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关于魏国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于魏国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于魏国读后感魏国在三国里那可是相当霸气的存在。

曹操,这可是个超厉害的角色。

他就像一个超级精明的商人,只不过他买卖的是天下。

曹操这人特别聪明,但是也有点狡猾。

你看他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听就知道这是个很有主见、非常自我的人。

不过呢,这也是他在乱世中生存的一种手段。

他善于用人,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有本事,他就把你招揽过来。

就像他手下的张辽,本来是吕布那边的,被曹操收服后,那可是为魏国出生入死,成为一员猛将。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杠杠的。

官渡之战,那简直就是以弱胜强的典范。

他就像一个下棋的高手,每一步都算计得很精准。

面对袁绍那么强大的兵力,他没有慌,而是冷静地分析局势,找到了袁绍军队的弱点,一把火烧了乌巢,把袁绍的粮草给断了,直接就把袁绍打得落花流水。

这就告诉我们啊,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不要只看表面的实力,要找到对方的破绽,然后狠狠地攻击。

再说说曹操的儿子们,那也是各有千秋。

曹丕,他能继承曹操的大业,也不是吃素的。

他就像一个小心翼翼的守业者,虽然没有曹操那么多传奇色彩,但也稳稳地把魏国的大权握在手里。

曹植就不一样了,他是个文艺青年,那文采,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把兄弟之间那种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也能看出来,魏国皇室内部也不是那么和谐的,为了权力也有争斗。

魏国的谋士们也特别出彩。

荀彧,那是曹操早期的得力助手。

他就像曹操的智囊团团长,给曹操出了很多好主意。

不过荀彧这人很忠诚于汉室,到后来他和曹操之间的矛盾就出来了,感觉有点像一对好搭档走着走着就分道扬镳了,挺可惜的。

还有郭嘉,这人被称为鬼才。

他的想法总是很奇特,总能在曹操迷茫的时候给他指出方向。

可惜天妒英才,郭嘉死得太早了,要是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魏国的发展会更不得了。

但是魏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和蜀国、吴国的对抗中,也是有胜有负。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可把魏国搞得有点头疼。

司马懿就出场了,他和诸葛亮那可是老对手了。

《三国演义》主要谋士品析

《三国演义》主要谋士品析

《三国演义》主要谋士品析作者:苗富强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5期摘要:小说《三国演义》表现了对智勇的崇拜,该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出谋士斗智戏。

本文撷取了其中几位主要谋士,根据其智谋高下及在各自阵营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比较、归类、品析。

关键词:小说《三国演义》谋士智谋品析一部《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之所以历久不衰,为大众津津乐道,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功描写了众多智谋过人的谋士,他们各为其主,奇计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文学历史历来就有臧否人物、品秩高下的传统。

小说虽然没有明确把众多谋士,特别是几位主要谋士贴上1、2、3的标签予以轩轾,但根据各自所占的篇幅,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评价,仍可以看出他们的智谋是有高下的,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等。

一、超一流的谋士:诸葛亮说诸葛亮为超一流的谋士,恐怕任何人都不会反对。

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司马徽说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徐庶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单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名实相符,完全配得上这一赞誉。

诸葛亮的智谋首先体现在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眼光上。

未出茅庐,天下大势,已然了然于胸,于刘备三顾茅庐之际献上著名的《隆中对》。

借用书中一句赞语: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诸葛亮的智谋在军事指挥上表现最为出色,也是其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

在任军师期间,他指挥或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如博望坡之战,火烧新野,乌林之战,智取南郡、荆州、襄阳,等等,皆是料敌如神,战无不胜,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谋士,诸葛亮不仅谋事、谋人,同时还谋天。

“草船借箭”后,诸葛亮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这样一来,“草船借箭”和后来的“借东风”,便少了许多神秘和玄妙色彩,而多出几分科学成分。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一类谋臣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一类谋臣形象

类评 论 仅从 考 察 人 物 自身 的个 体 性 格 特 征 人 手 , 释 解
人 物 的悲 剧 成 因 , 未能 深 入挖 掘 人 物性 格 表 象 背后 . 而 更 深层 次 的文化 蕴 意 和此 三 人 的不 得 善 终 均 属 性 格 悲
剧 。本 文 在 承 认 这 一 结 论 的 基 础 上 欲 进 一 步 生 发 开 去 , 图 从文 人 地 位 , 族 性 格 及 时代 背 景等 方 面 逐 层 试 民 深 入地 加 以阐释 。
的 折射 , 通过 分析 元 末 明初 社 会 背景 及 作 家在 创作 中对素 材 的选择 倾 向反 映 明初 个性 思 想的 觉醒 。 并
[ 键 词 ] 剧 命运 ; 用地 位 ; 关 悲 御 内向克 制 ; 个性 张 扬 [ 中图 分类 号 ]2 7 4 3 I .1 0 [ 献标 识码 ] 文 A
浅 析 《 国 演 义 》 的 一 类 谋 臣形 象 三 中
吴 怡 婷
( 京 师 范 大 学 中文 系 , 京 北 北
[ 摘
lo 7 ) o85
要 ] 囊 形 象在 《 国演 义> 物 形 象塑 造 体 系 中独 具一 格 。纵 观 诸 多智 囊 的 性格 命 运 , 难 智 三 人 不
发 现 其 多 以 悲 剧 结 局 。 在 这 一 悲 剧 群 像 中 , 文 试 以 祢 衡 、 修 、 攸 等 为 例 , 方 面 通 过 分 析 其 悲 剧 命 本 杨 许 一 运 的 成 因 , 谈 中 国 文 人 在 社 会 舞 台上 的 地 位 , 一 方 面 , 这 类 形 象 洞 悉 传 统 儒 家 思 想 在 民 族 性 格 中 浅 另 由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4期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曹操是魏国的一位武帝,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曹操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阅读!曹操议论文作文篇1曹操,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

从他的诗词,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颇有大志之人,从他的事迹,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政治家。

更有甚者认为曹操是奸臣,而我心中的曹操,大概就是那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什么在一个伟人身上能同时出现两种如此极端的评价?我对曹操没有深入的了解,但仅从《隆中对》中诸葛亮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狭天子而令诸侯”中,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才智过人,并且胆识过人的政治家。

也许很多人认为“狭天子”这非君子之为,甚至觉得卑鄙。

但是有“狭天子”的气魄,有“令诸侯”的胆量,这已不是一般人。

更何况在乱世当中,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斗争中,为什么还要装出一副伸张正义的样子?敢作敢为,若是能一统天下,这又算得了什么?是的,他奸,但他是一个奸雄,他并不是小人的心计,而是一统天下的壮志。

为此他必须不择手段,环境是不能适应人的,只有人才能去适应环境。

弱肉强食,我欣赏他,一个有谋有略有心计之人。

曹操议论文作文篇2曹操,对许多人来说,他都是一个大反派、大坏蛋。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其实,曹操也有很多优点。

曹操特别的有才华。

曹操有过许多著名的诗。

就拿《短歌行》来说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也很聪明。

有一年夏天,曹操攻打张绣。

在途中,将士们特别渴,但却没有水。

于是,曹操便对将士们大喊:“将士们,前面有梅子。

”将士们听到“梅子”这个词,便想到了那又酸又甜的味道,于是浑身充满了力量,走了一会,便离开了此地,来到了一个有水的地方。

曹操也特别的有眼光。

当他曾经的一名下属刘备来到他营下时,他就察觉到刘备很可能是一个英雄。

于是,他就邀请刘备来喝酒,并且以此试探刘备是不是一个英雄,自己应不应该防着他一下。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免费范文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免费范文

内容提要: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

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关键词:曹操《三国演义》奸雄一、曹操其人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

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

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

曹操“散家财,合义兵”①,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

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

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

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

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

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①《三国演义》第五回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

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

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

”①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②二、曹操的“奸”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

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③可谓一语中的。

三国演义智勇双全的曹魏英雄

三国演义智勇双全的曹魏英雄

三国演义智勇双全的曹魏英雄曹魏是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一个政权,崛起于东汉末年,而其创始人之一便是以智勇双全而著称的曹操。

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谋,统一了北方诸侯,使曹魏在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曹魏英雄曹操的智勇双全的特点。

曹操是一个具备出众智慧和勇气的统帅。

他深谙人心,了解如何运用策略来分化和征服对手。

他以智谋瞒过各方,将吕布、刘备、孙权等敌对势力都置于其掌控之下。

曹操在长期的战斗中展现出他的谋略天赋,常常能在危机中化险为夷。

他善于提出巧妙的计策,使自己能够兼顾战争、政治和外交之间的复杂关系。

除了智谋,曹操还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军事统帅。

他以精湛的军事战略和统率能力,成为了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

曹操的军事才能在一系列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率领的军队常常能够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充分展现出他的军事智慧和勇气。

曹操的军事策划几乎毫无破绽,他善于研究敌人,掌握敌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来取得胜利。

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智谋使他能够迅速统一北方,并建立起曹魏政权。

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曹魏在治理和组织上更加高效。

曹操特别注重智囊团的建立,如将军荀彧、程昱、司马懿等人皆为曹魏的得力助手。

他们合力支持曹操的决策,共同为曹魏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魏英雄曹操的智勇双全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推崇和称赞的人物。

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军事战略和治国智慧。

曹操的智勇激励了后人,也让人们深信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就能够在困境中崭露头角。

总结起来,曹操作为曹魏英雄,他的智勇双全让人称道。

他的智谋使他能够巧妙应对各种局势和挑战,而他的军事才能使他在战场上无往不胜。

他的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曹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

最后,曹魏英雄曹操的一生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他的智勇双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篇文章主要以叙事文的形式写作,呈现了曹魏英雄曹操的智勇双全的特点。

选取了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来阐述他的出色表现。

论文 读《三国》,品曹操

论文 读《三国》,品曹操

读《三国》,看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听着这高亢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顿时在眼前奔驰、飞舞。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历史人物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虽然为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才能仍不可抹杀。

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也为后来晋国的统一创造了先决条件。

曹操虽生于乱世,但却胆大心细,有勇有谋。

所以早在年轻之时就有桥玄评价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来,为救大汉于危难,曹操杀董卓,虽然失败但其胆气依然流芳千古。

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也是曹操霸业之关键。

这在曹操的诗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外,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 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颁布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在选任人才上曹操还能做到爱憎分明,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仍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

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主张“亲刘贬曹”,把曹操写的奸诈狡猾、无恶不作。

但是,在我眼中曹操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汉末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败不堪,董卓、吕布、袁绍等一干狼豺虎豹更加使老百姓民不聊生。

此刻,平时那些所谓英雄或默不出声或献媚与袁绍等人。

而曹操,一个小小的宦官之子却抱着为天下除害、国家分忧的宏伟大志,到处招兵,搜寻人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大破袁绍,使对方溃不成军,无力反击。

难怪后来曹操曾说过:“这天下若不是我曹孟德,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啊!”曹操不但有勇、有志,而且有谋。

董卓当权时期,败坏纲纪。

曹操便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气不下于荆轲,行刺失败时,董卓怀疑他,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变星夜飞离京城。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不正是说明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吗?曹操爱人才是自古有名的,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进入持久战,两方都暗自不动,曹方粮草就要耗尽,士兵们士气低落。

这时,袁绍的某士徐攸因不满袁绍而投奔曹操,据《三国演义》的记载:“操跣足而出。

”“跣足”就是光着脚的意思,且不说曹操的用意如何,他的样子,就足够让人明白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

曹操曾请求许邵给自己做一评价,许邵便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是的,曹操是一个奸雄,但也是一个强人,他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所必需的选择。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的曹操.《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三国演义》主要谋士品析-9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主要谋士品析-9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主要谋士品析一部《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之所以历久不衰,为大众津津乐道,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功描写了众多智谋过人的谋士,他们各为其主,奇计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文学历史历来就有臧否人物、品秩高下的传统。

小说虽然没有明确把众多谋士,特别是几位主要谋士贴上1、2、3的标签予以轩轾,但根据各自所占的篇幅,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评价,仍可以看出他们的智谋是有高下的,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等。

一、超一流的谋士:诸葛亮说诸葛亮为超一流的谋士,恐怕任何人都不会反对。

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司马徽说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徐庶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单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名实相符,完全配得上这一赞誉。

诸葛亮的智谋首先体现在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眼光上。

未出茅庐,天下大势,已然了然于胸,于刘备三顾茅庐之际献上著名的《隆中对》。

借用书中一句赞语: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诸葛亮的智谋在军事指挥上表现最为出色,也是其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

在任军师期间,他指挥或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如博望坡之战,火烧新野,乌林之战,智取南郡、荆州、襄阳,等等,皆是料敌如神,战无不胜,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谋士,诸葛亮不仅谋事、谋人,同时还谋天。

“草船借箭”后,诸葛亮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这样一来,“草船借箭”和后来的“借东风”,便少了许多神秘和玄妙色彩,而多出几分科学成分。

诸葛亮的命运可以说就是刘备阵营的命运。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被人打得东奔西窜,到处寄人篱下。

自得到诸葛亮做军师后,言听计从,战无不胜。

仅有一次一意孤行,没听诸葛亮的苦谏,执意伐吴,替关羽报仇,结果就被东吴打败,导致白帝托孤,一命呜呼。

三国演义谋士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谋士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谋士形象分析何谓谋士?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谋士即为出谋划策,设谋献计之人。

在我国历史上,谋士身份名称多样,幕僚、门客、军师等等都可称之为谋士,他们大多是博学多才却因种种原因在仕途上无所进益的人。

三國中由于天下三分,三国鼎立的格局,谋士们也多分聚在不同的阵营为各自的主上献计献策以谋得大业。

因此谋士间你来我往的阴谋阳谋也就成了三国中的一大看点。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三国中魏、蜀、吴三个阵营谋士的精彩的战略要术和智谋交锋,而在他们中间,刘蜀阵营的诸葛亮、庞统、曹魏阵营的贾诩、孙吴阵营的周瑜则是最为杰出的谋士代表。

标签:三国演义;魏蜀吴阵营;谋士一、《三国演义》概述《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它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社会历史,这本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和激烈的社会矛盾,总结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变迁,它不仅塑造了一批气吞山河的英雄人物,而且塑造了许多智谋过人的谋士形象。

在三国中令人惊叹的各个阵营间相互交锋的军事战争背后离不开的是其庞大的智囊团的斗智斗勇,在某种程度上,《三国演义》的全部内容就是谋士群体之间的智力角逐。

二、三国谋士分析1、谋士定义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

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

所谓现代”谋士”,是指那些为国家立法、行政以及相关决策活动,提供个人智力成果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

一般来说,他们具有”仕”的背景,没有”官”的身份。

但在三国中一部分谋士却有着很高的地位,而这崇高的地位则是因为他们自身能力的出色。

他们不仅仅能够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还能带兵打仗,武艺超群,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其中最为出彩的比如:司马懿、周瑜。

2、三国谋士阵营分析在三国中谋士大致可分为三个阵营:曹魏阵营、刘蜀阵营、孙吴阵营。

在曹魏阵营中谋士有徐庶、荀彧、许褚、荀攸、郭嘉、程昱、刘晔、贾诩、蒋干、杨修、董劭等人;在刘蜀阵营中谋士有庞统、徐庶、诸葛亮、蒋班、焦彝、法正、马良、谯周等人;在孙吴阵营中谋士有周瑜、鲁肃、阚泽、陆逊、吕蒙、张昭、顾雍、诸葛瑾等人。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论文资料)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论文资料)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

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

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

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

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

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推刘反曹,曹操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的。

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更是将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刺董卓孟德献刀、杀恩人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

同时,曹操还是个文武双全、极有才干的人,从招募义兵起家,伐董卓、讨吕布、官渡败袁绍到占了半个中国,都是他政治能力的体现。

曹操还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对一些曾是敌对的人能够重用,如重用贾诩等。

特别描写了对关羽是爱慕有加,战华雄时赠酒、以及后来的赏金封侯,甚至对出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更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惜。

曹操还是个极有文采的人,铜雀台赋诗《短歌行》,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文采,所以与他才儿子并称三曹。

总之,曹操的是个有才干、文武双全的政治家,但由于书中描写他的一些奸诈的表现,成了一个“奸雄”。

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

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又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

三国演义分析范文

三国演义分析范文

三国演义分析范文《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中国三国时代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重要角色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小说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战争、政治和智谋等元素。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小说的主题是权谋斗争。

整个小说围绕着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展开,他们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曹操利用智勇双全的手段一方面削弱各路势力,一方面镇压内乱,从而建立起庞大的政治势力。

而刘备和孙权则通过巧妙的策略和谋略,争取更多的盟友,以对抗曹操的统治。

因此,权谋斗争成为全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曹操被描绘为智勇双全、霸气十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形象展现了权谋斗争中的无所不用其极和铁血冷酷。

刘备则被塑造成仁义英明的君主和忠诚义气的朋友,他的人品和道义准则成为了吸引大量忠臣义士的根本原因。

孙权则是一个富有智谋、忠诚守信的领袖,他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势力,并稳定了江东局势。

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吸引人。

另外,小说中也融入了一些智谋和计策的元素。

各个角色通过智慧和计谋来对抗对手,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有趣。

例如,刘备降服张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用火烧连营等等,这些智谋和计策的运用既展示了角色的智慧,又增加了故事的悬疑和紧张感。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通过权谋斗争、军争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智谋计策等多个层面的描写,构建了一个丰富、复杂的故事世界。

小说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通过人物和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司马懿荀彧形象剖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司马懿荀彧形象剖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司马懿荀彧形象剖析曹操、司马懿和荀彧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瞩目的三位重要人物。

他们在文化内涵、性格特点和角色定位上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对曹操、司马懿和荀彧的形象进行剖析,以展现他们在这部经典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一、曹操形象剖析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关键人物,展现出了雄才大略和非凡的智谋。

他是一个精于政治和军事的卓越统帅,以其过人的领导能力和强大的战略眼光而闻名于世。

首先,曹操的智谋深不可测。

他善于利用人,擅长诱敌深入,用计打败对手。

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智商分析战场形势,用计谋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筹帷幄,将敌人逐渐困于桃园之中,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果实。

其次,曹操形象展现出了一种魅力。

他既能够根据情况做出冷酷无情的决断,也能够展示出善于择善而从的一面。

他尊重技术和才华,领导下的治下繁荣有序。

曹操不但能够与众多能臣谋士合力,更因其多才多艺而备受赞赏。

最后,曹操也有一些负面形象。

他以征战闻名,英勇且忠诚,但往往显露出过于独断与对手缺乏宽容。

曹操的形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角色,既有崇高的一面,又有人性的弱点。

二、司马懿形象剖析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展现智谋和谋略的重要形象。

他是曹魏后期的权臣,不仅具备过人的智谋,还拥有卓越的政治手腕和策略能力。

首先,司马懿非常善于研究和运用历史典故。

他通过学习历史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思想和策略。

司马懿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战场,因此他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等多次出色表现。

其次,司马懿的形象展示了一种谨慎和沉稳的特点。

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冷静思考,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他善于分析形势,抓住机遇,以巧妙的策略和手段掌握政治权力。

最后,司马懿形象上也有一些缺点。

他对权力的渴望和控制欲望较强,有时会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无论如何,司马懿作为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是丰满而成功的。

三、荀彧形象剖析荀彧是曹魏末年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高尚品德的政治家和谋士。

《三国演义》中文臣形象探析

《三国演义》中文臣形象探析

《三国演义》中文臣形象探析作者:王艺璇来源:《祖国》2018年第09期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塑造很多人物形象,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文臣是三国人物里面的重要部分,对三国的局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国中对文臣的形象塑造,不仅完美呈现了古代文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谋,也体现了我国崇智的传统。

文臣是整个国家的重心,尽管手无缚鸡之力但凭借聪慧的大脑三寸不烂之舌为主公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三国演义文臣形象成因塑造《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罗贯中,是四大名著里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被誉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其在中国历史通俗小说史上的崇高地位无以替代,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故倍受广大学者推崇。

在整篇文章中,文臣文臣是各方成为一方霸主的核心。

文臣是整个国家的重心,尽管手无缚鸡之力但凭借聪慧的大脑三寸不烂之舌为主公立下了汗马功劳。

例如蜀国诸葛亮,吴国周瑜等都是罕见之才,简单地说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蜀国。

一、三国演义中文臣形象形成的原因(一)史传传统的影响中国小说,尤其是历史背景方面的小说,受史传影响比较深远,特别是史传的文化和叙事特点,在小说内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史传跟西方史传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我国史传具体重要的人文特性,历史人物的刻画在史传中占有重要部分,尤其是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往往会成为史学家描述的主角,而西方史传着重记录的是宏大的战争。

“三国”中文臣对战争格局的影响具有局定性作用,因此成为作者叙述的重要对象。

(二)“崇智”传统的影响智者在我国始终处于被尊重的位置,从春秋战国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智者能臣影响着历史,像孔孟、商业、韩非子,再到韩信、刘基等。

随着中国古代长期的朝代更迭,人们对智者文臣有着更强的推崇心里,三国时期更是出现很多足智多谋、影响深远的智者文臣,像诸葛亮、周瑜、庞统等。

(三)“尚奇”传统的影响由于古代人们对一些事情缺乏科学的认识,对这些事情往往进行神化,从而寄托人们对自然的驾驭心里,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与权谋斗争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与权谋斗争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与权谋斗争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

作品中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他们的形象和在权谋斗争中的表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将从几位代表性英雄人物入手,分析他们在权谋斗争中的角色与特点。

一、刘备:仁义之王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被赞誉为“仁义之王”。

他以忠诚和仁德闻名,始终追求保护百姓安乐。

在权谋斗争中,刘备凭借其高尚的品质和广泛结交的人脉建立起强大的势力。

然而,在具体执行政策和制定决策时,刘备常常过于优柔寡断,容易受到他人操控。

二、曹操:智计无双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被称为“智计无双”。

他运筹帷幄之间,以智谋扫平敌国。

曹操善于利用权谋手段,巧妙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并以此建立起庞大的势力。

然而,曹操的权谋手段往往伴随着残酷和冷血,他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不惜牺牲他人。

三、孙权:稳重明智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被称为“稳重明智”。

孙权在权谋斗争中显示出优秀的领导能力和思维深度。

他懂得抓住机会,勇于决策,在内顾外应之间保持稳定。

虽然孙权注重百姓福祉,但有时也会因为面临困境而不得不采取一些权谋手段。

四、诸葛亮:智勇双全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以其智慧和勇敢赢得了众多人的尊敬和信任。

诸葛亮善于制定战略计划,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权谋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忠诚的仆从。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人物在权谋斗争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

刘备以仁义为基础,曹操以智计辅助,孙权稳重明智,诸葛亮智勇双全。

这些英雄人物在不同角度展示了权谋斗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那个纷乱而壮阔的时期。

三国演义关于魏国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于魏国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于魏国读后感魏国在这三国里,那可是相当霸气的存在。

曹操,这可是个超有手段的家伙。

他就像一个狡猾又聪明的老狐狸,“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玩得那叫一个溜。

你想啊,把皇帝捏在手里,名义上听皇帝的,实际上皇帝得听他的,这就像拿着尚方宝剑到处砍人一样,名正言顺地扩张自己的势力。

而且曹操这人特别会用人,不管你是出身贫寒的小喽啰,还是以前跟他作对的敌人,只要你有本事,他就敢用。

像张辽,以前是吕布的手下,投降曹操之后,立马成了曹操手下的得力战将,在合肥之战里打得孙权屁滚尿流的。

再说曹操的那些谋士,什么郭嘉、荀彧、贾诩,那都是脑袋瓜转得比风车还快的人。

郭嘉简直就是曹操的小诸葛,出谋划策那叫一个准。

只可惜天妒英才,死得太早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还念叨着要是郭嘉还在就不会输得这么惨呢。

荀彧呢,就像曹操的大管家,把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让曹操能安心在前面打仗。

魏国的军队也很厉害,虎豹骑那可是精锐中的精锐。

每次看到他们冲锋陷阵,就感觉像一群凶猛的野兽冲进羊群一样,势不可挡。

不过魏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那可真是被孙刘联军打得灰头土脸。

他以为自己带着北方的大军,兵强马壮的,就能轻松搞定孙权和刘备,结果被周瑜和诸葛亮算计得死死的。

火烧赤壁那一把火,把曹操的野心都快烧没了,灰溜溜地跑回北方去舔伤口。

曹丕建立魏国之后,虽然继承了曹操的家底,但感觉总少了点曹操那种霸气。

而且魏国的内部斗争也很激烈,曹家的人和司马家的人就像两只斗鸡一样,互相看不顺眼。

最后司马家像一条隐藏在暗处的蛇,慢慢把曹家的权力都给吞了。

魏国在三国里就像一个强大的巨人,前期靠着曹操的雄才大略风光无限,可最后还是被内部的问题搞得摇摇欲坠。

它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再强大的势力,如果内部开始腐朽,开始争权夺利,那离衰败也就不远了。

不过魏国在整个三国的历史舞台上,那也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英雄人物和精彩的战役,都足够让我们津津乐道好一阵子啦。

品析《三国演义》谋士书写及其行事风格

品析《三国演义》谋士书写及其行事风格

品析《三国演义》谋士书写及其行事风格《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的小说,描绘了一段中国历史上的风云时期。

群臣混战,逐鹿中原,与其说是各诸侯枭雄之间的对决,更可以看成是谋士智者之间的高下博弈。

书中传递出的信息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谋士的梳理,重点分析了各集团中典型的谋士书写形象,并从中品析其行事风格与用计等。

标签:谋士;形象;行事风格一、谋士群的形成与形象汉末人才分为三种,士人高门、地方豪强、寒士。

汉末,士人已经基本垄断官僚系统,地方豪强、寒士很难进入官僚系统,上升空间也有限。

1、曹操谋士群曹操的谋士是一个智囊团,其谋士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①家族内部培养,如曹仁、曹洪等。

②各地豪杰人才来投,如郭嘉、程昱、等人。

③降将张辽、许攸等。

曹家与夏侯家,他们为了保住家族的势力并发展壮大,投靠曹操。

其忠诚度毋庸置疑。

另外各地的谋士来投曹操也是因为看到了曹操背后强大的可发展的资源,为自己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

而一部分降将则很好的印证了良禽择木而息,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

相较于其他谋士群,曹魏的谋士群数量极其庞大,不管是内政型还是外干型,都在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2、刘备谋士群出身世家大族的人不會首选投靠刘备,而且刘备也跟这帮人不对付。

刘备去荆州之前手下能算文官的大概也就简孙糜三个。

荆州时期,由于之前北方战乱,很多人前往荆州避难。

这些人来了荆州算是失去了根基,风雨飘摇,同时受到本地大世族(蔡、蒯等)的排挤。

本地世族亲曹,所以剩下的人自然想把水搅混为自己谋利,投靠刘备成为一个选择。

所以逐渐开始有人转向刘备。

赤壁以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他的文官集团就开始大量扩充起来。

其实刘备的谋士一方面是闻刘皇叔的名号想要投靠跟随讨贼复兴,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另一方面就是实实在在被刘备的仁义所打动,愿意誓死跟随的谋士了。

刘备谋士群的特点主要是以军师诸葛亮为主要核心的,虽然也有与伏龙同日而语的凤雏,但可惜庞统早逝。

三国演义谋士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谋士形象分析

目录目录 (1)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一、“士”,“士族”与“士” (5)(一)历史上的“士”与“族” (5)(二)三国时期的谋士 (6)(三)《三国演义》中的谋士 (6)二、谋士身上的“士族”印记 (8)(一)杨德祖与郭奉孝的境遇差异 (8)(二)荀文若与贾文和的局 (9)(三)“卧龙”“凤雏”的比较 (11)(四)司马仲达的一生沉浮 (12)结语 (15)注释 (16)参考文献 (17)后记 (18)摘要谋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人阶层,自来佳话不少,谋士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羽扇轻摇,成就一番功业,博得个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让世人羡慕不已。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化的历史小说,对自汉末到晋初近百年的历史作了形象化的展示。

书中所载谋士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巧舌如簧,纵横捭阖,为这一段历史生色不少。

而谋士们的命运也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

近年来对于谋士们的行为的分析的论述已经有了许多。

但纵观目前已经掌握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一篇文章是从谋士的政治出身这一角度分析的。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谋士们的政治出身的差异来解读谋士们行为、境遇与结局不同之间的原因。

关键词:三国演义谋士士族政治出身ABSTRACTAdvisers,In Chinese history, as the last special literary class,。

Tap a much-told story many, advisers" map out a strategy, winning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Lupin rocked, the achievements of a work, may have a niche in history, history, let the world envy.<Three Kingdoms>takes a popularization the historical novel,To near hundred year histories has made the visualized demonstration from the Chinese end to the Jin.In the book carries the advisers to turn the hand for the cloud, the turning over the palm is the rain, has a glib tongue, maneuvers among groups, many for this phase of historical adding color. But advisers' destiny also has many are worth place of the inquisition. And, when Chinese Wei advisers' destiny has the typical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in the Chinese history's vicissitude.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 advisers ; Gentry Political ; background前言东汉末年,主荒政谬,阉寺擅政,终于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以致“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汉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乱世出英雄——对三国时期谋士人才的研究

乱世出英雄——对三国时期谋士人才的研究

乱世出英雄——对三国时期谋士人才的研究摘要: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笔者通过历史资料,对魏、蜀、吴三国重要谋士人才的谋略事迹进行分析,阐述了谋士人才在三国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三国谋士郭嘉荀彧诸葛亮周瑜鲁肃三国时期不长,但其头绪之纷繁,态势之复杂,人才之杰出,故事之精彩,几乎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削平群雄三分天下,除有赖于他们的自身素质外,其中收揽人才,善用谋士,可以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这些谋士在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以及运用这些能力发挥的参谋与决策作用,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

1 魏魏国从武帝曹操到文帝曹丕,一直可以说是人才辈出,谋士不少,其中称得上谋略奇士的当数郭嘉和荀彧。

1.1天妒英才郭嘉郭奉孝郭嘉,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

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他在曹操帐下出谋划策,先是打败吕布,又在建安四年提出建议攻打刘备,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在官渡之战帮助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郭嘉染病去世,曹操兵败赤壁时,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

生前郭嘉帮助曹操统一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及其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

郭嘉死后, 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

208年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

也许真的是天妒英才,若非他英年早逝,曹操也不会留下霸业未成的遗憾,魏国统一的时间也许就会提前了吧。

1.2王佐之才荀彧荀文若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定稿】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定稿】

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4级姓名完成日期__________ 2016年2月28日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该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在发展历程中虽各有曲折,所占据的有利条件也大相径庭,但其核心竞争力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才谋臣。

《三国演义》中所展现的时代是一个“不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以荀彧为首的魏国谋臣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曹操早期的发展以及之后关键性的官渡之战中表现了超凡的才智,对曹操的功业做出了贡献。

同样,对于赤壁之战的惨败,谋臣们也脱不开干系。

本篇论文着重分析曹魏集团中谋臣们在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策略、军事指挥、计谋权术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三国演义;谋臣;谋略;国家发展Abstract"The roma nee of the Three Kin gdoms" as one of Chi na's four famous, is Chin a's first full-le ngth no vels, is the historical no vel Roma nee of mountains. This book is to describe the war mainly reflects the Wei, Shu and Wu three political groups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ruggle. Three Kin gdom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 nt, although there are twists and turns, to occupy the favorable con diti ons are differe nt, but the core competitive ness is the same, it is tale nt adviser. Revealed in the roma nce of the Three Kin gdoms era is a "not on ly the king chose officials, Toms on also chose kin gs" era, headed by Xun Yu Wei of the advisers as a wh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o Cao's early and later the battle of Guandu key in the performa nce of the extraord inary wisdom, of Cao Cao's power in dustry has con tributed to. Similarly, the Chibi fiasco, advisers were also to blam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Wei Group adviser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 nt, the political strategy, military comma nd, trick trickery and outstanding ability, let us se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future and n ati onal developme nt.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olicy makers;strategy;national development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指导教师马兴祥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4级姓名唐亚光性别男完成日期2016年2月28日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该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在发展历程中虽各有曲折,所占据的有利条件也大相径庭,但其核心竞争力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才谋臣。

《三国演义》中所展现的时代是一个“不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以荀彧为首的魏国谋臣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曹操早期的发展以及之后关键性的官渡之战中表现了超凡的才智,对曹操的功业做出了贡献。

同样,对于赤壁之战的惨败,谋臣们也脱不开干系。

本篇论文着重分析曹魏集团中谋臣们在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策略、军事指挥、计谋权术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三国演义;谋臣;谋略;国家发展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one of China's four famous, is China's first full-length novels, is the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mountains. This book is to describe the war mainly reflects the Wei, Shu and Wu three political groups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ruggle. Three Kingdom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re twists and turns, to occupy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bu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same, it is talent adviser. Revealed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era is a "not only the king chose officials, Tomson also chose kings" era, headed by Xun Yu Wei of the advisers as a wh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o Cao's early and later the battle of Guandu key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traordinary wisdom, of Cao Cao's power industry has contributed to. Similarly, the Chibi fiasco, advisers were also to blam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Wei Group adviser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strategy, military command, trick trickery and outstanding ability, let us se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futu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policy makers;strategy;national development目录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谋臣群体的涌现与魏国崛起的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谋臣群体助力魏国跻身强国行列 (1)(二)谋臣在“官渡”之胜与“赤壁”之败中起到的作用 (2)二、曹魏政权的谋臣集团 (3)(一)政治策略的不世之才——荀彧 (4)(二)用兵若神的军事奇才——司马懿 (5)(三)机变诡异的权术大师——贾诩 (6)三、曹操与谋臣之间的利益关系 (7)四、结论 (8)参考文献 (9)IV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绪论“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

《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荀攸所说的这段话,准确地描写出了谋臣在三国期间所具有的时代地位。

细数历史各朝各代,谋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重大事件的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三国演义》中谋臣不仅多,而且奇,尤其是魏国的谋臣更是奇才云集,异能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谓“才谋个别,境界独殊,以迥异于千古。

”①一、谋臣群体的涌现与魏国崛起的关系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书中却详尽描述了各路诸侯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宏伟场景。

此外,罗贯中还用了浓墨重彩刻画了诸多斗智斗勇、唇枪舌剑的场面。

而引领这些大事件发生的导演,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臣们。

小说中,曹操集团中重要谋臣包括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刘晔、许攸等以及后期的司马氏等,这些人的家世、际遇各不相同,有主动投奔的,有被迫而来的,但都是促成曹操统一北方并为乱世的终结铺垫下基石的谋臣。

(一)谋臣群体助力魏国跻身强国行列《三国演义》中的谋臣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表现在相依相求中求得共存,谋臣寻找的是自己理想中的能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君主寻求的是顺从自己的能力为此尽心尽责的谋臣②。

在《三①李国文:《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②周仲强:《唯才是举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黑河学报》,2006年版.1国演义》中动乱的年代,由于许多文士散布于四野,引荐、推介往往是比宣召、发榜更为有效和普遍的征召方式,一个人的发现和重用会产生滚雪球式的连锁反应。

曹操集团的谋臣群在形成和发展上便是这种形式的典型。

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回,交代了这个谋臣群体的形成:荀彧看透袁绍难成大事,于是带着侄子荀攸离开袁绍,主动投奔曹操,并且举荐了程昱,而程昱又推荐了郭嘉,郭嘉又推荐了刘晔……很快,这个以颍川士人为核心的谋臣群体以互相举荐的形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曹操手下不可或缺的智囊。

曹操在政治、军事上能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并逐个消灭其他割据势力,成为中原地区的实际君主,其中以荀彧为首的谋臣集团可谓居功至伟。

建安元年,历经百难的献帝终于从长安回到破落不堪的洛阳。

此时的大汉王朝大厦将倾,汉天子困在洛阳窘得无饭可食,“汉末气运之衰,无甚于此。

”③此时,李傕、郭汜挟重兵以争于外,而杨奉、韩暹二心以争于内,献帝不得已带领百官往东逃避。

此时又是谋臣及时向曹操献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

今天子蒙尘,将军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他要曹操效仿晋文公、汉高祖,以护驾勤王为名使天下归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术。

曹操接受他的意见,率领二十万精兵前往洛阳,打败李傕、郭汜,又逼走杨奉,后又接受董昭迁都许都的建议,从此朝廷、献帝都为曹操所控制,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为之后统一北方垫下了基石。

(二)谋臣在“官渡”之胜与“赤壁”之败中起到的作用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可谓是三国时期的两大战役,同时也是事关魏国生死存亡,重振旗鼓的大事件。

前者是曹操与袁绍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北方地区霸主地位的关键战役;后者是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挥师南下,统一全国的成败之战。

前者曹操大胜,后者曹操大败,而胜败中都有谋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14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2官渡之战,就势力对比来看,袁绍处于绝对优势,曹操处于绝对劣势,袁胜曹败,当是情理之中。

可战争的实际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袁绍不仅大败,而且被彻底歼灭;曹操不仅大胜,而且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北地区。

这其中,谋臣集团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与刘备谈道:“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在曹操与袁绍决战前昔,郭嘉进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打消了曹操的疑虑,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然后又采纳郭嘉、荀彧之谋,专攻徐州的吕布,以除后顾之忧。

袁、曹决战发生后先后有临阵投诚的许攸献乌巢烧粮之计、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许攸献水淹冀州之计、郭嘉进北征乌桓之计、郭嘉遗计定辽东。

自此,官渡之战以曹操完胜而告终,此时曹操的势力可谓并世无双,在谋臣们的辅佐下,他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扫清四海,削平天下”的理想。

赤壁之战中,曹操挟胜势而来,大军南指,刘琮束手,刘备一路败逃,继而陈兵长江北岸,威震江南。

然而强大的曹军惨败,弱小的孙、刘联军大胜,除了再一次印证了“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思想外,谋臣所发挥的功效也不可小觑。

当时的曹营自上至下都弥漫着一种骄傲轻敌的气氛,连荀攸、程昱这样的谋臣也跟着失去理智,变得轻飘浮躁起来。

这使得曹操及谋臣们的决策和指挥出现失误,在隆冬时节以长于陆战的北军与孙、刘联军水战,可以说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错误的方式打了一场本该打赢的战争。

同时火烧赤壁的关键并非周瑜的反间计与诸葛亮的借东风,而是庞统所献于曹操的连环计以及徐庶的心系刘备,坐视不管才使火烧之计得以实现。

可以说,赤壁之战,曹操是败于谋略,无怪乎曹操在逃脱之后,“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臣也”⑤,这正是谋臣在曹操赤壁之失中所体现的意义。

二、曹魏政权的谋臣集团三国是个群雄争斗的大舞台,各路诸侯斗力斗智,展开激烈的争斗,而争斗的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人的争夺。

在这一过程中,曹操无疑是个胜④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⑤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Z],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利者。

在他身边聚集了三国时代许多最优秀的文武人才,成为他事业取胜的有力保证,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思贤若渴,重才爱才,而且知人善任。

孙权更是对他的用人之道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

”在曹操谋臣集团中,大致可以分为政治、军事、外交三大类型谋臣,下面将对这三类谋臣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