鲜:
(3)自相矛盾:
(4)轻鸢剪掠:
(5)回肠荡气:
(6)凌风出尘:
(7)拔木转石: 。
(8)空中楼阁:
【课堂探究】
1、浏览全文,从文中划出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1)关键句: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段) 大意:
第二部分(第段) 大意:
第三部分(第至段) 大意:
第四部分(第段)大意:
2、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
发展史篇幅韵味风格内容
外
国
中
国
3、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试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
(6)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7)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课时测评】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
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
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
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
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
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
3、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沉默
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
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一蹴而就一挥而就
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
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6、“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请指出其本体、
【延伸阅读】钱钟书语录
1、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别无其他。
2、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3、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4、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5、天生人是叫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
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6、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7、“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
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8、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9、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10、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