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

合集下载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它对科学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科学发展模式以及其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证伪主义是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它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主张科学理论只能暂时被证实,而不能被证明。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不断的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而不能通过证明来确立其真实性。

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只能通过对其进行反驳来验证,即证伪。

二、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归纳法来推导出来,然后通过实验证实其真实性。

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演绎法来推导出来,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主张,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与纠正的过程,而不是用归纳法来发现科学真理。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演绎法来推导科学理论,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这种研究模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更加符合科学研究的本质。

波普尔证伪主义还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其真实性。

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不断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而不能通过证明来确立其真实性。

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使得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变得更加相对和暂时。

波普尔证伪主义还对科学方法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并不能完全保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他主张,科学理论应该在不断的试错和纠正中逐步完善,而不能仅仅通过科学方法来确立其真实性。

四、结论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一种对科学发展模式有着深刻影响的科学哲学理论。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演绎法来推导科学理论,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证伪主义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证伪主义是指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不应该通过验证来证明,而只能通过反驳来确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从不同的角度来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一个理论只有提供可以产生可证明错误的预测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如果一个理论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只需要找到一个非白色的天鹅,就可以反驳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这就是波普尔所强调的可证伪性的重要性。

波普尔主张经验事实对于科学理论的验证是不够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标是发现错误,而不是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

波普尔指出,哲学史上曾有很多理论被验证为真的事实后来被证伪了。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寻求能够测试和验证自己理论的反例,而不是仅仅寻找支持自己理论的例子。

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的暂时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和可发展的,随着新的证据和观察的出现,科学理论可能被修正或被改变。

波普尔坚信,科学理论的真实性是逐步与更多的观测数据和实验证据相接近的,而不是通过一次验证或一次观测得到的。

波普尔对于科学进步的理解与传统的经验主义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通过不断观察和收集事实来逐渐积累真理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纠正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波普尔称这种进步为"演进的真理",并强调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它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暂时性和演进性。

通过不断寻求反例和纠正错误,科学家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进理论,不断接近真理。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关于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模式旨在解释科学是如何不断进展和发展的,并强调科学以可证伪性为基础,通过理论的质疑和实证的检验来推动进步。

1.初始阶段:科学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科学家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或理论。

这一阶段是理论提出的阶段,即“问题阶段”。

2.然后,科学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即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则可以继续研究,但如果实验证伪了假设,则需要进行修改或废弃,并重新提出新的假设或理论。

这个过程被称为“试错阶段”。

3.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成功的理论或假设,这就进入了“具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并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

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4.然而,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为真实,因为在未来的实验和观察中,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来质疑或证伪该理论。

因此,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不断进行质疑、试验和修改的循环。

这个循环被称为“以推翻性为导向的进步”或“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本质,使科学家们更加谦虚和开放,更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

其次,它鼓励科学家们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自己的理论,并及时修改和调整。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科学态度有助于科学的快速进展。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该模式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的创新和发现过程。

另外,该模式也没有考虑到科学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在实际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了科学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质疑、试验和修改来推动进步的。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卡尔·波普尔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学者。

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深刻而有价值的洞察力。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其核心思想、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批判主义。

他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不能通过验证,而应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

波普尔主张,“真理”应被视为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陈述。

他强调,通过持续的批判和发现错误,我们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并提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证据和观点,并随时准备与现有理论进行辩论和调整。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更加注重通过不懈的批判和反驳来不断改进和发展。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举个例子,社会学家可以运用波普尔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方法下,社会学家不仅仅关注已经得到证实的理论,还要不断质疑和测试这些理论。

社会学家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观点和证据,并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研究过程中。

同样地,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可以在研究中运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来改进其研究和理解。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和完善经济理论。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社会科学家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研究社会问题,并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结论。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了研究者对于已有理论和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

它还促使社会科学家持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

最重要的是,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使得社会科学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旨在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准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一个“证伪主义”的模式,即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反复的观测和实验证据,不断地被证伪和修正。

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应该通过被反驳的过程来不断进步,而不是通过被证实的过程来得到验证。

本文将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读。

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基于经验和实证的事实,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想象或经验外的东西。

科学理论应该是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只有在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后,理论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

与此相对应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可能被证伪的潜在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科学家应该不断致力于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

其次,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暂时地被接受为真理,因为总有可能存在新的证据或新的观察结果,来否定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这种暂时性和相对性使得科学理论具有一种进步性和发展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一种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被反驳的过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于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然后,波普尔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式来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理论被视为是一种推测或假设,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来检验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理。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视为被反驳了,并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替代。

最后,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理论需要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被构建出明确的实验或观测来进行验证,而不能是模糊或不可观测的。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引言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不是通过证实来实现,而是通过不断的证伪。

本文将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模式,探讨其对科学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1.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原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无法通过验证来证实其正确性,但可以通过反例来进行证伪。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实验、观察或其他方式被证伪后,才能进一步发展和修正。

这一原理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学发展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模式。

其基本流程如下:2.1认知和观察科学的起点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观察。

科学家通过精确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收集,来获取关于现象的信息。

2.2建立假设和理论基于对现象的认知和观察,科学家会提出假设和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这些假设和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3进行实验和观察为了验证假设和理论的准确性,科学家进行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将成为验证或证伪假设和理论的判断依据。

2.4结果分析和解读科学家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评估其与原有假设和理论的一致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和理论相符,则可以初步认定其正确性。

如果结果与假设和理论相悖,则说明假设和理论被证伪。

2.5修正和改进一旦假设和理论被证伪,科学家需要重新考虑并修正现有的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这一过程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3.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的意义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对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促使科学家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怀疑和批判性思维是取得真理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证伪,科学家能够发现并纠正错误,进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其次,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鼓励科学家进行积极的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并推动科学的发展。

最后,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为科学界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波普尔

波普尔

三、主要思想
(一)科学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波普尔尤 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 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 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 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 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 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 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 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 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 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 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 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 学思想的核心。
(三)反对历史决定论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作了精细的分析和 强烈的批判。
什么是历史决定论呢?按照波普尔的定 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 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对历史作出 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 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 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 件的进程。凡具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 哲学,统称为历史决定论”。
宽容是和自由类似的,不加限制的宽容也会击溃宽容其本 身。
所以,开放社会的原则和他的认识论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 争辩双方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正误,只有在讨论的基础上才有 可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真理。
四、评价
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怀有很深的敬意,认 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也敏锐地 意识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空想社 会主义”区别开来是正当的,而且他的理 论在当时的确是科学的,因为提出了大量 可以被经验事实检中所言: “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研究

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研究

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研究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开放社会理论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想,试图解决人类社会如何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问题。

波普尔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现代西方哲学和政治学领域,因此对其开放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其相关概念和实践应用。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哲学背景中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开放社会,其前提是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是必要的和积极的。

波普尔认为,开放社会通过多样性、竞争和变化来促进智力和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于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的相关研究如下:1. 个人主义波普尔认为个人主义是开放社会的关键特征之一,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主义:一种是负面的,即利己主义,另一种是积极的,即基于人类尊严、平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

波普尔把积极个人主义作为开放社会的基础,它通过个人自由和多元性赋予人类社会巨大的能量和活力。

个人主义对于政治体制的设立和运作,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创造力和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批判主义波普尔认为批判主义是开放社会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它通过不断批评寻求真理和进步。

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源于批判性思维,这一思维方式使人类能够不断探索真理,发现新领域,并实现不断的进化。

波普尔相信,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社会中生存和繁荣的必要条件。

批判性思维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思维模式。

3. 反对权威主义在波普尔看来,权威主义是对开放社会的威胁,因为它破坏自由和多元性。

为了确保开放社会的成功,人们必须抵制维护现状的威权和强制力量。

波普尔反对权威主义是因为他认为,权威只会限制人们自由的思维和寻求真理的能力,从而削弱自由竞争带来的优势,使社会更加僵化。

4. 社会学翻译波普尔提出的社会学翻译是一个将科学研究带入社会实践的概念。

它旨在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和应用科学成果,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波普尔

波普尔

批评理性主义人物介绍:波普尔(K.Popper,1902—1994),生于奥地利,卒于伦敦,犹太人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

1928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授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皇家科学院院士。

著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等。

主要哲学观点:1.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2.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他反对经验证实原则,主张证伪原则。

他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

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3.波普尔认为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

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

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

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

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4.波普尔的主张其实是一种对于理性的批判。

真正的理性在于它可以接受批判,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是理性真正的精髓所在。

波普尔的理性态度是,我可能错,你可能对,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更接近于真理。

科学之所以科学在于它既可以被证伪又不服从任何权威。

观点缺陷: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

他认为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

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这一说法争议较大。

和教育的关系:1.在我们做教育学的调查研究,得到一个结论时,应该采用证伪原则去验证我们结论的真伪,降低我们出现错误的结论的机率。

2.批判理性主义告诉我们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是理性真正的精髓所在。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一、世界1、2、3波普尔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根据共存方式划分为三大类别,即三个世界。

“世界1”,又称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是由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及其各种现象构成。

如物质和能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基本粒子,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躯体、头脑等。

“世界2”,又称第二世界,是人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即主观世界。

除此之外,波普尔指出,还有第三世界,即思想内容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

他称这个世界为“世界3”。

包括一切可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内容,或体现人的意识的人造产品和文化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科研过程中的问题、猜测、反驳、理论、证据,以及技术装备、图书、房屋等。

二、“世界3”的特征在上述三个世界中,波普尔特别强调“世界3”的客观实在性与独立自主性。

首先,“世界3”不同于“世界2”。

“世界2”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是主观的;而“世界3”则是思想内容,它是客观的。

虽没有客观的意识、精神,但确有客观的知识,因为它的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

例如书,即使没人去读,仍不失为一本书。

波普尔认为只有把客观知识的世界和属个人的主观世界区别出来,才会有知识自身的积累和发展,知识才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仅存在发明家的头脑里。

其次,“世界3”也不同于“世界1”。

“世界3”有物质载体,已客观化于“世界1”中。

如语言被物化在声波和书写符号之中;理论和文学被物化在笔墨纸张中;艺术品被物化在特定材料(绘画的画布、雕塑的石膏、泥土等)之中;技术被物化在设备之中。

尽管没有“世界1”的材料,人工产品和文化产品就无法制造出来,但是,若没有人的知识在这些物质材料中充当价值和灵魂,这些材料只能是一堆无用的废料,所以“世界3”是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思想内容,它们都自主存在着。

“世界3”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生命,“而一旦理论存在着,它们就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产生以前不能预见到的推论,它们产生新的问题”。

哲学家波普尔简介介绍

哲学家波普尔简介介绍

哲学家波普尔简介介绍哲学家波普尔190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的奥地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而维也纳是奥匈帝国的首都。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哲学家波普尔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家波普尔简介哲学家波普尔是犹太人,这个民族身份使得他在1937年被驱逐。

波普尔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大学毕业后,他去往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

在这期间,他发表了很多自己的哲学主张。

波普尔在维也纳教学的时候,与一些思想家形成了维也纳流派。

后来面对纳粹的压迫,他被驱逐出境。

他去了伦敦,在当时的伦敦,他遇到了爱因斯坦,他们两个人同是犹太裔。

波普尔在英国教学期间,发表一些科学哲学主张。

哲学家波普尔的婚姻是比较简单的。

他在维也纳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来自德国的犹太人姑娘,最终他们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后来,纳粹势力上台,他的妻子跟随他在世界上漂泊。

波普尔婚后有一子一女。

波普尔是欧洲的著名哲学家,他在哲学方面有着很深的见解,他在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方面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中有很多被后人认同。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对欧洲社会制度的改革有着方向标的作用。

波普尔在哲学上敢于批判原来的著名人物,他不盲从于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来研究哲学。

波普尔于1994年9月17日去世。

波普尔的成就波普尔的成就中,提出证伪主义是其成就中比较有名的。

证伪主义是专门针对科学中的经验主义。

在科学中,经验主义就是举出一定数量的例子,归纳出一种规律。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反对经验主义的,他认为只需要找出相反的数据,就可以将科学阐释明白。

发展了维也纳学派也是波普尔的成就。

波普尔出生在奥地利,当时的奥地利是欧洲著名的城市。

波普尔和奥地利的一些思想家被欧洲人称为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提出了很多哲学方面的思想。

解决休谟难题也是波普尔的成就。

休谟难题是哲学上的一个难题,困扰了哲学家200年。

波普尔解决了这个难题。

虽然波普尔解决这个难题的理论让人费解,但还是解除了哲学家对于休谟难题的困扰。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1994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主张以批判性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反对旧典范主义的观点。

他强调科学应该是可证伪的,而不是可证实的。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科学理论只能通过暴露于经验之中被证伪,而不可能通过经验来证实。

波普尔主张应该以实验和观察来测试和检验理论,通过证伪来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第二,波普尔的反鳄鱼原则。

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可能性的,即可以想象出实验结果与已有理论背离的情况。

他引用了“鳄鱼不存在”这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原则。

鳄鱼不存在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无法排除所有可能的情况。

科学理论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不应该排除任何可能性,而是尽可能给出不同情况下的预测,以便进行观察和检验。

第三,波普尔的“互补性原则”。

波普尔主张科学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科学理论可以同时存在并互相补充。

他反对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不存在一种唯一的科学方法。

他认为科学领域的多样性和竞争性是推动科学进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波普尔的反对历史主义。

波普尔批判了历史主义观点,并主张科学应该是可重复的。

他反对认为可以从历史中推导出科学发展规律的观点,认为科学应该是不可预测的。

他强调科学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能够接受新的观点和证据,并随时准备对已有理论进行修改。

第五,波普尔的反对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

波普尔非常关注政治哲学问题,他强调个人和理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和自由讨论的平台。

他对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抱有深刻的反对态度,主张民主、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为可证伪性原则、反鳄鱼原则、互补性原则、反对历史主义以及反对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波普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波普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波普尔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波普尔”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波普尔【生卒】:1902—1994【介绍】:英国科学哲学家。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哲学和音乐,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5-1936两次应邀赴英讲学。

1937年受聘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克赖斯特彻奇学院,任高级哲学讲师。

1945年受聘于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并从此定居英国,加入英国籍。

1949年成为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逻辑和科学方法教授。

1949-1969年任伦敦大学逻辑和科学方法教授。

1970年退休。

为皇家学会成员和英国科学院成员。

创立批判理性主义,这一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哲学、社会政治哲学和本体论。

其中科学哲学是核心,社会政治哲学和本体论是科学哲学在社会政治领域及观察宇宙发展问题中的应用。

其科学哲学理论属证伪主义,主张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线不在于能否被经验证实,而在于能否被经验证伪。

认为科学始于问题,提出科学发展的图式为P1(问题)——TT(试错)——EE(证伪)——P2(新问题)。

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提出“倏忽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理论(物理世界、主观精神世界、客观精神世界)。

其社会政治哲学认为,历史无规律,不能预言,主张社会改良理论。

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创造性、涉足范围最广、最有争议的科学哲学家之一。

着有《研究的逻辑》(德文本,1934,1959年英文增订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中译本由查汝强等译,中国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历史决定论的贫乏》(1944)、《开放社会及敌人》(1945)、《猜测与反驳:科学知识的成长》(1963)、《客观知识、进化论观点》(1972)、《自我及其大脑》(与埃克尔斯合着,1977)等。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普尔(Bertrand Russell)是一位伟大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的论证在科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论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他提出的论点是,科学发现的真正逻辑是基于假设,而不是基于实证结果。

首先,波普尔指出,在任何科学发现中,假设都是基础。

例如,在实验室中,实验者可能会假定实验条件是一样的,因此,他们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就是科学家们做出决定的基础。

其次,波普尔还提出,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建立在可测量的假设之上的。

这意味着,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必须能够测量和测试假设,以便得出可信的结果。

例如,如果一个假设是“物体在某一特定的重力下会下降”,那么科学家们必须能够测量这个特定的重力,而不能只是猜测。

最后,波普尔还提出,科学发现的逻辑也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失误。

这意味着,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必须能够考虑到一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假设是“物体在某一特定重力下会下降”,但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如气流)导致物体上升了,那么这个假设就会失效。

总之,波普尔对科学发现的逻辑有很多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三大原则:假设是基础、假设必须可测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失误。

这三条原则成为了当今科学家们在进行实验时所遵循的标准。

卡尔 波普尔

卡尔 波普尔
在波普尔的词典里,“科学”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更不是“正确”或“真理”的同义词。 科学知识也不是人类唯一有意义的智性事业。他强调,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更是否定了 将科学等同于真理的迷信。所以,与那种流行的误解恰恰相反,波普尔实际上是一位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的 最强烈的批判者。
主要思想
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 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 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 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 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 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 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 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与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接触。1932年完成《知识理论 的两个基本问题》,手稿在维也纳小组中传阅。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荐下,手稿的压缩版《研究的逻辑》以德文 出版。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哈耶克、罗素和伯林等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物理学家玻尔。 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波普尔计划离开奥地利。
波普尔的学术生涯开始于对归纳问题的批评性研究,这属于典型的知识论领域。他的证伪主义学说来自于对 归纳方法作为知识成长逻辑基础的质疑,但这并不是一个原创性的发现。休谟早在200年前就提出“归纳问题”, 罗素也曾以诙谐的方式重提(一只每天被主人照常喂养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终有一天自己会被主人拧断脖 子)。而维特根斯坦(这位波普尔一生都耿耿于怀的论敌)在1921年出版的文体独特的《逻辑哲学论》中清晰地 重述了这一点:“归纳过程在于此:即我们采取能与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6.363)。可是这个过 程没有逻辑基础,而只有心理学的基础(6.3631)。”所以,就归纳问题的发现而言,前有休谟提出,后有罗素 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再论,波普尔对此毫无原创性可言。

波普尔

波普尔
其次,否认预言历史事件的可能性。

二、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二)改良主义的“逐步的社会工程” 认为“乌托邦主义”与历史决定论有天然的联系。“前 者力图预言未来社会,而后者力图实现前者的预言”。 “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乌托邦主义:历史决定论的乌托 邦主义。”并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种乌托邦的社 会工程。 提倡“逐步的社会工程”。 “逐步的社会工程” 即“社 会进行逐步的、切实可行的改造”。“它是试错法在社 会科学中的应用,就象在自然科学中一样它是行之有效 的。”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3.“逼真性”与“逼真度” 不同理论具有不同的逼真度。理论愈进步,逼真度就愈 高.最大逼真度“仅仅是一个遥远而不可能达到的理想”。 因为首先理论是猜测自然,而不是反映自然,它不可能 绝对地正确。其次世界是无限的,科学的发展也是没有 终极的。 批判了真理论中的相对主义与绝主义。他认为相对主义 否认客观真理,绝对主义妄图穷绝真理,都是错误的。 波普尔的真理论中具有许多合理因素,但又充满着矛盾 混乱。


认为其“逐步的社会工程”比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社 会工程优越,其实质是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 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
二、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三)“资本主义的本性已经改变” 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封闭 社会”,而他的”逐步社会工程“力图实现的是“开放 社会”。断言西方世界正走向开放社会,它的罪恶的本 性已经改变了。 首先,断言资本主义的剥削已不复存在。

(1)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 命题A: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封闭圈的。 命题B: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是封闭圈的。 (2)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

波普尔 知识进化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波普尔 知识进化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波普尔知识进化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在波普尔的知识进化论中,他认为知识并非静态不变的产物,而是经过一系列演化过程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知识进化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知识是如何在社会演化和个体认知中不断涌现和变化的。

波普尔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知识的演化规律,从而在实际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知识。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波普尔的知识进化观点,解释他对知识演化的理解以及他提出的相关理论。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知识的演化过程,从最初的观念形成到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讨论知识进化的重要性,探究它对社会、科学以及个体的影响。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波普尔的知识进化论,并讨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研究中的意义,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知识进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全面探讨,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波普尔的知识进化观点,并对知识的演化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波普尔的知识进化论,并分析其对当前知识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对波普尔所提出的知识进化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是如何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演化的。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知识进化在科学研究、教育领域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意义,以期为未来的知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的本质和进化规律,从而促进知识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正文2.1 波普尔的知识进化观点波普尔的知识进化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开放社会与其敌人》中。

波普尔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不断进化和演化的,而这种进化过程是通过对错误的辩驳和排除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知识的演化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而非一种完美或绝对的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波普尔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

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

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

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

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

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

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

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

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

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

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

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

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

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

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他把“猜测与反驳”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没有规律,因此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历史学不是一种理论科学,其理论假设完全是有选择地取自其他学科,它自身不能独创关于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他在本体论的研究中,认为宇宙的发展变化是一突现的进化过程,并把宇宙的进化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三大层次,由而提出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

主要著作有《历史决定论的贫乏》、《猜测与反驳》、《客观知识》等。

批判理性主义的显著特点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批判辩证法波普尔说:辩证法家根据矛盾的富有成效而主张必须摈弃传统逻辑的这条定律(指不矛盾律, ) 它们认为辩证法由此即可导致一种新的逻辑! 辩证逻辑所谓辩证逻辑,波普尔对它的批评还是相当传统的: 如果承认了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 那就一定要承认任何一个陈述; 因为从一对矛盾的陈述中可以有效地推导出任何一个陈述来波普尔还认为, 模糊性是辩证法的另一危险之处他对于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之类的辩证法概念都嗤之以鼻, 认为显然只是玩弄词藻所以波普尔认为: 至于辩证法, 从我们可以合理应用的意义上说, 并不是一种基本理论, 只是一种描述理论 ( (我认为显然应当十分慎重地使用辩证这个词也许最好是根本不用这个词按照我们现在的立场, 那些过于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辩证观念,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说清什么事情, 虽然模糊性本身也带来了表面上(也仅仅是表面上) 更强的解释力在深层的意识里,这种对于玩弄词藻概念的近乎于诡辩的所谓辩证思维的排斥, 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后来学术研究的风格。

观点:——摘自《波普尔的划界观》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摘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所讨论的问题。

近代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科学与非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证实”的划界标准,他们认为只要是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波谱尔针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错误,提出了经验事实“证伪”的划界标准,认为科学只能证伪,不能证实。

该理论突破了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尽管得到了高度评价,但因为其陈述的易谬性和相对简单性,也遭受了科学哲学界的批判。

提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原则而著称。

他的划界指的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也就是“我找到一个分界标准,使我们能够做到以经验科学为一方,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而区分开来,这个问题我称之为分界问题。

”[1]365 这一划界思想在科学界和哲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彻底颠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

波普尔赋予了证伪和批判以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对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任何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的假说,都包含有错误而且迟早要被经验所证伪;科学理论都是在证伪与批判之中向前发展的,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理;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了绝对真理,我们应该认识到可错性并不是科学的缺点,相反是科学的优点,是区别于非科学的本质特征。

波普尔科学与非科学的经验证伪划界在波普尔的划界思想出现之前,一直受哲学界追捧的、对划界思想有重大突破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思想。

逻辑实证主义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问题。

孔德认为只有经验才是确定的科学知识,其他的都是形而上学,他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排斥在科学研究领域之外,把它们统统看作是形而上学。

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发展了孔德的这一思想,他们用意义标准作为划界标准,认为一个命题如果是有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如果是无意义的,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区分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就是可证实性。

任何的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如:“这支笔是黑色的”“树是绿的”“正在行驶的车辆”等等,他们是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所以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形而上学的、无意义的。

另外,逻辑实证主义者还指出:一个命题在经验中被证实的次数越多,其科学性就越强,就越具有真理性。

这一思想得到了人们更广泛的认同,在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波普尔的划界思想就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思想,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可检验性”。

科学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此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不是证实而是证伪。

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划界观的反驳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的理论与科学新技术的出现,某些经典理论被证实是错误的,孕育而生了波普尔的科学的划界思想。

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归纳和实证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与非科学“证伪”的划界标准:理论系统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

他说:“一个系统只有作出可能与观察相冲突的论断,才可以看作是科学的;实际上通过设法造成这样的冲突,也即通过设法驳倒它,一个系统才受到检验,因而可检验性即等于可反驳性,所以也同样可以作为划界标准。

”他说的“可证伪性”,意思是从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可能存在与它发生冲突的事例。

一个理论如果与任何可能发生的或可想象的事例都不会相抵触,那它就不具有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是指在逻辑或事实上有可能被经验证伪,而不是说在逻辑上或事实上已经被经验证伪。

科学上就有许多被经验证伪的理论:如燃素说、地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等等。

按照此观点,波普尔认为有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逻辑学和数学命题,因为它们是逻辑永真的,不会被经验证伪。

例如:5+5=10 是10 与5+5 的一个转换。

(2) 形而上学。

因为它们所讨论的问题既不是逻辑的又不是经验的问题,无法被经验所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

(3)宗教神话等。

它同形而上学问题是一样的,无法证伪。

(4)伪科学。

它不属于科学,虽然讨论的问题是属于科学的,但是往往模糊不清,无法进行正确的解释,也不可能被经验所证伪。

比如:占星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

(5)逻辑中的可能陈述和重言式陈述。

比如:“重庆明天将要下雨或不下雨”,这句话在逻辑上是真的,因为它把逻辑上的真假两个方面都说了,它不可能被证伪。

同样,“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句话是一个同义的反复,“单身汉”的意思就是“没有结婚的男人”的一个反复,它没有给人们任何的经验事实,在逻辑上是永真的。

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经验“实证”原则分界的批判波普尔的证伪划界观虽然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划界观础基上建立起来的,但它们是针锋相对的。

波普尔在阐述他的划界理论的同时也指出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划界观的缺点,并对它们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混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

因为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很多科学的理论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

比如一些高度抽象的理论、不可能被事实证明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这些理论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一被证实,何况它们的提出本身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一种科学的猜测,具有科学性、真理性;而一些伪科学被纳入了科学的范畴,比如占星术,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它们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能够被经验所证实。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混淆了“分界”问题与“意义”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经验事实的陈述就是科学的陈述,是有意义的,一切形而上学的陈述都是没有意义的,都必须要排除的,这就把“意义”问题与“分界”问题混在了一起。

划界的问题是不可能用“意义”理论来判断的。

如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形而上学是没有科学性的,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形而上学是有意义的,它对于某些科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