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3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3例
发表时间:2012-12-07T14:37:27.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麦麦吐逊朱建辉[导读] TTE在ASD封堵术前适应症准确评价,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封堵器的脱落率,避免外科开胸手术。
麦麦吐逊朱建辉(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功能科新疆喀什 8440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093-01 【摘要】目的通过对33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应用双盘镍记忆合金伞状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结果 33例ASD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例因ASD过小导管无法通过放齐手术。结论 TTE在ASD封堵术前适应症准确评价,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封堵器的脱落率,避免外科开胸手术。【关键词】超声心电图房间隔缺损封堵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12年1月收治房间隔缺损(ASD)患者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10岁-51岁,平均年龄30.5岁。术前心脏超声检查33例,均为继发性中央型房缺,缺损直径2-31mm,房缺距二尖辨,三尖辨,上腔静脉,下腔静脉≥5mm,合并膨出瘤12例,全部患者心房水平均为左向右分流,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
方法
仪器采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4MHZ。所有患者术前均行TTE检查,分别从大动脉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剑下切面观测房间隔缺损大小和形态,观察缺损与周边组织的毗邻关系,测量房间隔残留边缘组织长度,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根据缺损和周边条件选择出适合进行Amplatzer式封堵治疗的患者。经彩色多谱勒检查适合行封堵术的指标有[1.2],①年龄≥3岁;②继发孔型左向右分流ASD,缺损直径≥5mm,最大缺损直径小于36mm;③残余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mm,至房室瓣≥7mm;④左房则房间隔直径大于所选封堵伞直径;⑤不合并必须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继发孔型ASD,左向右分流;⑥外科术后残余分流。分别从大动脉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切面,剑下切面观测房间隔缺损大小和形态,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在左房伞面释放后先观察封堵器,左房伞面是否位于左房并平行于房间隔,然后指导术者逐渐后撤鞘管使左房侧伞面贴近房间隔,同时释放出封堵器的腰部及左房伞面。封堵术后3天、1月、3月复查TTE,测量各腔室大小、心房水平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评估疗效。
结果:全部33例患者即刻成功率为100%,无死亡病例,血流动力学稳定。1例ASD直径达37mm,封堵后满意,未发生封堵器脱落。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无不良反应。1例因房间隔缺损2mm,过小,导管无法通过缺损。
讨论
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3]。经右心导管微创介入治疗ASD,疗效肯定,无须体外循环及全身麻醉,患者出血量少,痛苦小,住院时间短及费用低等优势,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在ASD封堵术中,选择封堵器大小与ASD最大直径,缺损残缘软硬程度及是否伴膨出瘤有关。我们的经验是:①房间隔直径必须大于所选封堵伞直径②通常缺损在3~10mm之间及残缘长的硬边ASD多为圆形,可选大于ASD最大径1~2mm封堵器,而缺损在11~30mm之间残缘硬的ASD则多为椭圆形选择大于ASD最大径3~6mm的ASD封堵器,缺损大于30mm及残缘硬的ASD则多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应选大于ASD最大径6~11mm的封堵器。③ASD残缘较软,回声低,来回飘动,测量时应当剔除。④ASD伴房间隔膨出的患者,选择封堵器时,应大于ASD最大径6~10mm封堵器。
我们认为ASD大小在30mm以内,上、下缘>3~5mm距上、下腔静脉距离大于5mm周边缘较硬的缺损,封堵成功率很高。对ASD最大径大于31mm的患者封堵不易成功,经胸超声在ASD封堵术中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术前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分别从不同切面测量ASD大小、形态、缺损边缘残留大小,有无膨出瘤及缺损与周边关系;②封堵术中监测,指导封堵或校正X线透视下释放位置不当的封堵器,确认封堵成功。TTE具有简便、易行、无创、可重复性等优点,对ASD封堵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TTE对经右心导管ASD封堵术的术前病例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参考文献
[1]梁兆光,周玉杰,陈柯萍,主编.现代心脏疾病介入诊疗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0.
[2]秦永文,主编.实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M].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2.
[3]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