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选择课文中几个典型的描述大自然的语言的段落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让学生全面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提升观察力和表达力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描绘自然之美。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大自然中的元素,如山川、动植物等,进行深入讨论。
7.拓宽文学视野,了解大自然语言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8.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
板书设计
①知识点: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
-自然元素的语言表达(山川、流水、动植物)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②关键词:
-美丽景象
-语言表达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自然的语言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概念、表达方式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自然的语言在描绘自然之美、提升写作能力方面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重点题型整理
1.简答题:
-请列举课文中三种不同的自然景象,并简要描述它们所表现的大自然语言。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的?
答案举例:
-课文中提到的三种自然景象包括山川的诉说、流水的歌声和风的轻吟。山川的诉说表现了大自然的庄严和沉静,流水的歌声展示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灵动,而风的轻吟则传达了大自然的温柔和多变。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一本优秀的学案,《大自然的语言》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学案展现了大自然中丰富的语言,同时也向学生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的机会。
以下是我对这本学案的一些看法。
首先,这本学案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探索机会。
通过数字采集,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中不同生物的习性、特点和分布情况,了解我们生态环境中的各种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让他们走进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其次,这本学案还是一本“知识库”。
它包括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如生物的分类、遗传规律、生态平衡等。
这些知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提升科学素养。
此外,学案中还植入了大量的科学史和实践案例,使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和考究性。
最后,这本学案还具有很强的合作性和互动性。
学案中设有小组合作、课堂活动和互动教学等环节,让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学会心灵沟通和合作精神。
这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总体评价方面,我认为这本学案是具有很高价值的。
它呈现了自然界的绚丽,解析了生命的奥妙,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提升了他们的学科素养。
这也符合现代生命科学教学的理念,倡导学生立足现实、打破界限、开拓创新。
当然,这本学案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它缺乏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图像、视频等;学案的安排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的冗杂和重复等。
不过,在总体来看,这些小小的不足不影响学案本身的重大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一本优秀学案。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多彩和丰富,深入理解自然界中的奥秘和规律。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案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观察力、动手实验能力等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学案来鼓励中学生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科学习中收获愉悦和风险综上所述,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学案,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还具有趣味性和深度。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说明顺序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4、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习重点:1、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说明顺序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课前导学案设计导学语: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么,竺可桢为什么写了一篇文章叫《大自然的语言》,莫非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也有它们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跟随竺可桢一起走进大自然,一探究竟。
1、阅读材料,了解作者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学科——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完成字词练习次dì翩然xiāo声nì迹风雪载.途Shuāi草连天连翘.农谚.草长yīng飞3、默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第一自然段按顺序描写四季景物的变化?正因四季变化具备特点奠定了它成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基础.②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③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④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几个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⑤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提示:以上五题,注意熟读课文,概括提炼相关信息】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把文题改为本文的说明对象好不好?为什么。
⑦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⑧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5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多媒体播放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视频。
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2、认识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3、检查预习效果。
(1)字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2)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通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3、通过合作探究,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课堂练习法四、课前准备:1、钻研好教材,理清思路,备好课。
2、搜集积累相关素材。
3、制作好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文题中的“语言”一词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找准教学重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
我想请问同学们,你对题目中的哪个词最感兴趣呀?对,语言。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
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一个国家还有许多方言。
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感知科学的魅力。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明确:是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学习重点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学习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给重点字注音。
榆( ) 萌( )发翩( )然销声匿( )迹孕( )育农谚()海棠( ) 草长莺( )飞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草长莺飞:草木荣枯:花香鸟语:风雪载途:年年如是:3.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三、知识积累1.简介作家竺可桢( 1890 -1974),中国卓越的科学史家和教育家,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在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3.文体介绍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2019最新编辑)
5大自然的语言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照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分配课时进行课文详尽感知的交流展现及当堂检测。
可合适调治。
1.积累“萌发、序次、翩然、藏形匿影、风雪载途”等词语 , 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知识与技术2. 认识物候的相关知识。
教 3.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序次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学目 1. 训练做读书大纲的能力。
标过程与方法2. 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述光景的能力。
感神态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与价值观作者简介课写作背景前预习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平和象学的确定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开创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天气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本文是依照《科学大众》1963 年第1 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翩然( pi ān).簌簌( sù).悬殊( shū).衰( shuāi )衰败哀(āi )沉痛孕育( yùn)风雪载途(zài)..物候(hòu)农谚(yàn)..纬度( wěi)经度(jīnɡ)..壤( r ǎnɡ)土壤攘( r ǎnɡ)攘除酷热( yán).连翘(qi áo).藏形匿影( nì).理解词语萌( 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 yīn)荫凉消(xiāo)消失序次: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藏形匿影: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藏形匿影了。
衰草连天:好多草枯黄衰败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大自然的奥秘》:一本介绍大自然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普读物,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大自然。
-《气象万千》:一本关于气象学的通俗读物,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物候学入门》:一本介绍物候学的入门书籍,适合对物候学感兴趣的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这些材料,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与同学分享。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思维品质。例如,评价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提问、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等。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有效地与组员合作等。
板书设计:
1.课文结构:
引言——正文——结语
2.关键概念:
气象学——物候学——大自然的语言
3.生活实际联系:
观察物候现象——运用气象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或案例,引出《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无答案)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语言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g)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
(二)速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四、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内容:1、作者介绍: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学习字词。
连翘(qiáo)——翘起(qià)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3、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教(学)反思:1.tóng kàng jī yá rǒng zhuó páng bó lín lí jiá s āi shù2.急躁描摹恬静渺小羁绊晦暗干燥蓦然聒噪缥缈湖畔后悔3.(1)疾速大起大落震撼烧灼威逼鲜明惊异消化释放同学们喜不喜欢“摇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
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晦.(huì)暗羁.(jī)绊冗.(rǒng)杂蓦.(mò)然烧灼.(zhuó)戛.(jiá)然而止亢.(kàng)奋辐.(fú)射搏.(bó)击淋漓..(lín lí) 2.解释下面词语。
【狂舞】纵情地舞动。
【闪射】闪耀。
【火烈】兴旺热烈。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碰撞】比喻鼓声和观众的心灵相撞击。
【搏击】形容后生们奋力舞动胳膊、腿、全身。
【烧灼】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激动着观众、感染着观众。
【奔突】奔驰向前。
【辐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翻飞】翻动飞扬。
【恬静】安静。
【冗杂】繁杂。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渺远】同邈远。
遥远。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思考:1.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交流点拨】如“壮阔”“豪放”、“火烈”、“惊心动魄”、“震撼”、、“亢奋”“豪放”、“有力”、“激扬而飞动的”,“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等2.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用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它们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修辞手法应用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如何描绘出大自然的生动画面,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拟人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自然现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4.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美。
5.课后作业:结合课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4.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中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文化自信。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 新人教版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知识达成练习
板书设计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 经度、高下 空间 古今---时间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作业布置
A级
B级
课后习题
C级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教学反思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大自然的语言》++学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学案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认定目标】1.熟读、识记本课重点字词。
2.了解物候、物候学的含义,明白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预习检测】1.字词正音翩然()孕育()风雪载途()炎热()簌簌()物候()农谚()连翘()悬殊()纬度()经度()销声匿迹()2.词语解释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载途:周而复始:荣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抽青:【共同探究】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练习】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什么是物候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2、学习本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1、题目解读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一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融.( )化:萌.()发:次第:悬殊:翩.()然:周而复始:花香鸟语:销声匿.( )迹:3、浏览全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理清结构层次。
5、我的疑问(请将你的疑问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探究解决):【合作探究】一、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
二、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
[导航]: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由主到次、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等。
1、从全文看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文章首先介绍_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 ,接着说明__________ ,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
2、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3、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4、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拓展提升】古诗中的物候现象: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3、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4、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你知道下面古诗中的物候现象吗?1、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农谚.( ) 簌簌..( ) 孕.育( ) 草长.( )莺飞萌.发( ) 刺槐.( ) 连翘.( ) 丘陵.( ) 风雪载.( )途侵.害( ) 2、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 __、__ 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 _ 、_ _ _ 、_ _ 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3、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相关链接】关于物候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段,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2、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萌发次第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3、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文章主要介绍物候知识,为什么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2、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3、作者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本文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二、综合探究——品味语言5、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6、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水的语言郭治水是会“说话”的。
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
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
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
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
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
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
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
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
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
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
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1、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顺序,语言。
2、本文说明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②③。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当堂检测】1、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句中的“次第”能不能改为“不断”,为什么?)(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删掉文中“迟十天左右”中的“左右”,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2)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收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