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篇读后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微子篇读后感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下面由WTT给大家整理论语微子篇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论语微子篇读后感

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读书会便是一种将“学”与“思”结合得很好的学习方式。所以周二的晚上,儒行社诸位志同道合的社友齐聚到活动室,在中文系刘炜老师的领读下,共享论语之精粹,援疑致理,在欢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夜晚。

刘炜老师以先总后分的方式,先总的提出了古代臣子处理君臣关系的三种态度:不可不止;不可则去;不可则易位。并一一解释,然后针对微子篇中的各个部分一一对应,在领读的过程中,刘老师既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由于当下相联系,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式的学习和思考,使我们对于讲君臣关系的微子篇有了更深刻和细致的体会。而后社友们自由提问,有同学针对古代的相关政治发问,有同学学以致用,拓展到了当下时事,刘老师一一详尽解答,同学们和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思考与交流,虽然短暂,却是受益无穷!

当然,古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很多时候,论语中的个中精华,须得靠自己用心去读,去领会,旁人也只能起指导的作用,就像刘炜老师在讲解的最后,非得留一个问题悬在我们的心里,这就像一幅好的画留有大片空白让你的思维自由驰骋一样,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而不是像吃快餐那样,只是简单的把别人的思考结果粘贴复制到自己脑中,所以各位社友万不可辜负刘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哦!

这次习读微子篇,让我对古代的臣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古代要想做一名尽职尽责的忠臣既容易又复杂,容易是因为只需要坚守内心的理想和为官之道,难是因为施行起来很难实现,尤其是面对昏君的时候,不同的坚守便会有不同的结果,也许是郁郁不得志,也许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许是世外隐居……而反观我们当下,做官却似乎没有那么多纠结,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个人而言,我更赞同孔子他老人家,欣赏不可则去的态度,灵活变通,不强求,但却不是从此放弃,不再努力,只是换个方向和角度。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需要这样的智慧,如果真能做到不可则止,或许人生就少些纠结,多些释然,少些冲突,多些快乐!

充实的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但我相信以后这样有意义的夜晚不会少,大家相聚一堂,共同学习的机会还很多。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在云大传承下去。

论语微子篇读后感

2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古今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

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分的,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他们是这个样子吧。”

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清白高洁,弃官合乎权变。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

从古今记载看,一般说来,逸民隐士大都志向高洁,信念坚定,不肯和现实妥协。此章中讲到的伯夷、叔齐,在前面的章节中多次提到,由于不满于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所以,孔子说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风范。但也有次一等的情况,比如说柳下惠和少连,柳下惠前面章节中也多次提到,少连的情况今天已不可考证,柳下惠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罢兔。当有人劝他离开鲁国时,他却不以为然,还是要坚持下去。在孔子看来,他和少

连已不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过,他们的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虽然忍辱负重,但其内心志节还是没有改变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像虞仲、夷逸那样,完全避世隐居,放言高论,孔子认为他们自身清高,舍弃做官也符合通权达变的思想。至于孔子自己,则是与上面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张积极用世,坚持原则,通权变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可无不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总起来说,不管是逸民隐士,还是圣贤君子,虽然他们穷达行藏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志向,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论语微子篇读后感3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此章提到的这些人都是鲁国的乐师,鲁国礼崩乐坏,乐师们都跑到其他国家去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大面积的流失则说明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不适宜人才作用的发挥,鲁国当时的情况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

最近有报道说,乌克兰数千名科学家到中国来工作,中国军工的飞速发展与乌克兰的技术转让和引进乌籍科学家密不可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从乌方角度看,自苏联解体以来,乌克兰政治一直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二是苏联时期,苏联的军事工业大多集中在乌克兰,解体后乌克兰的经济无法承载这样庞大的基地,所以工厂停产,工人事业,人才闲置。总之,一个国家不管是政治上出问题,还是制度上出问题,亦或是经济上出问题,都会影响到人才的流动,现代社会还会出现资本的流动,国家的衰亡会成现加速度,发展也会呈现出加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