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数学殿堂 领略大师风采论文

合集下载

引领学生走向美丽的数学殿堂

引领学生走向美丽的数学殿堂

引领学生走向美丽的数学殿堂数学是美的,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

由于它的结构完整、图形对称、布局合理、语言表达简洁,无不体现数学美的因素。

就连数学家罗素也认为:“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因此,我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就给学生以美享受数学教育,走向美丽的数学殿堂,领略数学美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开了好头。

所以,我在上这堂课时,经过精心准备,一方要考虑到了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相互衔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了他们刚进入初中学习彼此还很不了解,索性来个图片、各种模型展览,黑板上挂上图片、讲台上放满各种规则的几何体,供学生观察欣赏,并请学生上讲台促摸几何体的表面,经过五分钟的活动,师生互动的气氛渐渐活跃,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1)面可分为哪两种?线又可分为哪两种?(2)面与面相交得到什么线?(3)线与线相交得到什么?(4)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5)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6)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棱?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想象,从中抽象出点、线、面、体等几何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体会到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像,更多地反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认识,开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就连数学成绩原本很差的学生也看不出是差生,几分钟后讨论结束。

同学们涌跃举手发言,张同学说:雪地里的脚印,天上的流星,笔写字等都是点动成线的例子;吴同学说:窗帘布的拉开与闭合,用拉紧的线切豆腐所得到的面,汽车挡风玻璃的刮水条等都是线动成面的例子;王同学说:直角三角板沿直角边旋转一周,长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一周等所得到几何图形都是面动成体的例子。

通过学生的大胆举手发言,引领了学生观察生活空间的美丽,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使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走近大师课堂,提升专业素养听课有感

走近大师课堂,提升专业素养听课有感

走近大师课堂,提升专业素养应学校安排,本人有幸在10月18号参加了2015年“和美课堂”名师优课观摩会。

本次观摩会分两天进行,其中不乏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大家、名家。

吴冬冬老师带来的是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江苏省江阴市优秀青年教师强震球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最后一位则是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他上的《确定位置》给在场所有人都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完美感受。

短短两天时间,这几位小学数学界的教学精英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他们教学上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课堂上的运筹帷幄和良苦用心;感受了他们自信洒脱、轻松自如、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真是给我们听课者带来了一次精神上的震撼洗礼。

几位大师的的课堂无一不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叫深度课堂、高效课堂。

在课堂上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渗透了如何做人、如何认识世界的哲学思考萌芽。

他们尊重学生,他们了解孩子,他们把课堂、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几位大师对孩子说:“凭什么你这样认为,你能证明吗?你们有问题要问他吗?你不问我问了。

你有什么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与我想的一样,心有灵犀……”他们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发老师思考。

如上所述,这几位老师都是堪称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楷模,但是从他们身上却很难看出那种严肃刻板的感觉,尤其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随和亲切,机智幽默,语言极富感染力。

让我们感觉:大师不“大”,亲和自然。

强震球老师开场的“个人调查”、张齐华老师“判断对错”等,都是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放松,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本节课的期待。

听完课之后,大家不禁在讨论:大师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区别到底在哪里?他们为何要这样上?如果我按照这个设计上能否驾驭?他们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是什么样的成长?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有人说他们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三点:1.会做人、会做事;2.对教学有热情、有责任心;3.悟性高、敢创新。

第一点靠品行和引领,有了这些他们就有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就有了机遇;第二点靠个性和良心,这仿佛是天生的,但也靠后天的环境;第三点靠学习和实践,没有丰富的积累和钻研,视野打不开,再玩也是花架子。

又见大师风采

又见大师风采

又见大师风采前几天,得知有机会听吴正宪老师的课时,我的心情很激动,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十四年前我在商丘宋城影剧院听的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

她讲的三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用的是二年级的学生。

吴老师让两个学生涂黑板,甲涂一小块黑板,很快就涂好了。

乙涂一大块黑板,在他极其卖力涂的时候,下面的同学可做不住了,举手并大喊不公。

这个特别的设计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有大小之分,也印在我的记忆里。

今天,我做在夏邑高级中学礼堂,再一次目睹大师风采。

十四年过去了,当我感慨岁月流年之时,更感叹吴老师风华依旧,锐气不减当年。

她做课的题目《行走中的数学问题》,谈话导入:“请最后面的同学到前面溜达溜达。

”“这一溜达不要紧,你发现数学问题了吗?”在她跟学生亲切的交谈中,学生渐入佳境,个个出语不凡。

“两架飞机相对开。

”“两艘轮船相对游。

”“两个火箭相对发射。

”吴老师一共用三张文字图片(相对全国教育名家论坛而言,也算壮举吧!)。

通过她新奇而又有味道的适时引导,学生个个成为课堂的主角,发言异常活跃。

下课了,学生久久不愿离开。

“吴老师,寒假里我去北京,一定会找你的!”“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听到同学们情真意切的话语,我差点泪奔。

吴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好的课堂是简单的,简单到从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好的课堂是复杂的,因为它是没有彩排的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听完这节课,我心潮澎湃。

由于自己把晋升为高级教师看得太重要,一旦如愿就觉得一切圆满,再也没有别的诉求和奢望,过起了闭门造车的日子。

然而在丰富的文化大餐中,我严重‘偏食’。

我喜欢看的书:封面—-夺人眼球;内容---短小精悍。

对于教育书籍中大纲啦、目标啦之类的内容,不能深谙其中。

(我能再一次见到吴正宪老师,聆听她的教诲和箴言,要感谢领导给我的幸运!!!)杨艳华。

身临其境,“悟”数学之道

身临其境,“悟”数学之道

身临其境,“悟”数学之道———谈《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感受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

音乐能激发或释放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可给予以上的一切。

”感悟数学之美,应该是每个数学学习者应有的一种心灵体验。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时候要牢记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之中,让学生置身于数学世界中,真正体验数学所带来的快乐,感受数学之奥妙,获得数学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童年生命之旅,理应是快乐的、健全的和灿烂的。

我们的教学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泯灭人性、压抑天性、扼杀个性”,而应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课堂中学习,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鲜活的生命色彩。

因此,在上述的基础上我就《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关键是看我怎样将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的,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

同时,我又将带领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寻找各个领域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轴对称图形所带来的美,感悟数学所蕴涵的美,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升华到对自然美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满腔学习热情,进而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如下。

一、导入新课的设计方法一:实物导入,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玩具,如:勇敢的奥特曼、可爱的布娃娃、活泼的小熊、漂亮的小汽车等。

上课时教师可出示这些玩具,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玩具,找出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形状的认识,引出对称的概念即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反思:这样的导入更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大多数小学生都玩过这样的玩具,他们非常熟悉,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就会融入到问题的研讨和探究当中来,这为下一层次的观察和探究作了有力的铺垫。

走近数学大师_感悟数学文化_王生

走近数学大师_感悟数学文化_王生

徐 利 治 教 授 1920 年 9 月 出 生 于 江 苏 省 次到各大图书馆和书店搜寻,但都未能如愿。
张家 港 市。1940 年 考 取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数 学
这次在 泰 州,我 有 幸 与 徐 利 治 教 授 面 对
系,直 接 受 业 于 华 罗 庚、许 宝 騄。1949 年、 面交流探 讨,聆 听 大 师 对 数 学 教 育 研 究 的 见
能仅仅把 数 学 当 作 可 以 应 用 的 知 识 ,更 不 能 的死记硬背,使学生 对 数 学 望 而 生 畏,最 终 导
仅仅把数 学 当 成 达 到 某 种 特 殊 目 的 的 “敲 门 致运用数学知识分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砖”,而应该把数学 看 作 一 种 素 质 和 能 力 。 其 的缺乏,也使数学学习失去动力、难以深入。
培养在数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工,把抽象 的 数 学 概 念 和 生 动 直 观 的 现 实 联
数学创造力除了 体 现 在 作 为 科 学 的 数 学 系起来。例如,日 月 星 辰 的 周 而 复 始 的 运 动,
的创新与 发 现 中,还 应 扩 展 到 数 学 教 育 的 过 与周期函数密切相 关;向 量 和 复 数,与 物 理 学
听过大师的报告,回 味 大 师 的 教 诲,领 悟 让学生想 问 题,甚 至 误 以 为 学 数 学 就 是 为 了
大师对数 学 教 育 教 学 的 研 究 成 果 ,我 深 深 感 会做题,不 知 道 “数 学 方 式 的 理 性 思 维 ”的 重
地表达出 各 种 辩 证 的 关 系 和 转 化 ,如 函 数 与 思不得其 解 的 难 题,因 为 一 个 巧 妙 的 构 造 或
数列的极 限 体 现 了 有 限 与 无 限、近 似 和 精 确 转化使得问题豁然 开 朗、迎 刃 而 解,其 中 的 快

走近数学大师,感悟数学文化

走近数学大师,感悟数学文化
现 了数学 的严谨美 。
不 到这种可靠性 的。 ” 在 数学 中 , 每一个公 式 、 定 理都要 严格地从逻辑上 加 以证 明才 能够确 立 。数学 的推理步骤要严 格遵守 形式逻 辑 的 各 种法则 , 以保 证 在从 前 提到 结论 的推导 过 程中, 每 一个 步骤在逻辑 上都是 准确无误 的。
某种程度的可靠性 , 没有 数学 , 这 些科学 是达
映的是组成某种事物 或对象 的两个部 分的对 等性 , 体现 了 自然界 的和谐性 , 是统一性 的特 殊表现 。几何 图形 的对称美是 对数学对 称美 最通俗直观 的解 释。数学 的内在美有 学 的 和谐和严谨 的美 。数 量 的和谐 、 空 间的协调 , 体现 了数学 的和谐美 ; 严密 的数 学推理 、 准确 的数学定义 、 数学结 构系统 的纯粹完备 等 , 体
报告 , 令 大家赞 叹、 敬佩不 已。 笔者对徐利 治教授 的仰 慕 , 是从 3 5年前
还 在大学读 书时开始 的。徐利 治教授是 国内
首先提出数学 方法 论 研究 , 并在 数学 方 法论
江苏省泰州 中学举 办 了首届 “ 数学 文 化素 质 教育论 坛” 暨数 学文 化节 。我有幸 参 加 了本 次活动 , 近距 离接触 了著名数 学家 、 数学 教育
( 二) 求 美
说道 : “ 兴趣 使人 忘却 疲 劳 , 志趣使 人 坚毅 持
久, 乐趣使人精神充 实 。三趣 皆备 , 治学必 有 所成 。 ” 教育 心理 学研究 表 明 : 一个 人 只要 体 验一次成功 的欣 慰 , 便 会 激起 无休 止 的追 求
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
大学) 教授 、 数学 系系主任 , 大连 工学院 ( 大连
理工大学) 教授 、 应用数学研究所所 长。6 O多

在数学殿堂里闪光

在数学殿堂里闪光

青春,在数学殿堂里闪光——记昆山市第一中学青年数学教师吴新超吴新超,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及高三备课组长等工作。

七年来,凭着对教育工作的激情和实干,凭着对数学教学的痴迷与追求,凭着对党性原则的守持与实践,吴老师赢得了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尊重、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昂扬的青春之歌。

对教学不是努力,而是要尽心竭力2004年大学毕业,当走上高一讲台的第一节课,看着下面50多双求知的眼睛,他第一次心慌了。

虽然有所准备,但是,草草结束的课堂让自己觉得很不满意,他觉得这样的课只能叫“上完”了,不能叫“上好”了,心里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学生。

愧疚的心理让他对自己充满了谴责,从这一节课开始,吴老师明白了,当好一个负责的老师,并不是容易的事。

从此,就能看见他在办公室埋头研究教材、教案和教法,一看就是半天。

有一次,为了找到给学生讲授一个题目解题的最佳角度,他硬是请教了七八位老教师,甚至找了校长, 直至把解题的思路完美而巧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他才和学生一起绽放了满意的笑容。

教学是一门艺术。

吴老师在获奖论文《以情优教,情知交融》中写道,“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知识、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径。

所以每位老师,对教学不只要努力,更要尽心竭力。

”做教师的榜样:有本事、脾气好在吴老师眼中,教师分三种:没本事,没脾气;本事大,脾气大;本事大,脾气好。

他的目标是要努力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第三种人。

为了提高自己数学课堂的专业深度和严谨度,吴老师每周无论多忙必定抽出两个晚上啃专业书籍。

在课堂上,他深厚的理论功底让课堂充满逻辑和理性之美,他严谨准确的语言、无懈可击的思路闪现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孩子为数学老师所折服,并爱上了数学这门学科。

有的文科生受他的影响,大学选择了数学专业。

一名女生上大学后在教师节发短信给他:吴老师,你是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的梦想是有朝一日,也能登上三尺讲台,拿起粉笔,给我的学生讲数学之美!许多学生第一次接触吴老师都以为他会很“凶”。

走近名师,感受数学智慧

走近名师,感受数学智慧

走近名师,感受数学智慧为期两天的全国第十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于10月19日-20日在厦门六中举行。

研讨会上张齐华、刘延革、张兴华、强震球等几位名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在活动里,无时无刻弥漫着数学味道,名师的风采尽显无疑,课堂的魅力冲击着每一个人,数学那独特的气息回转在所有人身边。

张齐华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用幽默的语言把孩子们的思维带进了字母世界里,用他独特的构思,巧妙借助储蓄罐,经典地解释了a 5=a 5:左边是数量关系而右边则是结果,使人大开眼界,深受启发,值得借鉴。

刘延革老师的《认识周长》在开始时创设了小明锻炼的计划:绕运动场跑一周,采用“慢镜头”的手法分别出现没有绕边线跑、没有跑完一圈和正好沿边线跑一圈的三种情形,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图形的“一周”。

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

强震球老师的《圆的认识》致力于突出圆的科学概念的本质,不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是必要的重构。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兴华老师的讲座——《数学教学心理》。

他从理论层面、结合具体例子,深入浅出地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心理是阐述儿童心理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与教的心理学。

用成人眼光看着简单的数学知识,要如何设计才能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主要从“表象”“变式”和“反例”三个方面举了很多实例,教给我们进行核心概念教学的经验。

比如,张老师举的例子《正比例》,让我耳目一新,原来“反例”还可以这样用。

在平时,我们通常是教授完新课后,再通过反例来巩固新知。

但是,在《正比例》里却是正例和反例一起出现,呈现出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表一为什么好填”学生的回答不正好把正比例的特征给说出来了吗。

学生能想出来的,就创造环境让学生去思考、去说。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引言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和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它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数学世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创造力,如同一个奇妙的花园。

只要走进这个花园,就能发现数学的美妙与深邃。

本文将带您一同走进这个美妙的数学花园,领略数学的迷人之处。

数学之美数学的美妙体现在它的古老而又新奇的理论体系中。

从古至今,数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进,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数学思想。

从古埃及的几何学到现代的微积分、群论等,数学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数学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中。

数学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和推理,追求精确和严密。

它让人们学会从问题中抽象出关键的数学结构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能够帮助人们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花园中的精彩景观几何学的奇妙世界几何学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性质等。

在数学花园中,几何学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美丽景观。

在几何学中,我们可以探索各种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例如,正多边形具有独特的对称性和规律性,而圆形则是具有无限个对称轴的神奇图形。

通过对几何学的研究,我们能够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与几何学相关的规律和现象。

代数学的神秘韵律代数学是数学中的另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数与符号之间的运算和关系。

在数学花园中,代数学展现出了神秘而又富有韵律的一面。

代数学中的方程和函数给予了数学家们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代数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建模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代数学为人类在科学、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概率论的随机之美概率论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不确定性和随机事件的规律与性质。

在数学花园中,概率论展现出了随机之美。

通过概率论,人们可以研究和描述各种随机事件的性质和规律。

南京之行——再次走近大师

南京之行——再次走近大师

南京之行——再次走近大师城关中心小学周明芳在接到学校让我到南京参加第十九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个通知时我是既高兴又激动,高兴的是学校领导对我们教师的重视,愿意让我们多出去学习,多吸取专家们的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激动的是我可以再次走进大师去聆听他们那课堂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的灵动的课。

10月24日,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再一次来到南京,又一次走进“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距离上次来“现代与经典”虽然已经快两年了但我还记得当时来到“现代与经典”时的场景,一幅幅历历在目,现场聆听专家的报告,观摩数学大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孩子们的突出表现,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震撼,那时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师,感受大师的风采,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歌声把我再次带到“现代与经典”。

大师们同样精彩的课堂,同样的震撼之余,我对数学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一、课前研究,有路可循南京师范附属小学的贲友林老师,张岚老师他们的课不像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模式,平时我们上课往往会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情境中有老师的引导进行一步步地学习,然而贲老师和张老师则是精心设计了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研究课前自主研究,课中学生自己组织讨论交流,课后自己反思体会,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有路可循,有力可使,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很轻松,不必在哪里唠唠叨叨的讲个不停。

当贲老师在他的报告里讲到他班里的孩子可以自己出作业,自己布置作业,自己制作PPT去给其他的孩子上课,我当是真的是十分震撼,感觉就是孩子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老师愿意去挖掘。

正如贲老师所讲的那样你能把一堂真课上得让别人看上去是一堂假课,那么你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师级的老师了。

二、课堂问题,无需求多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幽默风趣,我认为他这样并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正是由于他对孩子心理特征的把握,知道怎样把孩子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听他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

走近大师感受数学-杭州小学数学观摩听课有感

走近大师感受数学-杭州小学数学观摩听课有感

走近大师感受数学-杭州小学数学观摩听课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这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

名师专家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如罗明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和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等。

几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当我再次翻开听课笔记,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为我们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课堂上俞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设备,却用一支粉笔成就了一堂“智慧”与“生动”相遇的数学课!俞老师摒弃了原教材中关于“间隔数和棵树”的抽象模型建构,从“20米绳,每5米分一段,能分几段?”和“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这两题的对比入手,在充分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段”与“点”的区别,抓住“段”与“点”的关系,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植树问题只是除法意义在生活中的延伸,帮助学生充分建立起“点数与段数关系”的植树问题模型。

与此同时,在深刻建构“两端都种”的“正宗”植树问题模型基础上,顺势带出另外两种植树问题模型,即“一端不种-1”和“两端都不种-2”,轻重缓急,学以致用。

当课堂上一些孩子被以往结论所牵绊,丢失了探索知识本真的能力时,俞老师却并不急,一次又一次的从孩子出问题的地方开始,让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明白了植树问题要看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记住口诀。

这就是大师的教学,总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难的问题。

植树问题看起来复杂变化多端,俞老师将它们归结为一类问题,即种在点上的问题,再由这类问题产生出一些特殊情况,点和段的问题实质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相应模型,学生只要循着头脑中知识的结构去寻找相应的模型,对问题进行转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初中教学论文:引领学生走进瑰丽的数学殿堂

初中教学论文:引领学生走进瑰丽的数学殿堂

引领学生走进瑰丽的数学殿堂每当听到“数学枯燥、乏味、冷冰冰,尽是抽象的符号的堆积;学数学有什么用?!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学呢!”时,心里时而怅然若失,时而如鲠在喉.我,深深地为他们的老师感到缺憾;我,为他们的失职(责)感到忐忑不安.他们,没有引领他们的学生品味美奂美仑、绚烂夺目的数学;他们,没有引领他们的学生领略流光溢彩、魅力四溢的数学;他们,没有或者说很少给学生创设使学生把“冰冷的美丽”化作“火热的思考”的情景、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云.学习兴趣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对数学美的体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的广泛应用的了解,对数学探求成功的快感中逐步产生和提高的.现谈谈本人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瑰丽的数学殿堂,供同行参考.一、品味美奂美仑的数学“美是真理的光辉”,黑格尔说. “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技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的概念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杨振宁语. 数学的美是内在的美,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数学思想内部.数学美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透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 比如: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可谓内容丰富之极,但如果用式子表示的话,却极其简单:E=mc2, p=mv(E为能量,P 为动量,m为质量,c为真空中的光速),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其中的美.其实,这两个公式代表了爱因斯坦对人类贡献的精华,它们深刻地揭示了微观、宏观、宇观的无数质能变化现象的规律,但式子都非常简洁,其用字之少,内容之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又如表达数学简洁明了而囊括宇内的美,人们常称道的是欧拉公式:e iл+1=0. 这个公式把数学中三个既富有魅力又具有霸气的三个量扭结合成一个明晰爽朗的式子. 欧拉公式里的e是自然对数的底,i是虚数单位,л则是众所周知圆周率.这三个量经常在非繁奇崛的运算或推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关圆的推导计算是绝对离不开л的,e这个量不但是对数活动的主角,除了别的职务,它还在一系列概率分布里积极出现;i 对于现代化的贡献是电工学公式离不开她,所有电灯、电话、卫星影视、电机手机全少不了一个她!欧拉公式一举把这三个量用最简洁的等式联系起来,等于让三美并立,更令其显得争芳斗妍,玉立婷婷!魏、蜀、吴三国鼎立纷争,演出了多少场波澜壮阔、龙腾虎啸的戏剧;e 、i 、π三美并立,满座生辉,哪个不美![2]数学不愧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产品, 每一个公式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浩瀚无际的数的海洋中,蕴藏着许多迷人的数的珍珠.其中有一颗千古珍稀,具有奇异美的光彩夺目的一颗珍珠——圆周率π!其耀眼的光芒象座七彩的桥, 半径、圆周长、圆面积、球面积、球体积相约在桥上; 数不胜数的物理量沐浴在其光辉下,主持天体运动的开普勒第三定律:4π322a T=fm,控制两个电荷间作用力的库仑定律:F=14q π×(122q q r ),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薛定谔方程为 2ih t H θπθ∂∂=… 在一本900页的《物理学手册》里竟有五百多个以π为常数的物理公式,真是旷古绝伦!黄金分割是波光粼粼的数的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人们在探索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比具有一种悦目的美. 德国数学家蔡辛曾断言:“宇宙万物,凡是符合黄金分割的,总是最美的形体.”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比如古雅典的他依神庙, 印度的泰姬陵,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许多画的主题落在“黄金分割”点上,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位置就处在“黄金分割”点; 中外不少著名的乐章,像《命运》、《蓝色多瑙河》等的高潮都落在全曲的0.618处, 甚至在生物界也存在着有关的生存规律. 由此可见,黄金分割不愧是和谐美的典范. 德国数学家(美学家)蔡辛甚至认为黄金分割是解开自然美和艺术美之谜的关键.在客观世界纷繁芜杂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 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客观世界中处处体现数学美,数学美是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反映. 天工造物, 每每使人惊叹不已;生物进化揭示的规律,有时几个世界也难以洞悉其中的奥秘. 蜂房的构造(以最少的材料,筑造出最大的体积),大概是最令人折服的实例之一,也印证了美学家的观点:“美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二、领略魅力四溢的数学大数学家克莱因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 音乐能激发或慰抚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学等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数学. 自然科学中的规律,从本质上讲是数学规律.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爱因斯坦的质能定律E=mc2,实际上是数学规律.对于数学美的追求历来是科学家进行发现与创新的重要内驱力.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思韦在没有任何实验依据的情况下, 仅从数学美的角度出发, 将实验得出的电磁理论方程重新改写, 以求得方程形式上的对称优美, 令人惊奇的是, 改写的方程竟被后来的实验所证实,而且利用方程还可推导出一系列令人陶醉的结果, 电磁理论决定性的一步就这样跨出了. 这不能不让人相信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奥地利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薛定谔运用数学知识创立了一种原子理论, 并得到了电子方程, 由此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微观粒子的运动,为此,他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难怪物理大师爱因斯坦认为“理论物理学越来越不得服从纯数学的形式的支配”,“理论物理的创造性原则寓于数学之中.”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利用数学知识及万有引力定律算出了哈雷慧星的运动轨道,预测了它约76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而法国数学天文学家勒维叶用数学方法预报了未知行星的运行轨道及各时刻的位置,从而发现了海王星.经济学离不开数学.1969年至1981年间颁发的13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中, 有7个获奖工作是相当数学化的.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奖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erton与scholes, 以奖励他们确定衍生证券价值的新的数学方法.目前全世界证券市场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和交易者要用它来对各种衍生证券估价,已被认为人类有史以来使用最频繁的数学工具, 由此也引发金融界近年来大量聘用数学家为他们工作的热潮.捕多少鱼不会造成鱼业资源枯竭?采伐多少木材,既有最好的经济利益又保护资源?一群细菌能处理多少吨污水?要知道生物种群是一个系统, 它有非常精细的调节规律,生物种群大小的变化时常呈现出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在数学上称为非线性振荡,它与电路中的电磁振荡现象,时常服从类似的规律而可用一个方程来描述.真所谓:“自然界最伟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伽利略语)数学似阳光,似雨露,滋润着科学的每一分支及生活的角角落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以“黎曼几何”作为其数学工具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是微积分的直接应用的结果;微分方程用于生物学, 图论用于神经心理学, 概率论用于流行病学, 数学模型用于蛋白质工程; 数据的收集、描述、整理、分析、传输、压缩等处理离不开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数论、组合数学;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收获,正是数学研究中最值问题或极值问题;统筹法、优选法、规划论、最优控制论更是研究优化问题的数学分支…总之,“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折射着数学的魅力!三、数学家足迹探幽苏格兰的女数学家奥勒伦绍曾回忆道:“我在圣里奥纳兹的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是我的女宿舍管理员送给我一份启人心智的礼物——腾布尔著的可爱的小书《大数学家》,每一个对某学科有兴趣的年轻人都应该看一本讲述在该领域筚路蓝缕的巨人故事的书箱,如果说在我的生命中有那么一个时刻,让我知道我必须专攻数学而别无选择的话,那么是我初读这本文笔优美的历史书的时候.”无独有偶, 著名的数学家索非·热尔曼也是因读了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事迹后而爱上数学的, 书中阿基米德忘我地投入数学研究, 以致敌人手持刺刀站在他面前而浑然不知, 反而嚷着叫敌人走开, 不要弄坏了他的图形, 而被罗马士兵杀害的情节, 深深地吸引着她, 打动着她,震撼着好, 使她意识到数学肯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学科.要不然,阿基米德怎么会如此醉心于它而全然不知死神已经临近?从此,她迷上了数学并走上了数学研究不平凡之路,成绩斐然, 名垂青史. 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其实,数学家不怕艰难、不畏权贵,甘于寂寞、清贫,几十年如一日,如痴如醉地研究数学的历程,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悠久、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史和数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的最好素材,也是使学生树立非学好数学不可的观念及一定能学好数学的必胜的信念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人精选了欧拉、罗巴切夫斯基、伽罗瓦、康托、丘成桐、陆家羲六个数学家的故事,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这些故事分别见《中学数学研究》2003.1、2003.9、2004.1期及《中学数学参考》2004.7期)我不知道我们的教师在讲这些故事时学生的神情如何, 而我的学生们时而兴奋、时而专注、时而困惑、时而惊奇、时而羡慕、时而义愤填膺,时而为其坚韧不拔、博大的胸怀所折服,时而为其多蹇的命运、坎坷的经历、英年早逝痛心疾首的神情, 至今仍历历在目!此情此景,我知道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痴心不改、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对捍卫真理的执着及在逆境中与无情命运反复抗争的勇气, 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学生的心中.四、和谐教与学的方适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或以本为本、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满堂灌、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昏昏然地听; 或是题海战术,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或是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掐头去尾烧中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包含着真与美.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其内容只能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出发点,更不是教学的终点,而仅仅是教学的媒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竭力活化教材,努力做到使静态的教材内容动态化、情景化、趣味化、生活化;使零星的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同时,及时引导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用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方法、奇持的事例,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优雅、亲切的教态,清晰、隽永的板书及多媒体技术,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确定与不确定”时,先创设情景:从前有一位辛勤劳作一年的长工向他的东家讨要工钱.地主眨巴着小眼睛说:“我现在没钱.不过我不会赖你工钱的.这样吧,你再等几天,到了2月31日这一天再来.到时我一定如数给你.”然后提出问题:聪明的你,想一想,地主真的不想赖长工的工钱吗?为什么?由于这个情景符合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又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同学们个个高扬起小手,人人创着发言.当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又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用诗情画意来引入新课,教师先低声吟唱出经典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后让学生想象出画面,使学生感悟出这一诗句虽经历千百年仍被人们久久传诵的主要原因是它包含着数学的美.“大漠”是指面的形象,“孤烟直”是直线的形象;“大漠孤烟直”恰好反映了面与线垂直美,“长河落日圆”正好是直线与圆相切的具体例证.由于材料新颖、生动,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注意力被吸引,于是,人人跃跃欲试, 于是,个个畅所欲言——于是,学生的智慧花蕾在竞相吐放,在和谐的教与学的方式下营造出绿色的生态的教学环境中竞相吐放!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 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中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能与推理能力.”为此,精选例习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改变情景,如“牛吃草”、“管涌”、“窗口排队买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为解决数学问题尝尽酸甜苦辣的滋味,培养学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情,树立学生“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执着的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潜能及各方面的才能得以有力的开发!张奠宙先生说:“教育形态的数学知识,散发着数学巨大的魅力.教师通过展示数学的美感,体现数学的价值,揭示数学的本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才是美好的数学教育.”我坚信我们的老师定能以自己高超的智慧及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引领学生步入一个赏心悦目,富有诗情画意的数学课堂!我坚信沐浴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学生,定会每时每刻燃烧着探索的激情, 放飞着想象的翅膀,闪烁着创新的火花,留恋忘返在瑰丽的数学殿堂!参考文献1.吕林海.数学美的哲学断想[J] 中学数学杂志,2003,(1)2.钱定平.美是一个混血女郎[M] 百花文艺出版社3.史树中.诺贝尔经济奖与数学[J] 中学生数学,2002, (2)4.杜家栋.张玲娟.论数学的本质[J] 中学数学研究, 2002, (1)5.汪晓勤.你需要数学吏吗? [J] 数学教学2002, (4)注:拙作在这次修改前发表在«数学教学通讯»2005.11期的第14页上.。

感悟

感悟

一睹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是每个普通老师的心愿。

非常有幸,参加了南京第十六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各位名师及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纯正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综合素质等,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各位专家与观摩教师互动,现场答疑,活动会场气氛热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

很荣幸听到了郑教授的“另类”课标解读,他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讲座变得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

报告中提到了具体操作和思考性操作的矛盾,思考优化操作,而操作又获得思考,简单而又深奥的报告,让我茅塞顿开!创意教学,别样课堂!听了张齐华老师的课,这是我最大的感受,他延续了郑教授的“另类”。

听到了孩子们另类的声音,这就是不一样的声音。

一堂“我有问题吗?”征服了我。

虽然有许多问题课堂上无法解答,但在孩子心里埋下了种子,空喊了那么久的创新教育,这才是实践性研究。

这堂课,让我意识到启发孩子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现如今新课标也强调这点,但是真正落实在学生身上的寥寥可数,我们总是沾沾自喜于学生解决了我们提出的问题。

是啊!孩子的问题哪去了?学生的创造性是被我们“抹杀”的,“罪魁祸首”是我们,我想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成为有问题意识的老师。

久仰华老师的大名,当看到课题叫《台湾长什么样》时,更是期待!起初怀疑这是一节数学课吗?难道是地理课?原来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

华老师语言幽默,教学独特,他的课堂让人感到轻松自然,课堂上既培养了学生数据运用计算能力,画图分析能力等综合运用能力,正如他所说“我不只是数学”!聆听华老师的课启迪智慧更滋润心田!这次南京之行,还聆听了其他几位名师,是一次教学交流的盛宴,我也对课堂教学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追求数学小报脚步,走进智慧殿堂500字作文

追求数学小报脚步,走进智慧殿堂500字作文

追求数学小报脚步,走进智慧殿堂500字作文数学可以培养人的许多天赋,读条件多的题可以让人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写一些题可以锻炼人的推理能力…数学也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学科,有时写题可以让心情有坏变好,有时却有好变坏。

今天最后一节课是语文,临近放学之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停下手里的工作,听老师讲一讲她和数学的故事。

不是吧,我没听错,一个语文老师要讲数学,说出去,我都不敢信。

语文老师首先给我们分享了她和她的两位数学老师的故事,这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下面老师对我们说的话,语文老师说男女都可以学好理科,没有女孩只可以学文的说法。

其次就是八班杜绝抄作业,现在我们班有十分严重的抄风,数学抄作业是一点用都没有,数学抄答案,抄完之后,不还是一点都没懂么。

再说了,抄作业就是吃别人吃过的馒头,一点味道都没有。

听完老师的讲话之后,我有点懵,不知道老师是教语文好,还是教数学好了,因为老师在教数学方面也十分有天赋。

我十分喜欢数学,我一见到数学题,就开始兴奋,想把这道数学题解出来,遇到难题更是如此,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也要把它解出来,不做出来就好像心被堵了,十分难受,而只有解出,才可以冲破心里的堵。

数学题讲给别人,别人可以听懂,这才是真学会了,同时,这又是检
验自己的思路正不正确的一个好方法,别人可以听懂,那么思路就对,听不懂,思路就错。

数学是我最喜欢的科目,我一定要学好数学,考试回回满分。

初一作文数学---美丽的科学殿堂作文600字

初一作文数学---美丽的科学殿堂作文600字

初一作文数学---美丽的科学殿堂作文600字我从学校一班级到现在,数学成果都是偏优。

不过,当时只是凭兴趣学习,而单纯地追求解题胜利带给我的欢乐而已。

直到上学校,我才感到数学简直就是一座漂亮的殿堂,五光十色,金碧辉煌,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第一课《走进数学世界》,我就仿佛被老师牵着手带进了数学世界。

原来从称体重、量身高、玩折纸、画图画,到发火箭、卫星上天,从蜜蜂筑巢,到行星轨迹,“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

”儿时,我看高楼,只能辨别出新与旧、好看与不好看。

现在我眼中的建筑物都变成了几何体的组合。

我不仅会审核它的结构美不美,有时还学着大人的样子样子,品评一下它的艺术品尝高不高,惹得爸爸戏称我是“准艺术建筑师”。

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悉尼歌剧院、世界上最长的“双跨”、“双百”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都令我着迷。

儿时,我眼中的数字只不过是一个个跳动的符号。

而今,人体肚脐眼奇异的位置,消耗最少材料的蜂房,星体奇妙的运行轨道,无不在呈现数学的内在美。

儿时,我看到的漂亮图画都是出自画家的笔下。

数学老师向我们展现的图画,却是数学编程与信息技术艺术结合的宠儿几何分形图案,美仑美奂,令人无限遐想。

如今阅读数学网站早已替代了我的网络嬉戏,爸爸妈妈别提有多快乐了!老师告知我,数学是科学的基石。

的确!每当我数学成果上升时,其他科的成果也跟着上升。

作数学题时,我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着,思索着该如何破解手中的问题。

我的头脑因此变得更敏捷。

爸爸说,是数学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提高了我的思维力量,其他科因此受益。

看来,真是不行以小看数学呀!“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学习不行能是一帆风顺的,我就喜爱这种挑战。

破解难题确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胜利带来的喜悦足以抵消任何苦恼。

破解的题目越难,成就感就越大。

不时我还会关心一些同学解开难题,增进了同学友情,使生活布满了阳光,无限欢乐!你问我的抱负吗?简洁今日步入数学殿堂明天游览数学殿堂后天为殿堂贴金增光!。

打开数学之窗领略无限风光

打开数学之窗领略无限风光

打开数学之窗领略无限风光——对知识窗“你知道吗”的研究思考【摘要:】新教材中“你知道吗?”这一知识窗,已成为新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对这一部分教材的认识不够,仅仅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甚至根本不闻不问,因为考试是不考的。

这就背离了教材的编写目的。

笔者认为:应该利用好“你知道吗”栏目,让“你知道吗”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扇“新窗”,让学生领略窗外的无限风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字:】你知道吗知识窗研究探索实践新课程的教师不难发现: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编排了一个以知识窗的形式呈现的板块——“你知道吗?”。

它结合学习内容,贯穿于全套教材,成为新课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内容丰富多彩,饶有生趣。

然而我们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蕴涵的价值和隐性的教育目标,因此结合教学进行有机渗透的不多;深度挖掘内涵,将其开发利用的罕见;搭建平台,引领学生拓展研究的更是少为。

因此,“你知道吗”是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然而如何打开这扇融智慧与魅力于一体的数学之窗,让学生领略窗外的无限风光,是我一直探索并思考的问题。

以下所述是自己对实践研究中的一些感悟的初步整理。

一、“你知道吗”,精彩让你知道“你知道吗?”这一神秘而又充满诱惑的话语到底包含了哪些我们急欲探求的知识,蕴藏了多少我们未曾探知的精彩呢?以下是笔者对“你知道吗”在人教版中的分布与次数的统计。

册别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总计上册下册上册下册上册下册上册下册上册下册上册下册次数1256716135450表1为“你知道吗”在人教版中的分布与次数在通读了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你知道吗”部分内容后,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相关数学概念。

例如五年级上册介绍了“循环节”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循环节可以怎样表示;六年级上册介绍了“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懂得弧、扇形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数学殿堂领略大师风采
张兴华,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很早就认识张老了,非常仰慕他的的教学风格。

记得还在江苏省南通师范读书期间就聆听了张老对通师大专班学生开设的一节公开课《面积与面积单位》,那时还小,只记得张老教学亲切和蔼,循循善诱,他的课堂是那样的轻松自如,他的学生是那样的自信快乐。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直没机会再次享受张老的教学艺术。

今年10月份在盐都区教育局组织带领下有幸参加了由海门市教育局主办的2010全国小学数学研讨会“海门论坛”活动。

再次与张老师零距离接触,才真正感受到他是一个儒雅、睿智的长者。

从他的《絮话数学教学心理》的报告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到数学的教学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学原理,数学的教学离不开心理学,数学教师需要心理学。

观摩了张冬梅老师的专题沙龙“揭示儿童数学学习的心里密码”后,又让我领略了张老那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他那深情并茂的教学诀窍与激情奔放的朗诵风格不断地打动着我……
这次活动中,张兴华和他的爱徒张齐华共上了一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可能性》课题,共同演绎了一段国王和王子的教学佳话。

现在把镜头推向张兴华老师,一起感受张老的教学语言魅力!
【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爷爷给你们上课,你们喜欢吗?老爷爷上什么内容呢?——摸球。

摸球,可以摸到(手拿球展示)——黄球,也可以摸到——白球,还可以摸到——红球。

想要球吗?哎,不行,必须自己去摸才行。

你们想摸什么球?
生:想摸红球。

师:(将6个红球装袋)谁来摸?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生摸)
生1:摸到的是红球。

生2:摸到的也是红球。

师:再请人摸,摸到的都是红球吗?(是1)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袋子中只有红球。

生2:袋子里装的全是红球,就一定能摸到红球。

师生小结:袋子中装的6个球全是红球,一定能摸到红球。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

短短的几段镜头,寥寥数语,整个课堂或鸦雀无声,或热情高涨,或舒缓思索,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参与张爷爷创设的摸球游戏,愉悦的学习着,感知着数学的魅力。

张老的教学语言技巧可见一斑,留白、停顿、长音、重音、追问、反问、简约、直接等语言技巧的使用都那么的恰当好处,所有这些都基于对儿童学习数学心理的思考。

张老在教学中无痕的启发引导,精彩的及时评价,循循善诱的指点迷津,无不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对象儿童思维的精致引导。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知识,意义的物质外壳,教学
语言具有教育功能以及具有思想、知识、意义的传递性。

心理学家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特殊的有力手段。

教师也只有具有了较好的语言素养,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张兴华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语言的轻重缓急,虚实稀疏看似无意实为有意,这是直抵儿童内心的教学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入研究的得力之作。

难怪那么多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他的课,也不难理解他锤炼了一支闻名全国的教师团队。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必须做到:一要正确、清晰,二要合理、有序,三要精彩和灵动。

教师要把教学语言的锤炼作为自己的职业习惯,要不断追求教学语言的简洁性、科学性、逻辑性、形象性和诱发性。

追求教学语言的简洁性,就要力求避免机械重复或者使用口头禅,追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就要使之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追求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就要尽力把问题问得清楚明白,让学生心领神会,追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要善于使用幽默话语,增强语言的影响力、感染力;追求教学语言的诱发性,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向着思维的未知领域探幽索隐,获得感悟之乐、义理之趣。

在张兴华老师及其团队的感召下,我们要努力追寻他们那一种充满魔力的灵动的语言课堂,不断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所教的孩子们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想学、善学。

我想,这不也正是这次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吗?
让我们携手共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