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生命解释学_李岩
狄尔泰
狄尔泰:精神科学的自主性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学第一节狄尔泰的问题意识和生平著作当我们疏理近一百五十年来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的时候,很难绕过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
他是一位从近代哲学转向当代哲学的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他充分揭示了十九世纪各种哲学倾向中的弊端,而他自己提出的克服这些弊端的新的哲学构想虽然还不成系统、不够完整,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他的这些创意构成了二十世纪新的哲学尝试的出发点。
狄尔泰看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三种主要哲学倾向中的弊端。
首先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弊端。
这种思辨的体系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
它的弊端表现为用一种思辨的哲学方法取代了各个不同领域中特殊学科的特殊方法,把各具特色的特殊学科强行纳入到形而上学的体系中去,以一般性抹杀个体性,以哲学思辨替代科学研究。
以孔德、斯宾塞、穆勒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起来反对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
他们强调科学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通过归纳建立普遍性的命题,找出现象间的规律,从而能对同类现象的再次出现作出预言,并对所建立的普遍命题是否有效进行证实。
他们主张这种在自然科学中取得成功的方法应推广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去,任何学科要想赢得科学的地位,必须应用这种实证的方法。
以兰克(L. V. Ranke)和德罗伊森(J. G. Droysen)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一方面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反对实证主义。
他们主张人文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
人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独特的个性。
自然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人的历史现象是不重复的。
自然现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而人文现象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每一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抽象化为一般概念,扼杀了人文现象的个性,而实证主义则把活生生的人物化为自然之物。
美学00037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四章审美经验论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A.关的本质B.美的特性C.美的内容D.美的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与之相应,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分值:1.0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门罗B.柏格森C.瑞恰兹D.奥古斯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我爱我的天主,就是爱这一切。
”实际上,奥斯丁所说的对上帝的爱其实是宗教信仰而不是审美经验,因此它与感官知觉无关,是一种纯的心灵活动。
3.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A.休谟B.洛克C.荷加斯D.夏夫兹博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荷加斯提出,美的对象一般总是体积较小,造型流畅,因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它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不受外力的强制,也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他还通过比较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分值:1.04.夏夫兹博里把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归结于()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内在感官D.外在感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
在他看来,这是五官之外的另一种感官,它可以通过直觉把握到对象的美,而不必经过思考和推理。
5.主张审美鉴赏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的美学家是()A.哈奇生B.休谟C.康德D.黑格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的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也就是想象力(为了直观和直观的多样性的复合)和知性(为了作为这种复合的统一性表象的概念)的协调一致”。
这就是说,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因而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
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
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
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
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
对狄尔泰来说,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
他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重要方法。
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
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
解释学简介
解释学简介解释学简介一、概述(一)解释学的概念解释学(Hermenneutik,Hermeneutics,又译“诠释学”、“释义学”)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赫尔默斯(Hermes),他是诸神的信使。
(二)解释学的历史发展在中世纪,解释学成为专门学科,是对《圣经》进行诠释的学问。
普遍解释学的观念只有在施莱尔马赫那里才得以真正实现。
F.D.E.Schleiermacher(1768-1834),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解释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施氏的普遍解释学有两个传统:先验哲学和浪漫主义。
从这两个传统中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效解释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类似康德的提问:数学知识何以可能?)理解过程究竟是什么?他的回答是:(1)解释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解释者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位置,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处于同一层次;(2)理解过程只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重构过程。
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哲学家、解释学重要代表人物。
曾跟随黑格尔学者库诺.费舍进行哲学研究,后受历史学派的影响,要求对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认识论分析。
他试图进行历史理性的批判。
他指出:“历史科学可能性的第一个条件在于:我自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探究历史的人就是创造历史的人。
”关于精神科学之所以可能的问题,他认为,精神科学所探讨的对象乃是我们人类这个主体的精神的创造,因此不像在探究自然界那样要去解决主客体的同一性问题,因为精神科学中的客体就是主体的精神客观化产物,我们在那里发现的是我们自己的本质。
狄尔泰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前者是对外界事物的说明,后者是用心理学方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
他认为理解是比自然科学的方法更基本的普遍方法。
狄尔泰以前的解释学是古典解释学。
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以后的解释学为哲学解释学。
科学性要求与生命倾向——论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二难困境
一
、
人 文 科 学 的科 学 性 要 求
人 文科 学 的 目标在 于普 遍 有效地 认知人 类 社会 历史 世 界 , 务 于这 一 目标 的 生命 解 释学 理 论 显 然 服
收 稿 日期 : 0 6 4 0 2 0 —0 — 8
作者简介 : 田方 林 ( 9 7 ) 男 , i 仪 陇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政 治 学 院 讲 师 , 学 博 士 , 要 研 究 德 国 哲 学 。 1 7一 , R l l 重 哲 主
摘
要 : 尔泰 为 使 人 文 科 学走 上 独 立 发 展 的道 路 而将 之 区别 于 自然 科 学 , 狄 并在 后 期 思 想 中努 力 通 过 生命
解 释 学为 其 普 遍 有 效 性 知识 提 供 哲 学 依 据 , 而历 史 意 识 的贯 彻 却 要 求 理 解 活 动 高 度 重 视 人 文 科 学 的 生命 倾 然 向 。深 入 理 解 狄 尔泰 生命 解 释 学 中的 这 种 二 难 困境 , 助 于全 面 把 握 其 解 释 学 理 论 和 深 入 理 解 解 释 学 从 传 统 有
・
1 ・ 9
维普资讯
主要属 于一 种方 法论 和认识 论 的探讨 范 围 。狄 尔泰 对 人 文科 学 的这种 设 想 , 我们 可 从 先 哲 的思 虑 中发 掘 出其 思想 渊 源 。
在 近代 西方社 会 , 自然 科学 蓬勃 发展 , 研究 成就 日新 月异 , 促 使哲 学家 们在 哲 学 领 域 中对 人 类 自 这 身 的理 性能 力予 以深 度考察 。经验论 哲学 的开 创者 弗 兰西斯 ・ 培根 第 一个把 自然 科学 的研 究 方 法提 炼
论《存在与时间》中“历史性”思想的起源
摘 要历史性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其前期哲学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思考是借助于此在而得到的,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历史性也就被转化成了此在的历史性问题。
当其思想在三十年代发生转向之后,由于他放弃了通过以此在为基础的基础存在论去思考与把握存在的意义问题,所以,对历史性的思考也从此在的历史性抽身而出,将历史性思考为一种存在历史。
所以我们可以将对历史性的思考看作我们理解海德格尔前后期哲学发展的一条隐含的线索。
本文的目标是澄清海德格尔前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的“历史性”的起源问题。
“历史”与“历史性”在早期海德格尔那里首先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而出现的。
借助于狄尔泰对生命现象与历史原则的分析与重视,海德格尔追求了一种与胡塞尔划分“历史”与“哲学”不同的方法,其将历史性原则内化于哲学之中了。
通过把哲学思考为“作为源初科学的哲学”,海德格尔借助于现象学精神将历史性原则引入了哲学之中并将其奠基于实际的生命经验。
因此,海德格尔就把作为经验起源的生命看作是历史性的。
而这种历史性的生命本身是一种意义展现。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历史”与“历史性”只能从实际的生命经验之中也就是实际发生着的生活之中去寻找。
为了避免把基于实际生命经验之中的历史性的考察演变成一种“普遍化”的样式,海德格尔提出了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依据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将“现象”划分出其“内涵意义”,“关联意义”与“实行意义”。
这三种意义本身构成了一个意义整体的“现象”,并且以之能够防止客观化。
当运用这种形式显示着的现象学方法去领会“历史”及“历史问题”的时候,历史性就要对“实际经验中的时间性源始地是什么”来加以解决。
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在《宗教现象学导论》的第二部分中对保罗书信的阐述所展现出来的早期基督教源始生活经验进行了现象学分析。
在对保罗书信的阐释中,海德格尔着重对上帝之“再临”和“恩典时刻”进行分析与考察,通过对上帝再临之不确定性而阐释“恩典时刻”的“时机化”的性质,而恰恰是面对“恩典时刻”,才能建立一种源始而本真的“实际的生命经验”。
狄尔泰与阐释学
狄尔泰与阐释学作者:狄尔泰文章来源:浏览:581 次德国神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于1819年首次给“通用阐释学”定义为“理解文本的艺术”。
施莱尔马赫认为,作品文字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不是从字面上一目了然的,而是深深隐匿在“过去”时间阶段里的,要使它显现出来,只有依靠阐释的方法和技巧,利用科学方法来重新构筑当时的历史环境,否则无法把握作者的本意。
他的观点在19世纪90年代被哲学家威廉•狄尔泰进一步发展。
狄尔泰提议把阐释学看作一门科学,用来作为解说“人文科学”(指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文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形式的著作的基础。
狄尔泰把人文科学看成是研究在世的、具体的、已有的经验的途径。
他提出自然科学的目的根本上是应用缜密的、减缩的范畴来“解释”现象,而阐释学则是要建立一种关于“理解”的一般理论,其核心问题是避免误解。
作为专门的文本理解,包含了对作品的解说,但必须有—个明确前提,即这种作品必须是完整表现了内心生命的质感,因而实质上是主体在场的。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哲学界引人注目地转向语言的意义及其使用这一现象,即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文本看成是语言客体,认为文学批评的首要目的是解说或阐明作品的“言语含义”,从而使人们对阐释学这种诠释理论的兴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当代复兴。
其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第一是以意大利理论家埃米利奥•贝蒂和美国理论家赫施为代表的。
他们的理论观点来自狄尔泰的主张,认为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含义能够达到客观的解说。
赫施断言:“文本的含义就是作者的含义”——“作者意向中的言语含义”。
文本含义承担的任务是显示这种言语含义在原则上是确定性的(即便在某些实例中是含混的、多义的言语含义),虽历经时间变化但保持稳定不变;从原则上说,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复现这种意义。
作者在写作时其言语“意向”并非他的全部心理状态,而只是利用语言规范的潜力,用语句来表达其中一个方面。
所以一个读者在解说文本的实践活动中,只要懂得如何应用同一规范,就可以复现作者的意图以及他的表达过程。
狄尔泰
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年)生于比布里希。
他在威斯巴登文法学校毕业后,1852年到海德堡学习神学;一年后又去柏林,研究历史和哲学。
1864年提交了一篇关于施莱尔马赫尔的伦理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他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82年起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直到1905年退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施莱尔马赫尔传》(第一《一种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1894卷)(1870年)、《精神科学导论》(第一卷)(1883年)、年)、《黑格尔的青年时代》(1905年)、《哲学的本质》(1907年)、《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1910年)和《历史理性批判》(未完稿)等。
狄尔泰善于博采众长,青年时代就研究英法的经验论哲学、德国的浪漫主义、唯心论哲学、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以及由孔德创始的实证主义等,从中接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又对各家的思想都有所批判。
由于他的思想的复杂性,研究者对狄尔泰的解释也纷然杂陈、意见不一。
这里之所以把他的史学理论列入新康德主义,主要是由于:第一,康德哲学对狄尔泰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是狄尔泰哲学的出发点。
虽然狄尔泰反对康德哲学的先验论和抽象性,但他明确地把自己看作复兴康德哲学运动的一员。
他主张哲学应该从黑格尔、谢林和费希特返回到康德,应该追循康德哲学的批判途径。
他的历史理性批判和建立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工作,正是追循康德的途径,把认识论扩展到精神科学。
第二,他虽然反对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一些观点,但他也严格地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认为精神科学关注的是个别而非一般,这是各派新康德主义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
19世纪,德国出现了尼布尔、兰克等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历史学家。
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对欧洲史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当欧洲近代史学逐步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时,又受到了实证主义的束缚。
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应该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应该从人类社会生活的事实出发,发现这些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必然的规律;只有这样,历史学才能提高到科学的地位。
解释学与历史主义
真理与方法的关系: “我们的整个研究表明,由运用科学方法所 提供的确实性并不足以保证真理。……在精 神科学的认识中,认识者的自我存在也一起 在发挥作用,虽然这确实标志了‘方法’的 局限,但并不表明科学的局限。凡由方法的 工具所不能做到的,必然而且确实能够通过 提问和研究的学科来达到,而这种学科能够 确保获得真理。”《真理与方法》P688— 689
解释学与历史主义
一、解释学
1、解释学 Hermeneutik Hermes(赫尔默斯)
2、发展历程 保罗·利科 (1)局部解释学(独断论解释学) 神学解释学 法学解释学
(2)普遍解释学(认识论解释学) 施莱尔马赫 狄尔泰 (3)哲学解释学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4)最新倾向
3、解释学的三要素: 理解 解释 应用 虔信派
阅读书目
1、《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洪汉 鼎著,人民出版社,2001。 2、《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 商务印书馆,2010。 3、《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理查德 J.伯恩斯坦著,郭小平等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总结: 历史意识→效果历史意识 历史主义→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 黑格尔《历史哲学》 1、原始的历史:希罗多德《历史》 2、反省的历史: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 《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 3、哲学的历史
五、相对主义
1、把人的相对性提升到存在论层次上,确保 艺术和精神科学领域的真理。 2、在实践领域,“实践智慧”的提出,复兴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
二、历史主义(historicism)
1、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历史主义的兴起》 2、兰克:典型的历史主义 (1)19世纪:历史学的世纪 (2)兰克的历史观
三、浪漫主义解释学与历史主义
浅谈狄尔泰方法论哲学阐释学之“阐释循环”
浅谈狄尔泰方法论哲学阐释学之“阐释循环”作者:吕泥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狄尔泰的哲学阐释学的“阐释循环”的历史上下文梳理,简要理清了线索,在“阐释循环”内在含义的定义中,探讨狄尔泰提出的此方法论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狄尔泰;阐释循环;哲学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83-01阐释学是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
它产生于德、法两国,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传播,而且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人文学科乃至科学哲学研究中去。
德国现代生命哲学家和“阐释学之父”狄尔泰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阐释学的循环包括相互依赖的三种关系;单个词与文本整体的循环;作品本身与作者心理状态的循环;作品与它所属的种类与类型的循环。
他并把这种循环扩展到阐释活动中理解与经验的关系上。
狄尔泰的哲学深受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哲学以及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
他给自己悬设的目标是要进行“历史理性批判”。
他遵循的道路是“认识论之途”,而非“传统的形而上学之途”,也就是说,他要以认识论来证明人文科学特殊的方法论特征,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划界”。
作为精神科学方法论的解释学,主要研究人对一切历史文本的“理解”,而全部历史文献都是生命经验这一精神世界的显现,理解即生命的自我认识。
理解的本质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
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而去追逐新的生命。
在每一个瞬息,我都不再是我,但也不止是我的“你”,而是我与你,我与人类相融。
因此,解释的理解,就是个人与普遍历史知识的融合,即个人的普遍化。
狄尔泰所用的“阐释的循环”这个概念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1、人的现实有限存在与认识历史的关系;2、传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解释活动中理解与经验的关系。
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基本上是一种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阐释学。
以生命体验为基础的理解及启示——析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
Wo r l d i n t h e S c i e n t i i f c S p i r i t . H e f o c u s e d o n l i f e e x p e i r e n c e a n d t h e i n l f u e n c e o f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o f
Un d e r s t a n d i n g Ba s e d o n Li f e Ex p e r i e n c e a n d I m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S o c i e t y
— —
On t h e He r me n e u t i c s o f Wi l h e l m Di l t h e y
Au g u s t , 2 0 1 5
Vo 1 . 2 7 No . 3
第2 7卷
第 3期
D O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4— 1 4 7 1 . 2 0 1 5 . 0 3 . 0 1 5
以生 命 体 验 为基 础 的理解 及 启 示
历史主义的解释学问题
披着这种方法论 的外衣 , 历史知 识 的客观性 之条 对
说是描述性的。l一 实际上, L( J 他给予我们的与其说
是一种方法 论 , 不如 说是 一种 “ 百科 全 书” 这 种百 ,
件的探讨期望逃避我们的历史l的解释学循环。 生 施莱尔马赫 自己与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关系 , 发 展这 种 方 法 论 的 意 义 的 重 任 落 到 了 A. 克 布 ( uut ok ,75 16 年 ) A gs B ch 18 — 87 的身上 , 这体现在 他的《 语文学的百科全书和方法论》 这是一部 中( 演讲集 , 它根据的是古典学者布克 10 年写的笔 89 记, 作者从 10 89年至 16 年在柏林讲授了 2 85 6个 学期 ) 。实 际上 , 以肯定 , 们并 没 有受 吕克 可 它
・ 哲学研究 ・
历史主义的解释 学问题
[ 加拿 大]. 朗丹/ , J格 作 何卫 平/ 译
摘要: 1 世纪 , 在 9 除了浪漫主义的解释学外, 还有历史主义的解释 学。它们之 间的一个 重要的联结点是解释学循环 。除此之外 , 二者的 密切 关 系在其师承和道统方面。布克、 罗 德 伊森和狄 尔泰三人的思想代表 了西方 1 世 纪下半叶解释 学的一个重要 的特点 , 9 那就是 突出 与人 文科 学的联 系, 这是 以历 史意识 的逐 步确 立为 中介 的 , 但是 他 们 , 尤其 是德 罗伊 森和 狄 尔 泰最终都没能摆脱历史的局限。 关键 词 : 史意识 ; 史主 义 ; 历 历 解释 学循 环 ; 解释 学 ; 克 ; 罗伊 森 ; 尔泰 布 德 狄
现在一般被公认的历史主义的支持下 , 形成一个有 约 束而又不是 相对 的真理 观何 以可 能?一切 不 就 消融到当下的观点和时间的条件中了吗?如果是
狄尔泰(李晓林)
知识不是先验形式的演绎,而是经验的产物;是一个历史 性的过程,无绝对正确性
3.2 描述和分析心理学(认识论 的基本前提)
——将生命过程,结果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或关系
流行形式心理学:自然科学 阐述心理过程规律,排除生存 意义(因 果,原子式的联 系) 方法论:个人主义→不是社会 和文化的心理学 描述和分析心理学:人文科学
对学院哲学和学院哲学家,强调真正的哲学家应是实践哲学家。
2. 狄尔泰哲学思想的核心 ——生命哲学和精神科学
1 2 3
思想背景 “生命”的概念 精神科学
2.1 思想背景
传统形而上学已经无力担当其所肩负的职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的要求。传统形而上学迅速走向末路,有着种种深刻的原因: 一条是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以工具理性产生的物质效益为根据, 成了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 二是黑格尔哲学的泛理性主义,使得具体生命的真实内容被排除 在绝对精神的逻辑之外。
2.3 精神科学
认识和把握生命的途径——精神科学
“社会——历史实在的科学” “道德——政治科学” “人、社会和国家的科学” “实践世界的科学” “行动的人的科学” 精神科学就是实践的科学。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在狄尔泰看来,精神科 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并不在于它们的对象,更不是说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精神科学与自 然科学的不同是我们心灵对事物的态度不同,或者对经验的立场不同。它们的不同产生 于我们经验世界的不同方式。这两种经验方式分别是“内在的经历”和外在的感觉经验。 精神科学的经验方式是前者,自然科学的经验方式是后者。但是,这两种经验方式决不 是等价的。经历要比感觉经验更原始,更根本。经历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感觉经 验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经历是我们与世界的原初关系,是对事物当下直接的经历, 包括它们具体的特征、意义、价值、关系和模式。但我们还未能加以区分,经历是原始 的生命过程,“是一种质的存在”。 精神科学首先和主要在这些方面帮助我们:我们得在世界上做什么——我们要使 我们自己成为什么,以及决定我们能在世界上从事什么,也决定世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因此,从根本上说,精神科学的目标不只是理论,更是实践。
历史意识与解释学循环
历史主义大体经历 了两个 阶段 : 古典历史 主义和新的历史主义② 。古典历史主义对应于古典解释
作 者简介 : 何 卫平, 华 中科技 大学人 文学院哲学 系教授 , 武 汉, 4 3 0 0 7 4 。 ① 参见【 英I n . P . 里克 曼: 《 狄 尔泰》 , 殷 晓蓉、 吴 晓明译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1 9 9 2 年, 第1 1 2 页。 ( 这里所谓“ 新 的历史 主义” 是相对“ 古典 历史主义” 而言 的, 与后现代主义 的“ 新历史主义” 不 同。
循环 : 古典解 释学循环涉及整体和部分 的关 系; 新解释学循环超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而变成理解和前
理解 之 间 的循 环 , 而且 又涉及 前 理解 与事 情本 身之 间 的关 系 。伽 达默 尔对 此做 过提示 , 他 的作 为新 解释
学扛鼎之作的《 真理与方法》 的第 2 部分 的主题——将历史意识上升为一种解释学 的原则——的正面论
史 主义 。
关键 词 : 历 史 意识 ; 解释 学循 环 ; 施莱 尔马 赫 ; 历史 学派 ; 狄 尔泰 ; 海德 格 尔 ; 伽达 默尔
中图分 类号 : B 0 8 9 .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5 8 0 4 ( 2 0 1 4 ) 0 2 — 0 0 3 1 — 0 9
述 实 际上是 从解 释学循 环 开始 的 , ③ 这 一 点发人 深 思 。当伽 达默 尔说 “ 历史 学 的基础 是解 释学 ” @ 时, 这其 中就包 含 了历 史 意识 与解 释学 循 环 的关 系 。如果 说 历史 主 义与 解 释学 之 间存 在着 某 种对 应 , 那 么历史 意 识 与解释 学通 过解 释学循 环 也存 在着 某种对 应 。
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
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狄尔泰是二十世纪德国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解释学家。
他认为理解就是对”一直固定了的生命表现的合乎技术的理解。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固定了的表现对其中生命的领会。
在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中,表达、理解和解释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者接下来就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获得对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进一步认识。
一、表达生命表达:理解的直接对象狄尔泰在其理论中提出理解和解释活动的直接对象是生命表现或表达,这是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基础。
他在早期认为,通过体验和反省固然可以实现自我认识,但是心理事件是不断变化的,生命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如果不借助某种表现或表达,我们就不能准确的体验。
事实上,每一种体验、每一种认识和意志活动都倾向于产生一种表达,特别是那些潜藏于内心的意识需要通过表达或表现才能被我们认识到。
所以,如果没有对表达的理解,反省是一个迟钝的工具。
只有建立在表达之上,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清晰、稳定和有深度。
所以,狄尔泰特别注重表达对于理解、对于整个精神科学的作用。
精神表达:生命表达的普遍特征接着,狄尔泰又提出”生命表现出现于感觉世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性东西的表达。
因此,生命表现使我们能够对这种精神的东西有所认识。
这里,狄尔泰向我们展现了一切表达或生命表达的普遍特征,即它们都意谓着什么,它们都代表或指向在它们自身之外的东西。
就是说,一切表达都有所表达,一切表现都有所表现。
于是表达和表现就有了双重特征,它们既不是纯物理现象,也不是纯心理现象,而是二者的混合物。
微笑的背后传递的是一颗愉悦的心,有形的符号后面是作者思想、情感、意志的流露。
表达的这一特征为理解的可能性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构成了精神解释精神的中介,构成了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经验的中介。
因此,狄尔泰大大拓宽了生命表现的范围,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作品甚至人类历史本身都是作为精神的客观化,作为生命表现而存在的。
表达的类型可见,狄尔泰的表达概念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表达作为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不仅在于表达是理解的直接对象,还在于理解的不同方式和结果取决于表达的不同类型或等级。
狄尔泰的历史解释学及其困境
·46·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4 期
有关从前事的存留记载。历史学有其精确的要求。”[5(] P32) 德国的历史主义历史学家很少有德罗伊森与狄尔泰这样的思辨水平,他们秉承着一个十分素朴的
我们知道,从康德、费希特到谢林、黑格尔,唯心主义在德国哲学的舞台上占有强大的主导地位。施 莱尔马赫通常以宗教神学家的身份被后世所铭记。面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和康德、费希特式的启 蒙理性宗教观,作为现代新教神学之父的施莱尔马赫主张宗教要回归直观与情感,对上帝要有一种绝对 的依赖。1799 年,他以匿名的方式出版了《论宗教——对蔑视宗教的有教养者讲话》一书,其中说:“对宇 宙的直观,我请你们熟悉这个概念,它是我整个讲演的关键,它是宗教最普遍和最高的公式,你们可以在 我讲演的每个地方发现这个概念,宗教的本质和界限可以据此得到最准确的规定。”[12(] P33)
然而,把历史视为哲学的必备要素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事情。古希腊人认为,哲学应该关注永恒不变 的东西,而历史恰是流变不居的,“历史就是毁灭史”[2](P31),因此古希腊人是反历史的,古希腊没有产 生历史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最富代表性,他的著名论断是:“诗比历史更真实。”这种反历史的态度 在意大利的维柯那里得到了一次有力的扭转。维柯从诗性智慧出发,他的《新科学》(1725 年)是西方历 史哲学的首次伟大尝试。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在《风俗论》(1756 年)中第一次发明了
通达生命价值的体验——狄尔泰生命哲学美学核心概念解读
理 解的诉求 , 言之 , 换 生命本身 就具备 了解 释学 的结构 。理 解 是人文科学普遍 而根本 的认 识论 和方 法论 , 探求 生命所 表 是 达的意义 , 获取 生活知识的广泛 和普遍 的认 识活 动。这样 , 狄 尔泰就不仅 由生命 本体 论进 入解 释学 领域 , 而且 就其 对理 解 本 身的探析和研究 来看 , 理解 作 为人文 科学 的认识 论 和方 把 法论, 采用解 释学 的方 法来研究理解 , 已成为其解 释学 的 内 业
容。
fhu g 或“ arn ) 内觉” d sInw re ) 他说 : 体 验或 内在 经验 ( a n e e n , d “ 的存 在是不 可 怀疑 的 。因为 这种 直 接 的知 识就 是 经 验 的 内 容, 而对 它进 行的分析 就是关 于精 神 世界 的知识 和科 学 。 到 ”
术 、 歌 、 教 等 形 式 中 的 表 现 , 尔 泰 认 为 诗 的 问 题 就 是 生 诗 宗 狄
在确定生命为精 神科学 的基 本研 究对 象 之初 , 尔泰 就 狄 反 复强调“ 从生命本身 去认识 生命” 这一核 心观点 。作 为精 神 科学基 础的生命 , 要得 以正确地认识 , 以描述心理 学和分 析 辅 心 理学的知识加 以理 解应 该是 一条 正确 的路径 。“ 生命 本 从 身 去认 识生命” 表达 了一个 明确的观点 , 就是人 获取关 于生 那 命 知识 乃是通过 自身参 与实 践活动 这一 途径 来达成 的, 这 在
里 , 验 的作 用 举 足 轻 重 , 为 了 认 知 的关 键 , 接 着 内 在 与 体 成 桥 外 在 , 人 获 得 正 确 认 识 的 途径 只 能 是 人 与 外 在 世 界 、 与 人 让 人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
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
6、在狄尔泰看来,知识论的首要任务是为精 神科学找到一个能为其奠定基础的科学, 他开始找到的是心理学。 因为在他看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的科 学,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结构和关系, 能将各个不同的精神科学组织成为一个统 一的有机整体。 狄尔泰早期对于心理学的推崇与当时德国古 典哲学鄙视心理学的传统不一样。
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
比较以下这些观点:“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在狄尔泰那里,知识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 而不是纯粹的理性概念的演绎。在他看来,我们始终与世 界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关系之中,这些关 系是一整体,它们先于我们的理论反思。我们不是先进行 理论的反思而思考和认识世界,而是体验世界和感悟世界, 体验生命的过程。只有后来,科学的产生之后,人们与世 界之间的原始的关系被科学的理性思维和概念体系所淹没 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原始的生命联系也被掩盖了。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 1、狄尔泰认为时代的危机需要我们为精神科学重新奠基。 • 时代危机: • 第一、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流行,致使知识的追求与生命 的人文关怀脱节。时代的危机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人的 价值和意义失去了根基。 • 第二、哲学与社会科学如果要想成为科学,其自身的地位, 方法论成为问题。换言之,哲学能成为科学吗? • 狄尔泰正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认为需要改变西方 的这种时代危机,因为时代的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精神科 学的基础,哲学等人文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因而需 要为之重新奠基,从而为生命的意义找到处所。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1864年狄尔泰以《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为 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狄尔泰大学毕业后先后 在巴塞尔、基尔、布雷斯劳等大学任教,1882年 回到柏林接替洛采取得柏林大学讲座教席。狄尔 泰在历史、文化和哲学方面都有大量的论著。 • 主要代表作:《精神科学导论》、《施莱尔马赫 传》、《体验与诗》、《哲学本质》、《青年黑 格尔》、《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构建》、《精 神世界:生命哲学导论》、《描述和分析的心理 学观念》、《世界观的类型及其在形而上学体系 中的构建》等。
解释学循环的困境与出路
解释学循环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徐晟亮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21期【摘要】理解是一种循环的自我运动,从整体到部分和从部分到整体的不断循环往返是其本质特征,对个别事物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越来越大的关系之中。
受到哲学诠释学的影响,法律解释研究正经历着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过渡。
在方法论和本体论的指引下,都会各自陷入不同的困境。
在方法论的指引下进行法律解释,关注语词之间的相互结构,容易陷入“泛体系化”的僵局之中。
然而在本体论的指引下进行法律解释,难免会陷入“自我中心困境”,即不能离开人和事物的关系去认识事物,意识总与对象纠缠在一起,无法从主客体关系中抽离。
在探寻两种解释学循环的出路之时,鉴于裁判者都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本体与方法相统一的解释理论渐渐成为主流。
【关键词】解释学循环;开放体系思维;前理解1.解释学循环的背景和定义解释学循环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解释学,通过对《圣经》中个别语词意义的界定才能理解圣经所蕴含的真意,而对个别语词含义的精确认定又只能在理解圣经的总体语境中获得。
施莱尔马赫发掘了理解内在的暂时性和无限性,将解释学循环理解为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且这种发展进程不是直线上升,而是螺旋上升,具有渐进性和稳定性。
狄尔泰以历史性作为出发点,对于文字作品的理解,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视作历史长河中的因子,贯穿于整个历史洪流之中,将历史解释的含义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将个人理解蕴含进历史解释之中,至此带有相对性意识的历史思维方式,已经在狄尔泰的思想中逐步展现。
将方法权威主义下的方法论将其运用到法律解释之中,理解者根据法律文本的细节来理解其整体,又根据法律文本的整体来理解其细节,这样一种不断循环的过程。
法律文本作为过去完成的作品已经不再存在,已经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法律传统的一部分,而只能通过文本自身进行理解和改良。
当下的法律传统一旦产生,不久又将演变成过去的法律传统,应证了在对过去法律的解释中不断完善现有法律这一发展模式,体现了法律所自有的整体性和体系性,整个法律传统体系就在这样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演化更新,使得法律能够相对顺应时代变迁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尔泰在他的哲学生涯中坚持与历史相对主义划清界 限。历史相对主义夸大历史现象的有限性, 认为我们关于历 史世界的知识都是相对的, 由此带来了历史怀疑论和主观 主义的独断。狄尔泰试图通过建立理解的确定性来避免历 史相对主义。他看到人们从历史经验获得的知识还没有达 到普遍有效性, 主张将科学的确定性纳入到生命哲学中来, 以达到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伽达默尔指出狄尔泰恰恰在这 里陷入了科学和生命哲学的冲突中。伽达默尔认为科学的 确定性不同于在生命中获得的确定性。[6]人们寻求科学的确 定性是从笛卡尔试图为知识找到确信无疑的阿基米德点开 始的。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东西, 以达到确定的 知识。这种科学的认识方式在自然科学中表现为采用实验 方法超出观察的主观偶然性, 以寻求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 此不同, 生命的确定性则是在自身中直接获得的。伽达默尔 认为狄尔泰没有区分这两种确定性, 导致了他对精神科学 认识论的思考偏离了生命哲学的出发点。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2007 年第 3 期
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生命解释学
李 岩1 , 陈 静2
( 1.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2.湖北经济学院 社科系,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 狄尔泰处于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义提供全新的认识基础。他的历史主义贯穿于精神科学理论中, 在为精神科学奠基方面有了新的内涵。研究狄尔
狄尔泰的客观精神概念涉及到人的理解的同一性问 题。他将人的理解与生命的客观化过程联系起来, 在生命哲 学基础之上建立历史认识的客观有效性。精神科学的客观 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 后者是基于经验主义的认识 和对象的符合, 而在历史认识中不可能达到认识和对象的 绝对同一。在狄尔泰看来, 历史理解的同一性源于人类本性 的同质性( Gleichartigkeit) 。晚年的狄尔泰越来越倾向于唯 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因为唯心主义的精神概念设定了主体 和客体之间的同一性。黑格尔将费希特、谢林那里的非理性
在狄尔泰那里, 生命不再是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意义上 的个体生命。他主张“精神的生命性都隶属于环境。”[2]每个 时代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规则和理想。这个时代的人们都 受到了一定视域的限制, 即使是天才人物也受他所处的时 代的影响和限制。狄尔泰指出客观精神对理解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在他那里, 客观精神不仅包括生活方式和各种社 会交往形式, 还包括社会为自己创造的各种意图系统, 即习 俗、法律、国家、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不同的人类系统 有不同的精神内容。客观精神是精神理解的中介。个体在共 同体中生活, 受共同的观念、价值和理想的制约, 这是个体 进行理解的前提条件。对陌生人的理解、对历史事件的理 解, 都要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任何一个生命表现都 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表达了生命中某种共同的精神。每一个 语词、一个动作、一首诗、一个建筑之所以能被理解, 是因为 我们抓住了其中的客观精神。我们生活在历史世界中, 不断 地吸收客观精神的养料, 在客观精神的指引下, 通过与他人 对话、与历史对话, 个体才能真正地融合在历史世界中。
狄尔泰早期主要受康德、费希特的影响, 后期更倾向于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狄尔泰的客观精神概念就是 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介于主观精神和绝对精 神之间。虽然狄尔泰使用的客观精神概念与黑格尔有渊源, 但二者有分歧。[3]狄尔泰认为黑格尔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精 神的实现过程是为形而上学所作的理想的建构, 因此, 他对 黑格尔思想进行了改造, 他认为我们不能单纯通过理性理 解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是在生命的历史脉络中产生的客观 化物, 因此, 我们必须回到活生生的生命经验中去把握客观 精神所具有的实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黑格尔的“客观精 神”的片面的理性基础。狄尔泰的客观精神是特定社会中的 人们的共同视域, 包括人类生命在外部世界的所有表达, 同 时也将黑格尔视为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纳入到客 观精神领域。艺术、宗教和哲学领域中个体的创造性同样也 在客观精神中体现出来。狄尔泰对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概念 进行了改造, 强调了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和有限性。狄尔泰用 生命的整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理性, 这样, 以自然为其外在表 现的世界精神、作为世界精神现实化的客观精神以及作为 世界精神知识的实现的绝对精神达到了同一, 这里体现了 他为调和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所作的努力。在他看来, 历史 理解的基础就是历史经验。个人理解历史, 是因为他本身就 是历史存在。历史中不存在永恒的理性。历史理解就是通过 对历史世界的重新体验去补充生命体验的有限性和偶然 性。形而上学试图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的思辨达到精神的 自我认识, 狄尔泰则用历史意识代替了形而上学, 把历史的 一切所与理解为生命的表现形式, 不仅推倒了唯心主义的 理性之神, 也为经验主义注入了历史精神。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强调生命体验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的任务就是把生命在历史上的各种实际表现当作历史认 识的真正基础来认识。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 “对于狄尔泰来说, 生命和认识的关系乃是一种原始的所 与。”狄尔泰从生命出发建构精神科学的认识, 在他那里, 认 识无需思考就与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反思性是生命所固 有的。个体反思他的生命活动, 表现为领会实在、感受各种 价值、实现各种目标。这就要求个体通过在历史脉络中的生 命体验去检验生命和各种事物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理解生 命不是说明生命的“事实”,而是领悟生命的“意义”, 这是狄 尔泰所强调的属于精神科学的独特的认识方式。
1. 生命和认识的关系。狄尔泰用精神代替生命, 跟随黑 格尔强调精神的内在无限性。生命的意义对历史开放, 因此 生命在人类整体中表现出了无限的创造性。人们常常会陷 入无法理解生命的境地, 例如, 面对痛苦、离别、死亡的磨 难, 却不能用理性去对抗非理性的力量。困惑和畏惧之后, 人们继续追问生命是什么。人们希望获得关于生命的普遍
意义是从生命联系中产生的方式。在狄尔泰那里, 意义 不是逻辑概念, 而是生命的表现。“意义是处于生命内部的 各个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与这种整体的特殊关系。”[4]从生命 本身来解释生命。对狄尔泰来说, 艺术是生命理解的特殊通 道, 生命在艺术的体验中揭示自身。生命在历史进程中客观 化为各种精神形式, 有限的历史生命所坚持的共同东西通 过客观精神得以延续。个体生命在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努力 中体现了更大的意义。经由客观精神的中介, 个体生命才能 摆脱特殊性和短暂性, 进入到精神内在的广阔的领域中。狄 尔泰将精神科学的理解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 生命本身就有解释学结构。他的生命哲学涵盖了他的生命 解释学。所以, 伽达默尔指出“在狄尔泰思想里, 解释学不是 单纯的浪漫主义遗产, 而是从哲学建基于“生命”之中合乎 逻辑地产生出来的。”[5]
尽管狄尔泰致力于调和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冲突, 但是他仍然未能摆脱两种立场的影响, 陷入了生命和知识
- 55 -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2007 年第 3 期
的矛盾中。伽达默尔指出狄尔泰之所以转向解释学, 是因为 借助于浪漫主义解释学他成功地掩盖了经验的历史本质和 科学的认识方式之间的差别。[7]狄尔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 解释学发展为精神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有效的知识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一愿望根源于人的本性 之中的形而上学的冲动, 于是人们求助于上帝、灵魂回答关 于生命的秘密。如康德所说, 形而上学的命运在于人类理性 提出的问题超越了理性自身的能力。理性所产生的必然性 的幻相会导致人类的精神陷入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反复冲突 中。狄尔泰认为精神科学不能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而 要从生命的内在经验出发去寻求认识论基础。
二、解释学作为精神科学的基础
在黑格尔那里, 精神在哲学概念中完成了自我认识, 而 在狄尔泰看来, 黑格尔正是通过理性建构消除了历史认识 的问题。他反对黑格尔将历史存在的有限性消除在绝对精 神中, 而主张回到历史世界中认识历史存在。那么, 有限的 历史性生命如何超越自身的相对性, 以使精神科学认识成 为可能呢? 狄尔泰通过解释学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将浪漫主 义解释学应用于历史世界中, 进而将解释学发展为一种精 神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泰的历史主义对我们把握他的解释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新解释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关键词: 狄尔泰; 历史主义; 精神科学; 生命; 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 K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0544(2007)03- 0054- 03
在自然科学精神统治的世代, 精神科学受到自然科学 模式的支配, 将历史世界作为认识客体来把握。狄尔泰认为 精神科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立系统, 主张将理解作为 精神科学的根本方法。他的历史主义在于揭示人的历史知 识何以可能的条件, 最终他用解释学为精神科学奠定了方 法论基础。
当我们把生命表达置于整体脉络中, 可以发现生命表 达和精神内容的关系往往是个体公认的。比如工匠使用锤 子, 我们都能理解他的意图。某人大笑, 我们同样可以理解 他的愉快的心情。这里存在着个体共同坚持的理解规则。一 个文化系统或者一个群体内部都有固定下来的行为规则、
语言形式或者身体表达的方式。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会受到 各种教化, 于是我们逐步学会了理解各种语词和语句、接受 各种行为准则、使用各种姿势和面部表情。个体共同坚持的 东西在感官世界中表现出来, 形成了客观精神的领域。从转 瞬即逝的表情到持续百年的法规都是客观精神的表现, 它 们对于表达者和理解者来说都代表了某种共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