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2.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3.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小组合作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完成教材第18页的练习题1、2、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所需器材和预期结果。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实验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他们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对速度的计算和测量可能仍感到困惑。学生对物理实验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应用秒表,刻度尺测平均速度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应用秒表,刻度尺测平均速度教学难点用秒表测时间突破重难点的设想通过活动1练习停表的使用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平均速度?3.速度的公式:4.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二、合作探究(一)活动1:练习停表的使用老师将一个乒乓球从高处释放。
同学听到乒乓球第一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开始计时,听到第二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停止计时,并比较计时结果。
(二)活动2:测平均速度(1)测小车在水平面沿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依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即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实验用的测量工具是?(3)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设问导读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明确要求认真思考完成活动1,2分析总结规律,小组讨论,个别回答阅读课本,积极思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活跃气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活动1,2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注意事项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解决实际问题11.要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应该测量______和_____2个物理量,其中______用钟表测量,_______用刻度尺测量。
2. 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用表可测出这段时间,就可据公式______计算运动员的速度。
3.在实验室要测一辆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怎样准确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呢?需要怎样设计实验?注意:(1)木板支起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过高,会使小车速度过快,不易记录时间。
过低会造成测出平均速度太接近)(2)要保证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沿直线运动。
(3)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高度处释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现象,如运动员百米冲刺、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存在。
2.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如赛车手、运动员等,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创设生活情境,如学校到家的往返路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自己的平均速度。
(二)问题导向
2.分配实验任务,明确各组成员的责任,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与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本节课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的良好品质。
5.作业小结的环节:本节课的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实验技能。此外,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1.引导学生提出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测量平均速度?”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影响物体平均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等。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小组合作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准备】秒表(每组一只)、木直尺、小车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附件三:教学反思
(1)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v=s/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3)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终点计时,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决定不能认为v=(v1+v2)/2,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绝不是一回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2.教师点评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速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我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改正。
3.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实验操作步骤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便于他人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速度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著),了解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作业质量。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D .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 【答案】A类型二、平均速度的计算2.某物体在运动中,通过路程s 1所用的时间为t 1,接着以速度v 2通过路程为s 2,那么物体在它运动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121s v t + B .121212s v t s t v ++ C .1212s s t v ++ D .212212()v s s v t s ++【思路点拨】已知物体以速度v 2通过路程为s 2,可以得到此过程所用时间t 2,已知全程和所用时间,两者之比就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s v t=,∴物体通过路程s 2所用时间为222st v =,物体在全程所用时间为21212s t t t t v =+=+;全程的路程为s=s 1+s 2,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212221212()s s v s s s v s tv t s t v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能根据公式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用具斜面、木块、金属片、小车、秒表、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四、相关资源【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视频资源、【知识解析】《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平均速度》图片资源、【知识解析】《测量平均速度小结》(思维导图)图片资源、【物理时空】《超声波测距》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知识解析】《平均速度》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平均速度,你能通过实验测出斜面上运动小车的平均速度吗?【新知讲解】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此图为视频资源截图, 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mp4看完视频后,请大家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是通过什么原理测出速度的?实验原理:v =s/t。
问题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分别用什么仪器测量?还需要其他什么辅助器材?测量的物理量:路程、时间;所用的器材是刻度尺、停表;还需要的其他器材有斜面、小车、长方盒子、金属挡板、铅笔。
问题三:哪一段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如图所示:小车车头运动的距离为小车运动的路程。
问题四:为什么斜面要保持很小的坡度?使小车能够顺利下滑,又不至于速度太快,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问题五:请设计实验步骤。
1.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并保持这个坡度不变。
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车头到车头的运动距离s1,并记录在表格中。
3.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并记录到表格中。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重复步骤2、3,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运动距离s2和时间t2,并记录到表格中。
5.根据公式v =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v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技巧。
2.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自我提升意识。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与评价,强调测量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速度。
2.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及其速度,激发学生对测量平均速度的兴趣。
3.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计算公交车从一站到下一站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解决方法。
4.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如何准确测量距离和时间。
3.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方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2.强调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有哪些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提高测量平均速度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4.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出租车计价器上的速度数值不稳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如何利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3.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米尺、秒表、计时器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练习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表示的吗?”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并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例如:“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例如:“请同学们用米尺测量物体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然后计算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2.掌握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问题。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与平均速度有关的题目。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台电脑或投影仪–PPT课件–实验器材:计时器、直尺、小球等–教学实验设计–学生作业练习册2.学生准备:–笔记本–学习用具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 导入:(5分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吗?平均速度有什么特点?•引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计算公式,掌握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问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使用PPT呈现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平均速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
–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 实验演示与操作:(25分钟)•设计一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实验步骤:1.将小球放在桌子上,并准备好直尺和计时器。
2.用直尺测量小球所要滚下的斜面长度,并记录下来。
3.用计时器计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4.通过计算,得出平均速度,并与同学进行对比。
4. 深化理解与巩固:(20分钟)•提问:在实验中,我们如何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有什么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和注意事项。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进行个别或小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与平均速度有关的题目,并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巩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实际参与到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在巩固环节,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解题思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即可
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定义是什么?
速度的单位,公式。
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小艇从高处滑下是匀速直线运动么,引出实验: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器材4、实验过程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整理器材。强调: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式v=s/t。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具体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教学具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尺。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几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由博尔特与苏炳添运动比赛引入,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哪个最快?用什么物理量表示运动的快慢?---速度
2、提问:(1)1博尔特是匀速的吗?他的速度是否变化?在做什么运动?
(2)如何知道他的平均速是多少?需测哪些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滑下的时间太短;坡度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
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
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学生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
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2.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图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6)思考: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并进一步求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1)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思考:
(2)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3)v3与v2大小有何关系
六: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 内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C.8m/sD.都不对
2、在百米赛跑中,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5m/s,后50m的平均速度是10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填写实验报告
2、设计一个测量自己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