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第11章 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叶德磊答案

微观经济学叶德磊答案

微观经济学叶德磊答案【篇一:叶德磊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p> 一、教材上的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梗概)1.gdp与gnp这两个指标的运用功能有何差异?答:gdp衡量的是一国领土范围内或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产值,而不管这些产值的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gnp衡量的是一国国民或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

由于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的数据不足,gnp较难统计,gdp则较易衡量;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如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

2.某国的企业大量缩减在国内的投资,增加在国外的投资,这对该国的gdp与gnp有何影响?答:会减少该国的gdp或者放缓该国gdp的增长速度,并增加该国的gnp。

3.阐释gdp的三种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原理。

答: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按市场价格首先计算各部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中的增加值,然后再将各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为统计期内的gd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会被各经济主体所购买,因此,将各经济主体在该时期的购买额或支出额加总,便可得到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产值即gdp。

这便是支出法的基本原理。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gdp是由劳动、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和政府这一服务性要素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会分解为各种要素的收入。

于是,将这些要素收入全部加总并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便可得到对应的gdp。

这是收入法的基本原理。

5.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在两部门经济中,y=c+s,那人们在口袋中的零用钱和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的收入不是没有被计入吗?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大头回答说,这些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量中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学生大眼回答说,因为储蓄被定义为总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所以购买股票、债券的收入及零用钱被归于储蓄(s)中计入进去了。

你同意谁的看法?答:大眼说得对。

6.从gdp指标的局限性出发,分析树立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观的重要性。

经济学原理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部分作为消费支出
▪ 额外的消费引起总需求进一步增加
乘数效应: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 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8
1.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最初增加 200亿美元使总需求 曲线向右移动200亿 美元
Y 的增加使C上升, 使总需求曲线进一 步右移动
P
▪ 如果政策制定者不作为,这些波动会影响企业,
工人与消费者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33
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
▪ 积极稳定政策的支持者认为政府应该使用政策来
减少这些波动:
▪ 当GDP低于自然产量率时,使用扩张性货币或财
政政策来阻止衰退
▪ 当GDP高于自然产量率时,使用紧缩性政策来防
止或降低通货膨胀
▪ 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增加1美元使总需求的增加大于1美元
▪ 它适用于改变GDP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国外的经济衰退使其对美国净出口的需求 减少了100亿美元
起初,总需求减少100亿美元
收入的下降使消费减少,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 和收入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23
2. 挤出效应
▪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还有一种相反的效应 ▪ 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 r上升,减少投资,从而减少
经济处于衰退之中,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000亿美 元就可以结束衰退 A. 如果MPC =0.8,没有挤出效应,国会应该批准
增加多少政府购买来结束衰退? 乘数 = 1/(1 – 0.8) = 5 政府购买增加400亿美元 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5 x 400亿 = 2000亿
28
主动学习 3
参考答案
▪ 就是说:其他条件不变,Y 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本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思路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的设计本课程总学时为32,每周授课1次,每次3学时。

期末测试采用闭卷形式, 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占20%、作业成绩及课堂表现占20% 2、各部分的学时分配和安排本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11章,具体各章学时安排见第二部分。

3、本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增补本课程最后选定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叶德磊编著),从其包含的章节内容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深度也较适合非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学习。

结合学时考虑,除5、7、13章内容大部分省略外,其他11章内容基本不进行过多的取舍和增补。

四、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本课程共包括11章内容,讲授时将采取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

导论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笫一章至笫五章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容,其中第一章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一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和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因素一一供给的进一步解释;第五章分配理论研究商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和个人,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

笫六章至第十一章为宏观经济学部分内容。

笫六章'第八章围绕国民收入决定核算和决定的内容展开,因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九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是各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将其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效应和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第十章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笫十一章财政和货币政策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具体的措施,4、各部分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讨论和习题巩固。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学期:学分学时:54学时, 3学分(理论学时: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本科)课程性质:必修课选用教材:《金融学》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等开课单位:编写依据:一、课程简介《金融学》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

课程介绍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金融市场与运作,金融机构与体系,货币运行与调节金融开放与发展等内容,阐明经济体系中货币运行的基本功能、运行方式、基本规律以及社会货币管理与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分析我国和世界金融发展形势,及货币政策变化方向,增强对宏观经济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政策、金融活动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手段等有较整体的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与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货币金融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及货币政策意图和效应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多样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把经济、金融思维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

三、教学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1.1 金融概述1.2 金融的地位和功能1.3 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求:了解“金融”一词的界定与演变、理解现代金融学的基本框架结构。

教学重点:金融的内涵与界定教学难点:金融学框架参考资料: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6学时)教学内容:2.1 货币的定义和计量2.2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2.3 货币的职能2.4货币制度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货币的起源掌握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了解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的存在形态,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作用以及货币层次的划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的货币制度、人民币国际化的缘由与路径。

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r
r
IS2
LM
IS2
LM
r2
IS1
IS1 r2
r1
r1
O Y1 Y2
YO
Y
Y1 Y2
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的特例
d dG Y h[1c(1h t) ]ik[1c(1 1t) ]ik h
凯恩斯主义极端
在流动性偏好陷阱中,挤出效 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
r
IS2 IS1
r0

LM
O
Y
应也就大。反之,挤出效应就小,政策效果大。
r
r
IS2
LM
IS2
LM
r2 IS1 r1
r2 IS1 r1
O
Y1
Y2
YO
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Y1
Y2
Y
财政政策效果的代数分析
财政政策乘数
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支出的变化能使均衡的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YC0I0G0ircT 0 1c(1t)
rJ0M0 kY hh
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李嘉图等价原理
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 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等价。
巴罗∙ 《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当政府出售债券以弥补减税损 失时,敏感的人就会同时意识到将来为了还本付息,他会面临更高 的赋税。政府借债只是推迟了纳税。为了应付将来的税收负担,人 们将目前的减税收入储蓄起来而不是花掉。
政府转移支付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
斟酌使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总需求水平过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或增加

经济学原理,第11章总需求应用IS_LM模型

经济学原理,第11章总需求应用IS_LM模型

11.2 作为总需求理论的IS—LM模型
一、 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总需求的决定因素,我们现在使用IS—LM曲线而不是货 币数量论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第一,我们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国民收入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 降——也就是说,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第二,我们考察是什么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我们可以把这些结论总结如下: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IS—LM模型中的收入 变动代表着沿着总需求曲线的运动。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IS—LM模型中的收 入变动代表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图(a)表示货币扩张。对于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货币供给的增加提高了实际货 币余额,使LM曲线向右移动,提高了收入。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 移动。
近年来,美联储使用了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银行之间收取 的隔夜贷款利率——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作为这一操作程序的结果,人们 常常从改变利率的角度来讨论美联储的政策。然而,牢记利率的这些变动背 后是货币供给的必要变动。
这种为什么美联储选择使用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呢?一个 可能的答案是对LM曲线的冲击比对IS曲线的冲击更普遍。当美联储以利率为目 标时,它通过调整货币供给自动抵消了对LM曲线的冲击,尽管该政策恶化了对IS 曲线的冲击产生的影响。如果对LM的冲击是更普遍的类型,那么以利率为目标 的政策比以货币供给为目标的政策会产生更高的经济稳定性。
图11—3 IS—LM模型中货币供给的增加
货币供给的增加使LM曲线向下移动。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收入从Y1增加 到Y2,利率从r1下降到r2。
再一次地,为了解释经济从A点到B点的调整,我们依靠IS—LM模型的基石—— 凯恩斯交叉和流动性偏好理论。这一次,我们从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地方——货 币市场——开始。

经济学原理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原理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原理》
主编:刘笑诵、丁勇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 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 经济。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具有以下三个职 能: (1)发行国家货币。 (2)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具有 两大功能:一是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另一 重要职能是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同时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 业务。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经济学原理》
主编:刘笑诵、丁勇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以影 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在短期 内,财政政策主要影响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这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 (一)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将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 的过程。财政支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政府 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学原理》
主编:刘笑诵、丁勇
在经济高涨时期或通货膨胀情况下,中 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收缩贴现的数量,减少 商业银行的储备金,从而限制商业银行发放 的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 总需求,达到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
《经济学原理》
主编:刘笑诵、丁勇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经常采 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紧缩信贷 。但这时企业感到有利可图,仍愿增加贷款 ,扩大投资,商业银行也愿扩大放贷,这使 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
减少政府支出 经济繁荣时期 增加政府税收 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 抑制消费和投资
图11-2 紧缩性财政政策
《经济学原理》 主编:刘笑诵、丁勇
除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还有一种财政政策叫中性财政政策。它是 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 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经济学基础概念总结

经济学基础概念总结

经济学根底概念总结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拥有的稀缺资源中生产出最多的物品和劳务。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

时机本钱:为了得到*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方案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个小时〔或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滚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述: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标准表述: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未要求〕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根据时机本钱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时机本钱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比较优势。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市场:*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二)再贴现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 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率就是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 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即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息率。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 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的 一种政策手段。
四、货币政策的类型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主要措施: 一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二是降低再贴现利率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道义劝告”
(二)调节性货币政策和非调节性货币政策
1.调节性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 不断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2.非调节性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并不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 不断地调节货币需求,而是把货币供应量固定在预定水平上。
四、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一)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二)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 (三)财政政策的政治阻力
第三节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和汇率水平等, 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二、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经济周期概论
(一)消费不足周期理论 (二)投资过度周期理论 (三)纯货币周期理论 (四)创新周期理论 (五)心理周期理论 (六)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七)政治性周期理论
三、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1.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产出的变动与投资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设资本-产出比率固定不变: v =K/Y,其中K是 存量,Y是流量,K>Y,所以v>1。

《经济学基础应用》 第十一章,练习参考答案[3页]

《经济学基础应用》 第十一章,练习参考答案[3页]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如何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C. 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D. 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2.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财政支出C.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税收3.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 增加政府支出B. 提高个人所得税C. 提高公司所得税D. 增加货币发行量4.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D.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5.以下各项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A. 税收B. 公债C. 罚款D.转移支付6.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各种有价证券的目的之一是()A.调节债券价格 B.调节利息率 C.调节货币供应量 D.调节货币需求量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A.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B.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C.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D.商业银行卖出有价证券8.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A.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息率提高B.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提高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息率降低D.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降低9.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是()A.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B.提高贴现率C.提高准备率D.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10、当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10000元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A.2000元 B.8000元 C. 50000元 D.10000元三、问题与应用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经济学原理》复习题

《经济学原理》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第1章经济学导论1、说“资源是稀缺的”是指()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2、下列哪一项是实证方法的说法?()A、目前的社会救济金太少B、医生挣的钱比工人多C、男女应同工同酬D、降低失业比抑制通货膨胀更重要3、下列论述中属于规范方法的是:()A、治理通货膨胀比增加就业更重要B、利率上升导致储蓄增加C、经济发展中出现收入水平差距拉大D、效率就是生产率的提高4、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价值理论B、价格理论C、生产理论D、分配理论第2章供给与需求1、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A、需求增加;B、需求减少;C、需求量增加;D、需求量减少。

2、消费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A、减少;B、增加;C、不变;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3、整个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其原因是()A、需求增加B、需求减少C、价格提高D、价格下降4、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减少B、不变C、增加D、难以确定5、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6、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

A、供给增加;B、供给量增加;C、供给减少;D、供给量减少。

7、生产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供给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8、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

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D、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9、对一般的商品来说,当其供给不变时,如果其需求增加,则该商品的:()A、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B、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C、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D、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10、市场上某产品存在超额需求是由于()。

宏观经济学11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11经济周期理论

11.4.2 战后经济学家对经济长波时期的划分
战后,有许多经济学家从事长波研究的结果表明,从1789年到1973年间的184年中,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四个长周期。如表所示。
康德拉季耶夫 (1922)A
B
德沃尔夫(1929)
范·西里西亚旺特里 普(1936)
熊彼特(1936)
第一次长波谷峰
1789
11.1.4 经济周期的类型
西方经济学按照经济周期时间的长短即两次谷底(或两次波峰)间的时间 间隔,把经济周期分为以下几种期限类型: 1. 朱格拉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 称之为“朱格拉周期”,汉森称其为主周期。由于这种波动与设备投资有关, 有人称其为设备周期。与其他周期类型相比,这种中等长度的又被称为中周期。 2. 基钦周期
现在西方经济学家多不再使用“危机”这个词,而是用衰退和扩张 两个阶段划分法来代替传统的四个阶段,并且将经济周期两个阶段相互 交替的转折点分别称为“波峰”和“谷底”。“波峰”和“谷底”是时 点概念,通常是以某个月为标志。
11.1.3 经济周期的判断与衡量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问题。实际GNP的周期性波 动常常能够代表总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波动。判断和衡量经济周期所依据的 最主要的指标是实际国民收入、实际GDP或实际GNP,考察它们的绝对规模 变动,或增长率变动。
时曾指出,投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多倍的增加。可见,一方面,投资的变动会
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另一方面,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引起更大的投资变
化。萨缪尔森便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1.3.1 乘数—加速数模型
在三部门经济(家庭、企业和政府)条件下,总支出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

经济学原理知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如失业、通胀问题

经济学原理知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如失业、通胀问题

经济学原理知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如失业、通胀问题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经济状况、政策、影响因素等,包括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失业、通胀等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和理论知识,探讨一些关键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一、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们直接决定了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和稳定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1.国家财政政策国家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支的管理,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收入结构、实行税收政策等措施,调节经济运行状况。

因为国家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进程,所以在经济危机时期,国家财政政策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举一个例子,近期美国国内的疫情形势暴发,造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严重动荡,经济活动大幅度萎缩,失业率上升,国内贸易下降,国家财政收入急剧下降,而国家财政政策在此背景下则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疫情补贴政策、失业补助政策、贷款拓展政策等,这些政策的作用,一方面是帮助国内贸易恢复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促进了社会公平与稳定,刺激了经济的复苏。

2.国家货币政策国家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管理货币流通总量、调节货币利率等措施限制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稳定的政策。

与国家财政政策相似,货币政策也能够调控整个国家经济的运作状况。

以中国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历着经济改革的重要转型期,失业率上升、物价波动大、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巨大,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央行制定了一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人民币利率、汇率等方式来保证经济运行的稳定,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经济问题。

二、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失业是指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对于个人而言,它意味着没有收入,难以生存,对于社会而言,它也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浪费,影响社会发展。

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章 开发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章  开发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高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如E点
i
i′
紧缩的货币政策
扩张的财政政策
i0
BP LM′
E′
LM
E
IS′
IS
O
Y0 YF
Y
高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同时存在时两种工具的运用
高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如E点
扩张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i
BP LM
E i0
LM′
E′ i′
IS IS′
O
YF Y0
Y
高通胀与国际收支顺差同时存在时两种工具的运用
A
变。导致金融资产流出增加, i1
资本项目出现逆差。这时,外 汇市场上本币将贬值。本币贬
BP2(E2)
值有利于出现经常项目顺差。 i2
B
直到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
逆差完全相抵时,国际收支重 O Y’
Y
新实现均衡,这时新的均衡汇
率E2出现。
国际收支平衡线与汇率
IS-LM-BP模型
二、IS-LM-BP模型
对内均衡
情况:失业;国际收支顺差 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 货币政策
情况: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 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 货币政策
情况: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 货币政策
对外均衡,BP=0
情况: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 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 货币政策
蒙代尔的政策工具的分配
IS-LM-BP模型
BP曲线向上倾斜:
利率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从而使国际收 支出现盈余。此时,只有通过减少净出口才能抵销净 资本流入的增加,而净出口又取决于国民收入,所以 只有在实际国民收入也提高的情况下,才能使进口增 加,出口减少,进而抵销由资本项目变化所导致的国 际收支盈余,使国际收支重新恢复平衡。要保持国际 收支平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一定要同方向变动。

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

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

经济学原理复习第1章经济学导论第1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 资源的稀缺性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的矛盾二、 人类社会面临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物品、为谁生产三、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经济市场: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指令经济:是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混合经济:又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以区别于上面所说自由放任经济 第2章供给与需求第1节需求曲线一、 影响需求曲线的因素商品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预期二、 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决定因素影响需求的因素 因素变动相关物品价格 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第2节供给曲线一、影响供给的因素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 二、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决定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 因素变动价格 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投入价格 供给曲线的移动技术供给曲线的移动预期 供给曲线的移动第3节供求均衡一、 市场均衡供给与需求相等二、 供给或需求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需求增加 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价格 ,数量需求减少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价格 ,数量供给增加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价格 ,数量供给减少 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价格 ,数量,确定哪一种需求或供给1.考虑家庭旅行车市场。

根据下面所列的每一个时间的决定因素受到影响。

还要指出,需求或供给是增 加了,还是减少了。

(])人们决定多生孩子。

1.(])人们决定多生孩子。

即人们偏好更多的孩子,需求增加。

(2)钢铁工人的罢工提高了刚才的价格。

,即投入品的价(2)钢铁工人的罢工提高了钢材价格。

工人罢工引起工资提高,供给量减小。

格提高,从 而提高钢材的价格。

供给的价格提高(3)工程师开发生产出新的自动化机器用于家庭旅行车。

,供给量提(3)工程师开发生产出新的自动化机器用于家庭旅行车。

技术提高高。

(4)客货两用车价格上升。

10第十章 货币政策

10第十章  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条件的方针、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金融政策,他制约着国家的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所以有人把他等同于金融政策。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或同一时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环境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因而也会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他基本上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因此,最终目标也称货币政策的战略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建立与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有密切的连带关系,是应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这四大政策目标的具体含义: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稳定物价的前提或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在金本位制时代,币值意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币值变动即单位货币的黄金量变动,而黄金价格的变动是引起币值变动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多数经济学家以黄金价格的涨跌幅度来测度币值变动的程度。

自30年代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相继放弃金本位制,纷纷宣布纸币与黄金脱钩,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这样便无法继续以黄金价格的变动来作为币值稳定的标准。

由于物价的变动是纸币币值变动的指示器,是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主要标志,所以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改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

物价指数上涨,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跌,表示货币升值。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经常被用来测度一般物价水平波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一般物价水平呈上升的趋势。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失业补助、农业补贴、贫困救济等方面 的支出。
⑵政府税收
• 政府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权,以强制手段占有 的一部分国民收入。
• 按照纳税的方式不同,税收可分为直接税、 间接税。
• 直接税是直接征收的,不能再转嫁给别人的 税。如所得税、财产税、馈赠税、遗产税等。
• 间接税是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征收的税,如 营业税、消费税、进口税等。
⑵政府税收
• 间接税和直接税相比,最主要特点是可以将 税收通过涨价的方式转移到商品的价格上。
• 一般地,经济越发达越是以直接税为主,越 落后越是以间接税为主。
• 由于间接税会造成税负的转移,会使宏观经 济政策扭曲;
• 同时,税收的防止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功能 也难以有效发挥。
⑶公债制度
• 公债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预算赤字而举 借的债务,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⑴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包括: • 国防与安全支出; • 社会福利支出; • 卫生教育支出; • 建设与环保支出; • 科研支出; • 农业补贴支出; • 债务利息支出; • 国际事务支出。
⑴政府支出
• 政府支出可划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
劳务的支出。 •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
• 货币政策划分为: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⑵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 例:我国的货币政策分析
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增加 货币供给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水平。 例如,当经济萧条时,央行采取扩张性 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 模,引起利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促 进经济增长;
⑵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 8、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两大类。

与利息相关的经济学原理

与利息相关的经济学原理

与利息相关的经济学原理
1. 时间价值:时间价值理论指出钱在不同时间段的价值不同。

因此,借款人需要支付借贷利息,以补偿资金的时间价值。

2. 供求关系:利息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其大小取决于供求关系。

如果借款人数量较多,将增加竞争并导致利息降低。

相反,如果需求大于供应,利率可能会上升。

3. 风险溢价:高风险借款人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率来补偿贷方的风险。

风险溢价也与市场中的利率涨幅有关。

4.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改变对利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中央银行的降息和加息对市场利率的上升和下降有着重要的影响。

5. 通胀和通货紧缩:由于通胀,货币的购买力可能会下降,因此,借款人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来补偿通货膨胀的影响。

相反,通货紧缩会导致利率下降。

6. 资本市场利率:长期借款的利率一般与利率息息相关。

因此,资本市场对长期借款的利率会产生影响。

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Economics(Class Syllabus)课程编号:032023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3适用对象:经济类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经济学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是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例如单个家庭、单个企业、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目标1:系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目标2:熟悉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英文表述目标3: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和现象目标4: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第二章的消费理论、第三章的生产理论、第五章的市场理论、第六章的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理论、第七章一般均衡、第九章国民收入核算、第十一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十三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十五章通货膨胀与失业应精讲、细讲。

对各章重点内容,教师应阐述清楚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以一些浅显易懂的案例增进学生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授课,任课教师应以多媒体教学为基本授课方式,教师也可以所采取的其他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2 货币政策对实际GDP和物价水 平的影响
• 货币政策对实际GDP和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主 要通过两个部分实现的。
• 第一部分是金融市场的波动。当货币政策变化 时,基础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引起利率发生 变化,在货币乘数效应的影响下,整个金融市 场的贷款规模和商业利率也会发生波动。
• 第二阶段是经济波动。整个金融市场的货币量 和利率的变化,影响了总需求和价格水平状况, 最终影响实际GDP的变动。
利率变动对总需求影响(价格变动)
• 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利率波动(短期)直接对总需求产 生直接影响,其二是利率波动通过价格 (长期效应)波动对总需求产生的间接影 响。两者会形成最终的合力,对总需求产 生作用。
11.3.3 用货币政策反通货膨胀
• 央行通过降低银行利率或者银行的准备金 率,增加投资需求,稳定经济周期。
11.3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
• 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提供各 种存、贷款信用服务,并利用货币乘数扩 大信用规模。因此,中央银行需要通过调 节和管理货币供给或利率水平等一系列政 策工具,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
11.3.1 货币政策工具
• 法定准备金率(Reserve system) • 贴现率(Discount rate) •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
11.1.1 货币政策的概念
•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 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数量和利率 进行管理的行动总和。 •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执行,它影响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变动使利率上升或 下降,进而影响消费、商业投资及净出口 等部门的支出水平,最终影响实际GDP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 贴现时的折扣利率。
• 法定准备金率。指以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 于其吸收的存款不得用于放贷的最低准备 金比例。
我国中央银行历次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调整趋势
•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 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 政策行为。
11.4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利率与支出之间的估计。影响支出计划的 实际利率与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之间关系 并不密切。此外长期实际利率如何随名义 利率变化,还取决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因此,支出计划如何随实际利率变化也取 决于许多的因素,这使得利率与支出之间 的关系估计变得困难。
• 调整中的时滞。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比较漫 长,这时货币政策的最大的问题。从长期 来看,经济的波动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 并不会因为政策等因素变化而发生根本的 转移,而且影响经济波动的许多因素仍在 不断变化,都会促使新形势不断出现,政 策调整在适应形势变化中必然是存在一定 的滞后期。
• 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能够准确地预测到充分 就业时的潜在GDP水平,如果利率调整的传 导机制能有效实现,则通过调整货币量或 者利率政策,改变总需求,能使得经济达 到充分就业状态,并稳定价格水平。如果 人民银行对总需求调整力度过小或者过晚。 经济将维持一个有通货膨胀压力的状态, 此时通货膨胀率将超过价格水平;如果调 整过度,经济有可能从通过膨胀转为衰退。
2008年下半年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利 率政策
时期 2008年利率下调的主要内容 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 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 2008年12月22日 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从,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各0.27个百分点。
本章结束
11.2.2货币市场均衡
• 利率的调整促使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当 利率达到均衡点时,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 量达到平衡。
12.2.4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 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改变市场中的利率水平, 影响物价水平和总需求变动,最终对实际 GDP产生影响。显然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的 对象不是实体经济中的物价、就业和实际 GDP等变量,而是通过中间变量,如货币量 和利率等,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 • 货币政策的两个可以选择的中间目标是货 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
引导案例
• 次债危机下的货币政策
• 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实行货 币政策的时候多次利用利率,利率是如何 影响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的呢?它在货币政 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货币政策又是怎样 影响GDP和物价水平的呢?
11.1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 之一,它主要由一国的中央银行承担。中央银行是 国家管理金融市场的权威机构,是国家的银行、发 行的银行以及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实施本国的货 币政策,是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调节流通中的货币供 应量,目的是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维持充分 就业,平稳经济周期,维持长期增长,实现国际收 支平衡。 • 一般意义上,中央银行更适当的目标是通过维持和 稳定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 胀,改善经济状况,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
第11章
货币政策
主要内容
• • • • 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货币市场:需求和供给 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重点和难点
• 货币政策及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象和 目标
• 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如何影 响利率 • 货币政策对实际GDP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货币乘数。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 政策工具,控制基础货币量的变化,进而 影响金融机构的货币乘数和准备金比率, 间接地控制信贷市场规模。
• 利率效应。当利率上升时,总需求会减少, 反之,当利率下降时,总需求会增加。在 图11-3a中,利率可能会由于货币供给增加 或者货币需求减少等因素下降。如E’或E’’。 在图11-3b中,总需求由于利率效应,当利 率下降时,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 表现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11.1.2 货币政策的目标
• 稳定物价(Price stability)是中央银行货币 政策的首要目标。 •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是货币政策 的目标之一。 •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货币政策 的目标之一。 • 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是货 币政策目标之一。
• 价格效应。需要注意的是总需求曲线表达的是 物价水平和实际GDP的关系。利率下降是否会 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而引起总需求点的移 动(AD1线上点的移动),这是可能的。如图 11-5,当利率下降时,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导 致利率下降,当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不变的条件 下,过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物品和劳务,则导 致物价上升;如果是货币需求减少,表明人们 持币意愿下降,在货币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也 会存在超额货币供给,引起物价上升,物价上 升,刺激总需求减少。
2008年10月8日
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 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0.27个百分点
从2008年9月2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 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2008年9月15日
• 从2009年末,价格水平持续增加,经济总 体上出现了通货膨胀苗头。通货膨胀是价 格持续上升的现象,CPI指数是衡量通货膨 胀的重要指标,我国CPI指数从逐步突破3%,
11.2 货币市场:需求和供给
•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 货币市场均衡 •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 货币需求(MD)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家庭和企业意愿持有的货币量与利 率之间的关系。 •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 货币供给(MS)。是由货币提供方意愿提 供的货币数量。从基础货币来看,目前世 界各国的货币提供方均由各国的中央银行 承担,我国的货币供给由中国人民银行控 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