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电影产生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有声电影产生的背景

1、社会时代背景

电影自问世之初时就一直伴随着有声的实验。爱迪生最初发明电影的动机就是以他已发明成功的留声机为主题,试图创造出一种能够与之配合的活动画面。这种“留声机电影”在电影史上也留下过几段“有声电影”的片段。1926年8月,美国华纳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只有音乐片段的《唐璜》;随后,国外的有声短片即传入了中国。至1929年,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安装了美国光学发声的放映机,放映了美国有声片《飞行将军》,国外的有声电影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就在国外有声电影正式登陆中国的同时,中国的民族电影企业也开始纷纷研究、摄制自己的有声电影。1929年,天一公司最早开始了有声电影的摄制,1930年年初完成的第一部有声短片《钟声》因遭遇火灾被毁,未能与观众见面。同年,由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公司都开始摄制自己的有声电影。

2、理论背景

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和理论家爱森斯坦,在发表于1928年的《有声片的未来》中写道:只有将声音同蒙太奇的视觉片段加以对位使用,才能为蒙太奇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新的可能性,使声音的构思表达出艺术家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他追求主题及意义在镜头间的冲突中表达,声音被看作当完成某种“冲突”而被需要时,才具有存在于电影中的艺术价值。就在爱森斯坦等人发表“关于有声电影未来”的著名声明仅仅几个月后,洪深就将其译为中文发表了。左翼文艺工作者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新事物。早在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两年以前,左翼文艺刊物《艺术》杂志就曾进行过关于有声电影问题的讨论。许多后来成为左翼电影主将的左翼文化人都热情地欢呼有声电影这一新事物的诞生,并期望其能成为进步思想宣传的有力工具。

3、技术方面

从世界范围看,早期有声电影的技术探索,经过了腊盘发音和片上发音两个阶段。“所谓‘腊盘发声’,即是将声音录在特制的蜡盘唱片上,再用一种与放映机同步的唱机为影片配音;而‘片上发音’,则是利用声光转换原理将声音录在胶片右侧的声带上,再通过放映机上的还音装置与画面同时放出。”[①]中国有声电影的摄制,最先也是从蜡盘发音入手的。

另外,中国默片的发展也为有声电影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①]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参考文献:

孙志强、吴恭俭主编:《电影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陆弘石、舒晓鸣主编:《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